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看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影响

合集下载

评《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从翻译策略与读者反应论分析文

评《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从翻译策略与读者反应论分析文

行对 比, 从读者反应论 出发 , 通过翻 译策略的 比较 , 分析二者在处理文化 内涵过程 中的不 同。
【 关 键 词】 翻 译 策略 ; 异化 ; 归化 ; 读 者反 应 论 ; 文 文学具有 里程 碑意义的代表作。在众 多译本 中影响最大的应属一种 是由杨宪益 .戴乃迭夫妇翻译 的 T h e D r e a m o f R e d Ma n s i o n : 另一种是 由大卫 ・ 霍克斯和约翰 ・ 敏福 德合译的T h e S t o r y o f he T S t o n e . 二者均可称为经典之作。杨译本 更忠实于原 文 , 以准确见长 ; 而霍译本 英文 流畅 自然 , 以雅致取 胜 。本文结合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读者反应论来探讨两种译本的 翻译策略。 二、 读者反应 论框架 中的翻 译策 略 ( 一) 尤金 ・ 奈 达的读者反应论 美 国翻译理论 家尤 金. 奈达 长期从事《 圣经 》 翻译 , 其 翻译 理 论核心思想是 动态对 等( D y n a mi c E q u i v a l e n c e ) 和功能对等( F u n c . t i o n l a E q u i v a l e n c e ) 。读者反应论 是奈达 翻译 思想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在《 翻译 的科学探索》 中奈 达详 细阐释了翻译 中“ 动态对等” 的主导思想 。重视读者反应是为 了让译语读 者能大致和源语读 者一样去理解 和欣赏一个文本 ,从而在阅读过程 中产生接近对 等 的阅读效果 。奈达的“ 读者反应论 ” 成为评价译文质量优劣的 重要标 准之一 , 使读者 的地位提高 , 能 与译 者进行平 等对话 , 从 而使翻译活动更趋于合理化。 ( -) 读者反应论与文化翻译 在不同语言的翻译中 . 介绍和推广异域 的文化特色 。 从读者 反应 的角度来看 。适当的归化能使读者能够较顺 利地欣赏和把 握原作 的思想和意义。 可见 , 读者反应论所指重点是译文 的可接 受性 , 对源语 中的文化采取 灵活可变的翻译策 略 , 以达到既恰当 传播 源语文化又易于读者接受 的“ 双赢” 结果 。 三、 以译 语为主体 的归化 翻译策 略 汉语与英语 在意义 、 句法和表达习惯上各不相 同。 做到忠实 地翻译 原文 , 使句法 、 语 义上实现真 正意义上 的对 等或等效 , 是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_红楼梦_第三回杨宪益译与霍克斯译比较评析_郑琼京

_红楼梦_第三回杨宪益译与霍克斯译比较评析_郑琼京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翻译研究2011年1月在诸多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全译本有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版本《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和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第三回中,林黛玉母亲去世,贾母就让林黛玉去贾府居住。

此时正值朝廷起复旧员,贾雨村就借此央告林如海为其推荐,林如海欣然答应,因此林贾二人一同前往贾府。

作者借林黛玉的观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贾府华丽的画卷。

从途中的见闻,到贾家各色人等的出场,均从林黛玉的角度来叙述。

本文旨在从翻译策略、理解与表达以及段落结构的处理等几个方面分析第三回的两种不同译文,尝试提出翻译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1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霍克斯和杨宪益的译文各有千秋,一般认为霍克斯的译文是“归化”的典型,而杨宪益的译文则是“异化”的典型。

两人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原因是两人的翻译目的不同。

霍克斯是汉学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而选择了“归化”为主要的翻译策略,希望普通英语读者能够享受到和他一样的阅读乐趣。

而杨宪益则不同。

20世纪70年代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的目的就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然会更加重视原作的权威地位,体现文化的异质性。

所以杨宪益在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忠实地传达原作的精髓,更真实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首先,从文化意象层面上来说,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现象空缺或文化意象差异。

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碰到这些难题时,霍克斯往往采用归化的策略,以方便英文读者阅读,而杨宪益夫妇则采用异化的方法,以便完整地传达中国文化。

