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
造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是视觉、知觉、听觉、嗅觉艺术的综合体,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现着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心与境的互动。

本文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并对古典园林中的色彩、声音、气味、尺度等意境作了简单的评析。

标签中国古典园林;色彩;声音;气味;气味;尺度
前言
园林是一种占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意者立意,匠者技巧,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营建,譬如诗文、楹联、匾额、绘画等。

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素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征,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

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

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
据有关典籍记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既已有造园活动。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采樵,游憩的目的尚在其次。

中国经过几千年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孕育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其发展过程主要可分为: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主流是皇家园林,还不完全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园林的功能已由早期的狩猎、通神、生产为主,转向后期的观赏为主。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玄学的返璞归真,佛、道的出世思想等,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寄情山水,游山玩水一时成为风尚,促进了风景式园林的发展,由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由简单模仿到适当的概括提炼,完成从源于自然到高于自然的转变。

该时期主要代表作有铜雀园,华林园,仙都苑等。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奠定的风景式园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当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达到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隋代的大兴城,虽继承了周制,即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庙右社的传统,又沿用了曹魏邺城改进的方案,同时又有所创新,采取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套的配置形式,整齐严正。

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公元960—1271年),宋时期(公元965年一公元1279年)的皇家园林趋于小型化、多样化,与历代相比最少皇家气派,更多的接近私家园林,以改造地形,诗情画意的规划设计为主,写意山水成为显著的特色,而且还出现了“寿山良岳”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皇家园林作品。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形、色、声、香是园林建筑艺术意境中的重要因素。

除了满足视觉所展现出如诗如画般意境外,园林的深意还在于调动起人们其它感官的知觉,如听觉、嗅觉以及由感官所引伸的身体知觉,由此才将人与其所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令人深刻体味“坠入空间”的归属感。

视觉、听觉、嗅觉、知觉中视觉最为直接,园林营造中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

而声音、气味、身体尺度及环境所引发人的情绪震颤,则无形中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

2.1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色彩
色彩是组成园林艺术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园林中的主要色彩是绿色,而色叶树种由于其亮丽的色彩,比一般植物更能引起游人的注意。

植物被人为地赋予了个性,成为人格的象征,高低贵贱由此而分。

《论语》有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更有林和靖梅妻鹤子之千古佳话。

植物还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

古人以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月季为花后。

榉树象征中举,紫薇象征高官,紫荆象征和睦,萱草象征忘忧,石榴象征多子。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同栽,意喻玉堂富贵。

中门种槐,便能三世昌盛。

朱钧珍教授认为中国园林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以植物生态习性为基础,创造地方风格为前提;以文学艺术为蓝本;以设计者学识、修养出品味,创造具有特色的多种风格;以师法自然为原则,宏扬中国园林自然观的理念。

通过植物外在的形、拟人化的神以达成法(生成为基础,画理为蓝本,诗词为意境),并将园林所给予人的归纳为:景(物)、意(境)、情(感)和(哲)理,可谓独到而精辟。

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综合表现,对中国的园林植物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名花的形成,
如十大名花之说,各地市花的评选等,莫不是教化历代相承的缘故;但另一方面,在花木配置上也形成某种定势,如小窗芭蕉、水岸杨柳、山植松柏、水中放莲等。

中国园林在建造过程中也积极贯穿“和谐是一切色彩美创作的总原则。

”利用人眼的视觉原理,将秋色叶树种与其他树种及园林要素进行和谐配置,营造园林景点和意境,最主要用的技巧有二种:
第一种是通过对比配置营造和谐美。

在青枫绿屿中远景松树苍翠,近景槭树绯红,色彩对比明显,使得红色更红,翠色更翠;近景暖色、内敛、后退,对比中更显出景色深远。

种过协调配置营造和谐美。

如扬州个园中的秋山以黄石丹枫表现秋景,夕阳下,黄石丹枫营造出一片秋天的色彩,从而在协调中产生和谐之美。

对比和协调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同时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只是在不同的园林中有所侧重。

如避暑山庄的松云峡,主要以松树组成风景构图,配以枫树,形成“掩映枫林,浅碧浓青,远迩一色,每轻霜乍染,万叶皆赤,锦树分丛,丹霞竞彩”(热河志)的景观。

碧和青是色相的和谐;浅和浓是色彩饱和度的对比;青和赤是色相的对比。

2.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声音
一个好的声景首先是人、环境、社会之间具有种声音进行调和,以及与公园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相互依赖性,要在不损害人、声环境、社会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要。

