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孔子《子路.冉由、公西华侍坐章》赏析doc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解析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解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讨论各自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
在文章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接着,他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子路(仲由)第一个回答,他希望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并且能够在三年内使人民勇敢善战,并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并没有直接评价,而是微微一笑。
接着,冉有(冉求)表达了他的愿望,他希望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人民在三年内能够丰衣足食。
对于冉有的回答,孔子依然没有表态。
公西赤(公西华)也分享了他的理想,他希望能做一个小司仪官,学习和实践礼乐制度。
对于公西赤的回答,孔子同样没有评价。
最后,曾皙(曾点)描绘了一幅和谐的景象,他希望能在一个暮春三月的日子里,与几个好友一起沐浴春风,咏歌而行。
对于曾皙的回答,孔子大加赞赏,认为曾皙的想法最符合他的心意。
整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四个弟子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礼治”的思想和四个弟子的政治抱负。
同时,也体现了孔子重视德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
以上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大致解析。
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及赏析--选自《论语 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及赏析--选自《论语先进》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
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理想、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以及自信心。
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
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不讲谦让的一面。
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既有理想、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讲分寸。
公西华则不但具有谦虚谨慎的品德,而且还善于辞令。
因为冉有刚刚说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而公西华要谈的正好是礼乐方面的事,为了避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声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
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些工作。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孔子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一《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作品介绍】《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
容涉及政治主、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省曲阜市东南)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仁政、德治。
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
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
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都不被采用。
回鲁国后。
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子:指孔子。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
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
长:年纪较大。
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
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
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二十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引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儒家学者,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位人物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赏析。
子路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是孔子的早期弟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官职。
子路性格直率豪放,为人忠诚勇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子路的主要思想是注重实践和忠诚。
他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主张人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忠诚、正直和勇敢等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空谈。
在儒家学派中,子路被视为实践道德的楷模。
他的直率和忠诚深受孔子的喜爱,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的形象代表了对道德实践的重视,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皙曾皙(前512年-前435年),名参,字子产,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曾任鲁国的大夫。
曾皙性格温和、谨慎,是孔子的晚辈弟子。
曾皙的主要思想是注重礼制和仁爱。
他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他还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学派中,曾皙被视为礼制的权威。
他的温和谨慎的形象深受孔子的赞赏,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曾皙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儒家学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冉有冉有(前541年-前402年),名雍,字子产,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曾任鲁国的大夫。
冉有性格温和、谨慎,是孔子的晚辈弟子。
冉有的主要思想是注重仁爱和忠诚。
他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还强调忠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国家中。
在儒家学派中,冉有被视为仁爱的代表。
