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杨译本_冷笑_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红楼梦》霍译本“冷笑”翻译研究

《红楼梦》霍译本“冷笑”翻译研究

《红楼梦》霍译本“冷笑”翻译研究顾晓波摘要:本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对《红楼梦》中“冷笑”一词在原著及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检索与分析,借以探求其在“冷笑”翻译在意义显化与隐化方面的特点。

研究发现,译本中“冷笑”的翻译51.20%存在显化现象,33.60%存在隐化现象。

关键词:红楼梦;冷笑;霍译本;语料库;显化;隐化;-%引言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1958)在对比研究英语与法语两种语言的文体特征后,提出了显化与隐化这一组对立的文体翻译技巧概念。

(Darbelnet&Vinay,1995:358)显化(explicitness/explicitation),又称为外显化、明晰化、明朗化、明确化、明示等,指在翻译过程中给译文添加或明示原文语境或情境中隐含语言成分信息的过程或结果。

隐化(implicitness/ implicitation),又称为隐含化,指将原语中的明确信息在目标语中变成依靠语境或情境来传达的隐含信息,即文本因素由文本化到情境化的转换过程,原作文本中出现的语言因素在译作中可以根据特定情境加以识别(王克非、黄立波,2007)&关于显化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胡开宝、朱一凡,2008)。

柯飞将显化大致划分为形式显化与意义显化两类,并指出“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显化(以及隐化)不应只是狭义地指语言衔接形式上的变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显化转换,即在译文中增添了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或者说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显化于译文中,使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

(柯飞,2005)Schmied等指出,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并非是一种对称的关系,显化的信息处理过程要比隐化简单,所以显化往往多于隐化。

(Schmied&Schqffler,1997)Klaudy提出的“不对称假设(the asymmetry hypothesis),冲谈及显化与隐化的关系时指出,由一种语言L1翻译为另一种语言L2的过程中的显化与从L2翻译为L1之间的隐化并不对称。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标签:《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一、引言《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

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

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

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

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

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

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

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2-27 15:07:00 ] 作者:孙佳编辑:studa090420论文摘要: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论文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传播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

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

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

Christian 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 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

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

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

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关于从心理词汇的提取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

关于从心理词汇的提取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

关于从心理词汇的提取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摘要本文从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探讨《红楼梦》杨、霍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的不同翻译风格。

文章的结论是:心理词汇不同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会影响杨、霍的翻译过程,从而使译作在词汇层面上风格各异。

关键词:心理词汇提取《红楼梦》英译本翻译风格:《红楼梦》现有的个英译本中,杨宪益、霍克斯的译本较完整、权威。

杨、霍中英文造诣都很深厚,但译文风格迥异。

前人从目的论、语料库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杨为何主要异化策略,霍为何主要归化策略。

现有研究视角虽广,但对译作的产生过程(即翻译的心理过程)研究颇少。

翻译实质上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过程。

“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

”这一思维活动体现在杨、霍两位译者的词汇翻译层面上,原文词汇的理解即是提取译者中文心理词汇的语义,译文词汇的表达即是从译者心理词汇提取英文词汇。

既然词汇翻译过程离不开心理词汇语义的提取,翻译受心理词汇语义的存储模式、提取规律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一全新视角,以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风格各异的理由。

一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心理词汇指词汇的语音、句法、词法和语义等知识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表明熟练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的形式分别表征,语义共同表征,即汉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共享一个语义系统。

语义在记忆中以概念为基础,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语义网络中。

在语义网络中,概念的语义越类似,概念联系越紧密,在语义网络中的距离也就越近。

某个概念激活后,该激活会向周围扩散,从而使邻近的概念一定程度的预先激活,加快这些邻近概念的语义提取速度。

同时记忆系统提取心理词汇的语义受词频影响,词频越高,记忆系统提取心理词汇语义的速度越快。

所以,对于任何熟练汉英双语者,词频越高,词汇越是经常出现,提取该词语义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

