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肆课文赏析
8.文章抒发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 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认 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 色。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 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 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
藻、荇交横——竹柏之影 疏影摇曳
清理淡雅
动
奇特的想象 新奇的比喻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课文赏析
7.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
寻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喜 遗憾
不假思索 急切
心心相通的喜悦 闲适从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
作者简介
苏 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 ~1063)进士。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 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
运用比喻,以积水空明表现月光的皎洁在透明、空 灵;以藻荇交横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衬 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这 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情趣。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 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班长总结
课堂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章 2.完成《日清周练》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 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 的人生境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suì
qĭn
zăo
xìng
zhú băi
遂
寝
藻
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考虑,想到 空明:形容水清澈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 体语句进行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承
四年(1007年)赐
天
名承天寺, 因寺宇
寺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 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 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 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 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 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 致、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恬
品美景
冰
静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5张PPT)
1
“闲人”的理解?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 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清闲之人,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 境况,是对自己作为闲官的一种自嘲; 2、旷达乐观、安闲自适人,天下不乏良辰 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能够寄情 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 ; 3、不汲汲于名利的人,慨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
辜负了美景的,而自己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 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 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在常人眼里,那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 月,而在你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 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你这样一个闲臵之人, 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雅致,拥有积极追 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苏轼你“宠辱 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 天边云卷云舒”, 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 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 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闲人”的理解?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 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清闲之人,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 境况,是对自己作为闲官的一种自嘲; 2、旷达乐观、安闲自适人,天下不乏良辰 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能够寄情 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 ; 3、不汲汲于名利的人,慨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
辜负了美景的,而自己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 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 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在常人眼里,那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 月,而在你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 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你这样一个闲臵之人, 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雅致,拥有积极追 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苏轼你“宠辱 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 天边云卷云舒”, 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 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 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张怀民,作者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9张PPT)
便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记
介词,同、和 副词,一起
承 天 寺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
名词作动词,散步
夜 游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 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
院中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记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记 承
_北__宋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
天 寺 夜
_苏__洵__、其弟_苏__辙__,并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游 1037—1101)。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
记 承
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即所任官职
天 寺
有职无权。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此
夜 游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
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下列句子
打算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记
门 高兴的样子
承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天
寺 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游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
夜
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
游
地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
suì qǐn zǎo xìng
承 天
遂 寝 藻荇
寺
夜
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
记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 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24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宋·
1
猜猜看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赤壁 三父子 竹子 八大家
苏轼两游赤壁 父苏洵,弟苏辙 唐宋八大 写下《赤壁赋》 并称为“三苏” 家之一
苏轼
2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
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
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
法而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
就写于这一时期。
3
宋·苏轼 4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叙 描写 抒情
研习课文 19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20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承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天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5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8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jiě)衣 藻荇(zǎoxìn)g 遂( suì)至 未寝( qǐn ) 柏( bǎi )
9
(二)读出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正
侧
静
动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25
•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月__光______,“藻、荇”、 是指___竹__柏__影____,此句运用了___比__喻______ 的修辞手法。
26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2
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连词“原来是”
• 盖竹柏影也。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3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
今义:住户、人家
•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15
• 二、词类活用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 三、倒装句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6
听读课文,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11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也 睡 共同一起 散步 院里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4
• 一、古今异义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知识归纳
• 但:古义:只是;
•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
今义:名词,耳朵。
•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 “闲人”即清闲的人。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7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21
与苏轼对话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 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 月。
22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读一读 •背诵全文 •(比一比,看谁背得 又快又好)
17
自学指导一
•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看哪组效率高)
18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
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 16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 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24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宋·
1
猜猜看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赤壁 三父子 竹子 八大家
苏轼两游赤壁 父苏洵,弟苏辙 唐宋八大 写下《赤壁赋》 并称为“三苏” 家之一
苏轼
2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
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
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
法而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
就写于这一时期。
3
宋·苏轼 4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叙 描写 抒情
研习课文 19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20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承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天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5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8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jiě)衣 藻荇(zǎoxìn)g 遂( suì)至 未寝( qǐn ) 柏( bǎi )
9
(二)读出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正
侧
静
动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25
•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月__光______,“藻、荇”、 是指___竹__柏__影____,此句运用了___比__喻______ 的修辞手法。
26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2
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连词“原来是”
• 盖竹柏影也。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3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
今义:住户、人家
•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15
• 二、词类活用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 三、倒装句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6
听读课文,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11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也 睡 共同一起 散步 院里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4
• 一、古今异义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知识归纳
• 但:古义:只是;
•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
今义:名词,耳朵。
•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 “闲人”即清闲的人。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7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21
与苏轼对话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 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 月。
22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读一读 •背诵全文 •(比一比,看谁背得 又快又好)
17
自学指导一
•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看哪组效率高)
18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
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