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消毒知识培训3(最终)
消毒消杀知识培训方案(精选7篇)

消毒消杀知识培训方案消毒消杀知识培训方案(精选7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消毒消杀知识培训方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消毒消杀知识培训方案1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学校将全面开展专题培训。
有关培训方案如下:一、培训对象:学校全体教职工(含后勤、保卫、第三方服务公司等各类员工)、全体学生。
二、培训时间:x月xx日前。
三、培训形式1.全员培训。
面向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要求人人掌握防控知识、人人树立防控意识,以部门为单位,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指导本部门人员强化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
2.重点培训。
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做好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对重点岗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培训。
四、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为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新冠肺炎基本知识、新冠肺炎日常防控操作技能及新冠肺炎应急处置等。
1.xx省教育厅学校开学前疫情防控规范培训特别节目。
开学条件核验培训视频全面解读核验内容、核验要点,重点内容将通过视频展示进行讲解;开学前疫情防控规范指引特别节目以返校安全、清洁消毒、消毒剂的使用、食堂管理、应急处置5项防控重点为主题,配合情景演示,专家访谈加以讲解,共7期。
2.专题培训微课:由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等方面的.医学专家,专门就疫情防控讲授《抗击新冠疫情共守健康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校园新冠肺炎疫情日常防控操作技能(上、下)》,各专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基础知识,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体系构建,“重点三环节”高校工作指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知识,校园个人、人群、场所防控知识,疫情心理健康指引等方面。
卫生员消毒知识培训

卫生员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感染管理科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个人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特组织医院全体卫生员预防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
一、洗手(一)、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脱手套后。
4.饭前便后。
(二)、洗手的方法: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3.认真揉搓双手,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规范洗手可以洗掉60-90%的细菌,具体揉搓步骤为:(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6).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1.掌心对掌心搓揉 2.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 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4. 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搓揉 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每次洗手时间应大于15秒,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5.流动水洗手不方便,卫生员的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具体方法是:(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2).严格按照洗手的六步法揉搓步骤进行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二、诊室卫生消毒空气1、每日开窗通风,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
2、每日下午6:00实行紫外线照射1小时消毒空气。
墙面、门窗、地面、桌面1、应保持清洁无尘2、每日用清水擦拭一遍,遇有污染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然后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学校卫生消毒制度培训8篇

学校卫生消毒制度培训8篇学校卫生消毒制度培训(一):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学校传染病发生后的消毒工作,防止学校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特制订消毒制度。
一、消毒时间防控期:每周一、三、五午时放学后进行全面消毒。
疫情期:每一天午时放学后,进行全面消毒直到疫情解除。
恢复到防控期消毒要求。
二、消毒范围1、教室:地面、桌椅、门扶手、窗子等,由班主任负责本班教室的消毒工作。
2、功能室:地面、桌椅、门扶手、玻璃窗、窗台,使用仪器等,由功能室负责教师进行消毒工作。
3、学校环境、教学楼走廊、宿舍、厕所、以及手能够触摸的地方,由后勤安排消毒人员进行消毒。
三、消毒药品浓度配置、使用1:24(原液:水)的84消毒液四、消毒方式方法教室:放学后班主任对地面、桌椅、门扶手、窗子、先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第二天早晨学生到校后由再湿帕子进行第二遍擦拭。
功能室:放学后负责教师对对地面、桌椅、门扶手、窗子、先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
环境:放学后消毒员对环境、教学楼进行喷洒消毒。
五、消毒员设置教室——班主任,功能室——功能室负责教师,环境——后勤消毒员学校分管领导、卫生管理教师负责监督、指导消毒员消毒工作。
六、学校每一天消毒情景将在检查后,如实填入《学校消毒情景记载表》。
七、负责消毒人员应尽职敬业,不得懈怠。
凡未按要求进行消毒班级、将追查消毒负责人。
八、消毒工作将纳入学校绩效考评工作。
九、同时时做好校内卫生工作以及开窗通风等,传染病散发或流行时加强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学校卫生消毒制度培训(二):一、环境卫生每日清扫制度1、建立建全学校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天天一小扫,每周五大扫,定期检查,消灭蚊蝇蟑螂,老鼠等害虫。
2、教室、学校要坚持清洁,定期消毒。
