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合集下载

观刈麦译文

观刈麦译文

观刈麦译文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不曾从事过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 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观刈麦

观刈麦


悯农
《卖炭翁》白居易(唐)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诗中: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 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 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观刈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 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 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 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 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 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 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 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bǐng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 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麦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 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悲伤)诉说.
从事,做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一直,从来 yàn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做官的俸禄
年底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 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 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交代时间地点
描 写 悲 惨 场 景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全家出动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忙碌艰辛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农人矛盾心理 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贫妇抱子 拾麦者 对比,表现了诗人对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捡拾麦穗 赋税的 繁重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赋税沉重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词解:刈:割。

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秉,用手握着。

秉遗穗:握着聪田里拾取的麦穗。

敝:破。

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输税:缴纳租税。

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即十斗,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晏,晚。

岁晏:岁末。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观刈麦的意思

观刈麦的意思

观刈麦的意思
观割麦的意思是指在麦田中观察和体验麦子被收割的过程和场景。

这一传统的农耕活动不仅仅是农民们的日常劳作,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观割麦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在麦田中,当麦子成熟、金黄色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农民们便开始使用镰刀、收割机等工具将麦子收割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麦田里的场景非常壮观,阳光下金黄色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农民们的身影在麦田里忙碌地移动,整个场景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艰辛。

观割麦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麦田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验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在观割麦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联系,体会到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

这种体验可以让人更加珍惜粮食和农民的劳动,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识。

观割麦也是一种农耕文化的传统活动,通过观察和体验麦田的收割过程,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古代农耕的技艺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化,观割麦的活动逐渐减少,但是这种传统的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传承农耕文化的精神。

总的来说,观割麦是一种具有传统和文化意义的活动,通过观察和体验麦田的收割过程,人们可以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传统的价值,也可以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尊重农民的劳动,以及粮食的珍贵。

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和传承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让观割麦的意义得以延续和发扬。

《观刈麦》解读

《观刈麦》解读

《观刈麦》解读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通过对麦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诗的开头两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出了五月麦收时节的忙碌景象,暗示了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没有多少闲暇时间。

接着,诗人通过对麦田的描绘,表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足蒸暑土气,背灼
炎天光”,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农民劳作的辛苦,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对
丰收的渴望。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一个贫苦妇女的描写,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写出了这个妇女在麦收时的艰难处境,同时也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艰辛。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今我
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
不能忘”,写出了诗人对自己不劳而获的生活的反思,同时也表现了对
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麦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和贫困,同时也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这首诗语
言简洁明快,意境深刻,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观刈(yì,割)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同“垄”,田埂)黄。

妇姑荷(hè,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只)惜(盼望)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拿着)遗穗,左臂悬敝(破旧)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缴纳)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竟然)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整天,终日)不能忘。

【译文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竟然不用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译文2】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观刈麦

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听朗诵音频,纠正 字音,注意节奏
齐读古诗,注意诵 读诗歌的情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H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J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K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 些麦穗充填饥肠。 L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M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N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解题
观刈麦,观看农民割麦的场景。题下作者原 注:“时为盩厔县尉。” 背景介绍:《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 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 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 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 好诗篇.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刈(yì):割。

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惜:珍惜。

秉(bǐng)遗穗(suì):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敝:破。

相顾言:互相诉说。

输税:缴纳租税。

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

尽日:终日。

【大意】农家一年四季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好的饭菜,孩子们携带着饮料,随着大人们送饭到田里去,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他们低头割麦,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承受着炎热的阳光的烘烤。

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

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

听她对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

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

观刈麦诗词赏析

观刈麦诗词赏析

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但:只。

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旁:同“傍”。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

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观刈麦刈的意思

观刈麦刈的意思

观刈麦刈的意思
当我们提到“观刈麦刈”时,有人会想起古代的寓言故事。

它最初出现在《尚书》中,写到禹求叔(一位古代政治家)观察村里的麦子如何被收割,并从中得出一个教训,即“要有耐心,不要急躁”。

“观刈麦刈”这个比喻也出现在《论语》中,孔子把它用来比喻人们要做的是尊重他人,不能急躁,而要有耐心等待,慢慢来。

另外,《晋书》中也有记载:“观刈麦刈,不可过慢,也不可过快。

”从古至今,“观刈麦刈”这一比喻一直被广泛地用于解释慢条斯理的人生态度。

观刈麦刈有很多丰富的深刻意义。

首先,这是一个勤勉的象征,暗示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要放弃,耐心等待,最终能够取得收获。

此外,它也表达了一种友好的态度,指出在进行重要决定或任务时,要耐心地反复观察并了解所有信息,然后根据情况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劝导,不要着急行事,要审慎行事,切忌做出过早的决定。

因此,“观刈麦刈”有不同的深刻含义,不仅仅是一句灯谜。

它提醒我们要坚持不懈、耐心地去做事,而不要操之过急,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失败、败局甚至更糟的结果。

当我们去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有当我们选择一个充分的时机,做出决定之前先进行周密的考察,耐心等待,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 1 -。

观刈麦的意思

观刈麦的意思

观刈麦的意思
观割麦的意思是指观赏和欣赏割麦的过程和场景。

在农业社会中,麦收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割麦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丰收的象征。

因此,观割麦成为了一种盛行的活动,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和参与。

观割麦主要发生在夏季,当麦田里的麦穗成熟时,农民们会集结在一起,带着镰刀或农机具,开始割麦的工作。

观割麦的人们往往会找一个高处的地点,比如山坡或者农田的边缘,以便能够一览麦田的壮丽景色。

他们可以目睹到农民们的勤劳和辛苦,看到金黄的麦穗被一束束地收割下来,整个过程既壮观又感人。

观割麦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农事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在一些乡村地区,当麦田开始割麦时,便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加。

