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3、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答:从不同的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4、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群体性;(5)公开性;(6)观赏性。
5、试述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要点: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2)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3)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4)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5)身体训练;(6)技、战术训练;(7)心理、智能训练;(8)训练过程的计划与控制;(9)运动员选材;(10)负荷和恢复(11)项群训练理论等。
6、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7、表现难美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中的表现难度和优美程度度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体操、技巧、蹦床、跳水、花样滑水、花样游泳、自由式滑雪、冰上舞蹈和武术套路等项目。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 2运动训练3项群专项训练理论 4项群训练理论5运动成绩6竞技水平 7竞技能力8运动能力 9训练水平10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和补偿效应11训练规律 12训练原则13竞技需要原则 14动机激励原则15有效控制原则 16系统训练原则17周期安排原则 18适宜负荷原则19区别对待原则 20直观教练原则21适时恢复原则22运动训练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24模式训练法 25程序训练法26分解训练法 27完整训练法28重复训练法 29间歇训练法 30持续训练法31变换训练法 32循环训练法33比赛 34比赛训练法35体能36运动素质37力量素质38最大力量 39相对力量 40快速力量 41爆发力42耐力素质43有氧耐力 44无氧耐力45柔韧素质 46灵敏素质47竞技战术48战术意识 49战术分类50多年训练计划 51区间多年训练计划52训练课的结构53训练效应补充:1运动员选材 2运动竞赛 3速度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4运动技术 5技术风格 6制胜规律 7运动智能 8一个训练大周期 9训练性比赛第一章1、竞技体育的概念2、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哪些因素?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5、运动训练的概念?6、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7、训练学,项群,专项训练理论的概念第二章1、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2、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3、项群训练的理论意义?4、第二节各项群特点?第三章1、运动成绩的概念?2、竞技水平的概念?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4、竞技能力的概念?5、运动能力的概念?6、训练水平的概念?7、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的基本含义是什么?8、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9、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1、训练规律,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动机激励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有效控制原则。
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系统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22、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项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3、竞技能力:运动员参赛能力。
24、协调能力:
32、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3、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客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34、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值。
35、速度力量: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20、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实施、检查评定、实现目标)六个环节。
21.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往往很难单纯地发展某一个运动素质。( — )
22.优秀运动员在赛前的负荷安排过程中,往往采用连续的人负荷训练课,以便让运动员的机体产生更大的超量恢复。( — )
23.运动竞赛实际上就是为了再现运动员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 + )
24.技能类的集体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其中有很大成份是在技、战术的训练十实现的。( + )
17、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训练过程中,常指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 )
18、训练诊断主要体现在大周期训练的开始或结束。( — )
19.若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有氧能力的大负荷课,课后无氧能
力的恢复可忽略不计。( — )
20.在对抗性项口中,全年安排双周期的训练,往往第一大周期的过渡期与第二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的划分,没有明显的界线。( — )
17、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方法途径。
运动训练学复习内容
运动训练学复习内容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必修课程。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永无止境得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环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方法: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方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法进行训练的方法。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重点
1.竞技体育的构成:①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②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同时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③运动竞赛: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④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①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了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竞争性是竞技体育日益发展的杠杆,它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竞技运动更具吸引力。
②集群性:竞技体育活动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
③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但高度的技艺又是建立在对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之上的。
④公平性: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
如果没有公平性竞争,竞技运动比赛就无法正常进行。
⑤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的社会活动更加明显的公开性和外向性特点。
⑥观赏性:竟技体育本来就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现代竟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⑦功利性:竞技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功利价值。
3.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⑤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的综合实力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⑦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运动训练学 【重点】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其项群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主导类:难美性技心能主导类:准确性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类、同场对抗类、格斗对抗类、轮换攻防对抗类【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科学依据: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科学依据: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障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科学依据: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科学依据: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1.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各项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训练学总 复 习
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2、适宜的运动负荷原则3、超量恢复原理:4、体能:5、训练原则:6、多年训练计划:7、运动训练方法:8、训练的大周期:9、力量素质:10、竞技能力:11、竞技水平:12、运动训练:13、运动训练手段:14、重复训练法:15、间歇训练法:16、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7、变换训练法:18、比赛训练法:19、法特莱克训练法:20、速度素质:21、最大力量:22、快速力量:23、爆发力:24、分解训练法,25、完整训练法:26、循环训练法:二、填空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2、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
3、最终目的:。
4、竞技体育的基本构件:、、、,主要的是;5、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
其中体能包括、、三个方面。
6、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诊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7、分解训练法主要有:、、、、。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9、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10、动力特征:、、3要素。
11、动作构成:、、、、、、7要素。
12、动作过程:、、3阶段。
13、比赛训练法包括有:训练法、比赛法、比赛法、比赛训练法14、法特莱克训练法在身体训练中的运用目的是:以发展系统为主,适当发展与系统混合供能能力。
15、完整训练法在技战术训练运用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或的完整结构和的内在联系。
16、顺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及作用:便于建立和的完整概念,形成良好的和。
17、逆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与作用: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的技术或战术的训练,如、、等动作。
18、负荷变换训练法有4种搭配方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
19、构成体能的3因素是:、、。
20.负荷量:可通过、、、等反应出来。
负荷强度:可通过、、、表现出来。
21.重复训练法的类型:、、重复训练方法。
22.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6.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7.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8.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9.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0.技术风格: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11.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2. 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体育学是研究人类运动行为与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体育科学、运动训练学等。