3、要经常坚持室内空气流通。
阳光充足,冬天也就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4、厕所要清洁通风。
二、学校环境卫生每日消毒制度1、由学校消毒人员做好消杀记录,分管领导督促消毒工作。
2、校内各教室、办公室、公共区域,坚持每一天两次小扫除,每周五大扫除。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和扩散,消毒和隔离成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而如何正确地进行消毒和隔离,则是我们需要进行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
一、消毒知识培训1.消毒的目的:消除病原体是消毒的最终目的。
2.消毒的三种方法: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
3.物理消毒: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电子束消毒等。
4.化学消毒:漂白水消毒、紫外线消毒液消毒、酒精等。
5.生物消毒:利用生物体内的抗菌物质进行消毒。
6.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都需要选择有用且对人体危害较小的消毒剂。
7.消毒技巧:消毒操作时,要注意手腕、手部、卫生设备和工具的消毒,公共场所要重点消毒,划分区域和标记。
8.注意事项:在消毒时,要防止消毒剂直接接触人体,不要将不同消毒剂混合使用。
二、隔离知识培训1.隔离的目的:隔离病因,避免疾病的传播。
2.四种隔离措施:自愿隔离、居家隔离、集中隔离、隔离区隔离。
3.隔离的主要依据: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病原体在体内的潜伏期。
4.隔离的标准:按照疾病分类、感染性、伝播途径、疫情情况等综合考虑。
5.注意事项:隔离期间应严格隔离,防止与外界接触;隔离期间要有足够的洗刷设备和消毒设备,防止外部环境被污染;隔离期间要有医疗人员实时进行健康检查和监控,隔离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彻底消毒。
总的来说,消毒和隔离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在疫情爆发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消毒和隔离操作。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实施相关的消毒和隔离标准,防止疾病的传播。
希望我们能够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控制病毒的传播出一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34
十一、教室紫外线消毒
• 每个班级每天一次)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35
•谢谢大家!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36
• 备注:围嘴消毒同理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26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27
四、水杯、餐具消毒
• 水杯
采用蒸汽消毒方法,清洗无污渍后,统一 拿到食堂蒸箱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每 日2次
• 餐具
每餐一消,统一由食堂工作人员清洗后, 采用远红外线蒸箱消毒,温度在120℃以上, 作用时间15—20min
• 准备:毛巾3条,用于清消清三个环节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 擦拭方法: 自上而下擦拭,从左至右擦拭,最后将桌 子外圈环绕擦拭。
• 注意: 擦拭中避免来回擦,重复擦,以免二次污 染。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6
三、毛巾(围嘴)消毒
• 每名幼儿两套毛巾交替使用,半年更换一 次
• 悬挂于毛巾格中
• 每日消毒一次
• 注意: 擦拭中避免来回擦,重复擦,以免二次污 染。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24
三、毛巾(围嘴)消毒
• 每名幼儿两套毛巾交替使用,半年更换一 次
• 悬挂于毛巾格中
• 每日消毒一次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25
• 方法: • 首先将毛巾或围嘴上的污渍、油渍清洗干
净 • 其次在配好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 • 再次用清水洗净毛巾,反复多清洗几次 • 最后拿到阳台紫外线照射晾晒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7
• 方法: • 首先将毛巾或围嘴上的污渍、油渍清洗干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发现异常情况报告流程
发现幼儿出现异常情 况,如发热、咳嗽、 呕吐、腹泻等。
根据卫生保健人员或 园领导的指示,采取 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 。
立即将异常情况报告 给幼儿园卫生保健人 员或园领导。
疑似传染病患儿隔离观察措施
对疑似传染病的患儿进行及时 隔离,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
隔离观察期间,对患儿进行密 切监测,记录症状变化和体温 情况。
教育幼儿不将玩具、图书等物 品放入口中,不吮吸手指。
定期检查评估机制建立
01
定期对教职工和幼儿的个人卫生 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 题并督促整改。
02
建立卫生消毒工作档案,记录卫 生消毒工作开展情况和检查结果
。
对卫生消毒工作不到位的班级或 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
03
将卫生消毒工作纳入日常考核和 年度考核中,与奖惩挂钩。
提高幼儿园整体卫生水平
营造清洁、整洁的环境
卫生消毒能够保持幼儿园环境的清洁 、整洁,给幼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 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提升卫生管理水平
规范的卫生消毒流程能够提升幼儿园 的卫生管理水平,展现园所的专业性 和责任心。
家长信任与满意度提升
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卫生消毒工作的到位能够让家长更加信任幼儿园,放心将孩 子送到园所。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模拟疫情发 生场景,检验应急处理流程的可
行性和有效性。
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提高应急
处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卫生消毒重要性及目的 • 常见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 幼儿园日常清洁未消毒找操作到流b程djson
卫生站消毒培训

