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法论文

合集下载

国际法中尊敬人权论文

国际法中尊敬人权论文

国际法中尊敬人权论文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尊重人权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价值。

国际法作为规范国际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也旨在维护人权的尊严和权利平等。

本文将阐述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人权是一项普世价值。

它涉及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特和尊贵的存在被认可的神圣性。

因此,尊重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理念。

联合国人权宣言、妇女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的制定和推进表明,保护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第二,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主权的普遍性原则。

尽管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原则,但这并不说明国内人权违反可以逃脱国际法规范。

国家必须保证国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这一点已成为国际法的普遍原则。

因此,在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之上,国家在其内部管理中尊重人权是必要的。

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责任关系需要被加强,这样才能促使国家在其内部逐步尊重并保护人权。

二、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实践经验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得到全球广泛认可,但其实践情况日益丰富。

以下是一些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实践经验:首先,国家致力于加强国际人权机构。

人权理事会、国际刑事法院、国际法院等机构的存在已经成为保护人权和惩治犯罪的重要手段。

譬如,国际刑事法院已经审理了一系列的犯罪案件,促进了国际刑法的深入发展;人权理事会已经就国际人权问题发表数百项决议,对人权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这些机构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国际社会尊重并确保人权的承诺。

其次,国际协作促进了全球化的人权保护意识。

政府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跨国工作,促进了人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増強。

首先,政府间组织通过政策宣传和实践来推动人权事务向前发展。

同时,非政府组织可以借助全球传媒进行増强,致力于推动国际人权秩序和国家对人权的尊重。

例如,某些公司引入产品审查体系,防止生产不符合人权标准的产品,对于促进人权标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人权法与公民权利保护

国际人权法与公民权利保护

国际人权法与公民权利保护近年来,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

随着人们对公民权利的需求日益增长,国际人权法在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首先,国际人权法是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宣言被广泛视为国际人权标准的基础,并被各成员国普遍接受。

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确保了各国履行对公民权利的承诺,促进了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实现。

它旨在保护个人不受歧视、虐待和侵犯,以及为每个人创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国际人权法赋予了民众对政府侵犯其权利的追究权。

公民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和社会福利等。

国际人权法保证了这些权利的行使,并设立了有效的机制,以确保公民对违反这些权利的行为提起诉讼。

这种机制包括对国家机构和官员的投诉、人权委员会的司法审判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法律互助。

国际人权法所提供的这些保护措施使公民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其人身自由和尊严。

此外,国际人权法还推动了公民权利的全球标准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国际人权法通过为全球各国制定共同标准,促进了公民权利的充分保护。

无论一个人身在何处,他们都可以依靠国际人权法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例如,国际人权法规定了拷问和虐待的禁止,保障了被捕人员的尊严和人权。

这种全球标准的确立为公民权利的保护提供了更强大的保障,不会因为所处国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然而,尽管国际人权法的存在和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国际人权法的适用性和执行力。

某些国家可能无视国际人权法,或在实践中存在滥用人权的情况。

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对违反人权国家的制裁,加强对国际人权法的执行力度。

此外,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为新兴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

例如,数字化时代的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总结起来,国际人权法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人权法论文

国际人权法论文

“他们”会有明天?!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不再把同性恋统划为病态。

从这一年起,同性恋不会再被视为病态的必然,这对中国广大同性恋者来说,无疑是个飞跃性的进步。

对于中国同性恋者来说,精神病学会为宽容消除了一个关键性障碍。

1997年,中国的刑法改革取消了流氓罪,而同性恋行为在以前就是在这个罪项下受到惩罚。

然而,要同性恋受到社会的接受,仍然面临着很多障碍,因为即使现在,还有很多人称同性恋为变态,视他们为不正常。

在当代中国社会里,同性恋已经不是合法与否的普遍行为规则的问题,而是已经转化为主流与边缘或者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问题。

在这样的关系中,多数的歧视、排斥代替公权机关的强制惩罚,成为同性恋者所面对的主要压力和威胁。

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还残存的国家,普通民众仍视同性恋为变态,人们的歧视还是相当的严重,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身边有同性恋,并且那些本不适合按传统形式结婚的同性恋都进入了婚姻的牢笼。

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会公开寻求自己的权利。

正象有的同性恋这样说:“我们白天是人,晚上是鬼啊?我们永远要戴上那个沉重的面具,以防被别人发现自己真实的身份。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别人根本体会不到作为同性恋的苦。

