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的个体化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HbA1c>7%
胰 岛 素 治 疗 路 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基础胰岛素睡前 注射(中效人胰 岛素日 1-2次注射(预混 人胰岛素/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 岛素每日1-3 次注射
或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每日3次注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
HbA1c>9% 或 FPG>11.1mmol/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岛素 每日1-3次注射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
预混胰岛素 每日2-3次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 调整睡前三 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 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2018/5/15
第二部分 控制目标及降糖、降 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综合控制策略
•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 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 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3.97.2mmol/L 改为4.47.0mmol/L,以避免增加低血 糖发生的风险 • 循证医学研究中把收缩压控制 到<130mmHg 时,没有看到 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风险,故将收缩压的控 制目标修订为140mmHg • 二级预防中LDL-C 目标定为< 1.8mmol/L,与国际多数指南 一致
2024 ada 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
2024 ada 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4年,ADA发布了最新的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这份标准颠覆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和预防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守这一标准将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4年的ADA标准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2型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反应因人而异,因此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医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体育锻炼等方面。
通过精细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4年的ADA标准提出了在早期干预和预防方面的新理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早期的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甚至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医生应当在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前,就加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疾病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医生也需要通过定期检查和干预措施来保持疾病的稳定和控制。
2024年的ADA标准强调了全面治疗策略的必要性。
除了注重血糖控制外,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心血管健康、肾脏功能、眼睛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情况。
综合治疗方案应该包括针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护患者全面的健康。
心理支持和营养指导也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ADA发布的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将成为医生和患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严格遵守这一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合作应对2型糖尿病,共同维护人们的健康。
ADA发布的这一标准无疑将为此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持。
ADA一直致力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份标准也将成为他们迈向健康的重要支持。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讲究
健康随笔糖尿病园地糖友都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内分泌学分会共同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
以下简要介绍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
1.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7.0%。
近年来,有关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将HbA1C 降至7.0%以下,虽无显著的大血管获益,但有明显的微血管获益。
目前尚缺乏将HbA1C 进一步降低至≤6.5%会带来大血管和微血管获益的研究证据,反而有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增多的风险,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因此,大多数指南推荐将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HbA1C 的控制目标定为<7.0%,可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事件(低血糖、体重增加)风险之间的平衡。
另外,随着二甲双胍作为单药治疗首选这一理念的不断强化,以及一些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体重甚至可减轻体重的新型降糖药,如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不增加低血糖和体重的情况下将HbA1C 控制在7%以下。
2.年轻、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6.5%研究显示,糖尿病早期进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带来良性“代谢记忆”效应,会有远期获益。
因此,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使用的降糖药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推荐的HbA1C 控制目标为≤6.5%,甚至尽可能接近正常。
3.已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8.0%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的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
六、其他情况 1.对于合并CKD的T2DM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方
面应防范低血糖,另一方面应避免明显高血糖导致的急性代谢紊乱、感染 及其他并发症。 2.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等情况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 <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3.对于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碍、视力减退等,Hb 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9.0%。 4.对于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医疗保障和医疗条件较差的患者,血糖 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适当放宽,尽量避免严重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以 免加重病情和经济负担。
✓目前多数糖尿病指南推荐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为<7. 0%。
✓但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最近将非孕期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 1C目标值定在7.0%~8.0%,这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
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 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 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 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 降糖治疗强度。 4.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 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年患者有中等长度的预期寿命,低血糖风险较高,跌倒风险高,HbA1C目标值可放宽至<8.0%。 ✓ 若患者正在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HbA1C 不宜低于7.5%。 ✓ 健康状态较差(如慢性疾病终末期、长期需要他人照护等)的老年患者预期寿命有限,治疗获益不确定,Hb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
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发布
2021年4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020年版)》在万众期盼中同步发表于当期《中华糖尿病杂志》和《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
距上一版指南已时隔三年。
这三年里,国内外2型糖尿病(T2DM)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出现了更多有关糖尿病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
为了及时地传递这些最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改善中国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由朱大龙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专家们共同修订完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图1)图1. 自2003年起,CDS共发布6版T2DM指南新版指南共19章,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T2DM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等内容。
(图2)图2. 新版指南章节全貌相较上一版指南,新版指南主要有9点更新。
(图3)图3. 新版指南更新要点更新要点1: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升至11.2%依据2015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甲状腺、碘营养状态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1999年的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图4)。
图4.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40年变迁更新要点2:将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纳入诊断标准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 1c诊断糖尿病,切点为HbA 1c ≥6.5%。
