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合集下载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则表明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由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有关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和范畴;意象图式;隐喻1.原型和范畴模式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客观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人类为了充分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要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们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便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它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能够推知语言符号的意义。

范畴化有两种模式:客观主义传统模式和经验主义原型模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John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Langacker,Sweet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身体动作、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网络,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语义结构。

既然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们的理解和推理,那么语言中意义的形成就可以用它加以描述和解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来研究 。而认知语言学,它 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 中的许多 现象做 出了全新 的解释 。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表 明,多义现象是通 过 人类认知手 段 由一个词 的中心意义 或基 本意义 向其他意义延
伸 的过 程 ,是 人 类 认 知 范 畴 化 和 概 念 化 的 结 果 。 原型范 畴理论认 为,一个范畴 由一些极其类 似的成员构成 ; 原型是 同一个概念范畴 中能反映本范畴特 征的最 好、 最典型 的成 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 的典型性 :隶属于同一范 畴的各成

拓展的过程中, 这 些 互 相 关 联 的意 义 的延 伸 和 拓 展 主 要 依 靠 两 种 途径 : 隐 喻和 换喻 。
( 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在 一定 的意 象图示 的基础 上通过 隐喻和转 喻手段 而形成的。 隐喻和换 喻在传统修辞学 中只是被看成是两种纯修辞 手段,然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 ,它们被作 为两个认知概念来进 行探 讨。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一个词条 下的诸多含义之间都 具有一定的联系 , 这些有联系 的词义构成 了 这个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 、最先产生 的是执行义项 ,其他义项 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 ( 隐喻或换喻关系 ) 而成为 同一词 的义项 ,有 的已经成为该词 的 “ 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 留明显 的 隐喻和转喻色彩,但 由于 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 也被列入词义条 目中 ,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一 词 多 义现 象 。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 1 )创造新 的意义;( 2 )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例如 , 人 体部位 的词常被用来喻指其它
w e a t h e r , a ma nw i h t a h o t t e mp e r , 以及 T h i s c u r r yi s t o o h o t . he T s e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魏培娜【摘要】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去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套”一词为例,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管窥.研究发现:(1)转喻在“套”的词义延伸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但隐喻也不容忽视;(2)在“套”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认知思维模式.一是运用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中部分和部分相互指代”的转喻思维模式,如“容器指代内容”、“部分指代整体”和“整体指代部分;二是运用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模式.同时,也有少数义项是交叉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模式.【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8【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隐喻;转喻;套;认知【作者】魏培娜【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词多义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汉语,汉语词汇的发展受到历时和共时的双重影响,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共时发展的成果,才形成了现在的汉语词汇系统。

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思维使得词义由最原始的意义或者说本义一步步扩展到现在的众多义项,这些义项存在某些相似性的关联,文章拟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来探讨一下“套”一词的义项形成过程,以期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一个双面心理实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1]因此,一个词的词形与其原始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比如: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一概念,英语中用book,而汉语中用“书”,字形和意义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但是,词义的任意性当是相对于词义的本义而言的,或者说最原始的意义。

在其本义产生以后,词的本义与其派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却是有理据的,它们之间存在逻辑承接(传递)关系。

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解读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解读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解读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熊梅芳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一词多义不仅属于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

通常,语义理论从语言结构与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一词多义进行分析与探讨,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不少语言学家逐渐从认知的视角来阐释词义的扩展和延伸。

本文以前人对一词多义进行的认知研究为基础,从认知隐喻思维模式的视角,并结合具体例子,试图对英语中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

从而揭示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英语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隐喻思维。

【总页数】2页(P142-143)
【作者】熊梅芳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2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2.词汇学视角下初中英语高频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3.一词多义现象中认知隐喻与转喻思维的探析
4.认知隐喻视角下的
阿拉伯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5.一词多义现象与英语一词多义的演变机制研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它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语言词汇中的普遍现象。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认知语义学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即前一个义项是后一个义项的基础。

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从词的起源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多义词的若干意义可以分为:原始意义与派生意义;中心意义与次要意义。

原始意义指词的最初意义,也可称为本义。

派生意义是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可称为转义。

从社会因素来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

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以满足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然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和无限的人们想象面对的是人们有限的词语数量和有限的造词能力。

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便应运而生。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如果词汇的多个义项被视为一个范畴的话,那么该范畴系统是这样形成的: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以基本义(本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义项(转义)。

