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元素分析
煤的元素分析

煤的元素分析2006-10-26 23:26:28 浏览11928次煤的元素分析煤的元素组成,是研究煤的变质程度,计算煤的发热量,估算煤的干馏产物的重要指标,也是工业中以煤作燃料时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煤中除无机矿物质和水分以外,其余都是有机质。
由于组成煤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碳为骨架得多聚芳香环系统,在芳香环周围有碳、氢、氧及少量的氮和硫等原子组成的侧链和官能团。
如羧基(-COOH)、羟基(-OH)和甲氧基(-OCH3)。
说明了煤中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和氮、硫等元素组成。
煤的变质程度不同,其结构单元不同,元素组成也不同。
碳含量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氢、氧含量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氮、硫与变质程度则无关系(但硫含量与成煤的古地质环境和条件有关)。
见表30-11。
表30-11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碳、氢、氧、氮、硫含量编号煤的类别 Mad(%) Ad(%) Vdaf(%) Cdaf(%) Hdaf(%) Ndaf(%) Sdaf(%) Odaf(%)1 褐煤 7.24 3.50 42.38 72.23 5.55 2.05 20.172 长焰煤 5.54 1.94 41.89 79.23 5.42 0.93 0.35 14.173 气煤 3.28 1.63 40.49 81.57 5.78 1.96 0.66 10.034 肥煤 1.15 1.29 32.69 88.04 5.52 1.80 0.42 4.225 焦煤 0.95 0.92 21.91 89.26 4.92 1.33 1.51 2.986 瘦煤 1.33 1.06 17.88 90.73 4.82 1.69 0.38 2.387 贫煤 1.08 2.81 13.49 91.31 4.37 1.52 0.78 2.028 无烟煤 4.70 3.18 4.66 96.14 2.71[煤质分析化验常用的符号和基准]1、煤质分析化验项目名称的符号,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符号表示。
煤的元素分析汇总

煤的元素分析煤的元素分析包括煤中碳、氢、氧、氮和硫的测定。
由于我国煤质分析标准将硫单独列为一项,所以,这里讲的元素分析,是指煤中碳、氢、氮的测定和氧的计算。
第一节煤中碳、氢、氮和氧的存在形态和测定意义煤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
无机物主要是矿物质和水;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氧的总和占有机质的95%以上,其中碳元素占60%~98%,氢元素占0.8~6.6%,氧占1%~30%。
氮含量变化范围不大,一般在0.3~3%之间,而硫元素大约占0.5~3%。
一般来说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碳元素含量增加,氢、氧元素含量减少,表2-44是我国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
表2-44 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煤中各种元素的赋存形式不尽一致。
煤中碳、氢、氧主要以芳香族结构,脂肪族结构以及脂环族结构存在,目前,一般认为煤是由带脂肪的侧链大芳环和杂环的核所构成,碳是构成这些环的骨架,氢和其它元素结合分布在侧链和桥链上。
少量碳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少量氢、氧以结晶水方式存在。
煤中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的,通常为有机氮,其中有些是杂环型。
在泥炭和褐煤中又以蛋白质氮(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形态存在。
由于在煤的无机组分中也含有少量碳、氢、氧和硫等元素,因此,在了解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及进行煤炭分类时,应以重液(密度为1.4或1.35)中洗选后的精煤来测定。
煤的工艺用途主要由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所决定。
因此,了解煤中有机质的组成是必要的。
在动力工业中,煤的元素组成可用来计算煤的燃烧热,煤中的碳和氢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1g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34040J的热量,而1g氢产生的热量为143000J,约为碳的4倍,因此,它们的含量决定了发热量的高低。
氧在煤中以化合态存在,氧本身不燃烧,但加热时容易使有机组分分解成挥发性物质,如:烟煤和褐煤含氧量高,所以生成的挥发性物质多,使着火点降低,但氧的含量高,碳氢的含量降低,发热量降低。
煤的元素分析[优质PPT]
![煤的元素分析[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8f27435f0e7cd1842536f7.png)
§2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
煤中碳和氢的含量有多种测定方法,其中有 国标GB/T476-2001所规定的元素炉法,即利 比西法,有电力标准高温碳氢测定法;还有红 外吸收法等,每种方法各具特点。其中元素炉 法为经典方法,可用作仲裁分析,也是国内多 数单位实际使用的方法;高温碳氢测定法,较 元素炉法快速,系统结构也较简单,测定结果 与国标法同样可靠;红外吸收法具有技术先进, 测试效率高,结构可靠的特点。
