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汽车立柱门槛内饰件设计

合集下载

汽车内外饰结构设计讲解

汽车内外饰结构设计讲解
门护板下本体,通常作为门护板骨架,连接和安装门护板总成的其他零件,并且设计有与 门内板钣金的主要安装定位结构。通常采用注塑工艺成型,需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 保持门护板总成的形状。安装点要分布均匀。
门护板下本体,通常作为门护板骨架,连接和安装门护板总成的其他零件,并且设计有与 门内板钣金的主要安装定位结构。通常采用注塑工艺成型,需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 保持门护板总成的形状。安装点要分布均匀。
地毯的典型结构、工艺和材料
地毯主要有簇绒地毯、针刺地毯和PVC地毯等。 簇绒地毯一般由尼龙簇绒软面、EVA重涂层和无纺布3层构成,(如下图所示)。其 制作工艺一般是将尼龙和涤纶丝织成簇绒毯面,再将尼龙簇绒软面、EVA重涂层和无纺 布放入模具热压成型。高档簇绒地毯背面还有PU发泡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提供舒适的 感觉和良好的隔声\吸音性能,这要求地毯在热压成型后增加模具内发泡的工艺。 尼龙针刺地毯没有EVA重涂层和无纺布,采用热压工艺成型。 PVC地毯没有EVA重涂层和无纺布,同样采用热压工艺成型。 目前簇绒地毯和针刺地毯在成型后多采用水切割工艺来加工边界和开口。
目前主流汽车厂,大量采用钣金焊接型仪表台横梁。根据其断面形状,又可分为盒形 横梁和管柱型横梁。管柱型横梁,由于有比较明显的价格及性能优势,因而被广泛应 用。 管柱形横梁又分为直管型和弯管型。 直管型横梁对结构和安全性能非常有利,成本较低,但受仪表台总成系统中个零件布 置有较大限制。 弯管型横梁对仪表台总成零件布置相对有利,但会削弱结构和安全性能,制造相对复 杂一些,尺寸稳定性较差。
比较简单的门护板,如左图,由门护板 本体加必要功能件:内扣手、扶手面板、 地图袋、玻璃升降开关等组成。这类门 护板一般在经济型轿车和货车中较常见, 甚至比左图中的更简单。 这类门护板本体,通常采用注塑成型。

汽车内饰件的设计开发(续2)

汽车内饰件的设计开发(续2)


从 安全 性考 虑




29
蓼熏 醯 荔

毒 群圮 u

s
。。
鼎娥



率工 程 师
— — —
200 9

— — —




年 12 月 ] 圜 暖 强 昼_ |

垫 应 具 有较 大 的 上 倾 角 员下滑

较 大 的深 度 ( 即 车 辆


方向
方面 因素


对 产 品 的 工 序进 行 了 调 整
此 类 产 品 因 为 结 构 和 形 面 比较 简 单

围装 饰 毯 搭 接 量 : 致性差

改变避 让 重 要特征 的形 式


更非关键件 整车总布置

原先 是缺 口 边 界 改为孔

因 为 边 界 目前 是 手 工 裁 剪

或功能件

所 以设 计 初 期 往 往 被 人 忽 略


而 孔 是 冲裁的

比起 手 工 裁 剪 边 界 的


时对 此 类 产 品 数 模 存 在 不 校 核 或 校 核 不 充 分 的 问题
性要好
图 型
15



14
为 原 设计 的后 侧 围装 饰 毯 结构 :

甚 至 完 全 依 照 参 考 件 或 局 部 钣 金 固化 了 数模 车 匹 配 时 才 发现 螺 柱 和 孔 与 参 考 车 型 不 同

件 进 行 卡板 测 量

7.汽车立柱护板开发设计指南

7.汽车立柱护板开发设计指南

立柱护板开发设计指南前言立柱护板系统,简称立柱护板,因车型不同,其零件分块策略略有不同。

通常三厢车包括A柱上护板、B柱上护板、C柱上护板、D柱护板、A柱下护板、B柱下护板、C柱下护板、后风窗顶饰条、内门槛板、尾门门槛板以及其他侧围装饰件,门板和衣帽架不包括在内。

