微管

合集下载

简述微管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简述微管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简述微管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微管,即微型管道,它是以多孔的塑料薄膜或纤维作为常见材料,利用特殊的技术和工艺形成的细微的管道系统。

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易于控制,可以承受很大的温度和压力,工作条件可以高达400℃,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危险的物质。

所以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微管的主要结构微管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单孔管、多孔管和聚合物微管。

单孔管是以一层塑料薄膜为基础,通过特殊的技术加工而成,其中有一个通用孔,称为单孔管。

它的表面积比多孔管小,但是能够抗到较大的压力。

多孔管由多层塑料薄膜加工而成,每层之间形成微小孔,即多孔管,是常见的微管类型。

它的表面积比单孔管大,可抵抗较小的压力,但是它的密度更低,在可承受的温度范围内可以有效承受压力。

聚合物微管是由合成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具有高强度、质地轻薄、可塑性好等特点,所以它有较高的抗冲击性和抗拉伸性能,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温度和酸碱度,可以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微管的功能微管有多种功能,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管的功能。

微管可以被用作流体的传输、换热、检测、加工等,它可以有效地降低换热器的体积,提高换热的效率。

微管的内部可以用填充不同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强的分离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分离液体的效率。

此外,微管中也可以使用金属片、金属线、塑料片等作为检测敏感组件,用于检测液体中的溶剂含量。

另外,微管也可以被用于加工薄膜、无机物等,可以使用超声波波束等高能激光将物质加热、冷却或者研磨,改变物质的性质。

总之,微管的主要结构及功能为:单孔管、多孔管和聚合物微管;流体的传输、换热、检测、加工等功能。

微管的特点丰富,它成为许多工业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不断推动着科技的发展。

微管的概念和生物学功能

微管的概念和生物学功能

微管的概念和生物学功能
微管是一种由蛋白质聚合成的管状结构,具有很高的动态性。

微管具有很多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的定向、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分裂等多种功能。

首先,微管对于细胞的定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内的微管网络通过组织形成的骨架,为细胞的定向提供了支撑。

在细胞迁移、细胞极性形成等过程中,微管对于细胞的方向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极性形成中,微管通过调节极性有序排列,促进细胞的极性化,从而控制内部物质在细胞内的定向运输。

其次,微管在细胞内物质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涉及到微管的有向运输,细胞内物质离子通过微管支架在内部向一个方向流动,形成与微管方向一致的运输现象。

除此之外,在神经元细胞中,微管的运输功能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都具有延伸性,因此需要微管在细胞内进行有向的物质输送,从而实现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此外,微管也在某些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有丝分裂中,微管通过组装和分解来推动染色体的分离,从而保证细胞分裂的进展。

在无丝分裂中,微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内的微管网络为细胞质分离和染色体合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可以实现无丝分裂的各个步骤。

总之,微管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管的生物学功能多种多样,这与其高度动态性和复杂的组成结构有
关。

未来,人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微管的生物学功能,以更好地理解微管的功能和应用。

微管组织中心名词解释

微管组织中心名词解释

微管组织中心名词解释
微管组织中心是指在植物细胞中组织微管网络和调控细胞形态的区域。

微管是一种形成细胞骨架的细胞器,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管。

微管组织中心是在细胞内,在酵母和植物细胞中被称为真核细胞中心体,在动物细胞中被称为中心粒。

在动物细胞中,中心粒是由两个对称的中心小管以及不对称的非中心小管组成。

而在植物细胞中,微管组织中心是由微管伸展到细胞的底部。

微管组织中心功能是维持细胞形态和参与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组织中心是细胞分裂纺锤体的基础,它通过调控微管的生长和收缩来帮助细胞分裂。

微管组织中心还能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和细胞生长的调控。

微管伸展到细胞的不同部位,能够决定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微管组织中心的形成和功能是通过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其中的关键蛋白质是γ-微管蛋白质,它能够通过自我组
装形成微管。

γ-微管蛋白质的聚合需要由中心粒蛋白调节,中
心粒蛋白能够引导γ-微管蛋白质的聚合和定向生长。

微管组织中心的发育需要多种蛋白质的参与。

其中包括有的
γ-微管聚合蛋白、中心粒蛋白、转运蛋白和调控蛋白等。

这些
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微管组织中心的基础结构和功能。

综上所述,微管组织中心是一个在细胞内组织微管网络的区域。

它通过调控微管的生长和收缩来维持细胞形态和参与细胞分裂。

微管组织中心的形成和功能是通过多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微管组织中心在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不同的名称,但在功能上是相似的。