其次,从人名的翻译角度看归化和异化。

《红楼梦》中很多名字都有深刻的含义。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人名时一般都采用音译,而霍克斯在翻译主要人物的名字时采用音译,对次要人物采用意译。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文之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文之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文之浅析摘要:《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是一部了不起的巨作。

该小说现有的两个英文全译本,即霍克斯的《石头记》和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

本文主要对《红楼梦》第三回的两种英译文进行简要的评析和鉴赏,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的品鉴两种译本的迥异之处,进而把其中优秀的翻译手法和思想更好的运用到文学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文化;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一部凝聚中国文化精神的伟大小说,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寅缘幅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这回, 曹雪芹把整个故事的序幕完整呈现给读者面前,《红楼梦》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将一一地粉墨登场。

我们可以用“豹头虎尾”来形容《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那么这一回实际上就是“豹头”,写得非常好,给读者以充分的愉悦享受。

二、语言转换英语作为静态语言,名词与介词应用频率很高,而汉语作为动态语言,多用动词。

汉译英时,词性的适当转换使译文更加流畅地道。

就此而言,霍译似乎略胜一筹,对比第三回第一句“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霍译是“on the day of her arrival in the capital, dai-yu stepped ashore”,而杨译则是“to return to tai-yu, when she disembarked”。

其次,增词是汉译英时必不可少的手段,霍译中增词的多处运用,使得表达更为贴切。

以王熙凤在这一回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翻译为例:原句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杨译为“i’m late in greeting our guest from afar!”。

霍译为“oh dear! i’m late,”said the voice.“i’ve missed the arrival of our guest”。

《红楼梦》第三回杨译和霍译节选之比较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杨译和霍译节选之比较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杨译和霍译节选之比较赏析【摘要】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红楼梦》两大英译本可谓译作经典,本文主要从《红楼梦》第三回中人物的称谓和语言的翻译两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评析和鉴赏。

【关键字】文化;杨译;霍译;翻译技巧一、引言《红楼梦》这部以封建贵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中心的作品,写出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描绘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鲜明的性格。

其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

目前《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即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作(以下简称霍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以下简称杨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在读者中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堪称经典之作。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从《红楼梦》第三回里一段描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被贾母收养的情景中对杨译和霍译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二、杨译和霍译的译文比较赏析1.人物称谓的翻译比如说对“贾母”翻译,霍克斯译为:the old lady jia.而杨译为:the lady dowager。

dowager.解释为“woman who holds a title or property because of her dead husband’s position”。

单说这一词的选用,杨译更加贴切准确。

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的民族,重伦理思想观念的又一体现是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

例1:王熙凤赞美黛玉时:因笑道:“……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霍译:“she’s beauty,grannie dear!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she’s more like a jia.”杨译:“well”,she cried with a laugh,“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杨氏夫妇将“老祖宗”译为“old ancestress”,则将中国传统的尊老文化展露无遗,“老祖宗”一词,它的意思不仅仅是“老祖母”,还触及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的两大译文比较【摘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两个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和霍克思(Hawkes)与闵福德(Minford)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地名、诗词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从而分析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翻译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0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 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霍译比较贴切,起到了同原文一样的双关效果,而杨译只译出了表面意思,没有对王熙凤的内在性格进行暗示,所以有失忠实。

红楼梦(第三回)不同版本译文赏析-_语言文化论文

红楼梦(第三回)不同版本译文赏析-_语言文化论文

红楼梦(第三回)不同版本译文赏析_语言文化论文摘要:本文从语言,文化及诗歌翻译几个方面对红楼梦第三回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赏析,通过比较两个版本,说明文化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译文不光是用词准确,地道,更要能体现出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需要译者对原作者的文化背景有相当深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诗歌翻译人物描写一、从语言方面的赏析红楼梦的翻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要求译者在深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英语将其翻译出来,既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加之原著中处处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给译者更添难题。

