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建筑简介

合集下载

蒙古包的描写

蒙古包的描写

蒙古包的描写蒙古包,又称为“包子”,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

它是由木材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顶状,顶部中央有一个小孔,可以让烟雾散发出去。

蒙古包的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草原的恶劣气候条件。

蒙古包的外部覆盖着厚厚的毡子,这是由羊毛制成的,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在寒冷的冬季,蒙古包内部温暖如春,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而在炎热的夏季,蒙古包内部则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清凉舒适。

进入蒙古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空间。

蒙古包内部没有墙壁,只有一个中央的火炉,火炉周围是用木头搭建的床铺。

床铺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毯子,给人一种柔软舒适的感觉。

火炉旁边还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摆放着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

蒙古包的设计非常巧妙,它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上的环境。

蒙古包的圆顶形状可以有效地抵御强风的吹袭,而且还能够让雨水顺利流下,不会积水。

蒙古包的结构还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了闷热和潮湿。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他们的文化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家庭氛围和温馨的人情味。

蒙古包内部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墙壁上挂着各种图案精美的挂毯,地上铺着鲜艳的地毯,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的体现。

蒙古包的建造材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它与草原上的风景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居住建筑,它的设计简洁而实用,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内部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的体现。

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游牧民族神奇的摇篮,它是了解游牧蒙古人的窗口。

蒙古包是人类建筑史上值得骄傲的创举,它并不是某个建筑大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几千年住宅文化发展的结晶。

它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创造出的举世无双的建筑形式。

蒙古包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木料,也不需要金属,只需要少量木材,毡子和皮条。

它把建造房屋,对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它又是最合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

蒙古包的种类很多,各个地方的蒙古包随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主要表现在哈纳(墙壁),奥尼(橡子)的长度,陶纳(天窗)的形式,布日叶素(房顶和外墙覆盖材料)门和门帘的设计以及内部装饰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中,进入了蒙古包发展史上的新时代。

由于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对蒙古包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于1998年建起了蒙古包制作厂家。

伊金霍洛镇蒙古包厂,现在技术力量雄厚,用料正宗考究,做工装饰精细,图案古色古香,不但保持了古老蒙古包的风格,而且还有创新和发展。

因此,定为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定点生产企业。

市级消费者信得过的单位。

近几年来伊金霍洛镇蒙古包生产厂家生产的蒙古包除当地外还远销于全国许多旅游景点。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建筑。

它是由皮毛覆盖的木架构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极端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蒙古包的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蒙古包的历史蒙古包作为一种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早期草原游牧民族。

最早的蒙古包是由动物皮革和野兽骨骼构建而成,用作临时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原始的蒙古包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结构的圆顶帐篷。

二、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的结构主要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

木框架由若干根木条组成,根据尺寸和角度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顶的骨架。

木框架上部覆盖着一层厚毡毯,以保持室内温暖,并防止外部寒冷进入。

下部则用防水的毡毯或帆布围成围裙,防止雨水渗透。

三、蒙古包的特点1. 疏风透气:蒙古包的特殊结构使得室内通风良好,能够顺利排出烟雾和其他气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尤其适用于草原地区的炊事生活。

2. 保温性能强:蒙古包内部的毡毯和覆盖物能够有效阻挡寒冷的气流,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严寒的冬季,蒙古包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居住环境。

3. 结构稳固:蒙古包的木框架交叉固定,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在风沙肆虐的草原地区,蒙古包能够承受强风,保证居民的安全。

4. 易于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便于搭建和拆除。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快速安置和迁移至关重要,蒙古包的便携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四、蒙古包的文化意义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蒙古包是女神的礼物,象征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居住在蒙古包中,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蒙古包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事务、举办庆典、传递知识和教育孩子。

这种集体生活形式强化了蒙古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结: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