微管

微管

体内的装配动态
• 随着细胞周期和生理状况的不同,微管处于组 装和去组装的动态变化之中。细胞内的微管动 力学的不稳定行为表现的更明显 • 微管在体内的装配和去装配在时间和空间上是 高度有序的。 • 因为微管的负端附着在中心体上而受到保护, 细胞内微管延长或缩短的变化大多发生在正端。 • 微管蛋白的合成是自我调节的,多余的微管蛋 白单体结合在合成微管蛋白的核糖体上。
• 功能 • MAP的主要功能是:①促进微管聚集成束; ②增加微管稳定性或强度;③促进微管组 装。包括I 型和II型两大类, I 型对热敏感, 如MAP1a、 MAP1b,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 。 II型热稳定性高,包括 MAP2a、b、c, MAP4和tau蛋白。其中 MAP2只存在于神经 细胞,,MAP2a的含量减少影响树突的生长。
(2)色素颗粒的运输:许多两栖类的皮肤和 鱼类的鳞片中含有特化的色素细胞,在神 经肌肉控制下,这些细胞中的色素颗粒可 在数秒钟内迅速分布到细胞各处,从而使 皮肤颜色变黑;又能很快运回细胞中心, 而使皮肤颜色变浅,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研究发现,色素颗粒的运输是微管依赖性 的,色素颗粒实际上是沿微管而转运的。
鞭毛和纤毛结构基本相同,纤毛较短,数 目多
鞭毛较长,数目少(图为眼虫模式图
• 轴心的主要蛋白结构: (1)微管蛋白二聚体:二联体中的微管蛋白 二聚体无秋水仙素结合部位。 (2)动力蛋白臂(dynein arms):由微管二 联体伸出,同相邻微管二联体相互作用使 纤毛弯曲。动力蛋白分子量为300~400kD, 最初在鞭毛和纤毛中发现,是一种多亚单 位高分子ATP酶,能为Ca2+、Mg2+所激活。 近年来在胞质中亦发现动力蛋白,与微管 多种功能活动有关,如细胞内运输,染色 体趋极运动期时,间期细 胞胞质微管网架崩 解,微管解聚为管 蛋白,经重组装形 成纺锤体,介导染 色体的运动。分裂 末期,纺锤体微管 解聚为微管蛋白, 经重组装形成胞质 微管网。

微管和纺锤体关系

微管和纺锤体关系

纺锤体是产生于细胞分裂前初期到末期的一种特殊细胞器,其主要元件包括微管、附着微管的动力分子分子马达,以及一系列复杂的超分子结构。

微管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中空管状结构,在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器——纺锤体是由微管组成的。

纺锤体微管的生长起始于中心体,即微管从复制后的每组中心粒向外延伸,成放射状。

纺锤体微管的延伸端为自由端,能够随机地“捕获”染色体上的动粒,形成动粒微管。

纺锤体和微管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微管的组成和功能直接影响纺锤体的形态和功能,而纺锤体的正常运作也离不开微管的支持和协作。

微管

微管

微管的功能:
• 1 维持细胞形态: 微管有一定强度,能 抗压和抗弯曲,给细 胞提供机械支持力. 维持细胞的不对称 形状,对细胞突起 部分如纤毛、轴突 的形成和维持也起 关键作用。
以细胞核为中心向外放射状排列 的微管纤维(红色)
2.物质运输(细胞内运输):
• 真核细胞内部是高度区域化的体系,细胞中物 质的合成部位和功能部位往往不同,必须经过 细胞内运输过程。 • 神经递质的运输: 神经轴突运输中有两种引擎蛋白(马达蛋 白):驱动蛋白(Kinesin,1985),胞质动力 蛋白(Dynein,1963)
•有丝分裂后期是从所有染色体都达到赤道板 平衡后才开始的。此时,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 配对区同时分裂。分为两个独立过程: 后期A 和后期B。
后期A:染色体向极靠近,伴随微管在动 粒一端的迅速解聚,末期时动粒微管消失。 后期B:纺锤体两极拉开,动力来源: 纺锤体中部反向平行的极微管的相互滑动产生 的推力,同时极微管于此在它们的正极装配延 长。星体微管的拉力.
• 染色体的运动: •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动粒出现并成熟,核 膜崩解,微管进入核区;染色体一侧的动粒捕 获从纺锤体极伸出的微管,形成侧位连结;并 由胞质动力蛋白介导,沿着微管的侧面向极的 方向滑动。由于极区微管密集,这一运动使动 粒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微管。这些微管与动粒形 成端位连结,并通过在动粒一端的聚合延伸而 推动染色体向纺锤体中部移动。同时另一侧姐 妹染色单体上的动粒也与来自另一极的微管结 合。
• 体内的装配动态:
• 随着细胞周期和生理状况的不同,微管处于组装和去组装的动 态变化之中。细胞内的微管动力学的不稳定行为表现的更明 显 • 微管在体内的装配和去装配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高度有序的。 • 因为微管的负端附着在中心体上而受到保护,细胞内微管延 长或缩短的变化大多发生在正端。 • 微管蛋白的合成是自我调节的,多余的微管蛋白单体结合在 合成微管蛋白的核糖体上。