声景设计不是孤立地在园林空间中使其能沿着良性循环的线路发展;其次,声音的内容要丰富并且富有意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具体的声音,人要通过感知声音的特性,从声音中把握事物的特征,即让声音成为事物表征自身特点的标志之一,通过这些标志特征,人们可以多方面地认识到主体的某些特征,进而认识主体;再次,声音应能让作为主体的人感到事物的存在,进而进行审美活动。

不同的环境对声音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人们所处的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生理因素、期望值的差异以及自然、文化、社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来进行声音设计,让其所营造的声景满足特定的需求。

以风声取境在造园艺术中常借自然风声与墙体、松林、竹林等相结合产生洞音,松涛、竹籁之声等营造不同的意境。

扬州个园东南小庭院南墙上有直径约一尺的二十四个圆孔,每当阵风掠过,由于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发出箫箫鸣声,并与宣石、蜡梅相配,形成冬潭白石公园“听风亭”等都以风声营造意境。

以雨声取境在园林中以雨打芭蕉、荷叶、翠竹、梧叶之声取境,别有韵味。

苏州拙政园有两处著名的雨境景观,一处是“听雨轩”,另一处是“留听阁”。

以虫鸟鱼鸣取境在园林中主要是借自然界动物之声来营造独特的气氛和含蓄的意境。

在动物声音中最为婉转多变的要数鸟声。

陈扶摇《花镜》说:“枝头好鸟,林下文禽,皆足以鼓吹名园,非取其羽毛丰美,即取其声音娇好。

”可见,
鸟以其色泽美、形态美和声音美,为园林美景,增添不少趣味。

高高树上吟唱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蝉露宿风餐,自古就是高洁的象征。

它“裂方号而复咽,凄欲断而还连。

吐孤韵以难律,含五音之自然”,盛夏时日蝉声由小至大,再慢慢隐去,这种绝妙的声音,在人的心灵深处荡漾,让人的思绪归于宁静。

2.3 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气味
气味一方面让人进入环境空间,另一方面引发人的相关记忆,并由记忆牵引而进入另一时空,从而超越其身体所处的时间与空间。

这是视觉所无法传达给人的,气味能够带来无限延展,这也正应了园林的所谓“以有限之园寓无限之境”。

古典园林中的暗香多以花木为主,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论及造园时有云:“造园要素:一为花木;二为屋宇;三为叠石。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常常通过借用环境中植物发出的气味,组成创作空间的部分,以增加诱人的兴趣。

如以兰花著称的广州兰圃,微风带来优雅的兰香,为庭院增加几分雅韵;杭州的杜鹃园以杜鹃为主题。

每当花开时节。

漫山遍野漂着浓郁的芳香,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又如有“小山丛桂”的美名的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庭院,呈狭长形状。

呈植有桂花、西府海棠、槭树、鸡爪槭树、白玉兰、腊梅等品种的花木共约十二、三株,其中桂花占七株花香飘满园。

(见图1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庭院)
2.4 园小乾坤大,亭窄天地宽——尺度
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变化等特点。

园林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比山水画的构成要复杂得多必须考虑到活动在其内的人。

当人或停或行于园林之中时,却无一不觉得空间的亲切宜人,这是因为园林的尺度始终以人为标准,人的视平线、人的举手投足、人在空间中自我的衡量……都是影响园林空间尺度的因素。

只有园林尺度与人的尺度相协调,才能创造出宜人的园林空间。

尺度的感受是多方位的,或高,或低,或开敞,或幽深的空间尺度影响着人肢体的伸展,并波及心理感受。

苏州园林一般通过使用墙、廊、建筑、假山、桥梁、树木等多种手段来划分空间,将园林划分为若干景区均有各自主题和特色,景区间主次分明。

苏州园林各景区主题不同,如有以山为主题的,有以花木为主题的,有以石峰为主题的等,但主景区通常以山水为主题。

所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白居易.《草堂记》),以拳石配斗水,方显山水之亲和,有限之园无以容纳百川,而依其尺度浓缩后,却令人体味到真山水之妙景。

