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考研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先秦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文库。
神话的历史化:《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站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经的三种成书过程:1.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
《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记载周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5篇,整理出了《诗经》。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1. 什么是分封制呀?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把家里的财产和权力分给各个孩子去管理,这在古代可太常见啦!比如周朝就实行过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这就是一种统治方式呢。
2. 郡县制你知道不?这就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很多小块,然后由专门的人来管理每一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大力推行郡县制呢,让国家管理更有效率啦!3. 科举制呀,那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呢!就好像一场超级大赛,给那些有才华的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走向辉煌呀!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了好久呢。
4. 丝绸之路那可太有名啦!这不就是古代的贸易大通道嘛,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把中国和其他国家连接起来,各种商品和文化就在这条路上交流传播,厉害吧!5. 儒家思想大家都听说过吧?这可是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呀!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和生活,孔子就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呢。
6. 四大发明牛不牛?造纸术让知识传播更容易啦,印刷术让书籍大量生产,火药那可是威力巨大,指南针帮助人们在海上不迷路,这可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呀!7. 行省制是啥呢?可以理解为把一个大区域划分成几个部分来管理,元朝的时候就实行了行省制呢,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很大哦。
8. 庙号是什么玩意儿?就好像给皇帝起个特别的称号,用来纪念他们的功绩或者特点,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啥的,是不是很有意思呀?9. 史记可是大名鼎鼎呀!它就像一部时光机器,带着我们回到过去,看看古代发生的那些精彩故事,司马迁写的可真棒呀!10. 贞观之治懂不懂?那就是唐太宗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呀,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美好,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呢。
我觉得这些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都很有意思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呢!。
宋代知识点及名词解释
宋代知识点及名词解释第一篇:宋代知识点及名词解释1.宋初晚唐体詩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禹偁。
2.元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这就是“宋初三体”。
3.宋初“西昆体”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4.宋初,由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更弥漫一时,九僧,林逋是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们向来合称_晚唐体_。
5.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知滁州,并写了著名的政文《_朋党论_》,文中认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6.我国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诗话”的形式,继之而起的有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等7.“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_》。
8.宋代文赋的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
9.清末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认为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指出了其词风在两个方面的影响。
10.“苏梅”指的是北宋两位齐名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
11.王安石晚年七绝雅丽精绝,人称为“王荆公体”。
12.《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在北宋词人中,被认为是“尤工于羈旅行役”者是柳永。
13.词家向来欧晏并种,欧指欧阳修,晏指晏殊。
14.《珠玉集》的作者是晏殊;《片玉集》的作者是周邦彦;《漱玉词》的作者是李清照。
15.张先《天仙子》词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连同另两句有“影”字的词句,其雅称即张三影。
16.北宋词人中,以善于写“影”而著称的是张先。
17.把边塞诗的内容带进词的领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的作家范仲淹。
18.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的著名词人是苏轼。
19.据说苏轼曾戏呼秦观为“山抹微云君”,这是因为他的《满庭芳》曾经名动一时。
宋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
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是安吏之乱,一是陈桥兵变。
前者的特点,使社会由治到乱,陈桥兵变则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赵普等人,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使北宋很快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且使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
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
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
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考研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
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
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
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
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
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
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
亦已窜入宪宗朝数事。
书约初刊于北宋。
《元和郡县图志》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
唐李吉甫撰。
四十卷,目录两卷。
书成于元和八年(813)。
