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采用“实物演示法”,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对比法”,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再由变化引出性质,进而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相似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反映不同的性质,让学生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两种变化后,进而介绍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层次分明,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有关概念,课后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情分析物质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初步的学习化学概念的体验,相对来说,在学习上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学生对化学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初步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通过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联系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变化和性质,并得出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
六、教学过程复习:(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A.B.C.D.(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评。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2)教学设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实验与事实”一环节中包含了制定和实施实验计划、收集证据等步骤。
实践活动目的: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完成以下问题。
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细玻璃管导出的气体可燃性气体是什么?3.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4.蜡烛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5.蜡烛燃烧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6.哪些现象表明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巩固所学内容当堂练习1.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铜片在空气中受热变黑C.劈柴D.向清水中撒食盐2.下列各项叙述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B.铁的熔点是1535℃C.氧气不易溶于水D.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A.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B.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C.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结论与反思→表达与交流D.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巩固、深化拓展提高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蜡烛燃烧和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巩固、提高作业课堂小结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金属铜的化学性质:铜+氧气氧化铜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加热。
高中化学_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说明】:为提高课堂的的教学效果,我们把本节教学内容分为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研究氯气的性质(——基本程序的应用)两部分进行,每一部分均通过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更具体的任务,提高注意力;同时又对学习目标加以细化分解,每一目标中提供具体的自主学习内容及问题思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加有目标的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之后,能够自查反馈,教师通过对自查反馈表的收集结合当堂检测可以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
具体如下:学习内容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填写自主学习内容,能说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幷体会它们的意义。
2、能初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或利用有关反应规律研究氯气的性质。
学习内容二、研究氯气的性质(——基本程序的应用)【学习目标】3、通过合作探究能说出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认识氯气与非金属、金属、水、碱的化学反应并会书写其化学方程式4、能利用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分析依据学情调查结果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看,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是高中对于元素化合物的重要学习方法,本节内容不仅仅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性质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他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向下看,分类、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习第二章元素物质的分类和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向上看,他联系了初中对于典型化学物质性质的研究。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通过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2、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运用氯气与水和碱溶液的反应来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法与学法1.情境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化,形成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促成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化学初中物质的性质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形状、状况等。
2. 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水的无色、透明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总结物质性质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颜色:有色物质和无色物质。
2. 物质的气味:有味物质和无味物质。
3. 物质的形状: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
4. 物质的状况: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展示物质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好奇心。
二、探究: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描述它们的颜色、气味、形状和状况等性质,并总结规律。
三、实验:进行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性质,如水的无色、透明性质,铁钉的固体状况等。
四、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五、拓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性质,拓展知识面。
六、练习:设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周围的物质,描述它们的性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不同性质,在观察、描述和总结中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规律性,促进他们对化学现象的思考和探究。
化学ⅰ鲁科版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ⅰ鲁科版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氯气)【课标要求】1、能说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幷体会它们的意义2、能初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研究氯气的性质3、能说出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等〕,认识氯气与金属、水、碱的化学反应并会书写其化学方程式4、能利用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考纲要求】1、了解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材内容呈现】1、氯气的性质2、氯气的用途3、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作用和消毒作用【教学建议】1、研究氯气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知识重点,但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教材内容很条理、清晰。
2、在学生进行预测与假设前,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或文字资料,使学生意识到氯气可能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再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
3、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4、实验探究之前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氧气的性质。
氯气的性质学完后,建议和氧气进行比较。
教师还可以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上升到非金属的性质这一高度。
【课前预习区】: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第1步,__________物质的外观性质。
了解物质存在的状态、颜色、气味等。
第2步,__________物质性质。
运用_________的方法,根据____________预测物质性质。
第3步,实验和观察。
根据预测进行___________,并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如果出现预测之外的特殊现象那么需要进一步_________,提出_________和作__________,并再进行_________,验证__________。
第4步,解释和结论。
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_______、_______、推论,概括出_______,一般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物质________及_________。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
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分析身边物质的常见变化,实现对概念的认识的转变。
2.通过物质变化的相关实验,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感受化学
实验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感受化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2.通过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体会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六、实验准备
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烧杯、铁架台、研钵、镊子、药匙、玻璃片、集气瓶、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水、澄清石灰水等。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的特征
