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设计例题
框架问题设计例子
框架问题设计实例单元标题行星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什么是生命必需的东西?单元问题对于幸存者什么是必要的?在其他星球上生存什么是必要的?内容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个体是如何影响环境的?生物的繁衍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担当了什么角色?生物在外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如何维持自身的平衡的?什么是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它们之间的生物链是怎样的?单元标题科学之光——我是未来科学家框架问题基本问题“我”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改变世界吗?单元问题1.科学技术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2.怎样才是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内容问题1.钱学森和梁思成的故事中我学到了什么?2.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是什么样的科学精神?3.如何写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单元标题:视觉分数基本问题: 数学是如果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单元问题: 分数在你的生活中起到怎样作用?内容问题1、什么是分数?2、你会用正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吗?3、你能理解小数,分数和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吗?4、怎样进行分数和小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单元标题未来的冲击框架问题基本问题我们能预知未来吗?单元问题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基于近期的统计表,设想未来将会变得如何?内容问题如何收集关于与主题相关的统计数据?我们怎样用因特网收集我们关心的统计数据?什么是指数衰减?什么是最适合的曲线图表?如何利用所得到的数据创建最适合的曲线的方程式?我们怎样使用图表计数器对我们关心的主题作一个近期或更长一段时期的预报?单元标题悲剧震撼人心的魅力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为什么说“爱情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单元问题1、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为何震撼人心?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3、你是怎样看待爱情与人生的?内容问题1、经典有什么标准?2、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为经典爱情故事?3、这些爱情故事有什么共同之处?4、为什么许多爱情故事都以悲剧结束?如果以喜剧结局将会怎样?单元标题规律框架问题基本问题规律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单元问题1、事物总是有规律的吗?2、怎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3、如何应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内容问题1、什么是正态分布规律?2、正态分布规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正态分布规律给你什么启示?4、除了正态分布规律,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单元标题探索生命中的平衡之美框架问题基本问题您能掌控生命中的平衡之美吗?单元问题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怎样影响我们人体健康的?2.怎样理解平衡就是健康?内容问题1.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元素、功能、食物来源各是什么?2.什么是合理膳食?3.通过膳食宝塔能获得哪些平衡膳食的信息?。
某商场框架结构设计
某商场框架结构设计摘要本设计是对某办公楼进行设计,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结构形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设计要求既符合美学要求又和所选择场地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而且需综合考虑了安全性、经济性及适用性等因素。
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了结构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计算两部分组成,结构概念设计依次进行了体系的合理选择,结构平面布置,楼盖结构设计,基础形式的选择,结构构件尺寸的初步估计。
结构设计计算首先应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 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分析,确定了结构概念设计的合理性。
然后选取一层楼盖结构进行楼板和次梁的设计计算,以及选取一榀框架,对其在竖向荷载、地震作用、风载作用下进行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最后进行截面设计。
依据计算数据确定了PKPM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分析结果和配筋结果的合理性;最后进行了楼梯设计计算和地基基础设计,并使用AUTO CAD绘制结构施工图。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Market buildingAbstractThis project is about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some Market building, including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make the building aesthetically acceptable and adaptable to the particular site chosen. Moreover, many factors such as safety, serviceability, economical and artistic problem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In structural design, firstly, using “PKPM” establish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to prove the concept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Secondly, designing the beam-and-slab floor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design of the floor slab and the beam. Then, finishing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one piece of the frames, which includes : load calculatio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force under the horizontal load and vertical load ;design of the section of columns and girders, etc. At last,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 o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design the stairs and piled foundation, and finish construction drawings.