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嘌呤代谢系统第一节概述嘌呤代谢是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及分解。

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

为了了解尿酸的生成机制,首先要了解嘌呤代谢及其调节机制。

一、嘌呤代谢调节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们的作用点见下图12-1。

注:E1: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E2:次黄嘌呤脱氢酶;E3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4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5黄嘌呤氧化酶;→表示负反馈控制。

由核酸分解代谢为尿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生成途径:(1)核酸→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黄嘌呤→尿酸。

(2)核酸→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黄嘌呤→尿酸。

(3)5-磷酸核糖+ATP→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此乃尿酸生成的一个总轮廓,中间有许多环节已被省略,在尿酸生成的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和调节。

但从上述尿酸生成的简要过程中可以看出,嘌呤是尿酸生成的主要来源。

因此,嘌呤合成代谢增高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造成血清尿酸值增高。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人体体内约有8种酶参与了尿酸的生成过程,其中有7种酶均促进尿酸生成,它们包括:①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②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③腺嘌呤磷酸糖核糖苷转移酶;④腺苷去胺基酶;⑤嘌呤核苷酸磷酸酶;⑥5-核苷酸酶;⑦黄嘌呤氧化酶。

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时,尿酸生成即增加;在这些酶中,以黄嘌呤氧化酶最为重要。

另一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其作用和上述7种酶正好相反,当其活性增强时可抑制尿酸生成,活性减弱时则尿酸生成增加。

苏打水对痛风的改善作用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 黄柳绿 硕士毕业论文

苏打水对痛风的改善作用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 黄柳绿 硕士毕业论文
ABSTRACT.................................................................................................................................. VI 缩略语............................................................................................................................................ X 前 言............................................................................................................................................. 1 第一章 苏打水体外对尿酸溶解作用的研究............................................................................... 6
I
苏打水对痛风的改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40 2. 实验方法........................................................................................................................... 42 3. 实验结果........................................................................................................................... 43 4.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47

高盐饮食上调跨膜蛋白16A致C57BL/6J小鼠脑动脉重构的机制

高盐饮食上调跨膜蛋白16A致C57BL/6J小鼠脑动脉重构的机制

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16:26:15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34.1086.R.20230608.1343.014.html高盐饮食上调跨膜蛋白16A致C57BL/6J小鼠脑动脉重构的机制侯晓敏1,施熠炜2,孙 琳3,赵 旭3,郑志发4,常铭洋3,张明升1,秦小江3(山西医科大学1.药理学教研室、2.第一医院、3.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4.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太原 030032)收稿日期:2023-01-06,修回日期:2023-03-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204042);山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No202103021224227);山西省归国留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20 075,2020 087);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CPOF202117)作者简介:侯晓敏(198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脑血管药理学,E mail:xiaominhou@sxmu.edu.cn;秦小江(1986-),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血管病变机制,通信作者,E mail:sph@sxmu.edu.cndoi:10.12360/CPB2022090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6-1042-06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151 2;R322 121;R341;R348 1摘要:目的 探讨高盐上调跨膜蛋白16A(transmembraneprotein16A,TMEM16A)致小鼠脑动脉重构的机制。

方法 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10只/组,模型制备8周),空白对照组(正常饮水、摄食)、低盐组(2%高盐饲料)、中盐组(4%高盐饲料)和高盐组(8%高盐饲料)。

HE染色观察脑动脉形态学变化;血管渗透性实验比较脑组织颜色及吸光度值;免疫荧光检测脑动脉TMEM16A的表达;PCR和Westernblot检测脑动脉TMEM16A的mRNA和蛋白表达;离体肌张力检测脑动脉舒缩反应;膜片钳记录脑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氯通道(calcium activatedchloridechannels,CaCC)电流。

别嘌醇代谢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别嘌醇代谢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别嘌醇代谢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嘌醇代谢物是指嘌醇在人体内代谢产物的总称。

嘌醇是一种常见的芳香烃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如煤焦油、石油和一些植物中。

嘌醇及其代谢物被认为是有毒物质,与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从环境角度来看,嘌醇代谢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工业领域。

农药和除草剂的制造过程中常使用嘌醇类化合物,在农田中使用这些化合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杂草和害虫。

然而,这些化合物也会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嘌醇代谢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迁移现象,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从人体健康角度来看,嘌醇及其代谢物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物质。

许多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嘌醇及其代谢物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特别是肺癌、结肠癌和泌尿系统肿瘤等。

嘌醇类化合物还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激素失调等问题。

针对嘌醇代谢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嘌醇代谢物的产生、转化和代谢途径,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嘌醇代谢物的特性和毒性机制,可以为制定相关的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本文将围绕嘌醇代谢物展开论述。

首先将介绍嘌醇及其代谢物的基本特性和环境释放情况,然后重点探讨其在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的影响。

最后,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嘌醇代谢物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帮助读者了解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和逻辑关系。

本篇长文的结构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概述:该部分介绍了本篇长文的主题——别嘌醇代谢物,并概括了其重要性和研究的现状。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本篇长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文章结构:该部分详细说明了本篇长文的章节组成和次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掌握文章的组织结构。

《世界中医药》杂志2019年第14卷总目次

《世界中医药》杂志2019年第14卷总目次
颜凯旋 华 爽 吴小琴 等(18) 从天然免疫介导的代谢性炎性反应角度探讨糖脂代谢病“浊”的生物学本质
吴小琴 颜凯旋 杨 勇 等(22) 内脏脂肪指数与糖脂代谢病的相关性研究 余 雪 李敏谦 郭 姣(29) 动物模型移植人源肠道菌群在中医药防治糖脂代谢病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孙 健 李丽敏 胡 青 等(818 UPLC/MS/MS法定性定量测定中药材中 3类 27种合成色素
张 盨 胡 青 孙 健 等(822)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用于阿胶糕类食品中阿胶的鉴别及马、牛、 羊、猪皮源成分的检测 张静娴 胡 青 董洪霜 等(828) 专题———中医药疗法对肾功能的保护 健脾清化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 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李雯婷 苗 水 陈 铭 等(783) 不同种类牛黄投料的小儿化毒胶囊(散)中胆红素的研究
冯 睿 夏 晶 潘 杰 等(793)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三七中 26种真菌毒素
王少敏 杜春晓 刘贤贤 等(798) 注射用血栓通中三七元素迁移的规律
王妮华 王琼熠 范 辉(48)
专题———中药饮片质量研究 电子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
费程浩 戴 辉 苏 杭 等(257) 不同产地苍耳子 HPLC指纹图谱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何 钦 郑 薇 李伟东 等(263) 基于 UHPLCQTOFMS/MS的白芍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研究
任 娟 刘 晓 李伟东 等(268) 杜仲不同炮制品的水提液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朱星宇 周燕萍 陆金兰 等(274) 聚酰胺色谱法联合中压液相制备色谱法提取分离镰形棘豆中活性黄酮类成分
谭 静 林亚平 赵 欢 等(515) 基于生物传热学的艾灸疗法物理学剂量研究

2023届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统测-生物

2023届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统测-生物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强基联盟10月统测高三年级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磷脂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下列关于磷脂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的元素组成至少包含C、H、O、PD.细胞内膜面积越大,细胞的磷脂含量越丰富“气味”进行“交流”,这些“气味”来自它们的排泄物,它们将排泄物涂在树干上,以此吸引异性、建立领地、稳定社群等。

该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属于3.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C.化石燃料可由动植物残体形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D.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4.运动员在户外进行训练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运动时大量消耗能量,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增加D.过度运动会出现脱水现象,需及时补充盐水5.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下列不属于转基因作物引发的安全性问题的是B.抗除草剂油菜成为人侵物种,降低当地生物多样性β-胡萝卜素的黄金米可以补充人体缺乏的维生素A6.下图表示4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C、D3种方式运输过程中,膜蛋白均发生形变C.方式B本质是一种扩散作用,但加快了扩散速率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第7~8题。

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用以编码甘氨酸的遗传密码子有GGU、GGC、GGA、GGG。

已知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配对是不完全严格的,其规则如表(I为次黄嘌呤,是一种特殊的碱基)。

反密码子碱基密码子碱基G UorCC GA UU AorCI A,U,orC7.推测该生物体细胞的细胞质中最少需有几种携带甘氨酸的tRNA即可符合其蛋白质翻译的需求?8.已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足够种类的tRNA,将该生物经人工射线处理后,发现其翻译出的肽链M中第4个氨基酸由甘氨酸替换为另一种氨基酸,且其他氨基酸序列无异常。

酒精性肝损伤造模

酒精性肝损伤造模

酒后饮绿茶对小鼠肾功能影响的实验性研究李佳陈路军陈洁徐立思齐慧娟陆妙君指导老师:黄品贤(上海中医药大学03中西(七)上海201203)[摘要]目的观察给最佳酒醉状态的小白鼠灌茶对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检测给小白鼠0.15ml/10g白酒后20min灌入低、中、高浓度茶、解酒阳性对照药枳椇子各0.20ml/10g,连续7天后血肌酐、血尿素蛋及尿蛋白含量。

结果⒈高中浓度茶组、模型组的尿蛋白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⒉各组生存曲线比较的Log-rank检验结果:χ2=20.39,P<0.01。

⒊肾脏病理改变:低浓度茶组小鼠肾小球、肾小管未见明显病变,但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明显,有较多量红细胞漏出,可见炎症反应,间质未见纤维化;中浓度茶组肾组织结构完整,肾小球、肾小管未见明显病理变化,间质未见明显充血,少量红细胞漏出,间质未见纤维化;高浓度茶组肾脏组织结构与中浓度茶组接近。

阳性对照组肾组织结构基本完整,肾小球、肾小管未见明显病理变化,间质少量充血。

结论根据尿蛋白、实验小鼠的生存曲线分析、肾脏的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得出:⒈酒后饮茶均可导致小鼠的死亡,但是酒后高浓茶对肾脏的损害作用最小。