同性恋群体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无论是在精神文化生活上还是在物质生活上都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甚至遭到侮辱白眼,有的同性恋人也被一些企业而拒之门外,对于这些影响,对于同性恋这个弱势群体来说,中国13亿多人应该去体谅同性恋群体,最起码在法律层面应该给与相应的支持,这不但是社会的进步,更是同性恋群体的福祉。

选择爱情是每个人都向往的,选择合适的爱情更是一个家庭的必需,组建一个家庭我们要有真正的爱才能正常地维持下去,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归宿,我们可以看到,迫于社会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一些同性恋人会去选择异性婚姻,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为了给自己父母一个交代而却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会毁掉这个强迫组建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们不想看到自己的父母各分两边,他们希望的是完整的父爱,他们需要的是全部的母亲的关怀。

国际人权保护与内政原则论文

国际人权保护与内政原则论文

国际人权保护与内政原则论文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国际人权保护的意义日益凸显。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如何在国际人权保护与内政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保障国际社会在尊重主权与民族自决权的同时,推进共同的人权保护目标,这是摆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面前的一个挑战。

一、国际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1. 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基础国际人权保护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保障个人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例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隐私和家庭权利,以及正义和公平的司法程序等等。

这些权利被视为全人类的共同普世价值,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 尊重国家主权和非干涉原则国际人权保护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非干涉原则,将国际人权保护作为国际关系的一种合作手段,而非强制或干涉的手段。

它应该是双向的,既承认了国家保护其国民的权利,也承认了国际社会对国家人权保护政策的监督和批评权利。

3. 坚持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互相关联性原则通俗地说,各种人权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例如,人权的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与政治性等方面都应该保障。

此外,需要认识到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利是相互关联和互相支持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国际人权保护的目标是在落实各种人权时尽量做到均衡发展,以及平等和互惠关系。

4. 多元文化和宗教价值的平等尊重原则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平等尊重和保护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因为这是维护主张文化多元性所必须的条件。

在国际人权保护中,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强调单个价值观念;而应该平衡各种文化和宗教传统间的关系,做出公正的权衡和取舍。

5. 相互监督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国际人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相互监督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国际社会与国际组织之间应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对各国的人权记录和政策进行评估,同时为各国提供必要的协助,以推动各国人权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人权保护与内政原则的关系在国际人权保护和内政原则之间,有许多复杂和微妙的关系需要平衡。

论国际人权法的适用与保障

论国际人权法的适用与保障

论国际人权法的适用与保障人权是一项普遍、不可分割和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为了保护和促进人权,国际人权法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其对人权的保障作用。

国际人权法适用于所有国家,无论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不同。

这是因为人权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受国家边界、政府行为或文化传统的限制。

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文档是《世界人权宣言》,它确立了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命、自由、尊严和平等的权利。

其他国际人权法律文件如《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细化了不同方面的人权保护。

国家作为国际人权法的成员,承认并愿意遵守这些法律文件中确立的权利。

国际人权法的适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适用于国家内部的法律和制度。

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必须尊重并保护宪法和国际人权法律文件确立的权利。

例如,许多国家的法律已经将《世界人权宣言》的原则纳入国内法律体系,并确保人权得到依法保障。

其次,国际人权法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必须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人权情况,不得进行侵犯人权的行为。

例如,国家间的战争、贸易制裁或其他形式的干涉都必须符合国际人权法的规定。

最后,国际人权法适用于个人。

每个人都享有国际人权法确立的权利,并可以通过国家法院或国际人权机构寻求救济。

国际人权法对于保障人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个人提供了权利保护的法律框架。

国际人权法为受到侵犯的个人提供了救济机制,使他们能够申诉并寻求公正的解决途径。

例如,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可以向国家法院提起诉讼,寻求赔偿或其他救济;如果国内机构无法提供公正处理,个人还可以向国际人权机构投诉。

这使得个人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和赔偿,保护他们的权利不被侵犯。

其次,国际人权法塑造了国际社会的人权标准。

通过确立普遍适用的人权标准,国际人权法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道德和法律基础。

国际社会对违反人权的行为进行谴责和制裁,促使国家履行其人权承诺。

分析国际人权法发展对中国人权法影响论文

分析国际人权法发展对中国人权法影响论文

分析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对中国人权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人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这是由于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导致国际人权法不断得到了更新和发展。

