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的意境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诗的意境美

学院:XXXXXXX

班级:XXXXXXX

姓名:XXXXXXX

学号:XXXXXXXX

浅析唐诗的意境美

【摘要】意境是诗的灵魂,完美的意境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相融。唐诗艺术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唐诗的意境创造进行了划时代的开拓。本文结合具体诗歌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空白成境、刚柔兼济、扎根现实六个方面来谈意境美。

【关健词】唐诗意境美情景虚实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的最大魅力是它的意境。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的二十一世纪,唐诗依然像一方美丽的田园吸引着我们。就像久居喧闹、嘈杂、拥挤的都市生活中的我们一样,一直都渴望有一个别墅躲一躲。但别墅只能栖身,如果能到唐诗的意境中去躲一躲,那才是一种精神的栖息。意境是意象整合的升华以至虚化,意象与意境是有区别的。毛翰在《诗美创造学》中指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唐代诗歌中,意境美主要是指诗歌意象整合的升华以至虚化所蕴含的美,是情与景,形与神,虚与实,内与外,有与无等要素的有机统一。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爱情诗、边塞诗都对“意境”高度重视,追求诗歌的意境美,把诗歌的美学意境发挥的淋漓尽致。现结合具体诗歌来谈一下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一、情景交融,意境统一

情景交融是唐诗意境的显著特征,也就是情和景浑融为一体,并且在诗中体现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唐代诗人权德舆指出“意与境会”;司空图强调“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意

思是要求情与景、意与境和谐统一起来,水乳般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将山、径、舟、江、雪这些景物,用绝、灭、孤、独、寒这些词连缀在一起,展示出一片荒寒冷寂,全诗写景没有一个字关涉到诗人的感受,但是诗人的孤独凄苦,却又隐藏在每一个字里,景也就是情。景是黯淡的,情也是黯淡的,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该诗清新俊爽,寄情于景,余韵绵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出及其沉厚的情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二、虚实相生,有机统一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古典诗词,特别是中国的唐朝的诗句中都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美推到了最高境界。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里的“如在目前”是指意境创造里的“实”“,见于言外”是指意境创造里的“虚”。“实”是指作品中的景物“,虚”是指由具体的景物诱发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感悟等,即把客观的景物描写与内在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先描绘了自己周围的实景,冬至夜里,孤灯相伴,诗人独坐在居所里思念着家乡亲人。后两句转而渲染家人如何想念诗人、谈论诗人,此为设想之境。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渲染出诗境的冷凄,更增添一份诗人的乡愁。

三、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唐诗的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唐诗意境的新开拓,体现于延伸性的形成。诗

人在意境创造中追求以所能写出的具体物象和具体情感,来表现写不尽的景象和情思。王维的山水诗有很高的韵味,“情致闲雅、清丽秀逸、声调和谐,既有诗情画意,又有音乐之美,还包孕着佛理禅趣”,艺术成就极高。例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其实这首诗实景的范围并无陶渊明的一些诗广阔,而在意义构成上却突出了虚远。“幽篁”“深林”已十分深邃幽静,诗人的弹琴长啸之声回响其间,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寂静幽深。而明月相照,又给这幽深带来了无垠纯净广阔的夜空背景。于是融合其中的超尘出世,孤静纯净的心境也就随之向无垠幽深的空间延伸,以写出的实景为中心视点,虚化出一个带上感情色彩的无垠境界,这种延伸性给人以回味无穷的韵味。

四、空白成境,余味无穷

正如清人笪重光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唐诗的空白省缺,令人回味无穷。唐代诗歌有的在叙述或描写过程中留下一段空白,犹如绘画中的“留白”,书法里的“非白”,音乐里的“休止”、“煞声”,电影的空镜头等一样,在无言中蕴藏着作者极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就是空白成境。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前两句回忆当年在东都洛阳岐王、崔九宅中多次听到李龟年歌唱的情景,但经过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江南,阔别几十年的旧友再次重逢,杜甫诗中该写的应该很多,而诗人却没写个人的遭遇、历尽磨难的人生感受、以及畅叙别情,诗人只是用欣喜的笔触描绘了今天的相逢:“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而把过去分离的几十年尽付空白,留给我们去思索,以无言来表达难言

的一切,回味无穷。

五、刚柔兼济,情感丰富

阳刚是境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人追求阳刚之美,追求壮阔宏大的境界,其源已久。唐诗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广阔的空域,磅礴的气势,汪洋恣肆,渺不可及。而阴柔是意境的又一基本形态,它与阳刚型相对,恰好构成意境的两翼。唐诗意境中阳刚与阴柔二者兼有,和谐统一,共同展示了诗人情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写瀑布在日照下秀丽的景色,略含阴柔之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激流飞瀑,更多阳刚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瀑布壮观之景赞美、喜爱的丰富情感。

六、扎根现实,情真意挚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文理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即意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写“真”。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美的基础,当然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基础。在诗歌意境的情与景两个要素中,“情为主,景为客”(李渔《窥词管见》)。景是为情而设的,其根本还在于情,因为抒情性是诗歌更为本质的特征。虚情假意的诗歌必无意境可言,只有情真意切,方可创造出动人心弦的意境美来。唐诗在扎根现实、抒写真情方面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有自觉性和广泛性。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