它的特点在于疏风透气、保温性能强、结构稳固和易于搭建拆除。

民族建筑——蒙古包

民族建筑——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民居,是草原上⼀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栅蒙语称"哈纳",是⽤长约2⽶的细⽊杆相互交叉编扎⽽成的⽚,可以伸缩,⼏张⽚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个圆形的墙架,⼤约60根被称作"乌尼 "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架。

再⽤⽪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编织成的毡⼦加以封闭,⼀个外观精美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蒙古包可以说是蒙古族⼈民⽤最简洁的⼿法和最省料的⼯艺完成的⼀种极富表现⼒的创造。

"蒙古包"的名称源⾃满语,蒙古包在蒙⽂⾥被称为"斡鲁格台格⼉",意为⽆窗的房⼦,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或"蒙古勒格⽇",意为圆形或蒙古⼈的房⼦。

满语称蒙古⼈住的这种房⼦为"蒙古博","博"是"家"的意思,"博"与"包"⾳近,随着满清⼊关,蒙古包就作为⼀种译⾳流传下来,⾄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蒙古包的产⽣是与蒙古族的游牧⽣活息息相关的,游牧民族的特性注定蒙古族不可能在⼀个地⽅固定居住,他们必须随着⽔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便,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冲刷包顶不存⽔,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

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的表⾯,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

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

内蒙古的建筑介绍

内蒙古的建筑介绍

内蒙古的建筑介绍一、蒙古包哎呀,说起内蒙古的建筑啊,那蒙古包肯定得第一个说。

蒙古包可太有意思啦,它就像一个大包子似的,不过这个“包子”可大着呢。

它的形状是圆形的,这圆乎乎的样子超级可爱。

它的顶部是尖的,就像个小帽子一样。

蒙古包的骨架呢,是用那些木杆做的,这些木杆交叉着搭起来,特别牢固。

外面再蒙上一层厚厚的毛毡,这毛毡可就像是蒙古包的衣服啦,既能保暖又能遮风挡雨。

住在蒙古包里可舒服啦,虽然看起来小小的,但是里面空间还挺宽敞的呢。

而且啊,蒙古包特别方便拆卸和搭建,这对于以前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同胞来说,简直是太实用啦。

他们可以随时把蒙古包拆了,带着牲畜去寻找更好的草地,到了新地方再快速搭起来,就像带着自己的小家到处旅行一样,多酷呀。

二、召庙建筑内蒙古的召庙建筑也特别有看头。

这些召庙啊,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风格。

从外观上看,建筑的颜色超级鲜艳,红的墙、白的墙,还有金色的顶,在草原的蓝天白云下,那真是耀眼得很。

比如说大召寺,那建筑上的装饰可精美啦,有各种精雕细琢的佛像、花纹。

这些召庙建筑的布局也很有讲究,对称又庄严。

走进召庙里面,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里面的佛像高大而威严,周围摆放着各种法器和供品。

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的时候,能看到空气中漂浮的尘埃,感觉特别神圣。

而且召庙周围的环境也特别美,有绿树、有花草,还有转经筒,很多信徒会在那里转经祈福,那种信仰的力量真的很让人感动。

三、现代建筑现在内蒙古也有很多现代建筑啦。

在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像呼和浩特的一些大型商场,那建筑设计可现代啦,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还有一些办公大楼,造型简洁又大气。

这些现代建筑融合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里面的设施也特别齐全。

比如说有些大楼里有很先进的电梯系统,还有智能化的安防设施。

这些现代建筑在草原上的城市里矗立着,和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又有一种和谐共处的感觉。

就好像内蒙古在传承自己古老文化的同时,也在大步迈向现代文明。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牧民的住房,“包”就是“家“”屋”的意思。

