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归纳
初二下册物理第九章《压强》知识点复习及随堂例题-.
![初二下册物理第九章《压强》知识点复习及随堂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51d2245022aaea988f0fdc.png)
第九章压强▲▲压强1.压强:(1压力: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属于弹力⑤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说明:①啄木鸟的嘴能啄破树皮,骆驼的脚会往沙地中陷入一些,都是压力作用效果的表现.②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在雪地里,行走的人陷到雪地里,而穿滑雪板的人没有陷入雪地中,这表明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 P=F/S。
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 pa .1Pa=lN/m2,3Pa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3N 。
2。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应用:①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②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以下例子在选择题中常考①骆驼脚很大,可以减小压强,在沙漠中行走自由②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加压强,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3、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 A、B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 B、C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⑶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习题:1、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压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B。
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量C。
压力的方向有时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有时不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D.无法确定2、下列关于压力、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5db80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1.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第九章物理中的化学现象1. 化学反应:指物质发生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产生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2. 氧化反应: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常产生二氧化碳、水等物质。
3. 还原反应:指物质失去氧气,还原成氧化物的反应。
4.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中产生的水是中和溶液的酸碱度。
5. 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相互转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而物质存储的能量叫做物理能。
6. 结晶:指溶液中某种溶质的浓度超过饱和浓度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来的过程。
7. 浓度的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单位体积溶液中的质量或体积。
常见的计量单位有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8. 溶解度: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溶液中能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9. 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与特征: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常见特征有氧化物与金属的反应、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的反应等。
10. 化学能的利用与保护:化学能的利用包括燃烧、发酵等,应注意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
化学能的保护主要是指对化学物质的储存、运输和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环境保护。
11.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物质的组成是指一种物质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关系。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式的简明方式。
12. 盐类的命名规则:盐是由酸与碱中和生成的,一般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盐类的命名通常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化学符号和电价来命名。
以上为第九章的主要知识点。
详细内容请参考教材或课堂讲解。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 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 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75d410c89eb172dec63b746.png)
第三节、大气压一、大气压强1、概念:像液体一样,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因此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就产生压强。
3、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大气内部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大气层的同一高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5)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的压强。
4、平常感觉不到大气压存在的原因。
大气压在我们周围时刻存在着,我们却没有感觉到,这是因为人身体内外空气相通。
身体各部位内外所受的压力是平衡力,内外平衡。
二、大气压的测量实验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0=760mmHg=76cmHg=1.01×105Pa (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1d9e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1.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静电
1. 静电的产生
- 静电是指在物体表面存在正负电荷分布的现象。
当物体与其他物体摩擦、接触或分离时,电子的转移会导致电荷的分离,从而产生静电。
2. 电荷的性质
-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性电荷相互斥,异性电荷相吸引。
3. 电荷的守恒定律
- 电荷守恒定律表示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电荷量是恒定不变的。
4. 电场
- 电场是指电荷周围产生的一种物理量,用来描述电荷对其周围其他电荷的作用力。
5. 电场的性质
- 电场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位置。
电场强度表示单位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 电场线可以用来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度,电场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6. 静电感应
- 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物体时,后者会受到电场的作用,产生电荷分离现象。
7. 静电场中的静电力
- 静电力是指静电场对带电物体施加的力,遵循库仑定律。
静电力的大小与电荷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8. 雷电
- 雷电是指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产生的巨大静电放电现象。
雷电是由于云中存在正负电荷分布和地表的电荷分布导致的。
9. 静电消除和防护
- 静电消除是指通过接地或与大地放电,将物体上的静电荷中和,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
- 静电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或避免静电产生和积聚,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l八年级下册物理书第九章知识点
![l八年级下册物理书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66477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1.png)
l八年级下册物理书第九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年级下册物理书的第九章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第一部分:声音的传播和特点声音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信号。
在第九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传播和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波,声波的传播靠介质来实现。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波都可以传播,但在真空中却无法传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太空里听不到声音的原因。
其次,声音还有一些特点需要我们了解。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不同的介质中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此外,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常说的“声音传得很远却传得很慢”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部分:声音的调制和解调在现代通信中,调制和解调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调制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电磁波信号,而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还原为声音信号。
调制有三种常见的方式:调幅、调频和调相。
调幅是通过改变电磁波的振幅来传输声音信号,调频是通过改变电磁波的频率来传输声音信号,而调相则是通过改变电磁波的相位来传输声音信号。
这些调制方式在广播、电视和手机等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还原为声音信号。
这需要通过电路和设备的设计来实现,以确保接收到的信号能够准确地还原为原始的声音。
第三部分:光的传播和反射除了声音,光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第九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光是如何传播和反射的。
光的传播是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来实现的。
光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波,也可以看作是由粒子组成的光子。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光速,也就是每秒300000千米。