但霍克斯与杨宪益夫妇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且两家译本各有特色。

本人仅阅读了霍杨两家红楼梦第三回的译本,对两家的译本做了一些粗浅的比较。

总体说来,霍的译文生动活泼,语言地道,多采用意译,偶尔有些句子漏译。

杨戴的译文语言较为正式,准确性高,更加忠实于原文,总的来说两家各有千秋。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说,霍克斯的语言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我们知道,英语是静态语言,名词与介词应用频率很高。

而汉语是动态语言,多用动词。

由于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了译文语言风格的差异。

两者的区别在红楼梦译文第三回开始便显现出来。

第三回第一句话霍的译文是:On the day her arrival in the capital,而杨戴的译文是:To return to Tai-yu.,when she disembarked……此其一。

其二,霍的译文语言活泼生动且地道,杨戴的译文语言则显得正式。

如在描写惜春时表示其身量不足,形容尚小时,霍的翻译是:her looks were still somewhat babyish and unformed.杨戴则是:The third was not yet fully grown and still has the face of a child... 霍的babyish和unformed简洁明了的传达了原文意思,且babyish一词形象生动,一看便知惜春年纪尚小。

《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比较《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

《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比较《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

霍 译 : e hg o a n l e i l f od fire H rc i n w s e c s d i a c ce o l l e n o n r t g ig
a d cu tr d p a .I wa n l s e e ds t s ̄se e t i mb li e t e tn d wi a p n e el h d wi h s h
语 言研 究
《 红楼梦》 中文化因素 的翻译
比较 《 红楼梦》 第三 回两种 英译本
张 燕
( 安 外 国语 大 学研 究 生 部 , 西 西 安 7 0 2 ) 西 陕 1 18
摘要 : 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 翻 也是 文 化 转 换 过 程 。 不 同
化 意 象 自 然 会 有 许 多 差 异 , 者 如 何 处 理 这 些 差 异 , 显 得 尤 为 译 就
宪 益 和 戴 乃迭 的 译 本 — — T eD em o e ni 以 下 简 称 h ra f dMas nf R o
h i— l s s i h o fp o n x sf c n e s n h d p n a t ar c a p 。 n t e f r o h e ie a i g t u , a e d n s m h
f p a s H rn cl , f e o a obe e a epn at o ed . e ek to d gl hd du l rdjd ed ns e r d
重要 !
c a n . rn c ltw s o d g l n t e fr o oln r g n h is He e ke a fr o d i h om f c i g d a o . e a i

杨译情系文化 霍译面向读者——《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比较

杨译情系文化  霍译面向读者——《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比较
因你 姑 妈 去 世 时 , 不 得 你 妹 妹 , 法 处 , 将 他 的玉 带 了 去 了 : 舍 无 遂

《 楼 梦 》 根 于 其 中 的 中 国封 建 社 会 末 期 的 文 化 ; 包 含 在 《 红 植 而 红 楼 梦》 构 和词 语 中 的思 想 意 识 , 学 , 会 文 化 的制 约 因素 就 是 结 诗 社 我们 所 说 的 小文 化 。 些 文 化 因 素会 具 体 蕴 涵 于一 些 特定 的文 化 这
者 在 比较 阅读 这 两 个 译 本 时 发 现 , 位 译 者 分 别 采取 不 同 的方 法 两
处 理这 种 难 度极 大 的文 化 词 , 以下摘 出一 些 例 子 比较分 析 。
teb s sec udd st a eteid i e s a . h t a h et h o l owa tk h a ew t h ri t d T a s o h ne w
有 译 本 中霍 克斯 和 杨 宪益 夫 妇 的 译 作被 誉 为公 认 的传 神 之 作 . 本
为 “h e t o zsa d T oss ,“ aemysu ” b r g i” teb s n e n a i ” sv o l ,“e b n a an . b t e
谈 到 翻 译 中 要 处 理 的 文化 因素 , 会 有 一个 大文 化 和 小 文 化 就 的 区别 。 大 文化 指 的 是 《 楼 梦 》 个 文 本 整 体 反 映 的 文 化 以 及 红 这
出 了这 一 礼节 的动 作 , 息 量 充分 , 信 然霍 译 更 为 详尽 。 对 宝 玉摔 玉后 贾 母 语 言 描 写 的 句 子 “ 你妹 妹 原 有 这 个 来 的 ,
丈 謦 导 ・ 唁研 觉 谚