⒉酒后饮淡茶及阳性解酒药枳椇子能起到一定解酒作用,但对肾脏有明显的损害。

但本次实验由于死亡率高致样本含量不够,确切的结论有待继续研究。

[关键词]酒,茶,小白鼠,肾功能,病理学在中国,茶能解酒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的说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绿茶来帮助消食解酒,且认为茶越浓解酒效果越好。

人们认为,饮茶能够使人大脑兴奋、清醒,酒后饮茶能够让被酒精冲昏了的头脑清醒一些,从而达到“醒酒”的效果。

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过量饮酒后饮茶对肾脏有害无益。

其理论依据为:绿茶的主要成分茶碱有利尿作用,浓茶中的大量茶碱更能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使尚未分解的酒精代谢产物——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而乙醛对泌尿系统有很大的损害作用。

本实验采用56度白酒以最佳致醉量对小鼠灌胃后,用等量不同浓度的绿茶及阳性对照药物枳椇子对醉酒小鼠进行灌胃的方法,通过检测鼠尿中的尿蛋白、血样中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及对肾脏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正确性作出验证。

痛风灵Ⅱ号治疗尿酸性肾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实验研究

痛风灵Ⅱ号治疗尿酸性肾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实验研究
用 机理 的认 识 上 有 着 重 要 的 揭 示 意 义 。
[] 涛 . 自由 基 与 胃 肠 疾 病 研 究 进 展 [] 国 外 医 学 . 化 3李 氧 J. 消
系统 疾 病 分 册 , 9 7 1 ( ) 2 4 0 . 1 9 , 7 4 : 0 ~2 5
痛风灵 Ⅱ号治疗尿酸性肾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实验研究

MG) 以及 肾脏 病理 形 态 学 的 变化 。 结果 : 风 灵 Ⅱ号 方 对 s 痛 UA、 清 C 、B 血 r UN、 a 一MG、2一MG、IG、A B、 清 用 , C D 同时 可 升 高血 清 H L 结 论 : 风 灵 Ⅱ号 方 可 降尿 酸 、 血 脂 、 善 肾功 能 。 D 。 痛 调 改 关键词 : 痛风 灵 Ⅱ号方 ; 酸 性 肾 病 ; 尿 脂代 谢 异 常 ; 鼠 ; 药治 疗 大 中 中图 分 类 号 : 2 5 6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6 9 9 20 11 0 7—0 R 8. B 1 0 —07 (0 8 0 —0 5 2 高 尿酸 血症 是 痛 风 最 重 要 的 生 化 基 础 , 何 因 素 导 致 的 任 尿 酸 排 泄减 少 或 ( ) 酸 生 成 过 多 , 会 引 起 高 尿 酸 血 症 的 和 尿 均 产 生 。尿 酸 的 主 要 排 泄 途 径 是 经 肾 脏 随 尿 排 出 , 期 的 高 尿 长 2 约 含 生 药 2 1g的 煎 剂 。 ml .8 1 3 模 型 制 作 。 大 鼠适 应 环 境 7天 后 , 即 分 为 2组 , 一 . 随 第
1 9 16 9 8. 5 2.
通 过本 研 究 显 示 , 明 了 中 药 在 对 C G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的 说 S 作用. 仅仅表现在症 状的缓 解或 消除。 在组 织病 理学 、 不 而 基 因表 达 和 氧 自 由基 含 量 水 平 的 深 层 次 上 有 着 明 显 的 逆 向 转

丁酸钠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丁酸钠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81970461)
[通讯作者] 田字彬,
Ema
i
l:
t
i
anzbsun@163.
c
om
酸氧化酶转化为更容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体外。然
而尿酸氧化酶基因在人类和类人猿的进化过程中发
生了沉默突变,因此人类易患高尿酸血症 [2]。
人体尿酸主要通过肾脏途径和肠道等肾外途径
进行排泄,其 中 肾 脏 排 泄 约 占 70% ,肠 道 排 泄 约 占
组织 TNF
α 和 IL
6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t=5.
74~9.
79,
P <0.
05)。结论
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 存 在 肠 道 屏
障损伤,灌胃补充丁酸钠可以保护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肠道屏障。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肠;渗透;酪酸;紧密连接蛋白质类;疾病模型,动物;小鼠
[中图分类号] R589.
1∶
15000 稀释)室温孵育 PVDF 膜 1.
5h,
ECL 化学显
影,暗室曝光。实验重复 3 次,用 ImageJ 软件分析
条带灰度值,目的蛋 白 的 相 对 表 达 量 以 目 的 蛋 白 灰
果报告如下。
度值/内参蛋白灰度值计算。
1 材料与方法
1.
2.
4 免疫组化检测小肠组织中 ZO1 和 Oc
HE 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
1.
2.
3 We
s
t
e
rnb
l
o
t方 法 检 测 各 组 小 鼠 肠 组 织 中
ZO1 和 Oc
c
l
ud
i
n 蛋白表达 提取所有小 鼠 小 肠 组

