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2019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1课时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1课时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采用“”连接,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把由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2)特点: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保持不变。
②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体系中的反应并没有停止,只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新知探究]1.2H 2+O 2=====点燃2H 2O 和2H 2O=====电解2H 2↑+O 2↑是不是可逆反应?为什么?提示:不是,因为反应条件不相同。
2.以前学过的可逆反应有哪些?举出4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SO2+H2O H2SO3(2)N2+3H22NH3(3)2SO2+O22SO3(4)Cl2+H2O HCl+HClO[名师点拨]可逆反应的特点[对点演练]1.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①H2+Cl22HCl与2HCl H2↑+Cl2↑②H2SO4(浓)+2HBr===2H2O+Br2+SO2↑与Br2+SO2+2H2O===2HBr+H2SO4③2NO2===N2O4与N2O4===2NO2④2SO2+O22SO3与2SO32SO2+O2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 可逆反应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都能进行的反应。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讲义:专题3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铁、铜的冶炼1.铁、铜的存在铁、铜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1)铁矿有磁铁矿(主要成分为Fe 3O 4)、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 2O 3)等。
(2)铜矿有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 2)、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CO 3·Cu(OH)2]等。
2.铁、铜的早期获取人们最早利用的单质铁和单质铜均直接来自于自然界。
所不同的是铁单质只存在于从天而降的陨铁中,所以古代人称铁为“天石”,而铜则来自于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少量单质铜。
3.铁的冶炼 (1)设备:炼铁高炉。
(2)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等。
(3)主要反应①还原剂的生成。
a.生成CO 2:C +O 2高温,CO 2, b 生成CO :CO 2+C 高温,2CO 。
②铁的生成:Fe 2O 3+3CO 高温,2Fe +3CO 2。
③炉渣的形成:a.CaCO 3高温,CaO +CO 2, b .CaO +SiO 2高温,CaSiO 3。
[特别提醒]使用炼铁高炉得到的是含碳2%~4.5%的生铁,生铁经过进一步冶炼,包括降碳,调硅锰,除硫、磷,得到含碳量0.03%~2%的钢。
4.炼铜(1)工业炼铜:工业上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 2)的方法得到铜。
黄铜矿――→还原剂高温冰铜―→粗铜(含Ag 、Au 、Fe 、Zn 等杂质)――→电解精炼精铜 (2)生物炼铜(矿堆浸铜法)①原理:CuS ――→细菌O2CuSO 4――→FeCu 。
②特点:成本低、污染小、反应条件简单等。
1.高炉炼铁的生产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焦炭和一氧化碳都是还原剂 B .采用富氧空气可以得到纯铁C.加石灰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得到CO2D.用于冶炼生铁的矿石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和黄铁矿2.回答下列关于高炉炼铁的问题:(1)炼铁的原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2单元第1课时钠的性质与制备含解析苏教版第一册
钠的性质与制备(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1.观察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基本方法.一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错误!变暗错误!变白色错误!出现液滴错误!白色固体粉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白色变暗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B.出现液滴是因为NaOH具有吸湿性C.过程④只发生了物理变化D.最后得到的白色固体是NaOHB[A不正确,银白色变暗是因为生成了氧化钠;B正确,过程②生成的是NaOH,NaOH具有吸湿性,在空气中潮解形成NaOH溶液;C、D不正确,过程④中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最后应得到的白色固体是Na2CO3。
]2.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改变,会引起产物的种类改变的是()A.Na2O2和CO2B.Na2O2和H2OC.Na和O2D.Fe和Cl2C[Na与O2反应,温度不同产物可能为Na2O,也可能为Na2O2。
]3.将钠放入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生成Na2O还是Na2O2是由下列哪项因素所决定的()A.反应温度B.空气的量C.钠粒的大小D.钠的状态(s、l)A[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加热时生成Na2O2,反应温度不同,其产物不同。
]4.2。
3 g纯净的金属钠在干燥的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 g 固体,由此判断其产物是()A.只有Na2O B.只有Na2O2C.Na2O和Na2O2D.无法确定C[若2.3 g钠全部生成Na2O,质量为3。
1 g;若2。
3 g钠全部生成Na2O2,质量为3.9 g,因为3。
1 g〈3。