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structure desig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绪论................................................................................................................................. - 1 -1.1工程概况........................................................................................................................... - 1 -1.2工程地质条件................................................................................................................... - 1 - 第二章方案论述......................................................................................................................... - 2 -2.1 建筑设计说明.................................................................................................................. - 2 -2.2 结构设计说明.................................................................................................................. - 2 - 第三章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分析............................................................................................... - 3 -3.1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 3 -3.1.1 构件的截面尺寸................................................................................................... - 3 -3.1.2 荷载汇集............................................................................................................... - 4 -3.1.3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 5 -3.2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变形与内力分析...................................................................... - 6 -3.2.1 框架梁、柱刚度................................................................................................... - 6 -3.2.2 水平地震作用分析(采用底部剪力法)........................................................... - 8 -3.2.3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D值法)....................................................... - 9 - 第四章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 - 17 -4.1 风荷载计算.................................................................................................................... - 17 -4.1.1 自然情况............................................................................................................. - 17 -4.1.2 风荷载计算......................................................................................................... - 17 -4.1.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D值法)......................................................... - 18 - 第五章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 - 25 -5.1竖向荷载计算................................................................................................................. - 25 -5.1.1 永久荷载计算..................................................................................................... - 25 -5.1.2 活荷载计算......................................................................................................... - 26 -5.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 27 -5.2.1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计算简图..................................................................... - 27 -5.2.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 30 - 第六章内力组合......................................................................................................................... - 44 -6.1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 44 -6.1.2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 44 -6.1.3 框架梁剪力设计值............................................................................................. - 47 -6.2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 47 -6.2.1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 - 47 -6.2.2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 48 -6.2.3 框架柱剪力设计值............................................................................................. - 50 - 第七章框架结构配筋计算......................................................................................................... - 51 -7.1 框架梁配筋计算............................................................................................................ - 51 -7.1.1 框架梁正截面配筋............................................................................................. - 51 -7.1.2 框架梁斜截面配筋............................................................................................. - 54 -7.2 框架柱配筋计算............................................................................................................ - 56 -7.2.1 框架柱截面内力的调整..................................................................................... - 56 -7.2.2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 56 -7.3 现浇板配筋计算............................................................................................................ - 60 -7.3.1 荷载计算............................................................................................................. - 61 -7.3.2 