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第一到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大纲A.doc -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大纲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期末试卷试题覆盖的内容与题型基本不超出本大纲范围。
期末试卷单项选择题占10%,多项选择题占10,名次解释占2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30%。
(一)单项选择题1、自1995年以来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轻纺产品B、机电产品C、石油D、农副产品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达()。
A、75%以上B、90%以上C、85%以上D、60%以上3、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是其被写入()。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D、中共十四大报告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开放的领域是()。
A、政治B、文化C、科技D、经济5、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B、建立经济特区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陆地边境城镇6、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行全方位开放,1999年我国提出实施()。
A、科技兴贸战略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C、西部大开发战略D、走出去战略7、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B、货物出口C、对外承包工程D、对外劳务合作8、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八五计划末B、七五计划末C、九五计划末D、六五计划末9、“九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核心是()。
A、以量取胜B、以质取胜C、以结构多元化取胜D、以价廉取胜10、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大力发展的出口产品是()。
A、创汇农产品B、矿产品C、高科技产品D、轻纺产品11、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A、《ISO14000系列标准》B、《CAC标准》C、《CEN标准》D、《ISO9000系列标准》12、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各科期末考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一、考试章节第一章全章;第二章第3节;第三、四、五章全部;第九章第1、2节二、考试题型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论述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年,1978年,2010年)2、中国各年代出口主导产业群(1)50-70年代: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2)80年代:轻工业品、纺织品(3)90年代-现在:机电、仪表(器)、化工产品(4)将来(2050年后):高新技术产品3、(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怎样发展、表现、全面分析阐述)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纵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2008年↗ 上升;2009年↘ 下降;2010年↗ 上升再从横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位次不断上升。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二)进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形成从进出口国别、地区情况看对前十大出口市场依赖程度:1995年为92.2%;2007年下降到82.9%;2010年下降到79.7%四、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1979年,赋予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7月,任何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五、沿海省市在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显著2010年1-9月沿海10个省市出口102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2%,其余的21个省(市、区)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8%。
2010年1-9月,10个沿海省市进口额9161.1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90.3%。
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成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4、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P27(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品牌战略,重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4)、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5)、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5、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49-51【课本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内容: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地位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2、改革开放顺序:四个经济特区→沿海沿边→内陆省市→西部大开发3、对外开放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最根本)(2)引进技术设备(3)利用外资(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5)设立经济特区4、我国对外贸易规模(2012):2012年中国外贸增速出现了显著的大幅下滑,从全年来看,贸易增长初步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增速没能实现外贸“保十”的既定目标,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四个方面:第一,出口市场需求的约束;第二,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等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减弱;第三,目前,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当中,应当说我国的外贸出口是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中国出口在2012年遭遇了70多起贸易调查,其中欧盟对我国出口光伏产品的单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就超过200亿美元;第四,国内经济自主的持续减速和直接利用外资规模的下降,导致了对进口需求的抑制。
5、进出口商品结构:(1)进口商品结构特点:(工业制成品为主)农产品、粮食进口激增,能源、资源产品进口增速显著。
①农产品、粮食进口规模激增,增速显著,冲击“红线”政策;②以原油、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口增长显著,量涨价跌;③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下跌,消费类产品增长迅速。
(2)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规模稳定扩大但增速减缓,商品结构持续升级。
①机电产品保持我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类,出口增速放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②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并重,家具和塑料出口保持快速增长;③贵金属出口量价齐升,钢材出口量涨价跌。
6、市场结构:(1)贸易伙伴排名(前十位):欧盟、美国、东盟、香港、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2004级函授学员第二学期复习大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以下是大家在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但请大家在复习时不能只关注这些知识点,应该尽可能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否则做题时会感到模棱两可,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同时,这些知识点可能无法直接从课件中找到答案和全部解释,需要大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总结和概括。
涉及题目本身的具体问题,请通过答疑信箱向本课答疑教师提出。
第一章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对外贸易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客观地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辅助地位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一、国际分工理论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简要分析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应坚持的原则。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二、国际价值理论1、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要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双方才能实现互利。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必要性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含义。
2、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第三章实行对外开放与发展开放型经济一、对外开放的内涵1、对外开放政策的含义。
2、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1、1992年以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1992年以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三、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出口贸易一、中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概况1、改革开放后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1
1.商品结构升级路径过程:一、1986年,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出口产品,标志着中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导的时代。
二、1995年,中国机电产品超过了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的出口品。
机电产品总体上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新支柱,标志出口商品构成升级。
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为标志的跨越,从依托机电产品出口转变为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如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
2. 贸易伙伴分布220+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
东盟、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亚洲、拉丁美洲、中东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韩国、南非、以色列;台湾。
主要进口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中国台湾。
进口主要来自亚洲,欧美进口比重下降主要出口国: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东盟3. 贸易错误形成(亚洲地区顺差,欧美逆差,关系阐述)我国的出口主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而进口主要来源除了欧盟外,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因而对主要发达国家保持顺差,而对亚洲地区的贸易伙伴有较大逆差。