植物甾醇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部分代谢物的影响

植物甾醇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部分代谢物的影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D)[J]. Food Science, 2019, 40(15): 192-20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
spkx1002-6630-20180526-372.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Shanghai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137, China;
200137;
摘 要:本实验通过考察植物甾醇酯(phytosterol esters,PSE)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脏部分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深入研究PSE对NAFLD发挥预防作用的代谢分 子机制。利用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的同时,PSE干预组分别灌胃低剂量(0.05 g/(100 g•d mb))、高 剂量(0.10 g/(100 g•d mb))PSE强化牛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time-of-f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大鼠肝脏组织代谢物,通 过Progenesis QI v2.3软件进行无监督和有监督的模式判别及UNIFI数据分析平台初步筛选各组差异代谢物,利用 Metabo Analyst(http://www.metaboanalyst.ca/faces/upload/PathUploadView.xhtml)等数据库寻找所参与的代谢通 路。结果:筛选出磷脂酸(16∶0/20∶2(11Z,14Z)、20∶1(11Z)/0∶0)、磷脂酰胆碱(16∶0/18∶1(11E)、 18∶1(6Z)/0∶0、18∶1(9Z)/18∶0、20∶3(8Z,11Z,14Z)/0∶0、15∶0/18∶1(11Z)、16∶0/16∶1(9Z)、 16∶0/2∶0、17∶1(10Z)/0∶0、19∶3(10Z,13Z,16Z)/0∶0、20∶4(5Z,8Z,11Z,14Z)/14∶0)、磷脂酰乙醇胺 (20∶3(8Z,11Z,14Z)/22∶6(4Z,7Z,10Z,13Z,16Z,19Z)、22∶6(4Z,7Z,10Z,13Z,16Z,19Z)/17∶1 (9Z))、磷脂酰甘油(17∶2(9Z,12Z)/22∶6(4Z,7Z,10Z,13Z,16Z,19Z))、鞘磷脂(d18∶0/16∶0)、甘 氨胆酸、溶血卵磷脂(18∶1(9Z)、20∶3(5Z,8Z,11Z))、20∶3(8Z,11Z,14Z))共20 种差异代谢物,高 剂量PSE可更好地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紊乱。结论:PSE可通过调节磷脂类和胆汁酸类的小分 子代谢物含量来改善NAFLD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植物甾醇酯;肝脏;代谢物;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高嘌呤饮食诱发大鼠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高嘌呤饮食诱发大鼠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明 , 为葛根总 黄酮 的最主要 组 分葛根素 , 作 在显著 提高
作 用 , 临 床 上应 给予 足够 的重 视 。C P 在 Y 1家 族 尤 其 C P AI 重 要 的前 致 癌 物 活 化 酶 , Y 3家 族 尤 其 Y1 是 cP
C PA Y 3 4参与约 3 %临床药物 的代谢, 0 葛根素对其活 性 的影响 , 有必要 进行深 入研究 。
4 7. 9
[ ] 舒焱 , 宏 灏.细胞 色 素 P5 3 周 40药 物氧 化代 谢 酶
的遗传 药理 学进 展. : 永 铭 , 见 王 苏定 冯 , 编. 主
标 志酶 , A M 特异 性不 高 , 但 D 主要 反 映 C P A、B和 Y2 2 2 C亚 家族 中能 进行 脱 甲基 化 反 应 的 同工 酶 活 性 , 如
控 制 中的 作 用 。 方 法 : 嘌 呤 每 公 斤 体 重 lO / 测 血 尿 酸 水 平 及 肾功 能 改 变 , 了解 外 源性 嘌 呤 代 腺 O mg d, 以 谢 紊 乱 致 高尿 酸 血 症 的 作 用 。结 果 : 嘌 呤 灌 胃 3周 大 鼠 血 尿 酸 开 始 升 高 且 随 时 问 延 长 升 高 明 显 有 高
( h f l t si lfQn d oU i ri dcl ol e T eAf i e Hopt ig a nv syMei lg , iad ao e t aC e S a d n ig a 60 3, hn h n o gQ n d o2 6 0 C ia)
[ ] 王庆端, 4 江金花, 孙文欣, 葛根 总黄酮对 鼠肝 等. 微粒 体 中细胞 色 素 P 5 4 0含 量 的影 响 [ ] 中国 J.
药理 学通报 ,0 0 1 ( ) 34— 5 . 2 0 ,6 3 :5 3 5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诊治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诊治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肾脏病学-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诊治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CKD-MBD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特纳帕诺相关介绍 (1)二、CKD-MBD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依特卡肽相关介绍 (3)三、CKD-MBD之继发性甲旁亢的规范诊疗 (5)四、CKD-MBD患者的营养与血磷管理 (7)五、CKD-MBD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9)六、CKD患者高磷血症的危害及血磷的管理 (11)七、慢性肾脏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3)八、护理干预助力CKD-MBD患者高磷血症管理 (15)九、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评估与膳食指导 (17)十、浅谈慢性肾脏病围透析期患者管理 (19)十一、慢性肾脏病的健康管理 (21)十二、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疗策略 (22)十三、血透患者血管钙化的评估方法 (24)十四、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诊治 (26)十五、慢性肾脏病早期诊疗策略 (28)十六、HIF-PHI治疗CKD贫血的理论基础 (30)一、CKD-MBD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特纳帕诺相关介绍1.以下哪个药品不属于磷结合剂()A.醋酸钙B.司维拉姆C.碳酸镧D.蔗糖氢氧化氧铁E.替纳帕诺参考答案:E2.替那帕诺的药物相互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替纳帕诺及其主要代谢物在体外抑制CYP1A2、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和CYP2D6B.替纳帕诺及其主要代谢物在体外诱导CYP1A2和CYP2B6C.替纳帕诺大概率会发生与磷结合剂的临床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D.替纳帕诺不会与含钙磷结合剂发生临床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参考答案:C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食物中的磷在小肠中通过2种不同的途径吸收: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B.细胞旁吸收约占肠道磷酸盐吸收的65-80%,跨细胞吸收约占20-35%C.磷结合剂发挥作用不因药物种类及胃肠道pH值不同而异D.替纳帕诺通过抑制肠道上皮细胞顶端表面的钠/氢交换器3 (NHE3),增加细胞内的H+浓度,降低磷酸盐的透过性,导致通过细胞旁途径的磷酸盐吸收减少,从而降低血清磷水平参考答案:C4.替纳帕诺的规格是()A.10mgB.20mgC.30mgD.以上规格都有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关于替纳帕诺的疗效描述是错误的()A.替纳帕诺单用,不能有效降低血磷水平B.替纳帕诺联用磷结合剂,能有效降低血磷水平C.替纳帕诺联用磷结合剂,可减少降磷药物的使用片数而达到同样的效果D.日本II期临床研究显示,替纳帕诺还可以协同降低iPTH和FGF23水平参考答案:A二、CKD-MBD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依特卡肽相关介绍1.关于依特卡肽的药代动力学描述正确的是()A.依特卡肽无任何已知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B.依特卡肽经P450系统代谢,需谨慎联用以上代谢途径的药物C.对中度及高度肝功能障碍患者给予依特卡肽时,应充分监测血清iPTH或血清Ca2+浓度,慎重给药D.依特卡肽在老年人群(>65岁)中的血浆尝试存在差异,应考虑调整用药剂量参考答案:D2.以下哪项关于依特卡肽的疗效是错误的()A.依特卡肽显著降低PTH水平,27周即可实现较基线50%以上的下降B.在不同基线情况下,依特卡肽降PTH的表现都比西那卡塞更佳C.西那卡塞的患者转换使用依特卡肽后,仍能实现PTH水平进一步降低50%D.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依特卡肽较现有SHPT药物治疗方案,PTH 达标的可能性最高E.以上都是正确的参考答案:E3.根据依特卡肽公开发表的文献,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依特卡肽在降PTH上表现突出,拥有50%以上PTH下降获益优势B.西那卡塞患者转换使用依特卡肽后,能实现PTH水平进一步降低50%C.拟钙剂治疗可以降低SHPT患者全因死亡风险17%及心血管死亡风险8%D.拟钙剂治疗可以降低SHPT患者骨折风险16% -29%E.依特卡肽本质上和西那卡塞是一样的参考答案:E4.比较依特卡肽和西那卡塞对于不同指标的影响,错误的是()A.Ca下降:依特卡肽>西那卡塞B.P下降:依特卡肽<西那卡塞C.PTH下降:依特卡肽>西那卡塞D.FGF23下降:依特卡肽>西那卡塞参考答案:B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依特卡肽在透析后使用,非常方便,患者不容易漏服B.依特卡肽静脉注射使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药片负担C.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依特卡肽胃肠道不良反应率仅3-4%,患者耐受度高D.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依特卡肽的患者依从率约80%,而西那卡塞仅60%左右E.以上都是正确的参考答案:E三、CKD-MBD之继发性甲旁亢的规范诊疗1.SHPT的药物治疗方案制定需要考虑什么指标?A.Ca水平B.P水平C.iPTH水平D.ALP水平E.需要综合考虑Ca、P、PTH水平参考答案:E2.对于慢性肾脏病G5期患者,建议iPTH的检测频率为()A.1-3个月B.3-6个月C.6-9个月D.9-12个月参考答案:B3.SHPT的诊断需要考虑以下哪些实验室检查结果()A.血清钙B.血清iPTH水平C.血清磷D.血清维生素DE.以上都需要考虑参考答案:E4.SHPT的治疗手段包括()A.控制高磷血症,维持血钙水平达标B.活性VD制剂C.拟钙剂D.PTX手术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5.网状Meta分析显示,新型拟钙剂依特卡肽是最有效的拟钙剂,优于西那卡塞的()倍,依伏卡塞的()倍A.1.18倍,3.33倍B.1.38倍,3.53倍C.1.58倍,3.73倍D.1.78倍,3.93倍E.1.98倍,4.13倍参考答案:D四、CKD-MBD患者的营养与血磷管理1.一项研究显示,钙、磷、PTH均未达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A.31%B.41%C.51%D.61%E.71%参考答案:C2.以下哪项不属于营养不良给CKD患者的危害?A.影响患者生活质量B.诱发或加重贫血C.加速疾病进展D.增加骨折风险E.增加死亡风险参考答案:E3.下列选项中关于腹透患者营养治疗的观念不正确的是()A.腹透患者需要注意仅低蛋白饮食不足以维持营养状态和残肾功能B.腹透患者为维持营养状态,应该不限制患者的蛋白摄入,越多越好C.腹透患者可应用低蛋白饮食联合复方α-酮酸可以有效维持残肾功能,并能提升营养状态D.腹透患者的膳食摄入提倡优化蛋白饮食,其中50%以上的蛋白质摄入为优质蛋白B参考答案:B4.以下对CK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CKD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2.5-58.5%B.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0.0-66.7%C.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1.7-47.8%D.以上都对参考答案:D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控制好血磷必须全力追求低蛋白饮食B.低蛋白饮食+复方α-酮酸可有效改善高磷血症MHD患者的血磷水平C.选择低磷/蛋白质比的食物、补充α-酮酸可兼顾CKD-MBD患者营养需求和限磷饮食D.选择合适的磷结合剂可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磷水平E.CKD患者应在磷摄入和蛋白质摄入之间寻求平衡参考答案:A五、CKD-MBD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1.根据国内研究的结果,我国透析患者钙化发生率高达()A.35.5%B.47.4%C.55.5%D.0.774E.90%参考答案:E2.CKD-MBD的预防和治疗包括()A.降低高血磷,维持正常血钙B.SHPT的治疗C.CKD患者血管钙化的防治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3.在我国约()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有不同程度的SHPT表现,而这些患者中PTH控制的达标率仅为()左右A.50%,45%B.60%,55%C.70%,65%D.80%,70%E.90%,75%参考答案:B4.CKD-MBD的临床表现中不包含以下哪项()A.钙、磷、甲状旁腺激素( PTH)或维生素 D 代谢异常B.骨转化、骨矿化、骨量、骨线性生长或骨强度异常C.血管或其他软组织钙化D.肾性营养不良参考答案:D5.SHPT对以下系统无危害()A.骨骼肌肉系统B.心血管系统C.血液系统D.内分泌系统E.SHPT的危害会累及多系统,以上都会有影响参考答案:E六、CKD患者高磷血症的危害及血磷的管理1.血磷升高的危害是()A.增加骨折风险B.增加肾衰竭风险C.加重血管钙化D.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全国死亡风险E.以上全是参考答案:E2.Tenapanor是首个抑制细胞旁途径的降磷药物,从作用机制看,以下正确的是()。

尿酸、脂代谢异常及其交互作用在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尿酸、脂代谢异常及其交互作用在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DOI:10.13602/j.cnki.jcls.2020.08.17·调查研究·尿酸、脂代谢异常及其交互作用在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宋睿睿1,玛依娜·卡哈尔1,陆影2,张晓波1,李瑞1,陈邬锦1,孙晓红3,陈锋1,孙玉萍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乌鲁木齐830001;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乌鲁木齐830001;3.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肾病科,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目的 研究尿酸(UA)、脂代谢异常及其交互作用在痛风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14例男性痛风患者一般资料,并检测UA、肾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通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将研究对象分为肾功能正常组(n=186)和肾功能损伤组(n=12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UA、脂代谢异常及其交互作用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

结果 肾功能损害组血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tUA=-7.637、ZTG=-6.778、ZTC=-3.893、tLDL C=-2.49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低于肾功能正常组(t=2.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UA(OR=9.114,95%CI:3.003~27.678)、TG(OR=1.650,95%CI:1.112~2.448)、TC(OR=1.385,95%CI:1.180~1.627)、HDL C(OR=0.440,95%CI:0.202~0.958)、LDL C(OR=1.777,95%CI:1.107~2.852)水平增高,肾功能损害人数增加,以UA影响最显著。

交互作用分析发现男性痛风患者中高UA合并高TG、高TC、低HDL C和高LDL C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时的5.147、1.001、3.144和2.127倍;且高UA合并高TG对痛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大于高UA合并高TC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