在这种影响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人权法也得到长足进步。

本文通过从人权的定义入手,主要阐述了中国人权法受到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权人权法影响一、人权的定义人权是历史的产物。

人权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

所谓人权,就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人权的本质是追求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是追求生存和发展。

按照这一层含义来讲,人权就是人人自由而平等的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便涉及到了种族歧视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带来严重的后果,就需要采取某种措施来约束每一个公民,人权法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二、国际人权法概述(一)国际人权法定义与特征国际人权法有一个含义很广的定义,简单来讲就是人权的国际保护。

在国际人权领域中,主要的承担者是国家。

每个国家都必须按照国际人权公约来履行义务,区别于一般的国际法案,国家所承担的义务都是形式性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一个国家就其人权与“其领土内和受管辖的一切个人”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都不以其他国家与个人同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条件。

简单来讲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根据人权条约承担的义务是指向两方。

一,在形式上是针对于其他缔约国。

二,其实是对“在其领土内和受其管辖的一切个人”所承担。

(二)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国际人权法发展的初期,所涉及的概念基本上来自于国内法律。

但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上面也出现国际社会特有的人权理念。

由于人权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人权阶段、前资本主义人权阶段、资本主义人权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权阶段。

这就直接影响到每个阶段人权法的不断变更。

国际人权法在历史的浪涛中经历了一场人权观念不断进化丰富的时期,并且这一时期还在继续。

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

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

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人权是指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生命权、言论自由、权利平等等。

人权法则是指法律规定的原则和规则,适用于国家行为和对人类的准则。

在当今世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对国际人权法做出概述,包括其定义、主要原则和国际人权法的发展情况等。

一、定义国际人权法是指规范国家政府和个人之间人权关系的法律规则。

具体来说,就是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约束下,国家对于人权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国家对个人行为的规范。

国际人权法包括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相关的人权。

二、主要原则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原则是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侵犯性。

普遍性是指人权是不分人种、民族、性别、宗教或国籍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人权。

不可分割性则是指各种人权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依存性,不能任意选择、削弱或优先保障某一种人权。

不可侵犯性则是指除了法定程序和极少数情况外,国家无权剥夺个人的人权。

三、国际人权法的发展情况国际人权法的历史从二战后开始,这是因为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权侵犯。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

第一代人权主要是政治和民事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财产权等。

这些权利的体现主要是行为自由。

第二代人权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健康、教育、工作、文化参与等。

这些权利的体现主要是实现自由。

第三代人权是团结、发展和环境权利,如和平、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等。

这些权利的体现主要是爱心和责任。

随着国际人权法的不断完善,各国关于人权的法律法规已日渐完善,但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歧视和人权侵犯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人权问题和国际人权法的进展。

结论国际人权法不仅是国家的一个止积极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

人权既是相关个体所必需的,也是我们共通的价值,因此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越来越完善的国际人权法。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5篇范例]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5篇范例]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一、国际法主体地位中个人的含义此个人特指不履行公共权力的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关于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争论历来是国际法中值得探讨且存有争议的重要话题。

争论方向一:个人能够平等地参加国际关系。

潘抱存教授主编的《国际法教程》中国际法主体的意为:所谓国际法主体就是那些能够直接承受国际权利与义务的国际法律参加者。

上述定义虽然使用国际法律参加者的字眼,但实际上仍然把它混同与国际政治关系参加者,对于两者的区分并不明确。

争论方向二:个人可以独立地参加国际关系。

王铁崖教授主编的《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是这样定义的: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且有独立国际求偿能力并有成为国际法主体可能性的实体。

有的学者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定义国际法主体。

叶叔良先生认为“国际法主体就是国际法律关系主体,也就是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包括诉讼之权)和负担义务和责任者。

”这种国际法主体概念与否认个人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从而成为国际法主体的理论与人为国际法上的客体的理论相联系。

他们认为“个人作为国际犯罪受到国际法惩处这一事实也只能说明他们是国际法惩处的对象,这恰巧说明他们是国际法的客体。

其实,不是个人属于国际法客体而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刑事法律构成国际立法法律关系的客体。

个人在具体的国际刑事法律关系中构成与国家不相对称的法律关系主体,个人又援引条约中明确的无条件的则不可使其成为补充立法规范的权利主张的依据,而在个人引用经转化的国内法规范注重主张权利时,它的源头仍在国际条约。