光的波长和频率与颜色有关,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光的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反弹回来的现象。
当光遇到一个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也就是光线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八年级下第九章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第九章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e057c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4.png)
八年级下第九章物理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在八年级下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知识,探索物质的性质与运动的规律。
以下是我总结的与此章节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力和压力: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而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面上时,会产生压力。
压力可以通过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的比值来计算。
例如,我们常说的气压就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撞击的力的大小。
二、浮力和密度:浮力指的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合力,它的大小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重量。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密度是指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计算。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或空气中。
三、运动中的力:当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
其中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弹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接触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它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体上作用的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而这个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完全等效于原来的多个力的合力。
这个合力可以通过力的几何图形法和力的分解法来计算。
力的几何图形法是将力按一定比例画在同一尺度的图纸上,然后通过测量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法则是将一个合力分解为多个垂直方向的分力,通过计算这些分力的大小得到合力的大小。
五、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功是指力沿着物体的位移方向做功。
功的大小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和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包括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大小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高度和重力的乘积成正比。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第九章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b6eeed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8.png)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第九章第九章:声音的传播与使用在八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声音的传播与使用的知识。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但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它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一、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只要有分子存在,声音就可以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中分子的振动传递信息,所以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
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有乐器演奏、物体的碰撞以及人声等等。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大约为340米/秒;在水中,大约为148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高,达到了几千米/秒。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水中听到的声音会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的原因。
3. 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的传播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声音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是因为声波是由振动分子产生的,并且沿着振动的方向传播。
其次,声音的传播是依靠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和振动传递的。
最后,声音传播具有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它们使声音的传播具有更多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二、声音的使用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信息、使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以及帮助我们进行通信等。
1. 声音的信息传递声音可以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
通过听声音,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如动物的叫声、车辆的鸣笛声等。
此外,声音还可以用来进行语言交流,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以及声音的音调、音量都能传递各种含义。
2. 声音的音乐应用声音也可以用来演奏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组合,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意境。
音乐可以让我们快乐、悲伤、兴奋等等,它是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
3.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声音在通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线电通信、电话通信、对讲机等都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
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来和远方的人进行交流,使通信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物理八下第九章总结
![物理八下第九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4b5c05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4.png)
物理八下第九章总结第九章是《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
本章主要介绍了牛顿的力学理论——牛顿第二定律以及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作用时,其加速度与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会引起物体的加速度变化,而且加速度的大小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建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提供了基本的原理。
牛顿第三定律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的表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且方向相反的,而且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车,我们用手向后推车,车也会向前推我们的手,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为我们分析物体间力的运动提供了依据。
在学习了这两个定律之后,我们可以应用这些定律来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如果我们知道物体所受的合力和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根据F=ma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例如,在一个拉力为10N的绳子上挂着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为5m/s²。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我们可以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作用力,求出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对于解决各种平衡问题非常有用。
例如,在一个木板上放着一个物体,由于物体的重力作用在木板上会产生一个支持力,与这个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是木板对物体的支持力,这样物体才能保持平衡,不下落。
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如速度、位移等。
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f60ff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7.png)
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现象和物体运动的科学,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研究物体的性质、本质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相互作用。
在八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第九章的知识点,这一章主要涵盖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三个方面。
一、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遵循两个基本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的反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太阳光照射到水面上形成的光斑等都是由于光的反射而产生的。
二、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的基本定律是有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即正弦定律。
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将一根直棍部分浸入水中,我们看到的直棍其实是被光折射形成的错觉。
光的折射不仅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眼镜、相机镜头等光学仪器中,通过合理设计镜片的形状和折射率,可以实现焦距的调节和图像的清晰。
三、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使得光被分解成不同颜色。