他的温和谨慎的形象深受孔子的喜爱,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了解背景 春秋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 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以孔 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论语》就是此时 儒家思想的反映。
3.文体知识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 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 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 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 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 体的典范。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 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 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 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 君子来推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2.阅读时注意圈点。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学会在阅读过 程中分析、揣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文中体现作者对人物、事 件观点态度的词语,并将其随手圈点出来。这些关键词语,有 的夹杂在对事件的叙述之中,有的隐含在对文中有关人物的评 论性语言中,有的出现在文章的议论性文段中。考生只要细心 阅读,注重揣摩、感悟,就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对人物及 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品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一《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VIP专享]再读孔子《子路.冉由、公西华侍坐章》赏析doc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赏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
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
这一章中,他反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
听完子路的话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
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是说: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
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
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曾皙将来做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根据王充《论衡明雩篇》中所说: 雩,“鲁国设雩祭于沂水之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
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
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
孔子首先说话。
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
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
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
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
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
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
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
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
《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
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02
公西华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语言,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
03
公西华不仅善于表达,更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他能够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关切,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商。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公西华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文章情节紧凑有序,通过问答和点评环节层层推进,使全文主题鲜明突出。
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文章通过人物言论和行动探讨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等深刻主题,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启示的空间。
子路性格特点及成长历程
人生规划
四子侍坐中,孔子强调了人生目标和追求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人生规划中,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方案,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倡导和平外交的理念
公西华倡导和平外交的理念,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他的这一理念对后世外交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注重外交礼仪和形象塑造
公西华注重外交礼仪和形象塑造,认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对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至关重要。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外交礼仪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故事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尊师重道、仁爱、礼义廉耻等。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大叶大学共同教学中心专任助理教授刘国平摘要《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乃孔子与弟子讨论个人抱负之纪录,但夫子听了从子路到曾皙(点)所表述的志向襟怀後,不禁一声长叹而後说:「吾与点也.」由於夫子对曾点「叹息」又「称许」,因之引起到底夫子真意为何的争论.