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创作时间与出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春》作者朱自清
《春》题目解说: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2-3]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4]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背景资料:《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和陈竹隐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成为了他为数不多的内容欢快的作品。
归纳主题: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主旨大意: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用诗的笔调描绘着了一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憧憬未来。
写法:1.生动丰富的语言2.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3.善于多角度描写景物4.观察细致,抓住特征写景文笔特点:。
散文《春》朱自清
散文《春》朱自清散文《春》朱自清发表于1933年7 月的散文《春》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春》朱自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 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原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知识点梳理
《春》知识点梳理《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下面对《春》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文章结构《春》一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1、盼春文章开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续两个“盼望着”,将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宣告春天即将来临。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方面,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质地和色泽,给人以清新、柔和的感觉。
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色彩鲜艳、绚丽多彩。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诗句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通过嗅觉描写,写出了春风的芳香。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轻盈。
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
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
最后则以赞美春天总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颁扬了富有创造力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细描春天的景物。
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
这里从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
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
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春》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 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族战士。 散文名篇《背影》《春》《绿》 《荷塘月色》《威尼斯》被选入 教材。
故事链接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此时朱自清身患重 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 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 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 12日,朱自清因病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他以微弱的声音 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 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到 1937年期间。1929年10月, 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 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 谦去世,时年仅32岁,遗下 三子三女。这个期间,正值 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 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 于春天只能作牧歌式的抒唱, 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 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 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 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朱自清《春》优秀课件《春》课件
情景交融
朱自清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物之 中,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既描绘了 春天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喜爱之情。
意象运用
春草
朱自清通过对春草的描绘,表现 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如“小草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
绿的”。
春风
春风是朱自清笔下重要的意象,通 过春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 柔和,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情感真挚
03
文章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
情实感。
在文学鉴赏中的价值
主题深刻
文章主题深刻,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与热爱。
艺术手法独特
朱自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丰富
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美学追求
该作品所传达的美学追求,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股追求美、表达美的潮流。
传播普及
由于《春》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因此被广泛 传播和普及,成为人们熟知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众多读者 的心灵世界。
06
《春》的实践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明确
通过《春》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 时掌握写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春》
该作品是朱自清的又一代表作,以春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02
《春》的创作背景
《春》的写作年代
1928年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开 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发表了一 系列脍炙人口的散文,《春》便 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散文《春》解析
朱自清散文《春》解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春》解析,欢迎阅读参考!朱自清散文《春》解析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
最后则以赞美春天总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颁扬了富有创造力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细描春天的景物。
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
这里从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
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
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另有一番情趣。
春朱自清解析
春朱自清解析
【原创版】
目录
1.朱自清及其作品《春》简介
2.《春》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
3.《春》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4.对《春》的评价和影响
