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_刘运合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作者:刁鹏飞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界定、分类、功能、影响因素、评定方法入手,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做了说明。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1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1894年,S.Freud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1936年,S.Freud的女儿A.Freud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她把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术语用来指代不同的防御过程和策略。
2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A.Frued在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后人在Frued父女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防御机制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V.allian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V.alliant于1986年对随访40年的307名男性作资料分析,又提出了3级分法:(1)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期望和利他(2)中间型或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转移、潜抑、隔离、反向形成(3)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分裂性幻想、被动攻击、潜意显现、疑病和分离。
3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与功能从发展角度来看,心理防御的适应面在于它保护儿童免于遭受他们所不能处理的负性情感。
即使是在成年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我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助于个体恢复正常功能。
(1)心理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①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④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
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
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研究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等。
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大脑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自卫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来减轻压力、缓解不适情绪和保护自尊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 拒绝当大学生面对威胁自己自尊心或引起焦虑情绪的情境时,往往会选择拒绝接受现实。
他们可能通过回避或抵触来逃避困境,不愿面对现实,以减轻心理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或问题归结于他人身上。
大学生常常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认为是他人的过错导致自己遭受困扰,从而降低自我承认问题的难度。
3. 否认否认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状况进行否定或忽视,不愿意面对现实,常表现出麻木、漠视或回避情绪。
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否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问题自行解决或消失。
4. 妥协妥协是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做出一些妥协、调整或妥协,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大学生可能会放弃一些目标或追求,以减少心理负担,从而保持心理稳定。
二、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应对逆境、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提升心理健康。
1. 积极应对积极应对是指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调整目标或采取行动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2. 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是指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着手解决。
大学生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寻求帮助和支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3.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是大学生发展心理弹性的重要一环。
他们可以与家人、朋友、导师或心理咨询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情感困扰和压力,获得支持和鼓励。
心理防御与心理自卫认识防御机制在保护内心健康中的作用
心理防御与心理自卫认识防御机制在保护内心健康中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个体的内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面对各种外界压力和挑战时,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困难,并维持情绪的稳定。
本文将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在保护内心健康中的作用。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与类型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面对心理冲突、压力和挑战时,自动运用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
它们帮助我们减轻焦虑、保护自尊心,并保持对外界的适应与应对。
1. 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回避、反应形成、合理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潜在威胁、减轻内心的冲突感,并保持正常的心理功能。
2. 不同类型的心理防御机制除了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外,我们还可以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成熟、中等和原始三种类型。
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幽默、同化、自助力量、情感溢出等,它们是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健康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调节能力。
中等型心理防御机制包括抵抗、反攻、转移和忘记,它们在应对一些压力和挑战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也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原始型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回避、否认、抵抗和投射等,这些机制通常是个体面对严重创伤和困难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虽然暂时能带来一定的解脱感,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二、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内心健康中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个体的内心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1. 减轻焦虑与压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减轻焦虑和压力,特别是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
例如,投射机制可以将自己的不满和冲突感转移给他人,从而减少自己的焦虑感。
2. 维护自尊心与自我形象心理防御机制对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人们常常通过否认和回避来保护自己免受自尊心受损的威胁,或者通过合理化来维护自己的自我形象。
3. 帮助应对挫折与失败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失败。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出现的逃避、遗忘、抑制等反应倾向。
它是人类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长期生活经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