微管

微管

一、微管微缆技术的概念所谓微管,就是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作成的一种微型塑料管道,外直径约为5-16mm,管壁厚度2mm,其内壁采用具有同步挤压的永久性固体润滑硅芯层,选择纵向导气槽(凹槽)结构,进一步降低了摩擦系数,适合气吹布放。

所谓微缆,通常是指每根含12到96芯光纤的微型光缆产品,缆径较普通光缆小很多,目前市场上趋向于采用不锈钢管、中心束管式结构。

微管微缆技术是一项光缆新技术,该技术先将微管穿入进已敷设的子管中,然后根据客户不同时期的需求分别将不同类型的微缆穿入这些微管中。

该技术起源于欧洲,1996年开始研发,1998年开始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6年的商用历史,在欧洲、美洲的长途网,城市接入网都有大规模应用,目前最长线路为美国圣地亚哥625km的长途干线。

该技术于2002年由国内厂商引进中国,目前在国内的杭州、南通、银川、福州、北京等地都已经有正式商用,河北、浙江、江苏、广州等省的一些运营商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网络规划。

它能有效地解决运营商一次性投资成本高、管道资源紧缺等问题,实现了“一管多缆”的梦想,可广泛应用于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中。

二、微管微缆技术的主要优点² 相对于传统的直埋式和管道式敷设方法,微管微缆敷设技术的主要有以下优点:(1)充分利用有限的管道资源,实现"一管多缆"。

比如,一根40/33的管道可以容纳5根10mm或10根7mm的微管,而一根10mm的微管可以容纳60芯的微缆,因此一根40/33的管道可以容纳300芯光纤,这样就加大了光纤的敷设密度,提高了管道的利用率。

(2)按需、分批次布放微缆,大幅度降低初期投资成本。

运营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分批吹入微缆,分期进行投资。

(3)实现管道资源重复利用,解决管道资源紧张难题,成倍提高同截面容纤数、实现管道增值。

,提供了较大的弹性扩容能力,大大满足了城市宽带业务对光纤的突发性需求。

(4)易于施工。

微管的几种类型

微管的几种类型

微管的几种类型
微管是一种用于传输射频(RF)信号、微波信号以及其他高
频电信号的管状结构。

微管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铜或铝,常用于射频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微波功率放大器等应用中。

微管的类型可以根据管的结构形式和使用方式进行分类,其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包括:
1. 稳定型微管(Stable waveguide):稳定型微管是一种封闭
的管线结构,具有固定的尺寸和形状,适用于高功率和高频率的应用,如微波功率放大器和雷达系统。

2. 弹性微管(Flexible waveguide):弹性微管具有柔性和可弯
曲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在复杂环境中进行信号传输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器内部的通信系统。

3. 空心金属导波管(Hollow metal waveguide):空心金属导
波管是一种中空的管状结构,内壁由金属材料构成,用于传输高频信号。

空心金属导波管适用于较低频率的应用,如卫星通信。

4. 带有辐射槽的微管(Slotted waveguide):带有辐射槽的微
管是一种在管壁上开有槽状结构的微管,能够通过这些槽将能量辐射出去,适用于天线阵列和超宽带通信系统。

5. 表面等离子体微管(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waveguide):表面等离子体微管是一种利用金属和介质界面上的等离子体激元模式传输光信号的结构,能够实现超小尺寸和超快速度的光
通信。

