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后现代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与有意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后现代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与有意识性摘要:艺术创作的本身具有的两种触发方式,分别是有意识的命题创作和无意识的艺术创作,这两种触发方式的发展成为艺术流派和总体艺术发展的源动力,但从现代人对艺术的感知上看,多数人对其的理解仅限于狭义的个人“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方向的认知,对整体的“无意识性”并不了解,然而对于未来,艺术创作的总体触发方式将决定艺术本身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艺术家所具有的社会定位,自然而然,对广义的“无意识性”和“有意识性”加以分析是人们迫切需要的。本文试图对“意识”和“命题”的关联上着手,阐述整体无意识性的内涵,分析这种“无”和“有”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艺术有意识性无意识性命题

我们谈及后现代艺术的“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实质是对艺术创作意识与命题之间的关系的探讨,然而后现代艺术本身根本就不存在命题一说。依据后现代的基础要素的“不确定性”,什么都不具有具体的指向性。作为艺术作品,后现代艺术家们否定作品的意义的确定、中心的确定、命题和创作意识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关系,也不存在“题”一说,这样看来我们好像谈及的“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没有了意义,但实际上,这种无法分析的关系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反对命题本身,强调的就是先于作品形式的命题,并为之探索与创造更好的主题而苦心积虑。在现实主义艺术家那里,没有关怀、没有命题内容,

就不可能产生创作愿望和激情,更不要说形式。主题对于现代主义艺术家就是构成天才的一个部分,而且作为现代艺术的构成形式必须被理解成主题内容与艺术史既定语言的辩证运动,因此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有意识性”关键因素就是要抓住一种相对的、暂时的瞬间,并从中挖掘出永恒和不变的内容和形式,否则艺术美将无所依存,只能跌入抽象的、不可确定的虚无当中。这种理解似乎确实反映的是一种大众所认识的艺术创作,同时也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动力,然而从深层次的对整体“有意识性”创作本身的演变上分析,这种理解背离了以整体的“无意识性”状态所衍生的艺术形式,仅仅反映的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的理解。但基于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两个方面特性,艺术创造也同样具有改变自我表达的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触发方式。

“无意识”是时代和社会整体文化取向所赋予艺术家的一种社会潜意识的取向,是在全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下,对艺术家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愿望的原动力。当代社会通过不断增长的生产力来扩大人本精神对自然世界的征服力“将它们全盘纳入既定秩序,在大众规范中再生和展现它们。”因而,艺术家个体所具有的本体价值和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批判意味变的不具有明显的界限,艺术的大同与相互影响成为时代的明显特征。而在此状态下,艺术创造个体的有意识性便成为艺术家本身为追求其个人愿望和精神满

足的一种个性驱动,是为达到某种意识流、为达到某种影响、为达到与某种精神的同一轨迹而思辨后的自觉行为。这样一来,艺术便

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单个个体的有意识创造就构成了整体艺术家的无意识的集合,便成为了推动艺术发展的趋势力量,但这也造成了另一个负面性的影响,那便是整体艺术家群体自律性的迷失状态被商业投资者的利用而变得失控。在艺术领域,个体的有意识行为构成整体的无意识行为,而一旦当个体的有意识行为被商业利用后便在对艺术的“真实性”上失去了信仰,而变成对整体创作无意识行为的“失语”。艺术家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捧无疑是具有严重破坏整体艺术行进的重磅炸弹,它使得本来具有美好前景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和谐面貌变成了一场混乱的意识模仿和抄袭。随着这种整体的迷失状态的出现,艺术家们对艺术发展的困惑和恐惧也不断的加深,在艺术追求和物质利益面前找不到方向,一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意识流向出现了危机,不得不靠艺术评论家来解释其定位,甚至依托于艺术评论家们的指导才能摆正位置,这种无奈不得不说是一种后工业时代商业模式给当代艺术带来的巨大悲哀。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一种不确定的反对统一性和历史性的原则,个体的创作意识经验被当成整体无意识经验的尺度,而整体的无意识不承认任何对其的限定和规范。这种特质便要求后现代的艺术家必须有意识的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倾诉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和谐共存,发挥每个人的全部潜能,特别是个人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和谐发展。

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全球信息化的广泛影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和意识更进一步的拉近了,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用新

符号的精神代码替换原有符号间的差异,实现人类精神上的统一成为当代艺术尤为紧迫的目标。与之相应,艺术家们在文化方面的自我意识必然需要加强,达到与时代相适宜或超前的状态才能适应艺术变化。在整体环境下,艺术的中心交替的状态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各种艺术样式的标新立异越来越变得模糊不清,一切似乎都在预见性中变成了电影中的慢动作,这实质上也与当代艺术的整体无意识性息息相关,整体的无意识性的发展必然带来无具体目标性的前进方式,而之后的未来可能形成的“后当代”、“后网络时代”也变得无从预见或泛化,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有意识性”的所谓“艺术创作”被人遗忘,艺术真正的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广泛传播,转化为随时随地的“无意识性艺术”,这本身其实是相当可怕的,这将抹杀艺术家在社会群体当中的位置。

在西方艺术评论界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关于后现代艺术在发展中逐渐走入毁灭的言论,并鼓动人们相信后现代艺术已经病日膏肓,并声称谁还在后现代艺术中执迷不悟,谁就是对西方当代文化现状的判断失误。这种评论和未来发生的艺术形式的转变会真实的出现,也必然会出现,因为长久以来,人类世界已经形成的文明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后现代主义颠覆和泯灭。现实社会的历史性也必然要求有这样的一个进步与退后再到进步的迂回形式,这是在后现代意识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前的一个无法改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永健.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6

[2] 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1

[3] 伶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