近年来,我国的HbA 1c 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
为与WHO诊断标准接轨,新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 1c (≥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但若患者同时有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等情况,则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
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对那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 需皮下注射。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 床试验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HbA1c降低 0.5%-1.0%。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 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 有显著的体重降低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 血糖发生的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 道不良反应,如恶心,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主要 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 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 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 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 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 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 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 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 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 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
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 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 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 血糖为原则。
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 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 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04
02 03
01 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 者
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 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 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02
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控制标准:理想的目标值为HbA1c <6.0%,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不 应高于5.3mmol/L,餐后2小时峰值 不高于6.7mmol/L。值得注意的是, 餐后血糖控制比餐前血糖更重要。
01
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 前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血 糖在7.8mmol/L以下,HbA1c<6.5%。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 7.0%,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每个 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一般控制 目标为基础,个体化制订控制目 标为原则。有些情况下目标可以 适当放宽,调整目标的关键原则 是控制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 的发生和避免血糖过度波动。总 之,良好的血糖控制应从制订合 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开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碳水化合物
50-60%
2型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目标
维持合理体重
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 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水平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
和高血压
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
2型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注意事项 ( 1)
碳水化合物中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血糖 控制 糖尿病患者适量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 剂是安全的。但是过多蔗糖分解后生成的 果糖或添加过量果糖易致甘油三酯合成增 多,使体脂积聚
(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本指南仍不推荐在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
白(HbA1c)诊断糖尿病。但对于采用标准
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
考值在4.0%-6.0%的医院, HbA1c≥6.5%可
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糖尿病病因学分类(WHO,1999)
1型糖尿病
两个亚型(免疫介导性、特发性)
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 GIP=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LP-1在人体中作用
当摄取食物时。。。
►刺激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减缓胃排空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减少食物摄取
长期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 促进ß细胞增殖和 维持ß细胞功能
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 饮食热量摄入过高、体力活动 儿生产史 减少 多囊卵巢综合征 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 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 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 1999)
空腹血糖 mmol/l
(DM)糖尿病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将HbA“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xn 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要个体化新增了个体化HbAi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HbAi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将个体化目标的原则应用彩图表示。
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y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控制目标。
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近几年,国内上市了多种具有新的降糖机制的药物,本版指南对这些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做了及时更新,并在附录中全部列入。
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中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硏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
关于糖尿病高血糖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
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并根据有或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SCVD )及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选择合适的药物。
指南中强调了高血糖药物治疗要点,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呱是T2DM 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弧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冶疗要点包括:(1 )米用1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米用2 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2 )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肌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 GLP-1RA )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 SGLT2i )。
糖尿病2型诊断标准
糖尿病2型诊断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糖尿病
2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
介绍糖尿病2型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首先,糖尿病2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水平和症状两个方面。
根据世界卫
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2型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空腹血糖≥7.0mmol/L (126mg/d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并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
多食、体重减轻等。
其次,糖尿病2型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血糖的疾病,如胰岛素分
泌不足的疾病、胰岛素抵抗症候群等。
此外,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需要在两次检测中得到相同的结果,或在一次检测中同时进行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另外,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2型的征兆。
及时发现并干预糖尿病2型,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糖尿病2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水平和症状两个方面,需要符合一
定的条件才能确诊。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定期的血糖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2型的诊断标准,及早发现并干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372・
生堡内佥鲨岱i皇f盘查垫!!生i旦筮!!鲞筮!期£h也!量!d堡巫!型丛!!坐:丛型垫!!:y!!:!!:№:!