5 g<3.9 g,故氧化产物应为Na2O和Na2O2的混合物.]5.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氧气中常温下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生成物质量大D.两块钠的生成物质量一样大B[]6.将一定量的金属钠投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最终不可能有沉淀的是()A.硫酸铜溶液B.氯化钠溶液C.氯化铁溶液D.氯化镁溶液B[钠与盐溶液反应分两步进行:先是Na与H2O反应,然后是生成的NaOH与盐溶液反应生成难溶性碱。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课件第一课时(40张)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2)第二步:金属的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 应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 矿物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单质的过程。 主要的方法有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 等。 (3)第三步:金属的精炼。采用适当的方法 提炼出纯金属。我们可用电解的方法提炼金 属铜等。
栏目 导引
0.2 mol FeO→14.4 g
0.2 3
mol Fe2O3→10.67 g
0.2
4
mol Fe3O4→11.6 g
该氧化物可能是 Fe3O4,也可能是由 Fe2O3 和 FeO 组成的混合物。栏目 Βιβλιοθήκη 引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金属的冶炼
探究导引 欲从金属化合物中获取金属单质,需采取什 么措施? 提示:金属化合物(MXn)中金属元素(M)一 定显正价,欲将其转化成单质必须利用比该 金属还原性强的还原剂将其还原出来或利用 电解(最强的氧化还原手段)的方法获得。
―高―温→
灼烧
粗铜含Ag、 Au、Fe、Zn等
―电―解→
精炼
精铜纯度 99.95%~99.98%
栏目 导引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2)生物炼铜(矿堆浸铜法) ①原理:CuS―细―O菌2→___C__u_S_O__4 ___ ――Fe→Cu ②特点:成本低、污染小、反应条件简单等。 (3)湿法炼铜:_F__e_+__C_u_S__O_4_=_=_=_F__e_S_O_4_+__C__u_。
栏目 导引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存在 金属
铁
自然界中的存在状 常见矿石及主要成
态
分
①主要以_化__合__态__形 式存在②铁单质只
存在于陨铁中
第二章第1节3课时外界因素影响反应速率的微观解释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第3课时反应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越 。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越 。
大多简单碰撞理论解释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本质原因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某一反应条件→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或减少)→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多(或减少)→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或减小)。
简单碰撞理论解释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识回顾问题4: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目的途径有哪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微观探析 逻辑推理提示:(1)提高分子的能量(比如加热)→提高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目; (2)压缩气体体积→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 (3)降低活化能→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
问题5:以上途径分别对应外界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及接触面积等)中的哪一项?升高温度增大压强或增大浓度加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微观探析 逻辑推理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提示:升高温度——既增加单位体积内分子碰撞的次数,更重要的是反应物分子吸收了能量,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增加了。
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影响外因 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几率(次数)化学反应速率分子总数活化分子数升高温度不变增加增加增大微观探析 模型辅助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升温注意:总的活化分子数也增大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T 1 <T 2T 1T 2思考与讨论1:温度是怎样影响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的?是否受反应状态的限制?提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都适用,升温,速率均增大,降温,速率均减小,且不受反应物状态的限制。
思考与讨论2:对于可逆反应,温度对正、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一样吗?提示: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增大的程度不同,其中吸热反应速率增大程度大;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降低,但降低的程度也不同,其中放热反应速率降低幅度小。
设NO+CO 2⇌2CO⊿H >0 正反应速率为v 1;逆反应速率为v 2N 2+3H 2 ⇌ 2NH 3 ⊿H <0 正反应速率为v 3;逆反应速率为v 4 。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解析版)
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基础过关1.以下各样试纸 ,在使用时早先不可以用蒸馏水湿润的是 ( D )A. 红色石蕊试纸B.蓝色石蕊试纸C.碘化钾淀粉试纸D.pH 试纸分析 :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使用时均应用蒸馏水湿润 ,A、B、C 不切合题意 ;pH 试纸不可以湿润 ,不然结果不正确。