这个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而形成的范畴系统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前提的,即原型与非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可相互有联系,或者说,本义与转义、转义与转义之间互有联系。

可见,一词多义的存在是有理据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存在的理据性。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三种方式形成。

辐射型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许多意义。

连锁型是从原型意义出发衍生出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产生出第三个意义,以此类推。

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

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
Fe . 011 b2
L 言学研 J 【日口于 I 】 语 究
隐 喻 认 知 对 一 词 多 义 的 阐 释
张 亚 冰
( 东学 院 国际 交流 中心 ,辽 宁 丹 东 辽

180 ) 100
要 :一 词 多义 是 一 种 普 遍 语 言 现 象 。利 用 两 种 概 念 的 相 似 性 、 用 已 知 概 念 去 表 达 未 知 概 念 的 隐 喻 认 知模 式 对 理 解

个地 方 。隐喻就是 指把 一 个事物 的某些 特征 映射
到另一 事物 的认 知过 程 。 隐喻经历 了从修 辞到认 知
的研究 转变 。对 隐喻最早 研究 的是 亚里 士多德 ,他 认为 “ 隐喻是将 属 于 一 事 物 的名 称 用 来 指 另 一 事
物 。 -此 时 的 隐 喻 是 作 为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在 研 究 。 ”3 认 知语 言学家 Lkf则认 为 “ ao 隐喻 不仅仅 是语 言修
和 掌 握 一 词 多义 有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文 章分 析 了 隐 喻 对 一 词 多 义 的 影 响 。并 提 出通 过 掌 握 基 本 范 畴 词 汇 、寻 找 词 义 间 的 相 似
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 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关 键 词 :隐 喻 ;一 词 多义 ;认 知
难 以理 解 的的抽 象化概 念是植根 于对有 形的 、简单
第1 3卷
面” 这一 社 会 现 象 出现 时 ,人 们 就 急 需 寻 找到 一
个 恰 当的词语来 表述这个抽 象 的概 念 ,由于相似性
的缘故 ,人 们 的认 知思维很 自然地 就把两者 联系在

的具体概 念的把握 。

一词多义与隐喻

一词多义与隐喻

词多义与隐喻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词汇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语义系统。

在词汇中,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们不断认知世界的简单有效的途径。

单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发展而成的。

胡壮麟(1997:52)曾经指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是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根本性理据。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在英语词义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得出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

一个词在被人类创造并使用之初,往往是单义的,只是用来表示一定的事物、现象或者行为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的事物、现象、观念也不断地产生。

因此,为了解释和理解新事物,开展有效的交流,进而更好地认知世界,人们往往会借用现有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以增强原有词汇的表达能力,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较为常见,如英语中infancy代指事物发展初期,mouse (老鼠)指代鼠标,virus 指代电脑病毒,这种用法一旦被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引申成为该词的一个新义项,这个词就成了一个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由此而来。

一词多义种种意义之间是连通的,其连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串联式( linking ),一种是放射式( radiating )。

所谓串联式指的是从一个意义产生第二个意义,然后丢开第一个意义不顾,直接从第二个意义产生第三个意义,并以此类推;所谓放射式,指的是以一个意义为中心而演变的,派生出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独立的(谢之君,2007:112)。

我们先看串联式的词义扩展方式,如汉语中的“习”最初的意义是“鸟数飞”,后来引申为“温习”,因为温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后来引申为“习惯”,因为习惯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成的 (谢之君,2007:112),这其中词义呈线状扩展。

通过隐喻机制看“上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通过隐喻机制看“上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通过隐喻机制看“上下”的一词多义现象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它有效地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用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这一常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产生和变化机制。

标签:隐喻机制认知方式映射上下一词多义“上下”作为一个多义词,大致可以将它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①方位词,与左右的用法类似,大约,附近之意;②指尊卑,长幼,有礼貌的意义;③公人,衙役;④专指父母,作为偏义复合词出现的,只指上,不指下,或者专指父母中的一方,父亲或母亲。

首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一词多义的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的各个意义彼此之间的引申关系。

隐喻作为一种表述方式,为新事物命名确立了一种理据,提供了一种参照,就是指新的词汇意义产生时必然要求它与所借之词在内部形式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如“上下”在产生之初指地形的高低,二字均属于指事字。