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

基金项目: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22102110313)作者简介:李镁娟,女,河南国德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通信作者:张军(1978 ),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E Gm a i l :j u n z h a n g@@z z u t .e d u .c n 收稿日期:2024G01G03㊀㊀改回日期:2024G03G11D O I :10.13652/j .s p j x .1003.5788.2024.60009[文章编号]1003G5788(2024)03G0044G08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P o t e n t i a lm o l e 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o f c e l e r y se e d i n g o u t t r e a t m e n t of n e t w o r k p h a r m a c o l og y w i t hm o l e c u l a r d o c k i n g李镁娟1L IM e i ju a n 1㊀张㊀军2Z HA N GJ u n 2㊀张云数2Z HA N GY u n s h u 2㊀李乾伟2L IQ i a n w e i 2张㊀娜2Z HA N G N a 2㊀刘梦娇2L I U M e n g j i a o 2㊀张人平2Z HA N GR e n p i n g2(1.河南国德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郑州㊀451100;2.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河南郑州㊀450044)(1.H e n a nG u o d eS t a n d a r dT e s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t d .,Z h e n g z h o u ,H e n a n 451100,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C h e m i c a l a n dF o o dE n g i n e e r i n g ,Z h e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Z h e n g z h o u ,H e n a n 450044,C h i n a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芹菜籽抑制或治疗痛风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 C M S P 数据库等在线靶点筛选平台收集芹菜籽主要成分潜在靶点,并利用C y t o s c a p e 3.9.0软件构建芹菜籽化合物 靶点网络图.在G e n e C a r d 数据库㊁OM I M 数据库收集痛风相关靶点,与芹菜籽主要成分靶点取交集并导入S T R I N G 数据库进行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p r o t e i n Gp r o t e i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P P I )分析,得到核心作用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D A V I D数据库进行G O 功能富集及K E G G 通路富集.最后,应用A u t o D o c k 软件对芹菜籽关键成分与痛风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数据库收集到芹菜籽主要成分16个,对应202个活性成分靶点,经过韦恩图取与痛风交集靶点69个,经过拓扑分析表明,芹菜籽通过槲皮素㊁芹菜素㊁木犀草素㊁柯伊利素㊁芹菜甲素5种核心成分与10个痛风关键靶点T N F ㊁M A P K 14㊁I L 4㊁C X C L 8㊁L Y N ㊁P D G F R β㊁H C K ㊁V E G F A ㊁I T G A ㊁I L 2密切关联发挥抑制或治疗痛风的作用.G O 及K E G G 分析结果显示,芹菜籽核心成分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过程㊁增殖㊁迁移等生物过程,通过P I 3K GA k t 信号通路㊁I L G17信号通路㊁MA P K 信号通路㊁N F GκB 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种核心成分与10个痛风疾病靶点蛋白对接结合紧密,可信度高,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芹菜籽通过调控多靶点㊁多途径抑制或治疗痛风的作用.关键词:芹菜籽;痛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代谢性疾病;药食同源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m o l e 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of c e l e r y s e e d i n h i b i t i ng o r t r e a t i n gg o u tb y u s i n g n e t w o r k ph a r m a c o l o g y a n d m o l e c u l a r d o c ki n g .M e t h o d s :T C M S P d a t a b a s e a n d t h e n e t w o r k m a p s w e r ec o n s t r u c t e d w i t h C y t o s c a p e 3.9.0s o f t w a r e .G o u t Gr e l a t e dt a r ge t s w e r ec o l l e c t e di n G e n e C a r d d a t a b a s ea n d OM I M d a t a b a s e ,c r o s s e d w i t ht h e m a i nc o m p o n e n tt a r ge t sof c e l e r y s e e d a n di m p o r t e di n t o S T R I N G d a t a b a s ef o r p r o t e i n Gp r o t e i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p r o t e i n Gp r o t e i ni n t e r a c t i o n ,P P I )a n a l ys i s ,c o r et a r g e t s w e r eo b t a i n e d ,c o r et a r g e t s w e r ei n t r o d u c e di n t o D A V I D ,a n d G O f u n c t i o n e n r i c h m e n t a n d K E G G p a t h w a ye n r i c h m e n tw e r e p e rf o r m e di nt h ed a t a b a s e .F i n a l l y ,A u t o D o c k s o f t w a r ew a s u s e d t o v e r i f y t h e k e y c o m p o n e n t sw i t hk e y t a r ge t s .R e s u l t s :T h e r e w e r e16m a i nc o m p o n e n t so fc e l e r y s e e d s ,69c o mm o n t a r g e t s .Af t e r t o p o l o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q u e r c e t i n ,a p i ge n i n ,l u t e o l i n ,c e l e r y ,f i v e c o r e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10k e y t a rg e t s o f go u t T N F ,MA P K 14,I L 4,C X C L 8,L Y N ,P D G F R β,H CK ,V E G F A ,I T G A ,I L 2,w e r ec l o s e l y i n v o l v e di ni n h i b i t i n g or t r e a t i n gg o u t .T h e r e s u l t s o fG Oa n dK E G G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c o r e c o m p o n e n t s o fc e l e r y s e e d a c t e d t h r o u g h r e g u l a t i n g44F O O D &MA C H I N E R Y 第40卷第3期总第269期|2024年3月|b i o l o g ic a l p r o c e s s e s s u c h a s a p o p t o s i s,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d m i g r a t i o n,a n d t h r o u g h P I3KGA k t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I LG17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MA P K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a n d N FGκB 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T he m o l e c u l a rd o c k i n g 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f i v e c o r e c o m p o n e n t sw e r e c l o s e l y b o u n d t o t h e10k e y t a rg e t p r o t e i n s w i th hi g h c o n f i d e n c e,v e r i f y i n g t h e a c c u r a c y o ft h e n e t w o r k p h a r m a c o l o g yp r e d i c t i o n r e s u l t s.C o n c l u s i o n:T h i s s t u d y r e v e a l s t h e r o l e o f c e l e r y s e e d i n i n h i b i t i n g o r t r e a t i n gg o u t,a n d l a y s a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i n g l eC h i n e s eh e r b a l m e d i c i n ea n dt h es t u d y o f"m e d i c i n ea n df o o d h o m o l o g y"t o c o n t r o lm e t a b o l i c d i s e a s e s.K e y w o r d s:c e l e r y s e e d;g o u t;n e t w o r k p h a r m a c o l o g y;m o l e c u l a r d o c k i n g;m e t a b o l i c d i s e a s e s;h o m o l o g y o fm e d i c i n e a n d f o o d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1].代谢性疾病是指因生物体自身代谢引起的疾病,包括代谢减少或合成旺盛等,包括糖尿病㊁血糖紊乱症㊁高尿酸症等[2],高尿酸症已成为继高血糖㊁高血压㊁高血脂后的 第四高 [3].高尿酸症可以引起高血压[4]和一系列血管疾病[5],更是痛风形成的直接诱因[6].痛风是人体嘌呤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不畅而致血中尿酸浓度升高,尿酸盐呈针状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㊁肾脏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一种代谢炎性疾病[7].痛风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4%,男性比女性患病风险多2~6倍,全球痛风发病率仍有增加之势[8].痛风常用药物秋水仙碱㊁别嘌呤醇㊁非布司他等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不能长期使用[9].因此,寻找无副作用的药物,或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成为解决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关键.D o w n e r等[10]认为,代谢引起的疾病最好用饮食方法来解决,即 食品就是药品 .中国自古就有 药食同源 之说,用食物治疗或减轻疾病是中国中医药最伟大的思想之一[11-12].芹菜(A p i u m g r a v e o l e n s L.)是二年或多年生草本类植物,香气浓郁,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菜蔬之一,自古就有芹菜籽(种子)作为调料食用或中药使用.实践[13-15]表明,芹菜籽对抑制痛风的发生,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芹菜籽对痛风的抑制机理仍不清晰.随着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方法已被完美地用于寻找关键靶点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16].基于 药物 疾病 靶点 相互作用网络的网络药理学,全面㊁系统地评价药物对疾病的干预效果,符合中医学的特点;分子对接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方法,可用于预测药物成分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可能的结合位点[17],这为药物发现或疾病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研究使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芹菜籽治疗痛风的潜在机理㊁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分子机制,为治疗或预防痛风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芹菜籽关键成分筛选及靶点基因提取从已有能查到文献[14-15,18-19]中筛选芹菜籽的成分共计74种,再使用化源网(h t t p s://w w w.c h e m s r c.c o m)查询其C A S号,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h t t p s://w w w.t c m s pGe.c o m,T C M S P)以查找C A S号的方式来查找芹菜籽的关键成分,并且以类药性(D L)ȡ0.10,口服生物利用度(O B)ȡ20%为筛选条件,筛选出具有药物性质且人类肠道易于吸收的成分,经由T C M S P数据库筛选得芹菜籽核心活性分子作用靶点;借助U n i P r o t资料库(h t t p://w w w.u n i p r o t.o r g)查询并确立相应靶蛋白归属的规范化基因名,经过去除冗余后,精准锁定芹菜籽主要成分的靶向基因.1.2㊀痛风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检索孟德尔人类遗传学数据库(h t t p s://o m i m.o r g/, OM I M)和人类基因数据库(h t t p s://w w w.g e n e c a r d s.o r g,G e n e C a r d s),搜索 g o u t ,删除重复项,获得痛风疾病所有的靶点基因.将芹菜籽的关键成分的靶点基因与痛风疾病的靶点基因导入h t t p s://b i o i n f o g p.c n b.c s i c.e s/t o o l s/v e n n y/网站绘制韦恩图,获得芹菜籽与痛风的交集靶点基因以及数量.1.3㊀芹菜籽活性成分 痛风靶点网络构建及可视化分析通过C y t o s c a p e3.9.0软件收集芹菜籽活性物质与痛风相关基因的数据,构筑了一幅涵盖 分子 疾病靶点复杂网络图.随后,运用该软件的N e t w o r k A n a l y z e r工具,对图中的多个节点进行了精确的拓扑属性评估.特别关注的是节点的中介中心性(B C)㊁紧密中心性(C C)以及度中心性(D C)三项指标.它们的平均值超过特定阈值的节点,即为在芹菜籽对痛风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活性成分.1.4㊀蛋白互作网络(P P I网络)的构建输入芹菜籽与痛风相关基因的交互数据,转至S t r i n g数据库(h t t p s://w w w.s t r i n gGd b.o r g),选择 M u l t i p l ep r o t e i n s 作为搜索维度,将种属锁定为 H o m os a p i e n s ,并设定置信度阈值不低于0.9.为清晰可视化,屏蔽掉所有断裂节点,之后将信息以t s v格式导出.并将该文件纳入C y t o s c a p e3.9.0软件中,借助C y t o N C A插件进行深入的网络拓扑分析.