光的色散是由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所引起的。
我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
例如,阳光透过雨滴形成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此外,将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射,也可以看到白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光的色散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利用光的色散原理,我们可以制作出光谱仪,用于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在光纤通信中,利用光的色散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传输和分离。
总结起来,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是光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现象。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光的本质和特性,并且理解这些现象的科学原理。
光学是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的学科,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光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兴趣和探索光学领域更多的知识。
八年级下物理第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下物理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1c84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5.png)
八年级下物理第九章知识点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属性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八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有关于力学和能量的知识。
第九章是课程中的重点,它涵盖了物体的力学性质和天体运动的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速度、形状和方向等。
力的大小通常通过测量物体产生的变形或者运动情况来确定。
力的计算一般使用牛顿定律进行,即“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乘以1m/s²。
2. 弹力和摩擦力弹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是相反的,且大小相等。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走路时脚板发生变形,弹力会推动我们向前移动。
摩擦力则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力,它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力,而动摩擦力则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也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三角法或者平行四边形法来确定。
这个概念在解决复杂力学问题、分析物体运动时非常有用。
4.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计算公式是“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²”。
势能则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它可以通过重力、弹性等因素来描述。
势能的计算一般使用“势能 = 重力加速度 * 高度”公式。
5.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它们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动量定律指出物体的变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行星和人造卫星运动规律在天体运动方面,人造卫星的运动和行星的运动有一定的相似性。
八年级下物理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下物理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74577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9.png)
八年级下物理九章知识点一、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力指的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任何引起物体形状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运动则是指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位置的过程。
在力和运动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质量、重力和速度等概念。
二、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功是指力在物体上所作的有方向的力乘位移。
机械功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受力而做功的过程。
机械能则是指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能量。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势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三、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无论是真正的机械还是人类发明的工具都可以归类为简单机械。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轮轴等。
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门把手、水井的绞盘等。
四、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光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它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也可以表现出颗粒性。
通过反射、折射、散射等过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会发生改变。
五、光的成像光的成像是光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当光通过一个透镜或反射镜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或者一个放大的虚像。
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成像可以应用在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等设备中。
六、电的传导电的传导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通过导体中的电子的运动,电能可以在导体之间传输。
导体是指有良好的电传导性能的物质,如金属。
绝缘体则是指电传导性能较差的物质,如橡胶和塑料等。
电流是电荷通过一个导体的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量。
七、电流和电阻电流是指在一个闭合回路中电荷的流动。
电流的大小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即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电阻是指电流在通过物体时遇到的阻碍,它会转化为电热能。
电阻可以根据材料的电导率、长度和横截面积来计算。
八、电路和电压电压是电场力在单位正电荷上所做的功。
它代表了电荷在电场中的能量转化。
电路是电流从电源流动到电荷所需要经过的路径。
在电路中,电阻、导线、开关和电源等元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版第九章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版第九章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c7e2ff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e.png)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版第九章知识点大全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版第九章知识点第九章机械与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 理解机械效率。
◇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小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
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总之,无论是概念。
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
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8709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9.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机械能守恒
1. 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2.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K表示,公式为
K=1/2m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3. 势能的定义: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和化学势能。
4. 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Ep表示,公式为Ep=mgh,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5. 弹性势能的定义: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形状的变化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Ee表示,公式为Ee=1/2kx^2,其中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表示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
6.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物体的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二者之间
可以相互转化。
7.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其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8. 机械能守恒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可以应用于各种机械运动,如弹簧振子、滑坡问题、摆锤问题等。
9.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限制:机械能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没有其他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且摩擦力不可忽略的情况下。
10. 机械能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机械能的单位是焦耳(J)。
11. 机械能与动量的关系:机械能可看作是动量的变化,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储存和释放的能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252f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9.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物理下册第九章主要涉及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反射面上的法线上的
投影角度相等。
