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国年表

合集下载

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
伐鲁,取都。
十六

日蚀。
十五
十五
十四
二十二
二十四
四十六
十七

初令吏带剑。
十六
伐秦,筑临晋、元里。
十六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五
四十七
十八

堑洛,城重泉。初租禾。
十七
击宋中山。伐秦至郑,还筑洛阳。
韩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郑城京。
赵烈侯籍元年。魏使太子伐中山。
二十四
简王卒。
二十六
四十八
取鲁郕。
十九

十八
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式。
楚肃王臧元年。
二十三
二十五
伐燕,取桑丘。
二十三

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袭卫,不克。

二十四
二十六
康公卒,田氏遂并齐而有之,太公望之后绝祀。
二十四


翟败我浍。伐齐,至灵丘。

伐齐,至灵丘。

伐齐,至灵丘。

二十五
齐威王因齐元年。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齐强天下。
二十五


晋静公俱酒元年。



蜀伐我兹方。

二十八
十四

三十一


二十九
十五

三十二


三十
威烈王元年。

庶长鼂杀怀公。太子蚤死,大臣立太子之子为灵公。
卫悼公亹元年。
三十三
襄子卒。


三十一

秦灵公元年。
生献公。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明确:
特点
解析
好处
从结构上 看,序文
与表文 相辅相成
从表格上 看,以时 间为经、 国别为纬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 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 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 ,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 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②秦始小国僻.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务在强.兵并敌 (3)形容词为动用法 君子惧.焉
雄: 称雄 僻远: 地处偏远
强: 使……强大
惧: 为……感到害怕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非……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营(于)岐雍之间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正常语序: 威于诸侯重) ②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正常语序:故禹于西羌 兴,汤于亳起)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
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2)名词作动词
①作西畤用.事上帝 ②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③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④秦之帝.用雍州兴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 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 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 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 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 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 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 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
二十四
十三
二十三


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徐越侍以仁义,乃止。

盗杀声王
燕釐公元年。

安王元年。
十四
伐魏,至阳狐。
二十四伐秦,至阳狐。


楚悼王类元年。



十五
二十五太子罃生。

郑围阳翟。


三晋来伐我,至桑丘。



王子定奔晋。
秦惠公元年。
二十六虢山崩,壅河。
韩烈侯元年。
赵武公元年。

归榆关于郑。

三十八
十四

宋景公卒。
十九
二十七
卫敬公元年。

三十九
蔡侯齐元年。
十五

宋昭公元年。
二十
二十八
越人来迎女。

四十
燕成公元年。

二十一
二十九
晋大夫知伯宽率其邑人来奔。

四十一


二十二
三十
十一
四十二楚灭蔡。


二十三
三十一
十二
四十三


二十四
三十二
十三
四十四
灭杞。杞,夏之后。

十一
二十五
三十三
伐义渠,虏其王。
十四
四十五

十二
二十六
三十四
日蚀,昼晦,星见。
十五
四十六

十三
二十七
秦躁公元年。
十六
四十七

十四
二十八

南郑反。

史记六国年表读书笔记

史记六国年表读书笔记

史记六国年表读书笔记史记<<六国年表>>,的译文详细点3Q~~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原文今译]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

《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

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原文今译]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原文今译]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

矫称蠭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原文今译]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

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六国年表》(共52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六国年表》(共52张PPT)
用耳朵 (8)此与以耳 食无异(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 . 地处偏远 (9)秦始小国僻远 (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 ..
使……强大 (10)务在强 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 . 以……为先 (11)先 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 .
六国年表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 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 马迁的历史观。

1.字音辨识 (xǐ) 迁徙 . ) 于郊祀(lú 胪 . (qiānɡ) 西羌 . u) (mó 相侔 . o) (hà 丰镐 . ) (zhì 西畤 . ) (lì 暴戾 . ) (dí 夷狄 . (zhǒnɡ) 踵 . 称蜂出(jiǎo) 矫 . n) 端(jià 僭 . 臣(fān) 藩 . ) 雍(qí 岐 . ) 州(bó 亳 . n) 然(yà 晏 .
3.一词多义 并天下最终 . 然卒 群臣皆愕,卒 起不意通“猝” . (1)卒 者,其惟圣人乎终 有始有卒 . 死 公子季友卒 .
而从衡短长之说起采用 谋诈用 .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任用 . ,和为贵用处 (2)用礼之用 . 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 . 广用 不尽资财 资用 .
(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判断句)
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
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誓盟不信。(被动句)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