正文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春》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春》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为主题,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和活力。
文章以“盼春”、“迎春”、“赏春”三个部分构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在“盼春”部分,朱自清通过描述人们对春天的期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迎春”部分,他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大地万物的欣喜和欢腾;在“赏春”部分,他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春》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
文章以春天为背景,歌颂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美好,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写作手法上,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成为了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佳作。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启迪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朱自清 春ppt课件
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他运用平实、简洁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却能够 准确地传达出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这种语言风格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生动形象
朱自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细节,如花朵的颜色、鸟儿的歌声、风的轻拂等。这些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 置身于春天的景色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
深情与柔美
在描述作者对春天的情感时,应 使用深情的语气,让听者感受到 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慨。
声音控制
音量适中
朗诵时,应保持适中的音量,既能让听者听清楚,又不会显得过于刺耳或平淡 。
音调变化
根据文章内容的情感和意义,可以适当调整音调,如描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时 可以使用升调,表达作者的感慨时则可以使用降调。
归纳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春》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描绘,朱自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 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积极向上的情 感感染着读者,使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
艺术特色
细腻的描绘手法
朱自清运用丰富的感官细节描绘春天,如视觉上的花朵、绿色,听觉上的鸟鸣、风声,嗅 觉上的花香、泥土气息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景色之中。
题赢得了高度赞誉。
情感共鸣
读者普遍认为,《春》所描绘的 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容易引起情 感共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和希望。
艺术价值
文学鉴赏家认为,《春》的艺术 价值在于其细腻的描写、独特的 视角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这些特 点使得该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春的文学常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春的文学常识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创作背景《春》是朱自清的写景佳作。
作者先将连绵的春雨描绘得有声有形亦有情,突出了春雨的特点。
然后具体而细致地描绘了春雨图:先草后花,花后再人,非常自然,符合空间顺序。
这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雨图,在尽情歌颂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热烈憧憬。
三、作品主题《春》的主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四、艺术特色《春》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细腻入微的描写:朱自清运用多种感官和表达方式,将春天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如视觉描写、嗅觉描写、听觉描写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2. 优美流畅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语言风格优美流畅,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充满诗意。
3. 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朱自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结构严谨: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按照“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顺序展开,使得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五、修辞手法《春》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中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带来的变化。
六、表现手法《春》中还运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的喉咙”,这一句中使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在春天欢快的场景。
初一语文人教版经典讲义《春》知识讲解
《春》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绿》《背影》《春》等脍炙人口,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知识积累1.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2.朗润..(lǎngrùn):明朗润泽。
3.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4.酝酿..(yùnniàng):原意是酿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6.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7.卖弄:炫耀。
8.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9.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
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围模糊的部分。
10.烘.(hōng)托: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1.舒活:舒展、活动。
1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计,打算。
13.落地:这里指婴儿生下来。
14.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15.喉咙.(lóng) 16.笼.罩(lǒng) 17.嘹.亮(liáo) 18.撑.伞(chēng)19.稀疏.(shū) 20.巢.(cháo) 21.眨.(zhǎ)眼 22.应和..(yìnghè)23.抚.(fǔ)摸 24.蓑.笠.(suōlì) 25.抖擞..(dǒusǒu)考题例析(2011 四川峨眉)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丫杈.(chà)长吁.(xū)短叹应和.(hè)猝.(cuì)然长逝B.羁绊.(pàn)中流砥.(dǐ)柱蛮横.(hénɡ)戛.(jiá)然而止C.媲.(pì)美引颈受戮.(lù)拗.(ào)口根深蒂.(dì)固D.绮.(qǐ)丽莫衷.(chōnɡ)一是炮.(páo)制怏怏..(yānɡ)不乐解析:该题考查字音。
《春》的创作时间与出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春》的创作时间与出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者:李斌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1期选入语文教科书作为课文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一般都能无疑问地确定其创作时间和出处,但朱自清散文《春》却是一个例外。
长期以来,无论是文学界还是语文教育界,对于该文的创作时间和出处不能具体明确。
考证和明确《春》的创作时间和出处,对该文的教学不无裨益。
一、《春》的创作时间《春》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选入语文教科书,当是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
最初是北京景山学校将该文选入自编的《儿童学现代文》读本,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该文收入初中语文第二册。
文革之后,《春》被选入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语文》(试用本),安排在第一册第21课[1]。