研究结果恰恰相反M J。另一方面,DCCT.EDIC经过后 续8年的随访证实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治疗对微 血管有持久的保护作用,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展.4 o;UKPDS-80经过后续10年的长期随访发现对新 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不仅能减少微 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梗死发 生率和总死亡率∞J。所以,观察到严格控制血糖对大 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总之,不管从 病理生理还是流行病学的角度,在糖尿病诊断时就严 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脂、血压,抗血小板治 疗,全面降低CVD危险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 生、发展i1
8|。
程长、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多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若发 生低血糖可能诱发CVD,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ACCORD中3或4种降糖药物同时应用力求快速达到 控制目标(HbA。。<6.o%),这明显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率和总死亡率。ADVANCE与ACCORD不同,其血糖 控制力求平稳,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效果也更好,至少 没有增加CVD事件和死亡率。另外,虽然DCCT. EDIC和UKPDS.80提示,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早期 强化降糖治疗大血管受益较多,但即使是新诊断的糖 尿病人群观察到降糖对大血管的保护作用也需要10 年以上H,5 J。对伴CVD或CVD极高危患者血糖控制 目标要适当放宽,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血糖下降速度过 快和发生低血糖;并且该组患者多同时服用其他干预 CVD危险因素的药物,应慎重选择降糖药物,注意药 物的禁忌证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 多数指南并未单独设定老年糖尿病患者(>65 岁)的血糖控制目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状况、脏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预期寿命差异较大,不 能一概而论;同时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制定 个体化治疗目标。本共识专家认为应该就此特殊人群 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参考国外文献,建议血糖控制目 标: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应严格控制HbA,。<7%[21盈1;若患者合并其他疾 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 8%[21,22];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 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 制目标可放宽到HbA,。<9%_2l'23’川。HbAlc较高者应 避免发生高血糖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感染。 对老年尤其高龄(>80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总体放宽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神经反应比较迟钝或 存在神经病变,容易发生无感知低血糖,患者常常在没 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昏迷,这种情况如果 发生在夜间非常危险,往往因错过抢救时机导致严重 脑损伤甚至死亡;而且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动脉粥 样硬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 即使是轻微的低血糖也可能引起患者摔伤、骨折等机 体损伤,导致患者入院,增加心理和经济负担。老年患 者的预期寿命也很重要,严格的强化治疗会使生活质 量下降、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果预期生存期<5年,则 获益/风险比显著下降旧1’22 o。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 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放宽程度应该因人而异,治疗措施 应该简单易行,控制高血糖药物选择还需充分考虑患 者脏器功能的减退程度。 四、低血糖高危险人群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他汀药物 否 是 继续治疗
LDL-C<100mg/dl (2.6mmol/L) 否
强 化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不了解
检查血脂
• 他汀药物禁忌证 否
是
禁用他汀药物
他汀药物适应证 • 心脑血管病史 • 年龄≥40岁 • 年龄<40岁,合并≥1项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和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血压<130/80 mmHg; LDL-C<2.6 mmol/L(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1.8 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疾病);BMI<24 kg/m2 ● 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 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 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 大血管并发症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 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 一种口服药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采用二种,甚至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如血糖 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 HbA1c控制目标为<7%。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
(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综合控制指生活方式干预,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的 药物治疗和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目标应具有综合性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 异。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 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 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近期目标 消除糖尿病症状 和防止急性代谢 并发症
远期目标
预防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 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 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 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 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 措施。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 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值≤5.6mmol/L时,重新评估降糖治疗, 血糖值<3.9mmol/L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10mmol/L启用胰岛素,血糖保持在7.8-10mmol/L,不 建议血糖控制目标<6.1mmol/L
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 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 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 调整中,可将HbA1c≥7%作为 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 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 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 断。