以上只是微管的一些常见类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的微管出现。

第2节:微管及其功能

第2节:微管及其功能

微管组成蛋白(右图)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微管组装的结构单位二者结合形成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图)α-微管蛋白有一个GTP 结合位点,GTP 不水解,称为不可交换位点(负极)β-微管蛋白有一个GTP 结合位点,GTP 可水解,称为可交换位点(正极)γ-微管蛋白位于中心体外周物质(PCM),用于诱导微管的成核与组装微管组装过程(右下图)二聚体→原纤丝一个二聚体的β亚基不断加聚到另一个二聚体的α亚基13根原纤丝→片层相邻原纤丝错位1nm ,13根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片层→成核片层弯曲缝合成微管→组装、去组装踏车行为当一端组装的速度和另一端解聚的速度相同时,微管的长度保持不变,即踏车行为组装与去组装取决于二聚体的浓度是否高于临界浓度微管结合蛋白/药物stathmin(微管去稳定蛋白)机体中二聚体的浓度远高于临界浓度,需要与其结合妨碍组装二者结合受本身磷酸化调控stathmin 磷酸化失去活性stahmin 去磷酸化恢复活性秋水仙素秋水仙素可与二聚体结合而加载到微管负极端,妨碍微管继续组装紫杉醇与微管结合后阻止微管去组装细胞内微管起源胞体起源于→中心体中心粒中心粒外周物质γ-微管蛋白γ-微管蛋白与二聚体α-微管蛋白结合(负极),微管沿正极组装纤毛、鞭毛起源于基体微管的功能对网格结构的调节微管结合蛋白(右图)MAP →1,2,3,4tau 蛋白MAP2、tauC 端具有微管结合域(带正电荷),可与微管表面(带负电荷)结合,稳定微管(右图)对细胞结构的组织作用细胞器在细胞内具有特定的空间分布,线粒体的运输等依赖的是微管的作用表现(解聚微管后)内质网回缩到细胞核周围高尔基体解体成小膜泡细胞分裂停止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驱动蛋白(左图)第三种分子马达组成马达结构域两个重要功能ATP 结合位点微管结合位点位于N 端→负极向正极移动位于C 端→正极向负极移动杆状区轻链(尾部)货物结合域沿微管运动的分子机制下图①动力蛋白(右下图)独特之处已知马达蛋白中最大、速度最快细胞质动力蛋白与胞内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及其他一些膜泡运输,动粒和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定位,染色体分离等密切相关轴丝动力蛋白下页讲述纤毛与鞭毛的摆动(下面简述)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参与的蛋白细胞质动力蛋白结合着丝粒,驱动着丝粒沿微管移动驱动蛋白13位于着丝粒,作用于微管正极端,促进微管解聚驱动蛋白5作用于交错重叠的微管,介导驱动纺锤体距离的加长下图②图① 图②①驱动蛋白沿微管移动的分子机制:当驱动蛋白沿微管行走时,两个马达结构域中位于前面的那个(L)与ATP 结合, 导致驱动蛋白发生构象变化,该马达结构域(L)与微管紧密结合,并使后面的马达结 构域(T)向前移动(带ADP),越过L ,至微管正极一侧,与微管的结合位点结合(此时移) 动了16nm),该马达结构域随即释放ADP ,同时现在位于后面的马达结构水解ATP , 使驱动蛋白二聚体恢复到原来开始时的状态纤毛与鞭毛的摆动纤毛的结构9+2大多为动纤毛9+0缺乏中央微管,大多为不动纤毛,与感受器有关纤毛的组装(发生)4阶段(右图)高尔基体膜泡包裹成熟的母中心粒的顶端,形成中心粒膜泡(CV)CV 随着新的膜泡融合逐渐变大,成为次级中心粒膜泡(SCV),与此同时母中心粒延伸并获取成为基体的零件,初生轴丝开始显现母中心粒锚定在细胞质膜的纤毛组装位点,SCV 与质膜融合形成杯状结构在"鞭毛内运输复合物"介导下,原生鞭毛延长鞭毛内运输复合物复合物B 由驱动蛋白2驱动,负责运输组装所需物质到纤毛顶端复合物A 由动力蛋白驱动,把完成使命的蛋白从顶端运往胞体纤毛/鞭毛的运动机制原理二联管间的纤毛动力蛋白的行走产生的动力,由于“微管的固定”,而转化成纤毛的局部弯曲过程右图下中间丝简介围绕细胞核开始组装,并延伸到细胞质膜与膜蛋白相连形成核纤层,与分裂期细胞核膜消失重组有关体外合成无需ATP 、GTP ,无踏车行为并不是所有真核细胞都具有中间丝基因组家族庞大,赋予不同细胞特殊的细胞骨架,被认为是区分细胞类型的身份证组装结构单位四聚体(下图)过程中间丝蛋白分子(二聚体)→四聚体→中间丝(图解⑤)影响组装的因素中间丝蛋白亚基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磷酸化→网络解体去磷酸化→重新组装核纤层核纤层结构(图⑥)作用支持核膜、连接核膜与染色质核纤层的解体与组装分裂前期→核纤层解聚、核膜瓦解(磷酸化)核纤层蛋白A 弥散在细胞核纤层蛋白B 与核膜小泡保持结合分裂末期带有核纤层蛋白B 的核膜小泡重新形成新的核膜。