现在来看,该版教科书对《春》原文做了一定修改。
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对1978年语文教科书进行修订,同时再对《春》进行了加工和润色,选入当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一册,安排在第10课(有不同印次安排在第12课)。
此后《春》就成为人教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固定篇目,且基本选用1981年改定的版本。
由于人教社语文教科书的影响,以后出版的很多朱自清文集、选本都选用人教社修改后的《春》,而不是用未经修改的原文。
1988年起,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开始编辑《朱自清全集》交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春》的《朱自清全集》第四卷于1990年出版,此后全国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乎都以《朱自清全集》中的《春》为据选文,并注明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而此前的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都没能注明《春》选自何处。
需要说明的是,此后人教社出版的教科书虽然注明了课文《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但正文依然用的是1981年该社改定稿,与《朱自清全集》中的《春》在文字上有出入,且并未做“有改动”的说明。
2016年出版的统编语文教科书,也即现行语文教科书,将《春》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1课,注明该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并“略有改动”[2]。
朱自清的春课文讲解
朱自清的春课文讲解
摘要:
1.朱自清简介
2.《春》的创作背景
3.《春》的主要内容
4.《春》的艺术特点
5.《春》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以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而脍炙人口。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佳作,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生动画卷。
《春》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的时期,朱自清借春天的到来,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春》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春风、春水、春草等景象,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二部分,作者以农事为线索,描述了农民在春天里播种、耕作的辛勤劳作。
第三部分,作者以儿童放风筝为引子,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艺术特点方面,《春》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写意性。
朱自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对仗等,使文章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同时,他还将春天与民族复兴的愿望紧密联系,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春》的价值和影响在于,它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为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朱自清散文《春》解析
朱自清散文《春》解析朱自清散文《春》解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春》解析,欢迎阅读参考!朱自清散文《春》解析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
最后则以赞美春天总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颁扬了富有创造力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细描春天的景物。
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
这里从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
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
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另有一番情趣。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春》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春》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该作品初发表于1933年7月,并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解析:一、课文概述《春》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全文通过五幅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二、课文内容开头部分:开篇连用两个 “盼望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盼和喜悦之情。
随后,“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将春天的到来描绘得生动而具体。
春草图:通过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等描写,展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
短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田野之中。
春花图:描述了桃树、杏树、梨树等竞相开放的盛景,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花儿的美丽与香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蜜蜂的嗡嗡声和蝴蝶的飞舞,为这幅春花图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春风图: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来形容春风的柔和与温暖,形象生动。
通过描写泥土的气息、各种花的香以及鸟儿的歌声等,展现了春风中的无限生机与和谐。
春雨图:描绘了春雨的细密与轻盈,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春雨的特点。
雨中黄昏的景象更是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迎春图:通过描写天上风筝的增多和地上孩子的欢笑等场景,展现了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与活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语句更是点明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三、文章特色1. 语言优美:全文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2. 结构严谨:文章结构匀称,围绕一个“春”字展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四、教学建议1. 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春朱自清赏析
春朱自清赏析
摘要:
1.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春》
2.分析《春》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
3.赏析《春》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4.总结文章主旨和启示
正文:
【朱自清与《春》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春》的文学价值与主题思想】
《春》是朱自清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主题鲜明,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文章中,朱自清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人生的美好联系起来,寓意着希望与奋发向前的精神。
【《春》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
朱自清在《春》中的写作技巧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绘上。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草、花、雨、风等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
其次,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设问等,使文章语言优美,增强了文学感染力。
最后,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
明,展现了春天美好的全过程。
【文章主旨与启示】
通过对《春》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学会珍惜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同时,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要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春》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春》简介
《春》简介
《春》是现代作家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938年在上海《文季月刊》开始连载,1940年单行本由开明书店出版。
