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考核知识点:1. 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
2.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3.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二)考核要求:1、识记:竞技体育的含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的概念。
2、领会: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3、简单应用: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
领会: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制胜要素,以更有效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体系;明确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2.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和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领会: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工作体系、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
3、简单应用:分析教练员、运动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训练目标。
简单应用:结合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三章运动员选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员选材的任务;懂得运动员竞技能力遗传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在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员选材概述 2. 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1. 识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与要求、遗传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2、领会: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发育程度鉴别的方法;不同发育类型的特征、运动员选材实施的五个步骤。
3、简单应用:运用运动员选材生物学基础的知识对自己所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和发育类型的鉴别。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
2.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 ;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4.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运动训练手段体系;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运动训练手段的应。
5.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6.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技术训练常用方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7.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8.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智能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与基本内容;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和四个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与负荷的安排;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区间链接;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个链接区的训练安排。
运动训练学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5.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含义和作用;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6.体能训练的意义、基本要求,身体形态的概念、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各项基本素质的概念及其训练。
7.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和基本要求,运动技术的评价。
8.竞技战术的定义和构成,战术的分类,影响竞技战术和战术能力的因素,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战术方案的制定。
9.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念和作用,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和常用方法,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运动职能的概念、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
10.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11.年度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安排特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的安排和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的训练安排。
12.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13.运动队管理的科学基础、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运动队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
参考书:《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及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要求:《运动训练学》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学科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
考试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及基本特点;掌握项群理论建立的科学意义及特征;掌握运动成绩定义及其决定因素、竞技结构模型及状态诊断的重要意义;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及训练方法与手段,并能将其运用到运动员体、技、战、智等竞技能力的训练中;掌握运动员各个阶段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组织。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2.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及其决定因素2.竞技能力释义3.竞技能力结构模型4.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5.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2.动机激励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4.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5.周期安排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6.适宜负荷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7.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8.直观教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9.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3.八种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4.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及基本要求2.身体形态释义;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训练方法及要求3.力量素质释义(重点)4.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重难点)5.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及基本要求(重点)6.速度素质释义;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及基本要求7.耐力素质释义8.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重难点)9.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及基本要求(重点)10.柔韧素质定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及基本要求11.灵敏素质释义;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4.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5.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及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及构成2.战术的分类3.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4.战术方案的制定5.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定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及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2.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3.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3.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2.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1.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2.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3.教练员与运动员三、考试方法和考试题型1.考试方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最新南京师范大学346体育综合(有修改)考研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本篇参考书目2000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章体育课程与教学一、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二、体育课程的实施(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二)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三)体育教学内容(四)体育教学方法(五)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六)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七)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八)体育学习评价第三章课外体育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二)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三)俱乐部活动(四)小团体活动(五)个人锻炼活动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一)学校运动队(二)基层训练点(三)体育特长班(四)体育俱乐部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一)运动队的组建(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四、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五、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第四章体育教师一、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性格(二)专业知识(三)专业能力二、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二)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三、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一)体育教师的工作(二)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本篇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一)直接来源(二)间接来源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一)糖代谢:人体内的糖储备、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二)脂肪代谢:脂肪的分解供能、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对人体的意义三、肌肉运动的能量供应(一)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概念、特征、意义(二)能量统一体理论:概念、以运动时间为标准划分的能量统一体表现形式及对应的运动项目第二章肌肉收缩一、肌肉收缩的原理(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二)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一)向心收缩(二)等长收缩(三)离心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与速度的关系(二)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一)形态特征(二)生理特征(三)代谢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觉的形成(二)位觉: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位觉的产生机制、前庭反应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肌梭、腱梭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牵张反射(二)状态反射第四章激素与运动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一)激素的概念(二)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一)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二)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三)生长激素(四)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第五章血液一、血液概述(一)血液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二)氧运输功能、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三)保护和防御功能第六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运动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三)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呼吸(一)憋气(二)过度通气第七章血液循环一、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四)收缩性二、心动周期(一)心动周期和心率(二)心脏泵血过程(三)心泵功能的评价(四)心泵功能的调节三、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一)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五、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二)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第八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一、健康与体适能(一)健康概念(二)体适能概念及组成(三)有氧适能的定义、生理基础及评价(四)肌适能的组成、测定二、运动处方(一)运动处方概念(二)运动处方的分类(三)运动处方的要素(四)运动处方制定程序与原则三、体适能的训练(一)提高有氧适能的运动处方(二)提高肌适能的运动处方第九章肥胖与体重控制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一)肥胖定义(二)肥胖分类(三)肥胖的诊断指标与方法二、运动与身体成分的控制(一)热能平衡理论(二)减肥运动处方第十章肌肉力量一、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一)肌肉力量分类(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二、肌肉力量的训练(一)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二)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三)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的若干因素第十一章有氧运动能力一、相关的几个概念(一)需氧量(二)吸氧量(三)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二)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十一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概念、产生机制、表现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生理机制、如何做准备活动(三)进入工作状态:概念、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四)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五)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一)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二)机体对长期运动负荷的适应(三)运动负荷阈第十二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一、运动性疲劳(一)概念(二)产生机制(三)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二、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环境与运动一、冷热环境与运动(一)体温调节(二)冷、热环境的适应二、水环境与运动对水环境的适应三、高原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高原训练第十四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一)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二)氧运输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2005。