各绽奇葩馥郁清香——浅析杨译霍译《红楼梦》第三回中之异同

各绽奇葩馥郁清香——浅析杨译霍译《红楼梦》第三回中之异同

各绽奇葩馥郁清香——浅析杨译霍译《红楼梦》第三回中之异同程斐【摘要】<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20世纪之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已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其中,由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译本被誉为公认的传神佳作.它们各具特色,风格各异.针对杨、霍所译注的<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比分析两种译文不同的翻译风格及技巧,探讨各自不同的翻译效果,试图挖掘它们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3)006【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红楼梦》;第三回;杨译;霍译;对比赏析【作者】程斐【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4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红楼梦》的全英译本。

其中,以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的译本最为完整翔实。

近些年来,这两个英译本也备受翻译界的关注,人们从各个视角对其进行剖析研究。

本文将围绕杨、霍所译注的《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比赏析两个译本中的异与同。

本文将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及段落布局这三个方面展开比较分析。

彼得·纽马克指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终的考核质量的单位,句子是基本的操作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

汉译英的单位虽然是句子,但译者对词语的理解和表达是篇章翻译的基础。

一词虽小,却能体现译者对原文整体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

[1](P53)因此,本文以译文中的措词为出发点,探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翻译过程中的异同。

在这里,笔者又将措词进一步分化为两点:称谓语和人名,动词的选择。

以下部分将逐一从这两个细节上对杨、霍的译文进行赏析。

首先,在称谓语和人名的翻译上,杨、霍的译文存在较多异同。

各绽奇葩 馥郁清香——浅析杨译霍译《红楼梦》第三回中之异同

各绽奇葩  馥郁清香——浅析杨译霍译《红楼梦》第三回中之异同
三 回— — 贾 雨村 夤缘 复 旧 职 林 黛 玉 抛 父 进 京 都 , 比分 析 两种 译 文 不 同 的 翻 译 风 格 及 技 巧 , 讨 各 自不 同 的 翻译 对 探
效 果 , 图 挖 掘 它 们 背红 楼 梦 》 第 三 回 ; 译 ; 译 ; 比赏 析 《 ; 杨 霍 对
在这 里 , 者 又将 措词 进一 步分 化 为两 点 : 谓语 和 笔 称
人名 , 动词 的选 择 。以 下 部 分将 逐 一 从 这 两 个 细 节 上对 杨 、 的译 文进 行 赏析 。 霍 首先 , 在称 谓 语 和人 名 的 翻译 上 , 、 的译 文 杨 霍
收 稿 日期 :0 0— 7—1 21 0 3
21 0 0年 1 2月 第 1 第 6期 3卷
西安 文理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u a o inU iesyo r n c n e ( oi ce csE io ) o r l f nvr t f t adS i c S c S in e dt n n Xh i A s e M i
对其 之尊 重 。这一 差异 具体 地说 明了来 自不 同文化
背景下 的译 者 思 维方 式 上 的不 同 : 中 国人 注重 伦 即 理 , 辈分 尊卑 , 美人 则 注重认 知 。 重 英 在 人名 的 翻译 上 , 、 的译 文 出 现 了 较 大 差 杨 霍 异 。以下人 名表 格 可 以直观 地展 现 出两种译 文 中 的
De .2 0 C 01
Vo J 3 No. I1 6
各绽奇葩
— —
馥 郁 清 香
浅析 杨 译 霍 译 《 红楼 梦 》 第三 回 中之 异 同
程 斐
( 安 外 国语 大 学 研 究 生 部 , 西 西 安 西 陕 702 ) 1 18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作者:武雯敏来源:《活力》2009年第08期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的实现离不开翻译,而翻译的成功与否又与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息息相关。

“归化”和“异化”是两个主要的翻译策略。

笔者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依托,从“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中文化差异现象的不同处理方式,展开分析论述。

