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音乐家冼廷璁之子,原籍广东叶县瑞金镇(今属恩平市),幼年随父学习音乐。

后曾在广州中山大学预备学习音乐,1927年赴南京金陵大学学习留学费结构专业,任音乐学团团长。

毕业后在国内多所大学任职,1933年赴德国柏林作曲学习,参加了刚刚成立的“中国驻德音乐队'',是湖南省澧县鞍庄冼家人。

他在1936年归国任河南大学音乐系教授兼管弦乐团团长,赴黄河边的河南省洛阳市,团结两岸市民落实“金戈铁马,永不为奴”的主题,用优美的乐曲为当地民众打气壮胆,同时鼓励他们勤劳致富。

乐曲旋律雄壮,庄严。

乌龟深深地鼓励人们大胆面向未来,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昂扬激情。

《黄河大合唱》是在鼓舞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奋发图强的杰作,它象长河般,象神话和历史般,象生活和力量般的澎湃向前。

音乐为有悲壮感的,辉煌壮丽而奔腾激昂的旋律来表达强烈感情。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根据黄河形象所作的一部合唱曲。

歌词除川岛芳子以外,都是冼星海和如何五的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它采用了合唱、交响乐和表演的形式,具有戏剧性的特点,激动人心的旋律和抒情的旋律,它是一曲发自灵魂深处,满含深情厚意的音乐诗篇,展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崇高风貌。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是:1.音乐旋律高亢激昂,节奏鲜明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表达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激情。

2.音乐表现了丰富的情绪,旋律抒情,节奏跳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3.音乐戏剧性强,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旋律悲壮华丽,充满了戏剧冲突的张力,表达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勇敢。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特色是他富有激情和感情,旋律优美而庄严,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音乐作品多以民族主义和革命主题为基调,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他通过丰富的旋律和和声,巧妙地表现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听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和情绪。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兼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的音乐历史、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推广和传承了中国音乐传统,同时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音乐特点有如下几方面:一、唱腔沉厚,气势磅礴《黄河大合唱》的曲调和唱腔具有很浓厚的民族音乐特点,具有浓烈的豪迈气息。

整首曲子以豪放的音乐形式展现了黄河巨大的气势和生命力,将民族的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感融为一体,是充满人民智慧的创作。

二、音乐结构宏伟,节奏有力整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宏伟,由韵律衔接起伏,气势磅礴、节奏有力,表现了黄河大地融入自然和人的心灵的情感。

大量的人声合唱和管弦乐的配合使得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具震撼力。

三、短小精悍,字字入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非常精炼,用字简短而富于画面感和感染力。

这些歌词感人至深、振奋人心,每一字都入骨,深深刻画出黄河人民的魂魄和民族精神。

四、多元文化特点,具有现代感《黄河大合唱》的曲调雅致又别具匠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技法和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这些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听众感召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祖国音乐大同的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方音乐元素,并兼具现代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和国家精神的宝贵贡献。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为题材,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一首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音乐作品。

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冼星海音乐作品的一些特点。

首先,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怀。

他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大调、小调、五声音阶和对应的各种乐器。

黄河大合唱中的音乐节奏、旋律与传统民歌相通,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与二十世纪初期国家的处境相符合,也让人们在历经风雨后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毅和自豪。

其次,冼星海的音乐风格博大精深,他大胆运用了西洋古典音乐的风格和技巧,对作品的章法、细节、拍子、节奏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这样的音乐特点,让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族音乐作品,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跨文化音乐作品。

此外,冼星海音乐作品中的编曲风格独具特色。

他不仅仅是以民族乐器和轻重器乐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而是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上下过更大的功夫,体现出民族乐器的纯正和独特。

另一方面,通过合奏、增强和压缩不同区域的乐器声音,冼星海成功地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管弦乐编曲融合在一起。

最后,冼星海音乐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十分严谨,尤其是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严谨,由序曲、黄河之波、黄河颂、赞歌、震撼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主题和音乐特色,使得整首合唱呈现出一种完整、深刻又统一的风貌。

总之,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他在音乐上卓越的创造力和才华。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因其浓重的民族情感和深入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著称。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

从《黄河大合唱》中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受到了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冼星海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五声音阶、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黄河大合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与西方传统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他善于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共享。

《黄河大合唱》通过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庄严威武的编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

冼星海致力于将中国音乐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他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积极融入西方音乐的创新元素。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形式和编曲上融入了西方交响乐和合唱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采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乐器,展现出冼星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它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决心和团结的力量。

