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观是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尊师重教、重视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1. 尊师重教:传统观念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学生应该尊重、敬重和服从老师的教导。

师德高尚是教育的基石。

2. 知识学习: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学生通常通过背诵和记忆来掌握知识,传统的科举制度也强调对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学习。

3. 道德修养:传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被视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元素。

4. 严格纪律:传统教育重视纪律和秩序,强调学生的自律和遵守规范。

学生被要求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例如尊敬长辈、守时、尊重他人等。

5. 班级集体意识: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班级被视为一个团体,学生应该相互帮助、合作,并共同追求班级的荣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知识学习、道德修养、严格纪律和班级集体意识等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教育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性和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种观念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童年开始,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教育者被认为比学生更加重要,因为教育者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敬教育者,并遵循教育者的教导。

此外,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和发展。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教育者,并以敬畏之心对待他们。

总之,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德性和人格,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 1 -。

中国古代教育观

中国古代教育观

中国古代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的总称。

中国古代教育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持续至清朝末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教育观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教育观的核心理念是“立德、修身、齐家、治国”。

这一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

立德的重要性被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修身则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齐家则强调培养家庭责任感和家庭价值观,治国则强调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在中国古代教育观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

因此,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者被要求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国古代教育观中,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师徒传授和经典教育。

师徒传授是指老师传授知识和经验给学生,通过亲身示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经典教育则是指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中国古代经典教育非常重视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理解,认为经典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观还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被视为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手段,被用来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计,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古代教育观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观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师徒传授和经典教育,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教育被视为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具有公益性和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教育观的影响可以在今天的教育中依然看到,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教育的形态和质量。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流程,而是充满动态和生成性的。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轨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都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进步。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浅谈中国传统教学价值观

浅谈中国传统教学价值观

浅谈中国传统教学价值观作者:翟淑娟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1期摘要:教学价值观研究是教学论亟需深入关注的领域,开展教学价值研究,需要以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参照,特别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家庭本位、教师本位、轻视学生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伦教育和道义教育,忽视自然和实用性知识教育,是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价值观;教学价值观;传统文化教学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教育属性与教育需要的满足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形态有哲学、文学、伦理等,主要流派是儒家、道家、佛家。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不仅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也是如此。

一、传统教学价值观的概念中国传统教学价值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学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传统教学价值观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的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

二、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一)教学的个体价值1.学生发展的价值。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通过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以“三纲五常”为主流价值观,人们会时刻把“三纲五常”铭记于心并自觉去践行和维护。

家庭本位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家”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庭的血统、门第、个人所处的辈分、出生的顺序基本上都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家庭本位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的一个特点,是因为传统的家庭与社会具有同构性。

传统教学价值观以群体为本位。

这种价值观的优点体现在群体重于个体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价值观倾向造成的一个重要不良影响:人从主体地位下降为客体附属物。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主体是包融于外物之中的,人只有在整体性中,才能昭示出自己的存在和全部意义,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实现教学观念的“四个转变”

实现教学观念的“四个转变”

实现教学观念的“四个转变”作者:宋建党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年第05期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质量观念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教学即是教书。

这种观念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要求我们树立“教学即是教书育人”的思想,要在传授知识技能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各种心理素质。

在评价教学质量方面,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标准,其结果只能使学校围着分数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谁升学有希望就在谁身上下工夫。

虽然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应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应全面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宏观上,要求学校一是重视每一个年级,各个年级整体推进,不能只重视高年级忽视低年级,只重视毕业年级忽视非毕业年级;二是要重视每个班,不能只重视某些班级,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微观上,要看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是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只看考试分数的高低。

二、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程结构体系是教学活动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观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观片面强调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

这种观念会导致课程艰深,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差,难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的需要。

因此,一定要树立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学科课程为主、以活动课和选修课为辅的课程结构理念。

一是做到开齐学科,开足开好课程,以国家课程计划为基础,正确处理好基础学科和一般学科的关系;二是根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课程。

三、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主体观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才是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我国古代教师观是以儒家伦理哲学为基础,以“孝”、“悌”、“忠”、“信”等概念为核心,以“爱”、“教”、“谏”、“责”等方式
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

