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a与脂质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a与脂质代谢

脂代谢紊乱是代谢综合征(MS)的重要组成部分,PPAR系统与脂代谢关系密切,尤以PPARα为重要。PPAR是配体活化的受体超家族,也是一种核转录因子。

它包括三种亚型,即PPARα﹑PPARγ和PPARß/δ。PPAR具有核受体超家族的共同特征,即具有DNA结合域(DBD)和配体结合域(LBD)。PPAR与配体结合后,其DNA 结合域发生变构,进而影响PPAR刺激靶基因转录的活性。另一方面,与配体结合后PPAR再与9顺式维甲酸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异二聚体。

PPAR/RXR异二聚体能被PPAR配体或RXR配体单独或协同激活,引起辅阻断物的解离和辅活化因子的结合,使相关基因启动子活性增加。PPAR/RXR异二聚体与所调节的基因上游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PRE)结合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PPRE存在于许多与脂代谢和糖代谢有关的基因编码蛋白中。近年的研究发现PPARα具有广泛的作用。1 :PPARa促进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

(VLDL)。脂蛋白脂酶(LPL)在CM和VLDL的代谢中有重要的作用。ApoCⅡ是LPL 不可缺少的激活剂,无ApoCⅡ时LPL活性极低。apoCⅢ能抑制LPL的活性。研究发现现给予PPARα特异的激动剂后脂肪组织LPL表达增加,已证实LPL启动子附近有一序列元件能与PPAR-RXR异二聚体结合,这表明PPARa激动剂对LPL的作用是通过PPAR-RXR异二聚体介导的。一些实验发现给予小鼠贝特类降脂药后,

apoCⅡmRNA表达降低,同时apoCⅢmRNA降低,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即

apoCⅢ/apoCⅡ比值降低,这将促进甘油三酯的水解。2:PPARa促进脂肪酸氧

化:(1)促进肉碱脂酰转移酶(CPT)的表达。(2)促进脂酰辅酶A合成酶(ACS) 的合成。(3)降低丙二酰辅酶A脱羧酶含量﹑活性及其mRNA表达,丙二酰辅酶A 脱羧酶能降解丙二酰辅酶A,丙二酰辅酶A能竞争抑制CPTⅠ,从而阻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进行ß氧化。3:促进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贝特类药能增加肝脏

apoAⅠ的表达。4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PPARα的激动剂引起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编码基因的表达,ABCA1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的流

出。PPARa对血脂代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对PPARa认识的逐步深入,有望研究出新的﹑特异性较高的PPARa激动剂,为脂代谢异常的治疗提供更佳的药物选择。

2

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相关临床研究

目的1型糖尿病(1-DM)和2型糖尿病(2-DM)患者中胰岛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检测率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254例(1-DM者82例和2-DM者172例)进行胰岛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检测,包括GAD、ICA、IAA抗体,及空腹静脉血糖

(FPG)、真胰岛素(F-TI)、空腹 C肽(F-CP)、TC、TG、HDL、LDL、

HbA1c,餐后真胰岛素(P-TI)、餐后C肽(P-CP),记录患者糖尿病家族史、治疗用药、休息时血压、净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BMI及WHR 。

结果1-DM患者中三项抗体的阳性率达73%,其中GAD抗体的阳性率为44 %,GAD与ICA抗体联合检出率为8.6%,与IAA抗体联合检出者占4.9%,三者全部阳性者占4 .9%。2-DM患者中三项抗体的阳性率为25%,GAD抗体阳性率为14.3%,GAD与ICA抗体联合检出者占4.5%,与IAA抗体联合检出者占1.7%,三者全部阳性者占1.7%。按病程分为病程≤5年、 5 <病程<15年、病程≥15年组,三组GAD抗体滴度均值分别为1-DM:1.13±1.86、1.12±1.4 0 、1.50±1.11u/ml;2-DM:

1.77±1.36、1.77±1.33、1.69±1.31u/ml,该三组抗体滴度与病程≤5年组和5<

病程<15年组的1-DM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1.05)。而且1-DM中病程≤ 5年组GAD 抗体检出率(49%)明显高于病程≥15年组(17%)。2-DM患者中GAD 抗体阳性(滴度≥1u/ml)组与阴性组(滴度<1u/ml)比较,前者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比例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GAD抗体与病程(r=-1.158)、ICA(r=1.227)、治疗方案(r=1.237)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1.05)。进一步将GAD定量与各相关系数放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病程和治疗方案和GAD最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278和1.268。

结论1-DM患者中随病程延长GAD抗体检出率逐渐降低;初发DM患者应重视自身免疫性G AD抗体、ICA抗体、IAA抗体的检测及LADA的临床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测病情进展。

3

IFG与IGT的区别

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资料组提出糖耐量降低(IGT)这个概念即FPG<7.0mmol/L,2hPG≥7.8mmol/L且<11.1mmol/L;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及1999年WHO提出了空腹血糖受损(IFG),即FPG≥6.1mmol/L且<

7.1mmol/L同时2hPG<7.8mmol/L的概念,现ADA又将IFG定义中FPG下调至

FPG>5.6mmol/l。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又名糖尿病前期。IGR是代谢综合征(MS)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区别IFG和IGT对MS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现将主要区别总结如下。

1、筛查方法:Weyer等将IGR分为三个亚类:(1)单纯性IFG,(2)单纯性

IGT(I-IGT),(3)IFG+I-IGT。此分类法后来被广泛采用,对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尽早发现IGR和DM,除了做FPG检测外,也应做OGTT;

FPG>5.6mmol/L或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也应做OGTT。

2、IFG和IGT的发病率、年龄、性别分布不同:IGT的发病率较IFG为高,且与年

龄呈正相关。

3、IFG和IGT的发病机制:两者发病机制都与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IR)

有关。(1)β细胞功能受损:IGR均存在Ins分泌早相的减弱和/或消失,同时IGT又与Ins分泌晚相的减弱和/或消失密切相关;推测IFG主要存在于空腹状态下的Ins分泌缺陷。但又有研究表明IFG中与血糖相关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与正常人无差异;而IGT则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处于代偿阶段。(2)IR:IFG可能较I-IGT与肝脏IR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而I-IGT可能较IFG的肝脏以外组织IR更为明显、且与β细胞功能受损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4、IFG和IGT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目前的研究支持IGT和DM是心血管疾病发病

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5、IFG和IGT向糖尿病转化情况:有IFG+I-IGT的患者发生DM的可能性最大,而

在IFG和I-IGT人群中的DM的发病率倾向于一致。

6、干预措施:(1)生活方式干预:目前已经进行的几个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干预

试验均表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降低IGT转变为DM的机率。(2)药物干

预:二甲双胍已被证明对延缓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已在STOP-NIDDM的研究中证实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使进展为DM 的相对危险度降低;Ins增敏剂,如曲格列酮对DM预防(TRIPOD)的研究结果提示曲格列酮可以使DM的发病率降低,但由于对肝脏的副作用,使曲格列酮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3)缺乏针对IFG干预的研究,但从发病机制看,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可能为有效的手段。

4

抑郁与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和控制效果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