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
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
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
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
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
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
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
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考研历史_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 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余个,全部为先泰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葵丘之盟;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的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势日渐强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
会盟约定:成员国不计前嫌,言归于好,不乱筑河堤,不囤积粮食,不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以后,齐桓公作为盟主,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霸主的先河。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井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时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0年,源于秦赵两国对韩的上党地区之争,战争历时三年。
战争初期,由于赵将廉颇运用避战坚守的策略,秦军进攻年余未果。
随后,秦国运用反间计,除去赵将廉颇,取而代之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帅。
而秦军则以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白起作为最高统帅,战争的走向发生了变化。
此时由于秦国的外交策略得当,没有国家对赵国施以援手,秦军则在秦王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击溃赵军,最终赵国投降,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坑杀,从此国力不振,秦国则走上了统一六国的道路。
《宋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
《宋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总论1.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2.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俗雅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3.宋代散文中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
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4.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他们所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目标。
5.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
6.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首先,宋词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其次,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宋初文学1.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2.宋初诗歌三体指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
3.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群体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也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则更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4.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诗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5.晚唐体:指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人群体。
其中比较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孤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清 圈地令 逃人法 御门听政 《古今储贰金鉴》 幕宾 绍兴师爷 《大义觉迷录》 老农总吏制 博学鸿儒科 《古今图书集成》 大小金川之役 《意言》 《西域置行省议》 林爽文 白莲教 天地会 迁海令 八方兵 经营地主 匠户制 白银货币制 西商 徽商 天下四大镇 保甲制 庄田 旗地 扒平官民田科则 押租钱 批田银 永佃权 包衣 佃仆 雇工人 乡绅 奏销案 哭庙案 通海案 宗族制 泰州学派 六经皆史说 乾嘉三大考史名著 扬州八怪 四僧 《坤舆万国全图》 《皇舆全览图》 西学东渐 七大恨 《通雅》 左派王学 考成法 历史分期法(许大龄) 《肇域志》 《生员论》 易知由单 永佃权 定额租 《卖田说》 公田法 《大明律》 巡按御史 进士题名碑 明代繁简制 明代特殊政区:都司 《华夷译语》 天理教起义 白莲教五省大起义 天地会 十全武功 争贡之役 北京保卫战 万法归一图 蠲免 议政王大臣会议 奏折政治 通政司 逃人法 铁帽子王 叶赫老女事件
武则天掌权原因 刘晏改革 开元措施 北齐、北镇本位政策 魏削宗室而权臣窜,晋封同姓而骨肉残 熙宁新法的推行 忽必烈敛财的具体措施 梁启超论清代考证学风 宋明理学的特点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汪世铎的人口政策 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 春秋战争与战国战争的区别
隋唐五代 年鉴学派 山东豪杰集团 长庆会盟 殿中省 知世郎 门荫入仕 杂色入流 元从禁军 北门四军 无常之教 四等官 北门学士 遣唐使 番兵 㻋骑 九寺五监 乡贡 考课 扬一益二 八议之法 十节度 哥舒翰 姑息之政 白著 牙军(衙军) 杨炎 二帝四王之乱
宋辽金夏 通判 知州 防弊之政 四监司 寇准 异论相搅 熙丰变法 蜀洛朔党争 磨勘 戊戌选试 帅漕宪仓 大定之治 贞祐南迁 《朋党论》 世候 南坡之变 天历之变 韩德让 祖宗之法 宋初三先生 会通河 两税法 就食和回造 东南纳赋八道 山东士族集团 荆公新学 洛学 关学 蜀学 五家七宗 三夷教 三通 《通鉴纲目》 勾军 元祐党籍碑 摩崖石刻
6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附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班级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省形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省略形符某一部分的现象。
省声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的声符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融,……从鬲,蟲省声。
”异文异文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
如《春秋•隐公十二年》“公会郑伯于时来”,《公羊传》“时来”写作“祁黎”。
又如“伏羲氏”在古书中也写作“庖牺氏”“包羲氏”等。
这样的异文对於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都非常有价值。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都对我们查检《说文解字》提供了帮助。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转注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转注:说法不一。
