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篇一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最近读了张大均老师的《教育心理学》,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你说这教育心理学,以前我觉得它可能就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数据,没啥意思。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啦!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之后里面全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宝贝。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让我不禁想起我自己上学时候的事儿。

也许当时我要是懂这些,我可能就不会在某些科目上那么头疼啦!比如说记忆的规律,我以前总是死记硬背,结果忘得比记得还快。

现在才知道,原来要运用各种方法,像联想、分类啥的,才能记得牢。

这让我不禁想问,为啥学校老师不早点告诉我们这些秘籍呢?还有啊,关于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培养,我觉得这真的太重要了。

我就想,要是老师能多关注一下我们为啥不爱学习某些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说不定我们能更有动力呢!可能老师们也有他们的难处,但是这真的值得好好思考思考。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点纠结。

有时候我觉得有些理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比如说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这在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也许能,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又现实吗?我觉得这是个难题。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满满,但也有很多疑惑。

我觉得教育心理学这玩意儿,既神秘又实用,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篇二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我这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啊!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好家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书中那些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让我恍然大悟。

我就寻思着,以前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是能懂这些,是不是就能更理解我们的一些“奇葩”行为啦?比如说青春期的叛逆,也许不是我们故意作对,而是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呀!还有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这可太有意思了!我就在想,传统的那种“满堂灌”真的好吗?难道不应该多给我们一些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也许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爱上学习,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练习题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练习题

1练习题一、选择题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配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

这本书的作者是()。

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 世纪中期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30年代【答案】A31868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因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答案】A4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答案】D5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罗杰斯C.布鲁纳D.班杜拉【答案】B6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

A.学习心理学B.人格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动机心理学【答案】C7教育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

A.特殊与一般B.重合C.无关D.整体与部分【答案】A二、概念题1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答: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研究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交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及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

2四段教学法答:四段教学法是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明了指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联想指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系统指做出概括和结论。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张大均第三版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章节总结教师心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心理特征、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 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如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等。

(2) 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必备能力,包括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谈话技能、评价技能等。

(3) 教师气质教师的气质是指教师在性格、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气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2.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心理素养1.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2024年)教育心理学张大均ppt课件教师心理

(2024年)教育心理学张大均ppt课件教师心理

2024/3/26
11
情绪情感概述
2024/3/26
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情感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12
教师情绪情感特点
2024/3/26
教师情绪情感的复杂性
至关重要。
感知觉与注意的关系
03
感知觉是注意的基础,而注意则影响感知觉的效果和准确性。
8
记忆与思维
记忆的概念及类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 再现,包括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等。
2024/3/26
思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概念及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 括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等 特点。
记忆与思维的关系
记忆为思维提供素材,思维则对记 忆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
2024/3/26
16
教师意志品质特点
自觉性
坚定性
教师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意义,积 极投身教育事业,主动承担教育责任。
教师对于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具有坚定的信 念和决心,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坚持 不懈地追求教育理想。
自制力
坚韧性
教师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善于调节自 己的情绪和言行,保持冷静和理智,以良好 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2024/3/26
锻炼意志力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冥想等方法来锻 炼自己的意志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 调节能力。
寻求社会支持
教师可以寻求同事、领导、家人等社会支持,共同 应对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积极参 与教育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不断提升自 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2.教育: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5。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二、简答1。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一、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2)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①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②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④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学生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2.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其学习效果越好。

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推断学习动机作用的强弱。

(2)动机水平与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辩证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

学习动机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行为方式来促进学习,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增加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的类型(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

外部动机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

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2)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分为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在希望得到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能隶属他人或团体并接受其影响,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力求取得学习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一、品德概述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和道德的含义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品德和道德既有紧密联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区别的一面。

区别:①品德与道德的内涵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

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③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④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

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2.品德心理结构心理学家为了揭示品德的心理实质,寻找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从心理构成的层面上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

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笔记《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笔记《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包含:(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2)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题,都是心理与行动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促进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从空间范畴分,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内容范畴分,它包括社会规范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谢谢观看
13.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4.1复习笔记
14.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5.1复习笔记
15.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6.1复习笔记
16.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 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心理学
心理学
笔记
教学
真题
心理
笔记
教材
教育 真题
第章
心理学
习题
教育
笔记
知识
复习
学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张大均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 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但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 内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作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张大均著《教育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 教材。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习笔记以《教育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读者对重要知 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真题及部分名校近年的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 考教材。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3.补充典型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心理 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 校老师讲授教育心理学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 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篇一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这可真是给了我不少的冲击和启发啊!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特别?”可越读下去,我就越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嘛,能有啥特别的?但我得告诉你,它真的不一般!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内容,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迷茫的自己。