这一定义并不是以排除个人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可能性为先决条件。

按照前述定义,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不应被否认。

从国际法律关系来定义国际法主体方面来看,李浩培先生指出,国际法主体其行动直接由国际法加以规定,因而其权利义务由此发生的实体。

这一概念非常灵活,它绕开了传统的国际关系参加者的定式,直接以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判断何为国际法主体。

探讨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探讨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探讨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性人权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保护和促进人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伴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际人权法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具有法律约束力。

国际人权法通过一系列公约、条约和宣言等形式确立了各国保护人权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并明确规定了国家和个人对人权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联合国普遍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书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人权的普遍尊重和保护。

国际人权法不仅具有最基本的法律约束力,也确保了全球范围内人权事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其次,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具有指导性和示范作用。

国际人权法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准则,为各国制定国内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各国在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时通常会参照国际人权法的精神和原则,确保国内法律与国际人权法的一致性。

国际人权法的指导性和示范作用有助于各国之间实现法律的协调和统一,进而促进全球人权保护体系的建设。

此外,国际人权法还通过监督与追责机制切实促进了全球人权保护的落实。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设立了人权机构,负责对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追责那些侵犯人权的行为。

通过这些机制,国际人权法确保了各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问责制度,提高了人权保护的效力和可操作性。

这样一来,无论国家的规模大小,都能受到全球人权保护体系的监督和约束。

最后,国际人权法为全球人权保护搭建了重要的合作平台。

国际人权法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对话。

各国通过加入和遵守国际人权法,共同推进全球的人权保护事业。

国际人权法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解决人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律框架和交流平台。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全球人权,推动全球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人权法对全球人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通过法律约束力、指导性和示范作用、监督与追责机制以及合作平台等手段,推动各国共同致力于全球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

国际人权法与全球人权治理

国际人权法与全球人权治理

国际人权法与全球人权治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关于人权的讨论和关注越来越多。

国际人权法作为全球人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和促进人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与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全球人权治理的挑战和前景。

国际人权法是由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制定和实施的,旨在确保个人享有基本人权和自由的法律框架。

其核心原则包括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相互依存性。

普遍性指的是人权适用于所有人,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不可分割性指的是人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无法将其划分为重要与次要的人权。

相互依存性则强调了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之间的联系。

为了确保国际人权法的实施,联合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人权理事会和人权高级专员办事处。

这些机构负责监督全球人权状况,并对侵犯人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制止。

例如,人权理事会可以通过决议或特别程序对各国的人权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指导。

然而,全球人权治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国际人权法在各国的实施和遵守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国家在实践中未能有效保护人权,甚至存在系统性的人权侵犯行为。

这可能部分归因于国家主权原则的限制,使得国际社会难以干预国家内部事务。

其次,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给全球人权治理带来了挑战。

一些国家主张本土价值观对人权的界定权,与国际人权标准产生冲突。

此外,全球人权治理还需要面对贫困、冲突和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对人权的实现带来了阻碍。

在解决这些挑战方面,国际社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内立法和制度建设,确保国际人权法得到全面贯彻。

其次,促进全球人权治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做到相互尊重和共同进步。

国际社会还应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以促进人权的普遍实现。

此外,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权意识和法治观念,也是确保全球人权治理成功的重要途径。

展望未来,全球人权治理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存在重要的机遇。

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

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

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全球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民主治理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为了维护人类的基本尊严和权益,国际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形成了众多人权法律和机构,并不断推进人权保护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并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挑战。

一、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历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维护人权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言确立了普遍的人权标准,并成为后续国际人权法的基石。

之后,联合国成立了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人权理事会等机构,以推动全球人权保护的工作。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和协议,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

这些法律文件通过确立国家责任、规范国家行为,为全球人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二、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内容国际人权法主要包括个人权利与国家义务两个方面。

个人权利涵盖了言论自由、宗教信仰、平等权利、禁止酷刑等多个方面,旨在保障个体的尊严和自由。

而国家义务则规定了国家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要求其采取积极措施保障人权、禁止歧视等。

此外,国际人权法还强调了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互相依存性。

人权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无论种族、性别、国籍等都应享有相同的人权。

人权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整体保护才能真正实现人权的全面发展。

三、国际人权法的应用与挑战国际人权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在立法、司法和行政层面上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履行国际人权法律义务。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制定反歧视法、设立人权委员会等方式来确保人权的实施。

然而,国际人权法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特点,对人权的理解和实践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在推进全球人权保护的过程中,尊重各国的主权和民族特色。