二、煤的燃烧及其条件
煤的燃烧反应
所谓燃烧,就是物质与氧进行反应而产生 光和热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其热能。
煤中所含的碳、氢、氧、氮、硫中.能够 燃烧产生热量的实际上为碳、氢、硫三种元素。 前已指出:碳与氢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而 硫燃烧产生的热量很少。
煤的燃烧条件
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燃烧反应
所谓燃烧,就是物质与氧进行应应而产生光 和热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其热能。煤中 碳、氢、氧、氮、硫中,能够燃烧产生热量的 实际为碳、氢、硫三种元素。
的不同,其元素组成与其特性也就有所差异。 碳、氢、氧三元索构成煤中有机组分的主体,
通常三者含量可达90%以上; 碳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加深而增高;而氢含量
则与此相反。
氧在煤中呈化合态存在。氧的含量随煤的变 质程度加深而减少,
煤中氮一般为有机氮,其含量在各类煤中均不 高;约为0.5~1.5%,其含量的高低大体上随 煤的变质程度加深而减少。
3 锅炉热平衡
锅炉的热平衡,一般指锅炉设备的输入热量 与输出热量及各项热损失之间的平衡。
或者用入炉热量的百分率表示:
锅炉输出热量占输入热量的百分率,就称为锅 炉热效率或简称锅炉效率,即
由(4-5)可知,欲求锅炉效率,则应通过试验,测出锅炉的输出 热量Q1,这种方法称为正平衡法,利用此法所测出的热效率称为 正平衡热效率。
什么是煤的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

1.什么是煤的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答:元素分析法就是研究煤的主要组成成分。
煤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碳(C),氢(H),氧(O),氮(N),硫(S),灰分(A),水分(M).其中碳、氢、硫是可燃成分。
硫燃烧后生成SO2及少量SO3,是有害成分。
煤中的水分和灰分也都是有害成分。
通过元素分析可以了解煤的特性及实用价值。
但元素分析法较复杂。
发电厂常用较用简便的工业分析法,可以基本了解煤的燃烧特性。
煤的工业分析是把煤加热到不同温度和保持不同的时间而获得水分,挥发分,固定碳,灰分的百分组成.2.链条锅炉炉拱的作用是什么?答:链条锅炉的炉拱分为前拱和后拱,与炉排一起构成燃烧空间。
前拱(辐射拱):位于炉排的前部,主要起引燃作用。
吸收来自火焰和高温烟气的辐射热,并辐射到新煤上,使之升温、着火。
后拱: 位于炉排后部,主要作用是引导高温烟气,属对流型炉拱。
后拱具体作用如下:1)引燃:从引燃看,前拱是主要的;后拱通过前拱起作用,是辅助的。
2)混合:后拱输送富氧的烟气至前拱区,使之与那里的可燃气体相混合。
前拱一般短,后拱的输气路程较长。
后拱烟气的流动速度高,所产生的扰动混合大。
从混合上看,后拱的作用是主要的。
3)保温促燃:后拱可有效地防止炉排面向炉膛上部放热,能有效地提高炉排后部的炉温,起保温促燃作用。
3.什么是自然水循环?自然水循环是怎样形成的?答:依靠下降管中的水和上升管中的汽水混合物之间的密度差进行的水循环,称为自然水循环。
在自然循环锅炉中,下降管一般在炉外不受热,而上升管是在炉内受热,水在上升管中吸收热量后,逐渐成为汽水混合物,其密度减小。
这样,下降管与上升管工质之间就产生了密度差,密度差所产生的压差作为推动力,推动工质在循环回路中流动。
这种循环流动,没有依靠外力,只靠工质本身状态变化后所产生的密度差,作为推动工质循环流动的动力,所以称为自然水循环。
4.简述自然水循环的工作过程。
答:自然循环回路由上升管、下降管、汽包和下集箱组成。
煤的分析基包括

煤的分析基包括
煤的分析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元素分析:对煤样中的主要元素进行分析,包括碳(C)、氢(H)、氮(N)、硫(S)以及灰分、水分等。
组分分析:将煤样按照不同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如挥发分、固定碳、可燃物质等。
物理性质测试:包括煤的密度、孔隙度、粒度分布等物理特性的测定。
热值测试:确定煤样的热值,即单位质量煤所含热能的大小。
燃烧性能测试:对煤样进行燃烧实验,了解其燃烧特性、燃烧行为、燃尽性等相关指标。
煤的矿物组成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煤体中的矿物颗粒和有机质形态,判断煤的类型和质量等信息。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煤样的组成、热值、燃烧性能以及适用领域等重要指标,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请确保煤炭分析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煤的元素分析

煤的元素分析煤的元素分析包括煤中碳、氢、氧、氮和硫的测定。
由于我国煤质分析标准将硫单独列为一项,所以,这里讲的元素分析,是指煤中碳、氢、氮的测定和氧的计算。
第一节煤中碳、氢、氮和氧的存在形态和测定意义煤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
无机物主要是矿物质和水;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氧的总和占有机质的95%以上,其中碳元素占60%~98%,氢元素占0.8~6.6%,氧占1%~30%。
氮含量变化范围不大,一般在0.3~3%之间,而硫元素大约占0.5~3%。
一般来说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碳元素含量增加,氢、氧元素含量减少,表2-44是我国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
表2-44 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煤中各种元素的赋存形式不尽一致。