此外,SUV/MPV等车型的立柱系统通常还包括后侧围总成。

而在两箱车中,举升门总成也属于立柱系统。

本文主要介绍立柱护板系统组成、结构、功能,设计开发流程,造型可行性分析,与周边配合要求,自身结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等。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勿做商业用途。

目录1立柱护板简要说明 (1)1.1立柱护板概述 (1)1.2立柱护板典型结构 (1)1.2.1立柱护板的基本组成 (1)1.2.2A柱上护板 (2)1.2.3B柱上护板 (4)1.2.4C/D柱护板 (4)1.2.5门槛护板 (5)1.2.6尾门槛护板 (5)1.2.7立柱护板常用紧固件 (6)1.3立柱护板的典型工艺 (6)1.4立柱护板的功能 (7)1.5立柱护板材料性能 (7)1.6设计和加工周期 (7)1.7成本构成 (7)2立柱护板设计流程 (8)2.1立柱系统设计要求收集 (8)2.2立柱护板设计的基本要求 (9)2.3立柱系统设计制定 (9)2.3.1立柱材料选取 (9)2.3.2立柱紧固件选择 (9)2.3.3立柱系统的定位设计 (9)2.4立柱护板前期(造型)分析 (10)2.4.1定义要求检查 (10)2.4.2立柱饰板视野要求的检查 (10)2.4.3功能零件的尺寸分析 (10)2.4.4总布置尺寸及人机工程分析 (11)2.4.5内部突出物最小圆角要求和工艺最小圆角检查 (12)2.4.6拔模斜度和分模线检查 (12)2.4.7B、C柱安全带拉出开口检查 (12)2.4.8立柱上除霜除雾风口检查 (12)2.4.9与安全带间隙检查(含B柱安全带滑板运动间隙检查) (12)2.5立柱系统对周边系统的要求 (12)2.5.1立柱对周边系统要求综述 (12)2.5.2立柱护板跟顶衬及RRAB的配合要求 (13)2.5.3A柱上饰板和顶衬的配合 (13)2.5.4B柱上饰板和顶衬的配合 (14)2.5.5C柱及D柱上饰板和顶衬的配合 (14)2.5.6其他要求 (15)2.5.7立柱护板跟密封条的配合要求 (15)2.5.8立柱护板对玻璃黑边的配合要求 (15)2.5.9立柱护板与衣帽架配合要求 (15)2.5.10立柱护板与线束、水管等的配合要求 (16)2.5.11立柱护板与安全带间隙检查 (16)2.5.12立柱护板对钣金接口控制文件(ICD)的要求 (16)3立柱护板设计可行性分析 (18)3.1间隙及边界要求 (18)3.2工艺要求 (18)3.3立柱护板法规分析 (18)3.3.1法规校核 (18)3.3.2人机工程分析 (19)3.3.3整体布置/尺寸的校核 (19)3.3.4运动校核 (19)3.4立柱护板间隙、台阶、公差分析 (19)3.4.1立柱护板与周边配合设计经验值 (19)3.4.2立柱护板具体的分析过程 (20)3.5立柱护板制造工艺可行性 (24)3.6立柱护板装配工艺可行性分析 (24)3.7立柱护板刚度/强度CAE分析/NVH分析/系统计算 (25)3.8立柱护板对相关配合件的影响 (25)3.9立柱护板紧固方式的分析 (25)3.10立柱护板风险分析 (25)3.11立柱护板失效模式 (26)4立柱护板结构设计 (27)4.1立柱护板设计顺序 (27)4.2立柱护板固定点、定位点的设计 (27)4.3立柱护板自身的结构设计 (28)4.4立柱护板与钣金配合的结构设计 (28)4.5立柱上下内饰板配合的结构设计 (29)4.6立柱护板与顶棚配合的结构设计 (30)4.7立柱护板与密封条配合的结构设计 (31)4.8立柱护板与门槛踏板的配合的结构设计 (32)4.9立柱护板与玻璃配合结构设计 (32)4.10立柱护板与安全系统配合的结构设计 (33)4.10.1立柱护板与安全带的配合的结构设计 (33)4.10.2A立柱上饰板与安全气帘配合的结构形式 (33)4.10.3B立柱护板与侧安全气囊配合的结构设计 (34)4.11立柱上内饰板与上车拉手配合的结构设计 (34)4.12A立柱上内饰板扬声器罩设计 (35)4.13A立柱上内饰板与仪表板的配合设计 (35)4.14A柱下饰板与发动机罩扣手配合设计 (36)4.15立柱护板设计步骤图 (37)4.16立柱护板常用材料及料厚 (38)5立柱护板DFMEA潜在失效模式分析 (39)6立柱护板系统设计审核清单 (41)7立柱护板相关法规 (43)7.1中国法规 (43)7.2欧盟/欧共体法规(EU/ECE) (43)7.3美国法规 (43)8参考文献 (43)1立柱护板简要说明1.1立柱护板概述立柱护板系统,简称立柱护板,因车型不同,其零件分块策略略有不同。

