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 (4)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活动二:月亮·民风民俗】 请写出两种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活动。 示例:中秋节赏月、中秋夜放天灯、中秋夜舞火龙。 (3)【活动三:月亮·文化宣传】 请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方法) 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 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语文课件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
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
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
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
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 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件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 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 内容。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短文两篇
语文课件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 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短文两篇《日》《月》ppt优选课件
在《月》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月的主要 特征是什么?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作 者提恒娥奔月的故事是为了什么?赞美温 柔和恬静。在巴金的文章中,写日和月的 目的也是如此吗?
2、两文的主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有什 么启示?
3、介绍写作的背景,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 这种追求的?
三、朗读探究
说说《日》一文的最后一段和《月》一文 的最后一段的内涵。
语文课件
作者简介:
巴金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
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
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 阅读《日》和《月》,虽然两 文写法不同,但表现的是共同 的主题。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朗读感知
日和月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 写日大多是歌颂光明和希望,写月也就是 赞美温柔和恬静。在巴金的文章中,写日 和月的目的也是如此吗? 二、默读分析 1、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 要特征是什么?作者通过写哪两个例子, 表达了对光和热地追求?找出具体的句子 来朗读。
我
(舍弃生命) (愿做飞蛾)
悟
追求光明
而献身
语文课件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冰冷
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3、我、嫦娥追求的共源自目标是什么?我望明月 嫦娥奔月
期待光明
共同目标:
追求光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短文两篇》教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课件
合作研讨-《日》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 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合作研讨-《日》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 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 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 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 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 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 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 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 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 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 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 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 “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 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 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合作研讨-《月》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 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撮
cuō 撮合,一撮灰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u 露马脚,露怯
露 lù 露台,暴露
nìng 宁愿,宁可
宁 níng 宁静,安宁
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ng,日出。 倘使:假使。
用下列句式说话:
1、这是一篇写——的文章(概括课文内容) 2、我觉得,本文美在——(从文章语言、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导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第一篇: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
《短文两篇》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布置作业:
必做:《基础训练》的“预习反 馈”、“感知探究”, “拓展 提伸”第一题; 选做:《基础训练》的 “拓展提
飞蛾扑火的传说 有一只美丽的飞蛾自由的飞翔在天地间,已经过了几个世纪, 她无忧无虑,快乐的享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生命;火一直生活在炉 膛里,以他特有的热情和真诚感染着周围的一切;一天,飞蛾路过 炉膛,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燃烧得旺旺的火,从前听说火的热情会毁 灭一切,但是当她看到火的时候,她就知道她喜欢火。于是,飞蛾 每天徘徊在火的周围,听火诉说着自己快乐和无奈;火几乎同时看 到了飞蛾,飞蛾的快乐和单纯也是火喜欢的,于是他们每天远远地 交流着…….不知不觉,过了一个世纪,飞蛾发现自己不再象以前 一样快乐了,她感受着火的痛苦和快乐,她已经不想再飞走了,于 是她告诉火说:我不想离你这么远,我想靠近你……火也发现自己 已经习惯跟飞蛾共同分享快乐和痛苦,但是他还是大声告诉飞蛾: 不要吧!我们就象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靠近呢? 飞蛾也大声说着:我想要抱抱你啊,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再分 离……说着,就纵身冲了下来…….火惊慌了,他怕伤害飞蛾,因 为她是他唯一可以分享快乐和痛苦的朋友啊,“不要啊,我会害死 你的……”飞蛾的声音还没消失,身影已经扑进了火里,飞蛾和火 终于融为一体…….于是有了飞蛾扑火的传说。
读读议议: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
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 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 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 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正 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 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 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 有深意的这样写。
读读议议: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8 .短文两篇 日》研讨课教案_12
(3)写作手法相同,都用了象征
2学生质疑解疑。
探究两文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权重
评价指标与分值
得分
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5
1.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1'
2.重点、难点分析准确。0.5'
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
1.有过程,有方法。1' 2.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过程获得所列方法。2' 3.有明确的情感态度指向,有明确的价值判断。2' 4.情感态度的指向、价值判断与本节学习内容直接相关。1' 5.知识与能力目标与学生的前知识结构相关联并可测量。1' 6.语句描述上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1' 7.目标总体上反映和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2'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生字词。
2了解作者巴金。
3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4学会观察和体会生活,学习从平常事物中感知新意,引发联想、想象、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预习、朗读、理解。
2讲故事、比较判断故事新意,分析理解作者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题:短文两篇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日》、《月》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虽写作对象不同,但文章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在《日》中,“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的“飞蛾”和为“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在飞蛾和夸父身上,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也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晋升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考试试题3份(含答案)
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一)第一部分公共题(5分)1、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全国免除(D ),这是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A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B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C农村高中段免除学杂费D 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学中的什么原则(C)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孩子学钢琴到一定程度后,就感觉自己不会进步了。
这在认知上叫什么(B)A高原反应B倒摄抑制C生理极限5、一教师与一专家合作,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中。
这个研究方法称为什么(C)A观察法B文献法C行为研究法第二部分专业题(95分)一、填空题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自得情趣;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自得的情趣;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伟人历经苦难坎坷的一生。
二、阅读题(20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词语解释不知何许人(地方)造饮辄尽(就)期在必醉(希望)衔觞赋诗(杯子)2、翻译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深究。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功名利禄。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月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 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 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 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 月。
1.“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 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 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 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 《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巴金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 受作者在文中包含的情感。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 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 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 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 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2.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 “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 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 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 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 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我”、姮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我”望 明月 姮娥奔月 期待光明
共同目标: 光明
飞蛾;夸父 (扑火;逐日) 追求 光明 而献 身
人
(舍弃生命)
我