小说主要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那些勇敢的青年。
与《家》不同的是,《春》不是表现为“青春的愤怒”,而是更多地呈现了青春的热情和渴望。
小说中的淑英和惠,虽然同样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但她们的性格和命运却有所不同。
淑英在觉民的帮助下,最终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而惠则没有那么幸运,她在受尽折磨后,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此外,《春》还揭示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堕落,以及封建制度对青年人的压迫和摧残。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青年人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他们的勇气和坚定信念成为了小说的重要主题。
总的来说,《春》是一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赞歌,它通过对春天和青年人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同时,小说也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腐朽,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总结词:传授知识
详细描述: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春》的 教案中,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介绍课文的背景、作者生平、生字生词、段落大意 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讨论法
总结词:激发思维
详细描述: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春》的教案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或“你觉得作者描绘春天的方式有哪 些特别之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巩固练习
总结词
实践与应用
VS
详细描述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 阅读理解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 学知识。还可以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模 仿《春》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四季中 其他季节的文章。
小结作业
总结词
总结与拓展
详细描述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布置作业,包括课后阅读 、复习和预习等,引导学生自主拓展 学习。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和 巩固所学知识。
期末考试评价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 用能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期末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需要 根据考试大纲制定合理的考试题目,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考试结 果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今 后的教学提供改进和优化的依据。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力 量。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引导学生珍惜青春,积极向上。
人教版《春》有关资料
人教版《春》相关资料【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春》大概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早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亮地表现出新鲜的风格和欢喜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狂风格演变印迹的散文。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散文还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满,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第一被说起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擅长经过精准的察看,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风景的心里感觉。
朱德熙《闲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但是他的着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采。
【板书设计示例】【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吴周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成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家的散文作家。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散文还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述了花卉争荣、活力勃勃的春季的图画,赞叹、抒唱春的创建力和带给人们以无穷希望,进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勤劳奋作、奋然向前。
这篇作品能够说是一首抒怀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期望着,期望着,东风来了,春季的脚步近了。
”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订婚下了开朗、轻盈的抒怀旋律和诗的气氛。
接着,作者抓住春季的主要特点,大略地勾画了春季的轮廓画:“全部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因为抓住春季的特点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建了一个感人的境界,惹起读者对春的热情神往:春季,该是如何的美好啊!而后,作者冷静自在地“推”出五幅“特写” ,仔细描绘春季的感人情形。
〖2021年整理〗《春》创作背景
《春》创作背景介绍《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21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的创作时间与出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者:李斌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1期选入语文教科书作为课文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一般都能无疑问地确定其创作时间和出处,但朱自清散文《春》却是一个例外。
长期以来,无论是文学界还是语文教育界,对于该文的创作时间和出处不能具体明确。
考证和明确《春》的创作时间和出处,对该文的教学不无裨益。
一、《春》的创作时间《春》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选入语文教科书,当是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
最初是北京景山学校将该文选入自编的《儿童学现代文》读本,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该文收入初中语文第二册。
文革之后,《春》被选入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语文》(试用本),安排在第一册第21课[1]。
现在来看,该版教科书对《春》原文做了一定修改。
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对1978年语文教科书进行修订,同时再对《春》进行了加工和润色,选入当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一册,安排在第10课(有不同印次安排在第12课)。
此后《春》就成为人教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固定篇目,且基本选用1981年改定的版本。
由于人教社语文教科书的影响,以后出版的很多朱自清文集、选本都选用人教社修改后的《春》,而不是用未经修改的原文。
1988年起,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开始编辑《朱自清全集》交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春》的《朱自清全集》第四卷于1990年出版,此后全国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乎都以《朱自清全集》中的《春》为据选文,并注明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而此前的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都没能注明《春》选自何處。
需要说明的是,此后人教社出版的教科书虽然注明了课文《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但正文依然用的是1981年该社改定稿,与《朱自清全集》中的《春》在文字上有出入,且并未做“有改动”的说明。
2016年出版的统编语文教科书,也即现行语文教科书,将《春》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1课,注明该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并“略有改动”[2]。
