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问题专题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基础性制
度安排,是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有效机制。在分析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时, 既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民工权益 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 导向作用。 目前,企业中存在较普遍的少、漏、瞒报社会 保险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工的权益,也非 常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
存在不同的见解。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
1883年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
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叙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 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做不同的划分: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6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
与初步改革时期。
失业保险(传统称为“待业保险”)初步建立 。 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实质及其以单位为重心的
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
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
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一、概念辨析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4、社会保险体系1)老年社会保险。

2)疾病社会保险。

3)失业社会保险。

4)工伤社会保险。

5)生育社会保险。

6)残障社会保险7)死亡社会保险。

在我国,根据《劳动保险条例》,把疾病保险一分为二:疾病保险,给予病假工资;医疗保险,给予医疗费补贴。

7、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8、社会救济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他针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助措施。

9、失业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就是就业的对称,即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我国劳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一词的界定是: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有劳动能力工作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10'社会统筹所谓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

这种方式超出了单位管理的范围。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约400字)1.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发展背景a.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社会成员在经济、医疗、失业等方面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而实施的一种政策。

b.社会保障的兴起与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等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a.社会公平原则:社会保障政策要追求公平与正义,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平等。

b.社会团结原则:社会保障政策应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建立稳固的社会保障体系。

c.经济可行原则:社会保障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确保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约400字)1.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是对生活困难的人群提供临时救济的一种形式,如低收入家庭补贴、特困人员救助等。

b.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个人或家庭摆脱贫困,过上基本的生活。

2.社会保险a.社会保险是在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共济共担的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b.社会保险的目标是通过缴费和补贴机制,提供保险金或服务,保障参保人在特定风险发生时的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福利a.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经济或非经济形式的援助,如孤儿、残疾人的抚养和教育保障等。

b.社会福利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平等,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与挑战(约400字)1.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a.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和内容因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b.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覆盖范围广泛,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相对薄弱。

2.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a.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障压力增大。

b.劳动力市场变革:新技术和全球化对传统劳动力市场带来冲击,要求社会保障适应新就业形式。

第四部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约400字)1.中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a.开放以前:以单位为基础的保障体系。

b.开放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风险及其种类(一)风险: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与工业社会密切相关,源于市场经济及工业社会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风险指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威胁。

(二)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即工业经济的不确定性事件导致人人可能遇到且危及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可能(三)社会风险的类型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风险的界定:生育;疾病;伤残;失业;养老;住房;灾害本课程对社会风险的界定:生存发展风险;健康风险;职业风险;老残风险二、风险的基本特征(一)不确定性1)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定2)发生的概率不确定3)损害程度不确定(二)客观性:人人都可能遇到(三)突发性(四)损害性:危及基本生活安全三、社会风险管理中的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国家依法通过强制手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帮助社会成员分散并抵御各种社会风险。

(二)界定“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素1)首要责任主体:国家/政府2)实施依据:立法3)保障对象:社会成员4)保障形式/手段:国民收入再分配5)保障水平/标准:基本生活水平6)目的:分散并抵御社会风险四、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一)公共性与准公共性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公共性1)非排他性与排他性兼有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特征之一,即指不排斥任何社会成员享有这种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项目是非排他性的)社会保险则因为拒绝未缴费参保的人享有而具有一定的排他性2)非竞争性与竞争性同在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增加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

3)非拒绝性与拒绝性并存社会保险作为国家基本保障计划,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公民和外籍就业人员都必须参保和履行缴纳保险税的义务,即典型的非拒绝性。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金及参加补充保障计划,个人则有充分的选择权利。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学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一、社会保障必备要素: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

二、社会保障的互助功能以互助为基石,在互助中化解风险。

它包括: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劳务的互助三、社会保障的特性中其社会性体现在:1.制度的开放性2.筹资的社会化3.服务的社会化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实践的归宿。

第二章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一、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论述了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认为国民收入的大小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影响经济福利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国民收入的形成与使用,其中国民收入的形成是生产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国民收入的使用则是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二、慈善事业时代只能算是社会保障的起源,济贫制度的确立也只是社会保障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发展的一个过渡,由于非制度性和非权利性,只能算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或萌芽阶段。