配筋计算............................................................................................................. - 61 - 第八章楼梯设计......................................................................................................................... - 63 -8.1 说明................................................................................................................................ - 63 -8.2 楼梯计算简图................................................................................................................ - 63 -8.3 楼梯构件设计................................................................................................................ - 63 -8.3.1 踏步板的内力及配筋计算................................................................................. - 63 -8.3.2 平台板的内力及配筋计算................................................................................. - 64 -8.3.3 平台梁的内力及配筋计算................................................................................. - 65 - 第九章独立基础设计................................................................................................................. - 67 -9.1 说明................................................................................................................................ - 67 -9.2 计算简图........................................................................................................................ - 67 -9.3 计算过程........................................................................................................................ - 68 - 第十章施工组织管理................................................................................................................. - 72 -10.1 总体部署...................................................................................................................... - 72 -10.2 工程的管理组织.......................................................................................................... - 72 -10.2.1 项目管理班子主要管理人员........................................................................... - 72 -10.2.2 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职责........................................................... - 72 -10.3 施工准备...................................................................................................................... - 73 -10.4 施工顺序...................................................................................................................... - 74 -10.4.2 基础工程施工顺序........................................................................................... - 74 -10.4.3 主体工程施工顺序........................................................................................... - 74 -10.4.4 屋面工程施工顺序........................................................................................... - 74 -10.5 分项工程施工技术及参数.......................................................................................... - 74 -10.5.1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 74 -10.5.2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 80 -10.5.3 主要装饰工程施工方案................................................................................... - 89 -10.6 施工进度计划.............................................................................................................. - 93 -10.6.1 编制依据........................................................................................................... - 93 -10.6.2 划分施工项目................................................................................................... - 93 -10.6.3确定进度计划.................................................................................................... - 93 -10.7 施工措施...................................................................................................................... - 93 -10.7.1安全技术措施.................................................................................................... - 94 -10.7.2 文明施工措施................................................................................................... - 96 -10.7.3 雨季施工措施................................................................................................... - 97 - 第十一章结论与展望............................................................................................................... - 101 - 参考文献..................................................................................................................................... - 102 - 致谢......................................................................................................................................... - 103 -第一章 绪论1.1工程概况本设计是对某商场进行设计,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结构形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例题