内饰件结构设计参考手册-侧围装饰件

内饰件结构设计参考手册-侧围装饰件

中上立柱
A
A C
C B B
设计基准 A-A
B-B
中下 立柱
顶棚
中上 立柱 中上 立柱
设计要点
a1=1.0±0.5 要求:无间隙(重叠部位设定)
0
a2=8.0 -3.0 要求:无间隙(重叠部位设定)
b1=0 要b1求=0:间隙均匀 要求:间隙均匀
管理手法
。提高顶棚和立柱端末精度 .提高卡子位置精度 .提高车身孔位置精度 .调整立柱调整筋高度
提高立柱端末位置在检具
不允许有间隙(搭接区域设定) 上的精度
D A
A D
E
E
C
B F
B F
设计基准
E-E
后立柱
后座椅 侧饰件
设计要点
+0.5
e1=0.3 0 要求:间隙均匀
e2=0±0.5 要求:段差均匀
F-F (普通版)
后立柱
F-F (豪华版)
后立柱
后搁物 板
+0.5
f1=0.3 0 要求:间隙均匀
BC
A
A
BC
设计基准
C-C(驾驶侧) 立柱
设计要点
间隙设定:c1=0
+0.3 0
要求:间隙均匀
E D
仪表台
C-C(副驾侧)
D
E
立柱
仪表台
SRS盖板
间隙设定:c2=0.5±0.3 要求:间隙均匀
管理手法
提高顶棚末端形状精度; 提高立柱卡座位置精度 和车身安装孔位置精度;
提高顶棚末端形状精度; 提高立柱卡座位置精度 和车身安装孔位置精度;
。提高顶棚和立柱端末精度 .提高卡子位置精度 .提高车身孔位置精度 .调整立柱调整筋高度

内饰设计指南-第六章-立柱护板设计指南

内饰设计指南-第六章-立柱护板设计指南

目录第六章立柱护板设计指南 (80)1、适用范围 (80)2、简要说明 (80)2.1 立柱护板简介 (80)2.2 立柱护板分类 (80)2.3 立柱护板的主要生产加工工艺 (80)3、立柱护板的材料 (81)4、立柱护板的性能 (82)5、立柱护板的法规要求: (82)6、立柱护板的设计: (82)6.1 立柱护板的设计开发流程 (82)6.2 立柱护板的设计开发介绍 (83)6.2.1 视野校核 (83)6.2.1.2 C柱上护板与后方视野的校核 (83)6.2.2 MH碰撞点制作 (84)6.2.3 设计出模方向 (88)6.2.4 定义材料,理解车型定义,确定制造精度目标 (88)6.2.5 FMH立柱护板与BIW间隙检查 (88)6.2.6 校核视野和调整宽度 (88)6.2.7 立柱护板与IP的配合设计 (89)6.2.8 出模方向与法规撞击方向的关系 (89)6.2.9 吸能块(加强筋)设计 (89)6.2.10 立柱护板与玻璃、密封条、顶棚、地毯等周边件的配合设计 (90)6.2.11 立柱护板系统零部件之间的配合设计 (92)6.2.12 分模线的设计 (94)6.2.13 所有倒角设计、定义 (94)6.2.14 立柱护板的紧固方式设计 (94)6.2.15 截面设计 (97)6.2.16 A面制作,法规校核 (97)6.2.17 注塑工艺分析 (97)6.2.18 3D数据制作 (97)6.2.19 内饰件碰撞试验与A面调整 (97)6.2.20 数据下发,分析、修改 (97)6.2.21 按照企标完成2D图纸的绘制 (97)6.3 立柱护板的设计工艺要点 (98)7、立柱护板公差的设定 (98)8、立柱护板的发展趋势 (99)9、总结 (99)第七章遮阳板设计开发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要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安汽车内饰通用技术条件