这些活动包括欢乐的音乐演出、传统的舞蹈表演和美食展览等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享受。

观割麦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赞扬。

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已经趋于机械化和工业化,农田里的割麦过程往往由机械设备完成。

然而,观割麦的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农民辛勤劳动的重要性,让人们对农业生
产的历史和传统有更深刻的了解。

总之,观割麦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活动,它让人们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和感受到农田里的丰收喜悦和农民的付出。

无论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观割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一传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观刈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刈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刈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揭露了当时田税制度给农民带来的极大负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揭露了当时田税制度给农民带来的极大负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

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的写作背景《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观刈麦的作者是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白居易诗《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诗《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诗《观刈麦》赏析《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⑴(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⑵。

妇姑荷箪食⑶,童稚携壶浆⑷,相随饷田去⑸,丁壮在南冈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⑺,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⑻。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⑼,右手秉遗穗⑽,左臂悬敝筐⑾。

听其相顾言⑿,闻者为悲伤⒀。

家田输税尽⒁,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⒂,曾不事农桑⒃。

吏禄三百石⒄,岁晏有余粮⒅。

念此私自愧⒆,尽日不能忘⒇。

词句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 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观刈麦》读后感

《观刈麦》读后感

《观刈麦》读后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
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
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中描绘了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景象,他们不顾酷热,只为了收获麦子来维持生计。

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位贫苦的妇人,她抱着孩子,在麦田旁捡拾遗穗,以此来充饥。

这些场景让我深刻
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让我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
这首诗也让我反思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农
民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
满的生活。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赏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精选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精选

观〔guān〕刈〔yì〕麦〔mài〕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

夜〔yè〕来〔lái〕南〔n 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 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 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 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 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观割麦》古诗解析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含蓄的语言,抒发着诗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宋代文人被誉为诗仙,其中一位代表性的诗人就是苏轼。

他所写的《观割麦》一诗,通过描绘割麦场景,以及麦田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抒发了富有哲理的人生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观割麦》全诗共四句,字句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割麦的场景,表现出自然景物与人类劳动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第一句:“割麦声时处处闻。

”这句诗用了一种“闻”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麦田割麦的声音。

诗人以“时处”来表达这种声音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传递。

这里的“时处闻”也暗示了对人生短暂的提醒,生命就像那一把把割麦的声音,转瞬即逝。

第二句:“野田黄犬平生事。

”这句诗中,“野田黄犬”是一种富有田园意境的描绘。

野田表示这片麦田是天然的,没有经过过度耕种,黄犬表示黄色金黄的麦田。

这里的描绘使整个诗意更加丰富。

同时,“平生事”则表达了这只黄犬的一生,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

第三句:“一片新收金且红。

”这句诗描绘了刚刚割下的麦子的景象。

这些麦子颜色金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里的“新收”也映射了人生的阶段性,暗示着生命的起伏,充满变化。

第四句:“细看菜畦有蛛丝。

”最后一句诗由这四个字句组成,它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这里诗人告诉我们,即使在麦田的边缘,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一丝蛛网。

这隐喻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即使一切看起来美好,也不能忽略人生的变幻莫测。

通过整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通过描绘割麦的景象,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掌控性。

他以简洁、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劳动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总结:《观割麦》这首古诗以细腻的语言展现了割麦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哲理。

这首诗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观刈(yì)麦》是白居易早期著名的讽喻诗。

当时的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从而深深体会出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状况,有感而发,作此诗。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批评了繁重的农田之税是造成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劳而获却能丰衣足食的深深愧疚。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把在农忙时节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全诗用对比的手法,用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痛苦的劳动场景,和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对比,而且在对比之下还发出感叹“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作品的感人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非正常心理,来更深刻地揭示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非正常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bǐ秉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yàn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做官的俸禄
年底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整体感知:
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农 夫,怎样的孩童,怎样的 村姑,怎样的老妇?
•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 子.
作者简介
•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 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 集》。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 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lǒng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h妇èd姑ān荷箪食z,hìx童ié稚携壶浆。 x相iǎn随g 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z,huó背灼炎天光。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 悲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农人心理活动
场 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比,表现了诗人对劳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贫妇抱子 拾麦穗 赋税沉重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鲜 明 对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丁壮在南冈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合作探究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哪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割 麦 图
拾 麦 图
合作探究
2、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 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 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交代时间地点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 描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全家出动
写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忙碌艰辛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 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与本 诗中哪一句表现方法相同?
课外拓展
拓展阅读《卖炭翁》,写一篇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谢谢!
东安县舜德学校 周慧君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 读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写作背景 《观刈麦》
•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 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 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 访.在查访中,作者亲 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 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 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 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 篇.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孔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的舒适富裕 与农民的辛劳贫 困形成
对比
6.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贯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 (原文一个字概括)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深 切 同 情
诗中的劳动人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梅尧臣《陶土》
议 论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 生活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 舒适
合作探究
3、
• 这么热的天气,是你的话, 你会怎样选择?而割麦的人 又是怎样想的?
合作探究
4、这首诗采用了哪些 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足背 蒸灼 暑炎 土天 气光
拾家 此田 充输 饥税 肠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 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1、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 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 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
心理描写
品读诗歌,赏析诗句
示例: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 惜夏日天长。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 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 再热也只有忍着,挺着。这种矛盾的状 态是在典型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奇特心 理,也从侧面暴露了刈麦者的艰难处境。
合作探究 5、贫妇(拾穗者)为何要拾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