煤中碳、氢、氧主要以芳香族结构,脂肪族结构以及脂环族结构存在,目前,一般认为煤是由带脂肪的侧链大芳环和杂环的核所构成,碳是构成这些环的骨架,氢和其它元素结合分布在侧链和桥链上。
少量碳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少量氢、氧以结晶水方式存在。
煤中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的,通常为有机氮,其中有些是杂环型。
在泥炭和褐煤中又以蛋白质氮(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形态存在。
由于在煤的无机组分中也含有少量碳、氢、氧和硫等元素,因此,在了解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及进行煤炭分类时,应以重液(密度为1.4或1.35)中洗选后的精煤来测定。
煤的工艺用途主要由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所决定。
因此,了解煤中有机质的组成是必要的。
在动力工业中,煤的元素组成可用来计算煤的燃烧热,煤中的碳和氢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1g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34040J的热量,而1g氢产生的热量为143000J,约为碳的4倍,因此,它们的含量决定了发热量的高低。
氧在煤中以化合态存在,氧本身不燃烧,但加热时容易使有机组分分解成挥发性物质,如:烟煤和褐煤含氧量高,所以生成的挥发性物质多,使着火点降低,但氧的含量高,碳氢的含量降低,发热量降低。
煤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分析

煤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分析煤的组成以有机质为主体,煤的工艺用途,比如炼焦、气化等,主要是由煤中有机质的性质决定的。
另外,还含有水、灰等无机质。
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硫5种元素组成。
测定其中的有机物含量及其官能团主要通过测定煤中这这五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来确定。
有机质的元素组成与煤的成因类型、煤岩组成及煤化程度有关,是煤质研究的重要内容。
可以计算发热量、产生的化学品等。
由于在煤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碳、氢、氧等,所以在了解煤的有机质元素组成及煤的分类时,应以洗选后的精煤,即干燥无水无灰基daf指标为准。
7.1 碳碳当然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
泥煤:50-60%(质量分数),褐煤:60-77%,烟煤:74-92%,无烟煤:90-98%。
大于98%,超级无烟煤。
7.2 氢氢是第二重要的元素。
可燃,含量不高,但发热量大。
氢含量与成煤物质有关。
煤化程度越深,氢含量越低。
7.3 氧煤中氧的变化较大,煤化程度越深,氧含量越低。
煤中以上三种元素占有机质95以上。
7.4 氮煤中的氮含量比较少,它主要来自成煤物质中的蛋白质,多在质量分数0.8—1.8%的范围内变化。
燃烧时会变成N2、NH3、HCN等。
7.5 硫煤中的硫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有时有少量元素硫。
无机硫又分为硫化物硫和硫酸盐硫。
硫化物硫即黄铁矿、白铁矿等。
当煤中全硫大于1%时,多数情况是硫化物硫,洗选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硫酸盐硫主要存在形式是石膏。
我国煤中硫酸盐硫含量较低,大部分小于0.1%。
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物质中的蛋白质。
组成复杂,主要有硫醚、硫醇、硫酮、噻吩类杂环物等组成。
有机硫与有机质紧密结合,分布均匀,很难清除。
一般在低硫煤中,往往以有机硫为主,经过洗选后,精煤的全硫含量反而增高。
在评价煤种时,必须测定全硫St含量,并以干燥基(分析基)ad表示,为St,ad。
如果煤中硫含量太高(1.5—2.0%),则要测定硫的形态以便根据不同的硫形式确定不同脱硫方法。
煤炭硫分分级标准(G B/T 15224.2 -94)。
煤的元素分析

3 锅炉热平衡
锅炉的热平衡,一般指锅炉设备的输入热量 与输出热量及各项热损失之间的平衡。
或者用入炉热量的百分率表示:
锅炉输出热量占输入热量的百分率,就称为锅 炉热效率或简称锅炉效率,即
由(4-5)可知,欲求锅炉效率,则应通过试验,测出锅炉的输出 热量Q1,这种方法称为正平衡法,利用此法所测出的热效率称为 正平衡热效率。
由表可看出.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加深.其挥发份含量减少.煤中氧含 量也减少,而燃烧时所需理论空气量则相应增大。
若实际空气量少于理论空气,结果就会产生 未燃物、煤烟及应该燃烧的可燃气体排到大气 中去,另一方面,若把多于理论空气量的空气 送入燃烧室也是不经济的。
从热能经济观点来看,供给燃料燃烧的空气量 是十分重要的。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用不同的吸收剂 吸收,根据吸收剂的增重,就可计算出煤中
碳和氢的含量。
为确保煤样燃烧完全.就必须满足其完全
燃烧的条件。因此,要求维持一定的燃烧温度
800度,控制一定的氧气流(120mL/min), 称取适量的煤粉试样(小于0.2mm,称0.2g) 以及充分的燃烧时间(一般不少于20min)。 同时,为防止燃烧不完全而产生一氧化碳,要
硫含量在元素组成中所占比例不大。通常在 0.5%~5%范围内,其中可燃硫参加燃烧,并 释放出少量的热量。
煤中硫按其存在形态划分,可分为有机硫及 无机硫两大类。而根据其燃烧特性划分,则可 分为可燃硫及不可燃硫两大类。-切有机硫化 物、无机硫化物及元素硫均属可燃硫;煤烧后 残留于灰中的硫均以硫酸盐形式存在。
