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论语的教育学知识

合集下载

孔子谈教育的名言

孔子谈教育的名言

孔子谈教育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孔夫子)留下了许多富有智慧和启发性的名言,其中不乏关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建议。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论至今仍然对我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孔子谈教育的一些名言:孔子谈教育的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学习应该是主动、有意义的,而不是死记硬背,思考更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2.“教学不严,师之惰也。

”(《论语·为政篇》)孔子强调了教学的严谨性。

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教育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如果教学不严格,师生都会沦为懈怠和懒散。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提倡诚实守信的教育态度。

学生要有诚实的求知欲和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实现真正的知识进步。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学到有益的东西。

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强调了教育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保持适当的言行举止。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提倡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求知欲望,不断地追求知识。

同时,应该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愿意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论语·为政篇》)孔子强调了不同知识获取方式的重要性。

他认为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的,其次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人,最后是在困难中不断学习的人。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教育学知识及学说代表人物

教育学知识及学说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教育学=-孔子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2、”有教无类"--孔子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7、因材施教--孔子8、"学而时习之"—-孔子9、”温故而知新”--孔子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11、"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学记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8、”学不躐等"-—《学记》9、教学相长—-《学记》10、循序渐进——《学记》11、”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12、”不陵节而施”-—《学记》朱熹1、"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3、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陶行知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中国教育改造》其他1、"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2、"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中国教育学发展=—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古希腊=-苏格拉底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柏拉图1、《理想国》——柏拉图2、人的发展的最高境地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3、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5、是“寓学习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1、《政治学》-—亚里士多德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3、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亚里士多德4、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外国近代教育学发展=-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2、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4、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7、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8、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9、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2、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4、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5、”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点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点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仁爱为本
仁爱是教育的根本: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具备善良、宽容、同情等品质。
仁爱与知识并重:孔子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感,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智、 信等品质
君子人格的培养 途径:学习、实 践、修养等
君子人格在社会中 的作用:引领社会 风尚,促进和谐稳 定
君子人格对个人成 长的意义:提升自 我修养,实现人生 价值
培养有德之人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德之人,通过教育来推行德治思想 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培养有德之人需要具备仁爱之心 礼乐教化:孔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通过礼仪和音乐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仁爱与礼乐教化: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尚。
仁爱与自我修养:孔子强调自我修养在培养仁爱之心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才能真正 实现仁爱为本的教育目标。
德治为先
德治理念:以德治 国,强调道德教化
教育目的:培养德 才兼备的人才
君子人格: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以德行为基础
培养有用之才
德才兼备: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既要注重品德修养,又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结合,学生应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 致用。
君子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即具备仁爱、忠诚、诚实、守信等品质,这些品质是成为有用之才的 基础。
终身学习: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不断追求进步。

论语知识点总结初一

论语知识点总结初一

论语知识点总结初一《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其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著作。

1. 关于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性,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互尊重和互助之情。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中的“义”即指仁,可见孔子把仁视为行为准则,认为只有以仁为依托,才能做到守纪守礼,做一个合格的人。

2. 关于孝孝是《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话题。

孔子认为孝是孝于父母,是任何行为的出发点。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的“不亦孝乎?”指的是孝行。

在古代中国,孝是一种尊重长辈、尊敬父母的行为准则,孔子把孝看作是一个人品德的标志。

3. 关于学习《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强调了学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地去钻研和修炼。

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中的“温故”是指“温柔”、温和地回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吸收他们的精华,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 关于政治《论语》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政治的思想。

孔子认为,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首要的是要有德行,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百姓。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中的“本”是指德行,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领导者的根本。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仁政”、“德政”等政治思想,强调了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这也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

5. 关于修身养性《论语》中也包含了很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观点。

孔子认为要做到仁爱、孝顺、尊重长辈,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即修身养性。

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要言谈稳重,做事果断,言行一致。

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核心思想,即要以自己的言谈和行为来影响和感化他人,达到立人之本要之功效。

初中孔子论语十二则

初中孔子论语十二则

初中孔子论语十二则一、实事求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知识不仅要理论上掌握,更要加以实践和运用。