进出口市场错位是由国际分工格局,进出口商品结构决定的。
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而主要市场分布在发达国家。
而进口中能源及其他资源性产品、中间产品、技术密集型占很大比重,因此来源除发达国家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地位。
顺差:美国、香港、欧盟逆差: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联盟4、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1)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分)(2)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分)(3)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1对外开放: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2对外开放格局1)沿海地区先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上海浦东)(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等14个)(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1988年初,环渤海经济特区;3月,将40个市县划入开放区)2)逐步向内地开放(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3)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对外开放的特点(1)渐进式开放(2)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条件下开放(3)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4)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4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具体又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之谜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国际价值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的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社会再生产理论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题目)1内涵: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2)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3)创名牌出口商品2重要意义:1)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2)是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需要3)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3措施: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4)实施名牌战略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利,采取发布命令、制订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
2012年下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专题一基本概念(第一章)1、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地理流向、外贸方式、外贸依存度、外贸差额和外贸条件等一系列概念及相关内容。
(1)分析中国外贸的基本运行特征。
1)外贸规模: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是贸易大国。
2)外贸结构: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比重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
3)外贸地理流向: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欧美和亚太;双边贸易不对称。
4)外贸方式: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增值率不高、科技含量低。
5)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
6)外贸差额: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逆差主要来自亚太。
7)外贸条件:贸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但未陷入贫困化增长。
(2)分析中美贸易差额问题。
1)是什么?中国贸易对美顺差、美国逆差,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
2)为什么?①转口贸易,转口统计与转口加价的影响;②迁移效应,国际产业转移;③加工贸易,国际价值链的末端;④美国自身的原因,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
3)如何看待?A认识:①对美顺差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②一国不能局限于双边贸易,应实施多边贸易;③中美经贸关系表现在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等四个方面,美国在后三个方面有优势。
B利益和态度:①美国方面:巨额贸易逆差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实现经济的“自我均衡”,以本国逆差要求人民币升值,限制从中国的进口而满足自我利益;②中国方面:巨额顺差造成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紧张,不利于经济的内外均衡,我国态度应是不追求顺差,转变观念,出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1)经济影响力;2)国际价值链的核心环节;3)众多一流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4)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
2、为何说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1)从外贸结构来看,主要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1对外开放: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2对外开放格局1)沿海地区先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上海浦东)(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等14个)(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1988年初,环渤海经济特区;3月,将40个市县划入开放区)2)逐步向内地开放(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3)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对外开放的特点(1)渐进式开放(2)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条件下开放(3)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4)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4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具体又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之谜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国际价值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的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社会再生产理论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题目)1内涵: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2)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3)创名牌出口商品2重要意义:1)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2)是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需要3)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3措施: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4)实施名牌战略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利,采取发布命令、制订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对外贸易复习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1(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掌握)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就:(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3)国际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4) 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拓展了对外贸易领域(5)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足:(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
(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还有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且占一定比重。
(4)对外贸易方式仍呈初级化。
(5)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3(掌握)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1994年- 加入WTO前综合配套改革:实行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工贸结合,推行外贸代理制。
外贸代理制:由外贸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代理办理进口业务,外贸企业收取手续费,盈亏由进出口商品用户自负(1)改革的内容①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强化经济手段,建立有效的间接调控体系;第二,改革行政手段。
第三,加强立法手段。
②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外贸企业。
第二,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股份制改革。
第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第四,改革经营方式,进一步搞好边境贸易。
)③深化外贸协调体制的改革:第一:发挥进出口商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协调,咨询,指导的服务作用。
第二建立了社会中介服务体系,还要完善金融,保险,运输等配套体系。
(2)加入WTO后与对外经贸体制改革——规范和调整:1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适应性调整: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投资环境;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权全部放开。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一、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
答:中国对外贸易结构:1.商品结构2.市场结构3.地区结构4.方式结构5.主体结构二、中国高贸易依存度的评价。
三、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举措。
1.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a)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b)引进跨国资本,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3. 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a)解放思想,提高认识b)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和产业选择c)合理确定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推动对外投资市场选择理性化4. 全面稳健的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b)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c)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依据一、新古典贸易理论四大定理的结论及推导。