在内蒙古牧区,用特制的木架搭起,羊毛毡围裹而成,顶部呈天幕状圆形,可通风、采光。

蒙古包为圆顶结构,是它的显著特征,但为什么呈圆形设计,有解释说,圆形可以减少大风对建筑物直接作用,风可以顺利地从蒙古包的两旁通过。

再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侵入,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而且这样可利用面积最大,承受力最强,即使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能安然无恙。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是一种圆形的临时住宅,在中亚及蒙古等国家的居民经常使用,它可以非常方便地搭起和拆卸,由于它的搬迁及轻便,所以被大量地用来住宿,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住宅和宗教礼仪的重要场所
由多层次的框架物构成,每层次又由多根横纹圆柱体组成,每一根横纹圆柱体的两端有相连的拱形铁钉,整个框架物由相连铁钉拼接而成,外框的顶端支架由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八个垂直支护架组成,内部有天花板,室内分为上、中、下三层,由四、六、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平行撑杆组成,空间小,内部空间宽敞,多为室内家具,如床、沙发等,还可以铺上毛毯、草垫等
蒙古包通常由蕨类植物、乳酪板、生物膜和山羊毛等材料织造而成,经过精细的编织技术,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特别是在冬季能有效地保温,保护居民不受严寒的侵袭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特有建筑形式,它体现了蒙古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正确的宗教观念,是许多民族传统住宅的核心建筑形式,也是许多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

- 1 -。

蒙古包

蒙古包

独一无二的蒙古族建筑————蒙古包蒙古包市蒙古族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蒙古包,蒙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

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

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

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

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

一、特点游牧经济生活。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

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2、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

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

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3、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4、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具有计时功能。

这是蒙古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5、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保的居室二、蒙古包的构成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陶脑、乌尼、哈那、门槛。

2.苫毡的裁制: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3.制作带子和围绳: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

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4.哈雅布琪: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

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

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

蒙古包的资料

蒙古包的资料

蒙古包的资料————————————————————————————————作者: ————————————————————————————————日期:蒙古包的资料由来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

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蒙古包,又称“蒙古穹庐”或“毡帐”,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形式,流行于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的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

以下是有关蒙古包的一些基础知识:
1. 结构设计:蒙古包的最大特点是其圆顶结构,由木制框架和多块帆布组成。

这种设计既能抵抗草原上的强风,又便于拆卸和搬迁。

2. 材料:传统的蒙古包主要使用轻质木材作为支撑骨架,外覆以耐磨的毛毡或帆布。

现代的蒙古包可能采用更多样化的材料,如聚酯纤维等。

3. 门向:蒙古包的门通常朝南开放,据说这是因为蒙古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从南边来,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南向的门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提供温暖。

4. 内部布局:蒙古包中心设有炉灶,用于做饭和取暖。

围绕炉灶安排有床铺和存储物品的地方。

整个空间可按功能划分为生活区、睡眠区和存储区。

5. 搬迁便捷: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需要随着季节迁徙
以放牧牲畜。

蒙古包的设计允许快速拆装,便于携带和运输。

6. 文化象征:蒙古包不仅是实用的住宅,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7. 现代应用:虽然现代化进程中固定建筑越来越普及,但蒙古包依旧在旅游、文化活动和某些牧民的实际生活中保留着它的地位。

蒙古包的简约和实用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适应恶劣环境的智慧。

同时,它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在蒙古和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的聚居地,还流行着一种可以移动的住房,这就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毡包,因为蒙古族用得最多,所以俗称为蒙古包。

这种毡包平面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直径有四—六米,高二米,顶部还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图27)。

蒙古包便于拆卸和安装,毡包、框架加上牧民的生产、生活用品,驮在马背上就可以随着主人云游四方。

它的外表简洁朴素,里面往往铺挂着地毯和壁毯,色彩鲜丽。

在茫茫大草原上,在郁郁葱葱的天山脚下,灰白色的蒙古包三五成群,在一片天然绿色的环境里,形象十分引人注目。

图27 蒙古包剖面图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简单地介绍以上的民居种类,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只有这几种民居建筑了。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里,在50多个民族地区中,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曾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成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文章内容说明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一书的相关章节整理而来,本站免费发布,仅供网友学习使用,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说明
文章配图,部分为原书配图,部分为编辑人员根据文章内容大意配图,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无法查询,目前为免费使用,图片版权归原拍摄者所有,图片拍摄者(所有者)若发现本站使用了您的图片,可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愿意与您协商,为您的图片支付适当的费用,若协商不成,我们会对图片进行删除处理,感谢您的理解。

