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_科学假说分析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9a32e6ca98271fe910ef9ab.png)
对大陆漂移说的反思?
• 大陆漂移说虽然解释了从中生代全球唯一的泛大陆 泛大陆随着地 泛大陆 质历史的演绎和时间的推移演化成了现今的大陆。 • 但是他是怎么漂的,怎么移的呢?以及他的最初原动力来 自于哪里? • 根据魏格纳的理论,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 即两种刚性的物体难道真的可以随便漂移而且漂移这么遥 远吗?何况这么如此重量级的物体根本就不符合动力学常 识。 •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还得后来发展起来的海底扩张学说 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 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 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 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 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 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 《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 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 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 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 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 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 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人:赵先林 主讲人: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冈 瓦纳古陆。 瓦纳古陆
主要的证据
•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 线相互对应 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 角突出部分与非洲 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 内亚湾非常吻合。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https://img.taocdn.com/s3/m/1dc0a8576c175f0e7cd13796.png)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的三部曲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 说”,被当时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所否定;
1961年和1962年,恰恰是美国的地球物理学 家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复兴了 大陆漂移说。
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 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 地球科学新理论。
14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 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 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 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 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 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 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 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23
24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 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 动。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 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2、3亿 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 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 才使上述各洲分开。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 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 曲,到今天为止,它们仍然还是假说。
28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假说—对世界地图的观察 求证—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证据 新的假说或理论—海底构造说 验证—板块构造说
29
8
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 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 发现了舌羊齿化石,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 大,不能随风飘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 可能漂洋过海。魏格纳由此推断,这些大陆在 当时曾是一个整体。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27ddc3fa5e9856a5612605f.png)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26264a8ec3a87c24028c499.png)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The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大陆漂移ppt课件
![大陆漂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0317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8.png)
地月引力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 大陆漂移中也有所体现, 特别是月球的潮汐作用。
地球重力
地球的重力场分布不均, 导致重力差异,这种重力 差异也是推动大陆漂移的 重要因素。
大陆漂移的证据
古生物学证据
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和特征为大陆 漂移提供了直接证据。例如,不 同大陆上的相似化石表明了大陆
之间的移动。
地形学证据
探索地球可持续发展
大陆漂移的研究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 持续发展。
推动地球科学研究进步
大陆漂移的研究将继续推动地。
05
大陆漂移的未来展望
大陆漂移的未来趋势
继续移动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动力学过程,大陆将 继续漂移。
迁和气候变化。
推动地球科学研究
大陆漂移的研究推动了地球科学 的发展,为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气象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
视角和方法。
促进地质资源勘探
大陆漂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 解地球上的地质资源和矿产分布 情况,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
要的科学依据。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升灾害防治能力
大陆漂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和规律,为人类提供更好的防灾减灾措施。
影响了物种的演化
大陆漂移也影响了物种的演化,由于不同地区的 环境变化,物种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了演化 。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陆漂移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一些物 种的数量减少或增加,从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平衡。
04
大陆漂移的研究意义
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揭示地球演化历史
大陆漂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地球 的演化历史,了解地球的地质变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https://img.taocdn.com/s3/m/32742dfd81c758f5f61f67bd.png)
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简介
•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 家、地球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大陆漂移 说的创始人。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 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 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 内亚湾非常吻合。 •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 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 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 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 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
