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
想象色彩的悲喜剧。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
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二、《哈姆雷特》的台词节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照。
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原句译文:“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感受到自身的所背负的使命,在这个让他人文理想破灭的现实世界中要去追求他存在的意义,为了找出真相而重整乾坤。这个世界已经脱节了,这是怎样一个被诅咒的因果啊,哈姆雷特竟是因为纠正它而生!莎士比亚关注着哈姆雷特的的寄托和抱负,看着他笔下的哈姆雷特如何由快乐单纯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一步步走向复仇的道路。正如关注满怀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们一样,于人文的关照中体现人文主义者们整顿乾坤的重担。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原句译文:“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是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太多可以值得追寻的美好,那宇宙天地之大,比你能够梦想到的多出更
多。“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而人,更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万物的灵长”。
I lov'd Ophelia: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原句译文:“我爱奥菲莉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引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哈姆雷特深爱着奥菲莉娅却又痛惜她的脆弱,在整部戏剧中她们的爱情也牵动着人心,复仇与爱情总是能奏出动人的乐章,尤其实在壮美的悲剧之中。莎士比亚将奥菲莉娅赋予美好、柔弱,仿佛在告诉人们,在即使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是需要人们去追求和守护那一点点的美好与柔弱,但现实过于惨烈,将那一点纯真都埋葬了。奥菲莉娅的死也深深触动了哈姆雷特,使其更加悲剧色彩。
Of violent birth but poor validity.(原句译文是:“志愿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引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当哈姆雷特安排一个戏班去为国王表演时,特地给他们设计好了台词用来刺激国王。当扮演皇后的人说她会一直忠贞不二时,扮演国王的人回答:“Purpose is but the slave to memory.”(后面一句:Of violent birth but poor validity)意思是,你的决心是不可靠的,一定将被时间摧毁。曾经被哈姆雷特认为是纯洁圣女的母亲却在父亲死后嫁给叔父,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她的忠贞也只在记忆之中。哈姆雷特记忆中的美好向往破灭,内心的愤怒促使复仇的种子生长,重任在肩便要下定决心,复仇还是忍辱偷生。
But look, the morn in russet mantle clad,Walks o'er the dew of your high eastward hill. (原句译文是:“可是瞧,清晨披着赤褐色的外衣,已经踏着那边东方高山上的露水走过来了。”)——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场)》这似乎象征着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的开始。看,黎明之神披着嫣红的衣裳,已踏上了东边的山麓。早晨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在这充满希望的早晨确实毁灭的开始,是哈姆雷特走向死亡的开端。现实中前代人文主义者们前赴后继地在追求追求个性、理性、真理的道路上献出鲜血,人文主义太阳的高升是用勇士们生命的死亡去铺就的。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引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这个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对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样的翻译更符合悲剧的美感和哲理的意义,但是也有这样的译本:“要抓住什么,将失去什么,问一问你们吧。”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于对哈姆雷特而言的,而要抓住什么,将要失去什么,则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者所要传达的。问问你们的内心,人是有尊严的个体,具有理性和力量,能够追求我自的幸福和快乐,发展人的天性就要与神的绝对权威相抗衡,要面对教会的指责非议,要面对艰难的现实去追寻幸福和快乐。抓住的是什么,将要失去的是什么,正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觉醒提出的思考。
三、《暴风雨》的台词节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散。
如果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用来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批判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的伟大作品,那么《暴风雨》(the Tempest)是莎士比亚用来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的一部杰作。
You fools! I and my fellows are ministers of fate.(你们这辈愚人!我和我的同伴们,都是命运的使者。)——引自《暴风雨(第三幕第三场)》这是《暴风雨》最后一场普洛斯彼罗说的,之后就是所有人都不在斗争的团圆结局。他认为“道德的行为较之复仇的行动是可贵得多的”,他希望安东尼奥和阿隆索为自己所干的坏事悔悟。他的善良心愿最后获得实现,他的教化作用充满了人文主义的色彩,而安东尼奥和阿隆索乐意接受这样的依靠道德感化收获的教育,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将公爵宝座还给普洛斯彼罗,这是其实是自由人性的理想化,人文主义的关怀下可以让世界趋向和平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