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心血瘀阻与胸口痹阻所致之胸痛有何不同的临床表现?如何治疗? 心血瘀阻 【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 脉象沉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针灸】可选取膻中、巨阙、膈俞、阴郗、心俞,用泻法。 胸阳痹阻 【证候】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面色苍白,自汗,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通阳宣痹,散寒化浊 【方药】:当归四逆汤。若证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 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 头赤石脂丸(乌头、附子、蜀椒、干姜、赤石脂)合苏合香丸;若胸痛 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甚至昏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 气虚衰,心阳欲脱之征,应急服参附龙牡汤(人参、附片、龙骨、牡 蛎)。 【针灸】:可选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肾俞(灸)、肺俞,用
13、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泛恶口苦,或 胁肋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或舌红苔少,脉弦细滑。 【证候分析】:诸风掉弦皆属于肝。肝阴不足,肝阳亢盛,风阳上扰头 目,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上扰心神,致心烦易怒,睡眠不宁;肝开 窍于目,肝阳偏亢,故见面红目赤;肝胆之气横逆,胃失和降,故出现 泛恶口苦;胁为肝之分野,肝火内郁,故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有力为 肝火偏旺之征。舌红少苔,脉弦细滑则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马、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 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伏神、夜交藤)加减。若肝肾阴虚明显 者,可酌加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等)。 【针灸治疗】:可选取悬颅、太冲、太溪、内关穴,补泻兼施。 14、肝 生理特性: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 泄。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1)调畅精神情志。2)维 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4)促进水液代谢。5)调 节生殖功能。②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 与 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 怒。 15、脾 生理特性:喜燥恶湿,主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要生理 功能: ①脾主运化。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的功能。包括运 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二方面②脾主升。含升清、升举二个意思。 ③脾主 统血。即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肉,主四 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2)临床特点:疼痛、肿块、出血 14、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
正常舌象:舌淡红,薄白苔 舌色:舌白苔(主虚证,寒证)舌红主热证 舌腻苔(属实证) 15、浮脉主表征、虚证、会发热、恶寒、全身酸痛。脉浮、白薄苔、属 表证。 16、八钢: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7、补气药: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 包括:人参,黄芪。党参,白术。 18、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葛根。 19、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20、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 21、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 22、劳逸失度:过劳和过逸。 23、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湿、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4、五味:酸、苦、甘、辛、咸。 25、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偎、相杀、相恶、相反。 26、开窍药主归(心)经,解表药主归(肺)经。
内阻
绛,脉数
质绛红
6、头痛如何循环用药?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及项,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多在前额,连及眉棱,选用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多在两侧,连及耳部,选用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多在巅顶,连及目系,选用藁本、吴萸 瘀血头痛:则痛有定处,多有外伤史 7、阴阳偏胜偏衰表现为哪四类基本病变? 1.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 态。2.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 平的病理状态。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 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 病理现象。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4.阴阳转化,在临床 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7、牡丹皮与赤芍共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8、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药味加减、药量加减、药剂更换。 29、分清疾病标本先后与缓急,治疗时采取(十八反、十九畏) 30、方剂的组方原则是(君、臣、佐、使) 31、经脉是由经脉、脉络组成。 32、化湿药主归(脾、胃)二经 33、分清疾病标本先后缓急,治疗时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 34、针刺的气的标志是:酸麻胀痛。 35、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阴小肠径为表里关系。 36、虚证在临床上包括:气虚证、血虚症、阴虚证、阳虚证。 37、正常脉象基本形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缓和有 力,节律均匀。 38、淤血的症候特点是:疼痛、肿块、出血。 39、五脏开窍:心-舌、肺-鼻、肝-目、脾-口、肾-耳和二阴。 40、整体观念是指: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③人与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1、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2、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3、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4、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45、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泻法兼灸。 9、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 苔 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炼津液成痰,故见咳嗽,咯痰 黄稠,口干;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卫阳受遏,邪正相争,故身热恶风; 风主疏泄,风热犯表,皮毛腠理开泄,故汗出;风热上扰,熏蒸咽喉, 故头痛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 草)加减。发热较重,加黄芩、栀子;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 谈丑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10、何谓藏象和藏象学说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①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 构;②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 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阴阳概括生理功能。3、用阴阳说明 病理变化;4、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5、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②归纳 药物的性能:归纳药性、分析五味。 12、肝郁气滞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痛处游移不定,食后胀甚,按之稍 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玄。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滞不行,故胃脘胀痛;气 之聚散无常,胁为肝之分野,故痛连胁肋而游走不定;肝气犯胃,胃失 和降,故嗳气频繁,或有泛酸;食阻则气滞增加,故食后胀甚,按之气 稍散而暂舒;脉玄亦为肝气郁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壳、川弓、芍药、甘草)加 减。疼痛甚者可加川梀子、延胡索、佛手;泛酸嗳气可加瓦楞子、乌贼 骨、沉香;胀甚于痛者可加木香、厚朴。 【针灸治疗】:可选取行间、阳陵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平 补平泻。
