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项目背景 (1)
1.1项目概况 (2)
1.2 基地调研 (2)
1.3调研分析 (3)
2 规划构思 (5)
2.1规划理念 (5)
2.2 指导思想 (5)
2.3基本原则 (5)
2.4奋斗目标 (6)
3 发展规划 (8)
3.1主要任务 (8)
3.2政策措施 (10)
4结语(致谢) (14)
5规划作品附件 (16)
参考文献 (18)
1.项目背景
1.1项目概况
汶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全县境内共有文物古迹100余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南旺分水龙王庙、蚩尤冢、白石水牛山摩石刻等多处旅游景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关注,特别是1994年佛牙、佛舍利等一批世界罕见的佛教圣物的面世,轰动了海内,振惊了世界。
汶上的旅游业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宝相寺景区、关帝庙景区等都建设的比较早,90年代中期文化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旅游为龙头”的战略思想,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和基础设施、市场促销、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的投入。进入21世纪,又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县”的旅游开发思路,开始探讨引入市场机制,成立了宝相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拓展,又确立了打造“中国佛都、儒贤圣地”的文化品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和统一,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汶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专门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并派专人先后到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西安市曲江新区、河南省开封市、四川成都市等地参观学习。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中都佛苑旅游开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在人力、资金、用地及税收规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大了财政预算列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制度。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并逐年递增,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积极争取上级旅游开发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汶上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佛家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实现年接待旅游客100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1.2亿元。通过市场化动作,规划建设了“中都博物馆、地宫、大雄宝殿、卧佛”等项目,佛都旅游已成为山东旅游拳头产品的形象代表。该公司十
分注重旅游产品的研发,重点抓好文物复制品、具有佛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工艺品的开发,文化产品收入在文化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35%。
1.2项目调研
1.宝相寺景区
汶上宝相寺景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汶上县城西北隅,东临三孔,西接梁山,北枕泰山,南依微山湖风景区。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宋真宗禅封泰山时住跸汶上,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佛寺名刹。1994年3月15日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塔宫出土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使宝相寺在国内外享有第二法门寺的美誉。经过10余年的恢复建设,现宝相寺景区完成一期工程,主要景观有:太子灵踪塔、供奉殿、塔宫、中都佛教文化博物馆、碑廊等。
2.南旺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南旺居古大野泽之滨,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因地势隆起,像个罗锅,被称为“水脊”。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驯服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七分北流,以济漳、卫;三分南流,以济黄、淮,而漕运通。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分水龙王庙”。
3.文庙建筑群
文庙亦圣庙、孔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725)。长庆四年(824)县令邢审容首葺(原有碑记)。宋代李玠再葺,并刻御制“八行八刑”碑于其中。元代时权三葺之。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孔子63代孙孔贞宁迁居汶上,且因曲阜长支64世衍世衍圣公之爵,并加赐居汶各支世袭太
4.蚩尤冢
蚩尤冢位于汶上县南旺镇,黄览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尺,常以十月祀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阙亭,按东平陆在汶上阚城亭鲁诸公墓焉,即此地矣”。《中国帝王大辞典》、《辞源》、《水经注》、《兖州府志卷二十三卷》、《汶上县志》、《阚城诸公墓之图》等对此均
有记载。
5.鲁九公墓
名鲁诸公墓。1981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位于南旺镇十里闸村西、古阚城(在今开河南)西南。原全在汶上县境内,建国后部分划入嘉祥县、梁山县,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皇林。
6.太子灵踪塔
太子灵踪塔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始建于唐代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当时规模宏大,占地40余亩,是汶上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3年)禅封泰山时曾住跸于此。他看到整个寺院结构严谨,呈现富态宝相,遂改名为宝相寺。
7.汶上梆子剧
元明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而汶上作为其咽喉要冲,则是人流物流必经之地,南旺的湖光山色又吸引着帝王及公卿官绅、文人墨客之流前来仰观。各地的文化戏曲便顺其势不断传来汶上。明代中叶,秦、晋商人经河南开封东进,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秦腔、梆子腔随之传来汶上后又渐渐为本地的风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与改造,逐步形成了具有粗犷、豪放、高亢、浑厚风格的“汶上梆子”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它又与曹州地区的“曹州梆子”相互影响融合,使二者共融共进,形成了颇受人民欢迎的“山东梆子”。数百年来,盛而不衰,成为著名的地方剧种。
1.3调研分析
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不够突出,图书馆、大剧院、体育场、游泳馆,科技馆、汶上梆子艺术馆、射击馆、训练馆等一些设施并没有建成。由于资金不足,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也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体制和管理等问题,利用效率不高,经营不活,效益不佳。现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重事业轻产业的倾向普遍存在。二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成为政出多门,行业管理不到位,企业运行不规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三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宽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