统编教科书是在结合了人教社1981年改定的《春》和《朱自清全集》的《春》基础上略作改动的。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春》一文作为课文的历史相当长,但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用书,对该文的创作时间,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不明确。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饶杰腾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1册,就认为《春》“具体的写作时间无法确知”[3]。
1979年,扬州大学教师吴周文在《语文学习》发表《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认为《春》“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4]。
此后,大部分语文教学参考书、辅导书和一些教学论文以此为据,认定《春》的创作时间。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就沿用此说。
《语文学习》于2005年第8期,发表上海语文特级教师谭轶斌的“《春》备课参考”,也认为该文“创作的时间大致在1928年致1937年之间”[5]。
在全国中小学流行广泛,使用率较高的《王后雄全解王·七年级语文:人教实验版》完全引用了吴周文在《春的赞歌》中关于《春》创作背景的原话[6]。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编写的参考书则认为《春》的写作时间“可能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7]。
有老师还认为《春》写于《荷塘月色》(1927年)之后,朱自清赴英留学(1931年)之前,并指出朱自清为何独在这篇作品末尾不署明写作时间,这是值得去探究的一个“谜”[8]。
2016年出版,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的统编语文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也未能指出该文的创作时间和出处,只是模糊地说“作者写作《春》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9]。
《春》的写作时间相对得到比较具体明确,是在1990年《朱自清全集》第四卷出版后。
该卷在《春》的文末注有“1933年7月”字样[10],这就表明该文创作于1933年7月。
这本来对长期以来《春》创作时间不确定问题是个利好,但后来证明,《朱自清全集》混淆了“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误把《春》的发表时间等同于创作时间,这样还是未能明确《春》的创作时间。
此后很多朱自清文集选本,包括一些语文教师又以《朱自清全集》为据,认为《春》的成文时间为“1933年7月”,造成该文创作时间以讹传讹。
《春》一文究竟是创作于何时?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在朱自清日记中找到答案。
朱自清有记日记的习惯,生前留下了丰富的日记。
从1980年起,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女士开始逐步公布朱自清日记。
由于朱自清的日记大部分由英文和日文写成,陈竹隐还专门委托了有关人员进行翻译和整理。
1981年《新文学史料》分4期公布了朱自清的部分日记。
可发现在1933年2月22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以《春》寄俞宅、二毛公鉴定之”[11]。
这表明,至迟在1933年2月22日,朱自清已完成了《春》的创作。
由于《新文学史料》公布的朱自清日记是经过了择取,并非按日完整公布,因此,单从这天日记依然不能明确《春》的具体创作时间。
但至少可证实,《春》创作于1933年2月22日之前。
这一细节,当时并未得到《春》研究者们的重视。
到1998年,《朱自清全集》12卷全部出版,其中9-10卷为完整的朱自清日记。
查阅日记,会发现在1933年2月21日的这天,朱自清就只记了这样几个字:“成《春》一文”。
这就表明《春》是1933年2月21日完成的。
从这再无其他事情记录的日记中,可以猜测出朱自清这一天的工作应主要就是在写《春》。
2月22日,朱自清“以《春》寄俞宅、二毛公鉴定之”,他将《春》寄给了好友俞平伯及其父亲俞陛云欣赏。
日记显示,到了第三天,即2月23日,朱自清造访俞家,与俞家人打了牌,看到了俞平伯等对《春》的“鉴定书”,俞对“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不是很理解(或许来自南方的俞平伯对这东北方言不是很熟悉)。
俞平伯还把一首新作的诗《赋得早春》给朱自清看,两人都认为俞诗很老到,与《春》相比,要老“20年”[12]。
因出版朱自清全集而获得完整朱自清日记的姜建、吴为公根据日记编订,于1996年出版《朱自清年谱》,其中就记述道:1933年2月21日,作散文《春》[13]。
至此,关于《春》的创作时间得到明确:1933年2月21日。
二、《春》的出处明确了《春》的创作时间,第二个问题又随之而来,《春》出自何处?也即最早发表《春》一文的出版物是什么?这又是一个公案。
朱自清生前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自选结集出版,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旅欧日记》《语文影》等,但是《春》一文未曾选入任一自选集。
入选自选散文集中的篇目在文末几乎都会有创作时间和地点,或者发表时间和刊物的注明。
如《背影》,在文末有“1925年10月在北京”“原载于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的说明,《荷塘月色》文末注有“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原载于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等字样,但《春》因没有入选自选集,其发表情况也就无从得知。
朱自清去世之后,清华大学决定出版《朱自清全集》,成立了由浦江清任主编的“朱自清全集编辑委员会”,因各种原因“朱自清全集”最后改为《朱自清文集》由开明书店1953年出版,其中《春》未入选。
朱自清先生的弟子,后来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季镇淮为“朱自清全集”的出版而编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中,也没涉及到《春》一文。
而之前由茅盾任主编的“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于1951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朱自清选集》,《春》未入选。
之后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前两个选集为底本,加以增删,出版了《朱自清选集》,《春》最终也未能入选。
这就使《春》的出处变得“无据可查”“扑朔迷离”。
正因如此,多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界就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春》“原文发表在什么报刊上,尚未查出”[14]。
1980年《文学评论》第1期发表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一文,在注释中提到“《春》的出处尚未查到,1937年该文最早选入《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冊,文化大革命前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5]。
包括人教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在内的很多语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都持相同观点。
1982年,陈孝全、陈锡岳在南京师范学院内部刊物《文教资料简报》发表合编的《朱自清著译系年目录》,则认为《春》的出处就是“中华书局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出版时间是1933年,而非1937年。
认定《春》出自《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的证据当是来自保留下来的“朱自清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手稿。
朱乔森曾谈到其保存有解放初期朱自清全集编委会的一份《春》手抄稿,其后注明“原载中华书局《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但未注明时间[16]。
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陈杰经过实物考证出《春》最早的出处并非文学刊物和报刊,而是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朱文叔编,舒新城、陆费逵校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17]。
1989年,陈杰对这一发现又做了补充[18]。
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为《春》最早出处的观点现已得到大多数学者、教师,包括朱乔森的认同。
正因如此,朱乔森主编的《朱自清全集》选入的《春》在文字与标点上完全与《初中国文读本》的《春》相同,且在文末注名了“1933年7月”,当然这是将发表时间当做了创作时间。
笔者在经过多方寻求获得了《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和《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的原书实物,经过仔细辨析,认为陈杰的观点目前最为可信。
1933年7月,朱文叔编,舒新城、陆费逵校的“新课程标准适用初中国文读本”,即《初中国文读本》,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通过原图书实物可发现,该教科书的编例有:“本书编选主旨,一方面顾到文学本身,一方面更注重民族精神之陶冶、现代文化之理解,故除选录成文外,又特约多人,按初中学生程度,分别撰述既富兴味、又有内容之文字,编入各册,藉矫从来偏重文艺之趋向”;“务求文字有内容,言之无物者不用”;“为欲与小学衔接而减少教学上之困难计,第一册概用平易条达、篇幅较短之文字”;“多採积极发扬的作品,感伤沉郁足以沮丧青年精神者不用”。
从《春》的篇幅、语言和内容来看,非常符合编例。
尤其重要的是,教科书附注还专门提示,教科书目录中“课题左上角有‘*’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
而《春》在教科书第五组(单元)第一篇,其左上角就有“*”号[19]。
这说明,朱自清是应中华书局之邀,为该教科书专门撰写了《春》。
整个这一册课本中带星号的特约撰述作品还有:廖世承的《青年生活》、如一的《叶澄衷》《詹天佑》、陆费逵的《警告中等学生》、叶绍钧的《晨》、孙福熙的《夏天的生活》、金兆梓的《风雪中的北平》、庄泽宣的《邮政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