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篇一:中国医学史心得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中医呢?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
中医号称岐黄之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
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
这也是我所听说的最早的关于中国医学的故事。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
学了医学史,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高尚的医道。
虽然他们的专项不同擅长的从哪一方面着手看病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医学的奠基者。
把自己的医学达到顶峰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好的,但是并不自傲自满向其他人请教,我们后世的人把他们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处之泰然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但现在我知道了中医的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许是带着那份好奇,对医学史也有了空前的兴趣,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学习这门史学也感到很幸运。
中国医药发展史总结800字
中国医药发展史总结800字《中国医药发展史》中国医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几千年来,中国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药物资源。
从中医的兴起到现代医药的蓬勃发展,中国医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进步,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神农尝百草和岐伯黄帝内经等经典的涌现。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以针灸、草药和汤剂为主要疗法。
这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不仅有较好的疗效,还与人体的自然节律相符合,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延续至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医药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西方医学的传入和近代化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引领着中国医药的发展方向。
中国开始采用西方药品和治疗方法,以及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和技术。
这一时期的中国医学发展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格局,中医与西医在临床实践中互相借鉴,形成互补优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将人民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医疗体系的普及,药物生产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医院设施的提高和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使得中国的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得到了积极保护和发扬,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药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研究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医药的科技进步。
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使中国医药产业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此外,中国医学科研人员在疾病研究和治疗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为全球医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药发展历史丰富而悠久,经历了从古代中医的兴起到现代医学的崛起和发展。
中国医药的独特性和传统知识的传承,与现代医疗科技的融合相结合,为中国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后的感想
《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后的感想《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后的感想**********.3017:00:20非常感谢学校精心组织的“中医理论学习班”,也非常感谢梁老师精心讲解《中国医学史》,使我对中国的医学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比较详细的了解。
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非常诙谐幽默,又非常生动活泼,讲课过程中穿插播放的很多视频很精彩,所举案例也十分感人。
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的部分感想进行汇报。
中华文明绵延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未曾中断,实属不易!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需要依靠人,而人的健康则离不开医学的努力与成就,因此,中国医学在中华民族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围绕从《黄帝内经》到21世纪的当代中国医学发展史,梁老师的授课帮我们进行了系统梳理,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我们的祖先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是如何通过发挥聪明才智而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且不说过去的中国医学历史之灿烂辉煌,即便从当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各国情况对比来看,我国的医学成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医学自信与文化自信尤其令人兴奋和振奋!正是由于中医药在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才能够稳步走向后疫情时代的建设步伐,而欧美尤其是印度等国家却正处在新冠疫情带来的水深火热灾难之中。
因此,我感觉到《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其实不仅讲的是中国的医学历史,而且完全可以说是一堂精美而又十分难得的思政课,在给我们传授中国医学辉煌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我国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追求健康与幸福的思想智慧。
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这门课,我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其中所传递和传承的核心思想,就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天人合一”之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核心理念。
毕竟人是自然的产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人类才能够获得长期的健康发展,即人类在自然面前,只有“得道”才能被自然界“多助”,在疾病防控方面做到事半功倍,表现为健康和幸福;否则就会遇到自然界的报复即“失道”而被自然界所“寡助”,导致慢病高发,迁延不愈。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心得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
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
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
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通过了学习医学史,可以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习医学史不但能使我们掌握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明确医学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并有所突破,促进医学的进步,而且,我们能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古代医家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良传统。
此外,学习医学史将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家朴素的辩证法和自发的唯物论思想,学习他们“辨析至理”、“审谛覃思”、“精微区别”、“思理精密”的治学方法,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工作方法。
最后,学习医学史还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有利于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是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门学科包括了药,医以及许多的著名的药学专著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其中药物,其起源是由植物药到动物药再到矿物药。
植物药中,《诗经》是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而《山海经》是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载药126种,但是大多一药治一病。
还有就是是针灸法包括针法和灸法。
针法起源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砭石,它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