2.以下溶液必定呈酸性的是( B )A.pH<7 的溶液B.c(H+ )>c(OH— ) 的溶液C.pH>7 的溶液D.c(H+ )<c(OH— ) 的溶液分析 :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根本依照是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 ,c(H+ )>c(OH— ) 的溶液显酸性 ,而 pH 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数值,在 25 ℃时 ,pH<7 的溶液显酸性。
3.以下溶液必定显碱性的是( A )A. 溶液中 c(OH-)>c(H +)B.溶液中含有 OH-C.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红色D.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黄色分析 :碱性溶液中 ,c(OH- )>c(H+ ),故 A 正确 ;不论酸性、碱性仍是中性溶液都含有 OH-,故 B 错误 ;甲基橙变红色 ,pH<3.1,说明溶液呈酸性 ,故 C错误 ;甲基橙变黄色 ,pH>4.4,说明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故 D 错误。
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C )A.pH=0 的溶液不存在B.使用宽泛 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3.5C.中性溶液的 pH 不必定等于 7D.酸或碱溶液在稀释时 ,溶液的 pH 均减小分析 :c(H+)=1 mol/L 时,溶液的 pH=0,A 错误 ;宽泛 pH 试纸测得溶液的pH 只好为整数 ,B 错误 ;温度高升 ,水的 K w增大 ,温度大于 25 ℃时 ,中性溶液 pH<7,C 正确 ;酸溶液稀释时 pH 增大,D 错误。
5.25 ℃的以下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 B )A.pH=11 的溶液B.c(OH-)=0.12 mol·L-1的溶液C.1 L 中含有 4 g NaOH 的溶液D.c(H+ )=1×10-10mol·L -1的溶液分析 :溶液的碱性最强 ,则该溶液中 c(OH-)最大。
高三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整一章)
【课题】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3、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点难点】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过程】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人类文明始于用火-----热能的使用,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在影响全球经济和生活的各种因素中,能源居于首位。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能源,如液化气。
它在燃烧时放出热能。
那这些热能从何而来呢?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补充讲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
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 Cl2中含有1mol 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 Cl-Cl键要吸收243 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 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 kJ的能量。
则(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
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
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3)反应中放出的热量的计算:862kJ—679kJ=183kJ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课件:专题3第二单元课时1
混合溶液pH的计算
1.两强酸混合 + + c1H · 1+c2H · 2 V V + c(H )混合= →pH V1+V2 2.两强碱混合 - - c1OH · 1+c2OH · 2 V V - + c(OH )混合= KW,c(H )→pH V1+V2 3.强酸强碱混合 + (1)强酸与强碱正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c(H )= c(OH )。 如室温下, 中性溶液的 c(H )=10 pH=7。
【规律方法】
溶液呈中性的根本标志是c(H+)
=c(OH - ),不能认为c(H + )或c(OH - )等于10 -
7mol· -1或pH=7的溶液就一定是中性溶液,不 L
能把pH=7作为判断一切溶液酸、碱性的分界线, 应比较c(H + )和c(OH - )的相对大小。若用pH来 判断,必须指明温度,如25 ℃时pH<7的溶液一 定是酸性溶液。
+
1 - ×10 4 2 + -7 -1 2- 释 10000 倍时,c(H )≈10 mol· ,c(SO4 )= L 10000 1 - - + - mol· = ×10 8mol· 1,c(H )∶c(SO2 )=20∶1。 L L 4 2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 pH 的简单计算。由题 意知:n(NaOH)=x· 10
a-14
mol,n(HCl)=y· mol, 10
=14→cH+=cOH-中性 pH=7 >14→cH+<cOH-碱性 a+b pH>7 + - <14→cH >cOH 酸性 pH<7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精品课件 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则 Ka=
平(H+ )·平(X-)
+
始 (HX)-平 (H )
=
H+
+ X-
0
0
c平(H+) c平(X-)
2 (H+ )
平
始 (HX)-平(H+ )
由于弱酸只有极少一部分电离,c平(H+)的数值很小,可做近似处理:c始(HX)-
c平(H+)≈c始(HX)。
2 (H+ )
则 Ka=
平
(OH
)
4
平
平
+
NH4 +OH ,Kb=
(NH3 ·H2 O)
平
。
(3)意义:电离常数表征了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根据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
的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相对强弱。
(4)影响因素。
同一弱电解质,电离常数K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温度升高时,
电离常数增大。
3.电离度
(1)定义: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
1 (CH COOH)
2
3
2 平
所以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3)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判断溶液中微粒浓度比值的变化情况。