蒙古包

蒙古包

3、制作带子和围绳: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围捆哈那的 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 )、压绳(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 、捆 绳(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 、坠绳(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 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 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对保持蒙 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 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 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 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 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 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 户”等意。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 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 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 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 成家畜,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
2.适应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 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2)拆卸容易(3)装载方便(4)搬迁轻便 3.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 木料不用发愁。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剪 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 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 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可 以缩小。
• 6.吉祥明亮的殿堂 • 蒙古包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蒙古包 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 日出日落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 。 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 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蒙 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光 ,始终洋溢 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蒙古包

蒙古包

物品陈设
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 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改变。
蒙古包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 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有九个座次。但是南面有门,不能放东西,如果不算座次的话,还是八个座次。
建筑概述
内蒙古蒙古包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 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 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 子做苫盖。
研究专著
进入近代,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比较活跃。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锡林郭勒盟考察 蒙古包并发表考察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
谢谢观看
三条腿火撑出现以前,支三块石头生火。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或可以向西偏斜,但决不 向东南偏斜。
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跑掉。锅盖的梁要对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锅旁放茶壶和火盆。茶壶嘴 冲着灶火,不能对着客人。
演变发展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 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 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 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 古包的门和天窗。

内蒙古的建筑

内蒙古的建筑

内蒙古的建筑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草原广袤的地区。

这里的建筑特点独具风格,融合了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

在内蒙古,建筑物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紧密相连,同时也受到了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一、化群牧民的蒙古包蒙古包,也被称为“格尔格勒”,是内蒙古草原上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具有便捷和可移动性的圆顶结构,通常由木材和毡筒制成。

蒙古包的外表装饰简单,没有太多的装饰元素,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

圆顶能够有效地防止了外部寒冷气候的侵入,而且在夏天可以提供凉爽的氛围。

蒙古包的特点使得它适应了当地牧民移动的生活方式和经济习惯,成为他们的临时住所。

二、与现代化的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内蒙古的建筑也逐渐与现代化相结合。

在城市中,如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化建筑的身影。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框架大多借鉴了西方的风格和技术。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努力保留了当地的特色,例如建筑物的外观可能加入了传统蒙古族的装饰元素,或者在建筑物周围保留了一片草原,以便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

三、藏在大地深处的草原文化内蒙古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包头市的商业街上,你可以看到一些模仿传统蒙古民居设计的商业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外观造型与蒙古包相似,但内部已经改造成商店和餐厅。

这样的设计既能够满足商业需要,又能够保留文化传统,吸引游客。

四、草原上的庙宇和寺庙内蒙古地区还有一些庙宇和寺庙,它们是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例如,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五原县,有一座仁王寺。

这座寺庙利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材建造,庄严肃穆,外观典雅。

仁王寺内供奉了佛教的神像,并且每年的佛诞节都会吸引许多虔诚的信徒前来朝拜。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社会,内蒙古的建筑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节能和减排。

蒙古包建筑方案

蒙古包建筑方案

蒙古包建筑方案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营造工程”,是蒙古族民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起源于蒙古大草原上,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蒙古包是一种圆顶帐篷式的建筑,它的结构简单而实用,适应了蒙古族牧民的居住需求。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毛毡,木材用于构筑圆顶的骨架,毛毡则用来覆盖外部,起到保温和防水的作用。

蒙古包的形状呈圆顶,顶部有个天窗,可以起到通风和供光的作用。

蒙古包的构造相对简单,可以快速拆卸和搭建,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蒙古包直径约为5到8米,高度约为2.5到3米,内部通常分为几个功能区域,包括起居区、厨房区和休息区等。

整个建筑结构非常的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

蒙古包的建筑方案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大草原上,蒙古包非常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它的圆顶结构有助于减少风阻,蒙古包内部的空气循环也非常良好,保证了室内的舒适度。

