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孤独》研究性学习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高二语文 感悟鲁迅的孤独与悲悯主题单元设计

高中高二语文 感悟鲁迅的孤独与悲悯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设计
进行:
专题一,走进孤独与悲悯的鲁迅。

指导学生在通晓鲁迅整体人生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感悟鲁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悯,对鲁迅的价值进行辨证思考,小组讨论,展示各组对鲁迅的掌握。

专题二,鲁迅与中外孤独与悲悯人物的对话。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鲁迅的精神理想追求和鲁迅小说人物家族的孤独特点,形成鉴赏与批判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古今中外其他人物形象,丰富“零下一度”的群体像。

专题三,以小组形式展开“我心中的鲁迅”为主题的读书探讨活动,丰富鲁迅这一人物形象。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自己人生中的孤独与悲悯感受。

2.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创作内容。

3.“知人论世”“知人论文”,结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分析鲁迅先生情感与创作的嬗变,深刻了解鲁迅先生的悲悯与孤独。

4.批判辨证地评价人生历程的孤独与悲悯。

感悟孤独主题单元学习计划

感悟孤独主题单元学习计划

主题单元设计3.能够依据鲁迅小说的人物特征,通过“知人论文”,综合分析其情感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4.能够辩证地评价人生历程的“孤独”体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认识作为平民的鲁迅,在品味鲁迅的“孤独痛苦”过程中,掌握“知人论世”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认识作为作家的鲁迅,在研究鲁迅小说人物的“孤独”特点和刻画技巧过程中,掌握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4.通过橱窗展示活动,学会橱窗设计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认同鲁迅的人格魅力,增强民族使命感。

3.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孤独”的美学价值,认同文学创作的“孤独美”。

4.感悟“孤独”在人生历程中的特殊意义,养成乐观、豁达、坚毅的人格品质。

5.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XX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总目标:(P027)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1-2)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3)能正确运用规X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

(1-7)有综合学习的能力。

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1-8)2.阶段目标(十至十二年级)(P029)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X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感情,并能针对某些现象或观点发表见解;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孤独的心理课教案模板范文

孤独的心理课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初中生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孤独的定义、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学会识别和应对孤独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珍惜友情和亲情。

教学重点:认识孤独、应对孤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识别和应对孤独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故事案例3. 白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讲述孤独的定义和类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是否有过孤独的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孤独的定义和类型- 教师讲解孤独的定义和类型,如社交孤独、情感孤独等。

-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孤独现象。

2. 孤独产生的原因- 教师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如性格原因、环境原因、心理原因等。

-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孤独产生的原因。

3. 应对孤独的方法- 认识自我: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价值感。

- 积极交往: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 寻求支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活动环节1.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孤独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如何应对孤独,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绘画表达: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孤独,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应对孤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认识孤独、应对孤独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孤独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孤独产生的原因。

2. 学生能够识别和应对孤独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课后作业:1. 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孤独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方法应对。

2. 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内容,共同探讨如何应对孤独。

孤独专题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孤独专题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孤独的定义、孤独的原因、孤独的表现以及孤独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

3.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孤独的危害,学会关爱他人,消除孤独感。

教学重点:1. 孤独的定义和原因。

2. 孤独的表现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应对孤独。

2. 如何关爱他人,消除孤独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孤独?孤独有哪些表现?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孤独的定义:孤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与他人或社会的隔离、疏远感。

2. 教师分析孤独的原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

3. 教师讲解孤独的表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

4. 教师讲解孤独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孤独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孤独原因、表现和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应对孤独的方法1. 教师讲解应对孤独的方法:积极沟通、寻求帮助、培养兴趣爱好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应对孤独的经验和心得。

五、关爱他人,消除孤独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他人,消除孤独感?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孤独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孤独的作文,谈谈自己对孤独的认识和应对方法。

2.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消除孤独感的计划。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孤独的定义、原因、表现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孤独的危害,学会关爱他人,消除孤独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孤独,关爱他人。

感悟孤独与人生的教案:《寂寞》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感悟孤独与人生的教案:《寂寞》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感悟孤独与人生的教案:《寂寞》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在经历了这场与孤独的对抗之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我们所珍视的、什么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这无疑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中,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种感受,进而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带来智慧和鼓舞。