四体二用对于“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
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字方法。
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书写符号上有所差异,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
产生方式有二:一是词义引申分化,二是汉字假借。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先秦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文库。
神话的历史化:《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站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经的三种成书过程:1.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
《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记载周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5篇,整理出了《诗经》。
2017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宋朝
2017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宋朝1.试述宋初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宋初到仁宗末年这一时期的立法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从法律上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宋初的统治者,一方面从理论上总结五代十国以来君权旁落的历史教训,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制在加强中央集权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立法上把厉行中央集权制的思想一一贯彻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诸方面。
具体而言,①统治者改变了旧有的行政体制,在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把宰相统一行使的权力予以分割,分别由中书门下行事最高行政权,由枢密院行事最高军政权,由盐铁、户部、度支三司行使最高财政管理权。
②将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予以分离,规定了官、差遣、职的区分。
居官者只有官衔、官阶和相应的俸禄,但是不再行事与官相应的职权。
差遣则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其有权却没有相应的官衔、官阶。
职,一般指倌阁中的官职,大学士、学士等,是授予高级官员的荣誉头衔,不负有实际的权责。
③对宦官、女后、外戚、宗室采取种种限制,不允许参与国事或禁止担任某些官职,防止他们专权。
(2)面对五代以来刑罚苛酷、宋初社会动荡的局面,统治者为收拾人心、树立新政形象,提出了“临下以简,务必哀衿”的立法思想,即立法要简要,对待臣民要有哀怜之心。
具体而言,①轻刑薄赋,宽简待民。
统治者不仅多次下诏要求减轻各地赋税、徭役,还制定了“折杖之法”以改变刑罚苛酷的弊端。
②恤狱慎刑,务存仁恕。
选拔儒臣主管州郡司法;删除五代以来法律中的严酷条文;改善监狱管理制度,善待囚徒。
③“立法不贵太重,而贵力行”,就是立法不崇尚严刑峻罚,而贵在能贯彻执行。
(3)重惩贪墨。
因为官吏贪赃枉法既侵害了公私财产权,又侵害了封建统治秩序;所以统治者把官吏的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2.试述宋朝法制的特色。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转变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宋朝法制也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色。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五卷——宋元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五弹——宋元文学宋元文学宋初三体指白体、昆体、晚唐体。
“白体”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昆体”以杨亿、钱惟演等人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晚唐体”以九僧、林逋等人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的生活,诗风清苦。
宋初三体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这种摸索过程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白体”诗人是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白体”诗人的主要代表作有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雕琢字句的苦心孤诣。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这一群诗人的作风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西昆酬唱集》“西昆体”诗集,2 卷,宋初“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编,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17 人唱和诗248 首。
其诗以五七律诗为主,主要是同题唱和,表现宫廷侍臣的悠闲生活,缺乏真情实感,少数作品有讽喻之意,讲究辞藻、堆砌典故,注重对仗,片面发展了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倾向,形成内容空洞、形式雕琢华丽的浮靡诗风。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先秦文学神话和传说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一般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尤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民间传说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多样,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
神话的故事只能是关于神的,带有超自然色彩。
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
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有删减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此外,中国古代的神话还被道教所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现、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 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中国古代史考研名词解及笔记总结