在吸收系统中,在其末端还连接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气泡汁, 一方面它可以大体指示氧气流流速;另一方面.又可阻止空气中 的水分进入吸收系统。
二氧化碳吸收 瓶
煤元素分析国标

GB476-91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代替GB476-1979本标准参照采用了国际标准ISO625:1975(E)《煤和焦炭碳和氢测定方法利比西法》和ISO333:1983(E)氮测定方法半微量开氏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中碳、氢、氮含量的测定方法和氧含量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2.引用标准GB211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GB218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3.碳和氢的测定I.方法提要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二氧化碳吸收剂吸收,由吸收剂的增重计算煤中碳和氢的含量。
煤样中硫和氯对测定的干扰在三节炉中用铬酸铅和银丝卷消除,在二节炉中用高锰酸银热解产物消除。
氮对碳测定的干扰用粒状二氧化锰消除。
II.试剂和材料i.碱石棉:化学纯,粒度1~2mm;或碱石灰(HGB3213):化学纯,粒度0.5~2mm。
ii.无水氯化钙(HGB3208):分析纯,粒度2~5mm;或无水过氯酸镁:分析纯,粒度1~3mm。
iii.氧化铜(HGB3438):分析纯,粒度1~4mm,或线状(长约5mm)。
iv.铬酸铅(HG3-1071):分析纯,粒度1~4mm。
v.银丝卷:丝直径为0.25mmvi.铜丝卷:丝直径约0.5mm。
vii.氧气:不含氢。
viii.三氧化二铬(HG3-933):化学纯,粉状,或由重铬酸铵、铬酸铵加热分解制成。
制法:取少量铬酸铵放在较大的蒸发皿中,微微加热,铵盐立即分解成墨绿色、疏松状的三氧化二铬。
收集后放在马弗炉中,在600±10℃下灼烧40min,放在空气中使呈空气干燥状态,保存在密闭容器中备用。
ix.粒状二氧化锰:用化学纯硫酸锰(HG3-1081)和化学纯高锰酸钾(GB643)制备。
制法:称取25g硫酸锰(MnSO4·5H2O),深于500mL蒸馏水中,另称取16.4g高锰酸钾,溶于300mL蒸馏水中,分别加热到50~60℃。
煤的元素

煤的元素分析成分碳(C)、氢(H)、硫(S)、氧(0)、氮(N)煤的工业分析成分水分(M)、灰分(A)、挥发分(V)、固定碳(FC)可燃元素C(固定碳和挥发分中的C)、H、S(可燃硫和硫酸盐硫)不可燃元素(内部杂质)O、N不可燃成分(外部杂质)M(内、外)、A可燃气体挥发份煤中的氢、氧、氮、硫与部分碳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加热后分解,形成气体挥发出来收到基(ar)(原应用基y)以入炉煤(包括煤的全部成分)为基准空气干燥基(ad )(原分析基f)以风干状态煤(除外部水分)为基准干燥基(d)(原干燥基g)以去掉全部水分煤为基准干燥无灰基(daf)(原可燃基r)以去掉全部水分及灰分煤为基准煤的发热量(kJ/kg) 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高位发热量(Qgr) 煤的理论发热量,由实验测得的弹筒发热量(Qb)减去校正值确定(式2-10)低位发热量(Qnet)烟气中的水蒸汽在锅炉中一般不会凝结,形成水蒸汽所吸收的汽化潜热无法被利用,使煤的发热量降低,降低后的发热量称为低位发热量。
低位发热量(燃料在锅炉中的实际发热量)小于高位发热量标准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9270 kJ/kg的燃料为标准煤标准煤耗量式中、——分别为标准煤耗量与实际煤耗量煤的灰分特性用灰熔点表示,煤灰的角锥法确定灰的变形温度DT(原t1)灰的软化温度ST(原t2)灰的流动温度FT(原t3)灰分特性影响因素煤灰的化学组成煤灰中酸性氧化物使灰熔点提高;碱性氧化物使灰熔点降低煤灰周围高温介质的性质氧化性介质中,灰熔点较高;还原性介质中,灰熔点较低挥发分VV的含量代表了煤的地质年龄,地质年龄越短,煤的碳化程度越浅,煤中的气体挥发越少 V含量越多,煤的着火温度低,易着火燃烧V 多,V挥发使煤的孔隙多,反应表面积大,反应速度加快V 多,煤中难燃的固定碳含量便少,煤易于燃尽V 多,V着火燃烧造成高温,有利于碳的着火、燃烧水分M、灰分AM、A 高,煤中可燃成分相对减少,煤的热值低M、A 高,M 蒸发、A熔融均要吸热,炉膛温度降低M、A 高,增加着火热或包裹碳粒,使煤着火、燃烧与燃尽困难;M、A 高,q2、q3、q4、q6 增加,效率下降M、A 高,过热器易超温M 、A 高,受热面腐蚀、堵灰、结渣及磨损加重M 、A 高,煤粉制备困难或增加能耗 A 高,造成大气和环境的污染我国煤的主要分类指标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含量 可分为三大类:褐煤( Vdaf 含量>37% )、烟煤( Vdaf 含量>10% )、无烟煤( Vdaf 含量≤10% )为反映煤的燃烧特性,电厂煤粉锅炉用煤还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ar,net 、 收到基水分、干燥基灰分、干燥基硫分及灰的熔融特性DT 、ST 、FT 作为参 考指标,分为五大类和十小类其中低(劣)质煤单独燃烧有困难,或燃烧不稳定,或燃烧经济性差,或煤中有害杂质含量高的煤,可分为五小类大类别 小类别分 类 指 标挥发份 V daf (%)灰分 (%) 水分 (%) 硫分 (%) 发热量 Q ar,net(MJ/kg) 灰融 特性ST(0C) 无烟煤 超低挥发 份煤 >6.5~10 >21.0 贫煤 低挥发份煤>10~19 >18.5 烟煤 中挥发份煤 高挥发份煤>19~27 >27~40 >16.5 >15.5褐煤 超高挥发份 煤>40>11.5碳化程度高,含碳量很高,达95%,杂质很少,发热量很高,约为25000~32500 kJ/kg;挥发份很少,小于10%,Vdaf析出的温度较高,着火和燃尽均较困难,储存时不易自燃褐煤碳化程度低,含碳量低,约为40~50%,水分及灰分很高,发热量低, 约10000~21000 kJ/kg;挥发分含量高,约40~50%,甚至60%,挥发分的析出温度低,着火及燃烧均较容易烟煤碳化程度次于无烟煤,含碳量较高,一般为40~60%,杂质少,发热量较高, 约为20000~30000 kJ/kg;挥发分含量较高,约10~45%,着火及燃烧均较容易贫煤挥发分含量10~20%的烟煤挥发份较少,性质介于无烟煤与烟煤之间,燃烧性能方面比较接近无烟煤;劣质烟煤挥发份20~30%;但水分高,灰分更高的烟煤发热量低,为11000~12500 kJ/kg这两种烟煤着火及燃烧均较困难(1)碳(C):主要的燃烧成分,约占50~95%,Qydw=33704 kJ/kg。