通过综合比较6个核心参数 中介中心性㊁紧密中心性㊁度中心性㊁特征向量中心性(E C)㊁局部边连通性(L A C)以及网络中心性(N C)的平均值,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关键节点,即为核心靶向基因.1.5㊀G O功能和K E G 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D A V I D6.8数据库(h t t p s://d a v i d.n c i f c r f.g o v/),对芹菜籽潜在治疗痛风靶点进行G O功能分析,以54|V o l.40,N o.3李镁娟等: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了解靶点的生物学过程,K E G G通路分析研究药物靶点主要信号通路,D A V I D平台列表与背景均设置为 H o m o s a p i e n s ,G O富集分析选择生物过程(b i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B P)㊁分子功能(m o l e c u l a r f u n c t i o n,M F)和细胞组成(c e l l u l a r c o m p o n e n t,C C)3个模块,通路分析选择K E G G.将G O分析的B P㊁C C㊁M F通路分析的数据下载保存好,然后按照P 值从小到大排序,K E G G通路富集分析靶点信号通路,以P<0.05为阈值,依据c o u n t值进行排序.再选取前20条信号通路对B P㊁C C㊁M F和K E G G通路分析的重要通路,使用微生信在线网(h t t p://w w w.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c o m.c n/)作带颜色富集条形图进行可视化分析.1.6㊀分子对接过程利用软件C h e m d r a w画出筛选的芹菜籽成分的2D 结构,再使用C h e m3D软件将2D结构转换为3D结构,优化力学结构,使其结构处于稳定状态,从蛋白质数据库(P D B)中提取针对痛风疾病相关的靶蛋白的三维构象文件.通过P y MO L软件的精确操作,排除了水分子及非必要的小分子配体,仅留下纯净的受体蛋白结构并保存为标准的.p d b文件.随后,借助A u t o D o c k1.2.0软件对该蛋白受体进行精细化处理,包括加氢和调整分子的柔韧性.同时,对小分子配体也执行了加氢处理,并精确识别了配体的活性中心.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后,将蛋白受体与配体统一转换为.p d b q t格式,并利用G r i d模块仔细设定对接盒子的参数,力求将其体积最小化以精准覆盖蛋白结构,确保空间定位的高效率和精确性.参数设置完毕后,保存配置,并运用A u t o D o c k软件进行配体与受体的分子对接工作,从而计算出结合能(B E)的分值.此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分子生物学深刻的理解,也展现了计算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实际应用.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芹菜籽关键成分的筛选结果芹菜籽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化合物㊁烯萜类成分等.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 C M S P)检索到芹菜籽主要活性成分除洋川芎内酯GN㊁洋川芎内酯GJ㊁木栓酮㊁佛手苷内酯㊁βG芹子烯外均有对应靶点,总计375个,删除重复项,相关主要活性成分16种,对应202个活性成分靶点.芹菜籽主要活性成分信息见表1.㊀㊀由于T C M S P筛选有效成分多依据D L和O B,设置较高会使本来有效果的成分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因此,将O Bȡ20%,D Lȡ0.10[20],所得有效成分16种.2.2㊀ 芹菜籽成分 痛风靶点 筛选通过G e n e C a r d s共获得芹菜籽核心成分的靶点基因共202个;使用OM I M d a t a b a s e筛选痛风对应的靶点基因,删除重复项后共1732个.其中芹菜籽与痛风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合计69个,见图1.表1㊀芹菜籽的活性成分T a b l e1㊀A c t i v e c o m p o u n d s i n c e l e r y s e e d成分分子编码口服生物利用度/%药物相似性新蛇床内酯MO L00825162.460.07芹菜甲素MO L00218947.900.07槲皮素MO L00009846.430.28佛手苷内酯MO L00194542.210.13柠檬烯MO L00002339.840.02洋川芎内酯GN MO L00210137.270.10木犀草素MO L00000636.160.25柯伊利素MO L00304435.850.279G十六碳烯酸甲酯MO L00371734.610.126G十八碳烯酸甲酯MO L01042631.900.17ɑG芹子烯MO L00211231.810.10洋芫荽苷MO L00288131.140.27木栓酮MO L00050829.160.76芹菜素MO L00000823.060.21洋川芎内酯GJ MO L00214721.140.10βG芹子烯MO L00116720.720.10图1㊀芹菜籽药效成分靶点与痛风相关靶点的韦恩图F i g u r e1㊀V e n nm a p o f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t a r g e t o fc e l e r y s e e da nd g o u t2.3㊀ 芹菜籽成分 痛风靶点 网络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利用C y t o s c a p e3.9.0软件建立药物 活性成分 靶点 疾病的可视化网络图,再利用C y t o s c a p e3.9.0软件的A n a l y z eN e t w o r k功能,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评分(0~1分有38个基因,为一类评分;2~3分有22个基因,为二类评分;4~8分有9个基因,为三类评分),一类基因在最外层,二类基因放在第二层,三类基因放在最内层.在建立芹菜籽核心成分与痛风疾病的网络图时,发现芹菜籽有5个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基因与痛风疾病靶点基因没有联系,即这5个成分对治疗痛风疾病并没有效果,因此在绘制网络图时不纳入.通过评分得到10种关键成分, 芹菜籽成分 痛风靶点 网络详见图2.成分节点的大小表示与其相关的靶点基因数量多少,蓝色菱形越大表示与之相关联的基因数量越多,在网络中作用也就越明显.使用C y t o s c a p e3.9.0软件的N e t w o r kA n a l y e r插件64基础研究F U N D A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总第269期|2024年3月|菱形代表芹菜籽的关键成分,椭圆形代表 芹菜籽 痛风 交集靶点基因图2㊀ 芹菜籽成分 痛风靶点 网络F i g u r e 2㊀"C o m p o n e n t o f c e l e r y s e e d Gg o u t t a r ge t "n e t w o r k 对上述网络中的蓝色药物节点进行拓扑分析得出,芹菜籽核心靶点网络节点平均B C 值为0.2175,平均C C 值为0.4567,平均D C 值为13.6.其中只有槲皮素1种成分的B C 值㊁C C 值㊁D C 值均大于芹菜籽核心靶点网络节点平均值(槲皮素B C0.7238141,C C0.68518519,D C63),推测其可能是芹菜籽治疗痛风的重要成分.2.4㊀P P I 网络结果分析将芹菜籽与痛风的交集基因导入S t r i n g 在线平台对69个潜在靶点进行P P I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如图3所示,网络中包含69个节点,115条边,平均节点度为3.33,平均局部聚类系数0.475.㊀㊀靶点连接的线越多,表明该靶点D C 值越高,越是关键靶点,按照D C 值ȡ10筛选条件[21],获得10个核心靶点基因,分别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 A P K 14)㊁肿瘤坏死因子(T N F )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 E G F A )㊁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β(P D G F R β)㊁酪氨酸蛋白激酶(L Y N )㊁白细胞介素G4(I L 4)㊁酪氨酸蛋白激酶H C K (H C K )㊁白细胞介素G8(C X C L 8)㊁整合素αV (I T G A V )㊁白细胞介素G2(I L 2),以上10种靶点基因拓扑参数B C ㊁C C ㊁D C ㊁E C ㊁L A C ㊁N C 皆大于各自均值121.03302,0.14869,7.39286,0.08502,2.21619,3.12207,详见表2.㊀㊀通过建立芹菜籽成分 痛风基因靶点网络,发现10个药物成分中,有5个成分与核心基因靶点密切相关,推测这5个药物成分是治疗痛风疾病的关键成分,即核心成分:槲皮素㊁芹菜素㊁木犀草素㊁柯伊利素㊁芹菜甲素,在网络中D C 值分别是63,28,25,7,5,详细情况见图4.2.5㊀分子对接验证分析将2.4得到的5个核心成分为配体与痛风关键基因T N F ㊁M A P K 14㊁I L 4㊁C X C L 8㊁L Y N ㊁P D G F R B ㊁H C K ㊁V E G F A ㊁I T G A ㊁I L 2为受体进行分子对接进行验证.对接R M S D<0.2n m ,分子对接结合能见表3.如果分子对接结合能<0k J /m o l 时,表明小分子配体可以与蛋白受图3㊀P P I 网络与关键靶点F i g u r e 3㊀P P I n e t w o r ka n d t h e c o r e t a r ge t 74|V o l .40,N o .3李镁娟等: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表2㊀核心靶点基因拓扑参数T a b l e 2㊀T o p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c o r e t a r ge t N o .基因编号中介中心性紧密中心性度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局部边连通性网络中心性1MA P K 141035.010400.19142240.387195.0000010.382822T N F420.873600.17846220.276054.7272711.784133V E G F A 656.576000.17791180.160594.000008.492084P D G F R β329.341460.17313180.216083.555565.961765L Y N264.446720.18182180.318956.6666710.531536I L 4598.577450.17957160.255946.000009.193657H C K178.187420.17683160.285076.000008.138538C X C L 8248.425250.18012160.303015.500006.755569I T G A V 251.066850.16477140.099862.857145.5384610I L 2144.341490.17737100.186364.000005.15556图4㊀芹菜籽核心成分—痛风关键基因靶点网络F i g u r e 4㊀N e t w o r ko f c o r e c o m p o n e n t s i n c e l e r y s e e d Gk e yg e n e t a r ge t sf o rg o u t 表3㊀核心成分与靶点基因蛋白的分子对接结合能T a b l e 3㊀M o l e c u l a r d o c k i n g s c o r e s o f k e y a c t i v e i n g r e d i e n t s a n d t a r ge t s k J /m o l药效成分T N FMA P K 14I L 4C X C L 8L Y NP D G F R BH C K V E G F AI T G A VI L 2平均结合能槲皮素㊀-29.3-27.6-29.7-30.1-36.4-24.3-37.7-27.6-35.6-23.8-30.2芹菜素㊀-32.6-31.8-30.1-31.0-36.0-23.8-37.2-28.5-34.7-23.4-30.9木犀草素-27.6-33.1-29.3-32.2-35.6-24.7-36.0-29.3-36.8-25.9-31.0柯伊利素-33.9-38.1-32.2-33.5-40.2-25.1-38.9-31.4-33.9-30.5-33.8芹菜甲素-23.8-23.8-21.8-25.1-27.6-20.1-28.0-20.9-28.0-18.4-23.8体结合;结合能<-17.7k J /m o l ,表明可以自发地结合;结合能<-29.3k J /m o l,说明分子间具有很强的结合活性[22-23].结合能越小,说明配体与蛋白之间亲和力越大,两者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高,进而发挥作用越大[24].㊀㊀由表3中数据可知,5个核心成分与痛风关键基因平均结合能<-17.7k J /m o l ,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可以自由结合,槲皮素㊁芹菜素㊁木犀草素㊁柯伊利素与关键基因平均结合能<-29.3k J /m o l ,表明其与核心靶点之间有强烈的结合力.因此,认为分子对接预测结果真实可靠,P y M o l 软件可以对每个小分子配体与疾病靶点蛋白结合能最低的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调节,如图5所示.㊀㊀由对接结果可知氢键是促进芹菜籽主要成分和与痛风关键基因活性位点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即槲皮素GH C K 结合的活性位点A L A G293㊁T H R G338㊁M E T G341形成3个氢键;芹菜素GH C K 编码蛋白的活性位点T H R G338㊁M E T G341形成2个氢键;木犀草素GI T G A V 的活性位点V A L G23㊁V A L G98㊁A R G G99㊁P H E G278㊁T Y R G406形成5个氢键;柯伊利素GL Y N 的活性位点A S P G156㊁I L E G86㊁L Y S G44㊁M E T G91㊁G L U G89形成5个氢键;芹菜甲素GH C K 的活性位点T H R G338形成1个氢键.从对接结果来看,配体 受体形成氢键越多,复合体系越稳定,对蛋白质的活性控制能力就越强[25-26].因此,木犀草素㊁柯84基础研究F U N D A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 总第269期|2024年3月|图5㊀分子对接模式图F i g u r e5㊀M o l e c u l a r d o c k i n g m o d e伊利素对痛风的抑制效果较强.2.6㊀G O功能富集和K E G G信号通路分析将获得的69个芹菜籽抗痛风的潜在靶点基因导入D A V I 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 H o m oS a p i e n s ,以P<0.05为筛选条件,进行G O功能富集和K E G G分析[27],结果如图6所示.G O富集得到463个条目,其中B P349个,C C39个,M F75个.B P主要是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n e g a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o f a p o p t o t i c p r o c e s s)㊁正向调控细胞增殖(p o s i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㊁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p o s i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o f c e l lm i g r a t i o n)等;C C主要是细胞外间隙(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s p a c e)㊁胞外区(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r e g i o n)㊁细胞表面(c e l ls u r f a c e)等;M F主要是酶结合(e n z y m eb i n d i n g)㊁细胞因子活性(c y t o k i n e a c t i v i t y)㊁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p r o t e i nh o m o d i m e r i z a t i o na c t i v i t y)等.㊀㊀K E G 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225条目,以P<0.05为阈值,依据c o u n t值排序,选取前20条K E G G信号通路上的基因作为痛风治疗靶基因.由于研究的是芹菜籽抗痛风作用,因此在得到的前20条通路中去掉与之无关的通路,得到P I3KGA k t信号通路(P I3KGA k t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㊁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f l u i d s h e ar图6㊀G O功能富集分析F i g u r e6㊀G Of u n c t i o n a l e n r i c h m e n t a n a l y s i s94|V o l.40,N o.3李镁娟等: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s t r e s s a n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㊁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l i p i d a n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㊁MA P K 信号通路(MA P K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㊁I L G17信号通路(I L G17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等.按照打分排列前10的通路见表4.