本文试图透过当时情境之分析及纪录真相之还原,全面釐清包括当时师弟的年龄,孔子之职位,(孔子所问)问题的内涵,记录之真相,夫子之哂由,众生之志行,曾点之鼓瑟,夫子之喟叹,对点之称许,众生之噤声,曾点之问话,孔子之回答等问题,期对夫子真正之用心,有所澄清,并对所有师弟之间应对之内涵与过程有个较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关键词:论语,侍坐,子路,曾点,喟然叹曰壹,前言《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章),文字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师弟间之互动跃然纸上,故历来常被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古文鉴赏大辞典》,於《论语》所选篇章二,其一即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永清亦尝针对该文之文章加以分析 .然《论语》一书,不少章句,本就异解极多.此章孔子既喟然而「叹」,何以又说「吾与点也」,因而惹出更多不同之见解.学者亦总不脱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句,而对全章加以诠释,以说明孔子为何「称许」曾皙(即曾点)之故.而历来训解者意见纷陈,但主要不出以下四种:或以安贫乐道之旨说孔子之「称许」曾点,是因夫子知济世无望,也发恬然退隐之思,所以他和「知时」的曾点产生共鸣,而称许之实质乃是孔子之「志在出世.」或以为曾皙的回答表面上虽与政治为国无关,但所描述的正是「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表示曾皙亦有欲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孔子深表赞同,而「称许」之实质则是孔子之「志在入世」. 或以为孔子之意,应该如文康《儿女英雄传》所说,孔子口中虽说「吾与点也」,但实质上是「对正处大有作为年龄的曾点,却不思为国为邦以酬知之伤心」,夫子所说是伤心话,不是赞同语. 此外方骥龄以为「浴乎沂」,为的是「以去旧垢」,正樊迟所谓崇德,修慝,辨惑以修身,盖正己方可正人,克己方可复礼,而袚褉即克己之祭典,故孔子极赞美曾皙之所言. 此乃以「礼」字解说孔子所以称美曾点之故.林怡亦提类似之说,认为斯篇所重,在於「为国以礼」一言.「春服」是春季做成「以供郊庙祭祀」用的「祭服」,「春服既成」是一项不可懈怠的礼制.曾子所言「冠者」,「童子」皆与祭祀之礼有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乃礼乐之事的象徵.曾皙答话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举止,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礼乐修养,所以孔子之「称许」曾点,实质上是因为曾点的答话深中夫子的「礼乐」之道,在对三弟子的回答大失所望之後,听到曾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深中礼乐肯綮之语,不禁在惆怅之馀略感慰籍,所以喟然长叹曰:「吾与点也.」以上四种说法各有其理据,但所论均有不足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章作全面之分析,并一究其解,以期获得一较为合理顺畅之解说.贰,侍坐章的问题为了方便问题之呈现,先抄录〈侍坐章〉原文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如何」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惟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上述引文中,有许多问题待釐清,也只有釐清了这些问题,而後才可知晓孔子何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以及全章真意之所在.第一,这章之情境究竟发生在什麼时候孔子与弟子当时之年龄若何第二,孔子问题之意旨何在也就是说他所期盼的回答是什麼弟子的答是否符合他所问的,相应不相应第三,此章形诸文字时,其中子路的「率尔」而对,到底是谁认定的第四,子路回答完之後,孔子笑了,他笑什麼笑的程度如何这个哂字的真正意涵为何是开怀,愉悦,赞同还是不屑,冷笑第五,曾皙在老师与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兀自在那弹琴,这种行为是否合礼他弹琴是认真的吗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持的心态如何第六,孔子听完曾皙的话,为何叹气,他叹什麼第七,他说:「吾与点也.」是真赞同还是「口予心不予」第八,之後孔门师弟间何以默然,连子路亦成沉默之羔羊听了曾皙的话,夫子之心境转折如何第九,曾点为何发问而且等众弟子不在的时候偷偷问,他提问时之心态如何他该不该问,合不合礼第十,孔子回答曾皙的态度如何他对之前弟子的答问何以愈加肯定曾皙是否碰了钉子参,问题之分析以上问题可归纳成下列数点加以探讨:一,《论语》〈侍坐章〉的情境时间夫子与弟子言志的时间,这个问题是颇为重要的.因为这牵涉当时孔子心境与诸子年岁的问题,而有助後续问题之釐清.兹先解决年岁问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回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曾参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参父曾点字皙,没有年齿的记载;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崔述认为司马迁的记录有问题,他说:《论语》多以子路,冉有并称.季康子问从政,也以由,赐,求;孟武伯问仁,也以由,求,赤,其年皆似不甚远者.而列传谓子路少孔子九岁,冉有小二十九岁,子贡少三十一岁,公西华少四十二岁,年之相隔太远,恐未必尽然也.金锷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他的看法:《论语》子华使於齐,冉子与其母粟五秉,即夫子之粟.此盖夫子为司寇时,故有粟如此之多.…若少孔子四十二岁,则是时方十二三岁,安能出使乎四字或为三之讹.按《论语雍也》记载,公西华被派遣出使齐国,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孔子再加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但冉有却给了八十石.孔子私人不可能有这麼多的米,所以金锷判断此时孔子为鲁国司寇是合理的.孔子为鲁司寇时是五十四,五岁,如果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则此时才十二三岁,怎能出使齐国所以金锷推算公西华以少孔子三十二岁为合理,也就是说四字是三字之讹.至於侍坐章之事发生於何时,似亦可自相关文献中找出些蛛丝马迹来.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将死,叮嘱其子季康子,要把孔子召回来,但季桓子死後,季康子却接受了大夫公之鱼的建议,只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六十岁.此时子路早已当过季氏宰,老师与弟子相处日久,焉能不知弟子之志,而公之鱼在鲁都知道冉有之能而召之,换言之,去鲁之前,冉有早已扬名鲁国,则周游列国之时,孔子又焉用问其志所以〈论语侍坐章〉之对话情境,当在孔子为鲁中都宰(鲁定公九年,西元前517年)後,子路为季氏宰(鲁定公十二年,前520年)之先最为合理.盖其时孔子问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才最有意义,一则夫子想知道弟子中有没有与己同怀抱负之人,二则亦符孔子物色人才以自助之意.如果〈侍坐章〉的情境是在夫子返鲁之後,则冉有忙於政,子路仕於卫,还会在一起言志吗就算偶然在一起,此时问子路,冉有之志,更有何意义又何必问得如此慎重如果照钱穆先生所假设,以鲁定公十一年(前519年),孔子堕三都的前一年计,则「时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当三十,冉有年二十四,则子华年二十一也.」此时正是孔子充满济世情怀抱负的时候,也是与弟子言志的合理之龄.又〈先进〉篇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孔夫子不仅对弟子之材能关心,对其个性亦加了解以裁成也.而〈公冶长〉篇所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之时境,必当在〈侍坐章〉之後,此时孔夫子对三弟子之能已了然於心,故能对孟武伯分析而言之若此.如在〈侍坐章〉之前,时公西华年不过二十一岁,冉有年不过二十四,孔子不当对渠等材能如此肯定,孟武伯亦不可能在孔子言「不知」子路之仁後,还问「求也何如」「赤也何如?」且孟武伯别人不问,单问此三弟子,问的又是「可谓仁乎」可见此三人之材能,已为时人所知,只不知「可谓仁乎」而已.故孟武伯之问应在孔子为鲁司寇及子华使於齐(不必为主使)之後为合理.