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形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8、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小会其镇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真会产生振动。
19、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20、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21、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上科学内容
四上科学内容四上科学内容是指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的特征、机械与自然、水的利用和循环、电的产生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一、生命的特征生命的特征是四上科学内容的第一个重点。
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到生命有呼吸、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生长发育等基本特征。
了解生命的特征,可以促进我们对自然界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生命的特征首先包括呼吸。
我们了解到,生物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从而维持生物体内外的气体平衡。
其次是吸收营养。
生物通过吞咽、吸管吸取液体、进食等方式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物体内物质的平衡。
此外还有排泄废物。
生物通过排尿、排便等方式将体内废物排除体外,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最后是生长发育。
生物体能够经历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不断变化、生长和发育,这是生物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和个体发展的规律。
二、机械与自然机械与自然是四上科学内容的第二大板块。
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学习机械的工作原理、机械与力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力等内容。
首先,我们会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
机械是由各种零件组成的,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实践和运用机械。
其次,机械与力的关系也是这个板块的重点。
我们将学习机械是如何通过力产生运动的,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机械运动的影响,进而掌握机械的使用和操作。
此外,我们还会学习自然界的力。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力的作用,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了解自然界的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力。
通过学习机械与自然,我们将培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增强对机械和自然的理解和应用。
三、水的利用和循环水的利用和循环是四上科学内容的第三板块。
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学习水的重要性、水的用途、水的循环等知识。
首先,我们会学习水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复习提纲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1-1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 .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 0 级、微风是 1 级、大风是 3 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 10~24.9 毫米是中雨,25~49.9 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 10 毫米是小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 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1.天气日历 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 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测量。
2. 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 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 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 毫米。
3.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 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 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晴天、多云、阴天 3.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 层云、积云、和卷云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一、填空题1、天气( 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 );也 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2、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1. 万有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如水往低处流、物体掉落等现象。
2. 流体压力:浮力和压力的概念,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来,压力可以使物体变形。
3. 太阳的照射: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源,它的照射使地球变暖,提供光能。
4. 空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空气有质量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5. 大气和水的循环:大气和水的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蒸发、降水、云、风等。
6.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声能等。
7. 动植物的群落:对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了解。
8. 四季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9. 身体的健康: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0. 地球村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024大象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2024大象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归纳一、我们的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通过观察月食、航海等活动,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科技手段,如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 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 千米。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 千米。
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研究。
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
(三)地球的表面1. 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陆地地形多种多样,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通常地势较高;高原是海拔较高、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形;平原地势低平,起伏较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丘陵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海洋地形也很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海岭等。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200 米以内;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和深海的斜坡;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洋盆是海洋的主体部分;海岭是海底的山脉。
2.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
四年级小学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小学上册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属性与变化1. 物质的三个基本属性:颜色、形状和大小。
2. 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a)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
b) 液体:具有一定体积,能够流动,不具有一定形状。
c)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能够流动。
二、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a) 溶解:固体溶解在液体中形成溶液,可以再恢复原来的物质。
b) 熔化:物质由固体变成液体,可以再凝固回到原先的形态。
c) 蒸发:液体变为气体,可以再凝结成液体。
2.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a) 燃烧:物质与氧气接触产生火焰、热和光,生成新的物质。
b) 酸碱反应:酸与碱混合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三、生物的特征与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靠光合作用自己合成食物。
b) 生长的部位主要是地下的根和地上的茎、叶。
c) 水分的吸收通过根、茎和叶。
2. 动物的特征:a) 通过摄取其他物质获得能量。
b) 有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两种。
c) 形态各异,多能运动。
3. 生物的分类:a) 植物根据生殖方式和特征分为纤维细胞、蕨类、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等。
b) 动物根据脊椎是否完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
四、环境与生物1. 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
b) 土壤:影响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营养。
c) 水源:适宜的水质和水量对动植物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协同生活: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依存,互为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b) 人的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要保护环境。
五、天体与地球1. 太阳系:a)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提供地球所需的光和热。
b) 行星:包括地球、木星、火星等,围绕太阳转动。
2. 地球的运动:a)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b)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完成一年的时间。