冼星海在作品中通过音乐的力量号召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并且以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丽为主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展示了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包括受到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以及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雄壮的音乐巨人”。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良好的民族气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解析,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

首先,冼星海的音乐风格具有民族色彩。

《黄河大合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如黄河大合唱、马头琴等,在音乐素材、旋律构成、调性、节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

这种民族色彩的注入,不仅令其音乐作品更具辨识度,而且也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次,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充满激情与力量。

《黄河大合唱》充满了响亮的气势与磅礴的力量,通过对黄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音乐形式、节奏、和声、韵律等方面全情投入,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激情与力量,令人不禁为之振奋。

这种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音乐特点,也是冼星海音乐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充满激情与力量,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音乐意义和历史意义,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内容摘要】《黄河大合唱》反映了黄河岸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感情,传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黄河大合唱》以群众歌曲的精髓(即音调)作为基础而且吸取了山西和陕北一带民间音乐的音乐元素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作曲家极度成功的创造了拥有战争性新的民族气派、民族曲式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大型音乐套曲形式。

《黄河大合唱》的出现也使《黄河》钢琴协奏曲同时诞生,《黄河》不单每一段音乐都有明显的标题和具体的文字说明,用来准确地表达特有的革命内容,还塑造了生动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伟大音乐形象,从而使标题内容成功地表现出来,更加肯定了我们民族的音乐是世界性的音乐。

【关键词】黄河;创作中;民族特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一生当中最重要而且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并在1941年于苏联重新整理写作。

在这之后,黄河协奏曲的问世更加坚定了《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地位,它通过我们自己的五声民族调式写作方式,将其加工成为一部中西结合的钢琴曲,《黄河》突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要三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用四个乐章组成的,所以也可以称它为一部交响曲。

因此,其中民族的特色更加毋庸置疑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学习。

一、黄河大合唱的简介(一)《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它靠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吁激发了他,最终谱写出了一篇豪迈的朗诵诗——《黄河》,用来赞扬和歌颂我们的黄河形象,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展现出黄河儿女们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结构联系极为紧密,相辅相成,情感连贯。

整部套曲则由1、《黄河船夫曲》(合唱)、2、《黄河颂》(男声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女声合唱)5、《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6、《黄河怨》(女声独唱)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8、《怒吼吧!黄河》(合唱)一共八个乐章组成。

浅谈《黄河大合唱》之艺术特色

浅谈《黄河大合唱》之艺术特色
力 量 《 黄河大合唱》 它是 中 华 民 族 灵魂 的
丰富 的 演 唱 形式 和深 刻 的 音乐 形
表 现 了两 个被 迫背 井离 乡 的老 乡 . 在 黄河 边 相 遇 互 诉 苦 难 终 于 一 同 走 上抗 日战争 的情 景 。再 如 : 第七乐章《 保 卫黄河》 采用
象 征 使 世 界 各 地 的 华 夏儿 女永 远 心连 着

涛 风 浪搏 战 的场 面 . 展 示 了 在惊 涛骇 浪 中 搏 斗 着 的 船 工 形 象 又如 : 第 五 乐章 《 河边
对 口 曲》 采 用 山西 民歌 写成 的对 唱 歌 曲 .
《 黄河大合唱》 的主 旋 律 , 传 承 着 一 种 不 屈 不 饶 的 民 族精 神 . 彰显 着 中 华 民族 的伟 大
烈 的 时代 精 神 它 已经 成 为凝 聚 全 世 界 华
练, 使 这 部 具 有 交 响性 、 史 诗 性 的 大合 唱 ,
既 有 鲜 明 的 民族 风 格 . 又 有 广泛 的群 夫 曲》 中 的音 乐素 材 吸 取 了北 方 民 歌 中 船 夫 号 子 的某
些 音 调 和 节奏 。 描 绘 了船 夫们 渡黄 河 与波
夏子孙 、 鼓舞 民族大团结 . 增 强 民族 自信 心 的 动 力所 在 如 今 一 代 又 一代 的 中华 儿
女 以 各种 艺术 形 式 、 演 出形 式 唱 响 和 奏 响
的爱 国精 神 之 外 , 本 身 所 具 有 的艺 术 性 也 是 这部 作 品 得 以 受 到 人 民喜 爱 的 重 要 原 因。 接下来关于《 黄河大合唱》 的 艺 术特 色 探 讨 一 下 个 人 的看 法
心 它 是 中 国 与各 个 友 好 国 家 的 纽 带 . 使 世 界 各 民 族 爱好 和 平 的 人 们 得 到 共 鸣 . 有 着 共 同的 心 声 , 有 着 共 同 的理 想 和 心 愿 《 黄 河 大合 唱 》 是一部成功之作、 经典 之作 和不朽之作 . 它有 极 强 的 艺 术感 染 力和 震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其音乐作品
特色不仅在于其震撼人心的音乐氛围,更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表达和对时代精神的独
特诠释。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深
度解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除了民族性特色外,冼星海音乐作品还体现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黄
河大合唱》作为集体合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将中国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淋漓
尽致的展现,更在歌词的选取上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歌词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便是对中国文化中黄河母亲形象的深刻体现,
寓意着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贯穿始终,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影响。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民族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对时代精神的独特诠释以及个性特色的鲜明展现等方面。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
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上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音乐风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
释和对时代精神的生动再现。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音乐音调的美妙和
旋律的动听,更在于其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感受到他对中国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深厚造诣。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1. 引言1.1 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音乐作品,由冼星海、聂耳等人共同创作,广泛传唱。