其次,国际人权法缺乏明确的强制执行机制,对于那些违反人权法律的国家来说,很难受到有效的制裁和追责。

国际人权理论概念研究论文

国际人权理论概念研究论文

国际人权理论概念研究论文I. 介绍在当今世界上,人权问题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因为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人民所享有的权利程度不同,人权的保障也不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的人权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研究关于国际人权理论概念的研究,分析人权的含义、种类、保障和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机制的发展和作用。

II. 人权的含义和种类人权是指人类所固有的权利和自由,无论个人、集体还是政府都不得侵犯其权利和自由。

人权包括个人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环境权利等方面。

个人权利包括:1.生命权,2.言论自由,3.信仰自由,4.个人财产权等。

政治权利包括:1.选举权,2.组织权,3.汇报权,4.政治参与权等。

经济权利包括:1.就业权,2.教育权,3.医疗保障,4.社会福利等。

社会权利包括:1.文化权利,2.家庭权利,3.儿童权利,4.女性权利等。

文化权利包括:1.自由表达,2.教育权利,3.文化生活的自由,4.科学与技术等。

环境权利包括:1.空气和水质的保护,2.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3.信息公开权等。

III. 人权的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保障人权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国际社会也为此建立了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机制。

国际人权法指的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类基本权利的实现。

国际人权法包括《世界人权宣言》、《人权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

国际人权机制是通过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国内非政府组织等来实现人权保障。

经过国际人权机制的推动,各国政府会加强人权的保护,并促进人权国际标准的实现。

IV. 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机制的发展和作用自《联合国宪章》签署以来,联合国成立了大量机构来保护人权,最为重要的机构是有关人权的主要协定和宣言。

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全球人权保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

1.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法建立在《联合国宪章》之上,其主要协定和宣言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

法学视角下的国际人权法

法学视角下的国际人权法

法学视角下的国际人权法人权是指人类天生就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免受酷刑和不人道待遇等。

国际人权法是为了确保人权得到全球范围内的保护而制定的法律框架。

本文将从法学的角度探讨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性、目标和挑战。

首先,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全球范围内的人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一直是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国际人权法使得国家不再是唯一人权的制定者和保护者,为个体提供了更强力的法律保护。

它使得国际社会能够对侵犯人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裁,促使国家改善自己的人权状况。

通过国际人权法,全球范围内的人权保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其次,国际人权法的目标是确保人权的平等和普遍适用。

在过去,人权保护往往是以国家个体为中心的,忽视了不同个体之间的权利平等。

然而,随着对人权理念的深入研究,国际人权法通过强调人权的无差别性和平等性,建立了一个包容性的人权保护体系。

这也促使国家在法律和行政上采取措施来消除歧视,并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然而,国际人权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人权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仍然存在争议。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和传统背景不同,人权保护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这使得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国际人权法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

同时,国际人权法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也是一个问题。

尽管有一些国际人权组织可以监督和调查侵犯人权的行为,但他们没有权利对国家实施强制执行。

这就需要各国通过立法和法律制度来贯彻国际人权标准。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国际人权法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

首先,国家应该加强立法和执行机制,确保国际人权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其次,国际社会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权问题。

人权问题往往是跨国界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此外,国际人权法还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球公众对人权的认识和意识。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人权意识的普及和普遍适用。

总之,国际人权法在法学视角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大学二年级国际人权法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体系

大学二年级国际人权法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体系

大学二年级国际人权法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和人权的保护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

国际人权法是指通过国际协定、国际惯例等方式确立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以保护和促进人权为目的。

在国际人权法的体系中,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二年级国际人权法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体系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性。

一、国际人权法的定义和发展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保护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联合国成立后的大规模人权侵犯事件,例如二战期间的大屠杀和集中营,这些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形成了共识,需要确立一套全球性的人权保护机制。

国际人权法主要通过国际公约、宣言和决议等形式来确立法律规范,以便各国政府能够遵守和实施。

二、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体系的关系人权保护与国际法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际法律体系为人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框架,而人权保护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国际法律体系为人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框架。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公约和协定,确立了一系列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例如,联合国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等文件明确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平等权。

这些国际法律文件为各国政府制定国内法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其次,人权保护促进了国际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积极参与和推动人权保护的进程。

例如,国际刑事法院是为了解决战争罪、种族灭绝等严重人权侵犯事件而设立的,它成为国际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人权保护提供了法律机制和实施工具。

三、国际人权法人权保护的重要性国际人权法的人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人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建设和谐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国际人权法通过确立基本的人权原则和标准,为各国政府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机制

