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课件)(25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及其意义
要点一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
要点二
调解机制的意义
古代中国在基层社会中建立了以乡里组织为基础的民间纠 纷调解机制。当发生民间纠纷时,当事人可首先向乡里组 织申请调解。如调解无果,再向上级官府申诉。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还能够减轻官府的诉 讼压力,节约司法资源。同时,通过调解活动,还能够传 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教化民众。
汉朝至清朝
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如汉朝的 郡国并行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朝 的行省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制与军机处等,使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及原因
特点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变革和调整,但始终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往往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原因
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来保障;政治方面,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 ,不断调整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需求;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 融合方面,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02 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
CHAPTER
司法审判程序与公正性保障
司法审判程序
古代中国的司法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受理、 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在审理过程中, 重视证据收集和审查,采用刑讯逼供等手段 获取口供。同时,也注重听取当事人陈述和 申辩,以及证人证言等。
公正性保障措施
为确保司法公正,古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如实行回避制度、审判公开原则、复审 制度等。此外,还设立了御史台等监察机构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及其意义
要点一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
要点二
调解机制的意义
古代中国在基层社会中建立了以乡里组织为基础的民间纠 纷调解机制。当发生民间纠纷时,当事人可首先向乡里组 织申请调解。如调解无果,再向上级官府申诉。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还能够减轻官府的诉 讼压力,节约司法资源。同时,通过调解活动,还能够传 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教化民众。
汉朝至清朝
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如汉朝的 郡国并行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朝 的行省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制与军机处等,使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及原因
特点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变革和调整,但始终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往往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原因
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来保障;政治方面,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 ,不断调整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需求;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 融合方面,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02 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
CHAPTER
司法审判程序与公正性保障
司法审判程序
古代中国的司法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受理、 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在审理过程中, 重视证据收集和审查,采用刑讯逼供等手段 获取口供。同时,也注重听取当事人陈述和 申辩,以及证人证言等。
公正性保障措施
为确保司法公正,古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如实行回避制度、审判公开原则、复审 制度等。此外,还设立了御史台等监察机构
2018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共87张PPT)
地 方
秦
· ·
· · ·
汉
唐
· · 三选 省官 六制 部( 制科
举 制 )
宋
· · 三中 司书 使门 下 正 副 相
路 州 县
元
· 行 省 制 枢 密 院 宣 政 院 省 路 府 县
明
· ·
清
1912
早宗分 中秦 期法封 郡中皇央统 政制制 县央帝集一 制机制权 治 构 制 制 度 度 特 点 其中,地方 机构是何?
2.西周的宗法制
(1)渊源: 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 (2)目的: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 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分配政治权力的依据和原则: ①依据血缘,②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4)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血缘贵族政治 ) (5)作用: 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特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
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5)义务: 受封诸侯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6)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7)影响: 前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拓展疆域 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削弱
(8)崩溃原因: 生产力发展,井田 Nhomakorabea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壮大。
夫——士”的宗法等级;凝聚宗族,促进团结 。
(6)影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宗族意 识、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之比 较?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 法 制 是 分 配 的 原 则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经 经济模式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 济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 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文 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 (2)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明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 表 贸易发展 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 现 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秦
· ·
· · ·
汉
唐
· · 三选 省官 六制 部( 制科
举 制 )
宋
· · 三中 司书 使门 下 正 副 相
路 州 县
元
· 行 省 制 枢 密 院 宣 政 院 省 路 府 县
明
· ·
清
1912
早宗分 中秦 期法封 郡中皇央统 政制制 县央帝集一 制机制权 治 构 制 制 度 度 特 点 其中,地方 机构是何?