第一类是升华作用,它是当人受到挫折时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即通过“扬弃”,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矛盾,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或者说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类是合理化作用,它是当人受到挫折时,往往将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进行歪曲、夸大,以达到自我安慰、自我保护、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目的,从而使情绪困扰得以缓解。
第三类是投射作用,是指当人受到挫折后,常常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或外界环境,因此,在情绪上表现出明显的“指责”或“对抗”的态度。
比如:“你瞧人家谁谁……”,“老天太不公平了!”,“都是他们干的好事!”。
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加剧矛盾的激化,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
第四类是否认作用,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为了掩盖其真实感受,通常采取的否定、歪曲或推脱的方式。
例如:“这件事不是我干的,与我无关!”,“错不在我!”,“这不能怪我,这是命运……”。
有的人甚至企图通过说谎来逃避现实,使自己摆脱困境。
以上四类心理防御机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可能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些人善于利用这些机制,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排除挫折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些人则缺乏这种机制,受挫后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而是退缩、逃避,久而久之,造成性格的扭曲。
那么,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分析原因,客观地评价挫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说过,分析问题、找出症结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要冷静下来,对挫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防止再次发生。
其次,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不少人因受挫后情绪低落,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对身心健康毫无益处,只会加重心理负担,把挫折的阴影扩大。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精神紧张,因此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一下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移置、投射和反向作用。
移置就是我们将自己所无法接受的行为和态度归因于别人,也就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
我们知道,从别人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是很重要的。
但如果经常把自己的失败或痛苦归咎于他人或外界,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即尽管意识到自己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也无法克服和改变它,同时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投射,是把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无端地推给客观环境或他人,也是一种不合理的防御机制。
比如说,你喜欢和开朗的朋友一起玩,却受到同伴冷落,结果你越来越孤僻,不与人交往;而你的同学却没什么心理压力,仍然有说有笑。
由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客观条件,使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产生孤独感,其实,这种孤独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你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作怪。
由于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阻碍了自己的目标,从而导致不愉快的体验,这样就越来越抑郁,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在孩子和青少年身上比较普遍。
反向作用,是指以拒斥或攻击他人的态度去取代应对自己的情绪体验。
它是防御机制中最危险的,属于病理性防御机制。
如,有人当面指责另一方的过错,严厉批评,过后又认为他不对,这样做只能使对方心情更差。
当我们发现某些行为和言语或是情绪上与我们的主观愿望相悖时,就采取这种方式,以平衡内心的冲突,因此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防御机制,我们不必刻意去压抑自己,可以适当表达我们的真实情感,但也不能太过任性。
不要用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有些人对压力过度反应,甚至焦虑不安、恐慌害怕,或者悲观绝望,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人类的动机就像是树根,心理防御机制则是树干,动机是由心理防御机制所支配的。
大脑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被分为思维、记忆、感觉、想象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工作。
深入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和发展
深入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和发展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以及情感困扰时,为了保护自己心理上的整体稳定和安全感而自觉或自动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一、起源与进化原因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
在人类生存环境充满风险和威胁的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逐渐形成。
在面临潜在危害或压力时,人们采取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或消除不安情绪,从而提高生存进化的概率。
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不断进化,成为了人类心理发展中的一部分。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型,每个类型具有独特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分类:1. 投射:将个体自身的负向情绪、欲望或冲动归因到他人身上,从而减少责任感和内疚感。
2. 转移:将负面情绪或冲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冲突。
3. 否认:否认或忽视个体内部存在的不适或矛盾,以防止情绪的爆发和解决真实问题。
4. 压抑:将不愉快的回忆或冲突深埋于潜意识之中,以避免对其的意识化和情感化。
5. 计较:过度关注细枝末节的问题,以转移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和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减轻不适情绪和调整个人心理状态,但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在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中被广泛地运用。
心理专业人士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感困扰,并找到更健康的心理解决途径。
此外,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情感防御机制,促进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建立。
心理学的防御机制
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特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焦虑时,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的一系列无意识的心理策略。
这些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时甚至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深入探讨防御机制的定义、类型、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防御机制的定义与背景防御机制最初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并在其后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扩充。
简单来说,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为了保护自我免受伤害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操作。