长安汽车内饰通用技术条件

汽车内饰零件通用技术条件JT1-9900-2013共 6 页汽车内饰零件通用技术条件JT1-9900-2013更改记录JT1-9900-2013汽车内饰零件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内饰零件的基本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开发车型的仪表板总成、中控箱总成、门板总成、立柱门槛、地毯、顶棚、搁物板、遮阳板等汽车内饰零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250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 251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ISO 6452 橡胶、塑料、人造革——汽车内饰材料雾化特性的测定SAE J2412 汽车内饰件加速暴露实验:可控辐照度氙弧灯SJ-NW-3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测试汽车零部件取样技术规范SJ-NW-38 汽车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化合物采样技术规范SJ-NW-39 车内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分析技术规范SJ-NW-51 长安车内零部件散发性有害物质技术要求SJ-NW-57 汽车塑料内饰件耐刮擦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SJ-NW-101 汽车塑料内饰件耐刮擦实验方法(划格法)SY-HB-18 CAMDS数据填报及更新要求GB/T 30512 汽车禁用物质要求SY-HB-15 长安汽车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欧盟)QC/T941 汽车材料中汞的检测方法QC/T942 汽车材料中六价铬的检测方法QC/T943 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QC/T944 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二苯醚(PBDEs)的检测方法3 要求3.1 除非另外规定,否则应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与技术文件制造。

3.2 外观要求:所有零件外观应与经确认后的样品一致。

1)产品外观面不允许有裂纹、变形、银纹、波纹、烧焦、飞边、毛刺、气泡、浇口痕迹、顶杆印痕、熔接痕和收缩痕等不可接受表面缺陷。

2)喷涂或镀铬的产品,表面涂层或镀层均匀一致、色泽均匀,外观表面不允许有目视可见的麻点、起泡、漏镀、变色、脱落及其他不可接受缺陷。

汽车内外饰工程设计要点

汽车内外饰工程设计要点

汽车内外饰工程设计要点1、整车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

2、汽车动力性指标通常的评价参数: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

3、典型的汽车总体结构包括:车身、发动机、底盘、内外饰、电器。

4、国际中规定汽车正面碰撞最低车速为:48km/h。

5、CNCAP(中国新车安全评定)中最高为5+。

6驾驶舱布置需要与总布置(主要部门)协调。

7、汽车漏水的主要原因:车门变形不符合设计要求、密封条设计不合理、装配误差。

8、立柱类的小件装配到车身上时不需要设计专门的定位导向柱。

9、遮阳板的主要功能是遮挡强光影响,防止驾驶员眩晕。

10、与NVH性能关系密切的内饰件有:顶盖内衬、地毯、发动机仓隔热垫。

11、MOLDFLOW软件可以分析注塑件:变形情况、在模具中的流动情况、材料充模情况。

12、设计顺序:效果图、CAS面、油泥模型、A级面、工程化。

13、效果图分析内容:产品成型工艺性、安装可行性、成本可行性。

14、在车辆开发CAS面和模型阶段,仪表板设计人员需要配合其他部门对仪表板进行可行性分析:组合仪表视野分析、内部凸出物法规校核、前除霜风口、侧除霜风口位置可行性分析。