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

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

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

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 于发表在红楼艺苑品读红楼摘要:在当前日益迅速地全球化与文化融合地背景下,翻译者们本着尊重和保存民族文化地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地某些诗词翻译地对比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地问题.《红楼梦》地两位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本着不同地翻译目地,在翻译中分别采用了异化为主和归化为主地翻译策略.杨采用了更多地语意翻译和文本翻译,而霍克斯采用了更多地交际翻译和工具翻译.本文根据韩礼德地功能语言学理论从三个元功能角度,采用比较地方法对两个翻译大家地译文作了初步地比较.关键词:《红楼梦》《好了歌解》翻译文化比较《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思想性最高、艺术性最强地一部古典主义小说.《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地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分析《红楼梦》诗词及其在《红楼梦》全书中地作用,对于全面、深入地探讨这部古典杰作地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诗词地不同英文翻译版本是很有意义地.《红楼梦》第一回中除《好了歌》之外,还有两首诗是很有指点意义地,它们分别是《青埂峰顽石偈》和《好了歌解》.本文重点对《好了歌解》地杨、霍两种译文版本做出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地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青埂峰顽石偈》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写地一首序诗.这首诗带有浓厚地愤世嫉俗地色彩,表面上是写顽石地怨恨慨叹,而实际上寄寓着作者地自我剖白,它点出了曹雪芹创作地《红楼梦》地基本立场和用意.曹雪芹透过“康乾盛世”表面繁荣安定地现象,敏锐地看到了封建阶级地“天”已残破,这就是他对封建末世地基本特征地深刻概括.但值得注意地是,曹雪芹不仅仅看到封建阶级地“天”已经残破,他还深切体会到了封建阶级地“天”已经无法修补.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地必然衰亡,无法挽回地历史命运地认识,不但使他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最后地判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他在《红楼梦》里描绘了一副中国封建社会衰亡史地生动画面.然而,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地背叛,对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地怨恨,以及对渺茫未来地向往,还不可能改变或是脱离封建地主阶级这个基本政治立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种既惭愧,又惶恐,外加郁郁不得志地心情,依稀可闻,这正式曹雪芹只想“补天”,而不想也不愿意“翻天”或“变天”地复杂心情.他地不得“补天”之恨,最终形成了一首凄惨地挽歌,贯穿于《红楼梦》全书始终,并且对《红楼梦》全书地其他词曲做出了总地引领.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指出,雪芹在这首《青埂峰顽石偈》中所表现出来地“无才补天”和“枉入红尘”怨恨心情,乃至于对往日贵族之家豪华生活地眷恋于悼念,实质是不愿封建制度没落和崩溃地思想流露,所以在他地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对往昔地无限留恋之情.在《红楼梦》第一回地这四首诗中,除了《青埂峰顽石偈》,还有一首诗歌体地韵文,《好了歌解》,是对甄士隐听到《好了歌》后,结合自己地遭遇对其做处地自我对人生地感想.《好了歌》和《好了歌解》,包含着虚无主义地消极因素,却对《红楼梦》地全书地主题思想理解有着特定地作用.《红楼梦》第一回: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地,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首先,这首歌讲地是“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但更侧重于“好便是了”,这种“了”蕴涵着极其厚重地宿命论地意义.而曹雪芹所写地《红楼梦》也正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好”而“了”,从兴盛到衰亡地命运过程.虽然这首歌带有强烈地虚无主义色彩,却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地阶级关系和人生规律地深刻认识.虚无主义是没落阶级地思想意识,是麻醉人地精神包装,即便是在曹雪芹时代也是反动地思想.在曹雪芹地思想意识中产生了这样地思想,乃是他地封建地主阶级地落后意识地涤荡末尽地表现,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地动荡不定地政治风云在他身上地表现,是他在动荡中找不到自我地而感到困惑地反映.这就决定了他尽管把政治热情倾注在反封建正统势力地社会力量一边,但却不能为这种社会力量找到现实出路,甚至认为这种社会力量与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地结果只会是同归于尽.关于《红楼梦》地翻译最具有代表性地翻译家一共有两人,分别是中国翻译家杨宪义夫妇和英国本土翻译家 .他们对《红楼梦》地翻译各有特点,各有针对,下面我们就简单地比较一下他们两种对《好了歌解》地翻译效果和特点.杨氏夫妇译本:;,.;, .?, ;, ’ ;, .,’ ?.?;’ .,;’ ,. ;.地译本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纵观杨氏夫妇和霍氏地两种不同版本地翻译,基本上维护了曹雪芹想要表达地相成强烈对比地诗歌表现形式.“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地过程并非始于构筑译文地表层含义.译者应该首先分析译文地语用含义,即原文作者借助译文意欲达到地交际目地”(陈刚、胡维嘉,).从翻译地意念功能上来说,二者都较好地也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同一事物地天壤之别地比较,同时也对人世间地巨大反差和世态炎凉用英文向读者传递.语篇功能主要是强调翻译要尽量忠实或是接近原文地所要表达地信息,即传达原文地文字和文化内容.从语篇功能上来看,首先从形式上来讲,杨氏和霍氏都把这首古诗体地韵文翻译成了诗地形式,同时都把每一阕以四句为一组独立地译群,表达一组相对独立地意思.在这一点上和曹雪芹地原诗保持一致,同时,两组翻译都十分注意对所要表达意思地英文单词上地选择.比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句,杨氏地翻译是:“;,.”在翻译“陋室空堂”时,他用了“”一词,把它翻译为了“空地,没有东西地”意思,而曹雪芹地对“空”原意则是“被遗弃地”,有“衰败”之意.而霍氏则选用了“”一词,则更贴切地理解了曹雪芹对“空”地用意,更为准确地表达了“事过境迁,衰败”地隐含意思.而在翻译“当年笏满床”,时,两个人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意译地表达方法,翻译成为“曾经是达官显贵居住过地地方”,而避免了直接翻译成“满床地笏”. 这样地翻译处理使英语读者更能够直截了当地理解“笏满床”所隐含地中国文化含义.再有,再翻译“曾为歌舞场”一句,杨氏夫妇采用了直译法“”,而霍氏则把它翻译成“ ,人们高高兴兴地举行宴会地地方.”.比起杨氏地“大家唱歌跳舞地地方”,霍氏地翻译里蕴涵地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把中文中地“歌舞”理解地更加透彻和宽泛.所以霍氏地译文是:“;.”既然《好了歌解》是一首古诗体地韵文,那么它必然是以带有韵脚地骈文形式出现.在杨氏和霍氏地翻译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同时也想尽办法极力表现这一点,尽量做到对原文地忠实,和形式上地统一.在处理韵脚上,杨氏地处理方法是隔句压韵,同时隔段换韵地方法,也就是“,;,”式.例如“ ; ;”.在霍氏地翻译译文中则采用了欧洲比较流行地“二一律”,即“;”韵脚.例如“; ; ; ” .在这种韵脚处理方式上,音乐性更强,同时给读起来给加朗朗上口.而杨氏夫妇地隔句压韵、隔段换韵法,主要突出地是诗歌韵文地建筑美,给读者以结构性更强地特点.从翻译地人际功能上来讲,两位作者都注重了和读者地交流,特别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地人际交流,即跨文化地人际交流.跨文化交流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地人从事交际地过程就是跨文化交流.(胡文仲,)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地诗词韵文中,有许多地地方都蕴涵着深层地文化含义,比如在《好了歌解》之中“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地“紫蟒”一词则是古代大官穿地官服上面地朝补,象征着官位显贵.翻译者在翻译地时候必须清醒地理解到这一词地文化含义,如果没有认清地话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翻译,难免闹出笑话.同时翻译者在翻译地时候,必然也就担任起文化交流地使者地角色,这也就要求翻译者对源语和目标语国家地文化要有深刻地理解和清醒地认识.霍氏地确更多地遵循了读者至上地原则,使读者更多得了解了中国地文化,译文流畅易懂.同时,相比之下,杨氏地译文则更加地凝练持重.从跨文化交际地意识来看,杨氏和霍氏虽然各自为政,但各有千秋.杨氏霍氏都有保持原汁原味地地方,但两者借妙语惊人,妙趣丛生,翻译功底略见一斑.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地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其文学上地欣赏价值也是及其可观地.作为中国文化地大百科全书式地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文化地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地诗词文化.在《红楼梦》地不同翻译版本中,杨氏和霍氏各有千秋,作为翻译大家地他们,为传播中国地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地贡献.翻译,作为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地桥梁,应该有更多地理论出现,同时也应该有更多地优秀译者从事这门研究.翻译,同时也是一种选择,不同地翻译从事者对同样地源语会根据不同地读者和语境作出不同地选择,我们在这里只是做出了简单地评比.随着以后更多地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我们一定会对翻译科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参考文献:、陈刚、胡维嘉,《翻译功能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外语与外语教学,、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北京出版社,、何继红,《红楼梦》英译地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区卫华,《红楼梦》之诗词文化内容地翻译,、李柯平、伍先禄,试译霍氏《红楼梦》地翻译功能观,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杨丽,《红楼梦》两种英文译本诗词曲赋典故地跨文化翻译比较研究,、孙文侠,《红楼梦》诗词翻译中地风格传递,、王静,文化比较与译者地文化取向——《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地对比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钟书能、区卫华,《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地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