此外,蒙古包的建筑材料来自当地资源,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蒙古包的室内设计也十分注重舒适和实用性。

起居区通常布置有地毯、垫子和家具等,可以为牧民提供一个温暖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厨房区则一般设置在圆顶的中央位置,既方便烹饪,又增加了室内的通风效果。

休息区则通常位于蒙古包的一侧,设置有床铺和储物空间等,为牧民提供了休息和存储的功能。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代表了蒙古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展示了蒙古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今,蒙古包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草原上的宁静和纯朴,体验到蒙古族民族的独特文化。

总之,蒙古包是蒙古族民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它的简单结构和灵活性使其成为适应蒙古牧民生活方式的理想选择。

蒙古包的建筑方案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

描写蒙古包的句子

描写蒙古包的句子

描写蒙古包的句子蒙古包,又称“毡房”,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

它是一种圆顶的帐篷,由木桩、毡子和绳索构成,外形呈圆锥状。

蒙古包的结构简单而坚固,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上的恶劣气候,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首选。

蒙古包的外形独特,圆锥形的顶部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它的内部空间宽敞,能够容纳整个家庭的生活所需。

在蒙古包内,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外界的严寒和风雪隔绝。

蒙古包的建造材料主要是木头和毡子。

木桩构成了蒙古包的骨架,毡子则覆盖在外面,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蒙古包的结构十分巧妙,木桩通过绳索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稳固的圆顶结构。

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抵御风雪,还能够方便地拆卸和搬迁,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内部的装饰也十分精美。

在蒙古包内,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地毯、挂毯和装饰品。

这些装饰物不仅美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使蒙古包内部更加温馨舒适。

蒙古包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还是社交、娱乐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包内,人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分享彼此的生活故事;在节日和庆典时,蒙古包更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的场所。

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蒙古包的建造工艺和装饰风格都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蒙古包是一种简单而坚固的居住建筑,它承载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它的独特外形和温馨舒适的内部空间,使其成为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的场所,更是蒙古族人民情感寄托的象征,承载着他们对家园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内蒙古草原蒙古包

内蒙古草原蒙古包

内蒙古草原蒙古包草原,是内蒙古的瑰宝,是大自然的馈赠。

而在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上,蒙古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它是草原的象征,是内蒙古独特的民居形式。

蒙古包又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摇篮”,它是蒙古族人民的住所和精神寄托。

它的外观简单朴实,呈圆锥形,覆盖着厚实的毡子,充分适应了广袤而多变的草原气候。

蒙古包的内部设计也非常实用,坚固而温暖,适应了草原人民的生活需求。

蒙古包的布局十分合理,分为三个部分:外环、内环和中央。

外环是蒙古包的大厅,是接待客人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内环是起居区,分为男女分区,保障了家庭成员的私密性和休息的舒适性。

中央是供暖之用,同时充当了厨房的角色。

整个蒙古包内外环相互呼应,井然有序。

蒙古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毡子。

内蒙古草原上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人们用木轴和木架子搭起蒙古包的骨架,再用毡子紧密包裹,形成了坚固而且不透风的结构。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蒙古包在冬季保暖,夏季凉爽,更好地适应了草原的气候特点。

蒙古包的装饰也是独具特色的。

蒙古族人民重视图腾,蒙古包内外都会进行装饰。

外部常常悬挂着色彩鲜艳的布带、飘扬的彩旗,以及寓意吉祥的图案。

内部则布置着各种吉祥物和实用物品,增添了一分温馨与美感。

除了作为居所,蒙古包还在内蒙古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和传统。

蒙古族的诗歌、舞蹈、传说等传统艺术形式经常在蒙古包中演绎,使得蒙古包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聚集地。

同时,蒙古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象征,是一种生态友好的住宅形式。

蒙古包作为内蒙古草原上的独特建筑,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内蒙古,欣赏这片草原的壮美景色,并且体验蒙古包带来的神秘与宁静。