医学史心得体会
医学史心得体会医学史心得体会模板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医学史心得体会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史心得体会模板1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其独特性在于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医学的专业性。
我有幸参加了一门关于中国医学史的听课,整个过程让我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思想流派和医学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课堂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性和其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启示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发展经历了从神秘的巫医时代到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封建时代,再到现代的西医和中医学派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医学的思想和理论不断地与社会、科学和文化相互影响和推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和流派。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的贡献,以及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如《黄帝内经》的问世等。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使我对中国古代医学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医学的发展需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研究。
中国医学史中的'思想流派丰富多样,涵盖了中西医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听课过程中,我对儒家医学思想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的传承,这种思想在医学中体现为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和医疗中的人文关怀。
此外,道家的养生观念在中国医学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强调自然养生和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这些思想不仅对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
中国医学史中的医学理论几乎涵盖了人体的所有方面,包括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中医的理论体系基于阴阳五行的观念,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外在症状和内在机体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听课过程中,我对中医理论的逻辑和系统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
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由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负责。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提供依据。
3.《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著而成。
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法,体现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保存许多古方和已散佚的文献。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上提出“内消”“外里”的治则。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每方之后详列病证、药物组成和用量,详细说明药物炮制、保存等;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
5.《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较大规模方书,共200卷,记录20000余首方。
书中大量论述“运气学说”,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
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三因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医家陈言撰,将复杂的病因明确分为3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图文并茂,方剂与方论相结合,验方附在每药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本草图经》: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宋·苏颂主编,载药780种,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图力求形态逼真,图文并茂;收载大量单方验方,辨药、用药很好结合。
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养生之道,重视食物中毒防治,倡导食养食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
历史医疗卫生总结范文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古代的简单救治到现代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进行总结。
一、古代医疗卫生1.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医疗卫生事业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学家们已经对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2. 汉唐时期:汉唐时期,中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药学、针灸学等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一时期,中医学还出现了许多著名医家,如李时珍、朱震亨等。
二、近现代医疗卫生1.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开始向现代医学体系转变。
在此期间,西医逐渐传入我国,与中医学相互融合,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普及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3.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三、历史医疗卫生成就1. 医学理论体系: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医疗卫生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
4. 医疗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历史长河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医疗卫生事业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第一篇: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从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或多多少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当然中国的在医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关中医学的有关书籍,只是在周围的人的话语中和老师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提到历史人物故事中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中的伟人和他们的事迹。
但是来到大学,在半个月前我真正以一门课的形式接触了中医,说句实话我对这门课的兴趣并不是很浓,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收获的,我在的短暂学习与初次的接触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故事和中医的发展史,还有知道了一些在中国中医史上做出贡献的伟人,也体会到了中医的精深,而我对中医的了解的太少。
但是就半个月学习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的。
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从历史上的那些医学界的伟人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人不管你的医术如何,只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为百姓服务的心,又好的医德,那么你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名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医。
或许觉得这一切都遥不可及,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保持一份对工作热情、对病人耐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心,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所敬仰、被别人所感激。
会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骄傲。
一颗热情的心让我们快乐的生活,我们要让自己快乐的生活也要让自己周围的人快乐的生活,学习中国医学史后我知道不管以后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社会中我们不要麻木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作为一名未来大学生,中国医学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既不需要我们帮病人看脉象、分析病情,也不需要我们知道什么阴阳五行讲究,更不需要对于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也不会有病人会问我们这些、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帮病人打针,量体温,或其他护理工作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康复。