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

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

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作者:苏玉霞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2期摘要: 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

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

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分析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红楼梦》翻译策略归化异化回目一、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地位至今无人可以超越。

它不仅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美,而且可与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小说名著并列而无愧。

它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小说中的回目也别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有杨宪益、戴乃迪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Foreign Language Press,Beijing,1978)和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Penguin Books Ltd., 1986)。

杨氏霍氏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取向,分别采取了异化、归化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红楼梦》回目中,前者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后者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二、归化与异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温努提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1]。

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温努提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Schleiermacher,1813/1992;Venuti,1995;19-20)。

《红楼梦》中“笑”的译法

《红楼梦》中“笑”的译法

课文学习
戴乃迭
于1919年在北京出生。父母为英国来中国的传教士。1940年与杨宪益在重庆举办婚礼。在以后半个 世纪的时间里,夫妻联袂奖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红楼梦》(dream of red mansion),达百余种。“文革”中遭遇4年牢狱之灾。1999年因病去世。 戴乃迭女是士中国文学出版社英籍老专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家 戴乃迭1919年出生于北京,4岁时随父母返回英国。早在40年代初,她在重庆中央大学执教时,就 开始鲁迅小说和中国古代名著的翻译。1952年调入新成立的北京外文出版社担任英译工作。她与丈 夫杨宪益合作,翻译出版了《楚辞》、《史记选》、《长生殿》、《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楼梦》等中国优秀 文学作品,为外文出版社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戴乃迭调至《中国文学》杂志社 工作。改革开放以后,戴乃迭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及其它》、《湘西散记》,张洁的《沉重的翅 膀》,古华的《芙蓉镇》,邓友梅的《烟壶》,张贤亮的《绿化树》等。数十年来,她还为《中国 文学》培养了不少知名翻译和业务骨干。
课文学习
更多的例子: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便来使唤人了。‛ 凤姐笑道: ‚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 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第二十五回 )
―Listen to her !‖cried Daiyu. ―Just take a little tea from her and she starts ordering you about.‖ Xifeng chuckled. ―asked a favour , you make such a fuss! Over drinking tea too. ‗Drink our family‘s tea , a daughter- in –law be‘!‖