15、设计塑料件时某些地方可以不放拔模斜度,拔模斜度要考虑产品是否有皮纹<16、2D图的功能包括:指导模具制作、指导零部件入厂验收、指导生产。

17、快速样件的作用:验证外观效果、验证设计结构、验证装配可行性。

18、运用START MODEL格式进行设计的好处:便于修改、提高设计效率、规范数据设计过程。

19、增加加强筋或安装点可以有效改善产品强度。

20、顶盖内衬成型方式:热压。

21、处理皮纹亮度高的方式:模具喷沙、产品工艺参数调整。

22、工装样件提供时如检具未验收,可采取全尺寸检测方式确认工装产品与设计数据的符合性。

23、不同材料、皮纹、光泽度的零件选用同种颜色时,应采用特殊产品单独封样方式保证试装成功。

24、能确保内饰板与座椅条纹绒面料(方向不同,色差不同)的一致性是:技术条件明确装配方向、封样。

内饰件细节结构设计规范

内饰件细节结构设计规范

内饰件细节结构设计规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内饰件细节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编制而成,本标准主要有下列内容:──安装固定点要求;──安装方向要求;──拔模角度要求;──加强筋结构及尺寸要求;──零件厚度要求;──卡扣座的要求;──子母扣安装点的要求;──定位销的要求;──卡接结构的要求;内饰件细节结构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给出了内饰件细节设计的尺寸要求,常见的内饰件设计方式方法,细节结构的处理,以及常见问题的规避。

本标准适用于GB/T 15089中-2001中M1类汽车内饰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不适用本标准。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089-2001 。

3 术语和定义3.1内饰件内饰件包括仪表板、门护板、立柱护板、门槛护板、装饰板等主要用于装饰、修饰汽车内部空间,或者遮挡汽车内部结构,或者可用于储物及其他特殊功用的零件。

常用的内饰件材料有 PP、PA、ABS。

3.2安装方向零件装配过程中,能保证零件顺利安装并且卡接到位时的零件的运动方向为安装方向。

3.3拔模方向动模的运动方向为拔模方向。

3.4加强筋为保证塑料制品的强度和刚度,又不致使塑料件壁增厚,而在塑料件适当部位设置的有加强作用的,可避免塑料件变形,或改善塑料件成型过程中塑料在模具中流动情况的结构。

3.5卡扣/子母扣能够将一个零件固定在另一个零件上,使两零件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标准件。