给弱电解质加水稀释时,能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中离子和分子的浓度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温度不变时电离常数不变,题目中经常利用电离常数
来判断溶液中微粒浓度比值的变化情况。如把0.1 mol·L-1 CH3COOH溶液
平 (H+ )·平 (HCO3 )
-
电离的,第一步电离常数表达式为 Ka1=
2-
平 (H+ )·平 (CO3 )
新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专题三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乙醇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学案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乙醇[知识梳理]一、乙醇的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1.分子结构2.物理性质【自主思考】1.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吗?提示不能。
因为乙醇易溶于水,所以乙醇不能作碘水中碘的萃取剂。
2.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怎样除去乙醇中的水?提示向乙醇中加入无水CuSO4粉末,若有蓝色物质生成,说明乙醇中含有水分;若无蓝色物质生成,说明乙醇中没有水分。
除去乙醇中的水需要加入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
3.如何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提示分别取少许三种液体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水,液体不分层的是乙醇,液体分层且水在上层的是四氯化碳,液体分层且水在下层的是苯。
4.乙醇分子中有几种氢原子?比较—OH和OH-有哪些区别?提示3种氢原子。
OH-和—OH的区别二、乙醇的化学性质和用途1.化学性质2.用途【自主思考】5.如何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提示 根据1 mol CH 3CH 2OH 与足量的Na 反应产生0.5 mol H 2,证明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二甲醚中无羟基,氢原子全部以C —H 键结合,不与金属钠反应。
6.根据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现象,说明铜丝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提示 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由光亮的红色变成黑色物质,说明发生了2Cu +O 22CuO 的反应,将加热的铜丝放入乙醇中时,铜丝由黑色又变成光亮的红色,说明发生了C 2H 5OH +CuO ――→△CH 3CHO +Cu +H 2O 的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铜参加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铜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甲醛与乙醛甲醛、乙醛分子中都含有醛基(—CHO),都属于醛类,甲醛的水溶液常用于种子杀菌消毒、标本的防腐,但不能用于浸泡食品。
甲醛是制造酚醛树脂的原料。
甲醛对人体有害,要注意防止装修材料中挥发出的甲醛气体污染室内空气。
乙醛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可用于生产乙酸、乙醇等。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专题2-第3单元-第1课时
●新课导入建议 在我们生活中,手机用的电池,机动车上的铅蓄电池、 干电池等,这些电池的电能是如何转化来的?原理是什么? 这些问题本课时将给出答案。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课标解读
重点难点
1.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 究,初步了解原电池原理。 2.了解化学电源的原理与应 用。 3.了解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4)从反应类型上判断 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5)从反应现象上判断 溶解的是负极,有气泡产生或固体析出的是正极。 (6)从离子移动上判断 阴离子移向的是负极,阳离子移向的是正极。
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活泼的金属是电池的负 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是电池的正极。 (2)有电解质溶液,且负极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 化还原反应; (3)构成闭合回路或接触。
1.原电池反应原理及应用。 (重点) 2.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书 写。(重难点)
原电池原理
1.铜锌原电池 (1)装置:
(2)现象:Zn 片 逐渐溶解 ,Cu 片上有 大量气泡 产生,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3)电子流向:由 锌极 流向 铜极 。 (4)电流方向: 铜极 →导线→ 锌极 。 (5)离子流向:电解质溶液中, H+、Zn2+
利用反应 Zn+2FeCl3===ZnCl2+2FeCl2 设计 一个原电池。在图中方格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正极为 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将已知的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即失去电 子和得到电子的反应):Zn-2e-===Zn2+,2Fe3++2e-===2Fe2 +;然后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可知,该电极的负极应用 锌作材料,正极要保证 Fe3+得到负极失去的电子,一般可用 不能还原 Fe3+的材料(如铂、碳棒等)作正极,电解质溶液只 能用 FeCl3 溶液。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一、单项选择题1.模型法是化学中把微观问题宏观化的最常见方法,对于2HBr(g)H 2(g)+Br 2(g)反应。
下列四个图中可以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可逆反应的是( )解析:选C 。
C 项说明三种物质共存,是可逆反应。