2.西周的宗法制
(1)渊源: 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 (2)目的: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 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分配政治权力的依据和原则: ①依据血缘,②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4)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血缘贵族政治 ) (5)作用: 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特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
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5)义务: 受封诸侯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6)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7)影响: 前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拓展疆域 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削弱
(8)崩溃原因: 生产力发展,井田 Nhomakorabea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壮大。
夫——士”的宗法等级;凝聚宗族,促进团结 。
(6)影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宗族意 识、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之比 较?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 法 制 是 分 配 的 原 则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经 经济模式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 济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 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文 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 (2)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明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 表 贸易发展 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 现 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浙江省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22张PPT)
-5-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2)宗法制
内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 容 嫡长子继承 制(最大特点);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小 特 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宗法等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点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作 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 用 念中(祭祖、修家谱、重视亲情等)
-8-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1)郡县制(地方)
时 间 特 点 意 义
出现于春秋战理地方的形 式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 官僚 政治取 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中央) ①产生:秦始皇确立,历代沿用。 ②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20-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9-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10-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 称 刺史 。(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 (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纽带)。 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6-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特 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 血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国家 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高度集中
史 实 占卜决策 “家天下”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 统治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64张PPT)
答案:C
2.(2014· 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考查宗法制的含义 A.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B.皇帝宝座 D.铁制农具
解析:①解题关键: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 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 ②抓题眼: “ 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 ”中的“ ”
(2)线索二:君主专制。①矛盾:君权与相权。②趋势:皇权渐趋加 强,相权渐趋削弱,直至消失。③过程: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④影响: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速度,但也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夺权乱政。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及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及继承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3.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以血缘关系为 基础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中;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 有浓厚的部族色彩。Biblioteka 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复习线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早期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大体系构成,据此可按三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1)线索一: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体现 了家天下的特点;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 伯;西周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王位 世袭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和特征。
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课件共18页
特点 层层分封
瓦解 春秋战国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㈡周
目的 (直接、根本)
大宗、小宗
要严加区分
2、宗法制 最大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 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
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宗法制为核
心,以分封制为表现
理论来源: (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政治根源: 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四)两对矛盾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五)发展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六)影响
积极: 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 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四、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
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 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 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 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 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 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受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 部门的管辖。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
中央 ( 行政权)
(财权)
杯酒释兵权
3、宋
设“三衙”,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收精兵
瓦解 春秋战国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㈡周
目的 (直接、根本)
大宗、小宗
要严加区分
2、宗法制 最大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 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
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宗法制为核
心,以分封制为表现
理论来源: (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政治根源: 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四)两对矛盾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五)发展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六)影响
积极: 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 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四、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
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 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 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 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 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 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受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 部门的管辖。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
中央 ( 行政权)
(财权)
杯酒释兵权
3、宋
设“三衙”,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收精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二、中国古代政治设计的智慧 (一)中央与地方 封建国家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控制、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监察 地方官吏、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逐渐加强了中央 集权。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 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 1.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1)西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3)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 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高考聚焦
一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考情统计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考情统计