卫生站消毒培训文档一、培训背景和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消毒工作在卫生站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卫生站工作人员的消毒技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本次培训旨在介绍消毒基本知识、常用消毒方法与技巧、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消毒剂选择与使用方法,以及卫生站日常卫生管理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内容。
二、消毒基本知识及原理1. 消毒定义: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
2. 消毒原理:消毒剂通过破坏细菌或病毒的细胞膜、蛋白质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达到杀死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3. 消毒剂类别:根据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消毒剂可分为氧化剂、还原剂、表面活性剂、金属盐类等。
三、常用消毒方法与技巧1. 物理消毒法:包括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微波消毒等。
热力消毒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高温或高压蒸汽杀死病原微生物;紫外线消毒可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微波消毒可用于医疗器械和部分食品的消毒。
2. 化学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根据不同病原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3. 生物消毒法: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达到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主要用于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理。
四、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1. 不同场景下的消毒应用:例如,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医疗器械等。
2. 注意事项:包括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污染环境等方面。
五、消毒剂选择与使用方法1. 消毒剂选择: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抵抗力、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 使用方法:包括配制浓度、使用频率、作用时间等,需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正确操作。
六、卫生站日常卫生管理和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卫生站环境,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等。
2. 器械消毒: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及时清洗和消毒。
3. 手卫生:医护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手卫生,遵循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幼儿园卫生消毒培训

幼儿园卫生消毒培训一、引言:卫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必须保证幼儿园的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健康。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的卫生消毒意识和操作技能,特举办本次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让大家了解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和正确操作方法,提高幼儿园的卫生消毒管理能力。
二、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幼儿园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环境中存在着各种病原体和有害的微生物,对于幼儿的健康非常危险。
保障幼儿园的卫生消毒是非常重要的。
卫生消毒主要目的是杀灭病菌,消除污染源以及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卫生消毒原则:1. 有效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消毒杀菌方法和工具,确保消毒的效果符合标准。
2. 安全性原则: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伤害。
3. 经济性原则:选择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案,合理利用资源。
四、幼儿园卫生消毒方法:1. 物品所在地消毒:包括桌椅、玩具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可以使用消毒剂浸泡、喷洒或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
消毒剂选择常用的漂白粉、酒精等。
2. 空气消毒:可以利用紫外线灯或喷雾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可以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3. 环境消毒:包括地板、墙壁等环境表面的消毒。
可以使用湿拖把或喷雾器进行消毒,消毒剂选择合适的消毒液。
4. 手部消毒:教师和保育员要勤洗手,使用合适的洗手液进行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幼儿的身体分泌物或是污染物时,要及时洗手消毒。
五、幼儿园卫生消毒管理:1. 建立卫生消毒管理制度:制定消毒操作规范,明确各类物品消毒频率和操作方法,并进行记录和检查。
2. 加强卫生消毒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和保育员参加卫生消毒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消毒意识和操作技能。
3. 注重现场管理:做好卫生消毒的现场管理工作,包括物品分类、消毒剂储存、工具和设备的保养等。
4. 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定期检查和评估幼儿园的卫生消毒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六、总结:幼儿园的卫生消毒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消毒知识培训内容(多应用)

消毒知识培训内容一、引言消毒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培训旨在提高大家对消毒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以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正确、有效地进行消毒。
二、消毒的基本概念1.消毒的定义: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体表面、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水平的过程。