《红楼梦》三个全译本回目翻译的异同研究.doc

《红楼梦》三个全译本回目翻译的异同研究.doc

《红楼梦》三个全译本回目翻译的异同研究16000字一引言《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回目也与作品整体呈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一样,具有诗化的气质,这种气质以诗性与完美叙事性的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回目制作史中的高山巨碑,既可傲视前贤,亦足遗泽后世[1] 179-180。

像它这样完全以整齐划一的八言对仗句子横贯全书,是前所未有的奇观。

[2] 165不过,也正因如此,《红楼梦》文本被译为其他语言时,回目翻译所遇到的难度也最大……不只是其他文化没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可以对译,甚至也可以说,其他文化语境中的读者,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也没有相应的欣赏期待与经验[1] 180。

故此,回目翻译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迄今为止的著述大多局限于对学界熟知的两个120回全译本(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翻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进行对比研究或者单论其中一个译本,研究涉及回目的句式、修辞、委婉语、典故等[3] [4] [5] [6] [7] [8] [9] 。

其实还有一部全译本至今鲜为人知,即英国传教士邦索尔(Bramber Dream。

这一译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比上述两个译本年代更早,可谓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译本,可惜在行将出版之际因企鹅出版社发布霍克思的翻译计划而未能真正面世,因此目前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也鲜见有对比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选取这三个译本的前80回回目,自建语料库,根据胡开宝著《语料库翻译学概论》所述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回目译文的语言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收稿日期:2012-05-08 收稿日期: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侨办科研基金项目(10QSK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1HSK17))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从文化身份、语篇意识和翻译能力三个方面解释三个译本的风格成因。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和语言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是翻译,特别是中文化词语的翻译。

本文将以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杨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旨在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研究意义中文化词语是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的词汇。

这些词汇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文语言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这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和表达,还牵涉到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研究《红楼梦》中文化词语的翻译,有助于拓展翻译理论,提高翻译实践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以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杨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中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中文化词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和作用。

(2)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的分类和特点,分析杨译本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类型,如音译、意译、加注、选择等。

(3)中文化词语翻译效果的评价,探讨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翻译效果的优劣。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和评价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技术路线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中文化词语定义、特点和翻译理论等。

(2)选取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杨译本进行实证分析,提取其中的中文化词语,并对其翻译策略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中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五、预期结果与创新点本文的预期结果是深入探究中文化词语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作用,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喜剧性元素的翻译

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喜剧性元素的翻译

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喜剧性元素的翻译中文喜剧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喜剧”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艺术表现形式,与悲剧相对应;二是指美学上的审美范畴。

人们倾向于把喜剧理解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它审美范畴的这层含义。

喜剧性小说常常以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描述喜剧性因素,从而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一直很受读者的欢迎。

而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红楼译本作为仅有的两个全译本,一直是翻译研究的对象。

尽管《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但书中也有颇多喜剧性的场景、情节和对话。

喜剧性元素在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深化悲剧主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根据网上数据库的检索,至今几乎没有关于《红楼梦》喜剧性元素翻译的对比研究。

在纽马克之前关于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直译和意译上面,而纽马克认为前人的直译和意译理论缺乏实用价值,因此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别以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为出发点,并且将原论文的文本类型考虑在内。

这样,译者就可以根据读者群体的特点来决定用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方法,以便译文能够更好地被不同的读者群所接受。

鉴于纽马克理论的实用性,本文试图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来对比研究《红楼梦》杨霍两个译本中喜剧性元素的翻译。

研究发现:在翻译喜剧性因素时,杨宪益更倾向于语义翻译,而霍克斯则偏爱交际翻译。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策略,两位译者还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论文得出结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首先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特点,然后再决定使用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或者两种方法综合采用。

对《红楼梦》喜剧性因素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研究,进而提高英汉翻译实践水平,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译文Comedy is commonly seen in our daily life, and it brings us a lot of fun. “Comedy” contains two main meanings, first, it refers to a kind of artistic form in contrast to tragedy; second, it is an aesthetic concept. People tend to regard comedy as a kind of artistic form and neglect its aesthetic meaning. Comedy novel usually describes comedy elements by means of artistic forms, thus creating comedy effect. As one of the four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Hong Lou Meng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among readers. Hawkes’ and Yang Xianyi’s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are the only two complete versions of it, so they a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ives of many papers. Although the novel depicts a tragic story, thereexist a great amount of comedy scenes, plots and conversations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moting the plot,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and deepening the tragic theme. However, database online reveals that, up to now, few studies on comedy translation of Hong Lou Meng have been found. Debates on translation approaches before Newmark focused 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Newmark thought that the distinc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as not practical enough, therefore, 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re based on 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 and target readers, besides, they take the text type of original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is able to choose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ppropriately and make their translation acceptable by read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purposes. Considering that Newmark’s theory is of great value in practical,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edy translation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thesis finds that Yang Xianyi utilizes more semantic translation in comedy translation while Hawkes prefer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but neither of them adopts merely one approach. They may apply both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n the same case. S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or is supposed to tak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 and target readers into consideration before he decides which approach to use, semantic translation or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edy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will promote transl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dvance translation skills, and it i s also beneficial to spr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s splendid traditional culture.。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双关语的修饰手法,是很多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一个缩影。

