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摘要】: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为现代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且流传至今的不朽经典《黄河大合唱》。这是我国四十年代最杰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以黄河为背影,热情地歌颂了黄河孕育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造就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引用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深远。
【关键词】:音乐史; 冼星海; 形象化; 民族特色; 时代气息; 民族精神
冼星海为我国革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大合唱》这部声乐作品正是他的民族音乐观的体现,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春在延安鲁艺创作完成的。1935年夏末,冼星海从巴黎回国来到上海,积极参加救亡音乐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情融入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到延安后,在党的关怀下,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艺术观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面对广泛的民族觉醒,他认识到群众歌曲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改变了原来”学院派”的创作思想,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走上了抗日前线,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思想准备。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部分”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使它们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各乐章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作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抗日爱国-出发战斗-取得胜利。前后连贯且相互补充,战斗激情步步升级,章节情感环环相扣。”
形象性是这部作品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表现在集中地塑造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永做主人般的英雄形象。大文豪郭沫若在《黄河序》中指出:”《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音乐形象是生活形象音乐化的结晶。因此,音乐形象实际上是作曲家的生活体验、世界观、思想感情、作曲技巧的结晶。
《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形象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充满时代斗争的生活气息,饱含时代的战斗精神,具有非凡的雄伟性和罕见的鲜明性。”冼星海成功地塑造了一连串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本着”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在把握好黄河总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从小处着手,用丰富的细微的艺术手法,把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进一步地剖析这部作品,我们便可以更好地了解冼星海的有关音乐形象化的创作特点。
作品的第一乐章是《黄河船夫曲》,冼星海自己说过:”你如果静心去听,可以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面上充满战斗的力量。”的确,这画面有声有色,充满活力,真实刻画了黄河船夫们在暴风雨中,拼着性命与惊涛博斗的情景。尤其是船夫们”划哟!冲上前! “的呼喊声,十分的生动,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信念以及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 。描绘的又是另一个以黄河为主题的音乐画面,展现出黄河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曲调壮丽雄伟,抒情缠绵。”以中国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为基础,与西洋大小调式自然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歌颂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宛转,也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整个乐章由A、B、C三个乐段构成。”曲调结构严谨、感情丰富,每个乐句的进行基本上是前短后长的形式,给人一种庄严感。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这一乐章是冼星海对新形式的一种尝试;采用歌韵朗诵,音乐形象完全由三弦表现出来。在伴奏的曲调中,除了黄河汹涌的波涛声外,还蕴含着两个曲调:一个是古曲《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二曲相映,意蕴深长。表现了黄河儿女经受的苦难和奋起反抗的坚强意志。”
《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都是描写民族灾难及对日寇入侵后的沉痛控诉,交织着哀怨和愤慨的复杂情绪。这里重点分析《黄河怨》这首女声独唱的怨歌。”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一位妇女,向黄河哭诉着愁和冤。音乐无法告诉人们这位妇女长得什么样子。然而,这悲惨缠绵的音调清楚地表明她是一个被压迫被污辱的妇女的典型;加上环境的渲染--叫喊的狂风,躲闪的乌云,呜咽的黄河,谁人听不出这是一幅妇女河边诉冤图呢? “这也是作者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呐喊!
《保卫黄河》是抗日战争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战歌,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成功地运用卡农的写作手法,独具匠心把我国民众哼唱京剧习惯用的’龙格儿龙’,作为轮唱填空的衬词,别具一格。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人民大众抗日怒潮的宏伟气势与鲜明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展示出革命壮士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战斗情景,是一首群众化和民族化,革命化和群众化和谐统一的战歌。
大合唱的终曲《怒吼吧!黄河》,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所要表达的感情十分的强烈,尤其是乐句中的同音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也使音乐形象更为丰富、饱满。
“乐段的开始由乐队奏出锐不可挡的快速的八小节引子-- 一个号召性的气势磅礴的战斗主题! 这是整个大合唱中奔腾万里的黄河波涛与中华民族反侵略的英雄气概形象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战斗洪流扑天盖地而来的重大气势。接下来是一个表现中华民族苦难经历的材料精炼、手法巧妙、音乐形象鲜明的复调段,使人感到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灾难是多么深重而久远。后面的音乐情绪逐步高涨,人们仿佛看到了’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洙江发出了英勇
的叫啸,’曲调连续的上行跳进与下行级进,特别是结束,用同音重复手法唱出:’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音乐步步紧迫、力度逐渐加强,以气吞山河的气势辉煌地结束。”
当一个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时,其自身的民族精神会在瞬间迸发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此关键时刻,历史上就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民族代表人物,用他们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展示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或杰出的成就,冼星海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正是通过《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昭示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永远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教授在《中华崛起的音乐宣言》一文中谈道:”《黄河大合唱》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价值可概括为:以音乐凝聚民族创造力的典范榜样。就世界范围而言,这歌声寄托着全世界华人社会各阶层民众对黄河文明的向往,无论走到世上哪个角落,都能感到,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家园。”这个家园是一个没有疆域的家园,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园。《黄河大合唱》就是一条联结这个家园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叶美华. 《简述冼星海的歌曲创作J》泉州师专学报. 1999,(5):122.
[2]http://gb.chinabroadcast.n/321/2004/05/11/**************
[3] 岳英放. 试论冼星海的音乐创作[J]. 成阳师专学报, 1996, (4):45.
[4] 黄叶绿. 《黄河大合唱纵横谈》. 新华出版社.
[5] 郭乃安. 《冼星海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人民音乐), 1955年l0月号.
[6] 孙和平. 《母亲之河的庄严颂歌》.
[7] 周广平. 《〈黄河大合唱〉在海外华人音乐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8] 赵宋光. 中华崛起的音乐宣言[A]. 赵宋光文集(下卷)[C].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