2.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消毒是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而灭菌是指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病毒。
3.消毒剂的分类:消毒剂可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
高效消毒剂能杀灭或去除所有微生物,中效消毒剂能杀灭或去除大部分微生物,低效消毒剂只能杀灭或去除部分微生物。
三、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过滤消毒等。
高温消毒是指将物品加热至一定温度,持续一定时间,以杀灭微生物。
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
过滤消毒是通过过滤器去除空气中的微生物。
2.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氧化剂消毒、酚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
氧化剂消毒是利用氧化剂的氧化作用杀灭微生物。
酚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都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蛋白质、核酸等结构,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四、消毒剂的正确使用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例如,高效消毒剂适用于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等高要求场所,而低效消毒剂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消毒。
2.消毒剂的使用浓度: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以确保消毒效果。
3.消毒剂的配制:消毒剂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避免稀释不足或过浓。
4.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采用浸泡、擦拭、喷雾等方法进行消毒。
5.消毒剂的储存:消毒剂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五、日常生活中的消毒注意事项1.勤洗手: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孩子们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菌的侵袭。
因此,做好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卫生消毒工作的认识和操作技能,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我们特组织了本次幼儿园卫生消毒知识培训。
一、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生活、学习和玩耍,他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和环境。
如果这些物品和环境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消毒,就可能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从而导致孩子们感染疾病。
比如手足口病、流感、腹泻等常见疾病,都可能通过不洁的环境和物品传播。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也能让家长们更加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幼儿园。
二、卫生消毒的基本原则1、清洁为主,消毒为辅在日常的卫生工作中,首先要做好清洁工作,去除污垢和杂物,然后再进行消毒。
因为清洁可以减少病菌的数量,消毒则可以进一步杀灭残留的病菌。
2、预防性消毒与随时消毒相结合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发生传染病的情况下,定期对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随时消毒则是在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后,立即对相关区域和物品进行消毒。
3、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物品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例如,对于餐具可以采用高温消毒法,对于地面和桌面可以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注意消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直接影响消毒效果。
浓度过低或作用时间过短,可能无法达到消毒的目的;浓度过高或作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对人体和物品造成损害。
三、幼儿园常见物品的消毒方法1、餐具的消毒餐具是孩子们每天都要使用的物品,必须保证其清洁卫生。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1)煮沸消毒法:将餐具放入沸水中煮 15 20 分钟,可以杀灭大部分病菌。
(2)蒸汽消毒法:将餐具放入蒸汽消毒柜中,加热至 100℃,保持15 20 分钟。
(3)消毒柜消毒法:按照消毒柜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卫生保健消毒知识培训

传染病流行期或传染病爆发时
早隔离 加倍消毒剂浓度:有效氯500 mg/L。 加大消毒频次:物体外表消毒由每天2次改为每天3 次或更多;玩具每天消毒一次,连续消毒7天;采用 紫外线消毒并延长消毒时间等。 扩大消毒范围。 以及其他所有可能控制疫情的措施。
三、消毒剂的正确使用
消毒剂应现配现用,配制过程中应使用计量器具,配制 时应将消毒液参加水中。
二、日常消毒的类型与方法
空气的消毒
抹布与拖把
教室、功能室、睡眠室物表消 防蝇、防鼠、防虫
毒
手的清洁与消毒
玩具和用具
餐饮具
小毛巾
卫生间消毒
空气的消毒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 每次不少于30min,天气好的情况下出紫外线消毒时间和 夜间外,其他时间均需开窗通风。 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 风措施。 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每次照射时间为30min。
注意:所有消毒剂的配比填写需根据实际所有的消毒剂 上所标识的比例进展填写。
消毒记录表的填写
消毒记录表的填写
消毒记录表的填写
消毒记录表的填写
重点提示
• 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 个人生活用品卫生与管理:个人专用,定期更换 • 玩具卫生:日常清洁+消毒 • 环境卫生:以卫生为主消毒为辅 • 教职工人员卫生:工作时间不佩戴首饰、厨房工作人
餐饮具消毒
• 消毒剂浸泡: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片 水浸泡30分钟,然后再洗冲干净放入消毒柜备 用。
注意:餐饮具应该以物理消毒方法为主。尽量不 使用化学消毒方法。