十九年 二十年公将师与 緜诸战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晋大夫 智开率其邑来奔 二十六年左庶长 城南郑。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越人来 迎女。 二十九年晋大夫 智宽率其邑人来 三十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伐义 渠,虏其王。 三十四年日蚀, 昼晦。星见。 秦躁公元年 二年南郑反 三年 四年 卫敬公元年。 魏桓子败智伯 于晋阳 晋哀公忌元年 卫悼公黔元年
386
十六年
韩文侯元年 赵敬侯元年。武公子 。 朝作乱,奔魏
十六年
十七年
385
十七年
二年庶长改迎灵 公太子,立为献 公。诛出公 秦献公元年 二年城栎阳 三年日蚀,昼晦 四年孝公生 五年 六年初县蒲、蓝 田、善明氏。 七年 八年 九年
二年城安邑、 王垣。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伐齐,至 桑丘 八年 九年翟败我浍 。伐齐,至灵 丘。 十年 十一年魏、韩 、赵灭晋,绝 无后。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卫声公 元年。败赵北 十六年伐楚, 取鲁阳。 惠王元年
二十四年秦伐 我,至阳狐。 二十五年太子 罃生。 二十六年虢山 崩,壅河。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八年 九年郑围阳 翟。 韩烈侯元年 二年郑杀其 相驷子阳。 三年郑人杀 君三月,盗 杀韩相侠累 四年郑相子 阳之徒杀其 君繻公。 五年郑康公 元年。 六年救鲁。 郑负黍反。 七年 八年 九年秦伐宜 阳,取六邑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城平邑。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伐晋,毁 黄城,围阳狐。 四十四年伐鲁、莒 及安阳。 四十五年伐鲁,取 都。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取鲁郕。 四十九年与郑会于 西城。伐卫,取毌 五十年 五十一年田会以廪 丘反。 齐康公贷元年 二年宋悼公元年。 三年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

卫悼公亹 元年。
三十三。 七 襄子卒。

三十一
魏文侯斯 韩武子元 赵桓子元 八 元年。 年。 年。 二 二。郑幽 公元年。 韩杀之。 三。郑立 幽公子, 为繻公, 元年。 四 赵献侯元 九 年

三十二
十一
三十三
422 四 421 五 420 六
三。作上 三 下畤。 四 五
二 三 四
十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六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五
四十七
韩景侯虔 元年。伐 郑,取雍 丘。郑城 京。 韩景侯虔 元年。伐 郑,取雍 丘。郑城 京。
赵烈侯籍 元年。魏 二十四。 二十六 使太子伐 简王卒。 中山。
四十八。 取鲁郕。
赵烈侯籍 元年。魏 二十四。 二十六 使太子伐 简王卒。 中山。
四十八。 取鲁郕。
二。郑败 韩于负黍 二 。

十二
十三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四 十五 十六
386 十六
赵敬侯元 魏武侯。 年。武公 秦出公元 。元年。 韩文侯元 子朝作 十六 年。 袭邯郸, 年 乱,奔魏 败焉。 。 二。伐 二。庶长 郑,取阳 改迎灵公 二。城安 城。伐 太子,立 邑、王垣 二 宋,到彭 为献公。 。 城,执宋 诛出公。 君。 秦献公元 三 年。 二。城栎 四 阳。 三。日 蚀,昼晦 五 。 三 四 五 三
十三
五十四。 知伯谓简 知伯伐 郑,驷桓 子,欲废 二十五 子如齐求 太子襄 救。 子,襄子 怨知伯。
十六 十七。救 郑,晋师 去。中行 燕孝公元 文子谓田 年 常:「乃 今知所以 亡。」
463 六 462 七
十四。晋 人、楚人 来赂。 十五 十六。堑 阿旁。伐 大荔。补 庞戏城。 十七 十八 十九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
以 前 事 不 忘 , 明 万 代 是 非 得 失 史 为 鉴 , 知 千 秋 盛 衰 兴 荣
六 国 年 表
《史 记 》 选 读
史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 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 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 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 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 地理、风俗。全书分表、 本纪、世家、列传, 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 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 余万字。 篇 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 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 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 于世,年差不明” 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 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 ,;列 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 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 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 代表人物立传。 代表人物立传。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 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 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 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 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解读《六国年表.序》 解读《六国年表 序