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和掌握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本文将回顾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运动训练学是指运动员在各个训练阶段,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竞技技能和竞技成绩的科学体系。
2. 运动训练学的分类:运动训练学可以分为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四个方面。
3. 运动训练学的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逐渐逼近原理、阶段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等。
二、运动训练学的核心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目标与要求: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的训练阶段,运动训练的目标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主要包括提高运动员技能水平、提高竞技成绩、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等。
2. 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
每一项内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3. 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整体法、分解法、整体分解法、系统法等。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
4. 运动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手段包括多种多样的器械、设备和辅助材料。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运动训练手段对于训练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训练学的具体应用1. 运动员的生理适应与训练: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促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适应,提高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
2. 运动员的技术与技能训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对其竞技成绩至关重要。
运动训练学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 运动员的心理调控与训练:心理因素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提高竞技状态。
4. 运动队的管理与领导:了解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对于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非常重要。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摘要:一、引言二、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运动训练2.近现代运动训练三、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1.运动生理学2.运动心理学3.运动生物力学4.运动营养学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个体差异原则2.系统训练原则3.周期训练原则4.适宜负荷原则五、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1.基本训练方法2.专项训练方法3.训练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六、运动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1.意志品质的培养2.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3.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七、运动训练与运动损伤1.运动损伤的预防2.运动损伤的康复3.运动损伤对训练的影响八、运动训练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奥运会金牌背后的运动训练2.职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九、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科技助力运动训练2.跨学科研究与应用3.培养高素质运动训练人才正文: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和保持的科学。
本文将概括性地介绍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训练原则、方法与手段、心理素质培养、运动损伤、实际应用案例及发展趋势与挑战。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当时的运动员主要依靠自身经验和直观感觉进行训练。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训练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领域。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营养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为运动训练提供生理学依据;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各部位的力学特点,为运动技术改进提供理论支持;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与营养的关系,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膳食和营养补充。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差异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训练原则和适宜负荷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地制定训练计划;系统训练原则要求全面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周期训练原则则提倡分阶段进行训练;适宜负荷原则要求在训练中保持适当的负荷,避免过度训练。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doc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妃竞技体育的重要纟II成部分,足为提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竞技体竹是体竹的熏要组成部分,是以体竹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缋,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裾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S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周期性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拟则运动训练方法:足运动训练活动屮,提品竞技运动水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屮,以提W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刈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AI时的1川歇时1川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S 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负荷量: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fi,足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而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側。
训练密度:指单位时间内运动员承受刺激的频率。
训练效來:指4:训练课后恢复期中所产生的身体机能与消耗物质的超苗:补偿现象。
竞技状态:在屮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卜‘,体力、技术、夂体素质、心理能力方而达到较高水平,并.R.平衡、协调、稳定,冇机活动达到完善程度,在比赛中表现出优异成绩。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陈作竞技水平。
模:成训结法:是一种按具有M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祚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孕控制的方法。
状态诊断:生物适应:基础知识:※竞技体育包含的有机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基木特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2020年8月整理).pdf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学复习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3、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答:从不同的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4、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群体性;(5)公开性;(6)观赏性。
5、试述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要点: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2)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3)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4)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5)身体训练;(6)技、战术训练;(7)心理、智能训练;(8)训练过程的计划与控制;(9)运动员选材;(10)负荷和恢复(11)项群训练理论等。
6、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7、表现难美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中的表现难度和优美程度度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体操、技巧、蹦床、跳水、花样滑水、花样游泳、自由式滑雪、冰上舞蹈和武术套路等项目。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成绩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测定。
4、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经济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依靠训练信息指标把我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和部分。
9、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10、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2、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教程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设施变换,以提高运行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4、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一次王城没站点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5、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第二章: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学重点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多元的。
一是生物学因素,即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二是心理学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全面的认识到竞技体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6.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5个板块。
运动训练内容对应练什么、运动训练负荷对应练多少、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对应怎么练。
8.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9.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10.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11.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体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变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