二,孔子问题之内涵孔子问弟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夫子先声明: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稍长,你们就拘谨,且不好意思开口,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们平常说:「没人了解你们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知道你,赏识你,任用你,那麼你们能有什麼样的作为很清楚,孔子是问弟子能作什麼做到什麼地步能把国家带到怎样的境地并且要弟子们「畅所欲言,不要客气」.《会笺》所谓:「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於此亦可见矣.」辅氏亦云:以少侍长,以卑侍尊,易得有所引覆而不敢尽其情,故夫子先为谦辞以诱之,使之尽言以观其志.由此可见,夫子这麼声明,实在用心良苦.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盼的是什麼盼的自是弟子实问实答的抱负与襟怀.三,子路之「率尔而对」与〈侍坐章〉实录的问题侍坐章载孔子要弟子回答问题後,子路「率尔而对」.按「率尔」在此本即含有「先」意,子路最先回答既是事实,其实不必加此二字,只书曰「子路对曰」即可.然何以书「率尔而对」,这牵涉《论语》编纂的问题.有关《论语》最後由谁编定,自唐柳宗元以来,许多学者多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因为《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曾子言行也独多. 《论语》既由曾子弟子编定,而〈侍坐章〉为曾点在《论语》中唯一出现的一次.可见曾点此人在孔门当不是很出色的人物,甚至四科十哲中,连曾子也排不上,更别说是曾皙了.曾子弟子在收录其太师父之言行时,恐怕也不是很明白〈侍坐章〉应答中孔子之真意,但该章之为实录则不成问题.从文本中可知,夫子喟然而叹後,所有弟子都无言而退,而曾皙与夫子间之四问四答,只师徒二人得闻.故本章形於文字,当为曾皙或曾参之意,而曾子之门人记之.尤其牵涉子路之被评为「率尔」,当非夫子门人(子路同学)所记,应是二代弟子曾子门人接闻於其师之言所记为最有可能.如此则认定子路的回答是「率尔而对」的,应该非曾皙或曾参莫属.只是曾皙的看法本身即有错误.按孔子并没有说子路「率尔而对」,孔子只说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其撰编者即据夫子与曾皙答问之言为子路之对加上「率尔」二字.其实这是个误解,(说见後),而曾参尤其愚鲁老实,故有「喟然而叹」之实录与「吾与点也」之误解.四,子路之对与夫子之哂〈侍坐章〉载,夫子说完问题後,直来直往的子路最先回答了,他的答案乾净俐落,没有半点言不及义,亦无任何一点隐瞒,更没有丝毫退缩,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夫子笑了.要知道夫子既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足见他绝无嘲笑,不屑弟子之意.否则如何期待其他弟子的畅谈平生大志故夫子之笑,非但不是轻蔑,反倒是含有赞同,鼓励之意.夫子此际为中都宰,正欲大展抱负,且其一生欲行大道於天下,故对弟子时有观志之问,得子路之言,怎能不欢欣鼓舞雀跃开怀呢其後孔子问冉有,问公西华,问曾皙,皆问及而後答,且〈先进〉明言子路之「率尔而对」,於是或以为子路真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了.然则子路之对就算快了些,亦不过未加思索而对,此正可见子路胸中早有成竹,其治千乘之国的能力与志向,早已在胸中酝酿很久了.程树德虽引《礼记曲礼》曰:「侍於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意思是说「陪伴君子,在对答时,如不察言观色,便要失礼.」但更应注意〈曲礼〉的另一句话: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意思是说,侍候先生坐著时,先生问完话後,应予回答.子路年长,当老师问完之时,固当先对,且夫子既已声明在先,曾皙正在鼓瑟,其下三子皆须夫子指名而後应,子路不对,场面就冷了.所以,夫子之笑,当是听闻子路之远志异常高兴,因此才会开怀哂之,而绝无嘲讽之意.因为当夫子回答曾皙何哂由也,而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时,曾皙接问「惟求则非邦也与」「惟赤则非邦也与」显见至少曾皙认为孔子所笑者,乃弟子之自夸其能,至於率先之回答,并非可笑或问题之所在.至於邢昺《疏》:「唯求也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者,此夫子又言不哂其子路欲为诸侯之事,故举二子所言,明皆诸侯之事,与子路同.其言让,故不笑之,徒笑其子路不让耳.句末所谓的「徒笑其子路不让耳」,只是顺夫子之言释之而已.而夫子之言则是顺曾皙之问所作不得已之回答.盖如果夫子如把他的「哂」,解释成对子路的一切肯定,则他如何解释他的「吾与点也」曾皙不明,以为夫子真认为子路不让,故有「率尔」二字之添加.五,曾皙鼓瑟〈先进〉於本章,明言四子侍坐,而非三人侍坐.〈曲礼〉云:「侍於所尊敬,无馀席.」既然曾皙是在陪伴老师,那麼应该尽量捱进前面,靠进老师不留馀席才是.当然靠进了尊长,尊长说话应注视尊长,更不应该在旁弹琴鼓瑟.所以《礼记》又说:侍坐弗使,不执琴瑟.孔子正在认真的与弟子言志,自然不会「使」曾皙鼓瑟.可是曾皙兀自在彼弹琴,视夫子殷勤诚恳的问话与苦口婆心的诱导若罔闻,这已经很失礼了.子路年长,答问已毕,论年齿当及曾皙 ,但夫子体谅他在弹琴,因此不得不先跳过他,而先询问冉求,公西华.及冉有,公西二子答毕,无论如何曾皙都当停下,回答老师问题.但他还是无动於衷,我行我素,完全忘记什麼叫「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及「侍坐弗使,不执琴瑟」的道理.这样的一个人,怎可说是知礼!所以认为曾皙系因知礼而被夫子赞许的说法,实有待商榷.再看,当孔子叫他时,还不立即停下,「鼓瑟希」,又弹了几下,最後又重重的弹了一声(铿尔),才站起来.回答问题之时,他又扭扭捏捏的说:「异乎二三子之撰.」要知道,孔子早已声明在先「毋无以也」,曾皙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此外,孔子与弟子言志之时,如果曾皙真的在认真弹琴,那倒也罢了,偏偏他又偷听偷看师弟间的对话,否则他怎知夫子「问了什麼」其他同学「答了些什麼」又怎会问「夫子何哂由也」以及说自己的意见是「异乎二三子之撰」,又问「惟求则非邦也与」,「惟赤则非邦也与」了.这样一个鼓瑟不专,对师无礼,目无尊长,同窗之人,只如孟子所说的「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的鄙人,又何知礼之有哉六,每下愈况的答案孔子何以喟然而叹这得先从弟子的回答说起.本来孔子为鲁司寇时,虽当时陪臣执国政,大夫僭越,困难横阻,但他真想为国家作一番大事,对子路远大的抱负与充满自信的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满心欢喜,故而哂之.但到了冉求,他纔讲了一句「方六七十」,又退缩成「如五六十」;纔讲了句「可使足民」,又周旋个「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不只抱负比子路差远,自我的信心亦有所不足.子路三年可使垂危的千乘之国起死回生,且可使百姓「有勇且知方也」,而冉有却只能:「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闻此,默不作声,想来弟子志向短小,老人家已有些失望,故迳问:「赤,尔何如」而无任何之表示.没想到公西华回答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个弟子的志向更小了,更没信心了.他说,不是说他能或他会,而只是愿学而已,而宗庙祭祀,朝聘会同时,他只愿做一个小小的外交部礼宾司的司长.治理国家,学习礼仪固然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当政者之抱负与态度.所以他离子路之志也就更远了.按理,夫子问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因为曾皙并没有理会夫子.但夫子不死心,听著每况愈下的答案,他想看看这位鼓瑟者可有共平天下之志,所以他问了曾点,或许寄望爱好弹琴之曾点至少能如子游之治武城吧.毕竟人各有志,能亦有所不同啊!然而夫子听到的答案是这样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说出自己的作为之前,先声明他的回答将「异乎二三子之撰」.他之所以作这样的声明,只有三种可能:一是他明白自己「答非所问」;二是怕他自私无为的短志可能遭到耻笑;三是他知道自己所说将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国.夫子见其妮扭,於是以「何伤乎」来安慰他.