答: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出口其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而进口其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对彼此都是有利的。
2.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在均衡状态下,两国都面临着相同的(和绝对)的商品价格,两国只有具有相同的技术,规模报酬不变,则相对(和绝对)成本将相等化。
3.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是相对丰裕要素所有者收入提高,相对稀缺要素所有者收入降低。
4.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地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减少。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
答:负面:1、视市场超额利润与关税保护成本的对比而定2、视企业的竞争行为类型而定3、视对手报复与否而定4、视多边规则约束强弱而定正面:1、理论前提: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2、理论观点:单边干预动机3、理论缺陷:非特有4、政策效果:实践性很强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Array考试范围试用版第一章导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选择题)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大经贸”战略的定义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服务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大经贸”战略的基本内容1、大开放形成对外对内的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快转换企业机制,奠定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2、大融合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其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大融合,实现多边经贸合作的有机结合,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推进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的密切结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将外经贸的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功能大转变提高对外经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同时,着力发挥其促进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宏观、微观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服务。
出口商品战略是指一国为达到预定的出口战略目标,根据本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的构成所做的战略性安排。
现阶段我国出口商品构成的安排1、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的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2、积极发展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3、积极发展高科技产品4、积极发展创汇农产品的出口。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管理概念对外贸易管理是以国家法律、规章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和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出发,对进出口贸易进行领导、控制和调节。
第五章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出口信贷含义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各科期末考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一、考试章节第一章全章;第二章第3节;第三、四、五章全部;第九章第1、2节二、考试题型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论述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年,1978年,2010年)2、中国各年代出口主导产业群(1)50-70年代: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2)80年代:轻工业品、纺织品(3)90年代-现在:机电、仪表(器)、化工产品(4)将来(2050年后):高新技术产品3、(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怎样发展、表现、全面分析阐述)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纵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2008年↗ 上升;2009年↘ 下降;2010年↗ 上升再从横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位次不断上升。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二)进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形成从进出口国别、地区情况看对前十大出口市场依赖程度:1995年为92.2%;2007年下降到82.9%;2010年下降到79.7%四、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1979年,赋予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7月,任何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五、沿海省市在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显著2010年1-9月沿海10个省市出口102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2%,其余的21个省(市、区)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8%。
2010年1-9月,10个沿海省市进口额9161.1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90.3%。
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成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4、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P27(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品牌战略,重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4)、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5)、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5、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49-51【课本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内容: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大纲A.doc -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大纲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期末试卷试题覆盖的内容与题型基本不超出本大纲范围。
期末试卷单项选择题占10%,多项选择题占10,名次解释占2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30%。
(一)单项选择题1、自1995年以来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轻纺产品B、机电产品C、石油D、农副产品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达()。
A、75%以上B、90%以上C、85%以上D、60%以上3、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是其被写入()。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D、中共十四大报告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开放的领域是()。
A、政治B、文化C、科技D、经济5、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B、建立经济特区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陆地边境城镇6、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行全方位开放,1999年我国提出实施()。
A、科技兴贸战略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C、西部大开发战略D、走出去战略7、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B、货物出口C、对外承包工程D、对外劳务合作8、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八五计划末B、七五计划末C、九五计划末D、六五计划末9、“九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核心是()。
A、以量取胜B、以质取胜C、以结构多元化取胜D、以价廉取胜10、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大力发展的出口产品是()。
A、创汇农产品B、矿产品C、高科技产品D、轻纺产品11、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A、《ISO14000系列标准》B、《CAC标准》C、《CEN标准》D、《ISO9000系列标准》12、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
外贸概论期末范围.doc
1、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外贸依存度二进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章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外贸体制改革首先通过组建工贸公司及地方贸易公司等措施,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展经营渠道,引入竞争机制。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在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X-B .-Vr;弟八早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的特点是间接性;非歧视性;非强制性和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中国运用的主要经济调控手段有汇率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等经济杠杆。
贸易条件又称进出曰比价,反映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数值提高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能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
增值税税额的计算方法是,纳税人进曰货物按照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应纳税额二组成计税价格X 增值税税率出口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11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是中国政府授权经营外汇业务,办理进出口信贷的国有商业性银行,具有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的性质和地位,第六章练习题1、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的特点是:通过市场起作用、间接性、非歧视性、非强制性。
2、实施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的必要性在于,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对外贸易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要求。