抗震计算设计(框架内力计算)
6.2 按分层法或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内力 活荷载、恒载分别计算
6.3 叠合成整体框架弯矩图,不平衡弯矩再 分配一次
6.4 计算梁端剪力,及剪力图 6.5 柱子轴力,及轴力图
抗震计算设计(框架内力计算)
•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
调幅系数:0.8-0.85
M0:按简支梁 计算的跨中
柱网布置要简单规整贯通
(2)结构水平承重体系(楼屋面结构布置)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肋梁楼盖 (单向板、双向板) 井式楼盖 (双向板)
梁板布置要传力明确、简洁,美观经济
概念设计(结构布置方案)
3.构件截面尺寸估算(以肋梁楼盖为例)
3.1 板的厚度 (1)按施工条件控制的最小厚度
类别 屋盖 楼盖 民用建筑 工业建筑 阳台、雨篷的根部
两种方法都要考虑填充墙的影响。uT顶点位移法:Gi
T1 = 1.7ψ T uT = 1.7(0.6 ~ 0.7) uT
uT: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抗震计算设计(框架内力计算)
7.6 确定地震参数 (P40)
(1)确定特征周期Tg 根据建筑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查表3-2得特征周期Tg。
(2)取结构阻尼系数ζ=0.05
(1)框架柱截面可按轴心受压估算。
①近似地取静荷载(10-15)kN/m2,填充墙较少时取小值。
②轴力N =负荷面积×层数×单位面积上的荷载。 即: N = 1.2恒+1.4活
③柱子的截面Ac由下式计算(Ac=b×h ):
(1.2 ~ 1.4) N = ϕ ( fc Ac + f y′As′ ) = 1.0( fc Ac + 0.01 f y′Ac )
① |M|max及相应的N,V ② Nmax及相应的M,V ③ Nmin 及相应的M,V
多层框架设计实例
多层框架设计实例在软件开发中,多层框架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
多层框架设计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层,并将这些层分别处理。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同方面隔离开来,从而使系统更容易理解和维护。
下面是一个多层框架设计的实例。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将以一个在线商店为例,来介绍多层框架设计的过程。
在线商店是一个典型的电商网站,提供了商品浏览、购物车、订单管理等功能。
第一层:表现层表现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一般使用Web页面或移动应用程序来实现。
在这个实例中,表现层是一个Web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
表现层主要功能包括:1. 接收用户请求。
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URL或者点击页面上的按钮,表现层负责解析请求并将其转换为一个内部请求。
2. 渲染页面。
表现层将内部请求转换成Web页面,并将其响应给用户。
页面中应该包括商品列表、购物车、订单状态等信息。
3. 处理用户输入。
表现层负责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用户的登录信息、订单信息等。
第二层:应用层应用层是商业逻辑的实现,主要负责与表现层交互,处理用户请求,并将处理结果传递给其他层。
1. 处理用户请求。
应用层负责接收表现层传递过来的请求,并根据请求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当用户在Web界面上点击“购买”按钮时,应用层将创建一个订单,并将订单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2. 实现商业逻辑。
应用层根据业务需求实现商业逻辑,例如用户登录、商品查询、订单管理等功能。
3. 向下层传递数据。
应用层将处理结果传递给下一层,例如将查询到的商品列表传递给数据访问层进行数据持久化。
第三层:领域层领域层是与具体业务有关的模块,负责实现业务逻辑和业务规则。
2. 管理对象状态。
领域层管理领域对象的状态,例如订单状态的变化、库存数量的增减等。
3. 提供服务接口。
领域层将提供服务接口给上层,例如提供一个检查库存的服务接口,让应用层调用。
第四层: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负责将数据持久化存储,为业务逻辑层和领域层提供数据访问的接口。
高层结构设计精选例题及答案解析
1、有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共9层,首层层高4.2m,其它各层层高3.6m,首层楼面比室外地面高出0.6m,屋顶有局部突出的电梯机房层高3m,试问在计算房屋高度时,下列哪项正确( A )?(A)33.6m (B)33.0m (C)36.6m (D)36.0m2、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现浇框架结构其高度不宜超过(B)(A) 30m (B)55m (C)80m (D)120m3、框架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为(B )Ⅰ、抗震烈度为7度时,最大高度为55mⅡ、抗震烈度为7度时,最大高度为60mⅢ、抗震烈度为8度时,最大高度为50mⅣ、抗震烈度为8度时,最大高度为45m(A)Ⅰ、Ⅲ(B)Ⅰ、Ⅳ(C)Ⅱ、Ⅲ(D)Ⅱ、Ⅳ4、某高层建筑,主体高度为63.0m,室内外高差为0.45m,女儿墙高度为1.20m,屋面水箱突出屋面高度为2.70m。
则房屋的高度为(B)(A)63.0m (B)63.45m (C)64.65m (D)67.35m5、下列哪一种结构体系所建房屋的高度最小( B )(A)现浇框架结构(B)装配整体框架结构(C)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D)装配整体框架-剪力墙结构6、在地震区建造房屋,下列结构体系中何者适合建造的房屋最高(B )?(A)框架(B)筒中筒(C)框架筒体(D)剪力墙7、有一幢高层建筑筒中筒结构,矩形平面的宽度26m,长度30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要求在高宽比不超过《高规》限值的前提下,尽量做高,指出下列哪个高度符合要求(C )?(A)156m (B)140m (C) 143m (D)130m8、在下列地点建造高层建筑,何者承受的风力最大(A )?(A)建在海岸(B)建在大城市郊区(C)建在小城镇(D)建在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9、在设计高层建筑风载载值时,下列何种情况风载应乘以大于1的风振系数β(B )?(A)高度大于50m ,且高宽比大于1.5;(B)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C)高度大于50m ,且高宽比大于4 ;(D)高度大于40m ,且高宽比大于3;10、在设计特别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时,标准风压值应取重现期多少年(B)?(A)30 (B)50 (C)80 (D)10011、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变形验算的重要目的是(A)防止结构倒塌(B)防止结构发生破坏(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D)防止人们惊慌12、二级抗震梁,已计算得到下列数据:(A )按实际配筋计算V b =318KN-M (B )按梁端弯矩设计值计算V b =300KN-M(C )按内力组合V b =250KN-M 。
框架设计练习题答案
框架结构设计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框架结构定义及优点、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如何?答:框架结构是指由梁柱杆系构件构成,能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
优点: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可根据需要分隔成小房间或者改成大房间;结构自重较轻 。
缺点:框架结构侧向刚度较小。
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房屋高度不大、层数不多的结构2、框架结构的破坏机理是什么? 答:竖向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梁端抗弯承载力首先到达其极限承载力,出现塑性铰区域,相应地梁端截面转角位移显著加大,内力向跨中发生转移,导致跨中弯矩进一步提高,跨中挠曲变形增大,直至破坏。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承受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由此产生水平侧移,同时由水平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使框架的近侧柱拉伸、远侧柱压缩,形成框架的整体弯曲变形,水平力也引起楼层剪力,使梁、柱产生垂直其杆轴线的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形成框架的整体剪切变形,直至破坏。