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机制

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机制人权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国际人权法与人权保护机制的建立旨在保障全球范围内的人权。

本文将探讨国际中的国际人权法体系以及相关的人权保护机制。

一、国际人权法体系国际人权法体系是由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机构组成的,以确保各国尊重和保护人权。

核心文件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等,这些文件明确了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权利等。

国际人权法的实施依赖于国家间的合作和承诺,各国通过签署和批准相关公约和协议来履行其国际人权承诺。

国际人权法还广泛涉及国家行为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各国履行其人权义务。

二、国际人权保护机制为了贯彻国际人权法的原则和规定,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人权保护机制。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机构和机制:1.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为最重要的人权保护机构之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由47个成员国组成的机构。

该理事会负责监督全球人权状况,并针对侵犯人权的情况进行调查。

它还制定并推动各种人权保护措施。

2.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刑事法庭,专门负责处理战争罪、种族灭绝等最严重的罪行。

它的设立旨在确保对罪犯的惩罚,以维护并推动人权。

3.非政府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在国际人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常常通过调查、宣传、教育和施压等方式,推动人权保护的进程,并提供对受害者的援助。

三、国际人权法与国际关系国际人权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明确和确保人权规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和推广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支持。

各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也受到国际人权法的约束与监督。

对于违反人权原则的国家,国际社会会采取各种措施,如制裁、制止军售等,以推动其改善人权状况。

然而,国际人权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这导致了对于人权的理解和应用上的差异。

国际人权法保障人类尊严的法律保护

国际人权法保障人类尊严的法律保护

国际人权法保障人类尊严的法律保护人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平等权等诸多方面。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人权法,旨在确保人类尊严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

本文将从人权的概念和国际人权法的作用等角度展开讨论,阐述国际人权法如何保障人类的尊严。

第一部分:人权的概念人权是指人类由于其作为人而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

人权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尊严,即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公正和尊重。

尊严是指人类在道德和伦理上的价值,是人类自由和自主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人权的保护,无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国籍如何。

人权的保护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而国际人权法正是对此进行规范和保护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国际人权法的作用国际人权法是为了保障人类尊严而制定的全球性法律框架。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约束:国际人权法具有法律约束力,各国需要履行其所承诺的人权义务,并对违反人权的行为进行追究。

这些法律约束为人权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

2. 促进国际合作:国际人权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加强了共同维护人权的意识和行动。

国际社会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3. 提供司法保障:国际人权法确保了个人对侵犯人权行为的司法救济。

个人可以寻求国内法院和国际人权机构的帮助,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获得公正的审判。

4. 促进法治建设:国际人权法的实施需要各国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加强执法能力和司法独立。

这有助于加强国家治理,保障人权的全面实现。

第三部分: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内容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人权公约、国际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法庭的判例等。

这些法律文件规定了各项人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措施,并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国际人权公约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之一,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

国际人权法保护跨国界保护人权的法律机制研究与实践

国际人权法保护跨国界保护人权的法律机制研究与实践

国际人权法保护跨国界保护人权的法律机制研究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国活动的增加,保护人权的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际人权法作为一种法律机制,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和推进人权的普遍性、不可侵犯性和不可分割性。

本文将就国际人权法在跨国界保护人权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国际人权法简介作为国际法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国际人权法是指通过国际公约、宪章、决议等国际法律文书所确立的,保护与促进人权的法律机制。

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权的普遍性、不可侵犯性、不可分割性和平等性。

这些原则为保护人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也为跨国界保护人权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手段。

二、跨国界保护人权的需求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国界保护人权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进行跨国活动时,人们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权问题。

例如,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工人权益、环境保护等人权问题。

此外,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在跨越国界时也面临着人权风险。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的差异,跨国界保护人权依然存在一些挑战。

三、国际人权法的保护机制与措施为了应对跨国界保护人权的需求,国际人权法提供了一系列保护机制与措施。

首先,国际人权法确立了一系列的国际人权标准,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

这些标准为全球各国制定人权法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次,国际人权法建立了国际人权监督机制,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特别人权报告员等。

这些机制通过监督、调查、审查国家人权状况,推动国家履行其人权义务。

此外,国际法院和国际调解机构也可以作为国际人权法的补充机制,解决跨国界人权争议。

四、国际人权法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在国际人权法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人权案例。