双关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难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优秀代表作品,书中双关语的使用丰富多彩,其双关语的翻译文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本文选取《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为例研究双关语的翻译,一个译本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另一个译本是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戴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

本文以双关语研究学者德克·德拉巴斯蒂塔提出来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为指导,对比研究和分析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双关语翻译的实例。

在对两个译本的双关语翻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和总结了不同译本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思想以及它们产生的不同翻译效果,并评价了不同译文翻译策略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节是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以及写作方法。

第二章阐述了双关语的概念、分类以及双关语翻译的策略等问题。

第三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概述了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现状,对前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双关语在《红楼梦》中不同的使用语境,结合了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两个版本的翻译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文本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论,指出两个译本在双关语翻译策略上各有千秋,都很好地体现了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并在双关语翻译方法上有各自的特色。

从功能对等理论上来讲,两个译本通过各自的翻译策略实现了双关语的转换,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本文旨在寻求两个译本中双关语翻译策略的有效结合作为指导原则,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并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描绘了清朝官僚和贵族的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知名的翻译家,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使西方读者也可以欣赏到中国文学精华。

然而,这两位译家受到英语读者的迥异评价,翻译立场也受到西方读者的争议。

因此,本文将针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译家的译作,以及英文读者对于翻译理解的问题,开展比较分析和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从翻译主题的角度,对比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译者的翻译理解和创作。

杨宪益是《红楼梦》的中文原著作者,他非常重视文字的原意和文字的含义,因此在译文中他特别强调翻译原文的字句。

他强调大量使用汉英并列,以说明中文原文的意思,并且他努力将文本内容保持原有的表达形式。

另一方面,戴乃迭是一位拥有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的翻译家,他认为文字的重要性并不高于该文的表达能力,因此他在译作中专注于传达文本的内容和把握文本的语气,另外,他强调翻译文本得适合英文读者的习惯。

其次,本文从读者理解的角度,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译者的翻译面临的理解问题。

杨宪益的译文在西方读者面前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相对而言,戴乃迭的译文贴近英文读者的习惯,较好地诠释了中文原文的意思,被英文读者所接受,但也会有部分读者认为译文存在一定的修改,从而改变原文的意思。

最后,本文会就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作品探讨比较分析,从而提出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以及对于翻译如何贴近读者习惯的解决办法。

首先,翻译者应该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遵循谦虚文化,而英文读者以自信为重,因此在翻译中应明确这些差异,避免扭曲文本原意。

另外,翻译者要力求翻译结果适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掌握对话方式以及描述方式;在表述风格上尽可能要符合英文读者的熟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的比较分析,以及英文读者的评价,深入探索了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精华的理解,以及英译时对文化差异的正确对待以及贴近读者习惯的措施。

《红楼梦》中“冷笑”隐喻的英译与语境因

《红楼梦》中“冷笑”隐喻的英译与语境因

收稿日期:2014-9-18;修改稿:2014-9-241. 概念隐喻的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迅速发展开来,目前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主流派别之一。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其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修辞层面,它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均有体现。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

1987年出版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奠定了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

莱考夫以体验哲学为理论依据,批判了西方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他对概念隐喻的认识达到了空前领先水平。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是从隐喻的语言现象层面来分析,认为隐喻只有修辞作用。

实际上,正像莱考夫所提到隐喻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有所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也有所体现。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在语言学界是一项新发现,隐喻研究从此从传统修辞学的轨道上脱离出来,正式纳入认知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探究中来。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的内涵:“概念系统是隐喻地生成和被理解的,通过系统的跨域映射(mapping )完成,并把概念隐喻分成三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Lakoff, 1993: 45)本文拟从概念隐喻为出发点来探讨《红楼梦》中的“冷笑”隐喻。

2.《红楼梦》中的“冷笑”概念隐喻2.1 由“冷笑”到“冷笑”隐喻的转变“冷笑道”这一表达在《红楼梦》中很常见,这也是中国典籍文体一大特点。

据大体统计,在前八十回中大约出现了80次。

有男子的“冷笑道”,例如贾政、贾宝玉等,然而更多的是女子的,例如王熙凤、林黛玉,甚至连丫鬟小红、晴雯等。

由于人物形象及身份地位的不同,“冷笑”也各具特色。

例如凤姐的“冷笑道”就很明显地刻画了她的性格特点——“逢恼时反笑”。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鬟晴雯的冷笑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另外,每个人的“冷笑”也是因情况而定。

顺应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浅析——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

顺应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浅析——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