3、框架结构结构整体布置原则有哪些?答:①柱网应规则、整齐、间距合理,传力体系合理;减少开间、进深的类型。
②房屋平面应尽可能规整、均匀对称,体型力求简单,以使结构受力合理; ③提高结构总体刚度,减小位移。
房屋高宽比不宜过大;〔满足非抗震设计时为5;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为4;8度时为3;9度时为2〕④应考虑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影响,设置必要的变形缝。
4、框架结构梁、柱构件截面几何尺寸的初选方法是什么?答:〔1〕梁 梁高:l h b )181~101(= 梁宽:b b h b )31~21(= 〔2〕柱: 柱截面面积一般根据轴压比限值Af Nc N =μ估算,同时截面的高度、宽度要满足以下要求:c c c H h b )201~151(≥、 5、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平面框架结构的荷载效应时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答:分层法的基本假定(1)梁上荷载仅在该梁上及与其相连的上下层柱上产生内力,在其他层梁及柱上产生的内力可忽略不计;〔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可忽略不计。
大学框架设计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框架设计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大学框架设计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必须考虑的?A. 学生人数B. 地理位置C. 课程设置D. 建筑风格答案:D2. 大学框架设计中的“框架”指的是什么?A. 教学理念B. 校园建筑结构C. 行政管理体系D. 课程体系答案:B3. 在进行大学框架设计时,以下哪项不是设计团队需要考虑的?A. 校园的绿化面积B. 教室的采光条件C. 学生的住宿条件D. 教师的薪资水平答案:D4. 下列哪项不是大学框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因素?A. 能源效率B. 水资源管理C. 校园安全D. 材料的循环利用答案:C5. 大学框架设计中,对于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以下哪项不是设计的重点?A. 多功能性B. 交通便利性C. 空间的私密性D. 社交互动的促进答案:C6. 在大学框架设计中,图书馆的位置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A. 接近宿舍区B. 接近教学区C. 接近餐饮区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大学框架设计中对教室的基本要求?A. 足够的座位B. 先进的多媒体设备C. 教室的装饰风格D. 良好的隔音效果答案:C8. 在大学框架设计中,以下哪项不是评估校园交通规划优劣的标准?A. 道路的宽度B.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C. 校园内外的交通连接D. 校园内禁止所有车辆通行答案:D9. 大学框架设计中,对于校园网络的设计,以下哪项不是必要的?A. 高速的网络连接B. 校园Wi-Fi的全覆盖C. 网络的安全性D. 限制学生访问外部网站答案:D10. 在大学框架设计中,以下哪项不是对学生宿舍设计的基本要求?A. 舒适的居住环境B. 合理的空间布局C. 宿舍的防盗系统D. 宿舍内禁止男女混住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大学框架设计中应如何考虑校园的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在大学框架设计中,校园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提升校园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
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体艺楼框架结构设计1.工程概况体艺楼总建筑面积8099m 2,主楼为二层框架结构,建筑总高度18.45m 。
一层为50m 标准游泳馆,层高7.2m ,二层为篮球馆,同时也可作为学校集会演出礼堂使用,层高为10.8m 。
在一、二层局部空间设有二层夹层,作为健身房、舞蹈教室及乒乓球室。
屋面为网球场。
2.设计内容2.1 结构布置、截面及材料本工程二层及屋面层横向采用27m 的现浇有粘结后张预应力砼结构,预应力筋种类:钢绞线2/1860mm N f ptk =,非预应力筋为Ⅱ级钢,预应力钢筋孔道成型用预埋波纹管,锚具类型QM15-XX 型。
预应力部分中柱截面1000×1000,边柱截面1100×1000,其余柱700×700;预应力梁b ×h=600×1700, 其余主框架梁500×800;屋面及楼层板厚均为120mm ,楼面活荷载为3.5KN/m 2,屋面活荷载为3.5KN/mm 2;柱砼强度等级为C30,预应力梁板砼强度等级为C40.2.2预应力梁设计在结构分析计算完成后,可直接利用PREC 程序对每根预应力梁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计算预应力梁的非预应力筋用量,包括梁的受弯钢筋和受剪钢筋的设计;程序再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正截面抗裂验算、裂缝宽度计算,挠度及反拱计算等。
还可进行结构施工阶段验算。
如不满足规范要求,可直接人工干预修改实配的预应力筋根数,再重复计算直到满足规范要求。
2.2.1抗裂控制在结构抗裂验算时,不考虑水平荷载效应,把预应力筋作用看作是保证结构各控制界面的应力满足规范中关于在各种状态下的各项应力值要求,其次才是对结构承载能力的贡献,而非预应力筋在满足结构构造上的要求外与预应力筋共同保证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
2.2.2极限承载力计算在超静定结构中,张拉预应力引起的变形受到约束,引起次弯矩M 2,由预应力筋偏心引起的弯矩称为主弯矩M 1,而综合弯矩M γ则是主弯矩和次弯矩的叠加,Mr=M1+M2。
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2.4框架结构设计实例2.4 .1建筑设计2.4.1.1设计基本资料1.工程概况本设计为兰州市某大学办公楼设计,沿市区主干道设置。
建筑面积4730.4㎡建筑层数为6层,建筑总高度22.80m,层高为3.3m,室内外高差0.45m,基础顶面距室外地面为550mm。
承重结构体系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8为度,场地类别为Ⅱ类,楼板采用梁板式,楼梯为板式楼梯,基础采用大直径人工成孔灌注桩。
设计均依据现行规范。
2.设计资料(1)气象条件冬季采暖室外空气计算温度为-13 度,夏季通风室外空气计算温度28 度;室内计算温度:卫生间、楼梯间、大厅为16 度,其他均为18 度;年主导风向东北,冬季平均风速0.7m/s。
(2)地质条件场地内地层结构较为简单,地基土主要由素填土、黄土、粉细砂、细砂及卵石等五层组成。
各土层的工程性质分别描述如下:素填土:填料为黄土,中密~密实,稍湿,硬塑~坚硬。
土质均匀性好,局部有零星砂砾夹杂其中,素填土厚度不等,厚度约为0.5~0.8米。
该层工程性质较差。
黄土:黄色,稍密~密实,稍湿,坚硬~硬塑,粉质土,土质均匀性好。
该层土厚度约为16~21米,该层工程性质较好,无湿陷性。
粉细砂:暗红色,稍湿,密实,夹有小的淤泥质土块,土质均匀性较差,为河漫滩冲积或淤积物,层厚在2.3米左右。
卵石:卵石,杂色,磨圆度好,粒径多分布于2~10cm,密实,其间夹有粉细砂,卵石与砂胶结牢固,呈现整体状,该层未揭穿,工程性质良好。
(3)结构类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类别Ⅱ类。
3.建筑细部具体做法(自上而下)a.屋面做法(上人屋面)地砖面层10㎜厚20 kN/m3 0.2 kN/m21:4水泥砂浆结合层25㎜厚20 kN/m3 0.5kN/m2高分子防水卷材4㎜厚12 kN/m3 0.048 kN/m2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厚20 kN/m3 0.4kN/m2保温板100㎜厚 4 kN/m3 0.4 kN/m2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厚20 kN/m3 0.4 kN/m21:6水泥焦渣找坡80㎜厚15 kN/m3 1.2 kN/m2钢筋混凝土楼板100㎜厚25 kN/m3 2.5 kN/m2板底抹灰20㎜厚17 kN/m3 0.34 kN/m2b.楼面做法(1)标准层楼面做法地砖面层10㎜厚20 kN/m3 0.2 kN/m21:4水泥砂浆结合层20㎜厚20 kN/m3 0.40kN/m2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厚20 kN/m3 0.4kN/m2钢筋混凝土楼板100㎜厚25 kN/m3 2.5 kN/m2板底抹灰20㎜厚17 kN/m3 0.34 kN/m2(2)防水楼面防滑地砖面层10㎜厚20 kN/m3 0.2 kN/m21:4水泥砂浆结合层30㎜厚20 kN/m3 0.60kN/m2C20细石混凝土找坡60㎜厚25 kN/m3 1.5kN/m2防水层2㎜厚12 kN/m3 0.024kN/m2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厚20 kN/m3 0.4kN/m2钢筋混凝土楼板80㎜厚25 kN/m3 2.0 kN/m2板底抹灰20㎜厚17 kN/m3 0.34 kN/m2c.内墙做法选用混合砂浆抹面喷刷内墙涂料10㎜厚1:2水泥石灰砂浆抹面15㎜厚1:3水泥石灰砂浆打底190㎜厚混凝土空心小砌块d.外墙做法选用白水泥砂浆粉刷墙面20㎜厚水泥砂浆找平20㎜厚保温板20㎜厚水泥砂浆找平10㎜厚1:3水泥砂浆打底e.墙基防潮采用防水砂浆防潮层20㎜厚1:2水泥砂浆掺避水浆,位置一般在0.06m标高处f.踢脚做法采用水磨石踢脚10㎜厚1:2水泥石子磨光打蜡12㎜厚1:3水泥砂浆打底2.4.2结构设计2.4.2.1板的设计1.屋面板设计(1)设计资料考虑板所受荷载及边界条件,分为以下六块板,板的区格划分如图2.4-1所示。