00497 运动训练学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湖南大学2017年硕士《运动训练学》入学考试大纲
湖南大学2017年硕士《运动训练学》入学考试大纲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
2.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4.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运动训练手段体系;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运动训练手段的应。
5.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6.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技术训练常用方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7.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8.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智能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与基本内容;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和四个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与负荷的安排;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区间链接;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个链接区的训练安排。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46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是发轫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是体育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
运动训练学理论考试是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熟悉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以及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控制和训练计划的安排,进而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能力。
Ⅱ.考查目标运动训练学理论考试涵盖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辨证协同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员行为,运动队伍的管理等课程内容。
要求考生: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课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项训练实践。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释义、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及构成要素约12%运动训练学的辨证协同原则约1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约18%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约18%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约18%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约10%教练员职责与教练员行为约6%运动队伍的管理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约30分简单题约60分论述题约60分Ⅳ.考查内容一、运动训练学导言(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运动训练概论运动训练释义。
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
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产生的基本过程:健身审美、军事、各种社会功能、宗教、生存1、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A、运动训练B、竞技体育管理C、运动竞赛D、运动选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一)竞争性:1、高度发展的体能;2、高度发展的技能;3、灵敏的心智反应(二)规范性(三)公平性(四)集群性(五)公开性(六)观赏性、娱乐性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一)运动训练定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1、本源性学科2、综合性学科3、实践性学科四、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学2、项群训练学3、专项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别的基本依据。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四)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免费下载】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 (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木桶理论: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和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5.体能:是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6.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7.技术规格:又称技术规格。
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
8.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9.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0.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1.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2.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全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单独统一招生考试大纲
全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统一招生考试大纲英语Ⅰ、考试性质全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面向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英语科考试是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的。
Ⅱ、考试能力要求考生应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知识,读音基本正确;初步掌握英语的基础词汇;能基本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结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Ⅲ、考试内容与范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为了有利于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参照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结合运动员实际,制订本学科考试内容。
一、语音掌握下列语音规则,读音基本正确。
1.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闭间节和R音节的读音;2.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3、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4、常见字母组合的读音;二、词汇掌握约1200个基础英语单词和相应的常用词组。
三、语法掌握下列基本语法规则、并能用于解决英语语言知识应用中涉及的语法问题。
(一)词法1、名词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名词的复数形式;名词的所有格;名词在句中的作用。
2、冠词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定冠词的基本用法;不加冠词的基本规则;冠词的习惯用法。
3、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及其用法4、数词基数词及其用法;序数词的构成及其用法;分数词的构成;小数的用法。
5、形容词与副词形容词与副词比较等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6介词常用介词及其词义;介词与某些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因定搭配;介词短语及其用法7、动词(1)动词的分类: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2)动词的基本形式;动词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不规则动词的形(3)动词主要时态的构成及其用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冲刺大纲
运动训练学复习冲刺大纲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a: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b: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c: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d: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e: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f: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自身的特点:(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否则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3)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
(4)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
(5)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技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P71)(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9、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范围,可以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10、.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引论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制定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三、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五、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教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生理学、训练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联系学术研究和教改动态,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50分运动训练学15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挑选题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综合应用题7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第1 页/共8 页综合应用题110分三、考查范围(一)第一部分运动生理学绪论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意,控制生命活动基本表现以及生理功能的反应和适应及其调节。
第一篇肌肉的活动第一章肌肉的欢喜与收缩了解肌细胞的结构及肌肉的电现象。
控制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工作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控制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二篇氧运输系统第三章呼吸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过程,控制肺通量,肺换气的原理。
了解呼吸逻辑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控制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调节。
第四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控制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五章血液循化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控制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评价主意。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控制动脉血压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的调节以及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C662-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满分及考试时间1、满分100分2、考试时间: 12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填空题、选择题、名词题、问答题等三、主要参考书《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四、考查内容绪论[重点] :训练学的特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重点] 竞技体育的特征、运动训练的特点。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及基本特点三、了解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了解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二、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了解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和内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重点] 竞技体育分类与项群理论的构成、技能、体能主导类项目项群理论训练的特征概述。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教立及科学意义二、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构成体系三、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理解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二、理解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三、理解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四、理解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五、理解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六、理解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七、理解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八、理解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重点]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及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掌握运动成绩的定义、特点二、掌握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构成因素一、理解竞技能力。