在古代教师观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古至今,教师以其崇高的使命感,以其爱心和智慧,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了智慧的种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教师观的核心思想是“孝”、“悌”、“忠”、“信”,它们是古
代教师的行为准则,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孝是教师要以爱心和尊重来对待学生,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忠是教师要守信守约,信是教师要坚守真理,坚持正确的道路。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传统教学观‎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

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

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

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

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

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传统教学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教学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教学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师权威和知识传授的特点。

这些理念的基础是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中国传统教学设计注重集体主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班级被视为一个大家庭,教师是指导学生的领导者。

教师关注和重视班级整体的发展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小组合作和讨论,使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

其次,中国传统教学设计强调教师权威。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具有权力和威信,他们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主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教师的地位被看作是学生应该尊敬和遵从的对象,他们的话语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最后,中国传统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传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将知识传输给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知识、解说案例和示范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并通过习题练习和考试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识的传授被看作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强调集体主义、教师权威和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学
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也需要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但其核心价值观仍然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什么叫传统教学设计理念

什么叫传统教学设计理念

什么叫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传统教学设计理念是指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为基础,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念。

传统教学设计理念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控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首先,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强调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会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并通过讲解、演示和举例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并扩展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点。

其次,传统教学设计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等。

教师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演示法向学生展示操作技能,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强调评价方式的合理设计。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传统教学设计理念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笔试或口试。

通过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评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设计理念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为基础,强调知识传授、教学方法选择和评价方式的合理设计。

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旨在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提高学习效果。

虽然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学习基本技能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

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

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
在内容选择上,应当以中华经典为根脉,从经典入手,阅读原典、感悟经典。

中华经典汇聚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宝典,是建立教师合乎道义的教育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基础。

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直接与圣贤对话、与圣贤同行,阅读原典是捷径,教师在学习中感悟经典中的道理和智慧,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滋养,可以提升事业格局,培养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传统文化学习的基本立足点在“修身”。

身正方能正人,身修方能树人。

所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必须向内看,才能向前走,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道路。

“修身”的关键在于反躬内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即“心要向内看、脚步向前走”,为了未来而尊重传统。

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教师传统文化的修学应遵循“无欲速,无见小利”的理念,以避免“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不良后果。

对于初学者,更应该本着“次第分明,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压力、小步子,次第修学、长时熏修。

具体可以融通“线上-线下”学习资源,通过构建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有效学习模式,在不影响教师工作的情况下,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带动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保障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流传千年,对塑造中国人的品行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这些传统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

一、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源自孔子,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德性和家庭价值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如《论语》和《大学》等,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和“身教胜于言教”的观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师者示范的重要性。

二、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与内在的修养,注重个体的内在精神实践。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追求真理和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人应当适应自然的变化,并追求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道家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兴趣。

同时,道家教育也强调心灵的平静和道德的修养。

三、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公平,秉承着“施而不费”的原则。

墨家教育注重爱和公正的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墨家教育倡导反对“以己度人”的观念,强调公正的评判和对他人的关爱。

墨家教育思想也强调实学为基础,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四、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中国人塑造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

它们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师者示范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这些思想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

总结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和重要性是我们理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思想修养,为中国教育注入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传统教学观认为

传统教学观认为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过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的主体,而是能动的学习的主体。

但是,我们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只有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彻底摒弃师传生受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

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

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

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传统教学观分析

传统教学观分析

传统教学观分析关于传统教学观分析【摘要】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

这些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后果。

建构主义学习观体现了三个重心转移,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于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实现主动、有效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性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改革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这是当代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且涉及到技术应用背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文从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思出发,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透视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求对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在认识论上,我们一直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反映论。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认识的反映特性,强调它的客观性的一面,而对认识的能动性则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揭示。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在认识的能动性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强调认识的能动性、建构性和中介性,教育论文《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

然而,认识论并不只是写成文字的理论,也不只是专家头脑中的观念,它广泛存在于实践于各个领域的'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在实际左右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迄今为止,在教育领域中,轻视认识能动性的机械论观念倾向还很广泛,它导致了教学观念的许多偏向。

这里只对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传统教学观念作概括分析,不求全面,但求有所启发。

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

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简直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主要是基于我国的教育传统和实际情况形成的。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注重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背诵,以传承文化、积累知识和提高个人素养为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强调阅读对于个人修养和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讲解、复习等环节,注重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和讲解,同时也会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学内容通常以教材为主,同时也会结合一些课外读物和辅助材料进行拓展和深化。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它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刻板、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等。