煤的元素分析分析

煤的元素分析煤的元素分析包括煤中碳、氢、氧、氮和硫的测定。
由于我国煤质分析标准将硫单独列为一项,所以,这里讲的元素分析,是指煤中碳、氢、氮的测定和氧的计算。
第一节煤中碳、氢、氮和氧的存在形态和测定意义煤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
无机物主要是矿物质和水;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氧的总和占有机质的95%以上,其中碳元素占60%~98%,氢元素占0.8~6.6%,氧占1%~30%。
氮含量变化范围不大,一般在0.3~3%之间,而硫元素大约占0.5~3%。
一般来说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碳元素含量增加,氢、氧元素含量减少,表2-44是我国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
表2-44 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煤中各种元素的赋存形式不尽一致。
煤中碳、氢、氧主要以芳香族结构,脂肪族结构以及脂环族结构存在,目前,一般认为煤是由带脂肪的侧链大芳环和杂环的核所构成,碳是构成这些环的骨架,氢和其它元素结合分布在侧链和桥链上。
少量碳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少量氢、氧以结晶水方式存在。
煤中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的,通常为有机氮,其中有些是杂环型。
在泥炭和褐煤中又以蛋白质氮(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形态存在。
由于在煤的无机组分中也含有少量碳、氢、氧和硫等元素,因此,在了解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及进行煤炭分类时,应以重液(密度为1.4或1.35)中洗选后的精煤来测定。
煤的工艺用途主要由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所决定。
因此,了解煤中有机质的组成是必要的。
在动力工业中,煤的元素组成可用来计算煤的燃烧热,煤中的碳和氢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1g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34040J的热量,而1g氢产生的热量为143000J,约为碳的4倍,因此,它们的含量决定了发热量的高低。
氧在煤中以化合态存在,氧本身不燃烧,但加热时容易使有机组分分解成挥发性物质,如:烟煤和褐煤含氧量高,所以生成的挥发性物质多,使着火点降低,但氧的含量高,碳氢的含量降低,发热量降低。
煤的成分分析

煤的成分分析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而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氢、氧、硫等元素。
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
泥炭中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0%,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90%~98%。
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学成分。
煤燃烧时,其中硫生成SO2,腐蚀金属设备,污染环境。
煤中硫的含量可分为5 级:高硫煤,大于4%;富硫煤,为2.5%~4%;中硫煤,为1.5%~2.5%;低硫煤,为1.0%~1.5%;特低硫煤,小于或等于1%。
煤中硫又可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大类。
一、煤中的碳一般认为,煤是由带脂肪侧链的大芳环和稠环所组成的。
这些稠环的骨架是由碳元素构成的。
因此,碳元素是组成煤的有机高分子的最主要元素。
同时,煤中还存在着少量的无机碳,主要来自碳酸盐类矿物,如石灰岩和方解石等。
碳含量随煤化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我国泥炭中干燥无灰基碳含量为55~62%;成为褐煤以后碳含量就增加到60~76.5%;烟煤的碳含量为77~92.7%;一直到高变质的无烟煤,碳含量为88.98%。
个别煤化度更高的无烟煤,其碳含量多在90%以上,如北京、四望峰等地的无烟煤,碳含量高达95~98%。
因此,整个成煤过程,也可以说是增碳过程。
二、煤中的氢氢是煤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元素。
除有机氢外,在煤的矿物质中也含有少量的无机氢。
它主要存在于矿物质的结晶水中,如高岭土(Al203·2Si02·2H2O)、石膏(CaS04·2H20 )等都含有结晶水。
在煤的整个变质过程中,随着煤化度的加深,氢含量逐渐减少,煤化度低的煤,氢含量大;煤化度高的煤,氢含量小。
总的规律是氢含量随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尤其在无烟煤阶段就尤为明显。
当碳含量由92%增至98%时,氢含量则由2.1%降到1%以下。
通常是碳含量在80~86%之间时,氢含量最高。
煤炭有哪些元素分析项目