生活方式干预3月*
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
2022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2022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血糖控制篇2022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上,公布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在新版指南中,将以往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进行了调整(表1)。
可以看出,新版指南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较宽。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均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分析发现,血糖控制(以HbA1c表示)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呈对数性关系,该相关性延伸到正常HbA1c水平(<6%),没有下限,即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HbA1c控制得越低越好。
DCCT后续9年随访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接受强化控制血糖的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相关终点的发生风险降低42%(P=0.0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病风险降低57%(P=0.02)。
而UKPDS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HbA1c每降低1%,CVD发生率降低18%。
基于这两个大型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稍小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少制定了HbA1c控制目标,如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糖尿病成人的HbA1c控制目标为<7%;而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控制目标为<6.5%。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强化降糖治疗是否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先后出炉,其中最著名的是ADVANCE、VADT以及ACCORD3项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3项研究均未显示出强化降糖治疗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效果,尤其是ACCORD研究更由于强化降糖组心血管事件增加而提前终止。
回顾这三大研究,ACCORD研究和VADT研究均将强化降糖组的HbA1c目标值定于<6.0%,ADVANCE研究定于<6.5%。
进一步分析发现,ACCORD研究中,强化降糖组血糖下降过快(4个月内HbA1c下降1.4%),更多使用胰岛素及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使部分患者体重增加明显以及更多的低血糖事件可能是导致其心血管事件增加的原因。
个体化睡前饮食指导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
实验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项研究进行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睡前饮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56,95%CI:0.38-0.83, P=0.003)。其中,3项研究显示睡前饮食能有效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但另外 2项研究则未得出类似结论。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睡前饮食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有一定 的干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睡前饮食可以维持患者夜间血糖水平,减少药物或胰 岛素剂量过大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此外,睡前饮食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能量 储备,降低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建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 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睡前饮食,以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糖调节异常相关低血糖。对于T2DM发展的初始阶段,胰 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反应延迟,可能导致进餐(糖负荷)后3-4小时 发生反应性低血糖。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低血糖的交感神经反应症状(心悸、饥饿、 出汗)较明显,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对于这类低血糖,需要患者适当调 整饮食结构,控制餐后血糖水平。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发病率的绝大多数。老 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药物使用,常常会出现夜间低血糖的情 况,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 低血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睡前饮食对老年2型糖尿 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讨论
睡前饮食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干预效果显著。通过在睡前摄 入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可以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同时改善患者的血 糖控制情况。这可能与睡前饮食提高了患者的饱腹感,减少了夜间胰岛素分泌过 多所致的低血糖风险有关。此外,睡前饮食还可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有助 于稳定血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70%
校 正 事后 件每 发 生 率患 者 年 1000 60% 50%
心肌梗死 微血管事件
40%
30% 20% 10%
0%
5 6 7 8 9 10 11 Updated mean A1c (%)
BMJ 2000; 321:405–412.
UKPDS超过10年数据:HbA1c每降低1% 相关并发症风险降低情况
LOGO
三个病例血糖标准比较
餐前血糖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5-7 6-8 7-9 餐后血糖 6-9 8-12 9-13 糖化血红蛋白 6.5-7.0% 7.0-7.5% 8.0-9.0%
LOGO
T2DM的最优化治疗原则
降糖药 二甲双胍 0.5克 每日三次 瑞格列奈 1.0毫克 每日 三次 饮食控制较严格 每日早晚餐后各快走30-40分钟
LOGO
病例2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 6-8mmol/L 餐后 8-1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0-7.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3 Jan;36 Suppl 1:S11-66.
血糖控制目标分层的因素 病程 年龄
心血管并发症情况
降糖药的使用
病例1
张某,男,44岁,身高170cm,体重90kg 1个月前查体发现糖尿病FPG 13.5mmol/L,后自查 餐后2小时血糖 18mmol/L ,近两年查体空腹血糖67mmol/L,未查餐后血糖,HbA1c 9.6%,GA 28.9% 平素经常外出应酬,进食不规律,每周饮酒3-4次,每 次白酒5两左右,吸烟20年,每天20-30支 没有专门运动,上下班开车。
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标准的个体化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李文慧
影响糖尿病预后的三大危险因素
Vigneri P, et al. Endocr Relat Cancer. 2009;16(4):1103-23. 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 321:405–412.