第四章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
第四章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一、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布置主要是确定柱在平面上的排列方式(柱网布置)和选择结构承重方案,这些均必须满足建筑平面及使用要求,同时也须使结构受力合理,施工简单。
1、柱网和层高工业建筑柱网尺寸和层高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
常用的柱网有内廊式和等跨式两种。
内廊式的边跨跨度一般为6~8m,中间跨跨度为2~4m。
等跨式的跨度一般为6~12m。
柱距通常为6m,层高为3.6m~5.4m。
民用建筑柱网和层高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确定。
目前,住宅、宾馆和办公楼柱网可划分为小柱网和大柱网两类。
小柱网指一个开间为一个柱距,柱距一般为3.3m,3.6m,4.0m等;大柱网指两个开间为一个柱距,柱距通常为 6.0m,6.6m,7.2m,7.5m等。
常用的跨度(房屋进深)有:4.8m,5.4m,6.0m,6.6m,7.2m,7.5m等。
办公楼常采用三跨内廊式、两跨不等跨或多跨等跨框架,如图2.1.1(a),(b),(c)。
采用不等跨时,大跨内宜布置一道纵梁,以承托走道纵墙。
近年来,由于建筑体型的多样化,出现了一些非矩形的平面形状,如图2.1.1(d),(e),(f)所示。
这使柱网布置更复杂一些。
二、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1、横向框架承重。
主梁沿房屋横向布置,板和连系梁沿房屋纵向布置。
由于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受,横梁截面高度较大,因而有利于增加房屋的横向刚度。
这种承重方案在实际结构中应用较多。
2、纵向框架承重。
主梁沿房屋纵向布置,板和连系梁沿房屋横向布置[图5.1.2(b)]。
这种方案对于地基较差的狭长房屋较为有利,且因横向只设置截面高度较小的连系梁,有利于楼层净高的有效利用。
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实际结构中应用较少。
3、纵、横向框架承重。
房屋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楼盖常采用现浇双向板或井字梁楼盖。
当柱网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当楼盖上有较大活荷载时,多采用这种承重方案。
以上是将框架结构视为竖向承重结构(verticalload-reitingtructure)来讨论其承重方案的。
midas gen钢结构优化分析及设计
12: 主菜单选择 荷载>定义楼面荷载类型:定义楼面荷载 名称:楼面荷载:DL 4.0,LL 2.0,添加; 屋面荷载:DL 5.0,LL 1.0,添加。
13: 主菜单选择 荷载>分配楼面荷载: 楼面荷载类型:楼面荷载; 分配模式:双向; 荷载方向:整体坐标系Z; 复制楼面荷载:方向Z,距离4@3; 在模型窗口指定加载区域节点。
6
在模型窗口中选择要复制的单元。
8: 主菜单选择 建筑物数据>生成层数据: 点击生成层数据。 9: 主菜单选择 模型>边界条件>一般支承: 定义边界条件
在模型窗口中选择柱底嵌固点。
10: 主菜单选择 荷载>静力荷载工况: 建立荷载工况 DL:恒荷载;LL:活荷载; WX:风荷载;WY:风荷载。
17
例题 钢框൸结构ᐠᔡ࿔优ặ设计
件其截面越大的现象。为了能正确反映各柱的弹性压缩量的差异,选择按 轴力优化的方法,使各柱的弹性压缩量趋于相等。 施加的轴力和弯矩:选择轴力组合柱连接方法:选择外缘尺寸。
图16. 柱优化设计的两条限定条件
用户定义截面列表:当截面数据库选择“用户”时,在此定义用户数据 库,具体格式详见帮助文件。
14
图12. 杆件截面分组
2: 主菜单选择 设计>钢结构优化设计:进行钢构件截面优化设计
15
例题 钢框൸结构ᐠᔡ࿔优ặ设计
注: 1 . “ B U I LT ” 为使用程序自 动生成的截面 数据库,详见 帮组文件中 “钢结构优 化”部分。 2.D1、D2…的 具体含义见帮 组文件。
4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7)绘制总弯矩图
图4-6 例题1 框架总弯矩图
用分层法计算下面框架的M图
3 水平荷载下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框架所受的水平荷载主要是 风和地震作用,这些均布都 可以化成作用在框架楼层结 点上的水平集中力,如图所 示。 这时框架侧移是主要的变形 因素。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 柱子轴力较小,截面也较小, 当梁的线刚度ib比柱的线刚 度ic大的多时,采用反弯点 法计算其内力,误差比较小。
解:(1)将三层框架按图(b)、(c)、(d)的形式分解成单层框架,并将除 底层之外的柱线刚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 (2)求梁柱相对线刚度。将各梁柱线刚度除以梁的线刚度,使梁的相对线 刚度为1;柱的相对线刚度分别为: 底层ic’=1.1、其余各层ic’=1.3; (3)求节点弯矩分配系数。 以第三层A柱节点为例,求弯矩分配系数μ3i:
构件 分配系数
一层框架弯矩叠加
构件
分配系数 叠加弯矩 分配不平衡弯矩 弯矩小计
柱A12
0.32 2.688+0.952=3.64 -0.952×032=- 0.305 3.335
柱A10
0.38 3.192 -0.952×038= -0.362 2.83
梁1ab
0.3 -5.88 -0.952×03=- 0.285 -6.165
反弯点法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通常如图 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件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 杆均有一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
如果在反弯点处将柱子切开,切断点处的内力将只有剪力和轴 力。如果知道反弯点的位置和柱子的抗侧移刚度,即可求得各柱 的剪力,从而求得框架各杆件的内力,反弯点法即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反弯点法的关键是反弯点的位置确定和柱子侧向刚 度的确定。
例题21 试设计框架柱的整体式柱脚
R = 1 q × 360 = 1 ×1091× 360 = 19.6 ×104 N
2
2
焊缝长度 Lw 为:
Lw
=
R 0.7hf ⋅
f
w f
=
19.6 ×104 0.7 × 8×160
=
219 mm
隔板高度取 h =450mm,厚度取 t=10mm。 隔板强度验算:
Vmax = R = 19.6 ×104 N
=
70 360
=
0.2
<
0.3 ,由于
b1
与
a1
相差大,按悬臂板计算弯矩。
M3
=
1 2
⋅σ
max
⋅ b12
=
1 2
× 9.7 × 702
=
23765
N.mm
四边支承板的弯矩为:
隔板与柱翼缘范围:
b2 a2
=
360 85
= 4.24 >
4.0 ,取 α
= 0.125。
M 4 = α ⋅σ 2 ⋅ a22 = 0.125× 8.36 × 852 = 7550 N.mm
C1
=
σ max
σ max + σ min
⋅L =
9.7 ×1000 = 508 mm 9.7 + 9.4
C2 = C1 − 155 = 508 − 155 = 353 mm
悬臂板的弯矩为:
M1
=
1 2
⋅ σ max
⋅ c2
=
1 2
× 9.7 × 282
=
3802 N.mm
三边支承板的弯矩为:
b1 a1
σf
= 6× 2.86×107 0.7 ×10× 4402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范例(优.选)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梁峰,张叙.框架结构施工图设计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7
[2]杨杰.框架结构计算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 [5]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0-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1 [6]总制图标准(GB/T54103-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7]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8]建筑结构制图(GB/T50105-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9]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0]PKPMCAD 系列说明书.PKPM 工程部 [11]戴自强等.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铁成.混凝土结构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3]姚谨英.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姚谨英.建筑施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5]刘昭培,张韫美.结构力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6]王小红,罗建阳.建筑结构 CAD—PKPM 软件应用[M].北京:中