煤炭有哪些元素分析项目煤炭化验设备技术知识/煤炭化验设备技术问题解答燃煤有哪些工业分析项目?有哪些元素分析项目?用什么符号表示?答:工业分析测出的煤的不可燃成分和可燃成分,前者为水分和灰分,后者为挥发分和固定碳,分别以M、A、V、Fc表示。
元素分析项目有:碳(C)、氢(H)、氧(O)、氮(N)、硫(S)、水分(M)、灰分(A)。
何谓燃煤基准?有哪几种基准?答:在工业生产或科学研究中有时为某种目的将煤中的某些成分除去后重新组合并计算其组成百分含量这种组合体称为基准。
有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
何谓劣质煤?用于锅炉燃烧有何危害?为什么?答:劣质煤指灰分含量很高的各种煤炭产品,低劣煤用于锅炉燃烧,不仅经济性差,而且会造成燃烧辅助系统和对流受热面的严重磨损以及维修费用的增加,因为低劣煤灰分比较高,经济性差,灰分量大,对受热面的冲刷、磨损严重。
对入炉煤如何进行人工采样?答:火电厂的入炉煤多在输煤皮带的煤流中采样,人工在输煤皮带上采样时,铲口应贴紧皮带一次采取,不留底煤,如果分两次采样时,应轮换在皮带两边采样,两者合并为一个子样,人工采样只限于皮带速度不超过1.5m/s,皮带上煤层厚度不大于0.3m,且输煤量不大于200T/h的条件下进行。
写出缩制煤样的全过程?各步目的?原理分别是什么?答:包括破碎、过筛、掺合、缩分、干燥五个环节,当需要使用浮煤作分析化验时,还要进行减灰步骤:(1)破碎?目的是减小粘度,增加煤粒分散程度,改善煤的不均匀度;(2)筛分?为使煤样破碎到必要的粒度,要用各种筛孔的筛子筛分;(3)掺合?为使缩分后的煤样不失去代表性,每次缩分前都应掺合,使其均匀化,掺合煤样采用堆锥法;(4)缩分?使煤样减少,又不失去其代表性;(5)干燥?使煤样能畅通地通过破碎机、缩分机、二分器和筛子时,不能粘附在筛上;(6)减灰?对需减灰的煤样,将原煤样放入重液中进行浮选,达到减灰的目的。
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各自特点?答:(1)外在水分?指附着和润湿在煤块表面和大毛细管(直径10-5 cm)孔中的水分,它以机械方式存留在煤中,煤在空气中,这种水分会不断蒸发,它的含量与外界条件有关,符号Mf;(2)内在水分?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小毛细孔中的水分,它以物理、化学方式与煤结合,在的105~110℃温度下才能除去,符号Minh;(3)结晶水?是与煤中3个物质相结合的水分,它要在200℃以上时,才能分解出来,工业分析不能作结晶水测定。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能源、冶金、化工、建筑等各个行业。
为了充分利用煤的价值,需要对煤进行工业分析,根据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到煤的各项指标,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1.煤的元素分析方法煤的元素分析是煤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元素分析方法有:碳氢氮分析法、硫分析法、氧分析法等。
其中,碳氢氮分析法是对煤中的碳、氢、氧、氮四个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煤的燃烧性能评价、碳排放估算等方面。
2.煤的灰分分析方法煤的灰分是煤中无机杂质的含量,对煤的燃烧特性和可燃性能有一定影响。
常用的灰分分析方法有:干灼燃烧法、干孔隙燃烧法、湿孔隙燃烧法等。
其中,干灼燃烧法是将煤样加热至高温,完全燃烧除去有机物质后得到的残渣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煤的灰分进行定量分析。
3.煤的挥发分分析方法煤的挥发分是指在煤样加热过程中挥发出的可燃性气体和液体的量。
常用的挥发分分析方法有:烘干法、热解法、干燥无氧法等。
其中,烘干法是将煤样置于恒定温度下进行烘干,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得到挥发分的含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煤的挥发分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4.煤的发热量分析方法煤的发热量是指煤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能。
常用的发热量分析方法有:热值计算法、热弧法、热效应气体分析法等。
其中,热值计算法是通过准确测定煤中碳、氢、氧、硫等元素的含量,结合热值计算公式来求得煤的发热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煤的发热量进行定量分析。
5.煤的低温等温吸附分析方法煤的低温等温吸附是指煤在低温下对特定气体的吸附作用。
常用的低温等温吸附分析方法有:比表面积测定法、孔容测定法等。
其中,比表面积测定法是通过对煤样进行气体吸附实验,根据气体吸附量计算煤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煤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分布进行定量分析。
总之,煤的工业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煤的不同特性和应用需求。
通过对煤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分析,可以为不同行业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促进煤的高效利用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的元素分析煤的元素分析包括煤中碳、氢、氧、氮和硫的测定。
由于我国煤质分析标准将硫单独列为一项,所以,这里讲的元素分析,是指煤中碳、氢、氮的测定和氧的计算。
第一节煤中碳、氢、氮和氧的存在形态和测定意义煤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