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 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暑邪:署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 神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 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燥邪:燥邪干涩;燥易伤肺。 火邪:火 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 致肿肿疡。 18、心 生理特性: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对脏脏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 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 称心藏神。) 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 在液为汗。 19、肾 生理特点: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藏精。主生 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②主水液。主管水液代谢的功能。 一是温煦和推动肺脾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二是肾气、肾阳对水液代 谢的调节是通过“蒸腾气化”、“升清降浊”来实现的;三是司膀胱的开 合,排泄尿液。③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 浅的功能。 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 窍于耳及前后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20、气 气即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有啥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总称。一般有 两种变化形式:①已聚而成形的,如人身的脏腑,形体等;②呈弥漫状 态流动不息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功能:推动作用,温 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21、气的分布于分类: ①元气 功能特点∶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推动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活动。 ②宗气 功能特点:走息道以行呼吸,呼 吸的强弱与宗气盛衰有关。贯心脉以行气血,主要体现在助心行血。与 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③营气 功能特点∶营养全身。化生血 液。 ④卫气 功能特点∶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 皮毛。开合汗孔,调节体温。影响睡眠。
津蒸,热 尿赤,舌质红,苔黄, 苔黄
炽津伤 脉数无力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 身热夜甚,
营热阴 渴饮,心烦不寐,时有 心烦,谵
伤,扰神 谵语,斑疹隐隐,舌质 语,舌绛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窜络
红绛,苔黄,脉细数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 斑疹,急性
动血耗 语,吐血,便血,尿 多部位多窍
血,瘀热 血,斑疹密布,舌质深 道出血,舌
1、试述花剥苔,镜面舌的含义及其病机 苔剥多处而不规则称花剥苔,主胃阴不足; 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者,称镜面舌,主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2、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辨治有何异同?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不同 证候 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 汗,四肢酸痛,鼻塞 流清涕,喉痒或咳嗽
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 头痛且胀,咳嗽咯痰黄稠, 口干微渴,咽喉焮红作痛,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皇帝内径》、《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是中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3、最早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 柩》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4、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7、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类比 8、援物类比的三个方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 9、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 10、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11、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 引4)寒性清澈 12、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3、淤血:1)定义: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在体内,或运血 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
病理
证候
辨证要点
备注
卫 邪郁卫 发热,微寒风热,头 发热,微恶
表,肺失 疼,无汗或少汗,咳 风寒,口微
宣降,正 嗽,口微渴,舌苔薄 渴 气抗邪, 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邪正相争
气分证的 病变范围 广泛,以
气 邪正剧 壮热,不恶寒,反恶 壮热,不恶 热甚阳明
争,里热 热,汗多,渴喜冷饮, 寒,口渴, 为多见
声重,吐痰清稀,舌 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辛凉解表
方药 葱豉汤,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
相同 病因是感受风邪为主,临床表现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 点 恶风寒,发热、脉浮为主,一般以宣肺解表为治则
3、试论寒证和热证的区别。 寒证:面色苍白,四肢清凉,怕冷,不渴或热饮不多,大便稀溏,小便 清长,舌象舌淡苔白润,脉象迟 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 赤,舌象舌红苔黄干,脉象数。 4、关于“胃腕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的症候分析。 胃阴不足,胃阳偏亢,虚热内生,胃气不和,故见胃脘隐痛,饥不择 食;胃阴亏虚,不能滋润咽喉,故口燥咽干。 5、关于胃气营血的辩证要点
16、藏象学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 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2.研究 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 他们与腑脏之间的关系。
17、六淫是哪六淫及致病特点。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共同特点:外 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 寒湿燥火等邪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