特征: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昧、
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
性、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过渡】了解了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我们知道了在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取用固体的试剂吧!【板书】2.固体试剂的取用【问题1】回忆图中容器的名称及用途,思考大理石应该存放在哪个容器中?【学生1】集气瓶,装气体试剂的;广口瓶,装固体试剂的;细口瓶,装液体试剂的。
【学生2】大理石是固体,应该放在广口瓶中。
【问题2】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3】不同的固体试剂有不同的形态,有粉末状、块状、颗粒状、晶体状的。
【总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不同形态的试剂我们要对应选择不同的仪器取用,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取用的效率,像块状和较大颗粒状的试剂我们用镊子取用,而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我们则用药匙或纸槽(纸折叠而成)来取用。
【过渡】用不同的仪器取用不同状态的试剂时怎么操作呢?【板书】1.密度较大的块状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的取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板书】步骤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板书】2.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的取用【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试剂沾附在试管壁上?所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试剂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试剂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试剂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板书】步骤要点:一斜二送三竖立【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或实验视频】实验1-3(1)取少量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高中的化学物质的性质教案
高中的化学物质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表现。
3. 能够在实验中观察、描述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运用实验方法观察、描述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引入物质的性质概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讨论物质的性质。
二、讲解
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别。
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表现,如氧气的支持燃烧、氯气的漂浮性等。
三、实验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如酸碱性、气体的性质等。
四、讨论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物质的性质表现及其原因。
五、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板书】
化学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vs. 化学性质
-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表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表现。
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物质性质的认识。
1.2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课堂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提问、观察和测试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在策略上,我注重了知识讲解和互动探究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理解。在课堂管理上,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 "Atoms and Element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atter":深入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包括电子排布、化学键等。
(二)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拓展内容中的推荐阅读材料,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学生可以进行读书笔记或书评的撰写,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原子结构模型》:介绍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和发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构造。
2.科学文章:
- "The Periodic Table: Visualizing Element Properties":一篇介绍如何通过周期表来预测元素性质的文章,有助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The Role of Valence Electrons in化学Reactions":解释了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讲解。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和听清楚讲解内容。
6.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互动问题和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7.作业与评估: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在课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初中物理中的物质性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物质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密度、比热容等概念。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密度计、温度计等。
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物质的比热容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比热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密度计、温度计、烧杯、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性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性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2. 演示实验:使用密度计测量不同密度的固体。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已知物质的密度。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解比热容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用公式表示为 c =Q/(mΔt),其中c为比热容,Q为吸收的热量,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2. 演示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比热容公式计算未知物质的比热容?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比热容公式计算已知物质的比热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拓展思考:密度和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冰块漂浮在水上?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密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三节正式的化学课。
本课时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关知识,透过化学变化过程的揭示,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为今后学习某一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了解,能基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
对实验过程的相关步骤也了解不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水、铁块、铝、氧气的照片。
提问:观察下列物质,你能说出它们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二)、新课讲授环节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学生:思考。
PPT展示:蜡烛燃烧、灭火、切菜,登山等图片。
学生:观察并回答。
总结: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实验探究:实验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世界上有上千万种物质,它们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通透有的斑斓,有的可以燃烧,有的却有剧毒……观察身边的物质,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二、合作探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
【阅读教材】了解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上一课时学习的实验1-1(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由上面实验总结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案设计】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1.2.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板书〗 2Na + 2H2O ====2NaOH + H2 〖过渡〗 刚才我们从“观察法”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往往 还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板书〗 2、实验法
( 1)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 2)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解的浓度等条件,这 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 3)实验的步骤: 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 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
2. 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 1~ 2 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 实验记录 】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状态
颜色
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
延展性强弱
现象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分析(或结论)
(1) (2) (3) (4) (5)
【交流与讨论】 1. 你是如何通过观察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
金属钠,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铁圈。
【 实验步骤 】
1. 将切好的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使其与氧气反应。
2. 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与氧气反应。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金属钠在空气中 放置
在空气中加热金 属钠
【交流与讨论】 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和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