无机物主要是矿物质和水;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氧的总和占有机质的95%以上,其中碳元素占60%~98%,氢元素占0.8~6.6%,氧占1%~30%。
氮含量变化范围不大,一般在0.3~3%之间,而硫元素大约占0.5~3%。
一般来说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碳元素含量增加,氢、氧元素含量减少,表2-44是我国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
表2-44 各种类别煤的元素组成煤中各种元素的赋存形式不尽一致。
煤中碳、氢、氧主要以芳香族结构,脂肪族结构以及脂环族结构存在,目前,一般认为煤是由带脂肪的侧链大芳环和杂环的核所构成,碳是构成这些环的骨架,氢和其它元素结合分布在侧链和桥链上。
少量碳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少量氢、氧以结晶水方式存在。
煤中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的,通常为有机氮,其中有些是杂环型。
在泥炭和褐煤中又以蛋白质氮(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形态存在。
由于在煤的无机组分中也含有少量碳、氢、氧和硫等元素,因此,在了解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及进行煤炭分类时,应以重液(密度为1.4或1.35)中洗选后的精煤来测定。
煤的工艺用途主要由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所决定。
因此,了解煤中有机质的组成是必要的。
在动力工业中,煤的元素组成可用来计算煤的燃烧热,煤中的碳和氢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1g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34040J的热量,而1g氢产生的热量为143000J,约为碳的4倍,因此,它们的含量决定了发热量的高低。
氧在煤中以化合态存在,氧本身不燃烧,但加热时容易使有机组分分解成挥发性物质,如:烟煤和褐煤含氧量高,所以生成的挥发性物质多,使着火点降低,但氧的含量高,碳氢的含量降低,发热量降低。
氮燃烧时,大部分以游离态随烟气排出,从燃烧的角度来说,氮为无用元素,约有20%~40%在燃烧中变为NO x,随烟气排入大气,增加污染。
硫分为可燃硫和不可燃硫,其中可燃硫参与燃烧,释放少量的热量,但其氧化产物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既腐蚀锅炉设备,同时,排到大气也污染环境,此外,煤中黄铁矿硫增高,还使灰熔融性降低,促使锅炉结渣发生,因此,硫和氮均为有害元素。
煤中碳、氢、氧是其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反映煤的变质程度。
煤中碳含量随着煤的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所以,常称煤的煤化程度为煤的碳化程度,煤中氢含量则随煤的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减少,煤中氧的含量也随煤的煤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降低。
因此,人们很早就以煤的元素组成作为煤炭科学分类的指标之一。
如,中国煤分类国家标准GB5751中,就以干燥无灰基氢作为划分无烟煤小类的指标。
此外,煤的元素组成可用来计算理论燃烧温度和燃烧产物的组成、燃烧理论烟气量、过量空气系数及热平衡等,估算和预测煤的低温干馏产物和褐煤蜡产率。
因此,元素分析在锅炉设计和运行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煤中碳氢的测定(常规法)一、煤中碳、氢测定的基本原理1、测定原理(1) 燃烧吸收重量法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煤中的碳生成二氧化碳,氢生成水。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分别被二氧化碳吸收剂和吸水剂吸收。
根据吸收剂的增重,计算煤中碳和氢的含量。
对CO 2和H 2O 的吸收反应如下:2NaOH+CO 2→Na 2CO 3+H 2OCaCl 2 + 2H 2O =CaCl 2·2H 2OCaCl 2·2H 2O +4H 2O =CaCl 2·6H 2O(2)半自动测碳氢将一定量的煤样放在瓷舟内,推至800℃的石英管中燃烧分解,用净化的氧气为载气,吹进高锰酸银热解产物进行催化氧化,使煤中氢转化为水,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将燃烧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载过铂—五氧化二磷电解池。
电解池与仪器之间组成一电化学分析系统。
未进样时电解池内阻很大,正负极之间呈开路状态,无电流流过;当含有水分的气体通过电解池时,水被五氧化二磷吸收生成偏磷酸,电解池内阻减小,启动电解,其电解电流大于50mA 。
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氢气随载气流排出,而五氧化二磷得以再生复原。
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偏磷酸越来越少,电解电流也随之下降。
当下降到5mA 终点电流时,终点控制器动作,切断电解电源,电解终止。
这段时间内的电流与时间的积分值,即为电解所耗用的电量。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可以计算出氢的质量W (g )。
水被电解池吸收后,二氧化碳随载气流吹进装碱石棉的U 形吸收管,被碱石棉吸收生成碳酸钠和水,然后根据吸收剂碱石棉的增量即可计算出碳的含量。
2、碳、氢测定中的干扰因素及其排除方法 由燃烧反应可知,煤燃烧时,除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外,还有硫的氧化物,22232222800C O CO H O SO SO CL NO N ο+↑++↑+↑+↑+↑+↑煤催化剂氮的氧化物,氯等生成,这些酸性氧化物和氯若不除去,将全部被二氧化碳吸收剂—碱石棉吸收,使得碳测值偏高。