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充分展示."3.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实践能力要求强,综合素质要求高,与生活紧密联系"传统的教学观是,老师为主体,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所以,人们常说,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记住书中的知识就能考出好成绩。

新的课程改革使政治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学生需要用政治教材中的观点、理论自己去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从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感观。

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解角色,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要重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还要运用肢体语言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素质,还感到轻松愉快。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不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浓厚的兴趣是一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驱使学生主动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创新。

如果教学中总是教条条、背条条、满堂灌,学生只会感到厌烦,丧失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就是要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现象,并用知识、理论去理解、分析、解决社会现象。

所以,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巾去。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

讨论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的空间。

课堂讨论改变了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研讨问题,并彼此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讨论,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当学生在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就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来解决问题。

同时,促使学生参与集体交往,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五、诱导质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古人云,人贵有疑。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学生自主理解教材,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教材中到去。

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政治课教学改革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把学生培养教育成为创新型人材,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观点和方法未来教育要贯彻两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是终身教育,二是学会学习。

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无止境,慎思博学。

我们要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探索并完善其学习潜力的发展规律,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中学毕业生。

一、运用诵读,加强感知理解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点,其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朗读训练。

二、心通其情,才能意会其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声情并茂地诵读就是要读出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情感起伏。

好的重要的文章,要精读深读。

读前要疏通字词、句意,读时要结合语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后要回味、揣磨。

古代私塾的摇头晃脑地唱读,就是读的风格;演讲时的激情飞扬,诵的情韵。

三、采用游戏,调动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对现代教育在学习方式上的要求。

我们来看两种积累成语的方法。

为了让同学们学好语文,打好基础,有的老师叫大家去背成语词典。

开始时,大家觉得新鲜,尽头十足,每天都能背下二十几个。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就感到乏味。

慢慢地就放弃了,短时间内强迫自己记下来的东西,不久也忘记了,徒然耗费了许多精力。

而有的老师虽然也让学生积累成语,但采用的方法却大不相同,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游戏特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得就更富有激情,理解得也更深,记得也更牢,效果就比纯粹的死记硬背好得多。

用现代教育的学习方法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兴趣游戏过程,学习就具有源动力。

四、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

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不要把文学课上成信息筛选课,寻观点、找结论、搞推断,把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也不要上成道德说教课,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缘于人的道德修养;更不要上成政治解证课,一元对立,阶级分明,简单机械。

五、找准需求,投其所好。

我们要用有限的小课堂展现无限的人生大舞台,就要考虑学生的需要,离开自己神圣的讲台,与学生共同探究,进而走进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的,学得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

了解了他们的内心需求,情感倾向,文学欣赏要点,价值取向后,我们就能有针对性的及时改进方法,完善课堂结构和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

六、勇于挑战,因材施教。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对思维发散的学生进行培养。

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那些提出或回答问题积极但不草率,诡异但不荒唐,唐突但不挑剔的学生,理智引导。

这就等于给他们一次创新的机会,否则,任何一种不在乎的举动都会扼杀同学们的创造,更不用说简单粗暴的训斥了。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语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我依托教材,经过数年教学实践,重新思考语文课的教学,总结出语文教学贵在“四重”。

一、学习语文,重教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

二、学习语文,重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一)天天诵读1.精选内容。

2.抓住时机。

3.不求甚解。

(二)大量阅读1.自由阅读。

2.“主题”阅读。

三、学习语文,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四、学习语文,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重”语文教学遵循了母语教学的规律,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给学生授之以“渔”,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积累。

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能自己学好语文。

我的语文教学观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

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三、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四、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五、希望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这也说明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能力,欲速则不达的古训时刻提醒这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观一、语文教学的目的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这两句话一句阐述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一句阐述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的过程观《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知”过程,是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

语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实践性和生活化。

“新课标”反对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主张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养。

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

”三、语文教学的方式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方式应该是“平等对话”。

“对话论”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采用“谈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四、语文教学的媒介观语文教学媒介很多,总的来分有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

传统(常规)教学媒介有黑板、卡片、图片、挂图、图表、图书、报刊、标本、模型、实物等等;现代(电教)教学媒介有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等等;五、语文教学的资源观课程资源从广义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从狭义说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