可以称之为社会救助型阶段三、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原因在于:(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2)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实现了社会责任和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

(3)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

是公民的法定权利。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失误: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效率;在改革观念上过分强调国有企业的改革配套;在改革方式上存在着统放不分;在制度安排中长期忽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一、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题和核心。

二、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遗属保险、残障、护理保险。

三、社会福利的特点1.保障对象全员化。

2.保障项目广泛。

3.资金来源多渠道。

4.保障水平弹性化。

四、军人保障系统包括哪些项目包括军人保险、军人抚恤优待、军人福利、军人复员转业的就业安置或补偿等项目。

五、慈善事业的四个基础是:它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一种民办救助事业。

社会保障复习提纲

社会保障复习提纲

大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的概念及其区别。

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即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模式、目标、功能、性质、原则。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概念、特征和基本模式。

安德森的以劳动去商品化程度为标准的福利体制的比较及三种体制的基本特征。

福利国家的危机。

社会保险发展的阶段及标志。

社会保障的科学归属问题。

凯恩斯主义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发展的新转型。

一、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概念: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首次使用社会保障概念,最初指的是收入补贴,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主要针对8种收入风险:疾病、老年、妊娠、工伤、残疾、失业、丧偶和失怙。

随后,国际劳工组织接受了这一概念,并使其含义逐步扩大,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雇主责任和社会津贴。

国际劳工局指出:社会保障即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及对有儿童家庭提供的补贴。

在这一概念下,社会保障的实施非常依赖于正式的劳动雇佣关系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我们: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采取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年老、病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的关系: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虽然在某些方面,如就业,已经开始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即把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

广义的社会福利:为了保障全体国民的物质的,精神的最低生活水准,由政府和民间提供的各项社会服务的总和(1)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2)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3)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六大服务(社会保障或收入保障、医疗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能力,或虽有劳动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补偿使之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健康、福利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家族、宗族等形式互助相助,形成了一种最初的社会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各国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1.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由公民和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保险费,以应对各种风险和困境。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2.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为那些无法参加社会保险或者社会保险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人提供的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和灾害救助等。

3.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措施。

社会福利包括住房保障、教育补贴、就业援助和文化娱乐等。

4.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指国家为满足公民的社会需求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和残疾人服务等。

四、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增强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提高社会稳定性。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一、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一)建立的必要性:1.刺激消费扩大内需2.加快解决“三农”问题3.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4.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5.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3.探索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扎实推进5.其他社会保障(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化程度不高,水平低2.农村社会保障筹集资金困难3.资金的管理运行工作不尽人意4、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认识仍不足5、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探讨1、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2、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强化监督3、强化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保障的整体水平二、建立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观点:no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不稳定风险在增加。

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原因:1.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的根本要求。

2.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是改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影响—以养老保险为主(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占我国人口比重13.32%,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我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这种部分积累制。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定义:【童星】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采取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发生而是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措施的总称。

二、特征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2、社会保障的对象(客体)是全体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实施以立法为基本依据,其效力是靠最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来保证的;4、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实施;5、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水平)。

三、考察社会保障的几个不同视角运用经济学手段,通过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标。

1、经济学视角:经济范畴;2、社会学视角:解决社会问题;3、政治学视角:国家和社会的责任;4、管理学视角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学科与理论框架社会保障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童星老师】直接目标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通过改善民生,扩大执政基础化解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确保社会长治久安【郑功成老师】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满足国民生活保障需求,改善和推进国民的福利;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二、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从社会保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看,社会保障的直接政治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减少社会冲突;社会公平功能:就社会公平本身而言,一是起点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这三个层次的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复习重点

社会保障复习重点

社会保障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保障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答: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她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社会保险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有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视野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失业保险答:失业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通过社会统筹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资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社会保险答:医疗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的一种制度。

工伤及工伤保险答:工伤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障学科: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

社会救助: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答: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及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的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差异。

如何理解社会目标的嬗变?答: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保障的目标日益融入了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的理念。

3.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从单纯追求社会安全或稳定社会的目标转为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

4.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社保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必修2第四课4-2 我国的社会保障-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课件