二、掌握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理解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意义。
二、掌握其使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运动训练原则[重点] 竞技需要、周期安排、区别对待原则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释义二、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了解动机激励原则的释义二、理解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了解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理解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了解系统训练原则的释义二、理解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一、了解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二、理解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了解适宜负荷原则的释义二、理解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了解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理解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三、掌握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一、了解直观教练原则的释义二、理解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直观教练原则一、了解直观教练原则的释义二、理解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理解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重点] 重复、间歇、持续。
00497 运动训练学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考核知识点:1. 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
2.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3.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二)考核要求:1、识记:竞技体育的含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的概念。
2、领会: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3、简单应用: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
领会: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制胜要素,以更有效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体系;明确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2.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和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领会: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工作体系、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
3、简单应用:分析教练员、运动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训练目标。
简单应用:结合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三章运动员选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员选材的任务;懂得运动员竞技能力遗传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在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员选材概述 2. 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1. 识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与要求、遗传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2、领会: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发育程度鉴别的方法;不同发育类型的特征、运动员选材实施的五个步骤。
3、简单应用:运用运动员选材生物学基础的知识对自己所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和发育类型的鉴别。
4、综合应用:运用所学知识实施运动员选材工作。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二)考核知识点: 1.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2.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3.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4.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5.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三)考核要求 1.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1)识记:运动训练原则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概念。
(1)领会: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
(2)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在训练时中熟练运用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1)识记: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2)领会: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3)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在训练时中熟练运用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1)识记: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
(2)领会: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3)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在训练时中熟练运用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1)识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
(2)领会: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3)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在训练时中熟练运用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5.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1)识记: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2)领会: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3)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在训练时中熟练运用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与基本内容;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能够针对被训练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训练方法;能理解这些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以便在今后实际训练中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2. 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3. 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三)考核要求1.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1)识记: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念。
(2)领会: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
2. 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1)识记: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的概念。
(2)领会: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方法和整体方法的区别。
(3)简单应用:根据专项训练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运动训练方法。
(2)综合应用:根据你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设计某一专项训练课中所需要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3. 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1)领会:运动训练手段体系的内涵。
2)简单应用:应用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设计发展体能和技能的相关练习。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以及各项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与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2.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3.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4.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5.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三)考核要求:1.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1)识记:运动员体能的含义。
(2)领会:体能训练的意义。
(3)简单应用: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2.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1)识记:身体形态的含义。
(2)领会: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3)简单应用: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3.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识记:力量素质、力量耐力、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含义。
(2)领会:肌纤维横截面积训练、肌纤维协调能力训练、爆发力训练以及力量耐力训练的负荷特征。
(3)简单应用: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制定发展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案。
4.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识记:速度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概念。
(2)领会:速度素质的影响因素;速度素质的重要意义。
(3)简单应用:速度素质训练的方法与要点;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5.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识记:耐力素质的含义。
(2)领会: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耐力素质的分类;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3)简单应用: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应用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制定发展有氧、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案。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掌握现代运动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理解并熟悉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并能结合训练实践加以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 1.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2.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3.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考核要求:1.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1)识记:运动技术、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的含义。
(2)领会: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运动技术的基本原理;运动技术评价的基本标准。
(3)简单应用:决定运动员技术能力的主体与客体因素。
2.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1)识记: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的含义。
(2)简单应用: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3.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识记:特长技术、技术风格、运动技术的持续创新含义。
(2)综合应用: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竞技战术的构成和分类以及竞技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掌握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着重理解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并结合训练实践加以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1.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2. 战术训练方法。
3. 战术方案的制定。
4.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考核要求:1.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1)识记:竞技战术的含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阵形战术、心理战术的含义。
(2)领会:竞技战术的构成和分类;影响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因素。
2. 战术训练方法(1)识记: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加难与减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象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的含义。
(2)领会:模拟训练法的结构、一般程序和要求。
3. 战术方案的制定(1)领会: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2)简单应用: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4.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识记:制胜规律的含义。
(2)简单应用: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对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作用;懂得心理和智能训练的方法及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在运动训练中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