夫子曰「何伤」者,不就是因为曾点自感答问之不妥吗一个连曾点自己也感到心虚不妥的答案,那会是朱熹所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处,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有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於言外,视三子规规於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一种太平之世,大道流行的世界再从另一面来说,如果曾点之言是一种自负心态的表示,那麼他的「不让」,岂非较子路犹甚,那夫子又何需慰之以「何伤乎」所以曾点的声明,只能是前两种可能.而由孔子的「何伤乎」的安慰之言,足徵曾点之学,并无「随处充满,无少欠阙」,「动静之处,从容如此」的气象.他有的只是「没有作为」,只是暮春歌舞的享乐,既没针对问题,又无心对这世界作出一点点的贡献.这就使得前面三人每况愈下之志向,益加突显.而孔子「此时」(只是此时)之心情亦随之跌落谷底,几乎「放弃」素志,「投降」曾点,同流箕山,故听完曾皙的话,便「喟然长叹」的说:「吾与点也」.七,夫子之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对於夫子的喟然而叹,文康先生说得好:他(曾皙)的话讲完了,夫子的心便伤透了……彼时夫子一片怜才救世之心,正望者诸弟子各行其志,不没斯文.忽然听得这番话……於是乎就「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正是个伤心蒿目之词,不是个志同道合之语.果然志同道合,夫子自应莞尔而笑,不应喟然而叹了哇.文康之说见於小说《儿女英雄传》,後来之经师少采其说,或以其为小说家言之故.但通达之言,何必以其出处不正而加否定呢袁枚亦云:二三子之言毕,而夫子之心伤矣.适曾点旷达之言冷然入耳,遂不觉叹而与之,非果与圣心契合也.如果与圣心契合,在夫子当莞尔而笑,不当喟然而叹.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在陈绝粮之事: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当然这样的一段细节记载未必全合历史事实,但却不违背孔子的精神.〈阳货篇〉也载: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如此一位力图实现自己理念,顽强对抗命运的人,他是蹈励奋发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在《论语》中,吾人很难找到他叹息的记载,而这次观志的对话竟让老人家浩叹.除此之外,只有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叹过:「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路死的时候,孔子叹过:「噫!天祝予.」最为向道及最能行道的弟子死了,所以孔子绝望了,不久孔子也死了.而在这之前,大道仍有延续下去可能实现的一天,孔子是永远怀抱希望的.何况言志之时,情势大有可为,夫子乍闻「异乎二三子之撰」,以为有何惊天大志,出人意料的竟是这番景象,怎不叫人喟然而叹呢当然,孔子多采师生问答之方式以论学,见志,人各有志,父师有难移其子弟者,孔子因材施教,以长善救失见长,最初亦不必执意於以治国为第一,而且颜回以德行心传孔学,也未见以治国之详以为说.但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吾人当思此时孔子问话之情境与用意,当孔子逢难得之机,将大用与世之时,固思博施济众,兼善天下,一如〈宪问〉所载: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德性固然重要,然要其终,究要发於外王,普济苍生,故赞许进而不赞许退,不当与夫子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时境,相提并论.周氏所谓之「独善点知时」,又从何说起呢八,师弟默然袁枚言:「叹者有悲愤慷慨之意,无相视莫逆之心.」其实,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喟然」除前一义外,亦多带有无可奈何之感.盖所以悲愤,即在於对一事之无可如何.如《礼记礼运》载: 昔者仲尼与於蜡宾,事毕,出游於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谷梁传》〈僖公十年〉载:。
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
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
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
孔子首先说话。
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
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
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
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
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
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
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
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
《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
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
”夫子哂⑤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⑥。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⑧,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⑨。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原文通释]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
”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
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鉴赏
好文章●课文鉴赏说明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
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
”):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
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
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
”):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
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
”):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
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
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
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
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
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
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
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
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子路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xi)、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简介:《子路、曾皙(xi)、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xi)、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之”的一段话。