• • • • • • • • 海底火山 海底地热流异常„ 负重力异常带 洋底沉积物厚度和年龄 „ 洋壳年龄 贝尼奥夫带 „ 对称的磁异常条带 „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 海底磁异常 深海钻探结 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项关键 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思想
• 地幔内存在热对流,洋中脊下的高温上升 流 • 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先期 形成的洋壳被 不断向外对称地推移使中脊 保持 隆起并有地幔物质不断涌出 • 洋壳至海沟-岛弧受阻于陆壳而俯冲下沉、 融熔于地 幔,洋壳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 平衡。新洋壳从洋中脊推 移到海沟大约需 要2~3亿年的时间
同位素测年的创始人——英国的霍尔姆斯 (Holmes)于1928年提出了地幔对流说
地幔下层物质因受热膨胀而上升,地幔上层物质因温 度低密度大而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循环流动。在对 流的早期阶段,上升的地幔流到达原始大陆中心部分, 就分成两股,并朝相反方向流动,从而将大陆撕破, 并使分裂的大陆块体随地幔流漂移。裂解的陆块之间 便形成海洋。上升的地幔流因减压而熔融,变成岩浆, 岩浆冷凝后构成洋底盒岛屿。地幔流的前缘碰到从对 面来的另一地幔流时,就会变成下降流,从而牵引大 陆块体向下运动,并使大陆边缘挤压褶皱。当对流停 止时,褶皱体因均衡作用而上升,形成山脉。与此同 时,地幔流也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曳,并形成海渊, 即海沟。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121b343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a.png)
发展历程
1
提出学说
2
历史分析
3
特点
4
历史著作
5
考察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 (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 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 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 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来源
大陆漂移学说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 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 (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 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 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运动理论
漂移假说 运动假说
进一步解释 地质学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https://img.taocdn.com/s3/m/9432332c0029bd64793e2c6b.png)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2020年4月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关键词:演进,漂移,学说,起源,大陆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简介: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起源;支持证据;发展;思考自从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被提出后,便在欧美国家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时,由于人们对地球外层构造特征的认识程度有限,之前的地质构造发展成果难以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排斥。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深海测深技术的发展,才为大陆漂移学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演化成为如今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第一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人称为魏格纳猜想,从此由一张世界地图引发猜想在欧美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者对此都持反对态度。
但魏格纳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跨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古生物、地质等学科知识,并先后两次去格陵兰岛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格陵兰岛以每年lm的速度在缓慢漂移。
三年后,魏格纳整理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该书中指出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级澳大利亚在遥远的古代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板块,后来在离心力和潮汐作用下,大约2亿年前,这个完整的板块出现了分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06 海陆变迁(解析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06 海陆变迁(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977d3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7.png)
专题06 海陆变迁知识讲解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魏格纳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原始的大陆经过分裂、漂移而形成的。
2.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火山地震带上(地中海或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地震带)。
5.大西洋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6.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有“火山之国”和“千岛之国”之称)。
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1小题)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人类活动C.地壳变动D.人口增多【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C。
2.魏格纳提出了()A.日心说B.海底扩张说C.大陆漂移学说D.板块学说【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解答】解: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故选:C。
3.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是()A.青海湖湖水的盐度不断增高B.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C.内蒙古草原景观的季节性变化D.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处的植被比阳坡茂盛【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9a06c79ec3d5bbfd0a74a4.png)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_科学假说分析
![大陆漂移_科学假说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b3443eb4daa58da0114aa4.png)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分析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
一、基本内容(构成和特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caa1524184254b35effd343a.png)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b2c6fc658f5f61fb73666cd.png)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90c19001e87101f69e31958f.png)
作为对最近这段历史的考察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弗兰西斯·培根不是大陆运动观的创立者(马文1973)。他仅是指出非洲和秘鲁西海岸之间有一种大致的吻合。几乎两个世纪之后的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没有通过认识大西洋两边海岸线之间的相似,从而进一步提出两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但是,1859年,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人安东尼奥·斯尼德-佩雷格里尼用法文写的名为《创世纪及其未解之谜》这本边缘书中,首次提出了原始大陆分裂和组成部分移动的思想。
主要的证据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
③相邻大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
提出学说
历史分析
主要特点
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
考察结果
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
海底扩张说