2
UKPDS研究证实: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 症 (心肌梗死)均与HbA1c呈线性相关
ADVANCE2
66 8 32% ≤6.5 vs. 依据当地指南
1ACCORD
VADT3
60 11.5 40% ≤6.0 vs. 与强化组相差1.5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08;358:2545–2559.
3Meyers
2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N Engl J Med 2008;358:2560–2572. C, et al. Am J Cardiol 2006;98:63–65.
LOGO
病例2血糖控制标准调整原因 含有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低血糖相对容易 发生 血糖波动范围 餐后-餐前(本餐或下餐)一般 会在3-5mmol/L 之间,因此“为保餐前不低 ,餐后不得不松”。
LOGO
病例3
女,66岁,糖尿病16年,身高162cm,体重67kg,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同选择合适的降糖目标值:
糖尿病病程长短 预期年龄/寿命 共病情况 无意识低血糖 个别患者的自我要求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选择相对严格 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
已知CVD 或 微血管并发症进 展情况
如A1C 未达目标值,可选择餐后血糖作 为治疗目标
†餐后血糖应该在开始经进餐后1-2h测量,这通常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峰值。
任何糖尿病 相关终点 糖尿病相 关死亡 全因 死亡率 心肌梗死 卒中 外周血管 疾病‡ 微血管 疾病 白内障 摘除
0
–5
HbA1c每降低1% 相对风险降低(%) –10 –15 –20 –25
14% 21%
*
14%
*12%†源自21%**
19%
*
–30 –35
–40 –45 –50
*p<0.0001 vs 基线; †p=0.035 ‡下肢截肢或致死性外周血管疾病
ADA: 美国糖尿病学会 AHA: 美国心脏学会 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
Diabetes Care 2009;32:187–192.
2013年ADA指南:同样在降糖目标 值后列出了补充说明
血糖项目 A1C 餐前毛细血管血浆葡萄糖水平 餐后毛细血管血浆葡萄糖峰值† 目标值 <7.0%* 70–130 mg/dl* (3.9–7.2 mmol/l) <180 mg/dl* (10.0 mmol/l)
糖尿病治疗的始终需体现-- 人性化 个性化 全面化 动态化
谢 谢 !
LOGO
LOGO
病例3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血糖 7-9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9-13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8.0-9.0%
LOGO
病例3血糖控制标准调整原因 含有胰岛素促泌剂-格列齐特以及胰岛素,低血 糖相对容易发生 血糖波动范围 餐后-餐前(本餐或下餐)一般 会在5-7mmol/L 之间,仍然是“为保餐前不 低,餐后不得不松”。 糖尿病患病年数多,年龄属老年 冠心病存在,并有家族史
以往最重时70kg(15-20年前) 生活方式(饮食+运动)良好 目前用药 二甲双胍 0.5克 每日三次 格列齐特缓释片 60毫克 每日一次(早餐前) 甘精胰岛素 14单位 早餐前皮下注射 冠心病确诊3年,每到交季时会有心前区不适。哥哥72岁 因急性心梗去世。
37%
43%
*
*
Adapted from 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321:405–412.
“一刀切”的血糖控制目标 不适合所有患者
ACCORD1
患者年龄 病程 合并心血管病史 HbA1c控制目标(%) 强化vs. 常规 62 10 35% <6.0 vs. 7.0-7.9
ADVANCE,ACCORD和VADT研究: 血糖目标值的意义
ADA, AHA 和ACC三大学会通过对ADVANCE, ACCORD以及VADT研究 结果的审核,提出建议:
一般来说,HbA1c 适当的目标值为 <7% 一些患者应该采用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值:
• HbA1c 目标值低于7% :T2DM病程短、预期寿命长并且不伴 有明显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微血管益处 • HbA1c 目标值 >7%:具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短、 T2DM病程长,具有更多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 • 平衡益处和风险:当设立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值后应长期维持血 糖控制
病例1的降糖药
二甲双胍 0.5 每日三次
LOGO
病例1的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 5-7mmol/L 餐后2小时 6-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6.5-7%
LOGO
病例2
王某,女,58岁,糖尿病8年,身高160cm,体重6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