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第1单元认识空气1.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空着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2.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4.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
5.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时可以用电子天平帮助我们测量。
6.使用电子天平时要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打开电源,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0”。
7.17世纪,伽利略做实验验证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8.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的。
10. 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11.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2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我知道土壤中的小动物有蚂蚁、蚯蚓、屎壳郎……3.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土壤变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4.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5.搅拌以后,你看到水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沉淀物分成三层,水底上层颗粒是黏土,下层颗粒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6.土壤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7.土壤分成三类,沙质土、黏土、壤土。
8.用放大镜看:沙质土颗粒更大,黏质土颜色更深。
用手捻一捻:沙质土颗粒更硬,而黏质土更细腻。
和点水握一握:黏质土能握团,沙质土不能握成团。
加点水搓一搓:黏质土能搓成条。
9.在比较渗水性的实验中,渗水性更好的是沙质土,最差的黏质土。
10.沙质土适宜生长的植物:芝麻、花生、仙人球……黏质土适宜生长的植物:荷花、芦苇、水稻……壤土适宜生长的植物:蚕豆、苹果树……11.表层土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供给植物的养分少多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一: 生物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四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其功能;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
3. 人类的五官和感觉器官:
-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结构和功能;
- 皮肤上的感觉器官。
科学知识点二: 物质与能量
1. 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2. 温度和热量:
-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物质的热胀冷缩。
3. 风的形成和特征:
- 风的原因和风向。
科学知识点三: 地球与太阳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自转的影响;
-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
2. 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 太阳的位置在东方和升起的方向;- 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3. 四季的变化:
- 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景物特点。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食品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2.食品的保质期通常与食品的制作原料和加工方法、配料、防腐剂的使用、消毒方式、包装的材料等多种因素有关.3.相同包装的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
4.原料相同包装不同的食品保质期也不同。
第一单元知识点1.我们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2.一定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
3.像100米赛跑这样,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像跳远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4.相同距离的比赛中,用时最少的是冠军。
5.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小时。
“来/秒”读作"米每秒" ,表示每秒物体移动了多少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6.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时间。
7.科学家把所有运动的事物(包括人)都称为运动的“物体"。
8.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
9.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比如飞出的箭能伤人.运动的汽车能造成交通事故。
10.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第二单元知识点1.钢针能刻动硬度较低,铜针刻不动、钢针能刻动表示硬度中等,钢针刻不动表示硬度较高。
2.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通常都是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是常见的岩石。
3.花岗岩花纹美丽,经常用作建筑材料。
花岗岩颗粒大且不均匀,杂色,很硬。
4.有的砂岩容易切制,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有的砂岩比较坚硬,可用来做磨削工具。
5.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
大理岩主要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6.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的种类有很多,例如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和白云石,以及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等,都是矿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知识点梳理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生长的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制造食物(能量)•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食物(能量),释放二氧化碳1.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生长的过程:卵、幼虫、蛹、成虫(部分动物如蝴蝶)•动物的繁殖:卵生与胎生•动物的生长过程:胚胎、幼体、成体1.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短时间与长时间的差别•天气的观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云量等•气候的分类: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1.物质的变化•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征:物质形态改变,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变化的特征:物质形态改变,化学性质改变1.电与磁•电的原理: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磁的原理:磁场的相互作用•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安全用电常识: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二、重点概念掌握1.能识别和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3.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理解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基本特点。
4.能使用适当的方法观测天气,并记录天气信息。
5.能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不同,理解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稳定性。
6.能理解物质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类型,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7.能了解电和磁的基本原理,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一、知识点梳理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水、阳光、土壤、空气(二氧化碳、氧气等)•植物的分类: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时会朝向阳光生长的现象2.动物的生命周期•变态现象:某些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性(如蝴蝶、青蛙)•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等•昆虫的变态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如蝴蝶;不完全变态:如蝗虫)3.天气与气候•气象观测工具: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雨量器等•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暴风雪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及其原因4.物质的变化•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如糖在水中溶解•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化学反应的标志:产生新的物质,如铁生锈、食物变质等4.电与磁•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理•电磁铁: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可控制磁力大小和极性•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如电灯、电视、电冰箱等如何利用电与磁工作•安全用电常识: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例如蚂蚁、蝴蝶、蝗虫等都属于昆虫。
2. 鱼类的特征: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鱼类用鳃呼吸,而鲸用肺呼吸,由此可以推出鲸不属于鱼类。
3. 鸟类的特征:鸟类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4.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的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例如猫、狗等都属于哺乳动物。
5.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物体振动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6. 珍稀动物的保护:每年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例如熊猫会因为繁殖能力下降和适应环境能力减退而濒临灭绝。