最初,人们在表述中并没有延伸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意义,而随着“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出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统治阶级高高在上,而被统治阶级则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情况与地势的高低上下在感觉上十分相似,于是人们在类比思维的引导下,将人的地位高低,上下等级相互比拟,使得二者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焦点并且互相彰显、互相映射,于是就参照地形的上下高低特征和形状来认知和解释封建等级社会人们的地位等级高下,建构起了反映人们地位高下与地形高低相似的心灵概念,即词汇意义“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

如“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从而形成了给人们等级高下造词的需求和基础。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有很重的家国观念。

在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因此,也顺便把表地势高低的“上下”两个词借用过来,使之发展为一个新的词义:指尊卑,长幼,如《周礼·夏官·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故事与其上下之法。

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

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

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阐释张亚冰【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隐喻;一词多义;认知【作者】张亚冰【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国际交流中心,辽宁,丹东,1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无论在哪一种语言中,一词多义几乎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经验去寻找语言的理据性,认为“语言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1]。

多义现象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不同的义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相互联系的多个义项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范畴。

一词多义就是通过范畴内原型成员的分裂和非典型成员的衍生来实现的,非典型成员从原型(中心意义)发展而成,并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构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

在这些意义链中,人类的隐喻认知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必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事物概念化的需要,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允许人们无休止地制造新词,所以赋旧词以新义相对于造新词、借用外来词而言,就成为人们表达新事物的首选方法。

正如赵彦春所说:“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范畴和概念,人类的语言能力从来都是应对自如的,它总是能够推陈出新[2]。

要想做到“推陈出新”,就需在“陈”与“新”中找到相似点,利用这些相似性,将事物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从而产生所需的新义,这就是隐喻的词汇机制。

“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 -ein,其中meta意思是“超过”,pherein意思是“承载”。

本义指将某种东西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

个词 语 的若 干 意义或 义项构 成 了一个有 层 次 的语
义结 构或 网络 。 词 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表 明, 词 义 可 以分 为基 本意 义和 引 申意 义 。前 者指 的是词 汇 的 原始 意义 , 一般来 说是具 体 的 、 人类 最初认 识 事物 的 意义; 后者 指 的是 从 原 始 意义 引 申出来 的意 义 。 由
作者简介 : 娄宏 亮( 1 9 7 6一) , 男, 山西阳泉人, 文学硕士 , 讲师, 研究方向: 语 言学 、 语用学及英语词 汇学。
58 ・

这就 导致 了符 号 意义 的拓 展 或 延伸 , 从 而产 生 了一
是说 , 同一事 物在 不 同的语 言里有不 同的符号 , 它 们 的读音 和写 法在不 同语 言 中的表现 形式也 就截 然 不
其概 念是 由布雷 尔 ( B r O a 1 ) 于1 8 7 6年 提 出来 的。语
言在 不断 的发 展变 化 , “ 绝 对 不变 性 是 不存 在 的 ; 语
话” 、 “ 打牌 ” 、 “ 打 的” 等, 而 没 有 一个 通 用 的词 来 表 达 简单 的 动 作 “ 打” 的话 , 那 我 们 的 表 达 将 变 得 复
杂、 繁琐 。正 如莱 昂 斯 ( L y o n s ) 所指 出: “ 几 乎 可 以 肯定 , 现 在没有 以往 也从 未有过 任何 一种 自然语 言 ,
言 的任何 部 分 都 会 发 生变 化 ” 。 而 意 义 的变 化 又
是整 个语 言 变 化 过 程 中最 明显 和 最 难 于 掌 握 的部 分 。所 以 , 对 一词 多 义语 言 现 象 的研 究 就 显 得 非 常
重要 。
同, 即人类 最初 在 命 名 某事 物 时 是任 意 的。但 随 着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词汇多义性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词汇多义性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词汇多义性*花金侠*基金项目:枣庄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英语名词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1-09-13作者简介:花金侠(1975-),女,山东临沂人,汉族,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摘要:词汇多义性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认知科学的发展为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隐喻认知是产生词汇多义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隐喻义的多层次转移和创造性的隐喻思维是词汇新意义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认知隐喻词汇多义性多层次转移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 3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11)04-0100-(03)词汇多义性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逻辑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传统的结构主义是语言研究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但在研究多义词多项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时,受自身研究视域所限,对起基础作用的认知机制鲜有论及,可以说是忽略了人类的认知手段、生活体验等语言外部因素,从而难以把握多义词的实质,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认知科学的发展为我们从外部世界分析多义现象提供了有效工具。