语文《史记选读》课件六国年表

语文《史记选读》课件六国年表
⑨法.后王 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效__法__________ ⑩此与以耳.食无异 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用__耳__朵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学.者.牵于所闻 古义:____有__学__问__的__人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古义:_____达__到__目__的________。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藩.臣(fān) 薨.(hōnɡ)
二、通假字
①今秦杂戎翟.之俗 __翟__,__同__“__狄__”__,__我__国__古__代__北__方__的__一__个__民__族___ ②东竟.至河 __竟__,__同__“__境__”__,__边__境__,__疆___界______
③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_从__,__同__“__纵__”__,__合__纵__;__衡__,__同__“__横__”__,__连__横________ ④诸夏宾.之 宾___,_同___“__摈__”__,__排__斥__ ⑤西方物之成孰. _孰__,__同__“__熟__”__,__成__熟__
(3)而
①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_连__词__,__表__顺__承________ ②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_连__词__,__表__并__列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_____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连__词__,__表__修__饰______
⑥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_阴__谋_诡___诈__的__手__段___ ⑦矫称蜂.出 __名__词__作___状__语__,__像__蜂__一__样_______ ⑧誓盟不信. 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讲__信__用_________

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
大。 ▪ ⑦《正义》:易,以豉反。后王,近代之王。法与己连接世俗之
变及相类也,故议卑浅而易识行耳。 ▪ ⑧《索隐》:举犹皆也。 ▪ ⑨《索隐》案: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 ▪ ⑩《索隐》案:此表起周元王元年,春秋迄元王八年。
四、参考译文
▪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 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 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 显现出来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 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 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 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 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 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 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 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 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 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 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 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国家,如:卫附于魏国、郑附于韩国、鲁蔡附于楚国, 宋附于齐国。
(三)《六国年表》的内容
▪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 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 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 《六国年表》以秦为主,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 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地属西羌。所以司马迁在这里说:禹兴于西羌。 ▪ ⑤汤起于亳:亳是商人早期的国都,具体地点计有
多处,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里可能指西亳, 即河南偃师县。成汤居亳而灭夏,故云汤起于亳。 ▪ ⑥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以,因为。 ▪ ⑦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用,由于。 ▪ ⑧汉之兴自蜀汉:刘邦在项羽分封中被封为汉中王, 于是采用萧何、张良的建议,先就王位,并烧毁栈 道表示无意东还。以后则积蓄力量,一步一步击败 项羽,建立起西汉王朝。所以司马迁说:汉之兴自 蜀汉。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原文译文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原文译文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原文|译文《六国年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于公元前104年至前91年创作的关于战国七雄中被秦灭掉的六国发生的大事年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六国年表》原文作者:司马迁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义,位在籓臣而胪於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脩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後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於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於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於戎翟,至献公之後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

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悲夫!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後有君子,以览观焉。

译文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

5 封邹忌
13
6 诸侯来
3 与燕会阿
14
6 与赵会
14 与魏王会 与秦会
4
20
15
7 与魏会
15 与魏战 与秦战
5 魏围我
16
8
25
16
9 邯郸降 伐东周 魏拔邯郸
17
9 败魏桂陵
17 卫公孙鞅 诸侯围我
7
23 鲁康公
10
27
18 城商塞 归赵邯郸 申不害相 魏归邯郸
19
11
28
19 开阡陌 与秦遇彤
18 堑洛
守中山等 韩景侯 赵烈侯 简王卒
26 取鲁郕
19
8 受经子夏 郑败韩
2 楚声王
27 会郑等
20
9
19
3
3
2
28
50
21
10 卜相等
4
4
3
29 田会反
22
11
21
5
5
4
30 齐康公
九鼎震
12 初为侯 初为侯 初为侯 魏等列侯
31 宋悼公
24
13
23
7 欲赐歌者 盗杀声王 燕厘公
3
周安王 伐魏
19
22
53
14
20
23
54
15
21
24
55
16
22
25
56 燕湣公
23
26
57
2
24
27 楚简王
3
25
28
2
4
26
29 鲁悼公卒
5
27
30 鲁元公
6
28
前427 前426 前425 前424 前423 前422 前421 前420 前419 前418 前417 前416 前415 前414 前413 前412 前411 前410 前409 前408 前407 前406 前405 前404 前403 前402 前401 前400 前399 前398 前397 前396 前395 前394 前393 前392 前391 前390 前389 前388 前387 前386 前385 前384 前383 前382 前381 前380 前379 前378