二、设计内容
该工程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层商业楼。建筑 物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为 5857.2m2,建筑总高度为 19.05m。
框架结构设计
9)调幅后,梁端负弯矩减小,应按平衡条 件计算调幅后的跨中弯矩。梁的跨中正弯矩至 少应取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一半。若为 均布荷载,则
M中
1 2
1 8
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l 2
例题4-1 求下图所示框架结构的内力图。已知均布荷
载 q=2.8 KN/m , 框 架 梁 线 刚 度 : ib=EI/L=12.4×103 KN-m, 底层框架柱线刚度: ic=EI/h=13.83×103 KN-m , 其 余 各 层 柱 : ic=EI/h=17.48×103 KN-m;梁跨度l=6.0m;2、 3层高度相等h=3.0m ;1层高度h=3.6m。
解:(1)将三层框架按图(b)、(c)、(d)的形 式分解成单层框架,并将除底层之外的柱线刚 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
(a)三层框架
(d)第1层分层框架
(2)求梁柱相对线刚度。将各梁柱线刚度 除以梁的线刚度,使梁的相对线刚度为1;柱 的相对线刚度分别为:底层ic’=1.1、其余各层 ic’=1.3;
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0.9的修 正系数(以消除将柱远端视为固定端所造成的 影响);
3)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µ和传递 系数c:
传递系数:梁的弯矩传递系数C=1/2,底 层柱向柱脚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2,其余各 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3。
4)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 弯矩;
第四章 框架结构设计
《结构力学》弯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 代法;本章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计算机程 序一般以位移法为依据
一、计算简图 1、计算单元:
中-中原则 2、计算简图
框架较规则时, 为了计算简便,常 不考虑结构纵向和 横向之间的空间整 体作用,将纵向框 架和横向框架分别 按平面框架进行分 析计算。右图:
框架柱设计-受剪承载力验算
例题-剪压比验算
框架柱的剪跨比 M c /(V chc0 )
本例题中剪跨比:
剪跨比
2时: V
1
RE
0.20c
fcbh0
REV 0.20
c fcbh0
Vc:计算剪跨比时采用组合 弯矩设计值;而在计算剪压比 时则采用调整后的剪力设计值
说明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梁端箍筋加密区
框架柱端箍筋加密区
剪跨比
2时: V
1
RE
0.20c
fcbh0
剪跨比
2时: V
1
RE
0.15c
fcbh0
与梁的情况 一样,这实 际上是剪压 比限值。
V — 柱剪力设计值; b —矩形截面宽度,T形、工字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h0 —截面有效高度 c —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数 ;
如果不满足上式应增大柱截面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Vb
M
l b
M
r b
ln
VGb
二、三级框架
梁和柱的剪力
增大系数相同
H—n 柱的净高;
M
t c
M
b c
—分别为柱上、下端顺时针或逆
时针方向截面组
合的弯矩设计值(注意这里是同一柱的上下端)
Mt cua
Mb cua
—分别为柱上下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实配的正
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可根据实配受压
第5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6.3 框架柱抗震设计
6.3.3 受剪承载力验算
验算步骤:
1. 剪压比限值-截面尺寸验算(实际上应该先做)
2. 剪力设计值的强剪弱弯调整
Vc
vc
(M
框架结构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和结构设计方案2.1 工程概况2.1.1设计依据:(一)工程设计使用年限: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
(二)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m KN (20W =0.452.地面粗糙程度:B 类。
3.基本雪压: 0.65 KN/㎡。
4.工程地质见下表:表2-1 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地下水情况:无侵蚀性,最高水位距地表 -2.0 m。
2.1.2 设计要求:(一)本工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I分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为III类,现浇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层高4.5米。
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厚120mm。
(二)设计荷载:(1)不上人屋面活荷载 0.5 KN/㎡(2)屋面雪荷载 0.65 KN/㎡(3)车间活荷载标准值为 3.5KN/㎡。
(4)楼面永久荷载 3.80 KN/㎡(5)屋面永久荷载 3.98 KN/㎡2.2 结构设计方案2.2.1图2-1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图2-2 纵向框架组成的空间结构本方案中,按照纵向的平面框架进行计算。
2.2.2梁柱截面尺寸的初步确定梁截面尺寸估算梁截面高度一般取梁跨度的 1/12~1/8进行估算,梁宽取梁高的1/3~1/2。
由此估算的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如下:主框架梁:b×h=300mm×750mm次梁: b×h=250mm×600mm表2-2 梁截面尺寸(mm)柱截面尺寸估算依据(一)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1.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N=βFg E n注:β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
F按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载面积。
由图二可知边柱及中柱的负载面积分别为7.2×3.5和㎡和7.2×6.8㎡。
g E 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的取12KN/m2。
n为验算截面以上的楼层层数。
2.Ac≥N/uNfc注:uN 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本方案为三级抗震等级,查《抗震规范》可知取为0.9。
框架设计实例
表5-17 中柱柱端弯矩
层 次
层 高
层间剪力 层间刚度
hi
Vi
Di
Dim
Vim
B柱(中柱)
K
y
M上 M下
5 3.6 1 027.12 448 360 14 560 33.35 2.460 0.42 69.64 50.43
4 3.6 1 796.11 448 360 14 560 58.33 2.460 0.47 111.29 98.69
6
GjH j
j 1
0.252
Fi
Vi
679.95+347.17= 1 027.12
1 027.12
4
3.6 15.30 7 000 107 100 0.285
768.99
1 796.11
3
3.6 11.70 7 000 81 900 0.218
588.21
2 384.32
2
3.6 8.10 7 000 56 700 0.151
表5-14。 按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0.2 g,Ⅱ类场地,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1组,则Tg=0.35s,αmax=0.16,基本周 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1
Tg T1
2max
0.35 0.552
0.9
1.0 0.16
0.106