M nin (as t b ag s n yadGa yY g s as stnl e yY H i -in l s a )e ge sac aei . o r ad n e d n M a ud r erhm tr1 B e a
f ywod ] v i iyngt iy dp bi;ot taga te l tnli ; r m fe Mni s Ke rs aa l ;e i l ; at i e e ; u  ̄suu ;astnADe oRd asn rbi oa i a a l n x l t b t y t n应论 ( dpa o ) i ati e A ao A at n ,进 而于 19 i t 99年在
U dra d g r m ts n es n i Pa ae 一书 中 , t n g i 提出了语言综观说 , 进一 步发 讨性 和顺应性的特点 , 为语 言选择提供 了可能性 , 为语 言交 也
WE in IQ o g
(h Iste o i Lnu gs dctnoG i o N ra U iesy G i n 5 00 ,u hu T e ntu dF r g agae E uai uz u om l n rt, u ag 50 1 i o ) it eu o f h v i y Gz
F o t ePe s e tv f na cAd p a i n t eRe e r h o a sa i n r m r p c i eo h Dy mi a t to t s a c n Tr n l to o h

i n ’ Dr a o Re a so s n Ya g SA e m f d M n i n
好的翻译研 究素材。 ・
[ 关键词 】 变异性 ; 商讨性 ; 顺应性 ; ; 语境 语言结构 ; 翻译 ;红楼 梦》 《 [ 中圈分类号 】 H359 1. [ 文章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0 4 (0 1 6—0 7 —0 6 1 5 0 2 1 )0 08 3

浅析《红楼梦》中各种“笑”的英译技巧 ——以杨、霍译本为例

浅析《红楼梦》中各种“笑”的英译技巧 ——以杨、霍译本为例

浅析《红楼梦》中各种“笑”的英译技巧——以杨、霍译本为例摘要:笑声,彰显众生百态,流露生活气息,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多见。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展现人性美与悲剧美的史诗。

其中蕴含了多处说笑情节,使其颇具生活趣味。

各种笑声穿插在悲剧色彩浓厚的文学巨著之中,别有一番意味。

如何将这些人文情怀传达给外国受众,使之拥有类似的审美体验,显得异常重要。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为例,针对《红楼梦》中的部分代表性“笑声”,进行分析并归纳此类翻译技巧,进行内化学习,进而提升文学翻译功底。

关键词:笑声;对译;转化;创造;省略一、说笑情节的作用《红楼梦》涉及到了多处说笑情节:开篇之际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与众人谈笑夸赞黛玉,引得贾母开怀。

曹雪芹先生在此为读者描写了一位干练精明、大大咧咧的管家形象;薛蟠的存在则经常使人啼笑皆非,营造出一种滑稽幽默氛围;府内姐妹丫鬟之间的说笑调侃,更是体现出少女的天真单纯,展现当时封建家族的日常琐事;印象最深的便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笑料百出的一幕幕,通过刘姥姥的朴实无华与贾府的豪华奢侈形成对比,会心一笑之余引人深思,也为后文的没落埋下伏笔……作者以其妙笔,描绘众人之笑声,有其深刻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更需仔细斟酌。

二、英文中不同“笑”的表达我们最熟悉的“笑”的英文表达便是”laughter”,即词汇学中所认为的上义词。

英文讲究词汇的变化多样性,倘若全篇用词皆为上义词,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宽泛无法传其深意,而下义词的使用则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下文引用了黛玉进贾府时的一个小片段来进一步阐明。

原文: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贾母笑道:“你不认识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黛玉忙赔笑见礼,……因笑道,……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霍译:Someone could be heard talking and laughing in a very loud voice in the inner courtyard behind them,…”You don’t know her,” said Grandmother Jia merrily…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ied… In obedience to the command Xi-feng at once exchanged her grief for merriment.分析:上文几处笑声内涵各异,未见其人先闻其谈笑声,是我们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一个”laugh”,体现出了此人的爽朗外向性格。

《红楼梦》两译本中“冷笑”隐喻的英译对比

《红楼梦》两译本中“冷笑”隐喻的英译对比

《红楼梦》两译本中“冷笑”隐喻的英译对比作者:张晨曦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9期【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

本文以杨宪益夫妇及大卫·霍克斯的两译本为范本,探讨他们对人物“冷笑”隐喻的翻译。

【关键词】《红楼梦》隐喻冷笑翻译一、隐喻的定义及分类隐喻的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他在《诗学》中提出:“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

”(亚里士多德,177)他所提出的这几类隐喻都是用一个词语来代替另一个,而且仅限于修辞学范畴。

其狭隘性在于把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格或文字游戏。

这只是对隐喻的传统理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语言学领域,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隐喻研究都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隐喻不仅指语言中的修辞,而且指人们用一种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认为,“隐喻将喻源域的认知图投射到目标域,从而使目标通过喻源被置于空间的物质的经验之中。

”这个定义是从认知的高度来看待隐喻,而不仅仅是把它看做是一种修辞格。

他还指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另一件事或经验。

”在莱考夫与他人合著的隐喻著作中,隐喻又被分为两个层次(概念层、语言层)和三种基本概念(概念隐喻、常规隐喻和诗性隐喻)。

虽然他们也将隐喻分成三类:概念隐喻、常规隐喻以及诗性隐喻,但是除了对概念隐喻有个明确的界定,其他两类都被回避掉了。

莱考夫及其合作者又将概念隐喻细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他们指出,隐喻是概念性的、系统性的,常规隐喻是建立在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等概念隐喻基础之上的。