微管

微管
第二节 微
1.1形态结构:
微管的形态结构:微管是 细胞中由蛋白质组成的外 形笔直、中空且有一定刚 性和弹性的管状结构。
10-15nm 20构和化学组成
1.2微管蛋白
由结构相似的α和β 球蛋白构成二聚体。
两种亚基均可结合GTP,α球蛋白结合的 GTP从不发生水解或交换,是α球蛋白的 固有组成部分,β球蛋白结合的GTP可发 生水解,结合的GDP可交换为GTP,可见 β亚基也是一种 G蛋白。
功能
支架,细胞器运动、 物质运输
2.4微管的动 态不稳定性
• 决定微管正端 是GTP帽还是 GDP帽, 受两 种因素影响, 一是结合GTP 的游离微管蛋 白二聚体的浓 度, 二是GTP 帽中GTP水解 的速度。
2.5影响微管稳定性的某些条件
2.6影响微管稳定性的药物
秋水仙素: (图中红色所示) 与二聚体结合而抑制微管的 聚合。 紫杉酚: 能和微管紧密结合 防止微管蛋白亚基的解聚。 由于新的微管蛋白仍可加上 去结果微管只增长不缩短。 为行使正常的微管功能, 微管出于动态的装配和解 聚状态是重要的。
常见微管组织中心
间期细胞MTOC: 中心体 (动态微管) 分裂细胞MTOC:有丝分裂 纺锤体极(动态微管) 鞭毛纤毛MTOC:基体 (永久性结构)
2.2微管的组装和解聚如下:
1.组装
2.3 踏车
• 微管的总长度不变, 但结合上的二聚体 从(+)端不断向(-) 端推移, 最后到达 负端。 • 踏车现象实际上是 一种动态稳定现象。
2.7影响微管装配的因素
• • • • • 微管蛋白的浓度 温度:<4。C解聚 , >37。C促进组装 [Ca2+]:低则促进组装, 高则趋向解聚 压力: 高则趋向解聚 药物: 如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等能使 微管解聚,紫杉酚能促进微管的组装并 稳定已组装的微管。

微管

微管

4.MAPs蛋白的功能
使微管相互交联形成束状结构或使微管同其它细胞结 构交联。 通过与微管成核点的作用促进微管的聚合。 在细胞内沿微管转运囊泡和颗粒,因为一些分子马达 能够同微管结合转运细胞的物质。 提高微管的稳定性。
三、微管组织中心
指微管在生理状态及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是帮 助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反应,使微管从MTOC开始生长。
GTP
2.微管的种类
单 管;二联管;三联管;
13
13+10
13+10+10
二、微管结合蛋白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 )
1. 概念:附着在微管上,参与微管组装、增加微 管稳 定性的蛋白质。 2. MAP由两个区域组成:
(1)碱性的微管结合结构域
作用:加速微管成核; (2)酸性的突出结构域 作用:与其他骨架纤维联系
1.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
2. γ微管球蛋白: 所有微管组织中心都具有γ微管球蛋白,可聚
合成环状复合体,像模板一样参与微管蛋白的核化,帮助α和β 球蛋白聚合为微管纤维。可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并包裹微管负端, 组织微管蛋白的渗入。还可影响微管从中心粒上释放。
五、影响微管组装的因素
秋水仙素(colchicine) 阻断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可
破坏纺锤体结构。
长春花碱(vinblastine)也能抑制微管的装配。 紫杉醇(taxol)、重水(D2O)能促进微管的装配,并使已
形成的微管稳定。
六、微管的功能
1.微管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 态。微管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抗压和抗弯曲,给 细胞提供机械支持力。

中心体微管和非中心体微管

中心体微管和非中心体微管

中心体微管和非中心体微管
中心体微管是一种在动物细胞中存在的细胞器,又称为中心粒微管。

它是由中心体(centrosome)产生的一组微管组成,呈
放射状排列,起到维持细胞形态稳定性、参与细胞分裂和细胞运动等功能。

中心体是由两个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含有数对中心粒柱,每个中心粒柱有9对微管环绕而成,形成一个星型结构。

非中心体微管是指在细胞中独立于中心体形成的微管,通常表现为单根或束状排列。

非中心体微管主要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架构的维持和细胞运动等功能。

它们起到支持细胞形态、细胞内分子输送和细胞运动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中心体微管由中心体产生,以放射状排列,参与细胞分裂和细胞运动等功能;而非中心体微管独立于中心体产生,通常以单根或束状排列,在细胞内参与物质运输、维持细胞结构和细胞运动等方面发挥作用。

简述微管的主要功能

简述微管的主要功能

简述微管的主要功能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细胞生理活动的各阶段都起重要作用。

其主要功能包括:
1.支持与维持细胞形态:微管可以提供细胞形状所需的支撑,帮助细胞维持其特定的形态。

2.参与构成中心粒、纤毛和鞭毛:这些结构对于细胞的运动、感知外界刺激以及物质运输等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微管可以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轨道,例如,一些蛋白质和RNA分子会沿着微管进行移动。