中国古代史李艳鹏政治:军事民主制、禅让制、家庭私有制国家事怎样产生的、塗山之会、钧台之享、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九世之乱、镐、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社稷、有亡荒阅、三监、宗周、成周、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卿大夫、工商食官、世卿世禄、刑不上大夫、分封制、赐命、册封、采邑食地、国野、宗法制、为什么说夏朝是奴隶制国家、分析商代的经济关系、分析商周衰亡的主要原因、周初分封的情况及对分封制的评价、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三其国五其鄙、葵丘之会、践土之盟、楚庄王问鼎、商鞅变法、上计、徐州相王、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胡服骑射、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变革、简述春秋时期齐、鲁改革的内容及意义、春秋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评述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意义、春秋大国争霸与战国兼并如何区别、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三公九卿、九章律、文景之治、入粟拜爵、异姓诸王、七国之乱、白登之围、推恩令、任子赀选、察举制、中朝外朝、六条问事、司隶校尉、轮台罪己诏、马复令、编户齐民、尚书台、清议、党锢、西园卖官、昭宣中兴、七科谪、左官律附益法、酌金、巫蛊之祸、再受命、上书拜官、三服官、凿空、征召辟除、奉朝请、上计制、秦始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怎样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评价秦始皇、分析楚汉之争的刘胜项负的原因、如何让看待汉初的休养生息、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评价王莽改制、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加皇权、评述东汉初期的度田事件、董卓之乱、领兵复客制、九品中正制、永嘉之乱、王与马共天下、侨置郡县、元嘉之治、侯景之乱、永嘉南渡、检籍、苏峻祖约之乱、河阴之变、王敦之乱、北周武帝灭佛、北魏六镇、宗主督户制、高平陵事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评价、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试述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省六部制、上考课、输籍法、开皇之治、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常举制举、诠试南选、政事堂、开元之治、四镇之乱、牙兵、北门学士、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薛延陀、回纥、吐蕃、南诏、唐蕃会盟碑、隋统一南北的原因及意义、为什么说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及意义、唐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及评价、怎样评价武则天、安史之乱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两税法施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杯酒释兵权、三衙三帅、三冗两积、官职差遣、漕宪帅仓、五等版籍、主户和客户、庆历新政、元祐更化、哲宗绍述、熟女真生女真、南面官北面官、四时捺钵、澶渊之盟、通判、宋金海上之盟、西辽、靖康之难、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织锦院、景德镇、交子、会子、南坡之变、打草谷、市舶司、庆元党禁、辽朝政治制度特点、北宋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怎样评价、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评价王安石变法、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评价忽必烈改制、端平更化、端平入洛、三司、内阁、绘事中制度、大诰、三途并用、南北榜案、空印案、靖难之役、东厂西厂、三法司、孝成法、夺门之变、曹石之变、大礼议事件、隆庆和议、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建州三卫、争国本运动、明宫三案、剃发令、投充、逃人法、白头军、内三院内院、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明发寄信、理藩院、内务府、京察大计、八旗、三藩之乱、西选、九白之贡、准格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张格尔叛乱、荥阳大会、十三行、明初采取了哪些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明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代价和影响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意义、清朝前期君主集权是怎样进一步加强的特点是什么、八旗制度兴衰的原因、论述清朝前期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经济:母系氏族公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任土作贡、田里不鬻、料民于太原、不籍千亩、井田制、公田私田、助彻、对井田制的看法、籍田、隐民私属徒宾萌、公作分地、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黔首自实田、三官钱、筦盐铁、均输法、平准法、算缗告缗、代田法、盐铁会议、五均六筦、算赋口赋、度田、假民公田、三独坐、合市、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及历史地位、屯田制、占田制、输庸代役、常平法、柜房飞钱、和籴和市、唐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支移折变、青苗法、诡名子户诡名寄产诡名挟佃、抽解博买、试述历史上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鱼鳞图册、赋役黄册、匠班银、一条鞭法、更名田、地丁制、摊丁入亩、一田二主、折耗、火耗、明初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清代实行地丁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及分析与一条鞭法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给明清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论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赋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文化:远古时代、层累地造就古史说、二重证据法、血缘婚血缘家庭、陶寺遗址、山顶洞人、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磁山文化、良渚文化、族外婚、对偶婚、图腾、一夫一妻制、龙山文化、蛋壳陶、大汶口文化、野蛮时代、三苗、东夷、华夏、绝地天通、简述我国猿人遗址的发现与意义、试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真理、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文化类型其分布状况如何、二里头文化及对此的认识、夏小正、殷墟、甲骨文、金文、诗经、尚书、周礼、五礼、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取得的成就、商代经济文化的主要成就、法经、百家争鸣及其社会背景和主要原因、稷下学宫、三表法、世本、左传、竹书纪年、国语、战国策、屈原与离骚、甘石星经、五经三传、终始五德说、焚书坑儒、春秋繁露、天人感应、丝绸之路、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居延汉、简、月旦评、及纬之学、经今古文之争、马王堆汉墓、四民月令、黄老之学为什么能成为汉初政策的理论基础、神灭论、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华阳国志、后汉书、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唐律疏议、六学二馆、姓氏录、短番匠和雇匠、茶经、天台宗、法相寺、华严宗、禅宗、会昌灭佛、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传奇、十部乐、蛮书、三经新义、大扎撒、、达鲁花赤、四等人、营造法式、河源志、舆地图、农桑衣食辑要、话本、散曲传奇、资治通鉴、通志、差役杂徭、三舍法、打女真、诸宫调、驱口、摩尼教、鹅湖之会、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八股文、黄教、上三旗、永乐大典、泰州学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丹亭、合阁体派、公安派、竟陵派、三宋二沈、吴门四大家、南陈北崔、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博学鸿儒科、文字狱、四库全书、扬州八怪、布连斯奇条约、医宗金鉴、补农书、皇舆全览图、复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洪严之交、试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学术成就军事:战役:涿鹿之战、周公东征、城濮之战、殽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弭兵之会、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乐毅伐齐、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及性质及双方胜负的原因、祖狄北伐、桓温北伐、元嘉之战、开禧北伐、土木之变、庆长之役、乌兰布通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军制:武卒制、正卒戍卒、南军北军、八校尉、期门军羽林骑、府兵制、折冲府、番上、健儿、保甲法、置将法、怯薛制、锦衣卫、卫所制度、内卫、跺集军、绿营兵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人物:蚩尤、太昊少昊、黄帝、炎帝、三皇五帝、管仲、老子及其思想、孔子及对他的认识、墨子及其思想、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孙膑、祖冲之、竹林七贤、法显、试论曹操、试论诸葛亮、阿倍仲麻吕、鉴真、义净、吴道子、周敦颐、王惟一、沈括、郭守敬、王祯、张载、唐宋八大家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胡三省、邓牧、评价岳飞、张居正、潘季驯、努尔哈赤、王守仁、王艮、李贽、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罗明坚、利玛窦、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颜元、章学诚、王清任、王锡阐、梅文鼎、明安图、如何评价朱元璋。