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风雨﹒兴①﹒焉②(①_兴__起__ ②兼词,_于__是__,__于__此__) (2)圣心﹒备①﹒焉②(①_具__备__ ②_语__气__词__) (3)故不积﹒跬﹒步(_半__步__) (4)﹒无﹒以至千里(_没__有__用__来__…__…__的__(_办__法__)_) (5)﹒骐﹒骥一跃(_良__马__)
第2段 通假字
“生”同“性”,天赋,资质。
一词多义
(1)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绝(2)群响毕绝 (《口技》)(动词,停止,终止)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与外界隔绝的)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登﹒高而招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增强说理的分量。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 者又用“蚓”和“蟹”做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 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说明前者“用心一”,后 者“用心躁”。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第3段
一词多义
(1)风雨兴焉
(兼词,于是,于此)
焉(2)圣心备焉
(语气词)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哪里)
(1)筋骨之强
(形容词,强健,强壮)
(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 强
(名词,有力的弓)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副词,有余)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2.《劝学(节选)》中的论证运用了许多比喻句,且形式多样,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清楚。试分析这些比喻的特点。 【明确】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 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设喻的 特点有: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 “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 取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才能有所 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 服。
前两个比喻说明事物只要经过一 定的变化,就可以得到提高,而 且这种提高甚至是质的飞跃
后两个比喻说明只要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这两个比喻是对后面 推论的有力衬托
2.文章的第二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 述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1)第二段着重论证了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论述层次: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②摆正“学”和 “思”的关系;③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 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 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 的成效;④得出结论。
③_磨__刀__石__ ④_锋__利__,__锐__利__)
(11)君子﹒博﹒学①﹒而②﹒日③﹒参﹒省④﹒乎⑤己(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_广__博__地__学__习__,今义是学问广博精深 ②连词,_表__递__进__ ③名 词作状语,_每__天__ ④_检__验__反__省__ ⑤_于__)
(12)则﹒知①明﹒而②行无过矣(①_同__“__智__”__ ②连词,_表__并__列__)
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在我们也讲究终身学习,请结 合现实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明确】(1)社会发展在于科技,科技发展在于教育,今天我 们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人们重视学习和发展。对每一个人 来说,终身学习是明智的选择。
(2)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里, 学习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不会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精华之所在, 从而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10)﹒上①食埃土,﹒下②饮黄泉(①名词作状语,_向__上__ ②名词作
状语,向下)
(11)﹒用﹒心①﹒一②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两个词,_用__:__因__为__;__
_心__:__心__思__。今义是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②数词作形容词,_专__一__)
(1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_表__并__列__) (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藏__身__。今义
异义词,古义是_把__…__…__做__成__,今义是认为)
(6)﹒虽①﹒有②﹒槁③﹒暴④(①_即__使__ ②_同__“__又__”__ ③_枯__ ④_同__
_“__曝__”__,__晒__干__)
(7)不复﹒挺者(_直__) (8) 使之﹒然也(_这__样__)
(9)﹒故①木﹒受﹒绳②则直(①_所__以__ ②_用__墨__绳__量__过__) (10)﹒金①﹒就②﹒砺③则利﹒④(①_金__属__的__刀__类__ ②_接__近__,__靠__近__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节选)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_停__止__) (2)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①介词,_从__ (3)水﹒为之而寒于水(_冻__结__成__) (4)木直﹒中绳(_合__于__)
②介词,_比__)
(5)﹒ ﹒以﹒为②轮(①_同__“__煣__”__,__以__火__烘__木__,__使__其__弯__曲__ ②古今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形容词作名词
积﹒善成德
3.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2.﹒用心﹒一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文章的第一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 述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
问题 说理方法
层次分析
学习的重 要意义
比喻 论证 (四个 比喻)
(6)﹒驽﹒马①十﹒驾②,功在不﹒舍③(①_劣__马__ ②_马__行__走__一__天__的__路__程__
③_停__止__)
(7)﹒锲而舍之(_用__刀__雕__刻__) (8)金石可﹒镂(_雕__刻__) (9)蚓无﹒爪﹒牙①﹒之②利﹒③,筋骨之强﹒④(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爪__
_子__和__牙__齿__,今义是坏人的党羽②助词,_定__语__后__置__的__标__志__ ③_锋__利__,__锐__利__ ④_强__健__,__强__壮__)
(2)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并没有 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一味地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荀 子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 “须臾”“学”的对比,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地学习。 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意味着学习的目的 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古今异义
1. 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尝①﹒终﹒日②﹒而③思矣(①_曾__经__ ②_整__天__ ③连词,_表__修__饰__)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片__刻__) (3)吾尝﹒跂而望矣(_踮__起__脚__跟__)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看__见__的__范__围__广__) (5)声非加﹒疾也(_快__,__速__。__这__里__引__申__为__“__洪__亮__”__)
(3)荀子在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 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 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 限性。但是,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看,他的观点与今天倡导的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路是一致的,重视品德修养,符 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取”“青”的状 语“于蓝”“于蓝”后置) 译文:_靛__青__是__从__蓝__草__里__提__取__的__,__可__是__比__蓝__草__的__颜__色__更__深__。__ (2) 以为轮。(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 译文:_用__煣__的__工__艺__把__它__制__成__车__轮__。__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 也”表判断) 译文:_即__使__又__被__风__吹__日__晒__而__干__枯__了__,__也__不__会__再__挺__直__,__这__是__火__ _烤__使__它__变__成__这__样__的__。__
(6)而闻者﹒彰(_清__楚__) (7)﹒假①﹒舆②马者(①_凭__借__,__利__用__ ②_车__) (8)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快__,__走__得__快__) (9)而﹒致千里(_达__到__) (10)假舟﹒楫①者,非能﹒水②也,而绝﹒③江河(①_桨__ ②名词作动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 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对比设喻,如“蚓” 和“蟹”等,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 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 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 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 用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 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 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 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 证。
是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
物上))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翻译为“没有用 来……的(办法)”) 译文:_就__不__能__远__达__千__里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 置的标志) 译文:_蚯__蚓__没__有__锋__利__的__爪__子__和__牙__齿__,__没__有__强__健__的__筋__骨__。__
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层次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请具 体分析。 【明确】
【备选要点】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 为什么? 【明确】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1)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 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第1段 通假 字
1.“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同“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同“智”。
一词多义
(1)金就砺则利
(形容词,锋利,锐利)
利(2)非利足也
(动词,使……快,走得快)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动词,以……为利)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具体分析使用 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1)突出积累、坚持之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说明学 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以“骐骥”与“驽马”做对比, 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然后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 的重大意义。
词,_游__泳__ ③_横__渡__)
(11)君子﹒生非异也(_同__“__性__”__,__天__赋__,__资__质__)
Baidu Nhomakorabea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省略句,省略了“登 高而招”的主语“吾”) 译文:_(_我__)_登__上__高__处__招__手__,__手__臂__并__没__有__加__长__,__但__远__处__的__人__能__ _看__得__见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君__子__的__天__赋__并__没__有__特__异__之__处__,__只__是__善__于__借__助__外__物__罢__了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