如果这样看来,中国医学史我们了解与否也没太大的关系。
说句实话其实这样说也没什么错的,了解了也只是增加了个人的知识视野。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 《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2 《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3 《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5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 《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7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 《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9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10 《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 《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13 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4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
中国医学史
2.骨科学元代战争的频繁客观上促进了骨科的发展,元代太医院为此设立了正骨兼金鏃科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现存记述骨科最详细的著作,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并且首次运用悬吊复位法这一创举性的方法。对手术中曲针的使用,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对麻醉法的记述,是我国最早的记录全身麻醉法的文献
21
3.妇产科学宋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太医局设立了妇产科妇产科专著的出现: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十产论》详述了横产、倒产、坐产、碍产等各种难产形式和助产方法《妇人大全良方》共24卷,原分8门。前3门对妇产科学的医、诊、治、方诸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后5门为产科,从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5门对胎儿形成、发育、孕期疾病、分娩、难产、产后护理及治疗、妊娠用药禁忌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
(七)中外医学交流
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到宋金元时期,由于我国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医药交流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中国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阿拉伯地区都有广泛的医药交流。
28
中国医学史
明代到近代以前
29
(一)医学书籍的编撰
19
1.外科学辩证施治进一步用于外科治疗,提出“内消”和“托里”等原则,强调外病内治的原则,使外科的处理更加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治疗手段也日趋于完备。陆续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义》、陈自明《外科精要》对肿瘤的病因及防治积累了很多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首创了“癌”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最早论述了癌症的特性
13
(四).中药与方剂学的发展
1.中药学的发展北宋统治者重视医药,多次由国家组织本草修订工作。同时,私人本草著作大量产生,使得宋代本草学有很大发展。官方本草著作的诞生:《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宋政府诏令翰林医官刘瀚、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础上,以《本草拾遗》为参考,编撰了《开宝新详定本草》。第二年经李昉等人重新校勘颁行,形成《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医书局官员对《开宝本草》加以校正补注,形成《嘉佑本草》
[医学史心得体会]中国医学史的感悟文章
《[医学史心得体会]中国医学史的感悟文章》摘要:涉及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并以系统论述中国医学编年史为特点的医学通史著作的出现,当首推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先生在论述自己为何研究中国医史学时指出:“世界医学昌明之国,莫不有医学史、疾病史、医学经验史、实用史、批判史等,以纪其历朝医事之沿革,及其进化之理由,且以医史学为医学中独立之科学,在这十多年中,有计划强调和加强了医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史调查研究,近现代医史研究,医学考古研究等等,过去,对中国医学史与中国医史学在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医学史历史悠久,它是研究中国医学本身发生发展历史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时期,人们利用智慧发现了疾病,并治疗简单的生理疾病。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人总结了治病救人的秘方,才逐步形成当今的医学。
目前医学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医学史的发展概况。
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
约翰·伯纳姆在本书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
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同样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范文参考网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中国医学史的体会 - 论文
学习中国医学史的体会- 论文关键字:学习发展同时许多历史中医名医医德医学史学习《中国医学史》有感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就是因为有历史的传承。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
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身为中医人,却用西医的理论来行医,就是谄媚。
这种人肯定没有学好中国医学史。
所以说,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中医发展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多少年,中医就有多少年。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读毕医学史,我发现,但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医德高尚。
《内经》十分强调医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明确指出医学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人治病,为子孙后代造福。
反复申明医生不得“遗人夭秧”、“绝人长命”,对那些违背医德,利用医术达到个人目的者,则严厉地责之为“天道行私,必得夭秧”。
现在主流思想的一些内容实在有失偏颇,“善恶报应”暂且不论其是否有科学道理,起码医生心中有些忌讳,便不敢胆大妄为。
扁鹊医德高尚,为人谦虚,从不自我炫耀。
当他治愈了一些被认为是“死症”的危重病人,人们称颂他能够“活死人”时,他则实事求是的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深为后世医家崇敬。
现在一些人有了一点成就便自称神医,甚至大张旗鼓地宣传,若能了解扁鹊的为人,心中一定羞愧不已。
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非常尊重原著。
他用“朱”笔写《神农本草经》,用“墨”笔写《名医副品》,使《神农本草经》的原文能够保存下来。
读罢此处,我对古人实事求是的态度钦佩不已,同时又对当今剽窃成风的现象痛恨不已。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篇一:中国医学史心得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中医呢?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
中医号称岐黄之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
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
这也是我所听说的最早的关于中国医学的故事。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
学了医学史,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高尚的医道。
虽然他们的专项不同擅长的从哪一方面着手看病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医学的奠基者。
把自己的医学达到顶峰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好的,但是并不自傲自满向其他人请教,我们后世的人把他们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处之泰然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但现在我知道了中医的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许是带着那份好奇,对医学史也有了空前的兴趣,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学习这门史学也感到很幸运。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中国医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医学思想的演化以及医学成果的贡献。