小毛巾的消毒〔后期会用到〕
小毛巾:要做到一人一巾,小毛巾每天使用后要进 展消毒,使用中的毛巾要悬挂起来,毛巾之间不能 接触。
精品培训—消毒(护理)

精品培训——
消毒(护理)
主讲:XXX
20XX年X月X日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病原微 生物的一系列方法,借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体传播,控制传染病发生、蔓延的 重要措施。
一、消毒的种类 (一)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分为:①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进行消 毒,以便及时杀灭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防止传播。②终末消毒,当病人痊愈或死 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 物的消毒,以便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种物体上的病原体。 (二)预防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指对虽未发现传染源,但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效果监测是评价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是消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灭菌质 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评价,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关要求。
谢谢大家!
二、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法中热力灭菌法包括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和脉 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巴氏消毒法和干热灭菌法,其中高压蒸汽灭菌是医院最常用的 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法中常用的有含氯消毒剂、氧化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碘类消 毒剂、醇类消毒剂及其他消毒剂。
医院应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 消毒灭菌的方法,如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 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按国家当时发布的 规定要求进行。
幼儿园卫生消毒培训

幼儿园卫生消毒培训幼儿园卫生消毒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园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对卫生消毒的认识和操作技能,特举办了幼儿园卫生消毒培训。
本次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卫生消毒是保障幼儿园环境卫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防止疾病传播。
通过卫生消毒,可以减少幼儿生病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
二、卫生消毒的原则1. 选择正确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消毒剂。
2. 按照正确的浓度使用消毒剂:消毒剂的浓度过高容易对材质造成损伤,过低则无法发挥效果。
3. 严格按照消毒时间要求使用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剂对时间要求不同,要按照标准操作。
4. 避免双次污染:消毒工具和消毒剂要与受污染的物品分开放置,避免双次污染。
三、常见的卫生消毒方式和方法1. 日常卫生消毒:包括幼儿园环境的清洁、除尘和地面的清洁消毒。
2. 定期消毒:对幼儿园的公共区域、餐具、玩具等进行定期消毒,保证幼儿园的环境清洁。
四、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根据消毒剂的特点和要求,正确使用消毒剂,包括正确稀释、正确的操作步骤等。
五、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卫生消毒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有卫生意识,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本次培训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示范操作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增强幼儿园教职工对卫生消毒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确保幼儿园的环境卫生达到标准,为幼儿提供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共同维护幼儿园的卫生环境。
谢谢大家!。
医院卫生与消毒培训

医院卫生与消毒培训
前言
医院是疾病的治愈中心,为了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转,卫生与消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培训针对医院卫生与消毒进行讲解,目的是提高医院卫生与消毒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减少医院感染风险,保障医院医疗质量。
医院环境与消毒
医院环境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的基础。
医院应建立和实施清洁消毒标准,每日执行环境清洁、定期进行空气净化、表面消毒。
医院消毒的常用物品包括消毒液、消毒片、酒精、紫外线杀菌灯等。
在消毒操作时,需注意消毒剂的配制、使用方法以及消毒剂的保存时间等。
医院卫生
医院卫生是指医院内各项卫生工作的总称。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
医疗垃圾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医疗垃圾;定期对水、电、气、热等
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加强医院空气质量的管理,做好病房通风换气工作等。
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被感染的现象。
实现医院感
染控制的基本要求是:控制细菌的传播途径、加强手卫生、防范医
源性感染等。
医院感染控制人员需要加强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了解,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及时采取措施。
总结
医院卫生与消毒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工作。
医院应加强
卫生和消毒、环境清洁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加