我就想啊,要是我上学那会儿老师能懂这些,也许我的学习之路能更顺溜些呢!比如说,书中提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死记硬背,有的则善于理解和举一反三。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属于哪种类型呢?可能我是那种需要多理解,不能光靠硬背的吧。

还有啊,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部分也特别有意思。

有时候我们学习没动力,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没有找到那个能点燃内心激情的点。

我觉得这说得太对了!就像我有时候学习,开始挺有劲头,可学着学着就泄了气,难道是我真的不行?也许只是我没找对那个能让我一直保持兴奋的“开关”。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小纠结。

比如,书中的理论虽然好,但在实际教学中真的能完全照搬吗?我觉得可能不行。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所以,运用这些理论的时候,还得灵活点儿,不能生搬硬套,对吧?总之,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收获满满,但也有很多需要我继续思考和探索的地方。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读后感哎呀呀,让我跟你们唠唠我读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的感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心里头没抱多大期望,寻思着能有多厉害呢?结果,读着读着,我就被狠狠“打脸”了!书里讲的那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那混沌的脑袋瓜里。

比如说,讲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老师的一句表扬能让我高兴好几天,一句批评能让我郁闷好久。

难道这就是自我概念在作祟?也许是吧!还有关于学习策略的部分,我就在想,我以前学习咋就不知道用这些策略呢?要是早点知道,说不定我能成为学霸呢!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知道也不晚呀!我觉得这书里讲的东西,有时候真的能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1复习笔记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1复习笔记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6.1复习笔记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创造力及其培养7.1复习笔记7.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学习策略8.1复习笔记8.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9.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心理健康教育10.1复习笔记10.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美育心理11.1复习笔记1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1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14.1复习笔记1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班级中的人际关系15.1复习笔记1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6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16.1复习笔记1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一、科学的心理发展观1.全程发展观全程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存在极大的可塑性;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1)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关注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学家何林渥斯首次提出的。

心理全程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在适应能力中各种与年龄有关的变化。

(2)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全程发展观既强调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承认这一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所组成。

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特征,它在前一特定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为下一特定阶段打下基础。

2.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心理发展往往具有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性质,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发展。

(1)心理发展的多维性心理发展的多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发展的结果,是个体心理生活符方面协调统一的表现。

(2)心理发展是多侧面的个体的心理是由多侧面、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可以划分为智力因索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前者是心理活动的操作、执行系统,后者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3)心理发展存在不同的层次水平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期间,不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心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向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不仅是心理结构的变化,而且是心理机能的发展。

3.动态发展观动态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替发生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的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选择题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撑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

这本书的作者是()。

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解析】1903年,桑代克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的推崇。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中期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3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心理学以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1868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茨基【答案】A【解析】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

他指出,教育学理论应当是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做出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茨基【答案】D【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历史理论”“内化学说”以及“最近发展区”。

“社会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5.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

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

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
《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教育培训活动。

那时候,我对教育心理学啥的还没啥概念呢。

到了现场,哇,好多人啊,我找了个位置坐下,心里还在嘀咕着这会是个啥样的体验。

培训开始了,老师就开始讲各种理论和观点,其中就提到了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内容。

我一开始还听得云里雾里的,啥啥啥呀,感觉好深奥哦。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些理论真的很有意思。

就说有个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部分吧,老师讲了怎么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要是老师能多懂点这些,说不定我学习会更带劲呢!那时候,我就特想有个老师能真正理解我,知道我为啥有时候不想学习,然后用对方法来鼓励我。

然后老师还讲了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这可太重要啦!我就想起来我有个同学,特别内向,要是老师能按照这些理论来引导他,说不定他能变得更开朗自信呢。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越听越觉得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真的很神奇,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经过这次体验,我算是对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啦。

原来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去指导。

现在,每次我看到有关教育的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次培训,想起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的新认知大门。

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运用这些知识,一定能让教育变得更美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呀!嘿嘿,这就是我和张大均教育学心理学的故事啦,你们觉得有趣不?。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框架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框架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框架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框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框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它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其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该框架的核心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等能力。

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下,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探究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提高记忆力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机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场所和时间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4. 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框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等多种方法,来实现该框架的目标。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结果总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的。

(一)命题表征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

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

(三)图示表征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

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

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大量的图式构成,因此,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一)表征学习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是指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他开始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的意义如何。