而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寂寞》为文本,探讨如何通过文学教学的方式,传授独处和孤独感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文简介《寂寞》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写小人物的形式,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孤独感和对于生命的悲壮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心灵。

《寂寞》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四七的农民,他在小村庄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四七的妻子早逝,他的儿子也去了远方,只剩下他自己孤独地生活着。

他勤劳地干活,用劳动和酒精来遗忘自己的孤独,但是内心却时常感到悲哀和失落。

小说四七又听到了死亡的呼唤,他悲伤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寂寞的内涵与意义孤独既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道有着更深刻内涵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对自然规律的感性认识等多方面的问题。

孤独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生命中的问题,既包含了深刻的个人内心感受,也具备了文化和历史的深远内涵。

寂寞是生命最深刻的节奏,能够启迪人们对于人生本质的理解,使人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1、孤独是人生的代价孤独是我们在成长和探索之路上必须经历的代价。

人在不断地成长阅历、探索意义之时,会在某些阶段感到孤独和失落,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

人需要通过孤独和独处去思索自己的人生意义,逐渐领悟生命的本质,不断实现革命、人类共同进步的目标。

2、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既可以是痛苦的、悲伤的,也可以是美好的、富有诗意的。

将孤独升华为文化境界,可以在人们迷茫时给予指引,表达心灵深处的感悟。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孤独常被描绘为美学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心理健康教育孤独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孤独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孤独教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孤独教案一、简介孤独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心理问题,尤其在当今社会,由于快节奏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薄弱,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

孤独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因此,对孤独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孤独问题,了解其危害,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孤独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认识孤独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3.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4.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5.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学内容1. 孤独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孤独?- 孤独的表现形式- 孤独的原因2. 孤独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孤独对情绪和心理的影响- 孤独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孤独与心理问题的关系3. 如何缓解孤独- 培养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 提高自我管理技能- 学会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要4. 如何预防孤独- 关注自己的社交生活- 培养兴趣爱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四、教学方法1. 故事分享法:通过分享孤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孤独的真实感受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如何缓解孤独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孤独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孤独问题的多样性。

4. 情感诊断法:通过心理测试或问卷调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孤独程度。

5. 实践体验法: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交互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了解孤独问题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思考是否有过孤独的感受。

2. 向学生介绍孤独问题的定义、特点和原因。

3. 分组讨论:讨论学生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孤独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启发学生思考孤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分析研究结果:介绍研究表明孤独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感悟孤独》主题单元评价思维导图及主题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感悟孤独》主题单元评价思维导图及主题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有关小说人物的分析是否符合小 说本意(满分 10 分) 对鲁迅的个人经历和文学成就是 否有客观真实的评价,文字表述是 否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满分 10 分) 文章的结构是否有逻辑层次(满分 10 分) 文章的格式和体例是否符合文学 评论的特点(满分 10 分) 文章中引用的史实和他人评述是 否注明出处(满分 10 分) 文章的字数是否达到 1500 字以上, 且书写是否整洁清晰。满分 10 分) ( 是否按时完成本次写作(满分 10 分) 合计得分
《感悟孤独》主题单元评价思维导图及主题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橱窗展示评价量规
指标 资料收集 优(9-10 分) 良(6-8 分) 有个别资料没有围绕主题 需努力(5 分以下) 偏题 围绕主题(关于鲁迅其人以及 他的的小说创作特点)收集资 (10 分) 料 对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 认真的研究、分析和整理,资 (10 分) 料条理性、针对性强 能够从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出 发,赏析鲁迅的小说,评价他 (10 分) 的历史地位。 主张性 资料加工
小组合作评价量规
评价等级 评价内容
★★★★★ ★ ★ ★ ★ ★ ★ ★ ★ ★ ★
成员表现
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小 组活动。
大部分成员能参 与小组活动。
有少部分成员参与小 组活动
只有几个成员能参 与小组活动。
每个成员较少参与小 组活动。
资料共享
每个成员将自己的资 料献给小组
大部分成员将自 己的资料献给小 组
讨论有实质性的进 展,或有价值的成果 出现。
讨论有进展,或有 成果出现。
讨论有一些进展,或 有成果出现。
讨论进展慢,成果 不太明显。
讨论几乎没有进展,结 果不明显。
任务的完成 小组间的关 系

孤独教育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孤独教育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孤独的定义、表现和原因。