3.6卡扣座零件上用于固定卡扣,并且对卡扣有支撑作用的结构。

3.7定位销在零件的装配过程中,能起到定位作用并且保证零件顺利安装,装配后能防止两个零件之间相对移动的结构。

4 功能与作用内饰件一般是起到修饰、装饰、遮挡内部结构的作用。

但也有特殊零件有着储物或其它特殊作用。

5 设计要求以下详细介绍内饰件的细节设计要求。

5.1 安装固定点要求5.1.1 安装点布置的位置要求零件固定点位置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立柱上饰板应在座舱系统之后,前风窗之前安装 CD立柱上饰板应在后风窗之前安装 前后背门槛内饰板在__A_B_C_下__内_饰__板__之__后__安__装_________________
FMVSS 201 FMVSS 214 SAE J 941 SAE J 287 SAE J 1344
乘员车内碰撞的保护 侧面碰撞的保护 汽车驾驶员眼点位置 驾驶员手控制区域 塑料零件的标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3 安全 立柱内饰件在侧面碰撞时能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给乘员提供适当的保护。 2 立柱门槛内饰件结构设计 进行立柱门槛结构设计前应收集或确定的相关信息有总布置要求(包括内部空间、视野要求、伸 及界面与舒适区域)、储物及空间利用要求、人机要求、安全策略与要求、密封策略和要求、 NVH要求、周边零件尺寸及空间布置(包括相关车身和密封,电器、电子模块、电子附件及线束, 空调控制及风道,安全带与安全气囊模块布置及相关要求等)。 2.1 立柱门槛内饰件零部件安装定位设计 1 定位设计 立柱内饰板一般装配顺序为立柱饰板上端往下端装配。主基准放在立柱饰板上端,以保证与顶棚 内饰间隙和面差,公差向下端累积;副基准放在下端,控制旋转;若零件较大,可考虑增加辅助 基准增加稳定性。 前后门槛内饰板一般由B柱内饰板部位向A和C立柱内饰板方向装配。主基准放在B柱处,以保证与 B柱下内饰板间隙与面差,公差向前后累积;副基准放在A和C柱下内饰板处,控制旋转。 2 安装设计 立柱门槛内饰件位于车身侧围,与车身、密封条、顶盖内衬、仪表板、门内饰板、门槛内饰板、 地毯、前后风窗玻璃、天窗水管、线束、侧气帘等零件相邻,安装点通常选择在车身侧围蒙皮上, 其安装布置满足下表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 立柱门槛内饰件设计输入 1.1 人机 1.1.1视野校核 视野校核主要是针对A柱内饰板和C柱内饰板,造型设计初期进行。 (1)A柱上内饰板前方视野校核 根据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 及测量方法》,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的A柱,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 60°。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锤 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需要 确保A柱内饰板满足法规要求。A柱双目障碍角越小越好。 (2)C柱上内饰板后方视野校核 根据GB 15084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 安装要求》,驾驶人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 20000mm的视野区域,其中心平面为汽车纵向基准面,并从驾驶人的眼点后 60000mm处延伸至地平线。视野校核主要是看内后视镜眼点的反射线是否会 与C\D柱上内饰板相交,不相交且距离越大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2法规
立柱内饰件在中国、欧洲和北美的常见法规要求如下表所示。
1)中国法规
GB 8410
GB 11562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15084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1.1 内部空间 在整体内部造型要求的前提下,立柱内饰板X和Y向尺寸应尽量小,以增加乘 员舱内部空间,由总布置工程师提供整车内部空间模型进行校核,如A\B\C 立柱下内饰板相对R点尽量大以保证进出方便性。 以前排进出性为例,L是指车门开启最大时,从门槛内饰件上方的102mm处 (避开圆角R测量)测得的座椅座垫与内饰件最小距离。它主要表征人的整 个腿部、脚部是否能够顺利进出,一般应保证L>440mm,若不能满足,则 需要在内饰件上设计避让面以满足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名称 总成
安装方案、
描述 在所有车型上,立柱内饰板都应以相同的装配顺序安装,若有不一致,必须和工艺部协商 立柱内饰板应包含有在装配时起定位作用的定位特征 吸音、吸能件和卡子应作为总成件的一部分由供应商总成交样 立柱内饰板连接到车身上应避免使用螺钉 立柱内饰板连接到车身上应避免使用工具
立柱门槛内饰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立柱门槛内饰件作为乘员舱内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满足乘员侧面保护,提供优雅的内饰外观, 增加乘客舒适度,满足乘员操作方便性等,具体包括有各自特定功能的系统、子系统和部件。
对钣金、天窗水管、电器线束、安全带和安全气帘等提供经久耐用的包覆。 为安全带高跳器提供操作结构。 为扬声器和空调风管、出风口提供传输和装接结构。 为杯托、储物盒、行李箱灯、12V电源、行李箱衣架钩、遮阳帘、安全拉手等提供装接面。 在侧撞时提供适当的吸能保护、对车外噪声起消减作用。
GB 11552
轿车内部突出物
GB/T 30512
禁限用物质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欧盟/欧共体法规
ECE R21 ECE R95
关于就内饰件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关于就侧碰撞中乘员防护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3)美国法规
支架、 紧固件、卡子
安装顺序
立柱内饰板应在车门安装前安装完毕
一般采用塑料卡扣或金属卡子直接装配在车身内蒙皮上
安装点的布置必须均匀,保证立柱上内饰板在进行道路试验以及使用过程中不脱落、松动、异响等
立柱内饰板应设计பைடு நூலகம்相对于整车坐标的自定位系统
应至少有三个车身横向的主定位面 至少有一个上下和前后方向的第二基准特征 至少有一个两向定位的第三基准特征 注:车身构件规定了这些基准特征(如孔、槽孔及面),两向定位特征可以是上下方向,也可以说前后方 向,取决于造型。 所有立柱上下内饰板应使用共同的基准定位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