3、对外贸易税收的作用是:保护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调控经济运行、增加财政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一、旧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1.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2. 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帝国主义从中国进口:生丝、茶叶、大豆等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帝国主义向中国出口:纺织品、烟、酒等消费品和奢侈品3. 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英、日、美、德、法、俄等国4. 对外贸易不等价交换,我国长期处于入超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1. 没收官僚资本其中包括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工交企业2. 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包括经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中国土特产、矿产为主的国营外贸公司3. 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利用:贸易关系、经验限制:剥削、违法改造:委托经营、公司联营第二节、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该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展反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斗争。
根据这些任务,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积极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2、进口大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
3、相应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的出口。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该时期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启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围绕国家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中心任务,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1、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156项和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2、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3、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4、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1956年起扭转了长期的逆差局面。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该时期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加上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发生了暂时困难,为此国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1、对外贸易额从急剧增加到大幅度下降后转为逐步回升。
2、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比重大幅度增加,生产资料比重下降。
3、贸易伙伴开始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4、出口商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调整,轻纺产品出口增加较快。
(四)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十年动乱时期正是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和“四人帮”的破坏,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处于停滞下降状态。
(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7—)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持续改善,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不断推进。
3.进出口市场不断拓展我国已经与全世界的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进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其中,日本、美国、欧盟、香港、东盟、韩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第三节、我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对外贸易的性质决定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关系总和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因此,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属于什么性质的对外贸易1. 建国后—1956年的过渡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领域既有公有的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也有资本家私有的私营进出口企业2. 1956年对外贸易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仅取得股息,企业生产资料完全由国家所有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有制企业是主体,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的性质第四节、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观念和“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为辅助地位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决定第五节、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形成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的新的经济循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二)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1. 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通过国际市场竞争,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其次,国际贸易促使企业创新,并形成规模经济,降低各国的科研成本2. 对外贸易对技术外溢的作用:a. 传染效应b. “干中学”效应c. 演示和培训效应(三)迅速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四)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五)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六)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章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一、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本国制造的还便宜,那么最好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而不要自己生产。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
(二)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卫·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就能从中获益。
(三)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1879~1952年)和俄林(Bertil Ohlin,1899 ~1979年)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H-O定理,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出口该国丰裕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可使贸易双方共同获利。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一)国际分工理论(二)国际价值理论(三)社会再生产理论(一)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基础(二)国际价值理论国际价值的含义:商品的价值不取决于生产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国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是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交换尺度的,而国际价值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同一商品拥有两种价值尺度—国内(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而且这两种价值尺度之间存在着差异。
利用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可以使贸易双方在国际交换中实现互利。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取得本国利益,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价值总量取得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更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实现对外价值形态的转换,大量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概念:社会生产各部类间以及各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包括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之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农业生产内部,工业生产内部,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发展,取得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好的经济效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
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社会再生产对各种比例关系的需要。
发展对外贸易可调剂余缺,扩大经济规模,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对外贸易在新的经济循环中,不仅仅对国民经济起调剂和补充作用,还必须起强有力的杠杆和推动作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现对外实物形态的转换,满足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的需要,实现较好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三、新贸易理论(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波斯纳在1961年提出的,该理论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现象。
它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外国掌握该项技术之前就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但新技术会流传到国外,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也将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图2—1 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滞时期,全期又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两个阶段。
反应时滞初期阶段又称为需求时滞阶段,需求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反应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掌握时滞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该理论表明:1. 技术领先国若能有效反仿制,技术利益能保持较长时间2. 两国技术水平和市场容量差距小,需求时滞的时间越短,贸易发生就越早,贸易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技术差距论的贡献:首先,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其次,它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指出技术革新引起的模仿时滞,会使比较优势从技术领先国向技术追随国动态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