表4㊀通过K E G G 通路富集的前10条通路T a b l e 4㊀T h e t o p 10p a t h w a y sb y K E G G p a t h w a y en r i c h e d 通路名称分值P 值基因名称h s a 04151:P I 3K GA k t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201.57E -11P D G F R B ,F L T 3,I T G A 3,E G F ,I N S R ,P T E N ,G 6P C 1,I L 2,P I K 3C G ,I G F 1R ,V E G F A ,I L 4,S P P 1,K D R ,I T G A V ,R A F 1,I L 6R ,T P 53,M C L 1,B C L 2L 1h s a 04010:MA P K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155.28E -08P D G F R B ,F L T 3,E G F ,I N S R ,H S P B 1,A R R B 2,MA P K 14,T N F ,I G F 1R ,V E G F A ,MA P K 8,R A S A 1,K D R ,R A F 1,T P 53h s a 05418:F l u i d s h e a r s t r e s s a n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144.42E -11G S TM 1,V C AM 1,G S T P 1,MMP 2,MA P K 14,T N F ,MMP 9,V E G F A ,TH B D ,MA P K 8,I F N G ,K D R ,I T G A V ,T P 53h s a 05417:L i pi d a n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139.65E -08L Y N ,V C AM 1,C X C L 8,H S P A 5,MMP 1,MMP 3,MA P K 14,T N F ,MMP 9,MA P K 8,C D 40L G ,T P 53,B C L 2L 1h s a 04657:I L G17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112.67E -09I L 4,MA P K 8,C X C L 8,I F N G ,MMP 1,MMP 3,I L 13,MA P K 14,P T G S 2,T N F ,MMP 9h s a 04510:F o c a l a d h e s i o n113.60E -06P D G F R B ,MA P K 8,I T G A 3,E G F ,P T E N ,S P P 1,K D R ,I T G A V ,R A F 1,I G F 1R ,V E G F A h s a 04014:R a s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111.49E -05P D G F R B ,MA P K 8,F L T 3,E G F ,R A S A 1,I N S R ,K D R ,R A F 1,B C L 2L 1,I G F 1R ,V E G F A h s a 05165: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112.57E -04P D G F R B ,I T G A 3,E G F ,P T E N ,S P P 1,I T G A V ,R A F 1,P T G S 2,T N F ,T P 53,V E G F Ah s a 05022:P a t h w a ys o f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Gm u l t i pl e d i s e a s e s 114.09E -03A P P ,MA P K 8,N O S 2,H S P A 5,R A F 1,MA P K 14,P T G S 2,T N F ,S L C 6A 3,B C L 2L 1,S O D 1h s a 04630:J A K GS T A T 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104.72E -06P D G F R B ,I L 4,I F N G ,E G F ,I L 13,R A F 1,I L 6R ,I L 2,B C L 2L 1,M C L 1h s a 05167:K a po s is a r c o m a Ga s s o c i a t e d h e r pe s v i r u s i nf e c t i o n102.03E -05L Y N ,H C K ,MA P K 8,C X C L 8,R A F 1,MA P K 14,P T G S 2,T P 53,P I K 3C G ,V E G F A3㊀结论综上所述,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芹菜籽药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其中抑制或治疗痛风关键成分为槲皮素㊁芹菜素㊁木犀草素㊁柯伊利素和芹菜甲素,与痛风相关的靶点T N F ㊁M A P K 14㊁I L 4㊁C X C L 8㊁L Y N ㊁P D G F R β㊁H C K ㊁V E G F A ㊁I T G A ㊁I L 2密切相关.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芹菜籽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结合能力预测,发现槲皮素㊁芹菜素㊁木犀草素㊁柯伊利素㊁芹菜甲素与10种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合能均小于-20.97k J /m o l ,验证了芹菜籽中多种有效成分通过作用于关键靶点起到防治痛风的作用,其中柯伊利素与10种关键靶点蛋白结合能最低,为-33.76k J /m o l ,表明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G O 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芹菜籽具有调控细胞凋亡,影响炎症反应的作用.K E G G 富集分析发现,芹菜籽活性成分与痛风靶标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可能是P I 3K GA k t 信号通路㊁I L G17信号通路㊁MA P K 信号通路㊁N F GκB 信号通路等,表明芹菜籽通过多条通路作用于痛风的调控过程.参考文献[1]WHO.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2[EB/OL].(2022G02G10)[2023G12G21].https://www.who.int/data/gho/publications/world Ghealth Gstatistics.[2]LAKE B D.Metabolic disorders: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their diagnosis [M ]//Paediatric Pathology.London:Springer GVerlag London Limited,1996:839.[3]KUO C F,GRAINGE M J,ZHANG W,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gout:Prevalence,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J ].Nat Rev Rheumatol,2015,11(11):649G662.05基础研究F U N D A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 总第269期|2024年3月|[4]FEIG D I.Hyperuricemia and hypertension[J].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2012,19(6):377G385.[5]JIN M,YANG F,YANG I,et al.Uric acid,hyperuricemia andvascular diseases[J].Frontiers in bioscience(Landmark edition), 2012,17(2):656G669.[6]WORTMANN R L.Gout and hyperuricemia[J].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2002,14(3):281G286.[7]BUSSO N,SO A.Gout.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 in gout[J]. Arthritis Research&Therapy,2010,12(2):206G206.[8]DALBETH N,CHOI H K,JOOSTEN L A B,et al.Gout[J].NatureReviews Disease Primers,2019,5(1):69.[9]徐娜,陈海生.治疗痛风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3, 31(1):14G18.XU N,CHEN H H.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for treating gout[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2013,31(1):14G18.[10]DOWNER S,BERKOWITZ S A,HARLAN T S,et al.Food ismedicine:Actions to integrate food and nutrition into healthcare[J].BMJ,2020,369:m2482.[11]单峰,黄璐琦,郭娟,等.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2015,27(8):1061G1069.SHAN F,LU Q Q,GUO J,et al.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the homology between medicine and food[J].Life Sciences,2015,27(8):1061G1069.[12]杨光,苏芳芳,陈敏.药食同源起源与展望[J].中国现代中药, 2021,23(11):1851G1856.YANG G,SU F F,CHEN M.The origin and prospects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homology[J].Chines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23(11):1851G1856.[13]LI S,ZHANG B.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pharmacology:Theory,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2013,11(2):110G120.[14]LONG S D,JI S S,XUE P,et work pharmacology and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reveal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hiliao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Gassociated malnutrition[J].Frontiers in Nutrition,2022,9:985991.[15]史传超.天然植物功能因子对尿酸代谢酶调控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54.SHI C C.A study on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natural plant functional factors on uric acid metabolism enzymes[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8:54. [16]李少鹏.芹菜籽提取物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高尿酸血症的活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11G13.LI S P.AntiGgouty arthritis and antiGhyperuricemia properties of celery seed extracts[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9:11G13.[17]徐娜.芹菜籽活性成分及其抗痛风新药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37.XU N.Research on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celery seeds and their new anti gout drugs[D].Shanghai: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12:37.[18]仝国辉,张懿,张瑶楠,等.芹菜籽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29(12):641G644.TONG G H,ZHANG Y,ZHANG Y N,et al.The effect of celeryseed extract on hyperuricemia rats[J].Food Science,2008,29(12): 641G644.[19]杨娟,豆佳红,孙悦龙,等.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费菜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J].食品工业科技, 2023,44(4):12G21.YANG J,DOU J H,SUN Y L,et al.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antiGinflammatory effect of Feicai based onnetwork pharmacology,molecular docking,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J].Food Industry Technology,2023,44(4):12G21.[20]WANG Z,ZHANG H M,GUO Y R,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of Biyu decoction as treatment for psoriasis:A network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udy[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22,10(21):7224G7241.[21]凌晓颖,陶嘉磊,孙逊,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连花清瘟方抗冠状病毒的物质基础及机制探讨[J].中草药,2020,51(7): 1723G1730.LING X Y,TAO J L,SUN X,et al.Exploration of the materialbasis and mechanism of Lianhua Qingwen formula's anticoronavirus effect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J].Chinese Herbal Medicine,2020,51(7):1723G1730.[22]KAUR T,MADGULKAR A,BHALEKAR M,et al.Moleculardocking in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J].Current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ies,2019,16(1):30G39.[23]SULIMOV V B,KUTOV D C,SULIMOV A V.Advances in docking[J].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20,26(42):7555G7580.[24]LUO D D,HOU D R,WEN T C,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Brucea javanica oil emulsion for liver cancer: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Ganalysis[J].Medicine,2020,99 (47):e23197.[25]WANG C Z,YUAN C S.Potential role of ginseng in the treatmentof colorectal cancer[J].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8,36(6):1019G1028.[26]唐光甫,桂艳玲,满海乔,等.红曲桔霉素致毒机理的网络药理学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23,42(2):90G96.TANG G C,GUI Y L,MAN H Q,et work pharmacologyanalysis of the toxic mechanism of red yeastcitrinin[J].Journal of Food and Biotechnology,2023,42(2):90G96.[27]黄秋颜,李斌,林晓蓉,等.基于高分辨质谱和网络药理学的可可茶多酚降血糖活性研究[J].食品与机械,2023,39(9):4G11.HUANG Q Y,LI B,LIN X R,et al.Study on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cocoa tea polyphenols based on highGresolution massspectrometry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J].Food&Machinery, 2023,39(9):4G11.15|V o l.40,N o.3李镁娟等: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芹菜籽抑制痛风的潜在分子机制。

