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观点的阐述;(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中的问题;(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2)认识仁政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分析文中的观点及其阐述;3.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文中观点的深度剖析;3.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并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观点的阐述;(2)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中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翻译难点;(2)剖析文中观点,阐述孟子思想;(3)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运用。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口头表达文中观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搜集有关孟子思想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中观点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口头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清晰度、观点准确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涵盖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诵读【学习过程】一、导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

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二、学案反馈【预习自测】一、字音好.()战数罟..()()弃甲曳.()兵胜.( )食衣.()帛鸡豚.()狗彘.()之畜.()孝悌.()颁.()白然而不王.()者饿莩.()二、梳理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弃甲曳.兵而走.(4)或.五十步而后止(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1)填然鼓之(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树之以桑(4)七十者衣帛食肉(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王无罪岁3.解释重点虚词以:(1)请以战喻(2)树之以桑(3)以五十步笑百步(4)斧斤以时入山林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1)非我也,兵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5.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1.注音弃甲曳兵()胜食()2.词义或五十步而后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词类活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文言句式(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二)疑问最多的地方5.之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加少填然鼓之6.而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1)尽心焉耳矣(2)斧斤以时入山林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1.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1.2.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其他文章的片段,让学生对孟子的思想和风格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1.2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

2.1.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2.2 解析法:通过对课文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

2.2.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3.1.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1.3 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3.2.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相关注释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案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所言的一句话,该句话旨在表达统治者对国家及其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该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2.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3. 掌握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介绍;2.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分析;3. 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进行实际问题解析;4. 基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历史资料和评论,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和背景;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感受;3. 个案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4. 辩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列举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思考;2. 探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3. 阐释: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解析其思想内涵和传递的价值观;4.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道德难题、历史事件等;5. 辩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6. 总结:总结《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演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表达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辩论演练中的言辞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评估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学习反思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学习和思考的反思文章,评估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如何运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仁政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背景。

3.文本解析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梁惠王提出的“寡人之于国也”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孟子是如何回应梁惠王的。

分析孟子运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仁政思想的方法。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仁政思想付诸实践。

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案例分析以历史上的仁政实例为案例,分析仁政思想在实际政治治理中的效果。

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政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文章中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将仁政思想付诸实践。

四、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课件2.参考书籍:《孟子》、《古文观止》等3.网络资源: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论文、案例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学会运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观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仁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研读文本,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2、合作探究,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孟子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以及他的“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2、通过写作,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

3.引导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孟子》,提高作品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2、通过分析阅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方法自学法、品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分析:本篇文章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会提出问题、辩证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议论性散文结构。

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孟子观点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与在当时社会不为所用的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

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孟子的文章,对“王道”和“仁政”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从文言文关于“文”的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让学生课前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已经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和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的赏析上。

课堂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在公元前361年,将自己的国都迁都到了大梁(开封),自己也因此改名为梁惠王。

此时一位55岁的风尘仆仆的长者,他满怀激情的来到大梁,向魏惠王兜售了一套治国的道理,这位长者,就是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的儒家衣钵继承者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责任担当意识;(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孟子思想的内涵;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详细解析文章的论证过程,阐述孟子思想。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2)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背景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研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文关怀,理解其仁政思想;(2)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的人文关怀;3.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学会文本分析;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3)体会孟子的人文关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研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的人文关怀;3.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学会文本分析;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 课堂小测: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学会对比分析,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对儒家思想的兴趣;(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2)分析孟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翻译;(2)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2)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对比分析,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深入剖析孟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讲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和体会;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孟子其他相关文章、儒家思想简介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教学过程3. 课堂讲解(续)(1)讲解课文,深入剖析孟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讲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3)举例说明孟子仁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能流畅朗读并翻译文章。

训练学生分析、讨论和表达的能力,能对文章的内容和观点进行评价。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文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文章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内容,阐述孟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实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

提前让学生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2 教学步骤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实践:让学生进行古文朗读和翻译实践,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翻译实践,评估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内容,掌握文中关键概念和观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1.2.2 文本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意。

1.2.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跟读并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2.3 文本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意。

2.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课文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文本。

3.2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和解读文章。

3.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相关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相关的国家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和解读文章,拓展知识面。

5.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安排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2)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解读;(3)批判性思维和创意写作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寡人之于国也》,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文章,理解文意;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4. 合作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次含义;6.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文章;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针对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4. 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考察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1.《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于国尽心结果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一、教学内容1.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分析孟子如何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齐宣王认识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2. 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阐述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国家富强。

3. 仁政的具体举措:介绍孟子提出的减免赋税、重视农桑、选拔贤能等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和观点。