强对医院卫生与消毒的监管,确保医院的卫生和环境符合规范标准。
医院卫生与消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医院全员共同参与,共同
维护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品分厂卫生消毒培训材料2009年4月5日目录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一微生物定义二微生物特点三常见微生物四食品微生物来源五食品变质与微生物六腐败变质与微生物七对微生物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消毒的基本知识一消毒的基本概念二消毒和灭菌的区别三消毒剂和灭菌剂杀菌效果的差别四常规消毒方法第三部分分厂卫生消毒制度规范一清洗消毒化学药品控制二微生物控制标准三消毒程序及标准四消毒液配制管理规定五卫生消毒员工作标准第一部分 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一、微生物定义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
(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二、微生物的特点一)结构特点: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1、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2、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之间,20-30分钟繁殖一代)3、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 :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土壤等。
4、个体小:小于0.1mm 。
看不见摸不着。
5、适应性强,易变异6、代谢强,转化快 二)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微生物的生长可分为四个生长期: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休止期,死亡期; 时间(小时)图1-1 纯粹培养之细菌生长曲线图从上表可以看出:1、培养的细菌在0-4小时为潜伏期,在潜伏期间如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细菌会呈对数增长。
提示:实际生产中,低温产品在操作间的滞留要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在细菌的潜伏期内完成包装。
三、几种常见的有害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芽痕大肠杆菌曲黑霉酵母菌链球菌面包酵母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微生物有关知识一览表四、食品微生物的来源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来源比较广,原辅料、水、空气、操作工人、工器具、设备等,都可能存在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直接给食品质量构成威胁。
1、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适合微生物的生存。
离河岸近处微生物多,离岸远处少;经过大城市的河流,若水源受到污染,含大量的致病菌。
国家规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2、空气中由于空气的流动,风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飞扬到空中,因而,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虽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但危害大。
因为空气流动快,流动的范围广,影响面大。
3、人的不同部位器官中都寄居着一定的微生物区系。
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如皮肤表皮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五、食品变质与微生物食品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成份是微生物的生长基质,所以微生物在食品中能够生长繁殖。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但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是微生物。
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蛋白质的腐败、脂肪的腐败和糖类的发酵作用的过程。
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
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食品变质。
常见的有氧条件下的腐败现象:表面发粘,颜色变化,脂肪酸败,发出磷光,变味和产生臭味六、腐败变质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产生厌恶感由于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促使食品中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胺、硫化氢、粪臭素等,具有蛋白质分解所特有的恶臭,使人嗅觉产生极其难受的厌恶感。
另外细菌和霉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色素,使食品染上各种难看的颜色,并破坏了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也使人产生不快的厌恶感。
此外,油脂酸败的“哈喇”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特殊气味,也往往使人们难以接受。
2、降低食品营养蛋白质腐败分解后产生低分子物质,因而丧失了蛋白质原有营养价值。
脂肪酸败水解氧化营养成分分解,因而使营养价值严重降低。
由于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多情况和因素均可促使食品腐败变质并具有毒性,而且可能使食品产生毒性的有毒物质多种多样,食品被污染的方式和程度也很复杂,因而腐败变质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表现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虽经千方百计治疗,但仍给中毒者留下后遗症。
3、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食用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自然界有许多微生物存在,其中有少数微生物对人类、动物或植物有病害作用,这类微生物就称为病原微生物,也可称它为致病微生物,或简称致病菌。
在自然界中除了少数能引起人体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外,还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非致病的腐生微生物存在,其中一部分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起食品变质。