他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

学习概念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

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一)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获得的最终表现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奥苏泊尔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持同化论的观点,并renewing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

新知识的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

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是:首先,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备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再次,学习者还应具有理解所学材料的动机(二)陈述性知识同化的类型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原有观念大致具有三种关系:其一是新学习的知识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即原有观念较为概况,而新观念则较为具体;其二是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是新观念和原有观念处于并列地位。

四、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论述)现代认知理论看来,知识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储存,但由于人们的学习不可能停止下来,学习材料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头脑中的某些知识信息难以提取的情况。

1、长时记忆的遗忘规律。

(1)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对所学习过的材料不能正确地回忆或再认。

(2)心理学史上最早对遗忘问题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的是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提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

他们认为人们在学习时神经活动引起大脑产生某种变化,并留下各种痕迹,亦即记忆痕迹。

这些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段饿延长而逐渐消退。

(2)材料间的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的发生不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而是由于人们在一种学习之后接下来又去从事其他的学习任务。

人们某时期所学习的材料或所获得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正是这种影响造成了遗忘的发生。

(3)检索困难说。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永久的。

遗忘是因为检索的困难造成的,亦即难以找到其提取的线索的原因。

如果能够通过指导获得提取的线索,这些先前“遗忘”了的信息仍然能够找到(4)同化说。

奥苏泊尔根据其同化理论所提出的对遗忘原因的解释。

他指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了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

人们遗忘的往往是一些被较为高级的观念所替代的低一级的观念,从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论)(一)提高加工水平。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者对所获得的信息的组织加工,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如果能够对它进行深加工,那么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其保持效果就得到提高,而且在提取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回忆。

深加工是指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以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从而提高保持效果的方法。

(二)多重编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是按照某种方式组织的。

前面也提到遗忘的原因往往是检索困难造成的,也就是说提取的线索不清。

因此,要增进记忆效果应提倡在学习时应采用多重编码的方法。

人们在学习时主要是以语义进行编码的,人们通过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使其归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的地方,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保持的更为长久。

心理学研究发现,除了语义编码之外,还有形象编码、声音编码甚至动作编码。

综合运用这些编码系统可以为以后提取信息时提供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记忆。

(三)关键字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给一些无意义的材料附加一定的意义从而有助于记忆。

(四)超额学习也成过度学习,它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后的附加学习。

一般来说过度学习量在50%左右效果最好。

过度量既可以按时间来计算,也可以按学习遍数计算。

(五)合理复习1、及时复习。

主要是因为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

2、分散复习。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如学生写字、绘画、运算等。

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

二、程序性知识种类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三类。

其中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智慧技能是将已习得的知觉模式、概念、规则运用于实际情境,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并按其复杂程度将智慧技能分为五个层次。

(1)辨别(2)具体概念(3)定义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

三、加里培林关于智慧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慧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反映方面转化的结果。

智慧活动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慧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要了解熟悉活动的任务。

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

2、物质活动或无纸化活动阶段。

该阶段就是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标等进行学习。

如小学生练习加法时,利用小石子、手指等来完成计算活动。

3、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该阶段智慧活动已摆脱了实物或实物的替代物,代之以外部言语为支持物。

如小学生进行加法运算,不再用小石子、手指,而是用言语表现“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的运算过程。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慧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如学生心算。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这是智慧活动形成的最后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智慧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智慧活动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脱离了自我观察的范围,无论在言语的结构与机制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冯忠良关于智慧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1、原型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了解所学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即操作活动程序,知道该实现哪些动作或如何完成,从而形成准确而清晰的动作和程序映像。

2、原型操作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循活动的所有动作序列,逐一执行。

3、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是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使原型在学生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五、智慧技能的培养与教育的结合智慧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

对智慧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一)形成条件化知识智慧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例如…(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联系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四)正例与反例的运用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五)科学地进行练习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

最后,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六、促进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1、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者必须具备五类不同类型的知识:(1)有关自我学习特长和倾向的知识(2)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知识(3)获取、整合、运用所习得的策略和技巧知识(4)原有领域内容知识(5)对各类知识适用的当前或未来情境的知识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4、制定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5、变式与练习第六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一)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般起限制作用。

它限制着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二)功能固着时间久了,人们就倾向于将们某种功能赋予某个物体而不能认识到物体还有别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

(三)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的知识经验,即专家知识。

(四)认知结构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把已有的经验加以改组,使之适合于当前的问题情境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