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三课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成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展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局部附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局部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局部原有的功能,局部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局部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开展的观点4、开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开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开展着的物质世界;开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热门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被赋予了重要的理论地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展开讨论,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意识则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基础。
物质和意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被提出,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上。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的认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取得真知。
同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
物质和意识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物质的发展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而意识的发展变化则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必须根据物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2024年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答题模板(一)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时会是“意识的相关知识”)【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错误的,树立正确的意识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在运动变化中利用规律。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守旧思想。
4、规律的有关知识(规律的含义回答)【参考答案】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5、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核心知识【参考答案】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或者答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③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⑤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有其存在发展的规律,要尊重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
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原理练习题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2)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5、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余峰马原原理

余峰马原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也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精神的力量。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
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的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矛盾的同一性
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进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善于在特殊性中把握普遍性,在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上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物质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物质不仅包括我们所能看到、摸得着的实物,还包括无形的能量、规律和运动。
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的存在。
其次,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外界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
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能够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意识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
再次,物质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
物质和意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没有意识,就没有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是统一的辩证对立统一体。
最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的统一体。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断地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促进着物质和意识的发展。
综上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一个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问题。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二者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只有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03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马原理唯物论-意识观

•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考点1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1.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 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 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 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 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考点1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根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 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 手段。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11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2.物质不 是 意识,意识不是物质;3.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 替物质。
考点11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 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 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本质和作用
2023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2023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观点和原理。
以下是 2023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素
1. 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2.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3. 辩证法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
2.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3.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关系,不能孤立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
四、辩证法
1. 辩证法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
4. 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
五、历史唯物主义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上是 2023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要学好马原理,除了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对历史、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 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注重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的学说。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术前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关注学术 界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的学术观点和发展趋 势。
真理的本质和检验标准
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实 际的认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
05
本章小结
重点概念回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派别
总结词
哲学的派别主要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详细描述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 产物和反映。此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以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客观 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 事物的发展。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沟通主客观 世界的桥梁。
马原公共课核心考题整理

马原公共课核心考题整理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1)什么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有原文用原文)作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5.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消耗。
具体劳动体现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体现价值。
8.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1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14.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15.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三种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1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7.实践的两大尺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8.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19.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府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中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垄断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的实现形式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扩展的经济动因
垄断资本在世 垄断资本扩展的基本形式
界范围的扩展 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垄断资本的国际组织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类
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论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新形势:虚拟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在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原理的内容

马克思原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原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5.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6.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主要内容,这些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原理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原理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原理关系是指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
而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世界的活动过程,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感情和意志等心理活动。
首先,物质是意识的基础。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人们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没有物质的存在和作用,意识就无法产生和存在。
其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人类的意识活动不仅受到物质的制约,也能对物质进行改造和创造。
人们通过意识活动,能够认识到现实世界的规律和矛盾,并将这些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
物质世界是通过人们主观意识的引导和调控而进行改造的,而人们的意识活动也是从物质世界中获取信息和感知的基础。
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不断地激发和影响着人们的意识活动,而人们的意识活动也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的运动和演化。
最后,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人们的意识活动来实现的,而人们的意识活动也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
意识活动可以促使人们转化现实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改变和发展物质世界。
同时,物质的变化和发展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意识活动,使人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
高。
综上所述,物质和意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相互依存的。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 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 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 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火
木
土
水
金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中子星、黑
马原复习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一、题型两道大题,一道论述题(论述一个学过的知识点并简单分析,40分)一道材料分析题(综合性、开放性题目,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二、知识点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大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构建,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2、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1)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沙滚滚
飞瀑涛涛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阳
小草含羞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 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物质的反应形式
物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例
自
然 一切事物 反应特性
界
物质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二)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3.社会历史趋向并不否定主体选择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 规律性的制约,但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 能动性和选择性。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虎咬而色变 见虎色变 谈虎色变
(三)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 。
(三)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鲁迅: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
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 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 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 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 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
无:二元论或多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
统一于意识:唯心论
有:一元论
统一于物质:唯物论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
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体现
首先,意识统一于物质; 其次,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 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 理活动的作用。
(三)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三)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大脑皮层有150亿 个神经细胞,一个神 经细胞和一个轴突和 许多树突组成一个神 经元。
(三)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每个神经元和数 千个邻近的神经元相 联系,构成一个十分 复杂的神经元网络。
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
料的生产方式。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 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 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 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人实际出发。
反 应 形
的 进
低等生物 刺激感应性
细胞膜
葵化向阳 小草含羞
式 的
化
动物 感觉、心理 大脑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进 化
人
意识
人脑
谈虎色变 苹果联想
(二)意识的起源
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 产生和发展提供了 客观需要和可能。
(二)意识的起源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们的劳动 和交往中形成的语 言促进了意识的发 展。
性的前提。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
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社会历史趋向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和必然性。
(二)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2.主体选择
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 动性和选择性。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 律性的统一
(一)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 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一)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 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49 × 36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三)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的反射活动
无条件反射
与生俱来的 人与动物共有
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后天习得的 人与动物共有
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后天习得的
人特有
(三)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的反射活动 无条件反射: 吃梅止渴 第一信号系统: 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 谈梅止渴
一、物质决定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 观映象。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