观赏草原、感受蒙古包,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放松。

蒙古包体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的简单而朴实,让人心生向往,勾勒出了草原独特的传统与魅力。

蒙古包

蒙古包

1.蒙古包:蒙古包是住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房子,蒙古是圆形的。

蒙古包特别容易拆装,两三个小时就能装起来。

2.吊脚楼:土家人住的是热带雨林中的吊脚楼,吊脚楼分上下两层,楼上干燥通风可以住人,楼下还可以放杂物。

3.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人居住的房子,窑洞必须在粘土上建,在洞外砌上砖,墙才会牢固。

4.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雪屋在北美洲的冰天雪地里。

人们用雪块建造。

雪屋是圆形的,通常在门那里凿一个雪下通道,这样风和冷空气就不能直接进入屋子里面了。

5.跳舞的房子:它的房顶、墙壁、窗户都是扭曲的,像跳舞的小人一样可以叫它跳舞房。

6.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它周围是什么颜色呢?它的外形像什么?(一顶古带人带的帽子,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7.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它非常的高大,里面有餐厅,还可以观看上海的风景,还可以购物,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8.金字塔:它在沙漠中,是埃及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建造的,它一般当作陵墓或祭祀用。

9.帆船房子:(你猜猜这个建在海上的房子叫什么呢?它的外形像什么?帆船)
10.菜篮子房子:(你看这是什么房子?)是美国一家公司的办公大楼,也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

蒙古族建筑

蒙古族建筑

蒙古族建筑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创造了方便迁徙的毡包建筑形式,又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斜仁柱,就是北方狩猎部落为了满足抵御严寒及迁徙的需要造的一种可移动式住房,由几十根木杆聚在一起绑扎成圆锥状骨架,外面覆盖上多张兽皮来构成,这是比较原始的居住形式。

斜仁柱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的“撮罗子”赫哲族的“马架子”美国印第安人的蒂皮也是类似这种斜仁柱圆锥形帐棚式的居住形式。

斜仁柱几经演变,公元前7世纪已呈穹庐状。

公元前5世纪基本定型,并成为北方戎狄在游牧生活中的主要居所。

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中这种居所被称为帐或落。

它不仅是居所的称谓,也是部落实力的计量单位,若干帐和落表示着部落人马的多少,力量的强弱,每个帐或落实际上就是一个毡包。

到了公元12世纪,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毡包的制作达到鼎盛,出现了能够容纳上千人的巨型宫帐式毡包。

几十头牛牵引的豪车型毡包说明毡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公元16世纪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这些毡包被统称为蒙古包。

“包”在满语中是家的意思,蒙古包就是蒙古人居住的家。

蒙古包的主体结构由哈那、套脑、乌尼等标准构件组成的轻质骨架。

哈那是指木制的可伸缩折叠的环形网状墙。

套脑实际上是木制的圆形天窗。

乌尼则是指天窗与墙之间的伞状椽条骨架。

架设蒙古包的时候,先在地面挖浅槽,然后竖立网状哈那,再把伞状的乌尼用皮条扎紧在网状墙上,将套脑扎紧在伞状椽条上,最后在外面披羊皮或毛毡,用绳索捆紧。

这样的结构构造简单,轻便耐用,非常便于拆装。

一座蒙古包的总重一般在三百公斤左右,拆卸或安装一个小时内即可完成。

蒙古包内的布局,入口的地方一般是朝向东南或正南,这样便于采光和抵挡西北寒风。

从宗教意义上讲13世纪前蒙古族信奉萨满教,有拜日的习俗,入口朝南和东南,每天一早出门的时候就可以受到太阳的恩泽。

蒙古包内分为几个生活区,一进包门的正对面(11、15)是主位,是主人居处和接待贵宾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包建筑简介
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技术。

考证其知识和技术,我们发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的知识和应用科学理论的技术,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技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基本生活层面的知识和技术。

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

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

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

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

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

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

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

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

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半圆形包顶,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

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