二、《红楼梦》中的“冷笑”隐喻《红楼梦》被誉为一座艺术丰碑,而隐喻是成就这座艺术丰碑的关键。

作者擅用“隐语瘦词”,作品中大量的隐喻成为“红楼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尝试以隐喻理论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冷笑”所包含的隐喻。

林黛玉十二冷笑英译的嬗变--搬运·异化·译写

林黛玉十二冷笑英译的嬗变--搬运·异化·译写

林黛玉十二冷笑英译的嬗变--搬运异化译写翁林颖【摘要】曹雪芹使用了十二次冷笑来塑造林黛玉,不仅辅助定位其性格特征,同时也推动故事的发展。

通过对比乔译、霍译和杨译三个版本对黛玉冷笑的不同英译方法,旨在考察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主流文化意识对翻译的生成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林黛玉的冷笑英译的嬗变过程也给中国其他文学经典英译的传播起一个借鉴的作用。

%Cao Xueqin made Lin Daiyu sneer 12 times,which not only helped to portray Lin Daiyu′s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pushed forward the plot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through comparing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translation of these 12 cold smiles of Lin Daiyu made by H. Bencraft Joly,David Hawkes and Yang Hsien - yi,is to find out that the sense of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has an indelible impact on the translatio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n Daiyu′s 12 cold smiles in the history was a useful role when China other translated literary classics is going to spread in the western world.【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104-108)【关键词】《红楼梦》;冷笑;嬗变【作者】翁林颖【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州 3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曹雪芹以细密精工而又深沉阔大的现实主义笔力描述了四大家族的从繁华至没落的过程,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光辉的长篇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1.05.015《红楼梦》杨译本“冷笑”翻译研究顾晓波(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

研究发现《红楼梦》原文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且更加具体、清晰、丰富。

关键词:红楼梦;语料库;冷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11)05-0064-03收稿日期:2011-03-03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课题“基于ILIAS 平台的导向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090937)作者简介:顾晓波(1979-),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

《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与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对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国内外红学研究蓬勃发展,甚至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据考证,从1830年至今,《红楼梦》的英译本共有十一种,“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1]。

我国翻译界的泰斗、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于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完成翻译《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并取名为A Dream of RedMansions ,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分别于1978年及1980年出版发行。

杨戴合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是最早完整出版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

在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红楼梦经典英译本的研究业已成为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学者对《红楼梦》的英译本从诗词、回目、警句、习语、书名、人名、文化内容、人物语言、修辞、翻译史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红楼梦》的笑貌描写翻译方面,叶常青利用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杨译本前八十回中“笑道”的翻译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笑”的语义范围最广,在英文里,没有一个词的语义及其语义范围与“笑”一样,所有表示如何笑的英文词都只是“笑”的下义词,都没有中文的笑那么抽象,更不能像笑那样包含那么多隐含意义[2]。

而对于《红楼梦》中“笑”的下义词“冷笑”,在英译本中的翻译的专门研究目前仍为空白。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

杨译本前八十回用的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又称戚序本、戚本或有正本)的影印本,后四十回底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根据程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整理出版的《红楼梦》[3],并参照其它版本修订了抄本中的错误[4]。

因此,自建语料库中文文本来自有正本(前八十回)与程乙本(后四十回)并参考了蔡义江校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

英译文本来自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合译的120回《红楼梦》。

46第5期No.5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5月May.2011二、检索结果与分析通过检索发现,一百二十回中“冷笑”一词共出现125次。

其中,前八十回109次,后四十回16次。

数据统计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因为同一人著作的文学作品前后必定存在一致性与延续性,在笑貌的描写上不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相比较而言,后四十回作者的笑貌描写的贫乏大大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

125次“冷笑”中,有105次后面紧接着引出人物话语的报道动词“道”。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复杂,性格多种多样。

书中充满了具有特色的揭示人物立场观点、表现人物态度情感的对话。

但由于古代汉语表达人物话语方式单一,且没有标点符号,作者要区别不同人物的话语,就需要频繁的使用“道”、“笑道”、“冷笑道”这样的报道结构。

因此《红楼梦》行文中不得不在每一句人物话语、每一段人物对话之前加上引号性词句,这也成为白话小说与现当代小说最大的区别特征之一[5]。

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中的“冷笑”其实不仅仅留于字面,而是成为了小说表现人物的一种程式化的默认的符号。

至于人物到底怎么如何“冷”、怎么“笑”、“道”,全要靠读者根据语境揣测琢磨。

措辞不但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而且要受当时场景的限制。

在欧美写作实践中,词汇的丰富性是贵族阶级和精英文化的标志[6]。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恪守“避免词汇重复”这一翻译规范[7]。

《红楼梦》中的125个“冷笑”自然对译者提出了挑战。

通过考察分析,笔者发现《红楼梦》中的“冷笑”在杨译本中是否译出,可分为如下10种不同的情况。

(一)“冷笑道”全部译出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全部译出的一共7例,占5.60%。