知识点 考题角度 2017·海南卷,21 对宋“陈桥兵变”的史学研究 2016·全国Ⅰ卷,26 史书对君主专制的制约 2016·海南卷,3 宗法制“家天下”治国理念 2015·全国Ⅰ卷,25 汉初外戚干政 2014·全国Ⅰ卷,24 借助人伦秩序维护统治 2014·全国Ⅱ卷,2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014·全国Ⅱ卷,25 法律与儒家伦理 2012·全国新课标卷,28 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 2017·全国Ⅰ卷,24 分封制影响 2017·全国Ⅰ卷,25 汉代解决边患问题 2016·全国Ⅲ卷,25 汉承秦制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27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2015·全国Ⅱ卷,25 地方吏治与国家安定 2013·全国大纲卷,12 地方监察区转为行政区 2017·海南卷,3 东汉察举制 2016·全国Ⅱ卷,25 科举制影响 2014·海南卷,5 科举制影响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共97张PPT)
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 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 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高频考点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 (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明 确 考 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架构]
[线索梳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 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至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发展阶段。 阶段一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 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 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宗法制 (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 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 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 ,在 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在权力继 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 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考点二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朝代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秦朝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汉朝 汉武帝设立中朝 “推恩令”;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 北宋 使、三司使) 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废丞相、设内阁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明朝 清朝 军机处 沿用行省制 发展 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 削弱直到消亡,皇权加强 趋势 性减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 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CONTENTS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 皇帝制度与官僚体系 •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法律体系与司法审判程序 • 监察机制与反腐倡廉措施 •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政策 • 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
民间社会也通过歌谣、戏曲、小说等形式,传播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
著名廉吏事迹介绍
包拯
北宋名臣,以公正廉明、明察秋 毫而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要职
,弹劾贪官污吏无数。
海瑞
明朝著名清官,一生刚直不阿, 清廉自守,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
。
于成龙
清朝康熙年间名臣,以清廉勤政 、爱民如子而著称,被康熙帝赞
CHAPTER
古代法律体系构成及特点
法律体系构成
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律、令、格、式等部分组成,其中律是基本法典,令 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格是用来防止奸邪的禁令,式则是官府文书程式的规定。
法律特点
古代中国的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同时 ,法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和不公正现象。
03
案例三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该案例是一起震惊朝野的重大刑事案件,涉及
官场斗争和权力争夺。通过分析该案例,可以揭示古代官场腐败和社会
黑暗面。
05 监察机制与反腐倡廉措施
CHAPTER
监察机构设置及职责明确
中央监察机构
御史台、都察院等,负责 监督百官、弹劾违法、纠 察风纪等职责。
地方监察机构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图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制度逐渐取代世卿世禄制。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CONTENTS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 皇帝制度与官僚体系 •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法律体系与司法审判程序 • 监察机制与反腐倡廉措施 •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政策 • 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
民间社会也通过歌谣、戏曲、小说等形式,传播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
著名廉吏事迹介绍
包拯
北宋名臣,以公正廉明、明察秋 毫而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要职
,弹劾贪官污吏无数。
海瑞
明朝著名清官,一生刚直不阿, 清廉自守,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
。
于成龙
清朝康熙年间名臣,以清廉勤政 、爱民如子而著称,被康熙帝赞
CHAPTER
古代法律体系构成及特点
法律体系构成
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律、令、格、式等部分组成,其中律是基本法典,令 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格是用来防止奸邪的禁令,式则是官府文书程式的规定。
法律特点
古代中国的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同时 ,法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和不公正现象。
03
案例三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该案例是一起震惊朝野的重大刑事案件,涉及
官场斗争和权力争夺。通过分析该案例,可以揭示古代官场腐败和社会
黑暗面。
05 监察机制与反腐倡廉措施
CHAPTER
监察机构设置及职责明确
中央监察机构
御史台、都察院等,负责 监督百官、弹劾违法、纠 察风纪等职责。
地方监察机构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图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制度逐渐取代世卿世禄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 皇帝制度与官僚体系 •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法律体系与司法审判机构建设 • 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措施实施 • 民族关系处理与边疆治理策略探讨
01 古代中国政治制 度概述
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官员考核与奖惩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还建立了官员考核与奖惩机制。通过定期考核官员的 政绩和品行,对表现优秀的官员进行奖励和提升,对表现不佳的官员进 行惩罚和降职。
03 中央集权与地方 行政机构设置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法律体系与司法 审判机构建设
法律体系形成与发展历程
01
THANKS
感谢观看
官员选拔与任免机制
01
选拔机制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主要有世袭、荐举、征召、科举等途径。其中,科举
制是最具代表性的选拔机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02 03
任免机制
官员任免主要由皇帝和上级官员决定。皇帝拥有最高任免权,可以直接 任免高级官员。同时,各级官员也有相应的任免权,负责选拔和任免下 属官员。
01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教化,提倡廉洁自律
。
法家思想
02
主张严刑峻法,通过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行为。
实践举措
03
历代王朝采取多种措施反腐倡廉,如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设立风闻奏事制度等,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典型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案例一
明朝海瑞清廉自守,不畏权贵,成为古代廉政典范。
案例二
清朝雍正时期推行养廉银制度,减轻了官员贪污腐败的程度。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 皇帝制度与官僚体系 •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法律体系与司法审判机构建设 • 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措施实施 • 民族关系处理与边疆治理策略探讨
01 古代中国政治制 度概述
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官员考核与奖惩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还建立了官员考核与奖惩机制。通过定期考核官员的 政绩和品行,对表现优秀的官员进行奖励和提升,对表现不佳的官员进 行惩罚和降职。
03 中央集权与地方 行政机构设置
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法律体系与司法 审判机构建设
法律体系形成与发展历程
01
THANKS
感谢观看
官员选拔与任免机制
01
选拔机制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主要有世袭、荐举、征召、科举等途径。其中,科举
制是最具代表性的选拔机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02 03
任免机制
官员任免主要由皇帝和上级官员决定。皇帝拥有最高任免权,可以直接 任免高级官员。同时,各级官员也有相应的任免权,负责选拔和任免下 属官员。
01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教化,提倡廉洁自律
。
法家思想
02
主张严刑峻法,通过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行为。
实践举措
03
历代王朝采取多种措施反腐倡廉,如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设立风闻奏事制度等,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典型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案例一
明朝海瑞清廉自守,不畏权贵,成为古代廉政典范。
案例二
清朝雍正时期推行养廉银制度,减轻了官员贪污腐败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 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 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6) 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 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皇权专 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规律总结 :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 相权不断削 弱。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 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 ( 一分为三或更多 ), 使之相互牵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而保证皇权的 独尊。 (2)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 :在决策过程中 ,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 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高考聚焦