史记六国年表序读后感

史记六国年表序读后感

史记六国年表序读后感司马迁一开篇就跟咱说,为啥要写这个六国年表呢?这可不是瞎写的。

他说呀,秦把诸侯都灭了,可这之前的历史不能就这么被埋没喽。

就好比一群小伙伴在舞台上轮流表演,每个小伙伴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秦最后虽然把舞台独占了,但前面那些小伙伴的表演记录得好好保存起来才行。

这感觉就像一个超级爱历史的老顽童,执着地要把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挖出来给后人看。

我觉得司马迁写这序的时候特有意思,他在里面讨论历史兴衰的时候,那观点一套一套的。

他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这就像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在他眼里是清清楚楚的。

就像下棋似的,他看到了东南方先起了势,但是最后在西北方才能把这一局彻底拿下。

这种对历史宏观的把握,让我这个后人都忍不住拍大腿,“老爷子,您可真牛!”他在序里还提到很多关于道德和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说有些国家兴盛,有些国家衰败,这里面有道德的因素,也有天命的因素。

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一个人成功,既要有自身的努力品德(道德方面),也得有点运气(天命方面)。

国家也是这样,那些施行仁政、道德高尚的国家,可能就兴盛得久一点,而那些胡作非为的国家,可能就早早被淘汰了。

不过我有时候就想,这天命到底是个啥呢?是不是就像老天爷在云端拿着个小本本,这个国家表现好就给个小红花,表现不好就打个大叉叉?当然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啦。

再看看他写的那些史料,感觉他像是一个超级严谨的侦探,在历史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真相。

他从那些古老的文献、传说里把六国的故事拼凑起来,还得辨别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这六国的历史啊,就像一团乱麻,他硬是给梳理得井井有条。

我想,他写的时候肯定也没少挠头,毕竟这些历史又久远又复杂。

读这篇序的时候,我还能感受到司马迁那股子对历史的热情和使命感。

他就像是历史的守护者,在那个年代,努力地把这些故事传承下去。

他知道这些历史对后人来说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大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就像他写六国年表,我们后人看了就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不好,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 第6课 六国年表

整体感知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 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 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 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 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
积累运用一
通假字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骄:向„„炫耀。形转动)
卜居焉,曰吉,遂国之(国:建都。名转动)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臣:以„„为臣。名转意动)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北面:面向北。名转动)
积累运用二
实词
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超越本分,过分)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排除) 诸侯晏然弗讨:(安然)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假托,诈称) 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拿(它);称道)
一、解题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
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
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 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 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 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 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 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 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 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
迁徙(xǐ)
胪于郊祀(lú) 西羌(qiānɡ) 相侔(móu) 丰镐(hào)
西畤(zhì)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六国年表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六国年表
栏目 导引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4)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 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 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中,司 马迁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 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5)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 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 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 《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 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2)于 ③海内争于.战功矣 ___介__词__,__用_______ ④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____介__词__,__在_______
⑤学者牵于.所闻 __介__词___,__被_____
栏目 导引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而.相齐国 _连__词__,__表__顺__承________ ②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_连__词__,__表__并__列_______
在藩臣
戎狄的风俗,看重残暴凶狠,不重仁义,处在捍卫王室臣子位
而 胪 于 郊 祀,君 子惧焉。 置的却陈列天子祭天的器物举行郊祭,有识之士为此十分担忧。
翟 以: …同…“ 为先狄” 、以 ,我 ……国为古后代,北可方意的译一为个“民看族重。”先“、轻后视:”名。词藩的意fā动n用臣法:,
捍卫王室的臣子。而:转折连词,却。胪:陈列。郊祀:天子祭天地。
桓公、桓晋、文晋公文这中些中国原的侯霸伯主地侔位矣等。同了。逾 侵: 夺越 ,过 攻。 打攘 。营rǎ:nɡ经:
营。修:整顿。竟:同“境”,边境,疆 界。河:黄河。侔móu:相等,等同。
这以是后后 大陪 夫臣执执掌各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既得意① ,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② 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③者, 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④ ,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 文略不具⑤ 。然战国之权变⑥亦有可颇采 者,何必上古。