这些操作通常是无意识的,旨在减轻或避免焦虑、冲突等负面情感。
二、防御机制的类型防御机制多种多样,涵盖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积极到消极的各种心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类型:1. 否认:这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防御机制之一。
当个体面临无法接受的事实或情感时,他们可能会采取否认的态度,拒绝承认这些事实或情感的存在。
例如,一个重病患者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病情,以避免面对疾病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2. 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某些不受欢迎的想法、感受或行为归咎于他人。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逃避自我反省和责任。
例如,一个经常欺骗他人的人可能会认为其他人也同样不诚实,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3. 转移:转移是指个体将针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或行为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或易于接受的对象上。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后,可能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家人或朋友身上。
4. 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熟应对方式,而退回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成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像孩子一样哭泣或寻求他人的过度保护。
5. 合理化:合理化是指个体为自己的行为或情感找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例如,一个人在未能达到预定目标时,可能会认为这个目标本身就不切实际或不重要,以此来安慰自己。
心理防御与自我反省认识自我反省在防御机制中的作用
心理防御与自我反省认识自我反省在防御机制中的作用心理防御与自我反省:认识自我反省在防御机制中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面对压力、冲突、威胁等不良刺激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与稳定而自觉或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防范措施。
自我反省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在人们的心理防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防御与自我反省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自我反省在心理防御中的具体作用。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述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压力与冲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自我认同以及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无意识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等,而有意识防御机制则包括理性化、幽默等。
二、自我反省的概念与过程自我反省是指个体对自身行动、表现、想法或情绪状态的思考和评估。
它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导向的内省过程,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审视,人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并提高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与理解。
自我反省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是心理发展与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自我反省在心理防御中的作用1. 意识到心理偏见与错误认知:自我反省使个体能够审视自己的观念、信念和态度,并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心理偏见和错误认知。
这种认知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和他人,减少因主观偏见而引发的冲突和压力。
2. 调节情绪与压力:自我反省使个体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源,并通过反思分析找到调节情绪和压力的方法。
通过自我反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需求,并采取适当的行为来提高心理健康。
3. 接纳自身缺点与限制:自我反省使个体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通过接纳自身的限制和缺陷,人们可以减少自我否定和内心的冲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4. 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自我反省有助于个体发现自身潜力和成长空间,进一步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评估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05-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0(04XM Z015)和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中等收入者社会态度及行为预测的实证研究0(054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运合(1973-),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杨伊生(1965-),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
2008年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an .,2008第37卷 第1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7 No .1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刘运合,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以近年已有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研究分类、测量工具和干预研究等,并对心理防御机制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综述[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8)01-0088-05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 echan is m ),又译为/防卫机制0、/潜意识防御机制0、/防御机制0、/自我防御机制0,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12。
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如S .Freud的其他理论一样,由于难以进行实证研究,既受到广泛的推崇,也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所以似乎一直没有登入心理学的大雅之堂。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学各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探讨心理防御方式与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广大临床心理学家和健康心理学家的重视。
5-防御机制研究综述
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彭慧玲李霞年文国香王磊赵霖烜摘要:现今,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从防御机制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入手,简要回顾了防御机制的分级和类型,主要特征,然后概述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想法。
关键词:防御机制概念类型特征研究现状一、关于防御机制概念的研究1.1防御机制的提出防御机制是由S.Freud提出来的,是他人格构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他早期的观点中,压抑和防御是同义词,在1894年以前就开始用防御这个术语来描述自我痛苦的观念情绪的对抗。
之后有段时间他搁置了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直到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1]。
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和外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冲突。