例如,欧洲人权法院在判决法案中,要求成员国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此外,亚非国家也在跨国界人权保护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如南非宪法中规定了许多与人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

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

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

国际人权法概述论文国际人权法,国内教科书通常称之为人权的国际保护,即处理保护受国际保证的个人和团体的权利不受政府侵犯以及处理促进这些权利发展的法律。

主要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自决权,防止歧视,惩治危害人类罪行,保护被拘禁人、难民、无国籍人、外国人,妇女及儿童权利等[1].人权观念源于17、18世纪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洛克、卢梭等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

最早提出人权概念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通过的《人民和公民权利宣言》,美国独立革命通过的《独立宣言》标志着人权从思想观念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但此后,人权只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如保护少数人、禁止奴隶制度、国际劳工保护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法[2].人权扩展到国际领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二战的产物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联合国。

1945年6月26日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的序言“重申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无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信念…”。

《联合国宪章》第1章第3条规定“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第55条规定,联合国应促进“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守”,第56条规定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即“各会员国承允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本组织合作”。

因此,以《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意议定书》等三大人权宪章为基石的国际人权法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

在当今世界,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中争论和斗争的焦点问题之一,国际人权法也同样成为法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但是要想在浩如烟海而又杂乱无章的信息海洋中准确、迅速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非易事。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及适用研究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及适用研究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及适用研究1.引言人权是指人类享有的基本权利,任何主体都不得侵犯或剥夺。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对于人权的关注和认识逐渐加深,国家对于保护人权的法律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联合国成立以来,人权逐渐被提升至国际法领域,国际人权法得以发展和适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及适用研究。

2.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2.1 历史背景国际人权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当时的宣言并不具有国际法律效力,但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对后来的国际人权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着特别是人道主义和人权方面的问题。

为此,联合国成立以后,人权逐渐被提升至国际法领域。

2.2 国际人权法的主要法律文书目前,国际人权法的主要法律文书包括《联合国宪章》、《万国人权宣言》、《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

万国人权宣言作为国际人权法的基础性文件,涵盖了人的基本权利,如自由、平等、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教育权利以及保障生活所需要的物资等。

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分别于1966年通过,同年生效。

两个公约内容涵盖了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同时对这些权利的保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3 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的尊严、平等、非歧视、自由、公正、包容、参与等。

这些原则是国际人权法发展的基石,也是保护人权的基本保障。

3. 国际人权法的适用研究3.1 国际人权法的适用主体国际人权法的适用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国家、公民、非政府组织等。

其中,国家是最主要的适用主体。

在国际法中,国家的责任不可忽视。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国家对于本国公民的人权保障是一项重要的职责。

3.2 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范围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人权法时效、人权法的适用地点、人权法的适用对象、人权法的适用内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人权法论文中国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学生姓名:学号:论中国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摘要:人权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热议的话题。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在我国,人权事业刚刚起步,党和人民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11年9月8日,中国发表了首部人权蓝皮书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使我们在保障人权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人权保障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它指引着法治建设的发展趋向,同时,法治建设又为人权保障创造条件并提供保证。

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权的法治建设十分必要。

关键词:人权人权发展人权与法治引言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人权的主要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类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符合人的尊严、本性的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

自由、平等是为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服务的。

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因此,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

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人权问题。

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基于其本质应该享有的权利也就必然涉及一切社会领域。

人权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全面、有机的权利体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

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

按享受权利的主体分,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

按照权利的内容分,人权包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大类。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中一个非常深刻、敏感而又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使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崇高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享有充分的人权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另一方面,一些明显有悖公民权利的事件也是不断被曝光。

中国人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权现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广大人民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毫无人权可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进步,,中国人权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运动,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建立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建国后,新中国立即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其攫取的各种特权,同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中国的企图。

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成功地挫败了国际敌对势力的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实现和捍卫了真正完全的国家独立,为人权的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

建立和健全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实行土地改革和其它民主改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发展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关系。

中国政府反对民族主义特别是大汉族主义,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1950年颁布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彻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的婚姻制度,有力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巨大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中国已经对人权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观点:1、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2、人权应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不是少数人的特权3、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是各类权利的有机统一4、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5、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6、人权的实现离不开稳定、发展与政治7、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8、对话与合作是促进人权事业的正确途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参加27项国际人权条约,在人权保障方面共制定近160多个法律法规,特殊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完善。