随着认知方法在多义现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多义现象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通过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一个词由基本意拓展到其它意义,形成一条以典型意义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语义链。

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拓展的基本工具,其中,隐喻的影响更为突出。

“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

我们的整个概念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式的。

”[1]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词汇多义性。

一、隐喻的本质:一种有效的认知模式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形式。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隐喻提出了种种理论和看法。

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作者:张力文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7期摘要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类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通过映射连接不同的认知域,是连接具象概念域和抽象概念域的桥梁,因此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关键词隐喻一词多义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1 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词多义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多种意义集聚于一个词形称为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个词有多种意义,而且总有一个核心意义即基本意义,其他外围意义与核心意义密切相关,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意义演变和发展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有诸多原因。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词义的产生与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是不可分割的,每种语言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新词不断涌现,旧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

很难想象,如果每一个词只能表达一种意义,每需要表达一种新的意义时就必须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词语,词汇将会何等庞大。

因此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实用原则,用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意义也就应运而生了,一词多义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人类交流的必然产物。

Ullmann(1951)设想,如果像原始人那样用单独的词汇来分别表示“洗身子”、“洗脸”、“洗头”、“帮别人洗身子”、“帮别人洗脸”、“帮别人洗头”等等,而没有一个通用的词来表达简单动作“洗”的话,我们的境况就会很糟糕。

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等手段。

Lyons(1995)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从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从认知角度来看,Fillmore(1976,1977,1982),Cole and Kay(1981)认为词义的内在结构不是自主的,词义不是由一些特征构成的,而是由心理过程来决定的。

认知语义分析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义分析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义分析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分析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论证词的多义是依靠人的心理认知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法生成的原理。

关键词:认知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词汇一词多义现象一向是中国学生英文词汇学习的难点。

一词多义习得不充分是英语词汇深度习得不足的突出表现。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的研究强调语义与人的认知的直接联系,也就是强调和人的生活与语境的变化,新的意义的不断产生。

1 原型范畴理论和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是从维特根斯坦最初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和Berlin&Kay的对颜色词的研究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人类认知为基础的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模糊的认识过程。

范畴是由那些在我们看来多少是有些联系,并因此而被我们归成一类的事物或事件组成的,范畴可理解为相似事物的集合。

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涉及到原型理论,原型一词最早由Rosch提出,他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的实例,它是一个范畴中特定的、具体的表象。

大致来说,一个原型范畴就是以原型为中心,其他成员围绕原型成员组成的结构。

范畴之间的各个成员依据其与原型共有属性的多少,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一个词在最初可能只有一个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就可能导致一个词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就可组成一个范畴。

Langacker曾指出:一个典型的词项代表了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是仅有一义,而有多个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通过范畴化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网络。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一个词的义项可能会不断地增加。

隐喻被视为词义延伸的一个主要方法,在这里隐喻从广义上理解就包括了转喻、明喻、谚语和讽喻等。

2 隐喻与一词多义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仅看成一种起修饰作用的修辞手段,多见于文学作品中,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大,而自从Lac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人们开始改变了对隐喻的看法,不再把它单纯的当成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更多的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待它。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V0 1 . 2 6 No. 1 O 0e t . 201 3
从 隐喻和转喻 的认知角度看 一词 多义现象
以一词多义 “ 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殷 隽
( 闽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 ,福建漳州 ,3 6 3 0 0 0 )
[ 摘
要] 一词 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 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 的重要方式。从认知角度看 ,隐喻思维和转喻思
( 二) 隐喻 、 转喻与词义的扩展
L a k o f认为原 型范 畴理论是 论述词 汇语义形 成 的最佳
表达 。在同一个原型范畴中 , 各个义项成员并不是具有同等 的地位 , 代表 该范畴的程度也不一样 。 原型是范畴 的典 型, 是范畴的核心成员 , 其他成员根据与原型 的相似性分为典型
词 多义 的产生还与词 义的概括性有 关 。词义在 演变
式, 即各义项之 间的关系呈链锁状 , A —B —c —D等 , 即后一 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 为基础 , 第二义项从 中心 意义 中派生 而来 , 第三义项 又从 第二义项 中派生得来 , 第三义项 与第 一
过程 中 , 原始义逐渐分化 , 有 的义项使用频率逐渐上 升 , 有的 义项开始消亡 , 这样 几个义项都包 括在 同一个词 汇形式 中 , 于是形成 了一词多义现象 。多义词 的产生是一个 历时演变 过程 , 很多词 汇并不能简单 地看 出其原始 义 , 必须从各个义 项之间的关 系来探究其演变轨迹 。
维也存在交叉 ,即转喻一 隐喻连 续统现象。在这 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 相似 性,转喻 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 ,转 喻通常作为 隐喻 的基础存在 。 以词汇 “ 花”为例进行认 知思维分析 ,是探讨词 汇语 义衍 生过程与认知思维 的重要切入 口,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隐喻研究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隐喻研究
2 0 1 6年 1 2月
西部 皮革
文化与探索

