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白云中学李建云《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等五个方面简要的说一说。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海陆的变迁”一节是“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板块的学说。
从教材来看,沧海桑田是发现的现象,而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是对沧海桑田现象的解释,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步步深入理解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重难点重点是: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难点为: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教法选用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播放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探究1、播放三组海陆变迁实例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海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2、小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上面我们认识的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很早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转入下一个问题“大陆漂移”的学习(三)大陆漂移假说1、一个科学家的故事2、学生看教材38-40页内容,描述有趣现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机制,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变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地球表面的变化。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动态的、发展的地球观,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展示了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然后,教材介绍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最后,教材还探讨了火山、地震等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例来获取知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这为学习海陆的变迁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学生对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认识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演变的结果。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发现本节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性:本节内容涉及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要求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2.实用性:本节内容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认识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思维性: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探讨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特点:1.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海陆变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2.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海陆变迁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3.学习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能够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探讨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演变的结果,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重难点: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实例。
2.原因: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
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说课稿 2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说教学法、学法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0地理罗淋修 2010944150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二、学情分析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中预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三、教法和学法(一)对本课学法和教法的思考: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1、读图观察法:让学生“看、画、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
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说本课教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节课教材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好教材,同时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运动的,引出本节内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4.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
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运用的例证第二部分——说学生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性,他们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但他们好动,好说,爱表现,学习积极性高。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这节课在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揭示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运用地图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树立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6、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说学情1、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从而对地球的地理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海陆变迁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是本节课的优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依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和地图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说。
4.课堂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之间的关系。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两个学说的科学依据。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海陆变迁的概念2.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海陆变迁的原因4.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之间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参与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2.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海陆变迁 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学院:城市学院指导教师:陈习琼老师专业:地理科学姓名:保家浩班级:20131611 学号:201316114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所讲的内容是世界地理概况,而本节课是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三部分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喜玛拉雅山形成图、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1)课标解读“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
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
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难以理解,如板块构造学说,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进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讲解等方法。
2.教学手段:图像、模型、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变迁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如岩石、地形、海岸线变化等。
4.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海陆变迁的证据。
5.讲解: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6.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形图,识别板块构造和海陆变迁的迹象。
7.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8.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人类活动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活跃–板块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人教版海陆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海陆变迁说课稿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海陆变迁”一章。
本章节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首次接触到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章节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环境意识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海陆变迁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抽象概念,并将其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海陆变迁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荷兰的围海造地等,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抽象概念。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
- 提问学生是否想过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入新课主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和类型,包括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因素。
-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因素如何导致海陆变迁。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所知道的海陆变迁实例,并分享其原因和影响。
- 角色扮演:模拟地壳板块的运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4. 总结提升-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强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海陆的变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欢迎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海陆的变迁》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第3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基础上使学生从动态方面了解海陆的面貌及海陆格局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初步形成世界海陆及其面貌在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所以本课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1)听完沧海桑田的故事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了解魏格纳的故事,学习他的求实和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本课大陆漂移学说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会感到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因此把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如下:1、教学重点:(1)六大板块的名称与分布。
(2)世界著名两大火山地震带。
2、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二、本课的学法和教法如今对于学生不仅要求学习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而且,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在学法上主要如下:1、读图观察法:让学生“看、画、剪、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
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一节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历史,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对其原因和过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质历史的了解较弱,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特别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张地球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例如,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
5.总结: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强调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能力训练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2、板块分布的记忆。
六、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七、教学用具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