人权建设取得历史性发展。

但是,短短六十几年的建设,我国在人权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黑监狱、食品安全、高物价高房价、强拆、城管打人、智障包身工、基层选举怪现状、国家公职人员渎职侵权等等,这些敏感词都在揭露我国人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

国家做出的各种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和决策有没有真正地在基层得以落实?如何去考核才能取得真正的督促作用?信访制度如何才能真正运作发挥作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有的执法人员仍用传统的法律观来看待法律:法是管老百姓的,不是约束权力机关和管理者的,依法治国被认为是依法治民;一些地方和部门把立法当成显示权力和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偏离了法律保护人民权利这一价值取向;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权大于法、情大于法、钱大于法、以罚代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人权原则不能得到充分实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在现实中不能得到认真落实。

1999年12月,山西青年农民李绿松因上访反映村小学建筑中的经济问题等情况,竟然被公安机关抓到看守所严刑拷打,并被惨无人道地割掉了舌头。

2002年10月11日,河南省唐河县法院就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将反映该县上屯镇张清寨村财务不清、村民选举等问题的上访代表岳春栓、张明才、谢志法等5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至五年。

2009,“开胸验肺”事件当中国以世界工厂为自豪时,中国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是否心意真诚地开门迎接劳动者?“钓鱼执法”、城管暴力执法,各地猖獗的拆迁大队等等……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已经在人权保障方面共制定近160多个法律法规,但是是否真的做到了有法可依这一前提,但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人权方面真得得到贯彻了吗?二、法治与人权关系保护人权和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权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治建设强调维护社会秩序,给人们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人权保障更加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价值,强调精神自由、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

这样有可能形成自由与秩序的矛盾。

表面上看似是冲突的,但是法治和人权是对立统一的。

人权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标,。

权利是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根据,人权作为一个权利体系,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这对创设和发展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人权作为一种“应然”的道德权利,可以为法律权利和相应的法律原则、制度提供道德基础,从而解决法的道德性问题,并在某种程度上补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同时,法治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也是人权得以保护和尊重的重要标志。

离开了人权,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再好的人权理念也不能实现。

没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权。

在国际上,人权也必须通过公正的国际法律秩序来保护和促进。

正因为如此,《世界人权宣言》将法治确立为一项重要原则。

这些道理凝结着人类发展的深刻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第一,尊重和保护人权,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权只有通过法律的确认,才能从应然权利转变成法定权利,才能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法治要求法律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人权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原则;法律制度必须是充分和完备的体系,不仅要有根本大法——宪法,而且要有各种具体法律和制度;法律必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任何机构都要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则,法治面前无特权。

第二,有效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是保障人权实现的关键。

公共权力是与公民生活联系最普遍和最紧密的国家权力,直接关系到公民权利的实现、保障和发展。

因此有效的制约行政权力,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

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要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形成法律支配权力的运行秩序。

社会主义法治强调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按照法律治理国家,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人民是权利的主体,也是法治的主体。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是要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的不可侵犯性和充分实现。

因此,用法律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实际上就是用人民的权利去限制公共权力。

人权是公共权力的目的和界限。

对于政府,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之,越权无效,放弃职权,也是失职;对于个人,法无禁止皆可为之,“法不禁止即自由”。

三、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权目前我国人权的法律保障还不完善。

权利除了受到权力和义务的侵犯之外,还受到制度不健全、金钱作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要想更好地保障人权,进一步解决我国现存的人权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加强法治建设。

首先,立法方面,我国须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人权法,以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全面保护公民人权。

这个“金字塔”的最高点就是已经写入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其次就是这部人权法——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这部法律的出台;下一层是中国现存的各种保护不同群体人权的法律,比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护法》等。

“金字塔”的最底层则是各种保障公民权利的部门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

人权立法时应做到尽量详细,明确各项权利,使人民参与其中,继续坚持民主立法,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

通过什么途径立法不是单纯的立法技术问题,而是体现法律本质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法律遵守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法律所体现的内容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

我国的人权立法坚持走民主之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以人民为立法主体,以人民的实践为立法源泉,以保障最大多数的人的最大利益为宗旨。

所以,让人民参与立法过程就是明确立法要依靠人民,要体现民主,而不是靠少数人或少数利益群体闭门造车。

否则,人权立法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人权立法就会演化成特权立法,维护保障的是特权而不是大众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国人权立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立法,就能做到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就能形成比较切合实际的,能为各个方面所接受的并在实践中行得通的保障人权的法律规定。

同时,我国的人权立法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人权立法应把注重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教训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