因为T1=0.552>1.4Tg=0.49 ,故应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δn=0.08T1+0.07=0.08×0.552+0.07=0.114
2.460
2.460 0.552 2 2.460
0.552122.8481010 14 560 3 6002
2 2.4161010 2 2.84810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屋面做法:现浇楼板上铺膨胀珍珠岩保温层(檐口处厚 100mm,2%自两侧 檐口向中间找坡),1:2 水泥砂浆找平层厚 20mm,二毡三油防水层。
图 12 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弯矩图(单位:
)
图
13
图 14
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剪力图、轴力图(单位:kN)
(4)内力组合
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即可进行框架各梁柱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组合,其中梁的 控制截面为梁端、柱边及跨中。由于对称性,每层有 5 个控制截面,即图 14 中的 1、
2、3、4、5 号截面,表 2 给出了第二层梁的内力组合过程;柱则分为边柱和中柱(即 A 柱、B 柱),每个柱每层有两个控制截面,以图 14 中第二层为例,控制截面为 3、 4 号截面。表 3 给出了二层柱的内力组合过程。
表 2 二层梁内力组合
第 表 3 第二层柱内力组合
A
B
M=-71.45 kN·mM=107.95 kN·mM=-75.79 kN·m V=103.69 kNV=-108.02 kN 图 15 梁 AB 的最不利组合内力
(5)截面计算 1)梁的设计 以第二层梁 AB 为例,其最不利的组合内力如图 15 所示。 ①正截面强度计算:
翼缘计算宽度取
属于第一类型的 T 形截面。
选用 3 20,
。
②斜截面强度计算
取较大设计剪力 V=-108.02 kN。
验算截面尺寸
(满足要求)
(截面符合要求) 验算是否需要计算配置箍筋 故需要配置箍筋。若选用 φ8@200,
(满足要求)
配箍率
最小配箍率 (满足要求)
2)柱的设计 以第二层 A 轴线柱为例。其最不利组合如图 16 所示。 A 4M=60.59 kN·m V=500.06 kN A 3M=63.70 kN·m V=500.06 kN
2
1.0 1.3 10.2 1.01
3
1.0
1.3
7.0 1.00
4
1.0
1.3
3.8 1.00
0.55 0.55 0.55 0.55
A/
10.14 12.48 12.48 13.65
Pw/kN
9.64 8.92 8.92 9.76
图 6 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1)恒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恒荷载(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具体计算过程略),在恒 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弯矩图、剪力图和轴力图见图 7~图 9。
100 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15mm 厚纸筋面石灰抹底 屋面恒荷载 边跨(AB、CD)框架梁自重 梁侧粉刷 中跨(BC)框架梁自重 梁侧粉刷 因此,作用在屋顶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②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荷载计算同上(略),作用在中间层框架上的线荷载为:
③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连系梁自重 梁侧粉刷 1m 高女儿墙自重 墙侧粉刷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走廊
图 2 结构平面布置图
边跨(AB、CD)梁:取 中跨(BC)梁:取 边柱(A 轴、D 轴)连系梁:取 中柱(B 轴、C 轴)连系梁: 所示。根据地质资料,确定基础顶面离室外地面为 500mm, 由此求得底层层高为 4.3m。各梁柱构件的线刚度经计算后列于图 3。其中在求梁截
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中柱连系梁自重 梁侧粉刷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顶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④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荷载计算方法同上,具体计算过程略) 中间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中间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恒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图 4 所示:
图4图5 2)活荷载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图 5 所示。图中各荷载值计算如下:
面惯性矩时考虑到现浇楼板的作用,取 面惯性矩)。
( 为不考虑楼板翼缘作用的梁截
边跨(AB、CD)梁:
(其他梁、柱的线刚度计算同上,略) 图 3 结构计算简图 (图中数字为线刚度) (2)荷载计算 1)恒载计算 ①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20mm 厚水泥砂浆找平
100 厚~140 厚(2%找坡)膨胀珍珠岩
3)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为
因结构高度小于 30m,可取
;对于矩形截面
; 可查荷载
规范,当查得的
时,取
。将风荷载换算成作用于框架每层节点上
的集中荷载,计算过程如表 1 所示。表 1 为一榀框架各层节点的受风面积,计算结 果如图 6 所示。
表 1 风荷载计算
层次
1
1.0 1.3 13.4 1.10
图 16 柱 A 4 A 3 的最不利组合内力 柱的截面尺寸为 300mmx450mm。 ①受力纵筋的计算 柱的计算长度 柱端 A 4:
;
先按大偏心受压情况计算
选用 2 16,
。
柱端 A 3:计算公式同上,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
选用 2 16,
。
②抗剪强度计算
。 故可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取 φ8@200。
图 7 在恒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弯矩图(单位: ) 图 8 在恒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剪力图(单位:kN)
图 9 在恒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轴力图(单位:kN)
2)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也采用分层法,考虑到活荷载分布的最不利组合,各 层楼层活荷载布置可能如图 10 所示的几种组合形式。计算结果见图 10(仅表示出 标准层在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多层框架设计实例
某四层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图、剖面图如图 1 所示,试采用钢筋混凝土全现浇 框架结构设计。
1.设计资料
(1)设计标高:室内设计标高±0.000 相当于绝对标高 4.400m,室内外高差 600mm。
(2)墙身做法:墙身为普通机制砖填充墙,M5 水泥砂浆砌筑。内粉刷为混合 砂浆底,纸筋灰面,厚 20mm,“803”内墙涂料两度。外粉刷为 1:3 水泥砂浆底, 厚 20mm,马赛克贴面。
(5)门窗做法:门厅处为铝合金门窗,其它均为木门,钢窗。
(6)地质资料:属Ⅲ类建筑场地,余略。
(7)基本风压:
(地面粗糙度属 B 类)。
(8)活荷载:屋面活荷载
楼面活荷载
。
,办公楼楼面活荷载
图 1 某多层框架平面图、剖面图 2.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 (1)结构平面布置如图 2 所示,各梁柱截面尺寸确定如下。
图 10 标准层在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3)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见图 6,内力计算采用 D 值法,计算过程见图 11。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如图 12 所示,框架轴力图和剪力图如图 13 所示。
剪力各层分配(单位:kN)各柱反弯点及柱端弯矩(单位:kN) 图 11 D 值法计算过程
梁的截面尺寸为 500mmx250mm。 C20 时,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为 30mm。
故设
,则
,
。 对于梁端,不考虑现浇混凝土板的作用。 梁端 A:
(满足要求)
选用 3 16,
。
梁端 B:计算公式同上,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
选用 3 16,
。
对于梁中截面,考虑混凝土现浇板翼缘受压,按 T 形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