为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一般采取以下措施:(1)三节炉法中,在燃烧管内用铬酸铅脱硫,以银丝卷脱氯:4PbCrO 4+4SO 2−−→−℃6004PbSO 4+2Cr 2O 3+O 24PbCrO 4+4SO 3−−→−℃6004PbSO 4+2Cr 2O 3+3O 22Ag +Cl 2−−→−℃1802AgCl(2)二节炉及半自动测碳氢法中,用高锰酸银的热分解产物脱除硫和氯;2Ag +SO 2+O 2−−→−℃500Ag 2SO 4 4Ag +2SO 3+O 2−−→−℃5002Ag 2SO 4 2Ag +Cl 2−−→−℃5002AgCl 在燃烧管外部和粒状二氧化锰除去氮的氧化物,在氧气流中燃烧时,在有催化剂存在情况下,煤中20~60%的氮生成氮的氧化物,若不除掉,会使碳测值偏高0.1~0.5%。
反应方程:22322 ()MnO NO Mn NO +→二、三节炉法碳、氢测定装置碳、氢测定装置分为三部分:氧气净化系统,燃烧装置、吸收系统。
整个装置的系统图见图2-54。
第一部分是氧气净化系统,脱除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1—气体干燥塔; 2—流量计; 3—橡皮塞; 4—铜丝卷; 5—燃烧舟; 6—燃烧管; 7—氧化铜; 8—铬酸铅; 9—银丝卷; 10—吸水U 型管; 11—除氮氧化物U 型管; 12—吸收二氧化碳U 型管; 13—空U 型管; 14—气泡计;15—三节电炉及控制装置图2-54 三节炉碳、氢测定仪第二部分是燃烧装置,煤样在燃烧装置中完全燃烧,煤样中碳、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硫、氯等元素对测定的干扰在燃烧管内脱除;第三部分是吸收系统,用来吸收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吸收系统各自的增重,来计算煤中碳、氢的含量。
在吸水管和二氧化碳吸收管之间,连接一个装有二氧化锰和氯化钙的U 形管,用来除氮。
1、氧气净化系统氧气净化系统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净化系统由一个内装4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的鹅头洗气瓶、一个下部装碱石棉、上部装氯化钙(或过氯酸镁)的气体干燥塔和一个全部装氯化钙(或过氯酸镁)的气体干燥塔组成。
连接的顺序,沿氧气流入方向依次为:(1)鹅头洗气瓶;(2)下部装碱石棉、上部装氯化钙的气体干燥塔;(3)装有氯化钙的气体干燥塔。
在两个气体干燥塔之间,装有一个量程为150ml/min 的氧气流量计。
2、燃烧装置燃烧装置分为两个部分:燃烧管和加热装置(包括测温和控温装置)。
a 、燃烧管用三节炉法测煤中碳、氢时,燃烧管内填充有线状氧化铜、铬酸铅、银丝卷。
其中氧化铜的作用,是使在氧气流中未能完全燃烧的物质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其填充见图2-55。
二节炉法中,燃烧管内填充有高锰酸银的热分解产物。
其填充见图2-56。
应该注意,装有氧化铜的这段燃烧管,加热不得超过900℃,装铬酸铅这段1—橡皮塞;2—铜丝卷;3、5—铜丝布圆垫;4—高锰酸铅热解物图2-56 二节炉燃烧管填充物1、2、4、6—铜丝卷;3—氧化铜;5—铬酸铅;7—银丝卷图2-55 三节炉法燃烧管填充物管子加热不得超过600℃。
否则,会使填充物熔化粘结,堵塞燃烧管,铬酸铅表面的硫酸铅也由于温度过高,分解出三氧化硫,不能保证脱硫效果。
b、加热装置碳氢仪的加热装置是三节(或二节)管式电炉(单管或双管),每个电炉有各自的测温和控温装置。
由于试验方法有三节炉法和二节炉法,故电炉亦有三节炉和二节炉。
3、吸收系统吸收系统主要是由装有吸水剂(氯化钙或过氯酸镁)和二氧化碳吸收剂(碱石棉)的U形管组成,见图2-57、图2-58。
其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
图2-57 吸水U型管图2-58 吸二氧化碳U型管(或除氮U型管)在这个系统中,吸水管和二氧化碳吸收管之间,连接内装二氧化锰和氯化钙(或过氯酸镁)的除氮U形管。
在该系统中,用作吸水剂的氯化钙,可能含有碱性物质。
因而使用前,应先以二氧化碳饱和,并除去过剩的二氧化碳,以免CO2在吸水管中被吸收,确保测定值的准确,不致发生氢高、碳低的现象。
二、煤中碳、氢的测定步骤1、空白试验空白,是指燃烧舟中只放催化剂,不放煤样而按照规定的试验步骤操作时,吸收管的增重值。
在氢的测定中,应减掉空白值。
空白,主要是由盛煤样的瓷舟表面和催化剂吸附空气中一定量的水分;氧气不纯等因素造成的。
吸附空气中水分造成的空白,应在氢测定结果中减掉。
空白试验步骤:通电升温,并按通氧气。
将第一节炉往返移动几次。
将新装好的吸收系统和装置连接,并检查系统是否漏气,若不漏气即以120ml/min 的流速通氧气20分钟左右。
取下吸收系统(并装上另一套),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分钟左右称重。
这时,各U 形管的质量,是与试验装置内的压力达到平衡的初始质量。
当第一、二节炉温升到800℃,第三节炉温升到600℃,并保持各自温度后,开始做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时,瓷舟内只装与正式试验相当量的催化剂。
空白试验时间为25分钟。
分析步骤与碳、氢测定操作步骤相同。
重复相同的空白试验,直至吸水管空白值的差值不超过0.0010g 。
除氮管和二氧花碳吸收管最后一次质量变化不超过0.0005g 时为止,取两次空白值的平均值作为当天空白值。
2、煤中碳、氢测定的分析步骤(1)将第一、二节炉温控制在800±10℃,第三节炉温控制在600±10℃,并使第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
(2)在预先灼烧过的舟中称取粒度小于0.2mm 的空气干燥分析煤样0.2g (称准到0.0002g )并均匀铺平,在煤样上盖一层三氧化二铬。
可把舟暂存入专用的磨口玻璃管或不加干燥剂的干燥器中。