4.参与细胞内物质的分布:微管通过参与胞内物质运输,可以影响细胞内物质的分布,这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5.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参与了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对于保证遗传物质的均等分配具有关键作用。

6.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微管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多种信号转导过程,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专业科学人员。

微管名词解释

微管名词解释

微管名词解释
微管名词解释:真核细胞普遍存在的一种纤维结构,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

由位于细胞核旁的中心体(微管组织中心)生长出的微管向四周辐射分布达细胞膜,或由纤毛、鞭毛基部的基粒(微管组织中心的一种)
发出的微管组成纤毛、鞭毛的轴线。

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微管具有相同的形态,大多数微管见于细胞质基质内,是纤毛、鞭毛等运动性器官和中心粒的组成部分。

微管是直径25纳米的中空管状纤维,由微管蛋白和少量微管结合蛋白的聚合作用而形成的。

微管蛋白具有α和β两型,α和β微管蛋白形成二聚体。

微管是由二聚体组成的13条原纤维装配成的。

最近发现还存在γ型微管蛋白,主要定位于中心体,其功能与组装微管有关。

微管对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分泌、染色体运动等许多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微管的基本结构特点

微管的基本结构特点

微管是一种微型管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精度和高耐腐蚀性等特点。

它的应用领域涵盖了医疗、生物、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微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管的基本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尺寸:微管的直径通常在1微米至100微米之间,长度可以达到数米。

这种尺寸的特点使得微管可以用于一些传统管道无法满足的应用场合。

2.材料:微管的材料通常是金属、陶瓷、塑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并且可以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材料。

3.结构:微管的结构通常是圆柱形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微管的内壁光滑,外壁可以有不同的纹理和凹凸结构。

这些结构特点使得微管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抗腐蚀性。

4.加工工艺:微管的加工工艺主要有铣削、拉伸、挤压等。

这些工艺使微管具有高精度和高硬度。

5.连接方式:微管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焊接、螺纹连接、插接连接等。

这些连接方式使微管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总之,微管的基本结构特点体现在尺寸、材料、结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微管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精度和高耐腐蚀性等特点,并且可以用于各种应用场合。

微管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医疗、生物、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医疗领域,微管可以用于细胞培养、细胞转移等。

在生物领域,微管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生物反应器等。

在化工领域,微管可以用于化学反应器、化学分离器等。

在能源领域,微管可以用于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微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应用场合和新的材料和工艺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

微管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微丝和微管的共同点

微丝和微管的共同点

微丝和微管的共同点
《微丝和微管的共同点》
微丝和微管都是由纤维材料制成的微小结构,它们的共同点是:
1、结构小巧:微丝和微管的尺寸都非常小,一般尺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可以有
效提高材料的表面积和比表面积,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2、结构稳定:微丝和微管的结构都非常紧凑,可以有效防止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热稳定性。

3、非常灵活:微丝和微管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来调整结构,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
功能。

4、可以有效提升材料性能:微丝和微管都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
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微丝和微管都是由纤维材料制成的微小结构,它们具有结构小巧、结构稳定、非常灵活和可以有效提升材料性能等共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管(microtubule)综述微管(microtubule)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tubulin)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平均外径为24nm,通过其亚单位的组装和去组装能改变其长度,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

细胞内微管呈网状或束状分布,并能与其它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基粒、中心粒、鞭毛、纤毛、轴突、神经管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

(一)成分微管由两种类型的微管蛋白亚基,即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组成,它们的氨基酸顺序已经测定,α-微管蛋白含450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子量为50kD,β-管蛋白含455个氨基酸,α-和β-微管蛋白均含酸性C末端序列。

除极少数例外,如人的红细胞,微管几乎存在于从阿米巴到高等动植物所有真核细胞胞质中,而所有原核生物中没有微管。

微管蛋白分子在生物进化上可能是最稳定的蛋白分子之一。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形成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是微管装配的基本单位。

微管蛋白二聚体含有鸟嘌呤核苷酸的两个结合位点,二价阳离子亦能结合于微管蛋白二聚体上。

此外,微管蛋白二聚体上具有一个秋水仙素结合位点,一个长春花碱结合位点。

(二)形态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二聚体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平均外径为24nm,内径15nm,微管壁由13根原纤维排列构成,在横切面上,微管呈中空状,微管壁由13根原纤维排列构成(图9-10,图9-11)。

微管可装配成单管,二联管(纤毛和鞭毛中),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中)。

细胞内还存在一些微管附属结构,如纤毛或鞭毛中的动力蛋白臂等,微管附属结构的功能有:(1)稳定微管;(2)构成微管间的连接,使微管成一定的排列;(3)使微管与其它结构,主要是膜结构相连接;(4)产生力。