这时人会感到焦虑,自我通过不断地协调、解决矛盾冲突降低焦虑,这中间应用的手法、技巧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通俗地说,即指个体处于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以某种心理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做出某些改变,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借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而不至于引起心理上过度的紧张和痛苦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置换、合理化、反向形成、转化、退行等。
A.Freud在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S.Freud关于防御机制的概念。
她认为防御机制是个体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以调节内部与外界现实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
在S.Freud提出的几种防御方法的基础上,她增加了其他几种防御方法——投射、内射、逆转和升华等。
她还提出了一个防御机制的发展年表,其中有防御机制出现的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安娜·弗洛伊德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分。
心理防御机制的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综述曲 芸(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摘 要:“心理防御机制”一词心理学的专业名词,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他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简单来说是自己对潜意识里不可告人的欲望的压抑,即个体运用某种方式应付生活中的刺激所产生的焦虑,来缓解自己紧张或抑郁等情感。
心理防御机制在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建立起强大心理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作用,所以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推动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和适应社会。
关键字:心理学;心理防御机制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曲芸,山东中医药大学 。
1 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心理防御机制”一词是心理学的专业名词,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他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简单来说是自己对潜意识里不可告人的欲望的压抑,即个体运用某种方式应付生活中的刺激所产生的焦虑,来缓解自己紧张或抑郁等情感。
为了清楚、直观地了解这个机制,需要先明白弗洛伊德的两个理论[1-3]。
1.1 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早期把人格划分为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即“地形观”,后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称为“结构观”。
(1)地形观。
①潜意识:是人类自身察觉不到的,深埋于人类自身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及冲动。
②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内心活动,但是能够被感知到它的存在,比如一些观念,意向或者情感。
③前意识:存在于人类我潜意识中,是其中可以被提取出来的存在,可以指人类以前的记忆、经验、感受。
(2)结构观。
①本我:是原始的自我,是人们存在于世上就具有的,同时它也构成人格,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本我的意识产物,它的两边分别是“本我”和“超我”,使它们和谐共处,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存在于自我里面,是人格中最符合人类社会规则的,要求用一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去满足自己,遵循“道德原则”。
1.2 焦虑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①现实焦虑:是人们的一种焦虑和情感反应,基于对真实的生活事件,与自我有关。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11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关键字: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情绪平衡矛盾冲突摘要: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除环境压力过大时个体认知结构混乱,和个体能力、主观努力不足以外,第三种原因是过度应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久而成习造成心疾。
本文论述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十四种类型;指出它对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分析了由于采取非理智态度而从健康心理逐步发展到心理疾病的几个阶段;明确了保持心理健康的几项重要原则。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
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
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
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状态的。
二)心理防御的机制的分类和类型2.1早期的S.Freud曾经提出,婴孩期的体验对防御机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口欲期的吐出是投射机制的雏形,内射起源于口欲期的吞咽动作"A.Freud认为随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其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也会发展,因此可从不同发展阶段将防御机制分为最原始的防御和最成熟的防御le]"防御机制层级研究的权威GeorgeEvaillant(1971)在长期跟踪研究30名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后将防御分为四种连续的防御方式:自恋性防御!不成熟防御!神经症性防御和成熟防御[vl"(l)自恋性防御包括妄想性投射!精神病性否认及歪曲等三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常见于1岁以前的儿童或成人的幻想中"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似乎可以改变现实,而在他人眼里,当事人则显得疯狂"通过传统的解释性心理治疗往往不能使其改变,但是服用药物!脱离应激环境和人的逐渐成熟可使其暂时消失"(2)不成熟防御包括投射!被动攻击!分裂型想象!疑病!解离!付诸行动等六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可见于3岁到15岁的健康人和性格类似于这个年龄的成人!情感性精神障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成人"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可以改善因人际关系紧张和严重丧失所致的痛苦"在他人眼里,当事人是那种难以让人接受的人,或称为行为不良"虽然通过传统的心理治疗难以使其改变,但是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通过治疗师反复和带有强制性的解释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可使其改变"随着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成熟,这些机制的应用会减少"(3)神经症性防御包括反作用形成!潜抑!转移及理性作用等四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成人遇有急性应激时或具有神经质倾向的正常人"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可以改变个体的各种情感和本能表现,但在他人眼里,当事人显得有些古怪!神经质,通过传统的解释性心理治疗,可以使之发生戏剧性的改变"(4)成熟防御包括假性利他!压抑!幽默!期望及升华等五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正常人,是青少年期成功认同的结果,同时也替代了理想化的心理"这也反映了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发育的观点,即青少年的精神整合能力逐渐复杂化,也可能是随着发育的成熟,成人的精神内在的危险逐渐减少的结果"有人把成熟机制归到升华一类;或看作适应的,或意识层面的应对机制"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整合了良心!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在他人眼里,应用者是行为适度的!彬彬有礼的人"在应激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可削弱成熟机制的应用2.2) 否认否认(英文术语Denial):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定义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概述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牛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