“ 文化差异”翻译活动不仅仅和语言有关,成功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参与。

因此,译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人对文化给出过如下的定义:文化就是几代人历经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努力而获取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等级,意义,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宇宙,艺术等的积淀。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文化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所以译者在从事此项语言文化间的活动时,不可避免的是文化差异问题。

从上面文化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差异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道德,行为,态度,信仰,时间,角色,空间等。

面对如此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能做什么,该做什么,采用何种策略来解决文化差异难题,是一个译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禁忌语的翻译禁忌语,指的是人们为免尴尬或攻击他人而避免使用的表达方式。

因为《红楼梦》成书于文字狱盛行的清朝,书中随处可见禁忌语的影子,如“国讳”( “national taboo”),当曹雪芹写到和皇帝相关的事情时,使用“当今” 或“圣上” 来避免直呼当朝皇帝的名讳。

书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禁忌语是“死”。

例如:·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H: And Qin Zhong is Summoned for Premature Departure on the Journey into NightY: Qin Zhong Dying before His Time Sets for the Nether Regions·(秦可卿)“……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

试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的意义走失

试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的意义走失

试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的意义走失作者:范丽君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具有独到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如何将之用英语传达出来,是令译者颇为头疼之事。

杨宪益夫妇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备受推崇,各有千秋,但由于汉语言文化的精深,两种译文里都存在意义走失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误读误译、表达不妥、措辞不当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不足之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意义走失一、引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文学创作的顶峰,如何使中华文库里的这一瑰宝在异域大放光彩很值得研究。

《红楼梦》目前已有几种不同的英译本,其中两个完整的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称杨译)和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大卫·霍克斯)与John Minford(约翰·闵福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称霍译)。

就整体而言,这两个译本都是很成功的。

相比而言,杨译更忠实于原著,霍译译文流畅,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二、意义走失认真对比阅读和研究了《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两种英译本,笔者认为霍译、杨译的确很优秀,但由于汉语言文化的精深,两种译文里都存在意义走失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误读误译、表达不妥、措辞不当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尤其是霍译译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初步探讨。

1. 语言文化的误读误译翻译中的误读误译非常普遍,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

误读误译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

霍克斯虽是一位汉学大家,汉语功底深厚,但汉语毕竟不是其母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请看下面的译例:(1)况且这通常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常璐,王治江【摘要】摘要:《红楼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在国内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最为著名,David Hawkes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第三章为例,对这两部英译本中贾宝玉的服饰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north-china-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social-edition_thesis/0201225646448.html《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它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服装饰品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现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择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

其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8年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而本文选择了贾宝玉的服饰翻译这一角度来将这两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人物,他是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

他的特别,不仅体现在思想言论、行为举止,也体现在独特的的衣冠服饰。

季学源先生在《红楼梦服饰鉴赏》中提到:“宝玉的服饰特色:(一)高度个性化;(二)高度贵族化;(三)高度女性化。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精选文档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精选文档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中的传世佳作。

全书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述,塑造了一系列的优秀的典型人物,并对腐朽的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解剖和强烈的批判,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叙事作品。

从《红楼梦》成书迄今,己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期间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有两版译文尤为读者所乐道。

其一为: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以下简称为杨译);其二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为戴卫?霍克斯(David Hawkes)所译(以下简称霍译)。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Hawkes为当代英国汉学家,红学家。

对比品读两位的译文,可以发现,杨先生的翻译视忠实更重;而Hawkes之译文则更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喻云根 1986: 36)?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试对比赏析以上两种版本的翻译,品评两位分别在传递文化,语言意义对等转化,以及修辞的翻译三个方面采取翻译策略的差异和各自产生的不同效果。

?首先,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杨译较为严格遵守忠实于原著,甚至逐字句试图保留原汁原味。

而霍译本则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

以下试举例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描写了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景,在这一回里,别父离乡的黛玉初进贾府,投奔其外祖母,作者让读者跟随着黛玉的脚步,以黛玉与贾府众人见面相识的进程为线索,详尽生动的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贵族大家族的生活画卷。