(三)装配1.装配过程所有微管遵循同一原则由相似的蛋白亚基装配而成,主要装配方式是:首先,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形成长度为8nm的αβ二聚体,αβ二聚体先形成环状核心(ring),经过侧面增加二聚体而扩展为螺旋带,αβ二聚体平行于长轴重复排列形成原纤维(protofilament)。

当螺旋带加宽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形成一段微管。

新的二聚体再不断加到这一端微管的端点使之延长。

最终微管蛋白与微管达到平衡(图9-12)。

原纤维中重复的亚单位是αβ异二聚体,αβ→αβ→αβ,微管中这种亚单位排列即构成微管的极性,所有的微管都有确定的极性。

微管的两个末端在结构上不是等同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结构特征。

细胞内所有由微管构成的亚细胞结构也是有极性的。

αβ→αβ即为头→尾的方向,微管蛋白加上或释放主要发生于(+)极,微管的延长主要依靠在(+)极组装GTP-微管蛋白,然后GTP水解为GDP 或GTP与微管蛋白分离。

目前的微管装配动态模型认为,微管两端具GTP帽(取决于微管蛋白浓度),微管将继续组装,反之,具GDP帽则解聚。

在一定条件下,微管一端发生装配使微管延长,而另一端发生去装配而使微管缩短,称为踏车现象(图9-13)。

2.体外微管装配条件(1)微管蛋白浓度:随温度和技术条件而异,有一定的临界浓度,低于此浓度则不发生微管装配,大约为1mg/mL;(2)最适pH:pH6.9;(3)离子:Ca2+应尽可能除去,Mg2+为装配所必需;(4)温度:37℃微管蛋白二聚体装配成微管,0℃微管解聚为二聚体。

3.体内微管装配动态微管蛋白的合成是自我调节的,多余的微管蛋白单体结合于合成微管蛋白的核糖体上,导致微管蛋白mRNA降解。

微管在体内的装配和去装配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高度有序的,间期细胞中,细胞质微管与微管蛋白亚单位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有丝分裂期中,胞质微管装配和去装配动态受细胞周期调控,发生显著改变,分裂前期,胞质微管网络中的微管去装配,游离的微管蛋白亚单位组装为纺锤体。

分裂末期,发生逆向转变。

此外,细胞中存在一些非常稳定的微管结构,如纤毛,鞭毛等。

4.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及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 center,MTOC)。

动物细胞的MTOC为中心体。

MTOC决定了细胞微管的极性,微管的(-)极指向MTOC,(+)极背向MTOC。

(三)微管结合蛋白现已发现有几种蛋白与微管密切相关,附着于微管多聚体上,参与微管的组装并增加微管的稳定性。

然而,在实验条件下,微管蛋白可以在去除这些蛋白的情况下组装。

因此这些蛋白称为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MAP)。

包括MAP1,MAP2,MAP4,tau蛋白等。

一般认为MAP与骨架纤维间的连接有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MAPs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功能。

所有不同的微管结构均由相同的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亚单位组成,其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可能取决于所含微管结合蛋白的不同。

MAP1:270kD杆状分子,对热敏感,见于神经轴突和树突中,在微管间形成横桥,但并不使微管成束。

(1)MAP1A:见于成熟轴突中。

(2)MAP1B:见于新生长的轴突中。

(3)MAP1C:最初认为是大脑中5种高分子量MAP之一,后来发现MAP1C是一种胞质动力蛋白,与逆向的轴突运输有关。

MAP2:仅见于树突中,在微管间及微管与中间纤维形成横桥,能使微管成束。

MAP1与MAP2不具同源性。

MAP2由单个基因编码,具高度热稳定性,与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有高度亲和性。

(1)MAP2A:270kD,神经元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表达。

(2)MAP2B:270kD,神经元发育过程中表达保持恒定。

(3)MAP2C:70kD,存在于不成熟的神经元树突中。

tau蛋白:包括5种蛋白,分子量为55~62kD,见于神经轴突中,是由单个tau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一组有高度热稳定性的蛋白。

其功能是加速微管蛋白的聚合,形成18nm臂,横向连接相邻微管,以稳定微管,可使微管形成粗大的纤维束,所以神经元轴突中的微管相当稳定。

tau蛋白与MAP2在微管结合部位有高度同源性。

MAP4:200kD,具高度热稳定性。

不同的微管结合蛋白在轴突和树突中的分布,可能决定了轴突和树突的不同形态。

(四)微管特异性药物在微管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微管特异性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秋水仙素(colchi-cine)(图9-14)是最重要的微管工具药物,用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活细胞,可立即破坏纺锤体结构,秋水仙素不象Ca2+、高压和低温等因素那样直接破坏微管,而是阻断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体外重组装实验可以清晰地显示这一点。