探索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在心理压力或心理危机面前,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而自动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方式。
这些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压力和痛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心理学家们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其机制、特点以及应用。
一、认识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防御机制时,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例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了多种类型,如运作于无意识的压抑、回避现实的否认以及把冲动转移到他人身上的投射等。
另外,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也提出了人们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需求层次,从基本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分类和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和作用。
二、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同的人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会采取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 反射性抑制:通过自我约束和控制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避免可能的后果。
2. 否认:拒绝或忽视不愉快的现实和事实,以保持自己的幸福感和心理平衡。
3. 投射:将个人的矛盾和不满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和焦虑。
4. 压抑:将不愉快的思想、记忆或情感从意识蔽离出来,避免带来痛苦感。
5. 合理化:为了自我安慰和解释,寻找合理的理由和解释来解释自身的行为和决策。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和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
然而,长期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否认机制可能导致个体对现实的失去敏感性并产生逃避责任的倾向,而过度使用投射机制可能导致个体的人际关系破裂。
因此,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合理地应用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和特点,还为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方法。
探析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
探析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保护自己内心的重要策略。
在面对挫折、冲突和焦虑等不利因素时,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本文将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探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
一、概述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对一些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自我认同以及情绪稳定,所采取的无意识心理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效地减轻压力并应对挑战。
二、扼要回顾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1. 拒绝:通过拒绝接受与个体利益、信念或情感冲突的信息,从而保持自尊和稳定情绪。
2. 投射:将自己的冲突情感及内心体验归因于他人或外界环境,以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
3. 移情:将某种情感或欲望转移到其他对象上,转移后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应对和控制。
4. 反应形成:通过表明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强化自身对抗或避免内心冲突的能力。
5. 否认:无视现实情况,否认自己内心的矛盾以及相关的痛苦感受。
6. 分裂:将矛盾的情绪和观点分割,分别运用于不同的对象或情景,以减轻冲突带来的困扰。
7. 转移:将内心焦虑转移到更安全或更容易处理的对象上,以减轻压力和保护自己。
8. 逃避:通过注意力扭曲或选择性遗忘的方式,逃避或减少与挫折相关的情绪冲突。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1. 缓解压力: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缓解来自日常生活及内心困扰的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
例如,当面对失败或失望时,人们可能会通过否认或逃避来减轻自身压力。
2. 维护自尊: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和自我认同。
通过拒绝和投射等机制,人们可以在不承认失败或责任的情况下,保持对自我的正面评价。
3. 减少冲突: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移情和反应形成等机制,人们可以将不适或困扰感转移至其他对象上,以避免直接面对内心冲突带来的痛苦。
4. 促进适应: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包头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应 。贫 困大学
理教育工作者 的关 注。心理 防御 机制 又译 为 “ 防卫 机 制” 、
“ 防御机制” “自我 防御机 制 ” 指 个体 应付 各 种 紧 张性 刺 、 , 激, 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 疚 的精 神压力 , 护心 理安 宁 的潜 维
意识心理反应 。】 P5 贫 困大学 生在面 临心理 冲突 时 , _ (3) ] 16 采取 何种心理 防御机 制来应对 心理困扰 , 他们 的心理健康状 况又 与心理 防御机 制有怎样 的关系?本 文将对 上述 问题 进行 研
究 和探 讨 。
一
制 , ] 1 [(1 2 P5
分别为不 成熟 防御 机 制 ( 1 , 熟 防御机 制 D )成
(2 , D ) 中间 型防御机 制( 3 , D ) 掩饰 因子 ( 4 。 0 ) () 3 自编的访谈 问卷
根据研 究 目的拟订访谈提纲 , 对贫 困大学生进行 开放式
访谈 , 在获得有效 资料 的基 础上进 行深 度访谈 , 了解贫 困大 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 和防御 机制 , 并积 累相关 的个 案 , 印 以 证和补充 问卷调查所反 映的情况 。
( ) 据处理 4数
、
研 究 对 象 与 方 法
1研 究 对 象 . 本 调查 采 用 分层 随 机 抽 样 的 方 法 , 取 我 校 贫 困大 学 生 选 8 0名 进 行 问卷 测 验 , 收 有 效 问 卷 7 3份 。其 中大 一 4 7 0 回 5 0 人 , 二 3 6人 , 生 2 1 , 生 32人 。 同 时 随 机 抽 取 非 大 4 男 6 人 女 9
卷有较好 的信 度与效度 , 并有中国常模 。 ( )防御 方式 问卷 ( S 2 D Q) 问卷 已 有 较 好 的信 度 和 效 度 , 测 量 2 共 4种 防 御 机
试论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3200字
试论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3200字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所开创,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而心理防御机制学说又是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有机的部分。
研究心理防御机制,就学术层面,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现代心理学理论,就现实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抵抗挫折的能力。
因此,本文就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联系大学生遇到过的一些现实情形,做一些探讨。
/3/view-13029962.htm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一、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基本问题的探究(一)概念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即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
被压抑的是自我之外的陌生领域――内心的陌生领域。
而何为自我?何为本我?何为防御?是理解此概念的关键所在。
自我,即人格管理结构中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
本我,就是人格中最原始的潜意识部分,是人性中最接近自然性或者动物性的状态。
防御,指自我为应对痛苦或无法忍受的观念和情感而做出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将“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概念概括理解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用来回避痛苦和不快的方式方法。