2.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 Δ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B .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C .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D .若再充入1 mol H 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解析:选C 。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C 正确。
3.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g) ΔH <0,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为( )A .断开一个N ≡N 键的同时有6个N —H 键生成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D .N 2、H 2、NH 3分子数比为1∶3∶2的状态解析:选C 。
断开N ≡N 键与生成N —H 键是同一个反应方向,A 不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r =m n,反应过程中m 始终不变,若M r 不变,则n 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
4.在2NO +O 22NO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反应中,如图所示表明在30 ℃和100 ℃时的平衡体系中,NO 的百分含量与压强(p )或压强一定时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D。
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百分含量应减小,故A错;当压强一定时,升高温度能够缩短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故B错;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NO的百分含量降低,故C错。
化学反应原理PPT课件
o
反应过程
(直接原因)
(本质原因)
7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 反应热: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 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放出)的 热量(焓变包涵与内)
➢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8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温度和压
强(未标明表示常温常压——25℃(298K)、
3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的焓变
➢ 抽象概念:在恒温、恒压下化学反应过程中
吸收(释放)的热量。 ➢ 严格概念*: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体系
仅做体积功、不做其他功的变化过程中的热 效应。 ➢ 符号:ΔH;常用单位:kJ·mol-1
4
焓变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具有能量
➢ 标准燃烧热:在101kPa(一个大气压)下, 1mol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的是稳定的化合物)
的反应热,单位:kJ·mol-1
➢ 热值:1g(单位质量或体积)·cm-1
13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化学能→电能——原电池
原电池的构造: 1.不同活动性的金属电极(使其自发进行);
(注:abcd表示化学计量数,AB表示反应物,CD表示 生成物,wxyz表示物质状态,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10
盖斯定律:
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 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即焓
变ΔH只与反应的起末状态有关。
(我们可以由此求未知反应的焓变,如中间反应)
11
能源的分类
构成闭合电路
21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电流:阴极→阳极 ➢电子:阳极→阴极
2013年苏教化学必修1精品课件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2)写出赤铁矿还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焦炭在高炉中所参与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CaCO3所参与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要除去细碎铜屑中的少量铁屑,请用化 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将其除去(只用简单的原理描述 即可)。 解析:铁是一种活泼金属,能与氧气、酸、一些 盐反应。
答案:(1) FeCl2 ―H―C→l Fe C―u―SO→4 FeSO4 (或其他合理 答案) (2)化学方法:加入足量稀盐酸,铁会溶解在稀盐酸 中,2HCl+Fe===FeCl2+H2↑。物理方法:用磁铁 吸引铁屑。
A.将Fe2O3高温灼烧,看灼烧前后颜色是否变化。 B.将Fe2O3高温灼烧,看灼烧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①实验中应将Fe2O3放在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中灼烧。
②方法A中,如果高温灼烧后颜色由 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说明Fe2O3 确实发生了变化。能说明生成的一定为FeO吗?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方法B中,如果发生了预期的反应,固体高温 灼烧前后质量比应为________________,但是, 若实验结果为固体灼烧前后质量比为30∶29,则 高温灼烧后生成物是________。 ④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较好的方法是_____。
Fe+S==△===
FeS
Cu+ 点燃
Cl2===== CuCl2 2Cu+ △
S=====Cu2S
反应 物
反应条件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1课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自主学习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 (1)概念反应过程中有□01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反应前后□02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实质反应中有电子的□03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4)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关系①氧化反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04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05升高的反应,物质被□06氧化。