12.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成绩诊断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0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0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0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0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0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0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0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0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①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0.建立目标训练的作用: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1.起始状态诊断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诊断)一个完整训练目标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指标)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竞技能力(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特征模型)训练负荷(训练负荷量度:①负荷的量:次、时、距、重②负荷的强度:速、重、密、难)12.训练原则:1) 它是依据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训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是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3.训练的主要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动机激励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在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训练的各个方面或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15.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运动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有效的控制。
16.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基础:现代控制论:完整了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1)施控主体(教练员)和被控制对象(运动员)。
2)控制信息(讲解、示范)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3)反馈装置、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4)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要条件运动训练信息反映着运动训练素质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
信息运用主要指运用①控制信息②信息反馈③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和状态的诊断④对选材对象信息的测定等各种不同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调控以及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等。
17.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及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18.适宜负荷原则:1)概念:适宜负荷原则是指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2)理论依据:①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②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3)训练要点: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反映对机体刺激的大小(次、时、距、重),负荷强度反映机体对刺激的深度(速、远、高、难)。
②渐进式的增加负荷的量度:有四种基本形式: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③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零界值:零界值的大小受发育程度、竞技水平、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里状态等影响。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计划负荷的同时就应考虑负荷后的恢复问题)19.区别对待原则:1)概念:是指对于不同专项、运动员、训练状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等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2)理论依据: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③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3)训练要点:(一)注意因素:①运动专项:包括成绩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②训练对象:他们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方面的特征。
③训练条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场地、气候、同伴、环境等因素(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初始状况、训练表现、专门测试、批阅训练日记。
20.运动训练方法:1) 概念:它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 作用:它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3) 正确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①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②有助于有效的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③有助于科学的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4)基本结构①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②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法③安排过程及其变化方式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5)分类①整体控制方法:A.模式训练法 B.程序训练法②具体操作方法:完整、分解、持续、间隙、重复、变换、比赛、循环2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那个某一具体训练任务而专用的身体练习。
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2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求和过程要素的变化又组合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1)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2)身体练习的动作构成: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七种要求3)身体练习的动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2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A依练习目的①发展体能训练手段②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③提高战术的训练手段④改善心里的训练手段B依训练手段的效果①一般训练手段②专业训练手段C依应用价值①基本练习手段②辅助练习手段D动作结构特点①周期性练习②混合性练习24.间歇训练法:1)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A.是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磷酸盐和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B.运用要点:①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内负荷强度大)②心率每分190次左右③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④练习内容为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⑤练习的动作机构基本稳定⑥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及糖酵解供应系统(二)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A它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和心脏供能的一种主要方法B应用要点:①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一次练习的负荷略长于主项比赛的时间(约在100—300秒),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5%—10%,心率=170—180次/分,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②对于技能类运动项群来说,技术动作种类较多,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又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性。
强调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强调启用糖酵解系统或以其为主的混合代谢系统(三)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A. 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及心脏供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B. 注意:①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②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每分钟160次左右③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分开始下次练习25.变换训练法:1)概念: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基本类型:①负荷变换训练法②内容变换训练法③形式变换训练法3)负荷变换训练法的四种方式:①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②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③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④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应用特点:①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②提高负荷强度和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③通过变换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质量、间歇时间、间歇方式及练习组数等变量方式,促使运动素质、能量代谢系统的发展和提高,能够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
4)内容变换训练法:它是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应用特点: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
练习的负荷性质负荷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变换程序符合比赛的规律,练习动作用力程度符合专项的要求5)形式变换训练法:它的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方法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
应用特点:通过变换训练环境、训练气氛、训练路径、训练时间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训练。
26.循环训练法:1)概念: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程序和线路逐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基本类型:①循环重复训练②循环间歇训练③循环持续训练三种循环训练的组织形式共分三类:①流水式②轮流式③分配式3)循环重复训练方法:①含义: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各站或各组循环练习的方法。
②循环重复训练方法应用特点: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个练习站,练习动作应熟练规范,练习程序符合比赛的特点,间歇时间较为充分,持续两组练习后进行一次长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