(愿做飞蛾)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 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 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 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 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 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 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象征手法
飞蛾 夸父 探索者 象征
殉道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巴金《日》 《月》
品
人
(舍弃生命) 舍弃生命)
悟 追求光明 而献身
我
(愿做飞蛾) 愿做飞蛾)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 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 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 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 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 烈的死。 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 世界吗? 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 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 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 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21日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 在凭栏望月吗? 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 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 的高高露台上,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的高高露台上,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 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 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 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22日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导语】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仅供大家参考。
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想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篇回想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歌颂了他正直真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恳切,教学认真关心实习——正直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实在美丽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笑和轻视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大致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刺耳:“万岁”喝彩,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文章选自《胡适自传》文章回想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歌颂了母亲优秀的品行母亲为人:仁慈温顺,严父慈母,克己忍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期》(下),作者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这人生中的第一课包蕴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我的第一本书”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顺仁慈,知道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谊,对孩子负责4、《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特殊的外貌特点,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无穷崇敬与歌颂之情5、《再塑生命》节选自《假设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本文叙述了莎利文老师精深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安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顺和同情”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具有“光明、期望、快乐和自由”6、《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美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适的美固然能让人爱好,但更崇高的美应当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斗争中得到升华7、《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历史剧是郭沫若同志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部历史剧,它借古讽今,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转达了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真实意愿课文选的《雷电颂》是第五幕第二场屈原的一段独白这篇独自,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期望与寻求1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气力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3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4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5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8、《短文两篇》中的《日》和《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作者巴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日》通过“自取灭亡”“夸父逐日”两个事例,歌颂了他们为寻求光和热而大胆献身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大张旗鼓地战死,也不愿冰冷孤寂地偷生的斗争决心《月》通过“我”对冰冷月光入侵的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冰冷和毫无生气,赞美了像姮娥一样为改变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9、《海燕》是一篇的散文诗,作者高尔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空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全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海燕在狂风雨行将来临之际大胆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入反应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一曲无产阶级斗争的颂歌海燕象征英勇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五花八门自私、怯懦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象征*权势10、《组歌》选自《泪与笑》,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即《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浪之歌》用海浪自述的口吻,写了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对身边事物的友爱,表现了作者对纯真爱情和博爱精神的歌颂,也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和炎热的衷肠《雨之歌》用拟人手法,以雨的自述的情势,描写了雨滴在大自然中的运行、变化进程,歌颂了雨滴带给自然界的种种好处,歌颂了雨滴无私的奉献精神及博大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生活的美,抒发了诗人酷爱生活的炽热感情,包蕴着作者酷爱祖国、愿为祖国奉献毕生的精神11、《畏敬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选自《大自然的聪明》,作者严春友全文运用了层层推动、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克服自然”的口号开头,运用总括与具体展开相结合,奇妙运用对照的手法使立论充分,最手作出“畏敬自然”的结论告知人类应当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宣称什么“克服自然”,应当畏敬自然,爱惜自然,由于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岗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罗布泊今昔对照,揭示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连续发展意识的理念渗透课文,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众人,要建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13、《旅鼠之迷》作者位梦华,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文章采取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从三个方面介绍北极旅鼠有三大秘密,即,繁育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旅鼠的繁育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育过量,就有种种惊奇地自杀行动,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眼前主动挑战,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旅鼠的奇特行动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当毫无节制地繁育下去14、《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作者利奥波德,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文章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寺球充满生气,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当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当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它们,一个“爱”字贯穿全文很明显,“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在写法上,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完善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15、《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作品特点是构思奇妙本文是一篇科学空想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讲的是一场台风吹倒了一座古庙,庙底露出个无底洞,通过对这个洞一番研究后,后来成民填垃圾的地方,终于有一天,里面的东西又都飞了出来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警示众人要重视环境问题小说的题目充满悬念,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其实也包蕴队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浅薄无知结尾再写小石头飞来,这种循环式结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16、《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乐趣的散文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章描画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形,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部分是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第二部分写山路漫歌,主要写唱歌环境;第三部分写村寨传歌,主要写唱歌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称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17、《端午的鸭蛋》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文章在结构上依照“端午风俗—故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先浓墨重彩地描画出“端午”的气氛,再通过说鸭蛋,写故乡鸭蛋的名声、特点最后触及正题“端午的鸭蛋”,侧重写“鸭蛋络子”,于平淡的生活中发觉乐趣、发觉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诞生活的滋味,在悠然恬然之间,显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酷爱18、《吆喝》选自《北京城杂忆》,作者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市井上动人的一景——吆喝,依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作介绍,在渐渐的追忆腔调中显露出愉悦和怀想,引人品味生活中包蕴的浓郁乐趣19、《春酒》作者琦君,台湾女作家文章通过写“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几件事时,以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仁慈能干,乡人的浑厚厚道,来表,现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和思乡之情构思精致,语言生动传神20、《俗世奇人》是冯骥才描画20世纪初天津地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的系列小说课文节选了其中的《泥人张》和《好嘴杨巴》《泥人张》通过写泥人张智斗海张五来表现他的沉稳、干练,面对海张五的羞辱能平静自若,喜怒不形于色在斗争的两个回合中,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特殊的方式,一招制敌《好嘴杨巴》中,描写了一个在小吃制作中构思奇妙和手艺精致的杨七能够随机应变、处乱不惊的杨巴课文的语言本质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骈体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求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文中总说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侧面表现水清亮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