②还原反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07得到电子,元素化合价□08降低的反应,物质被□09还原。
③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总数与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总数□10相等。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2)单线桥法课堂探究 一、氧化还原反应1.初中化学学习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分析一下CuO +CO=====△Cu +CO 2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提示:该反应过程中CO ―→CO 2是得氧过程,该反应为氧化反应;而CuO ―→Cu 是失氧过程,该反应为还原反应,因此整个反应既包含氧化反应又包含还原反应,化学上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反应有何不同: CuO +CO=====△Cu +CO 2; Fe +CuSO 4===FeSO 4+Cu ; BaCl 2+Na 2CO 3===BaCO 3↓+2NaCl 。
提示:CuO +CO=====△Cu +CO 2和Fe +CuSO 4===FeSO 4+Cu 两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而BaCl 2+Na 2CO 3===BaCO 3↓+2NaCl 无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学上把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无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关系图示(2)①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020年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 酸碱中和滴定 知识梳理与考点训炼
酸碱中和滴定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 c 待=cV V 标标标(以一元酸与一元碱的滴定为例)。
3.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
(2)选取适当指示剂,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4.仪器与药品(1)主要仪器:酸式滴定管(图A)、碱式滴定管(图B)、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大烧杯。
(2)药品:标准溶液、待测液、酸碱指示剂。
(3)滴定管的使用①酸性、氧化性的试剂一般用酸式滴定管,因为酸性和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②碱性的试剂一般用碱式滴定管,因为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活塞无法打开。
5.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1)滴定前的准备①滴定管:查漏→蒸馏水洗涤→用待装液润洗→装液→排泡→调液面→记录。
②锥形瓶:蒸馏水洗涤→装液→加指示剂。
(2)滴定(3)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按上述操作重复二至三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c(NaOH)= ()()()c HCl HCl NaoH V V ⋅计算。
6.酸碱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学有所思] 滴定过程中对指示剂使用有哪些具体要求? 提示:(1)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
(2)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例如用NaOH 溶液滴定醋酸。
(3)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4)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
(5)并不是所有的滴定实验都须使用指示剂,如用标准的Na 2SO 3溶液滴定KMnO 4溶液时,KMnO 4溶液颜色褪去时即为滴定终点。
突破1:中和滴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指示剂选择1.中和滴定实验主要仪器与操作(1)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烧杯、白纸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精品课件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Δ|
(2)表达式:v= 。
Δ
3.常用单位
mol·L-1·s-1、mol·L-1·min-1。
4.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化学反应中,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
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之比。如对于化学反应aA(g)+bB(g)c
应N2+3H2
的是(
2NH3,2 min 时测得剩余N2 1 mol,下列化学反应速率不正确
)
A.v(N2)=0.25 mol·L-1·min-1
B.v(H2)=0.75 mol·L-1·min-1
C.v(NH3)=1 mol·L-1·min-1
D.v(NH3)=0.5 mol·L-1·min-1
答案C
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 )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问题探究
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提示用单位时间反应物或反应产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在一定条
件下的反应速率。
归纳拓展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Δ|
(1)利用反应速率的定义式v= Δ 求算。
×0.01 mol·L-1·s-1=1.8 mol·L-1·min-1;B项,v(B)=60 s·min-1×0.02 mol·L-1·s-1
=1.2
mol·L-1·min-1;D项,v(B)=
反应进行得最快。
3
2
v(C)=1.5 mol·L-1·min-1,经过比较可知A项