其间亦不乏生动跃然的人物刻画,跳脱如凤姐,宝玉,于无声处自有感受如黛玉,涵盖全面如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一、引言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很自然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际问题。

语言和文化相互反映。

在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节译和全译。

全译本中数杨宪益夫妇(下文称为杨译)和大卫?霍克斯(下文称为霍译)的《红楼梦》译本最为经典,是翻译界公认的成功译作。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是需要有牢固的中英文功底。

现在,翻译界的理论已开始了“文化转向”,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翻译学者的关注。

本文的分析只限于语言的比喻用法的翻译,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对语言中比喻用法的翻译,也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及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二、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英语的culture一词译成汉语为“文化”,其原义为“耕种”、“栽培”,引申为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性格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便是语言上的民族色彩烙印。

而文化翻译指的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呢?翻译界内部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 。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长篇高级小说,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和清晰的家庭关系,其中有许多绕口令精彩的古典诗词。

自1958年杨宪益的“宪钥”版本问世以来,他与另一位译者霍克斯的译文仍然被认为是目前最能贴近原文的译文。

当比较了这两种译文中诗词的翻译时,杨宪益和霍克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翻译上,杨宪益善于用诗词式的句式来翻译,常常以一种节奏感的方式将古典文学的风格突出,并运用典型的和押韵,使英译效果更佳。

例如,杨宪益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成“Spring gone, beauty old, both become dead, never seen the changing bloom of former red”,相比之下,霍克斯的翻译只是“Inspring, beauty fades; In life and death, unknowingly it f ades”,他只强调了文字涵义,而没有使用典型的押韵形式,使译文语言有一种很弱的节奏感。

其次,杨宪益更重视做到传神,也就是保留原句语言的姿态,以表达尽可能清晰的意义。

因此,他的译文不仅可以读起来很押韵,而且有更多的文学层次、更多的修辞功能,更准确地反映了原文的情感。

例如,他译有“桃花宿连理枝,为红颜老去说余语”,而霍克斯则是“Shortly, peach tree twines enchain peony blossom and steals thewords to the old and yo ung lovers”,在两者的翻译中,前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原句中强烈的激情和忧愁情感,从而将作者想表达的意义更好地体现出来。

总之,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诗词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杨宪益更注重韵律,突出古典文学的感染力,他的译文更能展示出原文的情感,以及隐含在原文中的文化差异;而霍克斯更关注文字意义,注重准确理解原文,但在表达上往往缺乏充满神韵的感染力,不能充分表现出原文的精髓。

《红楼梦》两部英译本翻译差异探究——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

《红楼梦》两部英译本翻译差异探究——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
意义 是 “ 华 美 的房 子 ” 或者 “ 闺阁 ” , 也就 是 暗含住 在这 华 美 房 子 中的女 子 。霍 克 斯 的 翻译 虽 然 避 免 了误 解 , 但 是 也未 能把 作者 的真正 意 图表 达 出来 。 因此 , “ 红楼梦” 这 个名 字 看 似简 单 , 却 很难 翻译 。不 过 , 对 于 西方
《 红楼梦》 是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 是 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 展示 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可以 说 一部《 红楼梦》 就是一部关于 中国封建社会 的百科 全书, 它几乎囊括 了封建社会的政治 、 经济 、 教育 、 宗教 等各 个 领域 的文 化 。 因而对 《 红楼 梦》 的 翻译 也 受 到 译 学界 的特 别 重 视 。 目前 这本 书 的全 译本 有 2 0多种 , 其 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二种英译本 : 一是 由杨宪易夫妇所译 的 A D r e a m 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 一是大卫 ・ 霍克斯 ( D a v i d H a w k e s ) 和约 翰 ・ 敏福 德 ( J o h n Mi n  ̄r d ) 合译 的 T h e S t o r y o f t h e S t o n e 。 由于这 两 个 译本 的作 者 文化 背景 的差 异 、 不 同翻译 方 法 的运 用 以及本 着不 同的 翻译 目的等 等 , 使 得两 种 译 本各 具 特 色 , 风 格 迥 异 。本文
Ma r . 2 01 5
3月
《 红楼 梦》 两 部 英 译 本 翻 译 差 异 探 究
— —
以《 红楼 梦》 第三 回 为例
巳. 螺 摞
f . f
( 信 阳农林学 院 外语 系 , 要 : 目前《 红楼梦》 的全译本有 2 0多种 , 其 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二种英译本: 一是由杨宪易夫妇所译的 A D r e a m o f