(二)发展过程1894年,弗洛伊德第一次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1926年,弗洛伊德又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我保护功能假说;1936年,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起初,弗洛伊德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阐述多散见于其著作中,这一理论可以被总结为11种不同类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此后,安娜?弗洛伊德又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扩充,又提出了5种新的防御机制。
二、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一)弗洛伊德散见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否认,指对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
简单理解,就是一种不承认即不痛苦。
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亲人离世的情况,可能仍然相信他们会回来,这就是一种否认机制的体现。
升华幼儿心理防御机制案例初探
升华幼儿心理防御机制案例初探摘要:随着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的逐年攀升,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在儿童遇到心理困境时,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减轻甚至避免心理创伤。
因此,对儿童进行心理防御相关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训练,让儿童了解其所采用的防御,面对问题时采用什么样的防御手段以及使用这种防御手段的原因,从而使儿童获得有建设性的、成熟的防御机制,使其成为真正的“护心术”,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一路“保驾护航”。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他的《神经—精神病症》这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神经症就是对抗无法忍受的观念的一种防御手段。
在他逝世后,他的小女儿安娜便将他的防御机制的研究加以扩展和系统化。
自我防御机制有三个特点:其一,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和减轻消积的情绪状态,防御机制不仅可以作用于焦虑,也可作用于心理冲突和内在挫折;其二,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对各种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三,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在歪曲现实,这种歪曲就不能起到避免和减轻消极情绪状态的作用。
因此,发展健康的、积极的、成熟的防御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儿童适时调节情绪、化解矛盾,对培育健全的人格,发展健康的心理也大有裨益。
在对幼儿的初步观察活动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尚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这些防御手段,抵抗一些消极的情绪,而这些机制往往都是幼儿在潜意识下做出的反应,没有经过训练,幼儿很难意识到自己在面对各种情境下选择的防御手段,而规避消极的防御方式,选择积极的防御机制来面对心理困境更是需要成人通过恰当的手段来进行“心灵辅导”。
然而,兒童对感受的表达在语言层面上通常是不通畅的,从发展角度来说,他们还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使用熟练度;从情感层面上来看,他们还不能一边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一边考虑如何用语言的方式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气质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气质的相关研究
崔佳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张拓基一陈会昌气质类型测验量表,对129名大学生的防御机制和气质进行测量,并探讨两者关系,发现:①本群体运
用成熟型防御机制的程度明显高于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程度。
②大学生气质中的多血质和黏液质特征成分较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成分高。
③气质类型与防御机制存在显著相关。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崔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包头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J], 郭金虎;刘运合;郭仰东
2.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应对的相关研究 [J], 李黎
3.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J], 苑世芬
4.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J], 韦耀阳;杨曹芬
5.理工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J], 普静;李林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5-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04X M Z 015)和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中等收入者社会态度及行为预测的实证研究”(054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运合(1973-),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杨伊生(1965-),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
2008年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a n .,2008 第37卷 第1期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37 N o .1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刘运合,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以近年已有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研究分类、测量工具和干预研究等,并对心理防御机制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综述[中图分类号]B 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8)01-0088-05 心理防御机制(d e f e n s e m e c h a n i s m ),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12。
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如S .F r e u d的其他理论一样,由于难以进行实证研究,既受到广泛的推崇,也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所以似乎一直没有登入心理学的大雅之堂。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学各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探讨心理防御方式与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广大临床心理学家和健康心理学家的重视。
打开C N K I 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文献搜索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发现相关的文章在逐年增多,但也不难发现多数研究是运用防御机制问卷进行调查的,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理论性研究的相对较少,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1894年,S .F r e u d 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当时只探讨了一种最常见的机制———压抑(r e p r e s s i o n ),它主要是调节性本能的。
实际上,在S .F r e u d 精神分析学的早年,压抑一词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同义词。
随后他又提出了不少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升华等,但S .F r e -u d 本人生前没有专门讨论心理防御机制。
1926年,S .F r e u d 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进一步提出自我保护功能假说,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他们的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分”。
1936年,S .F r e u d 的女儿A .F r e u d 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她把“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术语用来指代不同的防御过程和策略。