展开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人还宣称,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苏斯是大陆漂移说的早期倡导者,正如马文(1973)所指出的,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苏斯在20世纪初确实曾提出最初有两块古生代大陆,“亚特兰蒂斯”(位于北大西洋)和冈瓦纳大陆(在南大西洋)。他把后者命名为冈瓦纳,这是印度中部地区(巩德人居住地)。苏斯像19世纪一些先驱一样,认为我们现在的大陆是更大的原始大陆的遗迹,其碎片已沉没到海底盆地。但他并没有提出原始大陆的分裂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建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思想(马文1973,58)。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9c73d64cfe4733687e21aa6a.png)
大陆漂移说论文摘要系统的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发展过程,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并从大陆边缘形态的计算机拟合、地质古生物证据、地层层序的一致性、古生物种属的相似性、古冰川和古气候古地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并根据其不足方面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看法。
关键词大陆漂移魏格纳依据讨论结论一、目录(一)、问题的提出1.、。
(二)、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三)、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四)、大陆漂移说的存在的问题二、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今天地球上的地质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是整个地球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此长期以来有着种种不同的假设和争论。
【4】1.1569 年荷兰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 G Mercator, I512- 1594) 在地理大发现基础上, 发明了墨卡托投影法, 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后,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形状的互相吻合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 1626)根据大西洋两岸的相似形,提出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后期分离的。
3.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Georges- LouisdeBuf fon, 1707- 1788) 根据北美和欧亚大陆动物群的相似性, 推测这两个大陆早先一定是相连的, 他将物种组合成动物区系( Faunas) ,并揭示出一些生物地理分布的规律, 他也是第一个对地质史划分时期的人; 4.19 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尼德- 佩利格里尼( A Snider- Penigrini) 根据大西洋两边大陆的生物和古生物亲缘关系, 推测大西洋是因大陆漂移而形成的5.1880年,惠兹坦因认为大陆因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移。
6.1889 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达顿( C E Dut ton,1841- 1912) 创立了地壳均衡说, 到了20 世纪初, 地壳均衡说已成为不少入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说, 并多方计算测定均衡面深度。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9a06c79ec3d5bbfd0a74a4.png)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3fc71fdc84254b35eefd34d3.png)
? ? ? 有一首歌曲是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所创作的,叫做(东方之珠),其中有一句歌词写道: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受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这句歌词中提到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
那沧海桑田的由来是什么呢?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大家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一,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课本33页。
从这几幅图我们可以知道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变迁的二,大陆漂移学说那么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迁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竟如此吻合。
他的脑海里不能平静下来,他想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在一起呢?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这一偶然的发现,促使了魏格纳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提问:假如同学是魏格纳,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在一起呢?同学回答:轮廓,地层,动植物下面来看一下魏格纳是怎么论证的。
他从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地层的相似性,生物演化的相似性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吻合的证据,两年以后,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类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图。
三,板块的运动? ? ? 魏格纳在大陆漂移学中提出的陆地"活动论"观点,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但是,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w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综合复习专题03 海陆变迁(解析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综合复习专题03 海陆变迁(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af484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2.png)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3 海陆变迁知识梳理一、海陆变迁1.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
2.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址和古河道;华北平原的形成(华北平原7000多年前是一个大海湾,山东丘陵原为海中一个大岛)。
二、大陆漂移学说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即:大约2亿年前,各个大陆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周围是一片海洋,其后大陆分裂成几块,并向着不同方向漂移分离。
2.论据:南美洲东北部和非洲西南部轮廓形状基本吻合;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南美洲东南部和非洲南部发现了2.3亿年前的相似的植物化石。
三、板块构造学说1.定义: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内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3.认为:一些裂谷是板块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山脉是板块相向移动并碰撞挤压形成的。
4.火山地震带(1)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1小题)1.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地壳变动与海平面升降B.人类填海造陆C.全球气候变暖D.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解答】解:“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造成的。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25945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f.png)
第1篇一、引言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学说认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对地球科学研究的贡献。
二、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1. 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名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泛古陆逐渐分裂成多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漂移。
这一假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2.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地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的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并非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现象。