2. 能够分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理解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热爱国家的情怀,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及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

难点:理解孟子对话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问题,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寡人之于国也》。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 解析课文: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及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

4.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一个与仁政相关的案例,如某地区实行减免赋税政策,让学生分析这个政策对当地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仁政的短文,可以是观点阐述、案例分析或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2. 板书内容: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仁政思想仁政的具体举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仁政的理解和看法。

2. 作业答案:仁政是一种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国家富强的政治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问题,积极推行仁政政策,如减免赋税、重视农桑、选拔贤能等。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背景和作者孟子。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解析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论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文章观点。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孟子和《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3.2 教学活动观看孟子介绍视频,了解孟子的思想和贡献。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和韵律。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口头表达来评价其分析和论证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辩论,延伸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孟子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5.2 教学拓展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项目,培养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将文章的观点付诸实践。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采用问题-回答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并寻找答案。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不同观点的差异。

运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文章中的情境。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

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势分布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1.放多媒体朗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2)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评价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2)认识到的仁政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激发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2. 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3. 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深入解读孟子的思想内涵;3. 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3)举例说明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3)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深入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孟子的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孟子思想的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诵读【学习过程】一、导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

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二、学案反馈【预习自测】一、字音好.()战数罟..()()弃甲曳.()兵胜.( )食衣.()帛鸡豚.()狗彘.()之畜.()孝悌.()颁.()白然而不王.()者饿莩.()二、梳理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弃甲曳.兵而走.(4)或.五十步而后止(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1)填然鼓之(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树之以桑(4)七十者衣帛食肉(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王无罪岁3.解释重点虚词以:(1)请以战喻(2)树之以桑(3)以五十步笑百步(4)斧斤以时入山林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1)非我也,兵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5.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1.注音弃甲曳兵()胜食()2.词义或五十步而后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词类活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文言句式(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二)疑问最多的地方5.之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加少填然鼓之6.而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1)尽心焉耳矣(2)斧斤以时入山林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要求:1.积极讨论,随手记录。

2.把自己原来不理解的,现在已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加深印象吧。

3.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或问老师。

3.快速认真。

(记载了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文字跨越千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积淀中的经典。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2.回答: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改称梁惠王。

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梁惠王急于招贤纳才,寻求救国治国之策,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四、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民不加多。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教师补充背景:为什么梁惠王就这一问题向孟子提出了疑问呢?请看战国形势图,各诸侯国国君为了扩张领土,不断的发动战争,可以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

人口大量减少,劳役繁重,生产力遭到破坏,兵力不足。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在当时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人口,为他成就霸权。

而孟子呢,他是极力反对以武力来征讨天下的,他用一生的精力推广他的“仁政”“民本”思想,那么,他给予梁惠王那些具体的建议呢?)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王无罪岁(齐读,特点:排比)六、品读课文,文本研习1.孟子提出的这些建议,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请就你理解较为深刻的一句,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去服役,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君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有限度,联想“则思三驱以为度”,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安居乐业。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做表面功夫,切实深入民众,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休养生息,珍惜资源,减少徭役,爱惜民力,重视教化,广布仁德,这些都是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做到了这些,就会怎么样呢?齐读“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这也是孟子心中的美丽梦想。

在那个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孟子的这种理想确实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天堂!孟子的理想是根植于“民众”的,所以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让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经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这也是他的崇高之处。

)拓展延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这种梦想呢?(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梦想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回答)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主席提出“美丽中国”的理想。

“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教师小结:有些梦想,已经实现;有些梦想,正在实现;有些梦想,有待实现。

我们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有着共同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富有的,美丽的国度。

同一个梦想,同一片中华大地,需要我们用同样的热血去实现。

孟子的思想跨越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你能把这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光辉,背诵下来吗?2.同样是要“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要的是靠战争来争夺霸权,孟子提出以仁政来让老百姓归顺,梁惠王和孟子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他的想法,他能接受吗?那么他是怎样向梁惠王一步步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呢?明确:(1)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用了一个比喻,评价梁惠王的做法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抓心理,投其所好)(补充: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与邻国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2)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乐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展蓝图,引君入瓮))(3)采用对比手法,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梁惠王所谓的“尽心”,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样荒唐。

(击现实,一针见血)即使历史之河流淌了两千多年,我们读他的文章仍然感受到他身上的浩然正气。

教师小结:孟子用心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

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

然孟子,在一次次碰壁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为民奔走,为梦努力。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些文字,重温他的思想,感受它的正义,体会他的担当吧!【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憾:不满。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牲畜。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弃甲曳兵而.走B.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斧斤以.时入山林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虽董之以.严刑则移其粟于.河内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B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客有吹洞箫者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D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