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第一章

1.矿物: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分类—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可分为三种成因类型:(1)岩浆矿物。(2)表生矿物。(3)变质矿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任记四个】

3.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KAlSi3O8、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蛇纹石。【任记三个】

4.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变化。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土壤形成不外乎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地球化学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这两个基本过程则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基本矛盾)。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土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3.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质、时间。

4.土壤剖面:

(1)0层(A0)为枯落物层。

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层:腐殖质层。

(3)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4)C层:母质层

5.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

(1)表土层【可分为两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2)心土层

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3)底土层

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第三章:

1.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土壤的范围。

2.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第四章:

1.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以及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3.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含氮化合物。(4)树枝、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

4.土壤腐殖质:是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德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黑色。

5.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4)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第五章:

1.粒级的概念: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称为粒级。

2.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卡庆斯基制—用0.01mm作为沙粒和黏粒的标准。以0.01mm为界限的粒级分类法。直径在0.01mm以上的土粒都具有砂粒的特性,称物理性砂粒,直径在0.0lmm以下的土粒都具有黏粒的特性,称物理性黏粒

3.各级土粒的主要特性:

(1)砂粒:砂粒主要是石英风化的细粒。由于颗粒较大,故比表面积小,吸持性能较弱,矿物养分较低,无黏结性合黏着性,表面松散。单粒间空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2)粘粒:是化学风化得产物,属于土壤胶体范畴。其矿物组成以此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有很强的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胀缩性和吸附能力,矿物养分丰富。

4.土壤地质: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这种分类命名称为土壤质地。

5.土壤质地的改良:

(1)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2)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3)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4)植树种草。培肥改土

6.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很少以单粒存在,多数单个土粒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相互黏合团聚,形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体。

7.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胶结物质和成型动力。

8.团粒结构体是最理想的结构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