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渊博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知识渊博,才能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三、勤奋努力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注重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五、言行一致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言行一致,做到说到做到。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展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

六、和谐相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只有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才能让每个人得到尊重和发展。

七、宽容待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宽容待人,欢迎他人的到来。

只有宽容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都感到快乐和幸福。

八、尊重他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因为对方的无知而生气。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都能够和平共处。

九、坚持理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和牺牲。

只有坚持理想,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尊师重教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师重教,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

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够不断地进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十一、友善待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记录整理而成。

其中的《论语十二章》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并没有单独的章节名称。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仁爱:《论语十二章》中经常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具有慈悲和关爱他人的品德。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格的核心,只有以仁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2.学习:《论语十二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努力去追求知识和理想。

他提出“学而时习之”,并强调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3.教育: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无常师”和“十方无敌”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广泛性和兼容性。

4.忠诚:《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忠诚这一重要的品德。

孔子认为,人应当忠于国家、家庭和朋友,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保持忠诚。

他提出了“以忠告”和“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5.恭敬:孔子强调对长辈和有权威的人要恭敬有礼。

他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和“敬事而信”的观点,强调了恭敬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6.爱好自由:《论语十二章》中也提到了对自由的追求。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和个人独立的权利。

他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和“君子无所争”等观点,强调了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

7.治国理政: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他强调了君主的品德和领导能力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对个人修养、社会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精选17篇)《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篇1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得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就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得人,为学习而快乐得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得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得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得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得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得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得读书人,就是不值得跟她进行讨论得。

即读书得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就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您就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就是这样得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您为什么不样说,她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得老师。

我选择她善得方面向她学习,瞧到她不善得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得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她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与赞扬“不耻下问”得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得人请教瞧作羞耻,因此称她为‘文’。

二、关于学习得方法孔子在与弟子得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要紧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第一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欢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颂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表达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闻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专门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摸索就会感到困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存和钻研摸索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确实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关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确实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如此,尽管书读得专门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
一、仁爱之道
孔子提倡仁爱之道,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待人宽厚和谦和,反映了孔子对于
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态度。

同时,在对待上级和下级、亲朋好友之间,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
之道。

二、儒家教育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理念上主
张“教学相长”,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感悟,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情感激发。

另外,孔子也强调了师德,主张“教无倦,学无怨”。

三、政治治国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政治、治国的言论,主要包括了孔子对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性的建议。

孔子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原则,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政、民主、礼治。

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及对于政治的积极介入,实践了自己对于政治的理论观点。

四、修身养性
孔子提倡修身养性,并体现在他对待生活、处事的态度上。

孔子主张对人生应抱有积极乐
观的态度,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遭遇,认为只有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自身的完善,
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五、实践原则
孔子提倡实践原则,主张技艺、学问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

这一思想也贯穿于孔子的治学方法中。

综上所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观点,涉及
到了政治、教育、修身养性、实践原则等方面。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对儒家思想有更
加深入的了解,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论语12则知识点总结

论语12则知识点总结

论语12则知识点总结1. 仁:《论语》中频繁提到“仁”这个概念,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孔子认为“仁”是一切美德的根源。

仁的实践需要具备诸多品质,包括宽容、尊重、担当等。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仁”的不断诠释和强调,以及他对于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2. 学习: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不断进取的过程,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

他还强调了“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对过去的学习和总结,来开拓新的见解和认识。

这种对学习的重视,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孝道:《论语》中反复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道是一种基本的人伦之道,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他认为孝道贯穿于一切德行之中,是一种处世的准则。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和强调,以及他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

4. 仁政:孔子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百姓。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以仁为本,以爱民为首要考量。

这种仁政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体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

5. 割鸡焉用牛刀:这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意思是解决问题应该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办,不要用过大的力气。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一种谦逊和圆融的处世哲学,对于我们处理问题、处世接物都有着深刻的启发。

6. 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教育应该普及于全体百姓,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男女老少。

他认为,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他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开拓新的见解和认识。

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一、孔子的思想1. 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品德,也是教育的根本。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到了一个境界,就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就实现了仁的境界。