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

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
需求。
众 所 周知 , 同的 民族 有 不 同的文 化 , 同民族 的历史 也 各 自 不 不
有 各 自 的特征 , 因此 , 翻 译 工作 中 , 定 要对 源 语 言 文化 的历 史 在 一
关 键词 : 化 ; 异 归化 ; 译 文化 ; 翻 差异 性
有足 够 的了解 , 能做 出恰 当准确 的翻译 。如对 《 才 红楼 梦 》 第三 回 中
特征 的内 涵和 意 义 。《 红楼 梦 》 的两 英译 本 在这 方面 表现 的尤其 突
出。
21文化 历史 特征 .
和 霍 克斯 的 译 作《 楼 梦》 两英 译本 , 翻 译 中 , 分 注重 了文化 红 的 在 充
交际在 不 同文化 下表 达 的 差异 性 ,使 翻 译 满足 了不 同读 者的 不 同
霍 译 : h a oec a e i e er a ematrdBi S eh dm r h mb  ̄ n h r at h nt r e h t h y
G agAnds fe e ihem o epan t a t ebe u i X i i r u r datt r i h nh a tf ul . Sh
l翻译 中的异 化法和归化法 翻译 策略解析
异 化法 和 归化 法 是 当前 两 种主 要 的翻 译方 法 。“ 化翻 译 法 ” 异 强 调 在 翻译 中 , 量保 存 源语 语 言风 格 和特 点 , 调翻 译 的文 化客 尽 强 观性 , 目的 是突 出 源语 文 本 的语 言特 色 和 文化 特 色 , 达 到对 源语 并 文 化 内涵 向 目的语使 用 者传播 的 目的 。 种翻译 法 . 以有效 帮 助 这 可
注 解 1 A rn en t df r i g e t n el e c t h n f h . p c o e s r a tl g n ea e e d o t e i oh i i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楼梦》第三回的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看文化差异在翻
译中的影响
摘要: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出发点,以《红楼梦》两个英语全
译本中的第三回为范例,主要从译者的文化背景、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指出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译文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思维;红楼梦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绽放了无数的奇葩。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的《红楼梦》便是其中一朵。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红
楼梦》已被译为多国文字,其中最有影响的两个版本当属20世纪70年代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

两个译本都显示了译者雄厚的翻译实力,无愧于原文的伟大,
本文仅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弃父
进京都”的原文以及两个译本为材料进行浅度的分析与鉴赏,说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

西方民族是分析型思维方式,而东方民族是综合型思维方式。

比较两位译者的译本可以发现这些区别。

且看下面的例子。

下面再来看对林黛玉描写的翻译:“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l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杨译:①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ansty.②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比干和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一位以其智谋出众,一位以其美貌闻名。

比干是商代贵族,殷纣王之叔父,相传因屡谏纣王而被剖心而死。

古人认为,人心窍越多越聪明。

因此,这里的“心比比干多一窍”是用来形容林黛玉的聪明颖悟。

西施,亦称“西子”,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传说她以美貌闻名天下,后为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

文中“病如西子胜三分”乃极言黛玉的病弱娇美。

这些文化典故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多数英美读者来说则是很陌生的。

而且,大部分英美读者读到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时,只会感觉如坠云雾,茫然不知所云。

但是,相比之下,杨译本较霍译本更好地传达了这种文化信息。

由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由于中外民族在文化意象上的差异、错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变形是很常见的。

在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如果忽视了文
化意象的意义,有时候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

在对《红楼梦》第三回的翻译中,杨氏和霍氏就体现出了对同一文化现象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颚.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david hawks.the story of stone[m].london:pengiunbooks l td,1986.
[3]yang xianyi,dai naidie.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