在我学习中国医学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医学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
首先,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医和神道医,随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
我了解到了伏羲氏和黄帝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我明白到中国古代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在古代中国人民的努力下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次,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演化。
中国医学思想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等。
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在学习中了解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医学思想和理论。
这些古代医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具有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综合医学观的特点。
另外,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贡献。
中国古代医学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
药物治疗方面,中草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中草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针灸疗法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中国古代医学还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骨科手术、瘘管治疗等,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价值。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医学思想的演化,还使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医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医学史,我对中国的医学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运用到实际的医学实践中。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二)(2024)
引言概述:
中国医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医学史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医学传统的精髓。
正文内容:
一、医学典籍的演进
1.《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2.《本草纲目》的贡献
3.《伤寒杂病论》的创新
4.《丹溪心法》的临床应用
5.《脉经》的研究成果
二、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1.视病原理的差异
2.诊疗方法的异同
3.处方药物的性质差异
4.发展趋势的差别
5.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发展
三、著名医家及其贡献
1.华佗的外科治疗
2.孙思邈的方剂研究
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4.李时中的针灸疗法
5.王叔和的脉学理论
四、中草药的应用与研究
1.常用中草药介绍
2.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3.配伍原则与药性归经
4.中草药的质量控制
5.现代科技与中草药研究的结合
五、中国医学在现代的发展
1.医学教育与培训的现状
2.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3.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
4.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疾病防治
5.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
通过对中国医学史的知识点的详细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特点和传承。
中国医学典籍的演进、中医与西
医的区别、著名医家的贡献、中草药的应用与研究以及中国医学在现代的发展是我们探索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内容。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对于中医药爱好者、医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中国医学史总结
四、《黄帝内经》
1. 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大约成书于 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 为“言医之祖”。 2. 主要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 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 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 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 原则等。 3. 基本精神:⑴注重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 的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④人与社会是 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⑷此外, 《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 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4. 成就: ⑴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 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 医学总集。 ⑵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 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 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 础。 ⑶《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 论总结新阶段。
西 汉
胎产书
治病百方
武威汉简:大风方
华佗:麻沸散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蜜煎导、人工呼吸 三国
年代 晋代
南集方
成就 器械加药物灌肠;腹腔穿刺放腹水法; 天花;脚气病;疥虫病;恙虫病。
五瘿丸;脏器疗法
梁代 隋 巢元方
王涛 唐
类苑 诸病源候论
外台秘要
药物牙粉 肠吻合术、漆过敏症、鉴别天花和麻疹、 血管结扎止血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 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 于《尚书·洪范》。
五、“六气致病说”:由秦医和最早提出,为我国现存最 早的病因学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六、《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 病”,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 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七、《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也是收入药 物最多的书籍。 八、《礼记》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医学 指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针灸》、《素女脉诀》 )。 九、《左传》中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土厚水深,居之 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
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由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负责。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提供依据。
3.《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著而成。
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法,体现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保存许多古方和已散佚的文献。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上提出“内消”“外里”的治则。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每方之后详列病证、药物组成和用量,详细说明药物炮制、保存等;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
5.《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较大规模方书,共200卷,记录20000余首方。
书中大量论述“运气学说”,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
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三因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医家陈言撰,将复杂的病因明确分为3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图文并茂,方剂与方论相结合,验方附在每药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本草图经》: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宋·苏颂主编,载药780种,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图力求形态逼真,图文并茂;收载大量单方验方,辨药、用药很好结合。