热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 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分层教学初二物理物质性质的教案2
分层教学初二物理物质性质的教案2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2.掌握物质的硬度、脆性、延展性等性质的测量方法。
3.熟悉物质的密度。
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性质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发出提问:什么是物质?有哪些类型的物质?为什么需要研究物质的性质?三、知识讲解1.物质的性质分类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中物质的种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一些常见的物质类型。
2.硬度、脆性、延展性等性质的测量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硬度、脆性、延展性等的概念,并展示他们的实际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硬度、脆性、延展性等物质的性质,并帮助他们学习了解物质属性的变化原因。
3.物质的密度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如何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以及学习不同物质的密度值对于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从而了解物质密度的作用。
四、知识扩展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研究,并与小组合作,进一步了解关于物质性质的扩展性和应用,并即时分享他们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教师梳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指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现了解这些关于物质性质的概念,以及了解物质性质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继续深化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教师要求在每一个学生在家自己发现关于物质性质的应用,并在下次课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实验和学习来让学生了解物质属性的变化原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通过实现了解不同固体物质性质之间的作用,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在上传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更加完整地展示这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举例说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活动:
a)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b)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物质性质研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2.新课内容:讲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a)化学性质:介绍化学性质的定义,举例说明化学性质的表现,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b)物理性质:介绍物理性质的定义,举例说明物理性质的表现,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
3.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及时提问。
1.知识储备: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为学习物质性质奠定了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
初中基础化学物质性质教案
初中基础化学物质性质教案主题: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描述及展示方法3. 能够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和比较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 常见物质的性质描述及展示方法教学难点:1. 不同物质的性质比较和分类2. 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滴管、玻璃棒等2. 实验物质:水、盐、糖、铁粉等3.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分类?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性质?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讲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可以根据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2. 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描述及展示方法: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认识水、盐、糖、铁粉等物质的性质描述及展示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种常见物质,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记录其性质,如颜色、形状、导电性等。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格,并进行物质性质的分析和总结。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交流比较各种物质的性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特征及分类方法,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物质,记录其性质描述,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
六、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注:以上为初中基础化学物质性质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过渡】灭火器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为二氧化碳灭火器,那么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作灭火剂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问题1】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1】当二氧化碳灭火器被激活时,储存的液态二氧化碳迅速膨胀并转化为气态。
这个过程伴随着极快的冷却效应,因为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问题2】体现出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学生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何联系?【总结】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对应训练1】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降雨的主要物质。
碘化银有关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上述材料中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_______。
【答案】①③④②⑤⑥⑦【对应训练2】下列用途只应用化学性质的是()A.生铁制成铁锅B.钻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用煤气烹饪【答案】D【对应训练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对应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气体B.用晒干的稻秆生火——稻秆具有可燃性C.石墨常用作电极——石墨具有导电性D.镁用于制造照明弹——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鲁科版必修1-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二课时教案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2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一、教案背景1、教材:在前面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钠的性质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熟悉观察、实验、分类和比较等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以氯气的性质探究为案例,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2、学生:高中化学学习一开始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鲁科版化学1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中的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第二课时。
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认识氯气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体验观察、分类、实验、比较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实验过程中有序分析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氯气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与碱溶液的反应(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用品等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钠和钠的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钠能与非金属单质、水反应,钠的氧化物与CO2、H2O反应。
2.在研究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的性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那些研究方法? 分类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3.通过上面对钠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几种基本方法有所了解。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能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二、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化学思维,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而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的概念。
展示一些化学变化的例子,如铁生锈、木材燃烧、食物腐烂等。
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认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学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1.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过程:编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什么是化学性质?举例说明。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举例略。
2
什么是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色态味两点两度。
3
[小结]物质的性质:一般在语言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可以”这些关键字,去掉关键字后是化学变化的就是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去掉关键字后是物理变化的就是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理解、记忆、必要者应做好笔记。
4
演示P9实验1-2
(1)分组讨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分组讨论根据它们的性质如何鉴别这两种物质。
(3)分组讨论其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认真观察实验,试着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这些用途与性质的对应关系。
5
[小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能反映物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