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 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释词检验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 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 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 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 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 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 辙 曾巩 王安石 )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 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 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 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11课】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下注释】
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其中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读)
⑤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的盖子)
二、一词多义
①欲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解衣欲睡(动词,想要)
②与
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③自
自康乐以来(从,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④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一、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二、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余)解衣入睡省略主语
念无与(余)为乐者省略主语
②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③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三、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制造了一个清幽安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简单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闲逛的闲适都包含在其中。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老师唱《但愿人长期》,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现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沟通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资料展现,走进苏轼,了解及写作背景。
2、同学沟通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洪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
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
其次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
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
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闲逛的闲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举例: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如作者为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游览词赋》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领悟文章主题: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举例:文章开头以“元丰六年,余在京师”引出背景,接着详细描绘承天寺夜景,最后抒发感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1)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和举例。
举例:如“藻荇”一词,教师要解释其含义,并通过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6.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论上能够理解,但在实际写作中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笔记
意思。
2019年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笔记
1.体裁:散文
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贬 黄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 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注音
藻(xìng) 竹柏影也(bǎi )
结构Hale Waihona Puke 旨记 —— 寻伴夜游承
天 寺
——庭中月色
夜
游 ——月下感叹
主旨:《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庭院月色, 创造了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复杂 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之 情尽在其中。
15.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空明澄澈、树影摇曳、 似真似幻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 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 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
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
“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
9.特殊句式 (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 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10.重点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古今异义词,如“怀古”、“夜游”、“闲情”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景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轼的写作特色及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4.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真题训练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二、(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月色入户.:⑤念.无与为乐者:⑥盖.竹柏影也:⑦相与步于中庭..:⑧相与步于中庭:⑨怀民亦未寝:2、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②念无与为乐者:遂:①遂至承天寺:②遂迷,不复得路:寻: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空谷传响:③而或长烟一空: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②但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③解衣欲睡:④盖竹柏影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四、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1、品读。
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4、仿写。
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描写景物。
5、把体验——生成——运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四、说学法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
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用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我在课前就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
(10分钟)这个板块主要是围绕课文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翻译全文进行。
这一设计主要是完成知识目标,为后文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范读、自由读、抽读、齐读、评读、默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按照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来分类积累文言词汇的方法,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一个翻译课文,一个纠错和补充,局部问题由全班共同解决,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主要运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朗读,最后采用小试卷的方式当堂测试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合作体验,自主生成(20分钟)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分析苏轼当时的处境“闲”及其含义,及其背景,作者自称现任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作者人生观,以及运用散文化的现代语言来突破古诗文分析的重难点,学会作者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水平的缺乏,文本和学生之间又有实践的距离,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最重点,在这一板块上我运用了先学后教法。
特细化为以下几个板块:1、对于“闲”字的分析。
(3分钟)我把这个版块作为分析复杂感情的切入点,让学生一读课文,找出苏轼当时处境的词语闲,理解闲本身的意思是悠闲、清闲之意。
让学生二读课文,找出体现苏轼悠闲的词语。
那么学生不禁会问:这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生活吗?那么我们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来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让我们明白苏轼乃大学士,但屡次被贬,乃闲居再次。
此时的他自称闲人,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这时候学生小组内讨论,学生点评得出结论:那就是被贬的不平、愤怒、自嘲和自我宽慰。
这时学生齐读课文的抒情段落,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作者的心情如此不平,那么他是怎么派遣的。
三读课文明白,讨论明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第二个步骤是品析景物描写。
2、这一个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景的方法。
首先是学生齐读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景物特色。
“”品析景物的特点。
其次是学生自悟、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思考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那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个比喻首先是用了明喻,月光如水,本来庸俗的一个句子,但是作者在这里翻出了心意,将整个庭院都注满了水,还用空去修饰这个色调。
接着再用借喻以客代主。
最后以竹柏影也点头实情,先客后主,连环比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地步入了一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那么突出的重点方法是:多读,以主题思维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点评师生共同分析。
3、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意境。
(10分钟)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已经,从而突破古诗文赏析的难点。
这是目前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却比较困难。
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画面赏析,采用连话图文的方式将难点分解。
将古文翻译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分解。
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当堂测验。
那么教学流程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且翻译此句。
接着由女生朗读写景文句,学生想象画面。
这个时候我用电教手段出示分解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月光普照大地。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运用画面来分解难度降低了很多。
接着出现第二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和清澈的水。
出现第三幅画面,交错的水藻和活泼的竹影。
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交错纵横。
接着将三幅画面的描绘语言衔接起来,整个意境就出来了。
接着学生齐读散文化的语言,将二者进行对比。
掌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方法。
接着就当堂训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意境。
4、评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生成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当时的处境艰难,并且心怀不平。
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可见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怎么样。
了解作者对待挫折所体现出来的乐观。
豁达。
闲适。
欣喜。
的人生态度和方法。
教导学生积极生活中的坎坷,并从中得到启示:面对困难,应有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的寻找办法调整心态,改变现状,而不能消极悲观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方法如:(1)面多挫折要有达观的心态。
(2)苦闷无计时找朋友倾诉。
(3)可寻找其他乐趣改变心情。
(4)可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5)向当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作业设计(当堂训练14分钟)1、后附有训练题。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文,把喜欢的整理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师希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去了解苏轼,从他的身上学到和积累到更多的精神财富。
六、说板书设计寺庭步月——事宁静淡泊乐观豁达——情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
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
当堂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等级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