词 多 义 现 象 的 认 知 隐 喻 研 究
张 敏 烨
( 辽 宁大学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要 :认 知语 言 学不 断受到 语言 学 家的 关 注 ,其 本 质在 于认 知 的主 体是 一 个 主 动 的施 动 者 。其 中隐喻 作 为 一种 认 知 现 象 ,
隐喻 概 念 。这 类 隐 喻 基 于 人 类 的 身 体 经 历 ,如 : H A P P Y I S U P ;
关 键词 :认 知 隐喻 ;映射 ;一 词 多义 ( p o l y s e m y ) 中图分 类号 :H 3 1 3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1 6 0 2( 2 0 1 6 )2 4— 0 2 3 7— 0 1 3 一词 多义 现象 与认知 隐喻
s m e l l 、t a s t e就是 多义 词 。 比如 ,s m e l l 的第 一层 基 本 意 思是 “ 闻” ,
J O U R N E Y把爱 情 比做一 场旅 行这 一 隐喻概 念有各 种 隐喻表 达 。如 :
( 1 )We ’r e s t u c k . ( 2)Ou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s o f t h e t r a c k .
来体 现 映射 的理 据性 。
2 隐喻 的类 型
L a k o f&J o h n s e n( 1 9 8 0 )把 隐 喻分 为三 大类 : 2 .1 结构 隐喻 ( S t r u c t u r a l m e t a p h o r ) 结 构隐 喻指 通过 一个结 构 清晰 、界 定分 明的 概念 去 构建 一 个 结 构模 糊 、界 定含 混 或 完 全 缺乏 内部 结 构 的 概念 。例 如 :L O V E I S A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

文化长廊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王月 曲阜师范大学摘 要: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偶然的、盲目的,而是在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史变化的结果,因此从认知角度下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

本文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作者简介:王月(1990.5-),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192-011.概念简析近几年,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赢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成为大量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讨论研究的焦点。

1.1一词多义作为科学术语,一词多义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于1867提出。

Breal认为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Breal对一词多义的定义有效限制了一词多义研究的范围,明确了科学意义上一词多义研究的对象。

例如,英语中名词“bark”拥有三个基本义项:(1)狗叫声,吠声;(2)吼叫声,很大的响声;(3)树皮。

其中,前两个义项为相关义项,属于一词多义范畴,第三个义项与其他义项并不存在共享的语义内容,属于同形异义的研究范围。

1.2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域”的不同。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而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

第二,隐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单向的。

例如(1)她的微笑像阳光般灿烂。

句(1)是隐喻,“阳光”充满了温暖,使人感觉舒适,把“阳光”映射到“她的微笑”上,说明她的微笑予人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

转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

例如(2)美国白宫最近出台了一部新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结构中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应。

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是借助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由一个中心词义或者基本词义向外延伸的结果。

通过对一词多义的历史演变分析得知,词义的基本意义和衍生意义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隐喻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达到了词义引申的效果。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认知语义学
Abstract
Polysemy is a language phenomenon, which widely existed in varied language structure. It represent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gnitive
semantics thinks that polysemy is the result of extension of the basic meaning by
metaphor 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ysemy,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 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s basic meaning
and the derived meaning.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olysemy, it can extend the meaning of a word.
Key words: Polysemy, Metaphor, Cognitive semantics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1.引言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语言也随之发展,在语言无法满足现有事物表述的时候,许多旧的词汇衍生出了新的意义来满足新的事物的理解表达。

一词多义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多种概念,同时也是人类认知领域的升华。

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是通过隐喻等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外延伸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隐喻的理解分析了其在一词多义演变中的作用。

2.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汇的意义也是不断演变的,词汇则代表了语言发展变化的每一个阶段。