此外,四年级上册科学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知识点,例如地球的构造、植物的种类和生长、人体的生理结构等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1.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9.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10.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12.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13.耳朵的结构及作用。
14.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要让同一个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可以通过轻轻敲击和用力敲击来改变鼓发出声音的强弱,轻轻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用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
17.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反之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18.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拉开一样长的橡皮筋。
用力越大,橡皮筋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用力越小橡皮筋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0.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2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请你结合前面的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说说广州的天气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5、制作天气日历在观察每天天气时,要注意尽量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
不仅要坚持每天观察,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以获取需要的天气数据。
认真做好记录便于我们分析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温度计悬挂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顶端齐平。
风向仪风速仪风遽风宵仪9、坚持每天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我们发现每天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晨的气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直到中午最高,后来又逐渐下降。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1、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零级风,烟直上;一级风,烟稍偏;二级风,树叶响;三级风,旗翩翩;四级风,灰尘起;五级风,起波澜;六级风,大树摇;七级风,行路难;八级风,树枝断;九级风,烟囱坍;十级风,树根拔;十一级,陆罕见;十二级,更少有,风怒吼,浪滔天。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2、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_ 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4、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下雨的等级。
24小时的降水量在0.1 —9.9毫米是小雨;10.0—24.9毫米是中雨;25.0 —49.9毫米是大雨;50.0 —99.9毫米是暴雨;100.0 —249.9毫米是大暴雨;超过25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5、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晴天的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一,多云的云量差一点占天空的四分之三,阴天的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三多一点。
17、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灰色的扁平状的云是层云,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纤细的羽状的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8、在总结天气观察时,通过统计收集到的气温数据,分析云量、风向、风速以及降雨量的变化。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能溶解于_ ,也可以说水能溶解该物质。
能溶解在水中固体有食盐、白糖、果汁粉、奶粉、味精、咖啡粉、小苏打、高锰酸钾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胶水、牛奶、酱油、橙汁、醋、酒精等物质。
3、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开头会分散在水中,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可以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不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不能溶解该物质。
不能溶解在水中固体物质有木屑、铁粉、石粉、沙、面粉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菜油、花生油、芝麻油、柴油、汽油、机油等物质。
油和水虽然相互不能溶解,但在它们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可以帮助它们相互溶解。
4. 注疝:窝監对为用课妥全必狈使用小戏孰橇于慕嵐就固体输质. 车得社孩用手取权.5. 做过滤实靛吋;U)、崭燼紙对折树次,沿着一条边打开"敖入漏斗中.注意滤鴉不能超11漏斗口*门).辻璃斗颈的底梆紧粘烧糅的内壁.、玻鹅娠锁料+靠堪第三息述畝上.U),坯杯诰蛾墙壕:党遢特液傩导入屈斗.(5).海斗里的液像汝面姿低于谑纵边潯.6、为了清晰地看见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高锰酸钾是一种深紫色的颗粒状晶体物质,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6、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 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的现象就叫溶解_7、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 7克食盐,同样的水可以溶解 ___________ 小苏打。
实验说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大有小。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 ,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9、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 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 ,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 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0、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使用捣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1、 在常温下,用量筒量100毫升水,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 1份,然后将食盐逐份放入水中搅拌后仔细 观察,直到水底出现沉淀为止。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 36克食盐。
这个实验 说明:食盐能溶解于水,但加到一定时候,它在水中就不能溶解了 ,所以食盐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
1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3、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因为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我们在给物体加热时一般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 14、 实验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试管夹应该夹在离试管口 1/3处,试管应倾斜45°将试管底部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加热开始时应不断晃 动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爆裂,还应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以免造成伤害;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不能给 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 ,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 ,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5、 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 ,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 ,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 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外焰) (内焰)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我们观察到钢尺发声时的现象是钢尺在不断重复地做上下往返运动。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6、解放军战士在入伍前,要通过严格的体检。
体检时测听力,医生用手握住一个发生器在被测试人的身后,将发声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移动,这是在检测被测试人对声音的远近和方位的判断能力。
7、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中,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敲击杯口时,声音是杯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杯中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敲击杯身时,声音是杯中水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慢有关:振动物体短的、细的、小的和振动快的发出的声音高;振动物体长的、粗的、大的和振动慢的发出的声音低。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它表示的是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
10、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1、物体尺子的快慢受伸出桌面的尺子长短的影响,这部分的长短会引起振动快慢的变化,尺子越长振动越慢,尺子越短振动越快。
12、在做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时,拨动尺子时要注意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从我们做的音高变化柱状图中我们发现:尺子越长音高越低,尺子越短音高越高。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14、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里都可以传播。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 ,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5、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 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6、使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或听筒。
选择棉线或尼龙线(材料)作为电话线 ,做成“土电话”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