·88·二、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现状(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A.F r e u d在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A.F r e u d研究了防御的某些模式与不同形式的神经症之间的关系、防御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添加另外的五种防御机制:禁欲作用、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作用、抵消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S.F r e u d和A.F r e u d提出的防御机制之外,K e r n b e r g和K l e i n于1973年描述了分裂、伴无能之全能、简单的理智化、投射性认同和精神病性否认等五种防御机制[2]。
后人在F r e u d父女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防御机制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V a l l i a n 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V a l l i a n t 于1971年对随访30年的30名成年男性自我适应过程研究后,认为防御机制可分为如下四个层次[3]535-545:(1)自恋性防御机制,包括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对现实的歪曲;(2)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幻想、投射、被动攻击、疑病和潜意显现;(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理想化、潜抑、转移、反向形成、分离;(4)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期望、利他和幽默等五种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分级为美国某些精神病学教科书所采用。
V a l l i a n t于1986年又对随访40年的307名男性作资料分析,又提出了3级分法:(1)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期望和利他;(2)中间型或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转移、潜抑、隔离、反向形成;(3)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分裂性幻想、被动攻击、潜意显现、疑病和分离。
和以前的分级相比,取消了自恋性防御机制,但差异不大,这样三级防御机制的作用就超出A.F r e u d的观点[4]。
迈斯纳、麦克和塞马尔于1975年的分类是: (1)自恋防卫(n a r c i s s i s t i cd e f e n s e)包括:投射;否认;歪曲。
(2)对方不成熟的防卫(i m m a t u r e d e f e n s-e s)包括:行动化;阻断;疑病;内射;被动攻击;退行;分裂样幻想;躯体化。
(3)神经质防卫(n e u r o t i c d e-f e n s e s)包括:控制;转移;解离;外化;抑制;理想化;合理化;反向;阻抑;性化;(4)成熟的防御机制(m a t u r e d e f e n s e s)包括:利他主义;预期;克制或禁欲;幽默;升华;压抑。
(5)其他几种为精神分析所重视的防御机制如:固着;转换;自居或认同;激将行为[5]10。
B o n d于1983年[6]333-338,P e e r y于1989年, A n d r e w s于1989年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分级。
我们学者曾文星在《分析的学理与治疗过程》一书中,利用一张表列出了四类共20种[7]55。
这20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属于自恋(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有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歪曲作用;属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内射作用、退缩作用、体化作用、幻想作用;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潜抑作用、解离作用、转移作用、隔离作用、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抵消作用、补偿作用、仿同作用;属于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作用、升华作用、幽默作用、利他作用。
在西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有上百种。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有人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出发,有人从心理防御机制的性质出发,但主题分类方向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来划分。
于是,分类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分类的方法越来越精细化和准确化。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潜意识与意识许多研究表明:心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
精神分析产生于S.F r e u d的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实践。
1886年S.F r e u d自己开设精神诊所时,逐渐将自己的诊疗范围从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临床精神病学,起初采用当时流行的电疗法、催眠法等,尤其热衷于催眠技术。
他发现病人常常能在催眠的状态下,可以回忆起清醒时不能记起的生活和情感事件。
这促使他思考,很可能在人的意识之后,还有一个相当有力的思想过程尚未被人们发现,那就是潜意识。
他认为潜意识里的内容是被压抑而沉入心理的深层的,而当医生试图将这部分心理内容引入意识时,却往往遇到患者的坚决抵抗。
他发现使病人压抑和产生强烈抵抗的是另外一种心理能量或结构。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由自我来实施,而自我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所以,精神分析强调心理防御机制都是潜意识的,是在个人不自知的情况下的应用。
但笔者认为个体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有意识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
例如有的个体在遇到某些很高兴的情境时,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防止出现“乐极生悲”的状况。
(三)心理防御机制影响因素1.成熟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是与大脑皮·89·刘运合,杨伊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质的逐渐成熟相一致的。
国外研究认为[8]69-72,防御机制是在人的发展早期自我调节内部需要和外界限制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大脑皮质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精神整合能力逐渐复杂化,表现为不成熟机制应用的逐渐减少而成熟机制的应用逐渐增加。
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与环境的互动而逐渐养成对外界刺激和内心冲动处理应对的方式。
当这种应对方式固定下来后,一方面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方面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
所以,16-90岁的正常人常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较好组合者。
2.社会状况因素。
国外研究认为[9]162-177,192-196,在冷漠、受惩罚以及长期的慢性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会过度动用破坏性的防御机制。
这不仅造成心理障碍,还使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固定下来,形成缺陷的人格,产生偏社会甚至反社会倾向。
至于那些上大学前就住校参加集体生活,较早学会与人交往者,则具有较好的独立生活能力,进而促进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
3.心理防御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性别、文化、受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学者王大华、申继亮就指出[10]131-134,当个体遇到冲突情景时,美国被试更多地采取指向他人和投射,而这两种心理防御机制都具有指向自我之外的特点;中国被试在遇到心理冲突时更多地指向自身,在性别上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内化的防御方式,男性更倾向于外化的防御方式。
4.其他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成败经验、文化差异等。
(四)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与功能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防御的适应面在于它保护儿童免于遭受他们所不能处理的负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