2. 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孤独情绪,并学会应对孤独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

4.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勇敢面对孤独。

二、教学内容1. 孤独的定义、表现和原因2. 应对孤独的方法3.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4. 积极人生观树立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孤独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孤独?孤独有哪些表现?2. 讲授新课(1)教师讲解孤独的定义、表现和原因,结合实例说明。

(2)组织学生讨论:孤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3. 实践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孤独时刻。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应对孤独的方法,互相学习。

(3)教师总结:如何应对孤独?4.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几个关于人际交往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5. 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交往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应对孤独的方法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孤独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应对孤独的方法是否有效。

3.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故事案例3. 角色扮演道具4.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3.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通过本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孤独、应对孤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初中-心理健康-探索自我-享受孤独-教学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探索自我-享受孤独-教学设计

《享受孤独》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享受孤独二、设计理念孤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提及,这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感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或行为紊乱,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能会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节课通过心理测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与心理换位、讲述与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独处能力,认识独处的好处,形成独处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独处能力,认识独处的好处。

能力目标:学会独处,形成独处的意识和习惯。

情感目标:指导、帮助学生走出独处的误区。

四、学情分析因为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浮躁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情绪特点,也因此令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此时的中学生喜欢热闹和交朋友,虽给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带来有利的契机,但过分的“浮躁”不但对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对中学生养成稳重踏实的良好性格也极其不利。

因此,中学生学会独处是很有必要的。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自己的独处能力,学会独处。

难点:指导、帮助学生走出独处的误区。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准备:1、“我的独处能力”心理测试问卷。

2、编制小品剧本,安排同学表演。

3、准备一些反映需要独处的工作环境的图片。

4、将授课内容制成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课前约定:真诚分享,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尊重他人口号约定:最高境界--静悄悄(一)团体热身阶段1、暖身活动:捉乌龟游戏规则:1、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掌,掌心向上,同时伸出右手食指,抵在右边同学的左手掌心上。

2、接下来老师报一组数据,当听到报的数据里有“5”或者“5”的倍数的时候,左手掌抓,右食指逃。

分享:在活动过程当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紧张、担心、害怕、焦虑…)2、我们生活在经济繁荣的年代,当大家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情景?(热闹、人多、喧闹)当我们离开了喧闹的都市和人群,独自漫步在清幽肃静的田间小道,抖落下一身的疲惫,抛去心中的烦恼和忧伤,独处的你,是否在细细体味宁静带来的欢畅?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享受孤独》。

《感悟孤独》单元实施方案

《感悟孤独》单元实施方案

主题单元教学实施方案主题单元名称感悟孤独学科语文学生年级、班级高二学生人数40专题1:走近孤独的鲁迅任务名称实施细节说明(明确责任人和落实的时间、地点)实施前布置多媒体教室提前一天检查多媒体教室,检查电脑和相应软件配置,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领取实物投影仪提前一天到学校领取失物投影仪,并安装调试好。

实施中启动学习活动谈自己的孤独经历,请同学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

同学用书面文字描写一段印象深刻的自己的孤独体验关注提示:(1)选取自己的某一次经历,有情节叙述,但不要过于扩展叙事。

(2)重点描写自己当时的孤独感受,尝试通过比喻、拟人等方式形象地呈现孤独的心理感受。

写作交流活动要求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自己的书面材料要求同学尽可能声情并茂诵读自己的文字,完毕后特别说明自己对文中哪些用语感到满意。

教师关注一下学生交流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既要让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交流,也要特别让那些平时表现“无忧无虑”的同学交流。

教师对交流活动点评真实地、高度评价同学交流的积极态度;对同学遣词用句的精彩地方重点点评;提示学生,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感受,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对待。

引出对鲁迅的人生经历的学习。

阅读《<呐喊>自序》指导学生从文中梳理出鲁迅的主要人生经历,初步发现鲁迅的孤独体验。

(1)从文章的叙事方式、词汇选用角度体会鲁迅的孤独情感。

(2)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比较分析,看看鲁迅的孤独体验与我们有什么异同,由此体会鲁迅人生中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受。

讨论交流:鲁迅为什么对那时的中国现状感到绝望?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用ppt提供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指导学生研讨鲁迅有如此感受的原因。

