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外用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外用抗菌药物

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刺激,包括机械、物理、化学及生物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因此皮肤病十分常见、多发。其中生物性的,即感染性的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它可以是细菌感染,如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如寻常狼疮是由结核杆菌所致的一种皮肤结核,病程缓慢;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真菌性的,浅部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在湿热的环境下是很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如孢子丝菌病,临床上则很少见;寄生虫感染,如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还可以由其它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梅毒就是由苍白螺旋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病,如不及时治疗,螺旋体可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引起系统性的感染。

浅表的感染性皮肤病大多可采用局部用药,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可将外用的抗菌药物分为抗细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等。本文着重谈谈外用的抗细菌药。

外用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的发展十分迅速,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越来越多,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与各种病原微生物作斗争的武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的滥用也加速了耐药菌株产生的速度,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如何选择外用抗菌药物?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该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如多粘菌素、杆菌肽、新霉素、莫匹罗星、呋西地酸等。临床常用的、新开发的全身用抗菌药物一般不应外用。其次,应选择外用不易致敏的抗菌药物,40年前曾普遍使用的磺胺药,就因外用容易出现局部接触性皮炎或系统吸收引起光敏感性皮炎而摒弃不用了。第三,有较广的抗菌谱,且对常见的致病菌敏感。第四,外用应对局部无刺激作用。第五,结构应稳定,如不受温度变化、日光暴露的影响,抗菌活性不易为皮肤组织代谢产物所破坏。

此外,应注意大面积外用后的全身性毒性,如长期外用磺胺类药物可蓄积产生类似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可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外用抗生素有溶液剂、软膏剂、凝胶剂及硬膏剂(贴剂)等不同剂型,在临床上应根据感染的性质、部位、皮损的形态而选择相应的剂型。

外用抗菌药物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局部刺激作用,如烧灼感、刺痛等;过敏反应,外用后局部发生接触性皮炎,出现境界清楚的皮肤潮红、丘疹、水疱、渗出,自觉瘙痒。一旦过敏,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新霉素、氯霉素等均有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报告。偶可因局部外用后吸收而产生全身性药物性皮疹;全身性毒性作用,如长期大面积应用庆大霉素可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此外,外用抗菌药物也可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如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外用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正逐渐增加。

在选择局部抗菌药物时不应忽视消毒防腐剂。消毒防腐剂是指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化合物,只能局部应用。消毒防腐剂可分为消毒剂和防腐剂两类。前者是指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合物,但同时也能损伤机体组织,如甲醛。后者作用比较缓和,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组织损害较轻,如乙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消毒防腐剂有碘酊、苯扎溴胺、苯扎氯胺、洗必泰、高锰酸钾等,可作为创面的清洁、消毒或抗感染用,皮肤科还常应用具有抑菌、收敛作用的3%-4%硼酸溶液作湿敷,应用2.5%-10%过氧苯甲酰软膏或凝胶治疗痤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