变式训练2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
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第1课时 溶液的酸碱性【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pH 与c(H +)、c(OH -)、溶液酸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练习掌握溶液pH 的简单计算了解。
2.能够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初步学习pH 计的使用。
3.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方法,认识pH 的调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P 71~73溶液的酸碱性对生产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溶液的酸碱性 水是 性的,水能发生电离 。
1.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唯一标准:当c(H +)=c(OH -)时,溶液呈 性;当c(H +)>c(OH -)时,溶液呈 性;当c(H +)<c(OH -)时,溶液呈 性; 【阅读教材】P 71 “交流与讨论”溶液中:K w (25℃)= c(H +)溶·c(OH -)溶=1×10-14(1)c(NaCl)=0.1 mol ·L -1中:NaCl = Na ++Cl - ,H 2O H ++OH -c(H +)溶= c(H +)水c(OH -)溶= c(OH -)水∴ c(H +)溶= c(OH -)溶= c(H +)水=c(OH -)水=1×10-7 mol ·L -1(2)c(HCl)=0.1 mol ·L -1中:HCl = H ++Cl - ,H 2O H ++OH -(水的电离受到HCl 抑制) c(H +)溶= c(H +)HCl + c(H +)水=0.1 mol ·L -1+ c(H +)水≈0.1 mol ·L -1c(OH -)溶= c(OH -)水=113141011.0101)(K ---+⋅⨯=⨯=L mol H c w 溶(3)c(NaOH)=0.1 mol ·L -1中:NaOH = Na ++OH -,H 2O H ++OH -(水的电离受NaOH 抑制)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 (1)定义:pH = -lgc(H +)(2)意义:c(H +)=10-pH , ①pH 越小,c(H +)越 ,溶液酸性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目标导航]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2.学会pH的简单计算。
3.了解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4.全方位地比较一强一弱。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pH1.溶液的酸碱性(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①c(H+)>c(OH-),溶液呈酸性,c(H+)越大,酸性越强。
②c(H+)=c(OH-),溶液呈中性。
③c(H+)<c(OH-),溶液呈碱性,c(OH-)越大,碱性越强。
(2)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c(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②pH=7,溶液呈中性。
③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2.pH(1)表达式:pH=-lg c(H+)。
(2)意义: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3)适用范围:1×10-14 mol·L-1≤c(H+)≤1 mol·L-1的溶液。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1)指示剂法该法只能测其pH的大致范围,常见指示剂变色范围为指示剂变色范围石蕊pH<5红色5~8紫色>8蓝色酚酞pH<8.2无色8.2~10浅红色>10红色甲基橙pH<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2)pH试纸法常用的pH试纸有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
前者的pH差值为1,后者的pH差值约为0.2或0.3。
pH试纸的使用方法:把小片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确定溶液的pH。
(3)pH计测量法议一议1.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什么?pH=7的溶液是否一定为中性溶液?答案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比较c(H+)、c(OH-)的相对大小,pH=7的溶液不一定为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下pH=7的溶液才为中性溶液,因为K w只与温度有关,如在100 ℃时,K w=1.0×10-12,pH=6为中性,pH=7应为碱性。
2.怎样理解酸的酸性强弱与溶液的酸性强弱?答案酸的酸性强弱是指酸电离出H+的难易,如HNO3的酸性比H3PO4的强。
而溶液的酸性强弱是指溶液中H+的浓度大小,H+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二、溶液pH的计算练一练1.已知在常温下(1)c(H+)=1.0×10-3 mol·L-1的某溶液中,c(OH-)=____________________,pH为______。
(2)pH=4的盐酸溶液中,c(H+)=________________,c(H+)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10-11 mol·L-1 3(2)1.0×10-4 mol·L-1 1.0×10-10 mol·L-12.常温下,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1.0×10-3 mol·L-1的盐酸的pH为________。
(2)5.0×10-4 mol·L-1的H2SO4溶液的pH为________。
(3)将8 g 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2 L溶液,其pH为________。
(4)a mol·L-1的Ba(OH)2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3(3)13(4)15-lg5+lg a方法导引单一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1)计算原则酸性溶液:求c(H+)→求pH的值。
K w求c(H+)→求pH值。
碱性溶液:求c(OH-)――→(2)公式:pH=-lg c(H+)K w=c(H+)·c(OH-)三、酸碱溶液稀释后pH变化规律计算下列溶液的pH(1)pH=2的盐酸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__。
(2)pH=3的H2SO4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__。