研究如何给鲁迅写传记(1)和同学讨论写作格式(2)和同学商量评价量表(特别提示:不得抄袭,注明引用材料的出处)实施后根据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和认识,给鲁迅写一个小传。

(1)提供写作格式和评价量表(2)要求写出自己的认识。

提示学生思考:你如何评价鲁迅的人生价值?鲁迅的经历对于我们有何启发?提出下一个专题的准备工作提出思考:鲁迅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会有什么影响?建议学生准备:登陆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站:/,阅读鲁迅的小说。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通过学习孤独之旅,品味孤独-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通过学习孤独之旅,品味孤独-一等奖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他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学跟父亲去放鸭,这对他是怎样的打击呀!由此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进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到了芦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样空虚的日子让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后来他和父亲习惯了孤独,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习惯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于是他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像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当他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兴奋地大叫,叫喊声中有成长的自豪和骄傲。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孤独活动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孤独活动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活动名称:孤独活动活动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孤独感,学会面对孤独的情绪。

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在孤独时的应对策略。

3.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

活动对象:小学生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准备:1. 课堂环境布置:安静、舒适,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纸笔、卡片、小奖品等。

3. 活动道具:单人游戏、小组游戏、互动游戏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孤独的时候?孤独是什么感觉?二、主题活动(25分钟)1. 认识孤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孤独的定义,分享自己对孤独的理解。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孤独经历和感受。

- 教师总结孤独的特点,如:寂寞、无助、焦虑等。

2. 孤独的应对策略- 教师介绍几种应对孤独的方法,如:倾诉、运动、学习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应对孤独的经验。

- 教师总结应对孤独的有效策略。

3. 社交能力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如:主动与人交流、参加集体活动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社交经验。

- 教师总结提高社交能力的要点。

4. 小组互动游戏-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游戏,如:“猜猜我是谁”、“找朋友”等,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填写活动反馈表,表达自己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应对孤独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活动反馈表,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改进意见。

备注:1. 教师在活动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指导。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3.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幼儿认识孤独感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幼儿认识孤独感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幼儿认识孤独感能力培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幼儿认识孤独感能力培养引言:幼儿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会面临许多新的情绪和挑战。

孤独感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培养幼儿认识孤独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本篇教学设计将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孤独感。

一、培养幼儿对孤独感的认识1.1 游戏与讨论:让孩子们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讨论孤独感的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活动,让每个孩子轮流表达他们在某个特定场景中所感受到的孤独感。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1.2 绘画与表演:提供绘画和表演的机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孤独感。

教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让他们绘制自己在孤独感中的形象。

此外,可以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孤独感,并通过表演来展示出来。

这些绘画和表演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幼儿应对孤独感的能力2.1 游戏与模拟:教师可以制造各种情境,让孩子们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到孤独感,并给出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应对。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迷路游戏”,让孩子们在园区中寻找指定的目标地点,当他们迷路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们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孤独感和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分组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活动。

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并引导他们在团队中相互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些分组活动,幼儿们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减少孤独感的发生。

三、总结与反思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幼儿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孤独感,并学会应对。

然而,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来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3.1 创设情境:教师要创建真实的情境,使幼儿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孤独感。

例如,组织户外活动或模拟场景,让幼儿亲身体验。

读懂孤独,提升审美素养:带教案《文学孤独之旅》初探

读懂孤独,提升审美素养:带教案《文学孤独之旅》初探

读懂孤独,提升审美素养:带教案《文学孤独之旅》初探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平台,而不是面对面的。

此外,我们也很少有机会面对艺术和文化的精神领域。

身为现代人,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品味良好的文学作品的孤独旅程。

孤独不是被社会隔离,而是一个有意识然后深入思考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人类存在的机会。

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成长。

本文将介绍一个名为《文学孤独之旅》的带教案,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以及如何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体验和认知。

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文化和人类存在的形式。

通过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和欣赏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然而,阅读文学作品需要高度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需要有老师或导师来指导,为学生提供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文学孤独之旅》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课程。

这个带教案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式的学习环境,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探究文学孤独之旅,首要问题是理解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通常都缩写为“文学”,而“文学”则是由两个汉字构成。

其中,一个汉字是“文”,指的是一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即通过一种特定的结构和风格,以高度的艺术性表达并传达出人类思想与情感。