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养生之道,重视食物中毒防治,倡导食养食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
10.《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创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以图描绘脉形可贵尝试,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增补敖氏《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记录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查等,并记载用滴血法作为直系亲属亲权的鉴定方法。
13.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4.《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记录压痛点和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
该书载录的灸法十分丰富,被后世称为南宋针灸的代表作。
15.《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撰,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详细论述了脚气病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各个方面。
16.《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创制药方十首。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反映宋金元时期外科领域的新成就。
18.《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将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纳为“六出臼,四折骨”,用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9.《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全书24卷,内容提纲契领明确,内容丰富,成就最大,集宋之前妇产科之大成,对妇产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20.《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弟子闫孝忠整理。
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
被后世誉为“活动之真谛,全婴之轨范”21.刘完素:火热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1)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2)六气皆能化火——同化:风、湿、燥、寒化为火热兼化:风、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3)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
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张从正:攻邪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是他的基本论点。
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24.李东垣:脾胃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调理脾胃”“升举清阳”,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25.朱丹溪:相火论。
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其“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
提出了“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
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第七章明代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奉命集体编撰,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
全书42卷,载药1814种。
每药以24则分别论述。
采用药物分项解说,是药物论述方法的一大进步。
2.《本草纲目》: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
著作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本草纲目》是明代最负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著作,在世界科技史占重要地位。
成就:①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 1892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附方1万首,集明以前本草之大成。
②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
③详细记录药物知识:对药物的记述,涵盖了药物名称、产地、品种、形态、炮制、性味、功效、主治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发明”一项,着重探讨药性疗效及用药要点,主要是李时珍本人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
④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
⑤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
3.《救荒本草》:明·朱橚主编,是一部以解决灾荒饥饿、为百姓提供代食品为目的的著作。
作为一部备荒专著,是我国药学史和救荒史的一个创举。
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还记载了有毒食物的采食法。
4.《滇南本草》:明初·兰茂,著,是一部专题总结云南滇池地区及周边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的地方性药物著作,全书共3卷,载药459种。
该书将中药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融为一体,反映了云南地区中医药和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为丰富中医药学宝库作出重要贡献。
5.《普济方》:明•朱橚等编撰。
载方61739 首,是我国古代现存最大的一部方剂专著。
不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很大贡献,为研究明初及明以前的疾病史提供可贵资料,更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6.《温疫论》:撰者吴有性。
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
其主要贡献有:①提出疫病的病因,首创戾气之说。
②阐述疫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
③创立了一些独特治疗温疫的原则。
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对清代温病学说的确立、发展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
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使其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8.薛己:明代医家,著《内科摘要》,又称《薛氏医录》,是其诊治内科杂病的经验实录,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著有外科专著《外科枢要》《正体类要》《疠疡机要》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著有《女科撮要》,条理清晰,施治恰当,体现薛氏诊治妇产科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此外,还有现存较早的口齿科专著《口齿类要》。
9.赵献可:明代医家,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为妇科专著。
他创立并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0.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
该书在理论上对阴阳、命门、相火等学说作出精辟阐述,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
内容涉及八纲辨证、内科、妇产科及养生等各个方面。
11.《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提出六种虚劳病因,强调以肺脾肾为“治劳之三本”,对后世虚劳病的证治影响颇大。
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对麻风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提出许多精辟见解,重点论述麻风的传染性和预防方法,对麻风病诊治作出一定贡献。
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我国第一部梅毒专书。
详细阐述梅毒病因、传染途径、各期所见症状、治疗及预后;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该书在医学史上对梅毒、性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提倡针药并用,善用透穴。
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出本书外,未有传本,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该书内容丰富,唯选材欠精,在针灸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
15.《修龄要旨》:撰者冷谦。
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养生保健专著,涉及气功、导引。
16.《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被称为“正宗派”。
该书综合自唐代以降外科有效经验,论述精辟,具有较高使用和研究价值,成为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
第八章清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