在词语刚刚出现时,词的语义特征最初都是具体的,只具有一个本意用来表示一个事物或者现象行为,这种词义被我们理解为词的词源义或者基本意义。

在事物不断推陈出新中,人类对于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很多词就出现了基本意义以外的范畴,此时便会在词的基本意义上通过隐喻模式等认知模式进行衍生,添加新的意义。

这种衍生出来的意义与基本意在客观或主观上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当词的基本义与一个或者多个衍生义同时出现时一词多义变产生了。

一词多义能让人们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无限的理解意义。

总之,一词多义是语言历时演变的过程,也是词汇历时变化的结果。

3.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认知工具。

隐喻的中心是人的思维模式的变化,而非语言的使用不同。

它是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Lakoff,1992)。

隐喻的本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的彼此联系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将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的想象结合起来。

当人们抛弃了实际经验,顺理成章的借助于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运用抽象的概念和情感来描述某一事物的时候,隐喻就成为了常用的手段。

隐喻是由词的基本意义到构成一个有扩展意义的有语义冲突的词义的过程。

隐喻是一种对于语义冲突的回应。

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指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束定芳,2000)。

例如:The dog’s leg was broken by a car.
其中,dog’s leg和broken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因为英语中broke这个动词一般用于物体的损坏,此处用在了dog身上,所以产生了语义冲突。

这样一用,便产生了更加灵活生动的效果。

语义的冲突必然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范畴的事物。

犹如中国传统修辞当中的本体和喻体,隐喻就是本体和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隐喻还是一种映射。

映射是由源域向目标域带有方向性的互动,具有单向性的特点。

例如:Book is an ocean.
这一隐喻中,ocean有明显的特征,被系统的映射到了book这一领域范畴。

因此book 和ocean一样,广阔无垠内容丰富。

书本当中的内涵有时波澜不惊,有时令人回味无穷。

源域中的具有特色的结构关系和特征在目标域中仍然得到了系统的保留。

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条件。

相似性是指利用事物之间人们认知上的相似性,将原本两个分属在不同领域的存在某种相似性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构成隐喻。

这样我们可以对一事物产生新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方式。

好的隐喻会很合适的运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且两
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系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关联越远,其矛盾越大,隐喻的理解越困难;但是其相似关联越近,其矛盾越小,隐喻的效果越不好。

因此,掌握好相似性的关联度是产生隐喻基础条件。

4.隐喻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隐喻对一词多义的构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往往先认识自己周围的具体的事物,参照熟悉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思考,之后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描述其他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不被其他人所了解的事物,也就是通过隐喻形成了一词多义。

这些由隐喻产生的义项变成为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词的基本词义。

词的基本意义是最具代表性的含义,其他的衍生意义由于与基本意义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被使用在同一表达形式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认知程度的提高,同一形式的表达意义也逐渐增加,而且人的思维发展也已经不满足于对于某种具体事物的表达和认知,而是要进一步思考表达更为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由于词汇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太多的词语不但会给大脑记忆造成负担,而且会妨碍日常交流,于是人的大脑里便产生了另一种思维模式—隐喻。

隐喻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扩展了语义的范畴。

经过对早已熟知的实物的特性的分析应用,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和认知以它为源域的隐喻的运用。

语言学家们曾经说过:一代人的隐喻是后一代人的常规表达,词的这种字面意义是隐喻常规化的结果,有的仍然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但是由于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关系,也就理所当然的列入了词义条目中。

因此,许多的衍生意义变出现在了该词的语义范畴当中。

由于人们通常拥有相似的认知方式,对于外界的感受和经历同时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认知的基础,因此隐喻常常可以被不同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比如head一词,经过历时演变和通过隐喻而扩展引申出许多有内在联系的其他意义:head, head of department, head of a page, head of a flower…尽管不同的义项可能从表面看来已经与基本意义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通过隐喻的途径加之思维的转化,仍然可以分析出其内在的关联性。

5.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经济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英语中绝大多数的词汇都是多义词。

隐喻在为一个单词从基本意义衍生到多个外延意义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产生是通过隐喻特性这一认知手段来实现的。

隐喻是一种思维工具,以语义冲突为基本条件,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对词义和思维进行创造的过程。

一词多义为人类语言增加了丰富性,而隐喻为一词多义增添了可实施性,是一词多义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References
1.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ff, G. & M. Tum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s: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林书武,1979, 国外因与研究综述[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李勇忠,2004,《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5.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束定芳,2008,《认知语义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