该文生动的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
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a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
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
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
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
回鲁国后。
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子:指孔子。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 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
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
长:年纪较大。
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
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赏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
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
这一章中,他反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
听完子路的话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
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是说: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
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
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曾皙将来做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根据王充《论衡明雩篇》中所说: 雩,“鲁国设雩祭于沂水之上。
“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出也。
风乎舞雩,风,歌也。
咏而归。
咏歌而馈祭也。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曾皙所述的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
雩祭的目的,是当时人们向掌管水旱的神灵(即龙)祈求保佑, 希望五谷丰登国泰平安。
这里的“春服",不是指春天的服装(单衫夹衣), 而是指像春天花开时一样色彩缤纷的服装。
凭常识可以知道,雩祭中,必须有许多穿着色彩绚丽的人组成队伍鱼贯而行,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进行祭祀活动。
所以这段话就是说:在暮春时节,或者带着十多个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冠者童子到沂水去,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或者到雩台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虔诚地向神灵行礼、祈求保佑。
很明显,曾皙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继承孔子一生重视礼仪的教育和礼乐的熏陶,推行教化的衣钵,当个普通教师。
这确实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前三个人所说的“伟大理想”大不相同。
因为其他三人都想去当官,而在当时形势下去投靠诸侯当个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自己的经历就已经证明必定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难怪孔子听了曾皙的话以后内心狂喜、情不自禁地赞叹“吾与点也”。
赏析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一《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
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
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
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
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颜渊、子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二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
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
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这里我们先分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
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子路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也何有?”《公冶长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
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
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
《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公冶长篇》又记: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
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三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
如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
”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
”〕?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
解放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见杨树达《论语疏证》〕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
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
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根据是《论衡·明雩篇》: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
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
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
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
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
风乎舞雩,风,歌也。
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
风干身也。
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
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
”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