(3)pH=2的CH3COOH加水稀释10倍,其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4)pH=11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
(5)pH=12的Ba(OH)2溶液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________。
(6)pH=11的NH3·H2O加水稀释10倍,其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4(3)2<pH<3(4)10(5)11(6)10<pH<11议一议1.若将pH=2的盐酸加水稀释107倍,其pH是否为9,为什么?答案不为9。
因为此时应该以水的电离为主,而忽略HCl的电离,稀释后的pH应无限接近7。
2.若将pH=12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107倍,其pH是否为5,为什么?答案不为5。
因为此时应该以水的电离为主,而忽略NaOH的电离,稀释后的pH应无限接近7。
3.将pH=2的CH3COOH溶液和pH=12的氨水分别加水稀释10倍,pH变化为什么不到一个单位。
答案因为CH3COOH、NH3·H2O均为弱电解质,在稀释过程中还会继续电离,所以pH变化不到一个单位。
4.分别画出pH相等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NaOH溶液和氨水加水无限稀释时的pH变化图像。
答案一、溶液酸碱性的测定例1有一学生在实验室测某溶液的pH,实验时,他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
(1)该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2)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同时请分析是否一定有误差产生。
(3)若用此法分别测定c(H+)相等的H2SO4和H3PO4溶液的pH,结果会怎样?并说明理由。
解析由此题可引出下列结论:醋酸铅试纸、KI-淀粉试纸、石蕊试纸(检验气体的酸碱性)等用于定性检验时,试纸一般要润湿,而pH试纸定量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时,绝对不允许用水将试纸润湿。
答案(1)不正确。
(2)若溶液不显中性,则H+或OH-被稀释,测出的不是溶液中H+或OH-对应的pH;不一定有误差,当溶液为中性时则不产生误差。
(3)测得的pH,H3PO4溶液较H2SO4溶液小,因为在稀释过程中,H3PO4继续电离产生H+,使得该溶液中c(H+)较H2SO4溶液中的大。
变式训练1中学化学实验中,淡黄色的pH试纸常用于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在25 ℃时,若溶液的pH=7,试纸不变色;若pH <7,试纸变红色;若pH>7,试纸变蓝色。
而要精确测定溶液的pH,需用pH计。
pH计主要通过测定溶液中H+的浓度来测定溶液的pH。
已知100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 w=1×10-12。
(1)已知水中存在如下平衡:H2O+H2O H3O++OH-ΔH>0,现欲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所得溶液呈酸性,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向水中加入NaHSO4B.向水中加入NaClC.加热水至100 ℃D.在水中加入KOH(2)现欲测定100 ℃沸水的pH及酸碱性,若用pH试纸测定,则试纸显________色,溶液显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若用pH计测定,则pH____________7(填“>”、“=”或“<”),溶液呈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答案(1)A(2)淡黄中<中解析(1)向水中加入NaHSO4,c(H+)增大,平衡向左移动,A正确;向水中加入NaCl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平衡不移动,B错误;加热平衡向右移动,仍呈中性,C错误;向水中加入KOH,c(OH-)增大,平衡向左移动,但溶液呈碱性,D错误。
(2)100 ℃时水的pH=6,但溶液仍呈中性,因此pH试纸的颜色仍为淡黄色。
二、酸碱混合后pH值的计算方法例2计算下列溶液的pH:(1)①1.0×10-4 mol·L-1盐酸溶液的pH 为________。
②将0.4 g NaOH 固体溶于水得到1 L 溶液,该溶液的pH 为________。
(2)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c (H +)为____________________,pH 为________。
(3)将200 mL 5×10-3 mol·L -1 NaOH 溶液与100 mL 2×10-2 mol·L -1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 (OH -)为__________________,c (H +)为____________________,pH 为________。
(4)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为________;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________;若按11∶9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________。
答案 (1)①4 ②12 (2)1.0×10-3 mol·L -1 3 (3)1.0×10-2 mol·L -1 1.0×10-12mol·L -112 (4)7 3 11归纳总结 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强碱溶液的pH 的计算方法先求出强酸、强碱溶液中的c (H +),强酸直接由酸的浓度求出,强碱先由碱的浓度求出c (OH-),再根据水的离子积换算出c (H +),然后用公式pH =-lg c (H +)求出pH 。
(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①强酸与强酸混合c (H +)混=c 1(H +)·V 1+c 2(H +)·V 2V 1+V 2,然后再求pH 。
②强碱与强碱混合 先计算:c (OH -)混=c 1(OH -)·V 1+c 2(OH -)·V 2V 1+V 2再求c (H +)混=K wc (OH -)混,最后求pH 。
③强酸与强碱混合a .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 =7。
b .酸过量: 先求c (H +)余=c (H +)·V (酸)-c (OH -)·V (碱)V (酸)+V (碱),再求pH 。
c .碱过量:先求c (OH -)余=c (OH -)·V (碱)-c (H +)·V (酸)V (酸)+V (碱),再求c (H +)=K wc (OH -)余,最后求pH 。
变式训练2 将0.1 mol·L -1 HCl 溶液和0.06 mol·L -1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则该溶液的pH 是( )A .1.7B .12.3C .12D .1 答案 C解析 这是强酸和强碱的混合,要先判断混合液的酸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