2. 孝:孔子非常强调“孝”这一美德,他认为孝的核心是敬老慈幼,对父母进行尊敬、体贴和孝顺。

同时,他也提出了“不违贵贱,敬长也”这一观点,强调尊重长者和尊卑有序的道德准则。

3. 礼: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遵守礼的规范,才能使人的品行正直、行为得体,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他看来,礼是实行仁、理解义、重视礼仪的基本途径。

他说“绝域从事,不陷恶声”,说明了他对礼的重视。

4. 忠:孔子把忠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认为自己要“忠信俭约”来获得自己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忠为人之本,信为人之道,只有忠信才是人要追求的道德境界。

二、父子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父子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

他强调尊敬父母,弘扬“孝”道。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尊崇有加,如果父母有过错,也要体恤父母,尽孝尽养。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父子关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治和治国理念1. 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服人,以礼行事,有所作为。

同时,他也强调君子应该有大视野、美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情智慧,以便成为人们的楷模。

2. 政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政治应该是立足于民本,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他强调道德高于一切,认为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重任,才能治理国家。

3. 君臣关系: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一向以礼敬为准则。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义、诚信等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臣弒其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言谈,都是希望通过君臣之道,使国家更加和谐。

四、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刻苦努力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仁”、“孝”、“礼”等传统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智,以培育有德有才的君子。

孔子-教育学知识点

孔子-教育学知识点

孔子-教育学知识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的思想统治了中国2000年之久,影响之大,渗透之深,在中国无人匹敌。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一生献身教育,他的主要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主要在教育上。

一、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

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好一个人众多的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老百姓进行教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可以说,充足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育教化是洽国发展的三大条件,而教育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人性论。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正是基于此,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论语》中,有关“学”的论述众多,这些正是对孔子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作用的最好注脚,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孔子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他又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可改变的,甚至承认“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不需教,教育着重于改变和塑造“中人”,这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二、论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即什么人可以和应该接受教育。

孔子既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在教育对象上,他自然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类”即类别,汉代马融注:“言人之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事实上,确实如此。

孔子的众多学生来自各个国家,甚至有来自被称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公孙龙、秦商等人,且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

“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控制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

“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

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

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

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从中获取对培养人才的启示。

首先,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一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培养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其次,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温故而知新”。

这一观点强调对过去知识的温习和总结,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来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还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一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需要注重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君子不器”。

这一观点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行事方式。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不仅需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一部儒学经典,体现了孔子关于为人、为学、为政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孔子自“而立之年”设帐讲学,至七十三岁辞世,一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治理《论语·子路》讲到,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

”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怎么办?”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

”冉有又问:“富裕之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教化他们。

”“庶、富、教”是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三步论,清晰地表达了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论语·述而》讲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于正道,据守道德,遵循仁义,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问、德行、忠心、诚信。

可见,孔子非常注重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此外,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的原则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创办私学,使广大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论语·述而》提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关于“束脩”,有两种解释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解释是十条干肉,用来指学生拜见老师的见面礼,要说明的是“束脩”并非孔子规定的礼物,孔子只是以此来表示诚心求学者,自己都会不吝教诲。

第二种解释是束带修饰。

孔子说:“凡是束带修饰,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向我求学,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言不文,行不违”,即说话不虚伪,行为不违背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修己以敬”和“学不厌诲”的理念,即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要止步不前。

二、政治理念孔子在《论语》中对于政治理念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治国有道,如饮食”,即治理国家就像烹饪,需要合理的配料和火候,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道德准则和治理方法。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之道”,强调君子应有的品德和行为,提出了很多与政治相关的理念,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

三、教育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在《论语》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循循善诱的,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不同的人施教,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

此外,他还提出了“不患营不欲下”、“不尤人之过”等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四、孔子的言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的言行,这些言行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比如他的弟子们问他为人之道是何,他回答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做人的态度和原则;再比如他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表达了他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态度,保持自己的修养。

五、孔子对待人际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人际关系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提倡“诚信为本”,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另外他还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人际相处之道,就是要保持和睦的关系,但不是盲从,还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六、关于修身养性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

他认为,修身养性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要做到内心清净和外貌端庄,同时也要注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表明修身养性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论语》的教育学知识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1.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2.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3.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4.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即: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二、《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

”(即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

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

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