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看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楼梦》第三回的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看文化差异在翻
译中的影响
摘要: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出发点,以《红楼梦》两个英语全
译本中的第三回为范例,主要从译者的文化背景、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指出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译文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思维;红楼梦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绽放了无数的奇葩。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的《红楼梦》便是其中一朵。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红
楼梦》已被译为多国文字,其中最有影响的两个版本当属20世纪70年代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
两个译本都显示了译者雄厚的翻译实力,无愧于原文的伟大,
本文仅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弃父
进京都”的原文以及两个译本为材料进行浅度的分析与鉴赏,说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西方民族是分析型思维方式,而东方民族是综合型思维方式。比较两位译者的译本可以发现这些区别。且看下面的例子。
下面再来看对林黛玉描写的翻译:“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l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杨译:①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ansty.②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比干和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一位以其智谋出众,一位以其美貌闻名。比干是商代贵族,殷纣王之叔父,相传因屡谏纣王而被剖心而死。古人认为,人心窍越多越聪明。因此,这里的“心比比干多一窍”是用来形容林黛玉的聪明颖悟。西施,亦称“西子”,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传说她以美貌闻名天下,后为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文中“病如西子胜三分”乃极言黛玉的病弱娇美。这些文化典故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多数英美读者来说则是很陌生的。而且,大部分英美读者读到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时,只会感觉如坠云雾,茫然不知所云。但是,相比之下,杨译本较霍译本更好地传达了这种文化信息。
由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由于中外民族在文化意象上的差异、错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变形是很常见的。在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如果忽视了文
化意象的意义,有时候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在对《红楼梦》第三回的翻译中,杨氏和霍氏就体现出了对同一文化现象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颚.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david hawks.the story of stone[m].london:pengiunbooks l td,1986.
[3]yang xianyi,dai naidie.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