在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中,有些还能产生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当人体误食含有大量腐生微生物的食品或含有微生物毒素的食品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
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多见于细菌和霉菌。
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三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消化道传染病。
常见致病菌引起人类症状如下:沙门氏菌:主要有伤寒,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等。
(急性胃肠炎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伤口会产生化脓性感染,恶心、多次呕吐、腹痛。
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七. 对微生物影响的因素1、温度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的活动会降低甚至停止,乃至死亡。
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微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的能够耐受低温,称为嗜冷菌,有的能耐高温,称为嗜热菌,界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0℃-45℃之间)。
食品中的大多数细菌都是嗜温菌;在30~40℃时迅速繁殖;0℃以下、60℃以上几乎不繁殖;2、水分如果没有水,细菌不会繁殖。
生产食品使用的器具、容器、抹布等,洗干净、干燥很重要;3、营养食品中营养万分丰富,细菌容易繁殖。
工器具容器等使用后,必须及时刷洗是很重要的.4、化学物资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繁殖、致病力、抗原性等都受外界化学因素的影响A、酒精能使菌体蛋白质脱水变性,常用酒精杀菌浓度为75-80%(高于80%浓度的酒精因脱水作用太快,使菌体表面迅速凝固而阻止了乙醇分子继续渗入故杀菌效力反而降低)B、氯的消毒作用,即是HCLO作用,HCLO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至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并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由于氯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某些酶系统,最终致细菌死亡。
5、时间低温随能抑制微生物,但时间长了,微生物仍然能繁殖,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因此应确定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温度和加工时间,缩短不必要的肉制品滞留时间,各工序的加工应严格控制产品的周转时间。
第二部分消毒的基本知识通过前部分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要想使食品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必须从食品的加工过程就开始进行严格的微生物预防与控制,一般而言,食品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原辅料污染,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2、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3、控制细菌毒素的形成;4、彻底加热一杀灭细菌。
下面我们就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一、相关的基本概念1、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
4、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5、无菌:不存在活菌。
二、消毒和灭菌区别灭菌是指将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全部清除或杀灭,特别是抵抗力最强的细菌芽孢。
消毒是指将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杀灭,使其达到无公害的要求,并非杀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三、消毒剂和灭菌剂从杀菌效果上的差别灭菌剂和消毒剂从杀菌效果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消毒剂是指能杀死微生物的消毒剂药剂,并非一定要杀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灭菌剂是指那些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能100%杀死细菌芽孢的高效类消毒剂。
四、常规消毒方法1、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几种类型?有物理法、化学法、机械法。
2、物理消毒法包括哪几类?主要有热消毒法(如刀具的消毒等)、紫外消毒法、电离消毒法、微波法等。
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是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法。
3、热消毒法分几种,它们优缺点及主要的应用领域是什么?热消毒法主要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主要有蒸汽消毒和热水消毒两种。
优点:效果好、无残留缺点:只能用于耐热物品的消毒,使用成本高,会导致被使用物品或所在环境的温度升高,目前逐渐被冷消毒所取代。
应用:主要应用于食品、食品加工、医院、制药等行业的管道、器具、设备等的消毒。
4、紫外消毒法的优缺点及应用领域是什么?紫外线消毒法是利用紫外线灯中产生的波长为2000~3000A的紫外线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优点:使用方便缺点:紫外线穿透性差、光照强度随距离加长而降低、房舍率低。
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剂量不同以及对人体暴露部位具有伤害性等。
应用:主要应用于空气、水和物品表面的预防性消毒等。
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一定要注意光源的高度、强度、保证人体健康。
5、什么是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6、我厂常用的清洗剂白猫洗洁精、纯碱,达润泡沫清洗剂7、我厂常用的几种消毒次氯酸钠次氯酸钠次氯酸钠分子式:NaC10,分子量:74.44含量: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12%,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有效氯为0.12-1.5%左右。
(1)理化性质纯品的次氯酸钠为白色或灰绿色结晶,工业为淡黄色或乳状剂,有较强的漂白作用,对金属器械有腐蚀作用。
(2)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次氯酸钠属于高效的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