16361159_别嘌呤醇对伴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及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16361159_别嘌呤醇对伴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及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l
udedi
nt
h
i
ss
t
udy.They we
r
e
y DN pa
(
)
(
)
r
andoml
i
v
i
dedi
n
t
oc
on
t
r
o
lg
r
oup 80c
a
s
e
s anda
l
l
opu
r
i
no
lg
r
oup 80c
a
s
e
s .Twog
r
oupso
f
yd
t
i
en
t
swe
r
eg
i
vent
hec
onven
t
i
ona
lt
r
e
a
tmen
to
fd
i
abe
t
e
s.Thec
on
t
r
o
lg
r
oupwe
r
eg
i
venp
l
a
c
ebo
pa
(
andt
het
r
e
a
tmen
tg
r
oup we
r
eg
i
ven a
l
l
opu
r
i
no
l.24 hou
r ur
i
ne p
r
o
t
e
i
n quan
t
i
t
a

牛蒡根总黄酮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影响

牛蒡根总黄酮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影响

牛蒡根总黄酮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影响王露; 权利娜; 赵博; 赵子强【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9)005【总页数】6页(P723-728)【关键词】牛蒡根; 总黄酮; 高尿酸血症; 尿酸; 病理切片【作者】王露; 权利娜; 赵博; 赵子强【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高尿酸血症(HUA)[1]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尿酸[2]排泄减少(或增加)的代谢性疾病。

目前,用于治疗高尿酸的药物主要分为抑制尿酸生成[3]、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4]和促进肾脏尿酸排泄药物。

但它们对胃肠道和肾脏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治疗高尿酸血症和其肾损伤的天然药物[5]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采用酵母浸膏和氧嗪酸钾盐法联合[6]建立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7],观察牛蒡根总黄酮对HUA 小鼠血清肌酐(CREA)、尿素(UR)、尿酸(UA)水平以及小鼠肾脏病理状态下的影响[8],为牛蒡根防治HUA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1.1 实验动物昆明种6周龄小鼠,雄性,体重30±2g(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 SCXK(陕)2012-003。

将该实验中的小鼠保持在湿度为40~70%且温度为20~24℃的正常环境中。

在实验之前,将小鼠在实验室中适应环境一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鼠均是自由饮水和块状鼠饲料。

1.2 药品及试剂牛蒡根(陕西康盛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40506);酵母浸膏(北京奥博兴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41122);羧甲基纤维素纳(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批号140661-1201406);别嘌醇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6002);氧嗪酸钾盐(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批号20150103);0.9%氯化钠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批号20150302);无水乙醇(批号100092683)、二甲苯(批号10023418)、中性树胶(批号10004160)均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高嘌呤饮食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高嘌呤饮食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高嘌呤饮食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关宝生;张睿迪;王贺;闫茹雪;秦振波;于瀚普;赵梓源;尹相林【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24(47)1【摘要】目的:探讨高嘌呤饮食对W1118野生型黑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实验共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对照组(0%腺嘌呤浓度干预),低浓度干预组(0.05%腺嘌呤浓度干预),高浓度干预组(0.1%腺嘌呤浓度干预),收集新产出的果蝇卵若干,分别置于3个实验组培养基中培养,待生长到羽化阶段时,分别取各实验组羽化后8h内的年轻果蝇,继续分别培养至对应的实验组培养基中,随后观察果蝇羽化后的生长发育以及攀爬能力。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培养基中腺嘌呤浓度的升高,果蝇羽化后的平均寿命、产卵量明显降低(P<0.05);各干预组雌果蝇羽化后的平均寿命明显高于雄果蝇(P<0.01);高浓度干预组果蝇的攀爬能力明显降低(P<0.01)。

结论:高嘌呤饮食可显著缩短果蝇成虫的平均寿命,降低果蝇的产卵量,提示可能与果蝇体内尿酸水平升高,进而诱导机体发生氧化应激和(或)炎症反应,最终影响果蝇的生长发育。

【总页数】3页(P191-193)【作者】关宝生;张睿迪;王贺;闫茹雪;秦振波;于瀚普;赵梓源;尹相林【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省痛风研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相关文献】1.高嘌呤饮食对果蝇寿命的影响2.高脂饮食对果蝇生长发育和氧化应激的影响3.金银花提取物对高糖饮食诱导的果蝇代谢紊乱影响研究4.高糖饮食对果蝇发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5.中药提取物对高糖饮食诱导的果蝇异常生长发育的缓解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的酒精代谢

肝脏的酒精代谢

肝脏的酒精代谢
王学敏
【期刊名称】《肝脏》
【年(卷),期】1996(001)004
【摘要】饮酒后,酒精首先经上消化道吸收,然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少量(约2~10%)直接经肺,尿和汗中排出,大部分在体内进行代谢,最终分解成CO2和
H2O。

其中90%以上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因而酒精与肝功能损伤关系甚为密切。

【总页数】2页(P224-225)
【作者】王学敏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生化教研室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中医无饥饿禁食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糖脂代谢和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 [J], 杨卯勤; 薛敬东; 李粉萍; 董璐; 傅琪琳
2.肝脏脂质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机制 [J], 陈芮莹;林以宁
3.马齿苋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肝脏保护作用及对脂代谢的影响 [J], 姚瑞强
4.青钱柳多糖和青钱柳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液代谢指标及肝脏病变的影响 [J], 彭晓娟;钟绿;吴楚添;龙亮;李庆;汤绍辉
5.四妙方通过调节肝脏代谢和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J], 李艳;韩瑞婷;盛丽莉;李后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嘌呤代谢系统第一节概述嘌呤代谢是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及分解。