2. 光的反射特点:反射具有可逆性,即光在相同的反射面上入射和反射的角度一致,
但光的传播方向相反。
3. 反射现象: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
反射光线的颜色和入射光线
相同。
4. 明镜的反射特点:明镜反射光线具有镜面反射,即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同时
光线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5. 镜像的特点:明镜反射产生的镜像具有以下特点:与物体具有相同的位置关系、与
物体具有相同的形状、与物体具有相反的朝向、与物体具有相同的大小。
6. 平面镜:平面镜的反射面是一个平面,反射效果最容易观察。
在平面镜中,物体和
其镜像的距离和位置关系符合虚实关系(同侧、对称、相等)。
7. 凸镜的反射特点:凸镜是一种中间薄边厚的镜子,反射光线具有发散(假象)、缩小、前凸、正立等特点。
凸镜的焦距有正焦距和负焦距之分。
8. 凹镜的反射特点:凹镜是一种中间厚边薄的镜子,反射光线具有汇聚、放大、后凹、倒立等特点。
凹镜的焦距只有负焦距。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关于光的反射的主要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9fd7ecbb4cf7ec4afed0d0.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点总结9.1、压强:㈠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㈡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公式: P=F/S4、单位:帕斯卡(pa)1pa = 1N/m2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5、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6、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9.2、液体压强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P=F/S,得到压力F=PS 。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e73f1376c85ec3a87c2c578.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归纳第九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磁悬浮列车底部装有用超导体线圈饶制的电磁体,利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的上方以提高运行速度,这种相互作用是指:同名磁极的相互排斥作用。
☆放在条形磁铁南极附近的一根铁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铁南极的一端是磁北极。
☆用磁铁的N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钢针被磁化如图那么钢针的右端被磁化成S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a7e4d4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2.png)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知识1压强1.压力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从定义可知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被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的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4.压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这个要素则比较复杂,如果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或水平地面)上时,这时物体受到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
5.压强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6.感受压强: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7.压强单位:压强的单位是N/m2,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8.压强公式:p=F/S,其中F表示压力,S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
9.压强物理意义: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10.减小或增大压强方法:(1)要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例如:推土机的推土铲刀、篆刻刀的刀口做得很锋利,破窗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这些都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例如:铁轨下面铺放枕木,推土机用宽大的履带来支撑,这些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知识2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处处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
要理解公式中的h是深度,即液体内某处到自由液面的距离,而不是该处到底部的距离。
4.液体压强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ρ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3,h表示液体的深度,单位为m,p表示压强,单位为Pa。
5.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9c158a964bcf84b8d57b61.png)
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强◇ 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间相互挤压。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 如果用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那么有 P = SF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压强的单位则是牛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
例题: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重力为3N ,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 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即F =G = 3 N桌面的受力面积S = 5 × 102- m 2所以压强 P =SF = 3 N/ 5×102- m 2 = 60 Pa 书对桌面的压强为60Pa 。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②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③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液体压强的大小 设液柱的高度为h ,平面的面积为S 。
这个平面上方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 =G = mg = ρVg = ρSh g平面受到的压强p = SF = ρgh 因此,液面下深度为h 处液体的压强为P = ρgh(适用范围:①液体内部压强。
②粗细均匀,密度分布均匀。
③固体对水面的压强。
)例题:有人说,“设想你在7km 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海水里,海水对你脚背压力的大小相当于1000个人所受的重力!”海水压力真有这么大吗?请通过计算说明。
解: 因为是估算,海水密度可以取ρ = 1 × 103 kg/m 3 ,g 取10 N/kg 。
脚背面积近似取S = 130 cm 2 = 1.3 × 102- m 2。
7 km 深处的海水的压强为p = ρgh = 1×103kg/m 3×10 N/kg ×7×103kg/m 3 = 7×107 Pa脚背受的压力为F = pS = 7 × 107 N/m 2× 1.3×102- m 2 = 9×105N一个成年人的质量约为60kg ,所受重力G = mg = 60 kg ×10N/kg = 6×102 N假设脚背所受压力的大小相当于n 个成年人所受重力,则n = N N 2510*610*9 = 1500 估算结果表明,在7km 的海底,水对脚背的压力确实相当于1500个人所受重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c30fd47375a417876f8fea.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一、物体的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换算关系为:1t=1000㎏1㎏=1000g1g=1000mg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
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
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四、密度知识的应用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知识点归纳
第九《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原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磁悬浮列车底部装有用超导体线圈饶制的电磁体,利用磁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的上方以提高运行速度,这种相互作用是指:同名磁极的相互排斥作用。
☆放在条形磁铁南极附近的一根铁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铁南极的一端是磁北极。
☆用磁铁的N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钢针被磁化如图那么钢针的右端被磁化成S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判断。
练习:
1.标出N、S极。
2.标出电流方向或电的正负极。
3.①绕导线:
应用:电磁铁
A、定义:内部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
、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线圈形状控制。
D、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
电磁继电器: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
应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电话:组成:话筒、听筒。
基本工作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三、电磁感应
1.学史:该现象年被国物理学家发现。
2.定义: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定义:。
产生的条:、部分导体、。
③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和有关三者的关系可用定则判定。
4.应用──交流发电机构造:。
工作原理:。
工作过程中,能转化为。
工作过程: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内电路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通过向外电路输出交流电。
直流发电机通过向外输出直流电。
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
不动旋转的发电机叫做旋转磁极式发电机。
.交流电和直流电:。
交流电:。
定义:。
我国家庭电路使用的是电。
电压是周期是频率是电流方向1s改变次。
直流电:。
定义:。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和有关。
三者关系可用定则判断。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定义:。
构造:。
工作原理:。
工作过程:A平衡位置:特点:。
受力特点:。
线圈开始处于该位置时通电后不动。
换向器作用:。
优点:。
五、电能的优越性
优点:。
电流通过导线要发热,从焦耳定律知道:减小输电电流是减小电能损失的有效方法,为了不减小输送功率只能提高输电电压。
计算输电线损失功率用公式:。
计算输电线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