另一个汉字是“学”,明确表示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各种文学分析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那如何开始文学分析呢?《文学孤独之旅》课程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公式: “词,句,篇章”。

这个分析公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分析文学作品。

我们注意到基本的语言单位——词。

一篇文学作品由无数个词语构成,利用结构和风格创造出整体意义与细节。

词语组成的句子是另一个重要的语言单位。

课堂评价感悟孤独中的评价设计-空

课堂评价感悟孤独中的评价设计-空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认同鲁迅的人格魅力,增强民族使命感。
3.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孤独”的美学价值,认同文学创作的“孤独美”。
4.感悟“孤独”在人生历程中的特殊意义,养成乐观、豁达、坚毅的人格品质。
4.能够辩证地评价人生历程的“孤独”体验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2.在体验自己的“孤独感受”,品味鲁迅的“孤独痛苦”过程中,认识作为在研究鲁迅小说人物的“孤独”特点和刻画技巧过程中,认识作为作家的鲁迅,分析鲁迅的小说创作风格,提升文学赏析与评价的能力,掌握撰写“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学习目标
什么样的表现让人满意
评价方法/工具




1.回味自己的孤独体验,并能够用文字片段比较准确地描写自己“孤独”时的心理状态。
撰写自己经历过的“孤独”故事。
“孤独”故事评价量规
2.了解鲁迅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3.能够依据鲁迅小说的人物特征,综合分析其情感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掌握“知人论文”的赏析技巧。

“我们孤独吗?”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我们孤独吗?”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我们孤独吗?”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李志松
【期刊名称】《网络科技时代》
【年(卷),期】2005(000)005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李志松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8
【相关文献】
1.《选择在于你自己》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J],
2.“探究摩擦力的奥秘”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J], 刘永花;宗晓艳;
3.“林区大火”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J], 杨琳;
4.“生存斗争”研究性学习案例简介及其启示 [J], 蒋琳;李立君;
5.改变学习方式促进科学学习——"探索物质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启示 [J], 龚利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临沂市高中高二语文 感悟鲁迅的孤独与悲悯主题单元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高中高二语文 感悟鲁迅的孤独与悲悯主题单元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感悟鲁迅的孤独与悲悯主题单元设计
迅小说人物家族的孤独特点,形成鉴赏与批判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古今中外其他人物形象,丰富“零下一度”的群体像。

专题三,以小组形式展开“我心中的鲁迅”为主题的读书探讨活动,丰富鲁迅这一人物形象。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自己人生中的孤独与悲悯感受。

2.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创作内容。

3.“知人论世”“知人论文”,结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分析鲁迅先生情感与创作的嬗变,深刻了解鲁迅先生的悲悯与孤独。

4.批判辨证地评价人生历程的孤独与悲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综合阅读,强化整合、加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掌握“知人论世”评价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生孤独与悲悯的精神力量。

3. 在研究鲁迅小说人物的悲悯与孤独刻画技巧过程中,掌握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团队合作的自觉意识。

2.感受鲁迅先生的巨大精神魅力和深沉的民族使命感。

关于孤独的研究报告

关于孤独的研究报告

关于孤独的研究报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孤独这档子事儿。

孤独啊,就像是生活里时不时冒出来的小怪兽,有时候会冷不丁地给你一拳。

你想想看,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四周安安静静的,是不是感觉那孤独就像潮水一样慢慢把你包围啦?这时候啊,你可能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啥。

但咱可不能被这小怪兽给吓住了呀!孤独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啦。

有时候,咱自己一个人待着,反而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事儿。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多自在呀!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想看电影就看电影,想听音乐就听音乐,不用顾忌别人的想法。

再说了,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呀。

你看那些大明星,表面上风光无限,可他们也会有孤独的时候吧?说不定他们也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发呆呢!咱普通人就更不用说啦。

孤独还能让咱变得更强大呢!当你习惯了与孤独为伴,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勇敢。

就好像是在黑暗中独自前行,虽然有点害怕,但走着走着,你就发现自己能发光啦!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孤独中突然有了一个很棒的想法?这就是孤独给咱的礼物呀!它让咱的脑子更清醒,能想到平时想不到的东西。