这首作品于1939年诞生。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全国人民饱受战火摧残,生活困苦。

为了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励全国抗战的热情,创作这首有力量又充满民族感情的歌曲就显得尤为重要。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这首作品的出现,不仅为当时的抗战氛围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灵魂。

这首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之一。

1.2 冼星海的音乐生涯冼星海,原名冼星烈,1905年出生于广东梅县。

早年曾随父亲学习广东音乐和戏曲,并在九龙戏院当过足本演员。

后来,他前往英国留学,就读于皇家音乐学院,主修音乐。

在英国留学期间,冼星海接触到了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后,冼星海开始在国内从事音乐教育和创作工作。

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涵盖了歌剧、交响乐、器乐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

他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国际音乐界享有盛誉。

冼星海的音乐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他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他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泰斗,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大师。

2. 正文2.1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旋律优美、富有张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他在音乐创作中常常融入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调,同时注入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和和声结构,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

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冼星海音乐作品的一些特色。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文化为背景,融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民歌、器乐和舞蹈等。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大量的民族乐器的声音,如琵琶、二胡、笛子等,这些音乐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强烈的音乐表现力。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黄河的雄壮、壮美和悲壮,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高亢的旋律和饱满的和声,展现了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音乐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不仅仅是在音乐上的,还包括了对黄河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主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文化的珍视。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爱国情怀,通过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作曲水准高超,曲调优美,旋律动听,和声丰富,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通过和声、旋律和节奏等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冼星海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具有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很高的艺术水平等特色。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和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这部作品被广泛演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志向、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是一部富有感染力、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

它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外,更归功于冼星海在这部作品中所发挥的连贯、准确、独特的音乐语言。

首先,冼星海在器乐部分的运用上作出了许多巧妙的安排。

作品中,他利用了笛子、古筝等民族乐器和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将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有机结合。

这种交融的方式,使作品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拥有了强烈的现代感。

同时,他还运用了诸多变化多样的旋律、节奏变化以及音色的差异来呈现不同的场景和气氛。

这种音乐变化的运用让《黄河大合唱》描绘出山河壮观、江河奔腾、英雄壮烈牺牲的画面,使人陶醉于其中。

其次,冼星海在合唱的声部设置上有独到的见解。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声部,包括女声、男声和混声三个声部,使得作品软、硬、清、浑的声音得以完美的融合和协调。

而在合唱部分的创作中,他还利用了重复的元素和对位的手法,让合唱声部之间发挥出相互呼应的作用,让整个作品更加统一、连贯。

总之,《黄河大合唱》在音乐表现形式、作曲技巧、声部安排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度。

这部作品描绘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勇敢和豪迈。

冼星海的这部经典之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1. 引言1.1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诗人田汉担任作词。

于1939年在延安首演后,迅速风靡全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之一。

这部作品以雄壮悠扬的音乐和慷慨激昂的歌词,描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浩气壮志和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大合唱、独唱、合奏等不同形式的表现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2. 正文2.1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色1. 音乐风格多样性:黄河大合唱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合唱音乐的元素,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感强烈。

作品中穿插了中国民歌和民间乐器的演奏,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和声编配精妙:黄河大合唱的和声编排很有特点,旋律与和声的交织相得益彰,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层次感和厚重感。

和声部分的变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编曲技巧。

3. 音乐表现力强: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达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主题,音乐情感深沉激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曲调铿锵有力,使人们在听到这首合唱时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波涛汹涌。

4. 融合了中西文化: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元素,也在文化内涵上做出了很好的结合。