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

为了了解尿酸的生成机制,首先要了解嘌呤代谢及其调节机制。

一、嘌呤代谢调节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们的作用点见下图12-1。

注:E1: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E2:次黄嘌呤脱氢酶;E3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4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5黄嘌呤氧化酶;→表示负反馈控制。

由核酸分解代谢为尿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生成途径:(1)核酸→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黄嘌呤→尿酸。

(2)核酸→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黄嘌呤→尿酸。

(3)5-磷酸核糖+ATP→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此乃尿酸生成的一个总轮廓,中间有许多环节已被省略,在尿酸生成的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和调节。

但从上述尿酸生成的简要过程中可以看出,嘌呤是尿酸生成的主要来源。

因此,嘌呤合成代谢增高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造成血清尿酸值增高。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人体体内约有8种酶参与了尿酸的生成过程,其中有7种酶均促进尿酸生成,它们包括:①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②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③腺嘌呤磷酸糖核糖苷转移酶;④腺苷去胺基酶;⑤嘌呤核苷酸磷酸酶;⑥5-核苷酸酶;⑦黄嘌呤氧化酶。

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时,尿酸生成即增加;在这些酶中,以黄嘌呤氧化酶最为重要。

另一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其作用和上述7种酶正好相反,当其活性增强时可抑制尿酸生成,活性减弱时则尿酸生成增加。

酶缺陷包括某种酶的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和某种酶的完全性缺乏或部分缺乏,皆可导致嘌呤合成加速和尿酸生成增多。

酶缺陷在痛风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很难得到证实,仅少数病人可以鉴定出酶缺陷。

嘌呤排出物的多样性,可能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酶缺失现象(eezymaphresis)有关[1、2]。

对导致过量嘌呤生物合成的机制,有嘌呤代谢酶的数量增多或活性过高,或酶活性降低或缺乏。

二、尿酸代谢的平衡血清中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体内尿酸的积聚,可见于如下的5种情况:①外源性吸收增多,即摄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增多;②内源性生物合成增加,包括酶缺陷,如核酸分解加速和嘌呤基氧化产生尿酸增多;③排泄减少,即由肾脏经尿排出减少和由胆汁、胃肠分泌后,肠道细菌分解减少;④体内代谢减少,即尿酸内源性破坏减少;⑤上述综合因素或不同因素的组合。

拥有尿酸(氧化)酶的物种,能将尿酸转化为溶解性较高、更易排出的尿囊素(allantoin),故血清尿酸水平低而无痛风存在,人和几种类人动物是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尿酸氧化酶基因突变性灭活的,从这点来说,人类的高尿酸血症是由尿酸分解代谢的先天性缺陷造成[3]。

高尿酸血症血清中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约占体内尿酸的20%;二是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

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显然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

核素示踪研究,正常人体内尿酸池的尿酸平均为1200mg,每天产生约750mg,排出500~1000mg,约2/3经尿排泄,另1/3由肠道排出,或在肠道内被细菌尿酸氧化酶分解。

尿酸值升高有两种情形:其一是体内制造的尿酸太多;另外一种是尿酸排泄不畅,存积在体内而造成的。

由以上平衡模式中可以看出,体内通常蓄积了1200 mg的尿酸,每天有一半的尿酸(即600 mg)在进行着新旧交替,当这个平衡瓦解时,尿酸积存,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最后变成痛风。

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

在血液pH 7.4的情况下,血中尿酸以尿酸钠离子形式存在,故高尿酸血症即高尿素钠血症。

痛风的一切临床表现,皆由其钠盐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析出并沉积于组织引起。

痛风的肾脏病变除尿酸盐结晶作用外,尚有少数病例是由于尿酸本身的结晶沉淀所致,如急性尿酸性肾病。

正常人血清尿酸钠水平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国内正常男性平均值为339μmol/L(5.7 mg/dl),女性平均值为256μmol/L(4.3 mg/dl)。

正常血尿酸高限男性为417μmol /L(7.0 mg/dl),女性为357μmol/L(6.0 mg/dl)。

尿酸积聚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嘌呤生成增多,尿酸排泄减少则占少数。

美国男性公民限制嘌呤饮食时,尿酸排泄正常范围为1.48~3.54μmol/d(250~600mg/d) [4,5]。

大多数原发性痛风病人其24 h尿酸排泄量在正常范围内,20%-25%的病人排出增多。

尿酸池代谢周转率及甘氨酸示踪研究证明,尿中尿酸排泄增加的病人,其嘌呤合成异常增多。

而尿中尿酸排泄量正常的病人,也有2/3嘌呤产生过多,故一般认为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尿酸产生过多,占70%~78%,而尿酸排泄过低者只占25%。

Gutman等对300例原发性痛风的分析表明,兼有尿酸产生增多和排泄减少者占1/3[6]。

第二节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检查一、尿酸测定(一)血尿酸测定1.概念尿酸(uric acid UA)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浆尿酸浓度升高(高尿酸血症)或降低(低尿酸血症)。

目前认为,尿酸测定是诊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痛风(gout)的最佳生化标志。

尿酸测定还有助于肾脏病变的早期诊断。

2.方法晨起空腹静脉抽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3.正常参考值磷钨酸还原法:男性150~420μmol/L(2.7~7.0mg/dl),女性90~360μmol/L(1.5~6.0mg/dl)。

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男性180~440μmol/L(3.0~7.4mg/dl),女性150~360/μmol/L(2.5~6.0mg/dl),儿童120~320μmol/L(2.0~5.5 mg/dl)。

4.注意事项(1)一般制订尿酸的正常参考值,是以一群人的血中尿酸平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为上限,大约有10%的人会尿酸偏高,但这只是一种生化上的异常,不能与痛风混为一谈。

(2)血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h,不能立即分离血清的标本,应放4℃低温保存,以保证检测的可靠性。

(3)抽血前一周,停服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排钾利尿剂、阿司匹林、青霉素、头孢菌素、环孢素、抗结核药及烟酸、维生素B1、B12等。

(4)有高达30%左右的病例,在血尿酸值正常的情况下,仍有痛风发作,而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后,体内血尿酸的水平可以没有大幅度的变化,这是由于身体在症状出现以后,进行了自我调节,加速了尿酸的排出。

例如痛风急性发作时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尿酸排泄。

5.临床评估(1)血尿酸增高见于①痛风、高尿酸血症。

测定血清尿酸含量对痛风的诊断是一项最佳生化的指标[7]。

②各种类型的肾脏疾病[8],肾功能衰竭早期,由于尿酸排泄障碍而使血尿酸增高。

因此血清尿酸含量是预测肾脏疾病的一个早期灵敏可靠的指标之一。

③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淋巴瘤及多种癌症化疗时,细胞内核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产生过多。

④肝脏疾患、甲状腺功能减低、妊娠反应、子痫患者伴有血尿酸升高。

⑤尿酸水平可反映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水平,在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所以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血清尿酸较正常人有明显升高[9]。

⑥偶见于肝糖原沉着症Ⅰ型,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血糖降低,促使糖原分解,乳酸产生过多,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同时核苷酸消耗,嘌呤合成增加,结果导致高尿酸血症。

⑦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常伴高尿酸血症[9,10,11,]。

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认为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与肥胖、饮食、饮酒等共同因素有关。

限制饮食,降低体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都得到控制。

⑧药源性的高尿酸血症常发生于应用噻嗪类利尿药及利尿酸、速尿、醋氮酰胺时。

水杨酸钠在大剂量时有利尿酸作用,而在小剂量时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使血尿酸增高。

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亦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2)血尿酸减低见于恶性贫血、Fanconi综合征、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先天性黄嘌吟氧化酶和嘌吟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等。

(二)尿尿酸测定1. 概念尿尿酸测定是反映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一项检查,在临床上可用以判断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还是尿酸排泄减少,或是两者兼有。

另外,对于选择治疗药物及监测治疗效果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方法准确留取24h尿量,5-10ml盐酸防腐,记下尿总量,混均,取20ml送检。

3.正常参考值一般饮食状况下<800mg/24h;低嘌呤饮食5~7天之后<600mg/24h。

4.注意事项①收集期间不要喝咖啡、茶及可可豆,也不要服维生素C及小苏打。

夏天收集瓶可加盖置于冰箱下层冷藏,但不可有结冰现象。

②如果病人已有肾功能减退、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大量肾盂积水、尿潴留及排尿不畅等情况,可使测定结果受影响。

③留尿当天如有腹泻、呕吐等脱水情况及发热、尿路感染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改期进行。

④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包括:是否留准24h全部尿量,尿防腐剂是否正确使用,留尿期间服用药物有无影响,留尿期间是否大量饮水而造成尿量过多,标本保存温度是否合适,糖尿病患者尿糖是否过高等。

5.临床评估(1)根据尿尿酸测定可将痛风或高尿酸血症可分为产生过剩型和排泄不良型:①产生过剩型:在一般饮食状况下24小时尿中尿酸含量超过800mg。

若低嘌呤饮食5~7天之后测量,24小时尿中尿酸含量则是超过600mg。

这类原发性痛风患者在痛风人群中不足10%。

②排泄不良型:在一般饮食状况下24小时尿液中尿酸含量低于800mg。

若低嘌呤饮食5~7天之后测量,24小时尿中尿酸含量则是低于600mg。

绝大多数发生痛风的原因,都是因尿酸盐排泄不足所致,约占90%。

(2)尿尿酸的测定虽然不能用于判断痛风的病情,但对选择药物有一定的帮助。

(三)判断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的四种方法1.24h尿尿酸定量测定:见尿尿酸测定章节。

2. 尿酸清除率(Clearance of Uric Acid CUA)测定①方法尿尿酸(UUA)测定方法是准确收集60分钟尿,同时采血测血尿酸,计算每分钟尿酸排泄量与血清尿酸值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