那咱怎么和孤独这个小怪兽相处呢?首先,咱得接受它,别老是想着逃避。

它来了就来了呗,咱就和它待一会儿。

然后呢,给自己找点事儿做,别让自己闲着。

读书、画画、运动,啥都行。

最后,别忘了多和朋友们联系联系,和他们聊聊天,分享分享彼此的生活。

总之呢,孤独并不可怕,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道调味剂。

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有点苦涩,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它也有它的美好。

所以呀,别再害怕孤独啦,大胆地去拥抱它吧!让孤独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好朋友,陪着你一起变得更强大,更优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孤独的人生经历对鲁迅创作小说的影响。
第三课时
1.头脑风暴,使用维客技术,根据以下任务填写表格,班级交流:
(1)回忆列举中学以来语文教材中表现或反映“孤独”的文学作品;
(2)列举一些课外阅读的表现或反映“孤独”的文学作品;
研究性学习设计
作者姓名
聂剑平
任职单位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单元标题
感悟孤独
研究性学习名称
鲁迅和他小说中的孤独人物
小组成员
40人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5课时
【学习目标】(或概述)
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和《彷徨》,重点关注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对鲁迅小说中涉及的所有人物进行分类。然后分小组学习研究一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孤独表现。各小组借助维客交流编辑学习体会,力求在充分全面占有小说材料的情况下透彻分析人物。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讨论,分析研究鲁迅的个人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最后,依据文学评论“范例”和写作格式要求,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文章。
(3)简述这些作品的内容,简要评价“孤独”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2.归纳研讨,可以开放性地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孤独”会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主要情感体验?
(2)为什么读者容易被这样的作品感动?
(3)受这些作家的成长经历启迪,我们应如何看待人生的“孤独”体验?
(4)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1)为什么说鲁迅和他小说人物的孤独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问题?
(2)鲁迅虚构小说是在复制自己的经历吗?
(3)鲁迅小说在描述这些人物的孤独时在用词、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等方面有什么规律?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呐喊〉自序》中的表现形式有相似处吗?
(4)鲁迅在小说中极力刻画表现人物的孤独,目的何在?
(5)“示众”的心结与小说刻画人物灵魂的3.撰写博文:“孤独”也是一种美丽。要求上传到班级博客圈交流。
【评价设计】
1.能够比较全面阅读、理解鲁迅的小说;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能够正确运用维客技术进行网络交流学习;
4.能够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5.基本掌握文学评论的写作格式。
(3)小组使用维客技术,以表格方式进行资料汇总编辑。
(4)小组研讨:小说人物的孤独与鲁迅本人的孤独经历有何异同?
(5)分析共性规律:鲁迅小说的此类人物孤独的原因和小说的描写表现技法。
第二课时
1.各组推荐代表交流研究成果。
2.集中讨论:鲁迅的人生经历对鲁迅创作小说的影响。
6.撰写博文,观点新颖独到,能够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有条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资源列表】
1.上海中学语文教材:《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
2.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
3.有关维客的使用方法。
1.自由发言:列举阅读后比较难忘的鲁迅小说人物。即时打字投影显示。
2.按职业和社会地位给鲁迅小说人物分类:底层平民、觉醒的知识分子(包括“我”)、落魄的知识分子、顽固的绅士等
3.全班分四组,每组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的一类人物。
(1)在前面列举的人物基础上,继续列举遗漏的此类人物,尽可能全面;
(2)小组成员分工,分别对其中的1-2个人物作研究分析。内容包括: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的孤独感受、人物孤独的成因和小说的描写表现技法(用词、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等)。
【任务与预期成果】
1.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文章:孤独的人生经历对鲁迅创作小说的影响。
2.用博客发表自己对“孤独”美学意义的认识。要求既要认识到现实生活孤独的痛苦体验,又要认识到“孤独”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的真实的震撼心灵的效果。
【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第一课时
预先用一周时间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重点关注学习过的作品:《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人物记录下来。
4.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站:/
拓展研究“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孤独”现象,感悟孤独在文学艺术上的美学意义。
【情境】
从《〈呐喊〉自序》中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经历。第一次走进一个伟大作家的情感世界,我们都为他的“痛彻心扉的孤独”震撼。如果说每一个人都会有孤独的体验,鲁迅的孤独为什么这样的独特?他的孤独体验对他的小说创作有怎样的影响?他的小说人物和他一样孤独吗?这是我们的疑问,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的小说去寻求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