拳石斗水有别于所谓的微缩景观,它不是将自然山水等比例缩放后以维持“尺度”而是以拳石代群山,以斗水喻百川,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度并未发生改
变,所以人能够融入,而非如巨人般在微缩后的山水间大步前行。

以留园为例,留园分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四个景区。

中部是全园的主景区,其寒碧山庄为原留园遗物。

中部景区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中心,登临山顶“可亭”,全园景观尽收眼底;东区以建筑为主,重檐垒楼、曲折多变。

东部景区以建筑为主,主厅无峰厅,为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厅堂最为精美的建筑;厅北傲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柚云、瑞峰。

其中冠云峰为宋朝“花石纲”的遗物,峰高6.5米,耸立在土山之上,形态奇伟,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兼具瘦、漏、透、皱的特点,为江南林湖的石景。

西部景区是山林风光,土山红枫,石林凉亭,透着山林野趣。

北部景区是田园风光。

北海濠濮间北部的园林空间,主要是借石为界面而形成的。

但由于山的高度有限而坡度又十分平缓,犹如微凹的盆地,也存在着空间感的不强的问题。

惟山坡上的树林,枝叶繁茂浓密,恰似一道帷幕,对于加强空间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见图2北海濠濮间北部园林空间示意)
2.5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意境
意境之美是对中国美学最精粹部分,“意境”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意境是审美主体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综合的知觉的升华,感受造园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将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统一,从而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使审美主体获得身心的愉悦的艺术境界。

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当你月下漫步园林,万籁寂静,“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悠心兮,妙处难与君说。

”(宋张于湖)。

“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宗白华《美学散步》)。

不知何者为情,何者为景,自然化作我心,我心亦是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园林意境美,首先表现出的是诗情画意之美,诗画与园林的结合,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个特征。

中国的诗、画、园林风景三者之间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在表达意境美这点上,它们又是相通的、互补的:诗启发了画中的意境,画又给诗的意境赋予具体的形象,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以诗入画,以画入园,中国园林通过物质手段来表达诗的意境,诗词又以匾联、碑石等形式点出园林意境的主题。

文学的语言与园林建筑的语言相结合,创造出“风景如画”的园林艺术境界。

因此说,园林是凝固的诗,又是立体的画。

3 网师园——彩霞池知觉意象
网师园是小园之水,则大多聚而成池,而且常一水居中,再贯以小桥,环以廊屋的典型,是视觉、知觉、听觉、嗅觉的艺术综合体展现着如画般意境,其中彩霞池最为典型。

彩霞池宜春,池东由黄石叠砌的假山石壁上,紫藤攀附,花发成穗,紫气东来;静桥后的粉墙白壁上,木香蔓垂,香更清远;云冈上更有百年之二乔玉兰,千枝万蕊,不叶而花,斜展于濯缨水阁的翼角之上。

彩霞池宜夏,濯缨水阁半悬于水面之上,水殿风来,习习生凉,溽暑顿消;竹外一枝轩临水开敝,庭内竹影婆娑,左有黑松一株,斜出水面,倒影池中,顿觉心清如水。

彩霞池宜秋,月到风来亭踞崖取势,“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唐韩愈),“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宋邵雍);清秋月夜,正如《红楼梦》七十六回中黛玉、湘云坐在湘妃竹墩上赏月一样,“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

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而从小山丛桂轩飘来的阵阵桂香,更会使你的思绪清空无执,并能领悟到闻香悟道的禅意。

彩霞池宜冬,看松读画轩前的古柏相传为南宋园主史正志所植,虬干白骨,历尽800余年沧桑;而庭前的白皮松亦为上百年之物,龙鳞华盖,斜展于桥头,冬日轩内观之,俨然是二幅松石图画。

彩霞池亦宜晨昏朝暮,松下话古,小亭待月,或烟水迷离,或午云闲飘,或朝霞夕照,天光云影,楼台倒映,满池的波光流彩,这就是彩霞池——荷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除了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外,他的深意还在于调动了他人的尺度,更不用说“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表达其声:“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表现其味;“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又体现了他的尺度,更不用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表达的意境了。

中国园林之美包罗万象;竹影婆娑,风舞幽篁,荷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等等。

正是这耳声目色,月圆花好,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了他的诗情画意。

菏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等等等等。

正是这耳声目色,月圆花好,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了他的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徐文涛主编.留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2]徐文涛主编.网师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3]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主编[M].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