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1. 禅让制呀,这可是中国古代很特别的一种制度呢!就好比一个团队的领导,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把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尧把首领之位让给舜,舜又让给禹,这多了不起啊!难道你不想知道这种制度是怎么运行的吗?2. 分封制哟,这就像是给蛋糕切块一样,周天子把天下分成好多块,分给诸侯。
诸侯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管理,要向周天子进贡、保卫他。
这不就跟现在分公司和总公司有点像嘛!你说这分封制有意思不?3. 宗法制呀,这可是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呢!它规定了家族里的等级秩序,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核心。
这就好像家里的老大有特殊待遇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你想想看,这对古代社会的稳定起了多大作用啊?4. 井田制呢,那可是古代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呀!把田地划分成好多块,像个井字一样。
农民在里面耕种,一部分要上交。
这就好像你有一份工作,得完成任务才能有收获呀!你不觉得这种制度很有特点吗?5. 百家争鸣哇,那简直是思想的大狂欢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都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互相争论。
这就像一场超级辩论赛,大家都在努力说服别人。
你说那个时候的思想碰撞得多激烈呀!6. 秦始皇呀,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
这就好像一个霸气的王者,把分散的力量都整合到了一起。
他的功绩,你能不佩服吗?7. 汉武帝呢,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呀!他推行了好多重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就像一个有魄力的领导,在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吗?8. 丝绸之路哇,这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呀!各种商品、文化都通过它交流传播。
这就好比现在的国际贸易通道一样,多重要啊!你能想象没有它的古代世界会是什么样吗?9. 大运河呀,那可是个大工程呢!贯通南北,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这就像一条大动脉,给国家带来了活力。
你说古代人多有智慧呀!10. 科举制哟,这给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呀!通过考试就能当官,这多公平呀!就像现在的升学考试一样,给大家一个向上的通道。
2022历史学考研考点解析:宋、辽、西夏、金、元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共分为八大部分:史前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冲刺阶段,大家要注意梳理脉络,把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来看宋、辽、西夏、金、元的重要考点解析。
2022历史学考研考点解析:宋、辽、西夏、金、元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内容、评价是重点内容;
(2)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3)北宋晚期党争及宋与辽、金、元的和战;
(4)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重点内容,要加强掌握;
(5)元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贡献以及推行的一系列制度;
(6)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内容;
(7)宋元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主要的农民起义要了解一下,有可能会出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8)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统一,都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政治条件。
这些都是宋元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原因。
1。
元佑更化名词解释考研
元佑更化名词解释考研摘要:一、元佑更化的背景与意义1.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2.元佑更化的历史意义二、元佑更化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的改革2.经济方面的改革3.文化方面的改革三、元佑更化的影响与评价1.对北宋政治的影响2.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3.文化方面的贡献与影响四、元佑更化与考研相关知识1.元佑更化在考研中的重要性2.考研备考策略与方法正文:元佑更化是我国北宋时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公元1086年至1094年,以哲宗元佑年间得名。
这次改革是在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繁荣发展。
一、元佑更化的背景与意义1.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北宋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僚主义盛行,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宋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安石变法。
然而,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哲宗即位后,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人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这就是元佑更化。
2.元佑更化的历史意义元佑更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北宋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元佑更化最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北宋王朝的衰落趋势已无法逆转。
二、元佑更化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的改革元佑更化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恢复旧制、废除新法上。