于是,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应运而生。
三、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类型地球表面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欧洲-非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阿拉伯板块、菲律宾板块等。
2. 板块运动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水平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水平方向移动;②垂直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③旋转运动,即板块围绕某一点旋转。
3. 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流会导致岩石圈发生形变,进而引发板块运动。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也会影响板块运动。
4.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接触的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俯冲边界,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②张裂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③走滑边界,即两个板块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5. 地质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板块俯冲边界附近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形成裂谷和海沟;板块走滑边界附近形成断层和山脉。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https://img.taocdn.com/s3/m/fec0650d844769eae009ed10.png)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分析
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
一、基本内容(构成和特征):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魏格纳理论改造的主要内容: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
二、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
1.1569 年荷兰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 G Mercator, I512- 1594) 在地理大发现基础上, 发明了墨卡托投影法, 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后,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形状的互相吻合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 1626)根据大西洋两岸的相似形,提出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后期分离的。
3.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Georges- LouisdeBuf fon, 1707- 1788) 根据北美和欧亚大陆动物群的相似性, 推测这两个大陆早先一定是相连的, 他将物种组合成动物区系( Faunas) ,并揭示出一些生物地理分布的规律, 他也是第一个对地质史划分时期的人;
4.19 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尼德- 佩利格里尼( A Snider- Penigrini) 根据大西洋两边大陆的生物和古生物亲缘关系, 推测大西洋是因大陆漂移而形成的
5.1880年,惠兹坦因认为大陆因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移。
6.1889 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达顿( C E Dut ton,1841- 1912) 创立了地壳均衡说, 到了20 世纪初, 地壳均衡说已成为不少入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说, 并多方计算测定均衡面深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思想, 无疑受其影响, 因为他已经认识到海洋与大陆是根本不同的, 地壳均衡说的产生就成为大陆漂移说的理论基础。
7.魏格纳最初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的设想? 他的这一假说的酝酿过程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
来看一下, 在海陆的起源中, 魏格纳自己的叙述: 大陆漂移的想法是著者于1910 年最初得到的。
有一次, 我在阅读世界地图时, 曾被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所吸引, 但当时我也即随手丢开, 并不认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1911 年秋,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 根据古生物的证据, 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联接。
这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
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为这个目标从事仓卒的研究, 并得出了重要的、肯定的论证。
由此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可见魏格纳首先是受到了大西洋两岸相似性的启发而产生了大陆漂移说的最初思想。
这完全得益于魏格纳那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张司空见惯的地图, 魏格纳却从中发现了奥秘: 大西洋两岸的形状竟是如此吻合---巴西的亚马逊河口突出的大陆刚好能填进非洲的几内亚湾; 而沿北美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 却能镶嵌欧洲西海岸到非洲海岸的凸形大陆。
它们拼合在一起, 简直就像一块完整的大陆。
这是偶然的巧合, 还是原先整块大陆分离成了几块?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魏格纳开始大量收集资料, 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更重要的是魏格纳将自己的论点建立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论据的基础上,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海岸线的高度吻合和凹凸相似上, 他更关注的是大西洋两岸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相似性, 从中寻求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证据。
他从地理学、地貌学、地质学、物理学、古生物学、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广泛而严格的论证。
他从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极为相似这一现象出发, 又通过对两岸地貌的对比分析, 发现两岸具有相同的岩石, 岩石具有相同年龄, 甚至岩石中的纹理也是相吻合的; 而且两岸沉积物和溶岩出现的层序几乎完全相同; 两岸岩层中有相同的动植物化石; 两岸的许多动植物有亲缘关系两岸的山系、矿产、古气候等, 都极为相似。
这些发现是当时盛行的陆桥说所解释不了的, 反而为魏格纳论证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大量的事实根据。
我们知道, 一些被海洋相隔的大陆上, 生物和古生物有着亲缘关系的现象曾用陆桥说来解释。
陆桥说认为, 在地质历史时期, 两大陆间有过狭长的陆地的连接, 称为陆桥( Land bridge) , 生物可以通过它迁移或传播。
后来陆桥沉没了, 两大陆才被海洋隔开。
陆桥说维护了传统的大陆固定观念, 所以得到广泛的承认。
陆桥说拥护者企图从生物、古生物的亲缘关系, 来寻找地球上存在过的各个陆桥。
但事与愿违, 工作越深入, 陆桥的说法困难就越多。
例如智利的胡安- 费尔南德斯群岛的植物区系与邻近的智利大陆植物区系没有亲缘关系, 反而同被海洋相隔很远的火地岛、南极洲、新西兰及太平洋诸岛的植物区系有亲缘关系。
又如澳洲动物区系中的有袋类、单孔类和邻近的其他群岛不一样, 而偏偏和远隔重洋的南美的动物有亲缘关系。
诸如此类现象很难再用陆桥说来解释。
而且如果存在长达几百、几千公里的陆桥后来竟完全消声匿迹是不可思议的, 也始终没有找到支持这种现象的任何资料。
但用大陆漂移来解释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 相隔很远的两个大陆的古气候、地层、构造、岩相等的相似性、连续性等现象,更不是陆桥说所能解释的,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魏格纳大陆漂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主要证据(检验过程):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於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於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
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於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动。
四、重要意义:
打破了传统的洋陆固定论观念,描绘出大陆分合、大洋生灭的一副图景,合理的解释了当时地质学的一些疑难,如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吻合、地层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相似等。
对地球内部几何学及力学未有充分的了解以致於容许对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之推动机动体系的性质有个完整的定义。
为地质学积累了大量资料。
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