必修2第四课4-2 我国的社会保障-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课件

拓展:中国养老金体系
2024/11/23
1、基本养老金:国家提供的社会保 障,确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具有较低但稳定的回报率。 2、企业年金(略,见上页) 3、个人养老金:个人投资选择多样 ,风险与收益并存,适合追求更高退 休金收入的群体,需承担市场波动风 险。
(2024·广东高考·T5)根据个人养老金制度,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 缴费者,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按年1.2万元限额据实扣除, 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退休后领取时减按3%的税率纳税。截至2023年底, 试点城市推出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等四类投资产品,吸引5000多 万人开户,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从经济逻辑看,该获得感的实现路 径有( )
2024/11/23
(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023年7月以来,我国多地发布2023年养老金调
整细则,各地养老金得到普遍上涨。养老金至今年这次调整,已经连续
上涨了19年。个人养老金的上涨( )
①是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②增加了老年人财产性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③是国家通过再分配的调节机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考点(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怎么样----措施(重点)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保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①尽力而为的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求越来越高;
②量力而行的原因: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 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
追求利润
保险公司经营
社会保险 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维护社会稳定
由国家经办
费用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问题专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受灾害、生活困难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具体内容包括:(一)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

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

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

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

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一)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三、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六)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急待出台社会保障法。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三)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五)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五、社会保障包括了以下几个必备要素:第一,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第二,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

第三,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第四,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人物,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六、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经济保障。

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二)服务保障。

即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

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三)精神保障。

除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需求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离不开相应的情感保障,即精神慰藉也是人的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因此,现代社会保障还日益承担着为有需要者提供精神保障的责任。

当然,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从而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

尽管在实践中,难以将精神保障作为特定的制度安排来加以建设,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表明,制度化安排中确实需要尊重并满足有需要者的精神保障需求。

七、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

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

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

中央、省、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0万人。

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

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社会保险协定,由中央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执行。

八、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1)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要促使职工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而且制度本身要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并兼顾保障范围、水平和程度的公平性。

新的保障制度要改变单位负责、国家兜底的“完全”责任,筹集资金要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保障待遇与“贡献”挂钩而不是与“身份”挂钩,力求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2)作为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如何消化数千万沉淀在国有企业“无效就业”的大量冗员,成为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场化步伐必须迈过的一道“难关”。

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把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现收现付制度与基金积累制度结合起来,是一种“混账”管理的部分积累制度或者混合模式。

这种改革方案在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尝试,但也面临着如何处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关系的难题。

(3)新制度规定,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

企业的缴费比例一般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

由于近年来大批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离退休人员增长迅速,导致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目前费率高达28%),企业负担过重,影响了企业参保积极性和基金收入。

目前,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欠费严重,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4)2000年12月,国务院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

受管理体制、资本市场等条件制约,补充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缺乏市场化投资渠道,目前只能存银行、买国债,资金收益率很低。

(5)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广覆盖(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共同负担(医疗保险基金由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经费筹集、管理与使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坚持属地化与社会化管理,实行多层次保障。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只占城镇从业人员的1/4左右,还低于1995年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

九、政府应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1)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改革前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有制经济单位(城镇企事业单位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实施单位,是以国家财政兜底(不会使经济单位破产)为特色的“单位”保障。

它采用现收现付的运行方式,个人不直接负担保障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社会身份(如干部、工人、农民等)实行差别化保障待遇。

单位保障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密切相关,并成为政府与企业角色错位的典型体现。

企业(单位)办社会形成了单位保障体制而不是“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单位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竞争和劳动力流动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

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要促使职工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而且制度本身要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并兼顾保障范围、水平和程度的公平性。

因此,新的保障制度要改变单位负责、国家兜底的“完全”责任,筹集资金要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保障待遇与“贡献”挂钩而不是与“身份”挂钩,力求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这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逐步明确的目标,即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上述目标,中国逐步进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0802万人(316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4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035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45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4345万人;当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2914.6亿元和2591亿元,历年社会保险基金累计节余1396.6亿元;全年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事业费支出达到426亿元,覆盖1500多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6000多万获得临时救济的城乡居民及相当数量的优抚对象、残疾人群及部分特殊保障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