例如,废除了保甲法、青苗法等新法,恢复了原来的兵农并重的制度;对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调整,重视科举制度,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2.经济方面的改革元佑更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废除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还调整了商业政策,鼓励民间贸易,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3.文化方面的改革元佑更化在文化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尊崇儒学,恢复传统礼仪,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司马光等人主张文化教育应该为国家政治服务,提倡儒家道德伦理,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祜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
【解析】宋学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心学学者以及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学者在宋初诸儒复兴儒学活动的基础上,鲒合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同思考,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终于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
5.南、北面官制:辽朝为了对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多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的官制。这种新体制是在辽世宗继位后形成的,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南北二枢密院,称
?92?
治体制真正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当中。
6.二府;宋代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号称“二府”。宋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军事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解析】本题是对于宋代货币的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步,为了满足商业的需要,宋代出现了交子,后来实行货币改革,交子改为“钱引”。南宋高宗时,杭州富商联合发行一种“便钱会子”,后来收归政府,又有“东南会子”,这些纸币的流通都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8.宋学:面对儒学的内外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孙复等聚徒讲学,不重章旬训诂,而是探讨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实质。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宋学发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宋学学派,有陆丸渊为代表的一心学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是安吏之乱,一是陈桥兵变。前者的特点,使社会由治到乱,陈桥兵变则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赵普等人,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使北宋很快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且使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7.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末叶,发行于成都;随即发展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的法定货币。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为了解决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足的问题,宋真宗初年益州16户富商联合印造了一种铁钱代用券,叫做“变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
13.开禧北伐: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诧胄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开始有所获,但很快惨败。金人南下进逼,主和派史弥远杀韩佗胄,函其道送金人求和。于嘉定元年(1208)签署“嘉定和议”。
宋廷收夺私人发行纸币之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由政府负责印制和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四川铁钱为钞本,流通范围仍在四川。宋神宗时,交子流通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这种交子,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宋徽宗时,实行币制改革,交子改称钱引,流通范围更广。钱引用黑、青、红三色套印,是我国多色印刷术的鼻祖,在大同府。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京租税look万贯,金才答应变还燕云六州度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为燕山府。
【解析】开禧北伐是南宋朝廷试图收复北方失地的一次努力,但是最终失败,如果结合当时背景来考查,可以看到其失败的必然性。
14.四等人制;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延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表现在:①任用
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解析】元祜更化的实质是北宋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一次斗争,只有了解当时时代背景才能很好掌握其实质。
4.四时捺钵:辽实行的一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处转徒。四时捺钵又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大部分贵族和官员皆随同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撩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行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元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同时要注意这也是考查古代民族关系的一种形式。
12.海上之盟: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渡海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
【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要点全面。
10.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院,故得名。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丸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
?94?
官吏方面;②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③时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元代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解析】“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陆的学说分歧愈来愈大,甚至形成门户之见。然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理学和书院的发展。理学门徒为纪念“鹅湖之会”,遂立鹅湖书院。鹅湖之会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的一件大事。
ll.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