①得意:指统一天下。 ②诸侯史记:即各国国史。 ③复见:重新流传于世。 ④独藏周室:这是司马迁的一种主观推测。 实际上,列国国史由本国史官负责编录并 保管。诸侯和周王室之间虽然在图书方面 确实存在着交流活动,但各国国史是否都 集中在周王室收藏,难以断言。 ⑤不具:不完整。 ⑥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可 颇采者:可以大量采用的。
(四)阅读与研究
1、从上往下看,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的大 小事情。 2、从左往右看,了解一段时间内各国的事情。 3、单线看,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看,战国风 云就在眼前。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
二、原文串讲
太史公读《秦记》 ① ,至犬戎败幽王② ,周东徙③洛 邑,秦襄公④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⑤ ,僭端 ⑥见矣。礼⑦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 川。”今秦杂戎翟⑧之俗,先⑨暴戾,後仁义,位在籓 臣而胪於郊祀⑩ ,君子惧焉。
(三)《六国年表》的内容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 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 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六国年表》以秦为主,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 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 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 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 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 一之成孰①”。 夫作事者②必於东南,收功实者③常於西 北。故禹兴於西羌④ ,汤起於亳⑤ ,周之 王也以丰镐伐殷⑥ ,秦之帝用雍州兴⑦ , 汉之兴自蜀汉⑧ 。