一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考情统计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考情统计
知识点 考题角度 2017·海南卷,21 对宋“陈桥兵变”的史学研究 2016·全国Ⅰ卷,26 史书对君主专制的制约 2016·海南卷,3 宗法制“家天下”治国理念 2015·全国Ⅰ卷,25 汉初外戚干政 2014·全国Ⅰ卷,24 借助人伦秩序维护统治 2014·全国Ⅱ卷,2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014·全国Ⅱ卷,25 法律与儒家伦理 2012·全国新课标卷,28 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 2017·全国Ⅰ卷,24 分封制影响 2017·全国Ⅰ卷,25 汉代解决边患问题 2016·全国Ⅲ卷,25 汉承秦制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27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2015·全国Ⅱ卷,25 地方吏治与国家安定 2013·全国大纲卷,12 地方监察区转为行政区 2017·海南卷,3 东汉察举制 2016·全国Ⅱ卷,25 科举制影响 2014·海南卷,5 科举制影响
二、中国古代政治设计的智慧 (一)中央与地方 封建国家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控制、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监察 地方官吏、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逐渐加强了中央 集权。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 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 1.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1)西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3)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 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个人的品质等等。 1.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
(1)秦朝——始创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
突出特点;建立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 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6)运用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多机构重叠与办事效率之间的矛 盾产生。
(二)皇权与相权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封建君主通过加 强君主权威、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
察等措施,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同时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选官制度
主干串讲
一、中国古代政治设计面临的问题
1.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3.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4.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5.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6.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开始,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9)元朝: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 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 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10)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代在地方设三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 互不隶属,听命于朝廷。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 和总督,巡抚与总督均属于中央系统。 (11)清代:地方省级设置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巡抚偏重文职、民政,军权 轻;总督偏重军事而文职财权轻。两者都有职权上的缺陷。
(4)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 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5)东汉:出现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起源于西汉监察地方的十三州 部刺史。 (6)隋:废除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7)唐朝: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8)宋朝:撤除节度使,实行路州县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
2.规律总结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地 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 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4)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 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主要反 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 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
(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 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6) 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 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皇权专 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规律总结 :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 相权不断削 弱。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 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 ( 一分为三或更多 ), 使之相互牵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而保证皇权的 独尊。 (2)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 :在决策过程中 ,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 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高考聚焦
一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考情统计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考情统计
知识点 考题角度 2017·海南卷,21 对宋“陈桥兵变”的史学研究 2016·全国Ⅰ卷,26 史书对君主专制的制约 2016·海南卷,3 宗法制“家天下”治国理念 2015·全国Ⅰ卷,25 汉初外戚干政 2014·全国Ⅰ卷,24 借助人伦秩序维护统治 2014·全国Ⅱ卷,2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014·全国Ⅱ卷,25 法律与儒家伦理 2012·全国新课标卷,28 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 2017·全国Ⅰ卷,24 分封制影响 2017·全国Ⅰ卷,25 汉代解决边患问题 2016·全国Ⅲ卷,25 汉承秦制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27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2015·全国Ⅱ卷,25 地方吏治与国家安定 2013·全国大纲卷,12 地方监察区转为行政区 2017·海南卷,3 东汉察举制 2016·全国Ⅱ卷,25 科举制影响 2014·海南卷,5 科举制影响
二、中国古代政治设计的智慧 (一)中央与地方 封建国家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控制、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监察 地方官吏、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逐渐加强了中央 集权。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 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 1.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1)西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3)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 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个人的品质等等。 1.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
(1)秦朝——始创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
突出特点;建立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 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6)运用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多机构重叠与办事效率之间的矛 盾产生。
(二)皇权与相权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封建君主通过加 强君主权威、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
察等措施,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同时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选官制度
主干串讲
一、中国古代政治设计面临的问题
1.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3.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4.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5.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6.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开始,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9)元朝: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 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 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10)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代在地方设三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 互不隶属,听命于朝廷。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 和总督,巡抚与总督均属于中央系统。 (11)清代:地方省级设置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巡抚偏重文职、民政,军权 轻;总督偏重军事而文职财权轻。两者都有职权上的缺陷。
(4)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 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5)东汉:出现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起源于西汉监察地方的十三州 部刺史。 (6)隋:废除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7)唐朝: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8)宋朝:撤除节度使,实行路州县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
2.规律总结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地 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 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4)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 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主要反 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 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