作品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

2.2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特色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歌词中多次提及黄河,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通过歌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扬,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奋斗。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息。

歌词中融入了革命斗争的元素,表现了革命者们浴血奋战、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歌词中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词句,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还具有简练而雄壮的风格。

歌词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配合音乐旋律,产生了强烈的视听效果。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

这部作品以歌颂中华民族勇敢奋斗的精神为主题,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和不屈的精神。

冼星海作为作曲家,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表现力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等方面来探讨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在音乐风格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黄河大合唱》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

作曲家冼星海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和音乐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宏大的合唱音乐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不仅在乐曲结构上极具创造性,还在表现手法上富有情感和张力,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深深地被打动。

作曲家冼星海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音乐的和声、节奏和动态,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黄河大合唱》中,冼星海通过音乐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深刻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黄河大合唱》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黄河的壮阔、巍峨和不屈的精神,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音乐中。

作曲家冼星海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

在《黄河大合唱》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旋律和激昂的气氛,还能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内涵,使得整个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黄河大合唱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黄河大合唱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的大型合唱作品,其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象:作品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展现出黄河的壮丽景象,让人们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美丽。

2. 表现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作品通过展现黄河儿女的英勇抗争,表现出中华儿女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抗争精神。

3. 展现中国历史与文化: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展现,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形式独特:作品采用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音乐形式,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文学性与音乐性相结合:作品在表现音乐性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3. 民族特色鲜明: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使得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4. 情感真挚:作品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们感受到黄河儿女的英勇抗争精神和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总之,《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意义的音乐作品,它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学性的表达,展现出黄河的壮丽景象和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底蕴。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由冼星海作曲、亚伯文作词的合唱曲。

该曲描绘了黄河母亲腾起羽翼,带领泉水奔腾激昂而至大海的壮丽场景,颂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艺术特征方面,首先是音乐艺术特征。

该曲采用了多声部合唱的方式,采用了较为豪迈而庄重的音乐形式,表现出黄河奔流不止、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曲调激昂高亢,旋律抒情、流畅,富于变化,而且曲式整体感强,通过体现节奏的疾速、醇厚、张弛有度,使整首歌曲节奏感极强,曲调热烈、豪迈,唱出了黄河的波涛之音,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无尽崇敬。

其次是词艺术特征。

该曲的歌词既强调了黄河的巨大能量、支配力和生命力,又深入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力的不屈和精神永垂不朽的感慨和向往。

黄河象征着一个穿过苦难和坎坷的文明民族。

歌词中通过对黄河的叙述、颂扬和呼唤,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表达了对民族崛起的向往和祝愿。

最后是演唱处理方面。

演唱《黄河大合唱》需要具备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素质,需要合唱团的每一个人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带着深沉的苦难感和责任感去歌唱。

演唱时需要在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人文的特色,通过演唱的方法把歌词中的情感和理念表现出来。

演唱中需要注意共鸣、韵律、节奏等要素的调整,提升演唱的统一性、和谐性和感染力。

总之,《黄河大合唱》是一首富有深情、彰显中华民族良好风范及精神面貌的精品佳作,其音乐特征、词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等方面均需要合理处理,体现出该曲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摘要】: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为现代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且流传至今的不朽经典《黄河大合唱》。

这是我国四十年代最杰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以黄河为背影,热情地歌颂了黄河孕育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造就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品引用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深远。

【关键词】:音乐史; 冼星海; 形象化; 民族特色; 时代气息; 民族精神
冼星海为我国革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大合唱》这部声乐作品正是他的民族音乐观的体现,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春在延安鲁艺创作完成的。

1935年夏末,冼星海从巴黎回国来到上海,积极参加救亡音乐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情融入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到延安后,在党的关怀下,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艺术观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面对广泛的民族觉醒,他认识到群众歌曲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改变了原来”学院派”的创作思想,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走上了抗日前线,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思想准备。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部分”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使它们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各乐章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作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抗日爱国-出发战斗-取得胜利。

前后连贯且相互补充,战斗激情步步升级,章节情感环环相扣。


形象性是这部作品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表现在集中地塑造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永做主人般的英雄形象。

大文豪郭沫若在《黄河序》中指出:”《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音乐形象是生活形象音乐化的结晶。

因此,音乐形象实际上是作曲家的生活体验、世界观、思想感情、作曲技巧的结晶。

《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形象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充满时代斗争的生活气息,饱含时代的战斗精神,具有非凡的雄伟性和罕见的鲜明性。