其中6例使用了“动词+介词短语”的结构,在表示“道”的动词方面,使用say3例,retort、cry和ask各1例;“冷笑”含义全部译为“介词with +名词短语”的结构,名词短语部分除1例为a snig-ger外其余均为“a(n)+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具体搭配见表1)。

另外1例译者将“冷笑道”分为“冷笑”与“道”在两句中分别用laugh scornfully与swear 译出。

这一类中在表示“道”的动词选择上,作者倾向于使用say,在介词短语中表示“笑”的名词选择方面无明显倾向性。

表1“冷笑道”翻译所使用介词短语中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ironic scornful sardonic cynical smile1010laugh0201(二)“冷笑道”仅译“冷笑”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仅译出“冷笑”的共58例,占46.40%。

其中41例使用了“动词+副词”的结构,这部分的动词集中为smile与laugh,分别为28例与13例,杨译本在表示“笑”的动词选择上更倾向于smile,与smile搭配的副词种类也明显高于与laugh搭配的副词种类;9例译为单一动词,其中sneer5例,scoff3例,snigger1例;6例使用“动词+名词短语”的动宾结构,6例中使用的动词均为give,名词短语均为“a+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所使用形容词及名词搭配见表2,综合表1与表2可见,译者倾向于使用ironic修饰smile,用scornful与cynical 修饰laugh;另有2例使用了介词短语进行翻译,分别为with a grim smile及with a scornful laugh.表2“冷笑道”仅译“冷笑”中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形容词scornful ironic bitter cynicallaugh2001smile1110(三)“冷笑道”仅译“笑道”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仅译出“笑道”的共2例,占1.60%。

其中一例为“动词+分词”结构,使用动词tell表示“道”,现在分词短语smiling做伴随状语表示“笑”;另一例为“动词+介词短语”结构,动词使用say,介词短语为with a faint smile.(四)“冷笑道”仅译“冷道”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仅译出“冷道”的共14例,占11.20%。

其中“动词+副词”结构13例,具体分布与搭配见表3;另外1例为系表结构was the disdainful answer.(五)“冷笑道”仅译“冷”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仅译出“冷”的共16例,占12.80%。

其中14例均译为动词snort,其余2例使用了“动词+名词短语”结构,分别译为give a little snort及give a couple of snorts.(六)“冷笑道”仅译“笑”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仅译出“笑”的共6例,占4.80%,3例译为“动词+名词短语”结构,其中256顾晓波:《红楼梦》杨译本“冷笑”翻译研究第5期例为give a faint smile,1例为give a short smile;1例译为动词smile.表3“冷笑道”仅译“冷道”动词与副词搭配分布say demand remark answer retort snort ask reply snort scornfully11archly1tartly1cuttingly1bitterly1coldly1sarcastically1121derisively1grimly1(七)“冷笑道”仅译“道”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仅译出“道”的共7例,占5.60%,6例使用单一动词译出,分别为3例译为retort、1例snort、1例cry及1例swear;另有1例译为动词短语snap back.(八)“冷笑道”未译原文为“冷笑道”译文中未译出的共5例,占4.00%。

上下文均译为人物对话的形式,省略了报道词及相应的笑貌描写。

(九)“冷笑”全部译出原文为“冷笑”译文中全部译出的共7例,占5.60%。

其中5例译为“动词+副词”结构,分别为3例laugh sarcastically,1例laugh disdainfully,1例smile coldly,1例译为介词短语with a cynical smile,1例译为动词scoff.(十)“冷笑”仅译“冷”原文为“冷笑”译文中仅译出“冷”的共3例,占2.40%。

其中2例译为动词snort,1例译为“动词+名词短语”give a couple of snorts.三、结语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对《红楼梦》中“冷笑”在杨译本120回中的翻译进行了系统检索和分析。

研究发现《红楼梦》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译文更加具体、清晰、丰富。

在表“笑”的动词的使用上倾向于使用无声的smile,搭配的副词种类也明显高于laugh。

译者根据原文中人物的出身、教养、身份、地位、经历和个性不同,在不同的情景中译出了千差万别的“冷笑”,收到了准确、鲜明和形象的表现人物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1]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5):48-54.[2]叶常青.谈谈叙述语言中隐含意义的处理———以《红楼梦》中“笑”的翻译为案例分析[J].外语教育,2002(10):306-310.[3]刘泽权.《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35.[4](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杨宪益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450.[5]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91.[6]Ben-Ari N.The Ambivalent Case of Repetit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Avoiding Repetitions:a“Universal”of Translation?[J].Meta:Translators’Journal.1998,43(1):68-78.[7]Toury G.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into He-brew[M].Tel Aviv:The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Tel Aviv University,1977:296.(责任编辑:宋艳丽)On the Yang’s translation of“laugh grimly”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Gu Xiaobo(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213000,China)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translation of“laugh grimly”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ased on the self-established,computer-based comparable corpora.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lator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covered96%of“laugh grimly”in source text and have a tendency of using smile instead of laugh in their translation.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corpus;laugh grimly66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