结合有秋水仙素的微管蛋白可以组装到微管末端,但阻止其它微管蛋白的加入。

紫杉醇(taxol)能促进微管的装配,并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

同样重水(D2O)也会促进微管装配,增加其稳定性。

令人惊奇的是,由紫杉醇和重水所致的微管稳定性增加对细胞是有害的,使细胞周期停止于有丝分裂期,由此可见,为行使正常的微管功能,微管处于动态的装配和解聚状态是重要的。

(五)功能1.维持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形态是最早被证实的微管功能。

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破坏微管,导致细胞变圆,说明微管对维持细胞的不对称形状是重要的。

细胞突起部分,如纤毛、鞭毛、轴突的形成和维持,微管亦起关键作用。

2.细胞内运输真核细胞内部是高度区域化的体系,细胞中物质的合成部位与功能部位往往是不同的,必须经过细胞内运输过程。

神经轴突运输和鱼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运输是两个最为直观的例证,说明细胞骨架尤其是微管在胞内转运中起关键性作用。

(1)神经元轴突运输神经元轴突中的蛋白及膜结构都是由胞体合成后转运去的,轴突运输的类型见表9-2。

细胞骨架纤维一方面作为慢速转运的成分而经轴索运动,另一方面又充当快速转运的轨道。

微管可作为高尔基体和其它小泡及颗粒运输的轨道,运速可达2μm/s。

单根微管上的物质运输可以是双向的,神经轴突运输中两种动力分子已经得到纯化,一种是驱动蛋白(kinesin),利用A TP水解释放的能量向(+)极运输小泡。

另一种是胞质动力蛋白(dyenin),驱动向(-)极的运输(图9-15)。

可在体外无细胞系统中用纯化的动力蛋白分子模拟体内的运输过程。

(2)色素颗粒的运输许多两栖类的皮肤和鱼类的鳞片中含有特化的色素细胞,在神经肌肉控制下,这些细胞中的色素颗粒可在数秒钟内迅速分布到细胞各处,从而使皮肤颜色变黑;又能很快运回细胞中心,而使皮肤颜色变浅,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研究发现,色素颗粒的运输是微管依赖性的,色素颗粒实际上是沿微管而转运的。

3.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纤毛和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具有运动功能。

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基本相同。

纤毛轴心含有一束“9+2”排列的平行微管,中央微管均为完全微管,外围二联体微管由A,B亚纤维组成,A 亚纤维为完全微管,由13个球形亚基环绕而成,B亚纤维仅由10个亚基构成,另3个亚基与A亚纤维共用(图9-16)。

轴心的主要蛋白结构(图9-17):(1)微管蛋白二聚体。

二联体中的微管蛋白二聚体无秋水仙素结合部位。

(2)动力蛋白臂(dynein arms)。

由微管二联体伸出,同相邻微管二联体相互作用使纤毛弯曲。

动力蛋白分子量为300~400kD,最初在鞭毛和纤毛中发现,是一种多亚单位高分子A TP酶,能为Ca2+、Mg2+所激活。

近年来在胞质中亦发现动力蛋白,与微管多种功能活动有关,如细胞内运输,染色体趋极运动。

(3)微管连丝蛋白(nexin)。

150~160kD,将相邻微管二联体结合在一起。

(4)放射幅条(radial spoke)。

由9条外围微管二联体伸向中央微管。

(5)鞘突。

纤毛运动机制:滑动学说认为纤毛运动由相邻二联体间相互滑动所致(图9-17)。

(1)动力蛋白头部与B亚纤维的接触促使动力蛋白结合的ATP水解产物释放,同时造成头部角度的改变;(2)新的ATP结合使动力蛋白头部与B亚纤维脱开;(3)ATP水解,其释放的能量使头部的角度复原;(4)带有水解产物的动力蛋白头部与B亚纤维上另一位点结合,开始又一次循环。

4.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当细胞从间期进入分裂期时,间期细胞胞质微管网架崩解,微管解聚为管蛋白,经重组装形成纺锤体,介导染色体的运动。

分裂末期,纺锤体微管解聚为微管蛋白,经重组装形成胞质微管网。

纺锤体微管可分类如下:(1)着丝点微管:连接着丝点与两极的微管;(2)极微管:从一极到另一极的连续微管;(3)中体微管:子染色体之间的微管;(4)星体微管:组成星体的微管。

有关染色体运动的分子机制曾有两种学说:(1)动力平衡学说:认为染色体的运动与微管的装配-去装配有关。

(2)滑行学说:认为染色体的运动与微管间的相互滑动有关。

目前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运动的机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详见第十章第三节)。

5.基体和中心粒中心体(centrosome)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纺锤体微管和胞质微管由中心体放射出来,中心体由一对相互垂直的中心粒(centrioles)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