”冼星海成功地塑造了一连串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本着”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在把握好黄河总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从小处着手,用丰富的细微的艺术手法,把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进一步地剖析这部作品,我们便可以更好地了解冼星海的有关音乐形象化的创作特点。

作品的第一乐章是《黄河船夫曲》,冼星海自己说过:”你如果静心去听,可以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面上充满战斗的力量。

”的确,这画面有声有色,充满活力,真实刻画了黄河船夫们在暴风雨中,拼着性命与惊涛博斗的情景。

尤其是船夫们”划哟!冲上前! “的呼喊声,十分的生动,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信念以及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 。

描绘的又是另一个以黄河为主题的音乐画面,展现出黄河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

曲调壮丽雄伟,抒情缠绵。

”以中国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为基础,与西洋大小调式自然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歌曲歌颂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宛转,也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整个乐章由A、B、C三个乐段构成。

”曲调结构严谨、感情丰富,每个乐句的进行基本上是前短后长的形式,给人一种庄严感。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这一乐章是冼星海对新形式的一种尝试;采用歌韵朗诵,音乐形象完全由三弦表现出来。

在伴奏的曲调中,除了黄河汹涌的波涛声外,还蕴含着两个曲调:一个是古曲《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二曲相映,意蕴深长。

表现了黄河儿女经受的苦难和奋起反抗的坚强意志。


《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都是描写民族灾难及对日寇入侵后的沉痛控诉,交织着哀怨和愤慨的复杂情绪。

这里重点分析《黄河怨》这首女声独唱的怨歌。

”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一位妇女,向黄河哭诉着愁和冤。

音乐无法告诉人们这位妇女长得什么样子。

然而,这悲惨缠绵的音调清楚地表明她是一个被压迫被污辱的妇女的典型;加上环境的渲染--叫喊的狂风,躲闪的乌云,呜咽的黄河,谁人听不出这是一幅妇女河边诉冤图呢? “这也是作者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呐喊!
《保卫黄河》是抗日战争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战歌,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成功地运用卡农的写作手法,独具匠心把我国民众哼唱京剧习惯用的’龙格儿龙’,作为轮唱填空的衬词,别具一格。

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人民大众抗日怒潮的宏伟气势与鲜明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展示出革命壮士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战斗情景,是一首群众化和民族化,革命化和群众化和谐统一的战歌。

大合唱的终曲《怒吼吧!黄河》,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所要表达的感情十分的强烈,尤其是乐句中的同音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也使音乐形象更为丰富、饱满。

“乐段的开始由乐队奏出锐不可挡的快速的八小节引子-- 一个号召性的气势磅礴的战斗主题! 这是整个大合唱中奔腾万里的黄河波涛与中华民族反侵略的英雄气概形象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战斗洪流扑天盖地而来的重大气势。

接下来是一个表现中华民族苦难经历的材料精炼、手法巧妙、音乐形象鲜明的复调段,使人感到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灾难是多么深重而久远。

后面的音乐情绪逐步高涨,人们仿佛看到了’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洙江发出了英勇
的叫啸,’曲调连续的上行跳进与下行级进,特别是结束,用同音重复手法唱出:’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音乐步步紧迫、力度逐渐加强,以气吞山河的气势辉煌地结束。


当一个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时,其自身的民族精神会在瞬间迸发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此关键时刻,历史上就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民族代表人物,用他们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展示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或杰出的成就,冼星海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

”正是通过《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昭示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永远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教授在《中华崛起的音乐宣言》一文中谈道:”《黄河大合唱》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价值可概括为:以音乐凝聚民族创造力的典范榜样。

就世界范围而言,这歌声寄托着全世界华人社会各阶层民众对黄河文明的向往,无论走到世上哪个角落,都能感到,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家园。

”这个家园是一个没有疆域的家园,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园。

《黄河大合唱》就是一条联结这个家园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叶美华. 《简述冼星海的歌曲创作J》泉州师专学报. 1999,(5):122.
[2]http://gb.chinabroadcast.n/321/2004/05/11/**************
[3] 岳英放. 试论冼星海的音乐创作[J]. 成阳师专学报, 1996, (4):45.
[4] 黄叶绿. 《黄河大合唱纵横谈》. 新华出版社.
[5] 郭乃安. 《冼星海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人民音乐), 1955年l0月号.
[6] 孙和平. 《母亲之河的庄严颂歌》.
[7] 周广平. 《〈黄河大合唱〉在海外华人音乐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8] 赵宋光. 中华崛起的音乐宣言[A]. 赵宋光文集(下卷)[C].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