①成孰:即成熟。 ②作事者:开创事业的人; ③收功实者:获取胜利果实的人。 ④禹兴于西羌:有一种传说说禹诞生在石纽,石纽 地属西羌。所以司马迁在这里说:禹兴于西羌。 ⑤汤起于亳:亳是商人早期的国都,具体地点计有 多处,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里可能指西亳, 即河南偃师县。成汤居亳而灭夏,故云汤起于亳。 ⑥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以,因为。 ⑦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用,由于。 ⑧汉之兴自蜀汉:刘邦在项羽分封中被封为汉中王, 于是采用萧何、张良的建议,先就王位,并烧毁栈 道表示无意东还。以后则积蓄力量,一步一步击败 项羽,建立起西汉王朝。所以司马迁说:汉之兴自 蜀汉。
三国①终之卒分晋,田和②亦灭齐而有之, 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彊兵并敌③ ,谋诈 ④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⑤蠭出,誓 盟不信⑥ ,虽置质剖符⑦犹不能约束也。
①三国:指韩、赵、魏。公元前453年,三家联 合灭掉晋国智氏,分别建立起三个封建政权。事 过五十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 ②田和:田常的玄孙,田齐政权的建立者。公元 前386年,田和取得诸侯资格与地位。 ③并敌,兼并对方。 ④谋诈:指权谋诈术。從橫短長:即合纵连横。 ⑤矫称:谓各种谎言骗局。蜂出:象群蜂一样出 笼。 ⑥誓盟:誓辞盟约。不信:毫无诚意。 ⑦置质剖符:互派人质,剖符为凭。
3、大家论“表”
•‚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系统、简 明地表述历史事件,可与纪、传、书、志 等史体参照互补。 •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 对‚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 创立的表‚无用‛ 还有一种看法则可以郑樵为代表,认为 ‚表‛是史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史记》一书,功在十表‛。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① ,成功大。传 ②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 相类③ ,议卑④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 ⑤ ,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 ⑥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⑦无异。 悲夫!
①世异变: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地改变 对策。 ②传:指传世的典籍。 ③俗变相类: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同后王那 个时期差不多。 ④议卑:道理浅显明白。 ⑤牵于所闻:局限于平常听到的那点东西。 ⑥举:.都、全。 ⑦耳食:用耳朵来吃东西,比喻不辨是非 曲直。
•郑玄 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 明之,故曰表也‛ •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谱牒,与纪 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六); •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 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 本源冠冕。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积 人多,则传载必不能备。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 列眉,画事迹于指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 (《史记评注》卷三)
①太史公:司马迁的自称。因他担任太史令,故有此称。秦纪: 秦国国史的名称。秦国从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开始设立史官 负责记事。 ②犬戎:活动在西部的少数部族。幽王:西周末代国王。犬戎败 幽王,指骊山之难而言。 ③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此句是说平王东迁。 ④秦襄公:秦国的开国君主。他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首次封 为诸侯,名义上辖有西周京师故地,史称“襄公立国”。 ⑤作西畤:营建位于西方的祭天场所。西,实际指今甘肃天水地 区清水一带。用:介词,来。 ⑥僭端:越位犯上的苗头。見:通“现”,显现出来。 ⑦禮:指礼经、礼书,即《礼记•王制》篇。 ⑧杂:夹杂、糅杂。戎翟:泛指西北部族。翟,狄。 ⑨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首位。暴戾:凶 暴乖戾。 ⑩胪于郊祀:意谓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郊祀,指天子 在国都南郊或北郊祭天或祭地的大礼。
三、注释
①《索隐》注:六国,魏、韩、赵、楚、燕、齐,并秦凡七国, 号曰‚七雄‛。 ②《索隐》注:即秦国之史记也,故下云‚秦烧诗书,诸侯史记 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是也。 ③《索隐》案:胪字训陈也,出尔雅文。以言秦是诸侯而陈天子 郊祀,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然。《正义》‚胪?‛作‚胪‛, 音旅,祭名。又旅,陈也。 ④《集解》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 生自西羌’是也。‛《正义》:禹生于茂州汶川县,皆西羌。 ⑤《集解》徐广曰:‚京兆杜县有亳亭。‛ ⑥《索隐》以言人君制法,当随时代之异而变易其政,则其成功 大。 ⑦《正义》:易,以豉反。后王,近代之王。法与己连接世俗之 变及相类也,故议卑浅而易识行耳。 ⑧《索隐》:举犹皆也。 ⑨《索隐》案: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 ⑩《索隐》案:此表起周元王元年,春秋迄元王八年。
及文公逾陇① ,攘②夷狄,尊陈宝③ ,营 岐雍之间④ ,而穆公⑤脩政,东竟至河⑥ ,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①文公:襄公之子。陇:陇山。踰陇是说秦文公在即位后第 三年就率兵七百东猎,由西部越过陇山到达汧(音尖)山和 渭水会合的地方,即陕西眉县附近,在这里筑城定居。 ②攘:驱逐。此句是说经过十二年的充分准备,秦文公发兵 攻打西周末年占据丰岐之地而一直未曾离去的戎狄,结果大 获全胜。 ③陈宝:有两解:一说形状象野鸡的天然怪石;一说天上落 下来的陨石。其发现地点都在陈仓,故称陈宝。文公十九年, 在陈仓山上修建陈宝祠,定期祭祀。尊陈宝,即敬祀陈宝之 意。 ④营岐雍之间:意谓开发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岐,岐山, 即周原一带。雍,地名,即今陕西凤翔县南部一带。 ⑤穆公:秦国第九位国君。他在位期间,整顿内政,积极向 中原地区发展。在韩原会战中,生擒晋惠公,取得晋国河西 八城,这就是所谓“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⑥中国,指中原地区;伯:通“霸”,霸主。侔:势均力敌、 地位相等的意思。此句是说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四、参考译文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 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 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 显现出来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 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 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 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 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 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 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 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 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 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余於是因秦记① ,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 ② ,表③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 年,著④诸所闻兴坏之端⑤ 。後有君子, 以览观焉。
①因:根据、依凭。 ②周元王:东周第十四代国王,名姬仁, 在位七年。其元年为公元前475年。 ③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④著:突出显示。 ⑤兴坏之端:兴盛衰败的头绪。
(二)《六国年表》的编写形式
1、标题 题六国,实记七国。以《秦记》编成,所以不在言秦。 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 2、结构 序和表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 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 3、表格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综述战国史实的的表格。 4、记事 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它的 国家,如:卫附于魏国、郑附于韩国、鲁蔡附于楚国, 宋附于齐国。
是後陪臣①执政,大夫世禄② ,六卿③擅 晋权,征伐会盟,威重於诸侯。及田常④ 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⑤ ,海内 争於战功⑥矣。
①陪臣:诸侯对于王室,大夫对于诸侯,家臣对 于大夫,皆属陪臣,这里指家臣。鲁定公五年,阳 虎囚禁季桓子,即所谓陪臣执国命。 ②世禄:意谓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③六卿:指晋国担任要职的六大家族势力。 ④田常:姜齐大臣。又称陈恒、田成子。简公:姜 齐国君。公元前481 年,田常发动军事政变,杀掉 齐简公,立平公当傀儡,自任齐相,总揽政权,开 启了田氏代齐的先声。 ⑤晏然:无动于衷。弗讨:不进行武力讨伐。 ⑥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田常杀简公,属 于叛逆行为,作为齐国盟友的诸侯列国,按规定应 该进行武力讨伐,而诸侯却若无其事,这表明各国 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保存本国实力上来了。所以司 马迁说:海内争于战功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